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评点对中国叙事学的意义

合集下载

试论中国小说评点的特色和意义

试论中国小说评点的特色和意义

试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特色和意义内容摘要:评点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重要形式,充分体现了批评主体对小说文本的深度分析,从而在对文本的阅读和赏评中,突出地表现了批评主体的性情和美学追求。

明清小说评点隐含有一套叙事概念,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适合中国古代文学经验的叙事概念和方法。

其代表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独具特色,有许多独到、精辟的见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小说理论,对于加强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特色意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评点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批评形态,中国传统小说评点是集“评”、“改”于一身,而评点者多视自己的评点为一种艺术再创造的文学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明、清以小说为体裁的中国古典文学和以小说评点为主要内容的文学理论得到了讯速的发展,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意义深刻的小说理论。

明代李贽对《水浒传》、《红拂记》的批评运用的是评点形式,至清代评点之风更为盛行,中国明清以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为代表的四大评点家对明清四部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作了细致的评点,而评注的内容比圈点要丰富的多,或批注作品的原旨;或评注作品成就得失;或指出作品的故事和本事;或品评艺术技巧,时见珠玑,启人心智。

这些评点中有着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叙事概念,表现出批评者主体意识的批评旨趣,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文学欣赏的主观性。

命运多舛、悲愤忧郁的张竹坡在《第一奇书金瓶梅·竹坡闲话》中说道:“我自做我之《金瓶梅》,我何暇于人批《金瓶梅》也哉!”视评点为个人情感的抒发,其对《金瓶梅》的评点也成为张扬个性的文字。

对中国小说评点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廖燕的《金圣叹先生传》称其为人“调悦高奇,俯视一切。

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前人所未发”。

金圣叹生活的明代末期到十九世纪中叶左右,这一时期小说研究的基本范式是建立在小说评点基础之上的。

解析明清小说选中的叙事手法与情节发展

解析明清小说选中的叙事手法与情节发展

解析明清小说选中的叙事手法与情节发展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情节发展而闻名。

本文将对明清小说中选中的叙事手法以及情节发展进行解析,以展示其魅力和艺术价值。

第一部分:叙事手法的运用明清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为读者营造出丰富的阅读体验。

其中,最常见的叙事手法之一是“描写法”。

在描写法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环境、情感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描绘,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情感纠葛和人生追求。

另一个常见的叙事手法是“对话法”。

通过对话,作者可以直接呈现人物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使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在《水浒传》中,施耐庵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示了英雄们的勇武豪情和义薄云天的情感纽带,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还有一种典型的叙事手法是“倒叙法”。

这种手法常常用于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悬疑感。

通过将情节的发展顺序打乱,使得读者需要不断揣摩故事的走向和结局。

在《金瓶梅》中,作者兰陵笑笑生就巧妙地采用了倒叙法,通过揭示故事的不同部分,逐渐展示了故事的全貌和人物之间的纠葛。

第二部分:情节发展的特点明清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十分丰富多样,突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社会现象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其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是情节的错综复杂。

在《西游记》中,吴承恩以孙悟空师徒四人为主线,通过多次的旅行和历险,展示了他们与妖魔鬼怪的斗争,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这种错综复杂的情节设计使得读者难以预测剧情发展,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此外,明清小说中的情节发展还常常具有深意和寓意。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剖析和批判,作者通过情节的设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的身世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黑暗,同时也探讨了人的命运和情感的困境。

这种情节发展的方法既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又使得小说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明清小说评点叙事的画学符号及其互文指向

明清小说评点叙事的画学符号及其互文指向

明清小说评点叙事的画学符号及其互文指向武芃伯江苏师范大学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学对社会的冲击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意识形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明清小说评点叙事的画学符号及其互文指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古代画学的范畴进行阐述,并结合古代画学技法的依云拓展,对明清小说评点叙事的互文指向展开了广泛探讨。

关键词:明清小说;点评叙事;画学符号;互文指向前言:明清小说点评叙事理论是我国古代小说批评理论的主要表现形式,其理论构建的过程则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互文过程。

具体来说便是点评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的画学思想和范畴进行加工、移植和改造,进而赋予这些画学范畴以新的审美价值。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的画学范畴进行分析,以引用具体实例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画学技法的意蕴拓展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明清小说评点叙事的互文指向做出了深入研究。

一、中国古代画学范畴简述(一)画学范畴的文本移植中国古代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审美方面的重要指导理论便是“形神”,所谓“形”是指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貌与体态,而“神”则指客观事物的自身特征与精神面貌。

虽然“形神”的相关理论早在战国时期便已初步形成,例如庄子的“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以及“精神生于道,形体生于精”等,均体现在庄子的“无形之气来自于有形之物”的特点,然而真正将“形”与“神”的关系转移到画学领域当中的文学之士便是东晋时期的顾恺之,其提出了以“传神写照”为主的化学命题,认为生的作物的传神之处主要在于眼睛,而为了达到真正的传神效果不应片面侧重整个形态,而应侧重于对象的某一部位。

而这种观点也为后来明清小说画学符号的发展和丰富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1]明清时代的小说评点者通过引用传统画学中的“形神”观进行小说文本的对照评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评点文本当中直接引用“传神”、“神似”等画学术语对相关作品进行评点;(2)将传统画学的“形神”观念转化为自身对小说中人物形象进行评价的审美视角;(3)引用与“形神”观点相关的画学典故或画学思想,将其与小说文本进行对照,进而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参评[2](二)画学范畴的意义嬗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画学范畴的对小说评点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小说评点“春秋笔法”理论与中国叙事学

小说评点“春秋笔法”理论与中国叙事学

法、 、 笔法 叙法等 “ 叙事文法” 而凸显特色 。尤其是 虚实相生 、 春秋笔法等叙事修辞笔法 , 更是历代史
论家 、 家 、 文论 小说评 论 家的理 论热 点 。 文 即尝 试 本
通 过清 理 小说 评 点 中的 “ 秋 笔 法 ” 论 , 现 中 春 理 再 国叙 事学 的特 色与风 貌 。 论“ 春秋 字法 ” ,
文学 特殊 的字法 游戏 , 代小 说 评 点家 也 以猜 谜 式 古
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 , 或者说 , 其本身就是独
具 特色 的中 国叙 事学 理论话 语 。长期 以来 , 们 当 我
然地 以为叙 事学产 于西 方 , 唯西方 独有 , 不知 , 殊 早
在 我 国清 代 , 刘熙 载就 提 出 了 “ 事 学 ”的概 念 。 叙 《 概・ 艺 文概 》 : 叙 事 之学 , 贯六 经 九流 之 旨 ; 云 “ 须 叙 事之笔 , 须备 五行 四时之气 。 ‘ 维其 有之 , 以似 是
事 研究 ,这 又导 致 了中西 叙 事理 论 话语 的 巨大差 异 。 方叙事 学 围绕 “ 事 ” 西 故 这一 中心 , 探讨 它 的叙
则 ”13) [ 4, 1 6这个 论 断也 许更 适 合脱 胎 于史 传 的 中 国 0 小说 。古 代小 说 评点 家 亦 异 常热衷 讨 论 小说 中 的
收 稿 日期 :0 0 16 2 1— -
基金项 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 目“ 明清小说评点与 中国叙事学”2 0 一 H一 0 ) (0 9 G 12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 方志红 (9 3 )女 , 17 一 , 河南 固始人 , 阳师范学院文学 院讲师 , 信 博士 , 主要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 、 叙事学 。

对明清小说评点式研究方法的看法

对明清小说评点式研究方法的看法

对明清小说评点式研究的看法——以《三国演义》为例所谓小说评点就是中国古典小说批评的一种形式,盛行于明清时期,包括“评”和“点”两点。

评点的形式要素有两个方面:评点符号包括圈、点、抹、删等,评语包括总评(序、跋)、眉批、旁批、夹批等。

这种批评形式到明代万历年间逐渐成为成熟的独特的小说批评和小说理论形式,其本质是对作品的一种解释。

评点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批评体式之一,近年来在学界颇为兴盛,专着、论文层出不穷。

但是相对于其他研究方式而言,明清小说的评点研究显然还没有得到足够认真的对待,可以说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一、对于前人评点的研究:以《三国演义》为例,说到关于《三国演义》的评点,清代毛宗岗父子修订整改的版本最为兴盛,而后人对此的研究也最多。

近年来学者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主要包括以对评点者的生平事略、各个评本、评点者的小说思想与小说理论等方面。

可以说前人的评点对后人研究原著起到了很大的参照作用,特别是前人所处的时间年代,越是接近作品本身年代的评点越有参考价值。

现今学者对此的研究主要在理论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研究面相对较窄,发展空间颇大。

像《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中,情节的增加,多于诗词赞语的删除,特别是拥刘反曹思想的加强,对后人的影响很大。

虽然给了后人很多的借鉴和参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后人的思维,人一般都有先入为主的惯性,看了前人的评点,脑海中不自觉地就接受了其中的某些观点,对于再次创新来说就加大了难度。

而后人对此的研究一般都是对前人评点的看法,认为先前的观点怎样怎样,却很少提出自己的观点。

毛评本《三国演义》对刘备的塑造,有点“虚”的感觉,就是太仁义道德所以显得不真实,相比较而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给人的感觉更像一个“人”。

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如《三国》里所述的那样是个“大奸贼、大坏蛋”,所以在研究前人的评点时不能单单借助加入了主观色彩的文学作品,更应看向历史,集历史、文学、经学、政治等于一身,扩大研究面。

明清小说的成就及其文学意义

明清小说的成就及其文学意义

明清小说的成就及其文学意义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一时期的小说产生了很多经典的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和进步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清小说的成就及其文学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历史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经典小说,如宋慈的《吴文英状元升官记》、凌蒙初的《李娃传》、冯梦龙的《三言》、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等。

而且,明清小说的创作水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明代的小说以“话本”为主要形式。

话本是一种口头讲述的小说形式,讲述的范围很广,涵盖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其特点是细节描述生动,语言流畅,因此颇受读者欢迎。

而且,话本在文化上直接与大众联系在一起,并有着深厚文化根源的传统。

因此,话本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小说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清代则出现了具有长篇和章回结构的小说。

对话本中的细节性描写进行了发扬光大,细腻多样的画面描写、逼真的人物塑造、情节的跌宕起伏、意蕴的丰富多彩和写作技巧的提高,都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加成熟的底蕴。

二、明清小说的文学意义1、细节描述水平高超明清小说的作者注重细节描写,对人物、场景、情节的描写相当细腻入微,真切再现了生活的色彩与人情味儿。

如《红楼梦》中对香菱、宝钗两个人的描写,各自的生活环境、习惯,以及宝玉与二人的心理交往,都让人感觉真实而生动。

亦如《三言》中再现了很多民间生活细节的描写。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不仅让小说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借鉴作用。

2、种种意蕴深厚,寓意深远明清小说对于社会生活、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做了很深入的探讨。

如《儒林外史》寓意当下难为历史之遗产,以及官场上一些不良风气,牢牢把握民间现实情况,为读者提供了怎样看待世界、怎样看待人生的一份指南。

浅析《中国叙事学》中的中西叙事体系论述结构

浅析《中国叙事学》中的中西叙事体系论述结构

100《名家名作》·评论一、《中国叙事学》的章节观点概述《中国叙事学》一书起源于作者浦安迪的一门课程,课程中探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并通过比较文学理论的方式对比了与其他国家叙事文学的关联。

本书中也采取了这种视角进行论证,在比较中西叙事文学的差异之中探寻中国叙事文体的流变。

导言部分,浦安迪为读者厘清了叙事与叙事学的定义,并对三大文体——抒情诗、戏剧和叙事文进行区分。

在这部分,浦安迪所给出的定义更偏向于西方叙事文,因为它提到了“叙事文是一种能以较大的单元容量传达时间流中人生经验的文学体式或类型”,这里关于时间的重点强调在后文中中西叙事文体形式特色区别时被再次提及。

随后,作者通过对比中外文学传统的发展历程来寻找“中国传统叙事”的基本概念。

比较叙事学的研究方法贯穿全书,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语言与文化领域的叙事作品,包括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叙事理论之间的比较与对比”“对其从各自语境中所表现出的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做更深一步的探究”①。

浦安迪介绍了早期叙事文学为核心的古代地中海传统的史诗文学发展历程,总结出一套“epic-romance-novel”的主流叙事系统。

与此同时,我们得出西方的Novel离不开在其之前的史诗与罗曼史的传统,其起源于更特殊的文化背景,于是这一套发展范式便无法直接简单地对应于中国古典叙事的发展历程之上。

但作者选用的比较论证方法为其探寻中国古典叙事发展指出一条明路,即在中国叙事文体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能与西方叙事体系对应的节点,从而进行横向比较,这也是作者在之后论证的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以抒情诗为核心,其主流叙事系统为“三百篇—骚—赋—乐府—律诗—词曲—小说”,在这一套发展体系中,浦安迪接下来要寻找的是叙事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梳理史料后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叙事文体一路发展到宋元之际展开分支:一支为文言小说,另一支为白话小说。

被称为“史余”的文言小说分类清晰、地位鲜明,鲁迅总结了明代胡应麟的六类划分和清人纪昀所划分的三派分流,将文言小说确立为“志怪”和“杂录”两大类别;但以白话文为主的章回小说无论是来源还是发展都众说纷纭,“五四”之后的主流说法是白话小说来自民间,属于平民化文学。

浅谈中国古代小说叙事及评点

浅谈中国古代小说叙事及评点

谈中国古代小‎说叙事及评点‎文学评论2010-05-26 22:44:37 阅读93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浅谈中国古代‎小说叙事及评‎点时间:2010-01-12 03:22:15 来源:2009年1‎2期学术交流作者:韩国颖——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摘要]在叙事的框架‎之下,中国古代成熟‎的叙事小说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线索,而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流‎传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立足于中‎西叙事研究关‎注的不同点,探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及评‎点的独特魅力‎。

[关键字]叙事小说文史传统小说评点叙事‎学(Narrat‎o logy)一词,最早提出者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他在1969‎年出版的《<十日谈>语法》一书中写到:“……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述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1]叙事学有着自‎己的理论主张‎,要求从叙事作‎品内部发掘关‎于叙事作品自‎身的规律;叙事学研究的‎是对象的抽象‎性,是具体叙事作‎品的规律性,是具体叙事作‎品的深层结构‎。

而近代小说概‎念的核心即是‎“叙事”。

将研究对象具‎体为小说,即“叙述学研究将‎小说看成一个‎独立于这些外‎在因素的各个‎成分,并且对各个成‎分之间的关联‎进行表述,于是,主人公、叙述者、所叙故事、叙述行为等小‎说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往‎往成为主要的‎研究课题。

”[2]‎浦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指出,“叙事”又称“叙述”,叙事就是“讲故事”。

“首先要肯定讲‎故事是…叙事‟这种文化活动‎的一个核心功‎能。

说到底,叙事就是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把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传示给他人‎。

”他定义叙事文‎“是一种能以较‎大的单元容量‎传达时间流中‎人生经验的文‎学体式或类型‎。

”并且在这样的‎定义之下,来考察中西方‎不同的叙事传‎统。

在他的论述中‎,他将中国的古‎代文学传统,归纳为“三百篇——骚——赋——乐府——律诗——词曲——小说”的主流脉络,并且以此对应‎于西方“epic——romanc‎e——novel”的主流叙事系‎统。

清代小说评点的征实倾向与文献价值

清代小说评点的征实倾向与文献价值

清代小说评点的征实倾向与文献价值蒋玉斌【摘要】在考据学影响之下,清代的小说评点具有突出的征实倾向与文献价值.其征实倾向主要表现在评点者对征实的直言倡导,在评点中引证旁证材料以征实小说内容,在评点中以评点者亲身经历之事为小说内容作注脚等方面.其文献价值主要有呈现清代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记录清代的风俗习惯,记录大量的文史资料等.清代小说评点的浓厚征实倾向文献价值与评点者传统的小说补史观念有着密切关系.清代的小说评点深受考据之风的影响,它留下的文献是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其价值有待更深入的挖掘.【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5页(P28-32)【关键词】清代;小说评点;征实倾向;文献价值【作者】蒋玉斌【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中国学术发展至清代,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既有对前代学术的全面总结,又呈现出博大、精深的学术风范,可谓我国学术史的一个高峰。

梁启超评清代学术之盛道:“本朝二百年之学术,实取前此二千余年之学术,倒影而缫演之,如剥春笋,愈剥而愈近里;如啖甘蔗,愈啖而愈有味。

不可谓非一奇异之现象也。

”[1]102在大盛的清代学术中,梁启超尤为推崇考据学,将之视为清代最主要的学术思潮。

他说:“有清一代学术,可纪者不少,其卓然成一潮流,带有时代运动的色彩者,在前半期为‘考证学’,在后半期为‘今文学’,而今文学又实从考证学衍生而来。

”[2]2在梁启超看来,考据学代表了清代学术的最高成就。

考据学为清代显学,在其影响之下,清代的小说评点具有了突出的征实倾向与文献价值。

一征实,本是对纪实类作品的一种要求。

然而在清代考据之风盛行的影响之下,征实倾向成为了清代小说评点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清代小说评点的征实倾向首先表现在评点者对征实的直言倡导,以为小说通例作说明的《凡例》和为小说张目的《序》最为明显。

探究明清小说选中的叙事手法与情节发展

探究明清小说选中的叙事手法与情节发展

探究明清小说选中的叙事手法与情节发展明清小说是古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在叙事手法和情节发展上的独特性。

本文将探究明清小说中选用的叙事手法,并分析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一、视觉叙事手法明清小说中常采用视觉叙事手法,通过描述人物、场景和事件的细节,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和感受故事的进展。

比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精细描绘荣府的建筑和装饰,以及宴会的盛况,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豪华和庄重的氛围。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通过直观的描述,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性格、社会背景和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

二、环境叙事手法明清小说还经常运用环境叙事手法,通过环境的描绘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比如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借助幽暗恐怖的环境来表达人物的恐惧和不安。

这种叙事手法通过环境与人物情感相互呼应,呈现出更加深刻的故事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产生代入感。

环境叙事手法除了能够增强故事的情感魅力,还能够为情节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合理设置的环境背景,作者可以引发人物的冲突、转折和发展,使故事更加紧凑有趣。

三、时间叙事手法在明清小说中,时间叙事手法也被广泛运用。

通过编排故事中的时间顺序,作者能够使情节发展更加有层次和张力。

比如在《金瓶梅》中,作者兼用正史、回忆、闲话等不同时间线的叙述方式,使读者不断跳跃在过去和现在的情节之间,增加了情节的悬念感和戏剧性。

时间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可以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够引发读者对于时间的思考。

通过对时光变化的描述,读者可以更好地感知人物的成长和情感的演变,进一步理解故事中的含义。

四、反转叙事手法明清小说中常采用反转叙事手法,通过打破读者的预期和设定,使故事呈现出戏剧性的转折和意外。

比如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经常使用变幻多端的情节和角色,使读者无法预测下一步的发展,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明清章回小说评点的价值_关艳霞

明清章回小说评点的价值_关艳霞

第19卷 第4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19 No .42004年8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Aug .2004收稿日期:2004-02-20作者简介:关艳霞(1976− ),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电视台总编室编辑,硕士。

明清章回小说评点的价值关艳霞(河南电视台,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小说评点在读者阅读、作品接受中所表现出的价值主要有三方面:评点家通过点明书中的“智慧”来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实现读者对作品的充分理解;读者在小说评点家的指导下,在阅读过程中摆脱了“知闲事”、“广见闻”的阅读心理,阅读层次由“猎奇”,上升为审美;在提高读者的艺木感悟力的同时丰富读者的阅读经验,使其在以后阅读同一部作品或者其他作品时都能以自己的思维去阅读。

关键词:明清章回小说;小说评点;价值 明代中晚期以后,随着小说的繁荣,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独特方式——小说评点也开始兴盛起来。

以李贽的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为滥觞,崇祯末年金圣叹完成了《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清朝初年又有毛伦、毛宗岗父子批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相继问世。

尔后又有脂砚斋等人评点的《红楼梦》以及闲斋老人评的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等一系列优秀的小说评点本出现。

这些优秀的小说评点本一经出现,便深受读者欢迎,各种各样的坊刻本、传抄本流行海内,价值飙升,几乎成为这些小说惟一通行的本子。

如张竹坡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刻本出现后,人们便只知道其所据的崇祯绣像本,几不知人间尚有更早的《金瓶梅词话》的存在。

这说明了后世对小说评点这一批评方式的普遍接纳。

评点家为读者阅读小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评点的价值亦由之而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首先,小说评点家作为读者的“灯下伴读人”,使读者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与评点家精神共享的过程,也是心灵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评点家寻出书中的智慧,激发读书的乐趣,从而激活读者的思维,增强其阅读的能动性,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最终实现对作品的完全理解。

《明清小说的叙事方式与文学影响》

《明清小说的叙事方式与文学影响》

《明清小说的叙事方式与文学影响》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小说成为叙述社会生活和心理描写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然而,明清小说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它们也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伦理观念和认知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明清小说的叙事方式以及它们对文学的深远影响。

叙事方式的多样性1.小说的叙述结构–传统叙述结构:明清小说一般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包括序言、承接、高潮和结局。

–条块叙事结构:明清小说中常常通过将故事分为多个条块,以增强叙事的变化和紧凑感。

2.叙述视角的多样性–第一人称叙述:明清小说中常常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以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深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多视角叙述:一些明清小说采用多视角叙述,通过多个人物的视角来展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性格。

3.时间与空间的叙述–非线性叙述:明清小说中常常使用回溯和插叙的手法,使故事的时间线变得更加复杂和有趣。

–空间叙述:明清小说通过描写不同场景的细节,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真实性。

文化与伦理观念的反映1.社会与伦理观念–家庭观念:明清小说中对家庭观念的描写非常丰富,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家庭伦理观念。

–社会阶层:明清小说详细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和社会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和社会动荡。

2.文化与思想观念–儒家思想:明清小说中常常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孝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宗教信仰:明清小说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关于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多元性和信仰状况。

文学影响的扩散1.大众文化的传播–演艺形式:明清时期的小说被改编成戏剧、音乐剧和曲艺等形式,成为流行的演艺娱乐方式。

–书店与文化市场:明清时期的小说书店和文化市场兴起,使得更多的人接触到了小说,推动了小说的普及和流行。

2.剧作与电影的影响–话本与戏曲:明清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被用于戏曲剧本的创作,成为中国戏曲的重要源头之一。

论明清小说评点的三重影响

论明清小说评点的三重影响

论明清小说评点的三重影响亓群【摘要】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novel critique has become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it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fictions by its specific critical style and formed its own value system.The function of the novel critique is: introducing the creation of fiction,promoting the spreading of fiction and enriching the research of fiction.%明清时期,小说评点蔚为大观,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小说评点以其独特的批评方式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并形成了自己的价值系统,主要体现在介入小说创作、促进小说传播和丰富小说研究三个方面。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明清;小说评点;影响【作者】亓群【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发端于诗文、兴盛于小说戏曲领域,这是中国古代颇富民族特性的文学批评体式。

”[1]评点可以帮助读者通晓作者的创作意图,引起读者的兴趣。

明清时期,许多小说作品都加评点,有的甚至一评再评。

这些小说评点紧紧依附着小说文本,随着小说一起刊行,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影响。

小说评点这种独特的小说批评方式对小说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下面将从小说创作、小说传播、小说研究这三个层面试做讨论。

一、评点介入小说文本创作小说评点融“评”和“改”为一体,始终参与着小说文本的创作,体现出依附性的特征。

论历史叙事及其对明清小说的影响[权威资料]

论历史叙事及其对明清小说的影响[权威资料]

论历史叙事及其对明清小说的影响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叙事是历史和文学共同的中介。

中国早期历史著作确立了历史叙事的规范并成为小说叙事的先声。

历史叙事的篇末论赞模式对古典小说的影响十分深远。

许多明清小说都采用了篇末论赞模式,只不过已经变成了“有诗为证”。

《聊斋志异》的“异史氏曰”创造性地继承了这种篇末论赞模式。

明清小说虽然有历史叙事全知叙事权威的影子,但更多的是用这种论赞模式直接揭示和展现作者的叙事意图。

许多明清小说作者和序者在序跋中探讨了小说和历史的关系,强调小说和历史同样重要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明清小说;历史叙事;篇末论赞;序跋一早期历史叙事的确立哲学家罗素说:“关于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一直存在着据我看来是毫无意义的许多争论。

我想,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应该是十分清楚的。

”①罗素的历史叙事观是,历史著作不应该排除文学技巧,其科学性决不会减损其艺术性。

叙事是历史和文学建构故事共同的话语中介。

“叙事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完全清晰地再现事件不论是想象的还是真实的事件的中性媒介。

它以话语形式表达关于世界及其结构和进程的清晰的体验和思考模式。

”②史学家也认为历史既是科学又是叙事的艺术。

这一观点在中国早期历史叙事的确立和发展中凸显无疑。

中国叙事传统中,历来史重于文。

早期历史叙事在小说文体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历史叙事在古典小说文体演变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史传文学异常早熟,开创了独特的历史叙事法,在很长时间内填补了小说叙事阙如造成的空白。

史传文学以历史叙事为主,又不同程度地发展了虚构叙事,完全能够满足读者和听众听故事的自然渴望,因此中国的虚构叙事文体小说成熟较晚。

历史叙事确立于《左传》,在《史记》中发扬光大。

《左传》不仅记载了大量的战争故事,也记载了大量行人游士辞令,记言与记事并重,言事兼美。

《中国传统叙事与批评的当代意义》文摘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叙事与批评的当代意义》文摘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叙事与批评的当代意义》文摘阅读答案《中国传统叙事与批评的当代意义》文摘阅读答案“缀段性叙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

胡适曾在评价《儒林外史》时对“缀段性叙事”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

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无穷。

”这种叙事方式在现代影视传媒领域广受青睐,一些中外电视系列剧具有明显的“缀段性叙事”特点。

然而,在文学批评史上,“缀段性叙事”曾被指有“致命弱点”。

不少学者以西方小说的结构标准,借用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结构布局的论述,采论证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缺乏“结构”意识,认为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就在于叙事作品的“缀段性”。

殊不知,和西方叙事传统不同,中国的叙事结构自有其特点。

西方叙事观强调一以贯之的整体性,强调叙事的“头、身、尾”相统一,体现出结构的时间线性。

但中国叙事传统,自先秦的史传文学始,重心就在于以人物为中心搭建的空间结构,并且外在的结构形式往往和内在的精神紧密相联。

事实上,中国传统叙事原本即有着不同于西方叙事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特征,没有任何一种西方文论能够直接拿来套用在中国叙事作品上。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更是如此,它看似体系性不强,实则形散神聚,在貌似随意、自由的评点中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凸显了评论者的主体意识和情感,更着重于阅读的同感与共鸣。

明清评点派对具体作品的点评和各种批注与其说是对其他阅读者的一种指导,不如说更像是评点家在阅读上的一种个人体验和交流期待,这和时下流行的弹幕与微信点赞等网络评点在形式上不无相通,可谓是中国传统批评与当代的接轨。

当前,各种新媒介平台的搭建或设置,可以使读者和读者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直接进行交流。

可以在作品留言区留言,可以在论坛发帖跟帖,可以在微博畅所欲言,可以开启弹幕想说就说,可以在微信中尽情点赞评论……然而,多元化和便捷化的同时,也使占主体的大众评点趋向于快餐化。

因此,就文学作品而言,网络上的大众评点未必真正发挥了批评的功能。

“叙事写人”在明清小说叙事文中的地位以及美学追求

“叙事写人”在明清小说叙事文中的地位以及美学追求

“叙事写人”在明清小说叙事文中的地位以及美学追求吕绍玖【摘要】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抒情文学以诗歌为主,小说叙事文学出现的时间较晚,发展的较为迟缓。

明清小说的诞生和快速发展,打破诗歌垄断的局面,我国小说叙事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到明清时代才真正繁荣起来,创作出很多可以傲视世界文坛的小说作品,并且创作出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小说叙事理论,即明清小说评点。

学术界已经深入分析与研究明清小说叙事中的写人与叙事,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明清小说既重视塑造人物性格,也注重情节刻画。

其重视叙事写人的审美因素,成为我国小说的美学特点。

论文以明清小说评点为切入点,基于小说叙事理念,对叙事写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审视,并深入研究明清小说的叙事角度与结构、“叙事写人”在明清小说叙事文中的地位及审美追求。

【期刊名称】《景德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1)004【总页数】5页(P62-64,65-66)【关键词】叙事写人;明清小说;美学追求【作者】吕绍玖【作者单位】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六安2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明清小说评点的产生,让我国小说叙事文学理论在叙事文学发展领域得到独立地位,也让其在世界叙事文学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所以,当代很多学者特别重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理论。

最早重视明清小说评点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叶朗,之后各界专家学者对明清小说叙事写人的美学进行深入研究。

新时期后,其已经成为研究古代文艺美学的重要课题。

对明清小说理念进行研究时,既要重视传承,也要与西方现代学进行广泛的交流,不但要体现出中国叙事文学思想的民族性,也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理念体系。

明清小说中,人物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情节发展与叙事中发挥出推动作用,为叙事提供服务;同时,人物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现出人物性格。

明清小说通过人物行动、语言及故事情节来彰显人物思想及性格,即借助叙事突出人物性格,形成体现中国特征的人物塑造理论[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文显示(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其他类1998年:YD)当前库: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其他类1998年明清小说评点对中国叙事学的意义【原文出处】南开学报:哲社版【原刊地名】津【原刊期号】199801【原刊页号】60~67【分类号】J2【分类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199804【作者】郑铁生【作者简介】郑铁生天津外国语学院300204【内容提要】明清小说评点关于叙事方式的论述,指明中国小说的源头之一是史传文学,尤其是《史记》在叙事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影响了历代叙事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

史传文学与明清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血缘关系,主要表现在两者都是由一系列单元结构组成的,但明清小说又突破了《史记》的形式局限,形成一个以单元结构为基础的有机艺术整体。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瓶梅》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形态的发展阶段,即由虚实相融到以虚为主以至完全虚构。

这三部小说在创作实践上丰富并发展了中国叙事学,而明清小说评点则是在理论上予以总结升华,使其具备理论形态。

【关键词】小说评点/叙事学/史传文学/叙事方式/单元结构【正文】中国古典小说叙事学思想主要表现于小说评点之中。

明清小说评点的代表著作是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等人的著作,中国小说叙事学是以这些第一流的代表性著作为主要内容。

我们把他们对古典小说与《史记》相比附的评点作为一个专题,展开对中国小说叙事思想的探讨。

一、明清评点家将古典小说名著与《史记》相比附阐释的基本思想第一,明确点出古典小说名著叙事方式的源头,是出自史传文学。

我们知道:中国小说的产生是史乘分流的结果。

虽然古人所云“小说”的概念与我们今日不同,但直到明清评点家,都毫无例外地指出中国小说的源头之一是史传文学。

而且由此还引发了围绕历史演义审美素质问题的论争,焦点是历史小说允许不允许虚构。

这已经涉及到叙事思想的深层结构,即叙事主体的作用。

也就是叙事主体对叙事材料的消化与掌握,以及对叙事方式的调度与控制问题。

不过,这些思想既散见在零碎的点评上,又没有得到系统和规范的整理。

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如日本学者冈崎由美曾“把志怪小说对事件进行记述的叙事方式,归纳为‘解释性的叙述’、‘地理博物志体的叙述’、‘五行志体的叙述’、‘纪传体的叙述’和‘故事性的叙述’等,并指出,除了‘故事性的叙述’之外,其它的记叙模式都导源于历史著作,‘是历代知识阶层通过撰史的传统而一直继承下来并牢固掌握的叙事模式’。

”〔1〕这是从叙事学思想论述了史传文学与小说的关系。

志怪小说只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萌芽和发轫阶段,直到明代臻于成熟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所体现出的叙事思想,才更充分地展示出与史传文学的血缘关系。

清代评点家金圣叹指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

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

”〔2〕毛宗岗、张竹坡等人也将《三国演义》、《金瓶梅》与《史记》相比附。

可见《史记》的叙事方式对中国古典小说影响之深。

第二,注重古典小说创造的整体结构与《史记》纪传体叙事结构相比较。

明清评点家将古典小说名著与《史记》相比附的最突出之处,是着眼于艺术结构的整体性。

他们不仅强调结构内部的“关系”,而且看重结构中不同位置所具有的“功能”。

如毛宗岗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于《史记》者。

《史记》各国分书,各人分载,于是有本纪、世家、列传之别。

今《三国》则不然,殆合本纪、世家、列传而总成一篇。

”〔3〕这段评点同上段所引金圣叹对《水浒》的评点是一致的,只是表达得更明确、更突出了古典小说的整体结构与《史记》纪传体的区别。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也强调这一点,他说:“《金瓶梅》是一部《史记》。

然而《史记》有独传,有合传,却是分开做的。

《金瓶梅》却是一百回共成一传,而千百人总合一传,内却又断断续续,各人自有一传。

固知作《金瓶梅》者必能作《史记》也。

何则?既已为其难,又何难为其易。

”〔4〕清代三位杰出的评点家所见如此之同,本身就说明了作为小说叙事文本的形式要素之一的结构原则:整体性,是小说家在叙事方式上最先考虑的,如何将内容进行整体安排与设计,即“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

赋予不具形式的素材以形式,这是小说家的艰巨使命。

第三,指出了史传作者与小说家关于叙事方式在思维上的区别。

金圣叹有一段话为历代研究家解读时所重视。

他说:“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

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

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5〕金圣叹指出《史记》与《水浒》在叙事方式上的区别:一个是以文运事,一个是因文生事。

这里的“文”泛指文章的写作;“事”即文章所要记叙或描写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

所谓“运事”,是根据既有的历史社会生活客观如实地通过文章记载描叙出来。

虽容许“悬想事势”,在一些细节上可以有所取舍或补充,但写作中必然受到史实的限制。

而“生事”则是基于文章写作的需要,作者可以突破历史的框架凭借想象去虚拟描写未曾发生过但却有可能出现的事情,在叙事上具有主观创造的广阔天地。

虽然都是叙事文本,但前者叙事方式是“死象之骨”式的还原,后者叙事方式是“信马由缰”式的虚构。

这已触及到小说创作思维的一个本质特征——虚构。

金圣叹第一次明确地划分了二者的区别,把虚构作为古代叙事思想的重要方面,使中国小说叙事艺术脱离了史传文学“征实”的观念,这是一次理性的升华。

二、明清评点关于史传文学对中国小说叙事学的贡献与局限明清评点家将古典小说与《史记》相比附阐释的基本思想,总括起来,就是对史传文学开拓中国小说叙事学的贡献与局限的认识。

为了清楚地解读这种认识的思维过程,必须首先回到《史记》的叙事文本,分析其结构和特征,进而研究这一叙事方式对中国小说叙事学有什么样的贡献和局限。

《史记》的结构方式是以通古今之变为指导思想,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叙事方式交互相映来展现的。

尽管各种形式有自己构思和立意的独特性,但总的脉络,其纵向是表现不同历史时期天下大势的基本态势,主要体现在本纪和表的形式里;其横向是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历史人物的兴衰际遇,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世家、列传和少数几篇本纪的形式中。

这样就构成了《史记》叙事方式的最大特点,是以历史人物的活动和运作为半径,有选择地把相关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在同一圆环之中,从而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比如《秦始皇本纪》概括秦统一六国及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过程,围绕这一主脉的重要谋臣和统帅的列传,则有王翦、吕不韦、荆轲、李斯、蒙恬等人的列传。

列传围绕本纪叙事,为描绘历史典型环境和塑造人物性格提供了驰骋的艺术天地,这就是司马迁采用纪传体比之《左传》叙事记人超越的地方。

其最大的优长就是叙事记人较为集中,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整体性叙事结构。

而不像《左传》采用编年体叙事方式记人叙事,有时不得不依靠倒叙、插叙的方法使人物和故事相对集中。

因为那样毕竟容易切碎人物和故事的整体性,因而不免影响到形象的丰满程度。

显然,这里强调的不是艺术表现手段,而是叙事结构整体性的功能。

(一)纪传体相对独立的整体性叙事结构所展现的社会关系,最易显露人物性格。

《史记》刻画人物性格的巨大成功,并非撰写史书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其根本追求是严格按照历史事实实录,即使做过一些取舍和勾沉,但相对而言,还能够客观地保留历史原貌,准确地记叙某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中,某一事物的性质,只有在同其他事物的联系中,才能反映和显露出来。

人物性格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不仅有激烈的冲突和碰撞,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复杂微妙的矛盾关系。

人们的复杂微妙的心理、欲望和情感,都会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自然流露,从而形成不同性格的特点、层次和深度。

因而,准确地记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会产生“关系出性格”的艺术效果。

《史记》纪传体的叙事方式无疑是这一艺术规律的体现。

“关系出性格”的艺术规律与史传文学叙事结构方式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所谓“结构”就“关系”在整体性结构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把各部分、各层次联系起来组合成一个整体,历史就是一部人际关系史。

由于史传文学实录历史上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反映了不同阶层的人的性格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形成,而且,也描绘出每一性格的特点、层次和深度怎样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

这就是结构中“关系”的功能作用。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结构正是汲取了《史记》的优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充分运用与体现了“关系出性格”的艺术规律,其不同于史传文学之处,就在于作家不是实录历史而是进行了主观的艺术创造,“把现实世界的各部分加以改变、替换、缩小、扩大,由此造成一个自己的整体,以表达他自己的意图。

”〔6〕这就意味着所有古典小说的叙事结构都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它既要“剪裁”现实,即对生活素材予以取舍,在构思中确定其详略;同时又要“丰富”现实,即依据想象补充现实所未提供或缺乏的——按照生活的逻辑却可能出现的。

(二)纪传体叙事结构为了事件和人物的完整性也需要虚构。

历来史学家都认为史传文学作品应是秉笔“实录”,如班固评论《史记》时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

”然而,从史传文学早期的著作《左传》开始,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虚构。

例如《左传》记述晋灵公失其为君之道,豪侈、昏庸、残暴。

朝臣赵盾多次进谏,“公患之。

使鉏麑贼之。

闢矣。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7〕其中鉏麑话是内心独白,即使形之于声,他作为刺客也会避开人们的耳目。

有谁还能够听得到呢?显然是作者为了塑造一位血肉丰满的忠义之士,虚构了鉏麑这段话。

至于《战国策》虚构之处每每可见,司马迁就已发现:“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8〕至于司马迁自己,为了事件和人物的完整性,也常常虚构细节。

如《史记·外戚世家》记载,“汉王入织室,见薄姬有色,”“是日召而幸之。

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

’高帝曰:‘此贵徵也,吾为女遂成之。

’一幸生男,是为代王。

”〔9〕这段高祖和薄姬的私房话,怎么会被人听到呢?显然是司马迁为逝去的人物虚饰的。

针对史书中的这类记述钱钟书先生曾指出:“上古既无录音之具,又乏速记之方,驷不及舌,而何其口角亲切,如聆罄欬欤?”钱先生认为“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

系作者“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当然耳”。

〔10〕史传文学中存在着虚构的现象,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