浅析苏轼洒脱达观的生命智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轼洒脱达观的生命智慧

作者:黄素玲

来源:《参花(下)》2017年第11期

摘要:苏轼,号东坡居士,宋朝文学家。他集诗词、散文、书法等造诣于一身,是一位全面型的综合文化巨人,也是一个生活洒脱精彩的真正英雄。虽然数次被贬,但依然保持着淡然达观的生活态度。他的这份对生活的智慧,即便是千年以后的今天,也依然感染、感动着无数的人。

关键词:洒脱达观贬谪生命智慧

苏轼入仕时间比较早,除两次为父母服丧卸任之外,一辈子都在官场。但在他一生之中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虽然他曾经扶摇直上,指点江山,但也曾经历经几次沉浮、生死未卜。45岁时被降职黄州,59岁时被贬到惠州,62岁时被贬谪儋州。他的一生历经了数次坎坷和磨难,但面对生活、苦难和官场的失意,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苏轼的生平遭遇

苏轼,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21岁时进士及第。1061年,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被称为“百年第一”,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的判官等职务。后来因为他母亲病故,服丧回到故里。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的做法,上书反对,但不容于朝廷,于是自己要求外调担任杭州通判一职。三年任期满了以后,又先后被调往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担任知州县令,深得民心。1079年,因写诗歌嘲讽新法被捕入狱,被称为“乌台诗案”。后被贬谪为黄州练团副使。1084年,奉召赴汝州就任,途中因已无路费,再加上幼儿不幸夭折,上书请求先到常州。神宗驾崩后,作为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先后升迁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等职位。但后来又因为不满新兴势力的做法,向皇帝提出谏议,极力反对当朝的腐败现象,引起朝中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因此又遭受诬告,再度自求外调杭州担任太守,期间修筑了著名的“苏堤”。1091年苏轼再次被朝廷召回,但是并没多久,又因为和同僚的政见不合而被外放到了颍州。1094年再次被贬至惠阳,1097年,又被贬到了更远的儋州。宋徽宗即位之后,他先后被调到廉州、舒州和永州等地。1101年因大赦天下,又重新担任朝奉郎,在北上的途中死于常州,享年64岁,被御赐谥号文忠(公)。

二、苏轼的人格魅力

苏轼的一生,从21岁登第入仕到66岁死于常州,尝尽了宦海沉浮的艰难困苦,政治上没有太大的作为。就好比他死前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当中自嘲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他生命的尽头,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他曾经造就辉煌的那些时刻,而是他遭受苦难与折磨的地方。也正是这些苦难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扩大了他的视野,磨练了他的性格,造就了这样一位个性独特而鲜明,既正直坚定、敢怒

敢言,又随缘自适、豪放旷达的智慧老人。苏轼的一生经历过几次的大起大落,历尽艰苦,然而在被贬谪的逆境中,他不但没有被困难所击倒,反而能保持通达的心境和乐观的态度。他被贬时期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三、苏轼的生命智慧

(一)身处逆境而达观超脱

元丰二年,当时担任湖州太守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折磨数月后被贬谪到穷苦小镇黄州。初到黄州,生活穷困,于是开垦了城东缓坡上的一块荒地,种粮种菜,酿酒做饭。在这里,他做东坡肉,煮东坡羹,酿东坡酒,撰东坡词,从此东坡居士名满天下。苏轼的乐观豁达,令他即便是面对被贬的苦难生活,依然活得很有诗意。有诗为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本诗的写作背景是苏东坡与朋友一同出门,半路遇天降大雨,但雨具被拿走,两人举步维艰,十分狼狈。本是很稀松平常的一件事,但到了苏轼这里却别具一番滋味。他认为无须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滴声,何不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怡然自得地往前走。这不仅是诗人在雨中漫步,也是诗人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漫步。“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将诗人面对风雨人生仍旧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脱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阙,风雨过后,斜阳相迎,一句“ 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把诗人的内心留下的唯有饱经风霜后的恬静和泰然显露无疑。这是他真实人生态度的自然写照:心胸开阔、意志坚定、乐观自信。

(二)好善嫉恶而终生不改

他正直敢言,在他认为的大是大非面前,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总是发于心而冲于口,即便知道会招来迫害,也不放弃原则。正如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所以,他责难过司马光,攻击过王安石,也批评过宋神宗。因而,也多次遭到贬谪,而且越贬越遠,但他始终没有因为遭到打击报复和迫害而改变这种执著和倔强的个性。《韩退之孟郊墓铭云》正是他这种硬骨头的最好体现。当时,朝廷中党派竞争激烈,苏轼因为遭受谗言诽谤,难安于朝廷,于是打算请调外地。但他那力主昌志养气,志一气随的刚正豪迈,坚信“淤泥生莲花,粪壤出菌芝”的倔强自信,他的随缘自适,绝不是一般人的明哲保身,而是外柔内刚的守正不阿。

(三)针砭时弊而造福百姓

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就有拯世济民的大志,并以“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苏轼,并没有因为中晚年屡遭打击而有所懈怠,而是始终如一地体恤民情,尽心职守。任密州知州时逢蝗旱天灾,他一面上表请求减免税赋,一面组织灾民生产自救;任徐州知州时遇黄河决口,他率领官兵抢修堤坝,“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东坡先生墓志铭》);任杭州知州时,浙西六州春潦夏旱,他一面上报朝廷,一面筹款救灾,并加紧救灾浚湖筑堤,因有德于民而“家有画像,饮食必祝”。他的大量的社会政事诗就是他一贯关心、同情人民,致力于为百姓纾困解厄的生动写照。《黄牛庙》《岁晚三首》《和子由蚕市》《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赤头》《荔枝叹》

等,都是用对比的手法,讽喻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的。他在描述贵贱悬殊、贫富悬殊的矛盾对立中,把自己的同情给予了那些苦难深重的下层百姓。尤其是在《荔枝叹》中,当他想到汉唐以来,进贡荔枝给老百姓带来灾难时,便压抑不住心中的愤恨:“颠坑仆谷相枕籍”“惊尘溅血流千载”“至今欲食林甫肉”。更可贵的是,由古联系到今,由李林甫的贡荔枝联想到当代丁谓、蔡襄的贡茶,钱惟演的贡牡丹,并直呼其名,斥责其借贡物“争新买宠”,这在当时是无人敢做的。

人生在世,是非祸福伴随始终,善恶美丑触目皆是。如果没有在人生感悟中养成浩然正气,学会生存智慧,就不可能像苏轼这样活得充实,活得乐观,活得高尚。

参考文献:

[1]刘丽娟.论苏轼的佛教思想及其诗词中的般若空意识[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邓立勋.苏轼的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J].船山学刊,1998(02).

[3]王晶冰.吾安往而不乐——苏轼人生智慧之一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2).

[4]王许林. 九死南荒兹游奇绝——苏轼晚年的生命感悟和生存智慧[J].古典文学知识,2014(04).

[5]杨遇青. “志气如神”与“以神行智”论——《东坡易传》中“神”的观念[J]. 周易研究,2006(04).

[6]杨艳梅.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浅析苏轼复杂矛盾的世界观[J].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06).

(作者简介:黄素玲,女,文学硕士,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学、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责任编辑刘冬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