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探究过程 形成科学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历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在科学课中不言而喻,科学课要指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亲历探究过程,从而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然而,在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流于形式化的现象较为突出,如何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概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一、创设生动情境,诱发探究问题
美国科学教材主编劳伦斯教授指出:“教学就是要通过情景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教者应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出可以探究的问题。我在公开教学活动中,执教三年级自编教材《吹气球》时,先让学生开心地吹气球,气球很容易被吹大了,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接着,我让学生把气球放入塑料瓶内,把气球套在瓶口上,再来吹瓶内的气球,可气球很难吹大。有些小组还请“大力士”吹,可还是吹不大。强烈的好奇心一下子诱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瓶内的气球吹不大?”孩子们探究问题的兴趣盎然,自主学习的愿望显得十分强烈。
学生在教者精心创设的情境中易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也能驱使学生去寻求答案。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教者还应注意收集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新问题,在每节课的课前,让学生提出自己对自然、社会、科学的感受和思考,谈谈他们的新发现、新问题。因为这些是他们真实的思想,也是他们强烈愿望研究解决的。教师了解这些,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使我们很容易找到科学探究的切入点。
二、强化思维训练,经历探究过程
当学生对某一种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教师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
有效的办法是注重指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强化思维训练,让探究的价值更有实在意义,避免功利性。
1、动手前先动脑,让探究更有实效性。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提高,既要重视学生动手,更要重视学生动脑,但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颠倒了关系,他们愿意重视动脑,但实际上更重视动手。
有些老师在学生探究思路不清的情况下,就匆匆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的结果,表面上看,科学探究活动场面热闹,学生探究非常投入。但实质上,这种探究活动目的不明,方法不清,活动无序,探究缺乏科学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想:任何动手活动之前需要先动脑,动脑是为了保证动手顺利进行,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只有让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动手动脑中提高科学素养。
我在公开教学《磁铁的磁性》一课中,学生在理解了磁铁的磁性概念后,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一样强弱吗?”教者首先引导学生做出猜想或假设,接着,我用教者准备的材料和学生自备材料,启发学生先动脑制定实验计划。各实验小组分工合作,讨论热烈。他们记的记,说的说,二三分钟后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了很多方案。有的说把条形磁铁悬挂在支架上,用回形针分别放在条形磁铁的两端和中间,观察吸附的回形针的数量多少;有的说把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观察钢珠被吸附滚动的情况,从而判断条形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有的说把大头针均匀平铺在桌上,直接把条形磁铁放到大头针堆里,观察条形磁铁不同部位吸附的大头针的多少……
学生汇报完毕,再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的设计方案或者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时进行实验时是有目的,有科学性的,他们探究科学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实验中学生们看自己或同学的方法行不行,察看预测的现象对不对,看在实验中还能有什么新方法。教室里不时地发出“啊!我猜对了!”“我们成功了!”的声音。整个探究过程,孩子们既玩得开心,又学会了探究的方法,而且使他们的分析能力、动手动脑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我在课后反思,中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科学进行实验探究时,训练他们先动脑、再动手,带着问题有准备地、有目的地去亲历,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进行实验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当然,只有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学生思考并有准备的去探究,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才更有效,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正确的科学实验探究,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才得以很好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才会有提高。
2、充分选择、利用材料,让探究更具充分性。充足的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充分保证,科学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学校条件、当地环境资源等情况出发,精心准备探究材料,切忌“多而烂”,应做到“少而精”,真正使科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经历充分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公开教学《磁铁的磁性》一课试教阶段,我提供了大头针、回形针、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饼形磁铁等材料,学生又自带了小钢珠一元硬币小铁钉钥匙等材料,材料可谓充足。在让学生探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一样强弱吗?”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一股脑地拿出所用材料做探究实验,学生无所适从,玩这玩那,教室里热闹非凡。看上去场面热烈,学生探究积极,事实上学生探究的有效性很
差。后来,我认识到,有了充足的材料,教师要会控制材料。在正式公开教学时,我先提供条形磁铁和大头针让学生探究,再用其它形状的磁铁做一做,然后,让学生用自带的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试一试,从而探究出“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若”的结论。通过控制材料,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集中精力展开探究活动,层层推进,经历探究活动,提高了探究效率。
3、相机贯穿教学评价,让探究更显成就感。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来激励学生的科学学习,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与反思,学生互相评价与反思,师生互相评价与反思等形式,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科学素养的水平,促使自我发展和全体同学的发展,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在《磁铁的磁性》教学中,当学生利用材料探究磁铁的磁性时,有些学生吵吵闹闹,教室内杂音较大。我风趣地问道:“磁铁除了能吸引铁一类的东西外,它能吸引噪音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不能!”继而又会意地笑了,接着室内的声音明显的小了。教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适时地进行课堂评价,既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又有效控制了课堂纪律。在学生探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制定计划,各组交流计划时,除了发挥课堂评价语言的作用和魅力外,还不时用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下抚摸等无声语言,对学生说出的方案逐一评价。对其他小组所陈述的方案,让学生在倾听中相互评价,让各自的方案更趋于完善。在实验验证过程中,有的小组未能看到预期的结果,我及时地启发他们自我评价,找出其中的原因。因为失败的教训同样是孩子们一种伟大的收获,失败也有它的正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