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历史与文化

合集下载

我的家乡信宜

我的家乡信宜

④信宜镇隆鱼古:镇隆鱼古以鲜鱼肉 (去净头骨)为主要原料,普遍佐料为 面粉、生姜、生葱、鸭蛋等,精制品 则加虾肉、蟹肉、香菇等,做成丸状 经油炸而成,是远近驰名的佳肴,其 特点为软、滑、皮脆、鱼味香浓,爽 口不腻。
⑤信宜鲜凉粉:信宜鲜凉粉是广东一 带的风味名点,属于粤菜系,被当地 人直称叫作凉粉草。信宜是凉粉草的 主要野生原产地,生于坡地、沟谷的 小杂草丛中。信宜凉粉草以暑天可防 暑解渴,又能充饥而深受当地农民所 喜爱,大暑小暑家家户户必备,凉粉 草成为当地的一种风味特色食品。
⑮信宜砂糖桔,茶山优良的生态环 境,种出来的砂糖桔果皮呈朱砂颜色、 清红靓丽,无籽、汁多、皮薄,清甜 脆口、气味芳香浓郁,果糖适中、少 渣,富含多种维生素,深受消费者青 睐。茶山砂糖桔成为“抢手货”,每 至成熟上市期,便吸引湛江、深圳等 地的购销商开车来到果园来收购。
⑯信宜灰水古粽,农历4月底,信宜 人就开始忙着包古粽了。古粽的馅料 一般用腩肉或肥肉,加入花生、红蓝 叶、五香料等混合调匀。信宜的古粽 在捆绑时会选用勒古做成的藤,自带 一股清香,比较特别。
舌尖上的信宜-3
⑬信宜米粉已有几百年历史,乡村农户 选用本地纯米,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石 磨蒸制其工艺代代相传,它煮而不易烂、 炒而不易碎,滑嫩爽口。信宜米粉已成 为送礼佳品。
⑭信宜腐竹历史悠久,是一种高蛋白、 低脂肪的传统营养食品,具有浓郁的豆 香味,和独特的口感。选用本地优质农 家黄豆,通过传统手工工艺精制而成, 色泽金黄、质筋滑爽、香味诱人。不仅 营养丰富,还美味可口,是男女老少四 季皆宜的理想健康食品!
旅游打卡点✷石狗岭or石根山
★石狗岭是广东信宜市名山之一,位于信宜市水口镇,是信宜旧八景 之“龙窖晴烟”。山上有个大石洞,相传有龙伏此,求雨必应,故 又名龙山。该山高783米,因奇峰耸立,轻烟渺渺,故称“龙窖晴 烟”。

信宜历史与文化

信宜历史与文化

信宜历史与文化
信宜历史悠久,南朝梁时开始设县,现在已1500多岁了。

唐宋时期,这里属窦州管辖,窦州州府便设在今天的镇隆镇。

窦州古城,又称信宜古城,始建于唐武四年(621),属南扶州管辖,唐贞观八年(634),南扶州改称窦州(以罗窦洞得名)。

窦州古城是粤西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和古村落之一,至今仍保留着一大批古建筑群。

如今,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新时代的华美篇章。

大雾岭位于大成镇,在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云开山脉的主峰,其主峰大田顶海拔1703.8米,是粤西第一高峰、广东第二高峰。

这里拥有粤西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天然森林植被,森林覆盖率超过98%,野生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被誉为珍贵的天然绿色资源库和基因库。

信宜山地森林资源丰富,跨珠江、鉴江两大流域,是鉴江、黄华江、罗定江的发源地之一。

时光悠悠,江水见证;江水不止,文脉不息,三江之富,富在生态,三江之美,美在文化,流经信宜境内的三江是自然与历史馈赠,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信宜儿女,造就了信宜的干年文脉。

— 1 —。

信宜和19个乡镇名字的由来,很多人都不知道

信宜和19个乡镇名字的由来,很多人都不知道

信宜和19个乡镇名字的由来,很多人都不知道(信宜地名历史)信宜全市19个镇(街道),那么信宜的小伙伴,你知道你家乡名字的由来吗?哪天,如果人家问你:你家乡为什么叫“金垌”?“是因为你家乡有金矿吗?”为什么你家乡叫茶山?是因为你们家乡有个很大的茶场吗?...我们一起揭晓,它们到底怎么来吧!信宜市,古称梁德县、怀德县、南扶州、窦州. 信宜县原名叫信义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怀德县地置信义县,命名是以南近信山(在今镇隆镇沉冲村南面)的信字,与北接招义山即雷公岭(池洞镇与径口的界山)的义字得名,从此便叫信义县,县址在今镇隆镇八坊村。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宋太宗赵光义讳,将义改为宜,故称信宜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沿用至今。

1995年9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信宜县,设立信宜市。

从此,标志着信宜的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进入了新的历程。

北界镇。

明万历期间,北界镇境域属信宜县五都。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信宜县六问堡;乾隆二十一年为六问堡一部分和六承堡一部分。

民国21年为信宜县三区;民国29年为一区六问上乡和六承南乡。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为信宜二区,后改北界区;1957年改为北界乡;1958年秋为北界人民公社;1983年复为北界区;1986年冬建制为北界镇。

2003年11月,撤销高坡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北界镇。

池洞镇因地势高亢,水利灌溉困难,每年早造插秋均迟于周围田垌,故称迟垌,为雅称改为池洞。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曾在此置梁德县,后改怀德县,,县治故址在今池洞镇太安村,972年(宋开宝五年),废怀德、潭峨、特亮三县,其地并入信义县,太安作为县治470年。

元属信宜县中道巡检司黄僚寨,明代为信宜县感化都。

清康熙十三年(1674)属信宜县黄寮堡。

1932年为信宜县九区池洞镇。

1940年为二区黄寮上乡。

1952年为信宜县池洞区(五区)。

1957年为池洞乡。

1958年秋属东镇人民公社辖区。

1959年从东镇人民公社分出,为池洞人民公社。

信宜客家人的由来

信宜客家人的由来

信宜客家人的由来广东信宜市东北部山区,聚居有一批客家人,约有三十万之众。

其中平塘、新宝、合水、钱排等为纯客镇。

由于客家人操客家话,把“我”说为“公式”,久而久之,当地客家话被俗称为“公式话”,客家人被称为“客家公式人”。

过去,信宜东北部山区是瑶人居住地,明朝桂粤边境瑶乱不断,此起彼伏。

明万历年间朝廷命两广总督凌云翼调官兵二十多万,分十路进行铁壁合围。

在罗旁(郁南)一带展开交战,史称罗旁战事。

历时数月平息,此后泷水县改为罗定,取罗旁已平定之意,并升格为直隶州。

又析东山地置东安县,析西山地置西宁县,将信宜之定康、信丰、感化、从善、镇南5个都(今信宜东北部乡镇)划给新设的西宁县。

罗定直隶州的建立,化瑶乱效果甚佳。

由于这次大规模围剿,瑶民死伤惨重,剩余的外逃避难或投降,致使大片土地归汉人管控。

此时西宁知县进行“屯田”,对军官“授田立业”,还准许屯田官兵承包各地赋税。

此时,参与征剿的官员随地守御落籍。

如时任韶州(韶关)水师营千总罗仲率兵德庆征剿而御守罗定,携家属定居太平清水岗。

其两个弟弟罗举、罗清也随迁到新宝、罗镜落籍,尔后子孙分迁入信宜等地。

叶姓祖公叶胜(居乳源)随军征罗旁后,承包定康四甲的税赋,定居今新宝大坝清水村。

张姓祖公张法传(居韶关)跟随高州参将陈璘征瑶后,将家眷迁到罗镜椽子山落籍,其子张春仁迁到今林垌定居。

许姓居翁源县,明万历年间许常珍、许常理兄弟迁白龙堡木栏寨,子孙后迁入平塘。

黄姓由乳源迁罗镜缘子山,于明隆庆年迁到平塘定居。

李姓与凌姓在明末崇祯年间,由平远县迁入信宜钱排定居。

可见,不少先祖多在明末迁入,且都是从福建、江西、湖南及广东韶关、乳源、翁源、梅县等地而来的客家人。

客家人迁入山区一带聚居,繁衍较快,不久成为主体居民。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封闭的小农经济使得各地人民之间很少交往,语言上一直保持客家方言。

这些“客家公式人”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风俗。

信宜市合水镇名胜古迹介绍

信宜市合水镇名胜古迹介绍

信宜市合水镇名胜古迹介绍一、概述信宜市合水镇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古镇。

这里有着多处名胜古迹,彰显着古镇的厚重历史和人文景观。

本篇文档将详细介绍合水镇的五处名胜古迹,包括名称、简介、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方面。

二、详细介绍1.名称:合水镇明清古街简介:合水镇明清古街是一条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商业街,街道两旁保留着传统的岭南建筑风格,石板路、木栏杆、红灯笼等元素一应俱全。

这条街上曾是当地的商业中心,商铺林立,繁华一时。

如今,古街已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场所,沿街开设了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店、特色小吃店等。

历史背景:明清时期,合水镇是当地商贸的重要集散地,商业发达,这条街道便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街道两旁的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风貌。

文化价值:合水镇明清古街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缩影,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和人文价值。

古街的岭南建筑风格和传统的商业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是研究当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2.名称:合水镇岭南民居简介:合水镇岭南民居是一座典型的岭南风格民居建筑,房屋为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屋内布局紧凑,天井、厅堂、卧室等一应俱全。

这座民居建筑体现了岭南地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历史背景:这座民居建筑始建于清代,是当地一户富商的居所。

房屋建筑风格独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居住文化和地方特色。

文化价值:合水镇岭南民居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见证了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和居住文化的演变过程,为研究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艺术和人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3.名称:合水镇庙宇古树简介:合水镇庙宇古树是一处集庙宇与古树于一体的景观。

庙宇为传统的岭南建筑风格,红墙绿瓦,飞檐翘角,内供奉着各种神祇。

古树是一棵古老的榕树,树冠遮天蔽日,枝叶繁茂,与庙宇相映成趣。

历史背景:庙宇和古树均建于明代,是当地居民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建。

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岁月,庙宇和古树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当地历史的见证。

茂名地方文化历史底蕴

茂名地方文化历史底蕴

综述:茂名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建设成就辉煌,是全国最大的炼油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

茂名石化享誉全国,荔枝、龙眼等“岭南佳果”驰名中外。

在文化统战方面,茂名有众多可挖掘的文化资源,传统优秀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尤为丰富,主要有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民俗文化、石油文化和海洋文化以及众多极具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

冼太文化文化简介:冼太文化的基本内涵是爱国统一精神,爱护人民精神,民族团结精神,改造社会精神,礼俗法治精神。

冼太夫人(又称冼夫人、岭南圣母),毕生努力维护国家统一,与分裂割据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为国家的统一和岭南的安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恩来曾称赞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江泽民同志颂赞冼夫人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文化受众:北起冼夫人夫家祖地丹东,南到贵州、海南,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

其中,最主要的人群是茂名、海南的居民。

石油文化文化简介:茂名市是全国著名的南方油城,是国内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炼油化工基地,石油文化底蕴深厚。

茂名的石油文化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主要内容。

其基本内涵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茂名目前油能力达3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达100万吨,全国最大的炼油化工生产基地。

文化受众:老一代以及以体验和学习石油文化为目的的青年群体荔枝文化文化简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茂名是荔枝的故乡,茂名种植荔枝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自唐朝开始,茂名荔枝就成为历朝的贡品。

根子镇的“贡园”和羊角镇的“登高坡古贡荔园”里,千年古荔达400多亩,380多棵,今日茂名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

文化受众:受众广泛,从广东省至全国乃至港澳、德国、法国、本等地潘茂名文化文化简介:潘茂名是岭南道教先驱,修道习医、济世救民,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广受百姓爱戴,茂名就因其名而来,潘茂名信仰在粤西地区有较大影响力,在高州亦有潘仙庙以纪念他的功德。

我的家乡——信宜

我的家乡——信宜

信宜市位于广东的西部,距离广州三百多公里,有19个镇,总人口123多万,其中市区人口18万。

以盛产玉器著名,以被称为“玉都”。

信宜是广东省华侨较多的县市之一,全市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达到538285人。

信宜华侨华人占全茂名市的95.6%,侨属人数占全茂名市的88%,归侨人数占全茂名市的77.6%。

信宜是一个山区城市,可能大部分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更不用说去过。

但愿我并不激昂的文字能够使你了解一下我的家乡,可能,你会喜欢她,呵呵,真愿如此!信宜市在广东省中的地理位置信宜市区全景锦江河中的标志性建筑——历史悠久的锦江桥市雕飞鹰——志在高志旅游景点信宜的旅游景点也不算太过丰富,我作为一个信宜人也并没有去过信宜的太多地方去旅游,不过作为山区的家乡信宜,旅游景点也是别具一番风味的,起码可以亲近大自然,返璞归真。

下面选几个我熟悉的地方来介绍一下。

大田顶在大成镇东部,距市区38公里,海拔1704米,为粤西第一高峰,广东第二高峰。

附近有海拔逾千米的山峰数十座.主峰西南侧有一“天湖”,高程1554米,容量30.8万立方米,池水清澈,与四周的3000多亩原始森林相映成趣。

1973年开通山脚至山顶公路,广东省电视台在山顶建起差转台,竖起一根高达55米的电视塔。

站在峰顶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在那里看日出、望云海、观古树古藤别有一番情趣。

[推荐度★★★★☆]广东的第二高峰,粤西的第二峰——大田顶天马山在北界镇旺将村西南边,距城40多公里,被人称为是信宜“香格里拉”。

被评为广东省最美丽的乡村。

主峰海拔1080米,山上是一片大草原,山下一条长狭谷,四周是蓊郁的森林,有桫椤、鸡毛松、红花荷、人头蕨等珍稀树种。

中间一条幽深溪河,形态各异的瀑布、鬼斧神工的怪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天马山曾是苗人聚居之地,留下石砌梯田、石屋遗址和大片茶树、柠檬。

景区内每立方厘米拥有十万个负氧离子,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置身其中,给人以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

信宜话_精品文档

信宜话_精品文档

信宜话信宜话作为一种方言,是广东省信宜市(古称信帝)及其周边地区所通用的一种语言。

信宜话属于粤语的一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本文将对信宜话的历史渊源、特点和发展进行介绍。

信宜话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话。

在古代,信宜地区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交流广泛,官话成为了社会各层次交流中的主要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话融合了当地的方言,逐渐形成了信宜话这种特殊的语言。

信宜话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它和传统的粤语相比,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首先,在语音方面,信宜话的音调相对平坦,较为缓慢,发音也较为关键。

其次,在词汇方面,信宜话借用了不少于200个汉字,形成了独特的方言词汇系统。

再次,在语法方面,信宜话较为灵活,可以使用独特的词缀和结构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信宜话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信宜市及其周边地区,大家普遍使用信宜话进行日常交流。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区中,信宜话都是最常用的语言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要工具,也是传承和弘扬信宜文化的有力途径。

通过使用信宜话,人们能够更好地连接在一起,传递信息和情感,并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信宜话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更多的人开始使用普通话和英语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流动的增加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年轻人离开信宜市到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信宜话的使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为了保护和传承信宜话,政府和社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首先,信宜市政府将信宜话确定为一种语言资源,加强对方言的保护和研究。

其次,学校增加了信宜话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使用信宜话。

同时,在社区和媒体方面,也推动了信宜话的使用和传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信宜文化的机会。

总的来说,信宜话作为广东省信宜市特有的一种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特点。

尽管面临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压力,政府和社会组织都在努力保护和传承信宜话。

信宜党史

信宜党史

历史事件凌十八起义公元1850—1852年,信宜暴发一场农民起义,当时轰动整个粤西地区。

起义首领叫“凌十八”。

故历史上叫做“凌十八起义”。

凌十八(1819—1852)名锦才,因排行十八称为凌十八,是信宜钱排人。

1849年前往广西金田村参加洪秀全的“拜上帝会”,第二年春回到信宜钱排大寮组织拜上帝会,聚众宣讲,进行拜旗起义。

起义军发展到三千多人。

知县宫步霄知道后,亲自率队前往“征剿”,镇压拜上帝会。

凌十八奋起反攻,取得胜利。

1851年1月,凌十八率军四千人进取广西,攻入玉林州城,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已北进,起义军北进受阻,战斗很激烈。

7月10日,凌十八率兵转移到信宜与罗州交界的罗镜圩安顿下来,继续筹粮扩军,加筑工事,抗击清军。

广东巡抚叶名琛前来督剿。

由于起义军受困,粮断弹尽。

6月12日,清军分三层十五队进攻罗镜圩,凌军奋起还击,无法抵挡,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凌十八也跳井就义。

大洪国起义继凌十八起义之后,又一场农民革命风暴席卷了信宜大地。

这场斗争的领导者,就是广东天地会的首领之一,农民政权“大洪国”的建立者陈金缸。

1857年,陈金缸在广东怀集称南兴王,建立“大洪”政权。

1861年,陈金缸率部绕道广西岑溪进入信宜,一路打破清军和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直扑信宜县城(当时的县城在镇隆)。

县城守军和大小官员望风而逃,起义军不战而攻下镇隆。

陈金缸在信宜仍称南兴王,建立“大洪国”,将学宫作为皇宫府。

其势力拓展到茂名、化州、电白以及廉江的许多地方。

1864年9月,大洪国的重要将领郑金叛变,诱杀陈金缸,献城投降。

轰轰烈烈的大洪国起义遂告失败。

怀乡起义 1927年12月16日,中共广东南路特委和信宜县委领导200多名信宜农军,为配合广州起义发动了怀乡起义。

当天中午,起义军司令部在怀乡大营地召开庆祝大会,朱也赤代表革命政府宣布:建立怀乡区苏维埃政府,实行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并处决反动区长周植盛。

12月18日,广州起义失败,国民党信宜县府将派大批兵力前来“围剿”。

信宜池洞六定留题

信宜池洞六定留题

信宜池洞六定留题(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简介二、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的历史背景三、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的文化价值四、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的现状与发展正文一、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简介信宜池洞六定留题,位于广东省信宜市池洞镇,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间信仰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留题意为留下题词或诗篇,以表达对美景的赞美和怀念。

信宜池洞六定留题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题词,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的历史背景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据传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游历此地,并留下了赞美的诗篇。

自此,信宜池洞六定留题逐渐成为文人墨客们赏景、题词的胜地。

历经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留题景观愈发丰富多样,成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三、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的文化价值信宜池洞六定留题作为一处历史文化名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首先,留题景观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山水审美观念。

其次,留题诗篇既包括了古代名家的佳作,也包括了地方文人的创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再者,留题现象反映了古代民间信仰的多元与包容,是研究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宝贵资料。

四、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的现状与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宜池洞六定留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自然环境的改变和人为破坏使得留题景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困难。

为了保护和发扬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的文化价值,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正在加大投入,对留题景观进行修复和保护,同时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展旅游推广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总之,信宜池洞六定留题是我国历史文化名胜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信宜的历史和人口英语作文

信宜的历史和人口英语作文

信宜的历史和人口英语作文English:The history of Xinyi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ith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fluenced by its location along the coast of Guangdong province. This region was once an important trading port for mercha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leading to a diverse population with a mix of different ethnicities and cultures. Over the years, Xinyi has experienced periods of prosperity and decline, from being a flourishing trade center to a quiet town known for its agriculture and fishing industry. Today, Xinyi has transformed into a modern city with a growing population and economy, while still preserving its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local dialects. The population of Xinyi is diverse, consisting of Han Chinese as the majority, as well as ethnic minorities such as the Hakkas, Chaozhou people, and Hmong. The city is known for its delicious seafood, unique architecture, and vibrant festivals, reflecting the rich history and cultural blend of the region.中文翻译:信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受广东省沿海位置的影响,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的家乡——信宜

我的家乡——信宜

我的家乡——信宜我的家乡——信宜,位于粤西地区,被誉为一片绿色的宝库。

这里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淳朴厚重的民俗风情,使其成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每当提起这片赋予我无尽生命力的土地,我的心中便充满了无尽的眷恋与自豪。

信宜这个名字,蕴含着美好的寓意,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静静地诉说着千年来的历史故事。

这里的山峰层峦叠嶂,绿意盎然,河流潺潺流淌,四季景色各异,每一季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春天,百花齐放,山野间变成了五彩斑斓的彩带;夏日,绿树成荫,清凉的溪水成为了人们消暑解热的最佳伴侣;秋季,金黄的稻田铺满大地,稻谷的香气中流淌着丰收的欢歌;冬季,虽然没有雪的装点,但那份静谧与安详,却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别样的宁静与美好。

我永远无法忘记那次与母亲一同游览贵子镇的难忘经历。

贵子镇是信宜的一个古老小镇,它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孕育了丰富的文化。

那天,我们漫步在青石板铺成的小巷中,母亲向我讲述着这里的历史故事,那些关于古代商贾、文人墨客的传说,让我对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自豪感。

站在镇中心的古井旁,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宁静与深远。

信宜不仅自然景观迷人,更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曾是古代文明的交汇点,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遗迹。

走在古镇中,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在这里,你可以聆听到粤剧的悠扬旋律,品尝到正宗的信宜美食,感受到那份独特的岭南文化。

而每年一度的“李花节”,更是信宜的一张闪亮名片,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那一片片洁白的李花,如同梦幻般的仙境,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然而,信宜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同样经历了风风雨雨。

但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信宜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信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为信宜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作为信宜的一份子,我深感自豪和责任。

关于信宜的爱我家乡故事

关于信宜的爱我家乡故事

关于信宜的爱我家乡故事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这里有许多关于爱我家乡的故事,下面就介绍一个:
在信宜市有一个叫做“怀乡”的地方,这里曾经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

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有一批年轻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回到了这里,他们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革命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他们首先在当地组织了农民协会,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

同时,他们还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他们的努力下,怀乡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除了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外,这批年轻人还在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创办了学校、图书馆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推广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素质。

同时,他们还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

这些年轻人的付出和奉献精神感染了当地群众,也得到了上级组织的肯定和表彰。

怀乡地区逐渐成为信宜市乃至广东省内的一个先进典型,被誉为“红色怀乡”。

这个故事展现了信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
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信宜人民为家乡的发展和繁荣不懈努力。

信宜历史

信宜历史

信宜历史悠久,据本土登高山及大坪出土的石网坠、石纺轮、石船形砸考证,新石器时代晚期便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秦以前信宜属百越之地,秦平定百越之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百越设桂林、象、南海三郡,信宜地属桂林郡。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信宜地属交趾(后改交州)州史部苍梧郡端溪县。

晋永和七年(公元346年)信宜地属广州晋康郡端溪县,南朝梁(公元502)始在信宜地置梁德郡及梁德县。

隶属泷州,隋开皇十八年(598)梁德县改为怀德县。

唐武德四年(621)析怀德地置信义、谭峨两县。

并在信义县(今镇隆)设南扶州管辖这三个县。

武德五年又析怀德地置特亮县,也属南扶州,唐贞观八年(634)南扶州改称窦州,管辖范围不变,隶属岭南道容县都督府。

宋开宝五年(972)废怀德、潭峨、特亮三县,其地并入信义县。

仍隶属窦州。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信义县改信宜县。

宋熙宁四年(1071)废窦州,信宜归广南西路高州管辖。

元朝属海北海南道高州路,明属广东承宣布政使司高州府。

明万历五年(1577)罗旁战事后,将信宜之定康、信丰、感化、从善、镇南5个都(今白石、大成、钱排、合水、新宝,平塘、思贺、贵子、旺沙、朱砂、安莪、洪冠、茶山、怀乡等镇)池洞部分、高州之马贵、古丁、深镇及罗定之扶合、加益、棼滨、新乐一带,划给新设的西宁县。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经朝廷批准,定康、信丰、感化、从善四都重归信宜管辖。

沿称旧图,镇南都仍留西宁县。

清朝信宜隶属广东省高州府。

民国(1912)之后信宜先后属高州军政府、高州绥靖处、高雷道、南路绥靖委员公署、“八属”善后督办公署、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49年10月22日,信宜县解放先后属广东省南路专区,高雷地区、湛江地区管辖。

1958年11月15日,信宜、茂名两县合并为高州县,县治高州城。

1961年4月1日,信宜县从高州县分出重设,治所住东镇,原信宜县的古丁公社(含古丁、马贵、深镇3个镇)划归高州县管辖,1983年7月起,信宜隶属茂名市,1995年9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

介绍信宜,家乡征文

介绍信宜,家乡征文

信宜,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这里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是我心中最美丽的地方。

信宜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有着壮观的瀑布、清澈的溪流和翠绿的森林。

这里的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是一个适合居住和旅游的好地方。

在信宜,你可以欣赏到自然的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

除了自然风光,信宜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里有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寺庙和古迹,如著名的天马山、石根山、大仁山等,都是信宜的代表性景点。

此外,信宜还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如舞龙、舞狮、飘色等民间艺术表演,都是信宜人民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个在外的游子,我深深地怀念着家乡的美食和文化。

在信宜,你可以品尝到正宗的粤菜和地方特色小吃,如白切鸡、糯米鸡、糖水等,都是让人回味无穷的美味佳肴。

总的来说,信宜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地方,这里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美食和淳朴的民风。

我相信,无论是在信宜生活的人还是在外的游子,都会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并为其发展繁荣而努力奋斗。

信宜池洞六定留题

信宜池洞六定留题

信宜池洞六定留题(原创版)目录一、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简介二、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的历史背景三、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的文化价值四、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的现状与保护正文一、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简介信宜池洞六定留题,位于广东省信宜市池洞镇,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文物古迹。

六定留题指的是六处具有历史价值的摩崖石刻,分别为“狮子岩”、“慈云岩”、“大士岩”、“贞妇岩”、“文笔峰”和“罗汉岩”。

这些石刻分别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题词和造像,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书法价值。

二、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的历史背景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的形成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据史书记载,自唐代以来,这里便是文人墨客的游赏胜地。

他们在此地赏景、吟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文和墨宝。

这些石刻见证了当地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不同时期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三、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的文化价值信宜池洞六定留题作为一处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首先,这些摩崖石刻汇集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题词和造像,是研究古代文学、书法和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其次,这些石刻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这些石刻作为信宜地区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四、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的现状与保护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信宜池洞六定留题的现状得到了改善。

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加大了对这一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和修复这些石刻。

同时,加强对这些文物古迹的宣传和推广,使其成为信宜市一处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然而,这些石刻仍然面临着风化、损坏等威胁,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

茂名信宜飘色介绍

茂名信宜飘色介绍

茂名信宜飘色茂名信宜飘色是信宜一种流动舞台上的戏剧造型艺术。

它将古典文化、魔术、音乐、舞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人物角色和舞台完美地结合,充分展示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神态。

“飘”是凌空飞起、脚踏空虚的意思;“色”是精心巧妙的伪装的意思。

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势的人物形象。

它的题材丰富多彩,主要是从古典小说人物和神话传说人物、神兽中取材,如:“唐僧取经”、“桃园结义”、“嫦娥奔月”、“哪吒闹海”等,用来表现信宜农民的扬善惩恶、安居乐业、传颂英雄、鞭挞恶人的朴素愿望。

信宜飘色同时也是信宜农民祈求神灵镇邪去疾病、保佑平安、期盼大丰收的原始祭神求福活动。

茂名信宜飘色已有几百年历史了。

说到根源:要从太平天国说起,当时粤剧一直深受老百姓喜爱。

但是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在粤西一带,开始禁演粤剧,粤剧艺人就想出了将粤剧某个片断和人物制成造型,在元宵节时由人抬着巡游欢庆,并渐渐地流传下来。

其实飘色在广东很多地方早已出现,例如:广东吴川、中山等地区在明朝已经出现。

但是信宜飘色不同与其它地方的飘色,它吸收了吴川等地区的飘色精华。

在这基础上它打破了由两三个小孩在板上扮演神话故事或历史传奇中的人物及场面的桎梏,发展成为由一根“色梗”撑起十几个人令人叹为观止的雄伟场面。

信宜飘色是由“色梗”和“色仔”或“色女”构成。

色梗是信宜飘色的核心制作,色梗是支撑“色仔”、“色女”的支架,一般用钢枝制成,巧妙利用力学原理,做到“色台”重心力的平衡,以免翻台,并巧妙地安排好“色仔’、“色女”的艺术结构造形分布。

而“色仔”、“色女”绝大部分都是儿童扮演的,因为儿童体轻,可减轻抬阁者负担,而且上阁表演的孩子更易受人宠爱。

他们都是百里挑一的,年龄在7至9岁,容貌俊俏,精灵乖巧,还需有一定的表演天份。

阁上表演者为一般为几名儿童,有时达到十几名,上阁儿童略施粉黛,面色粉红,在架子上做出多种动作,并结合所扮演的角色和人物特点做出多种表情,活灵活现。

广东信宜白石景点

广东信宜白石景点

广东信宜白石景点广东信宜白石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景点。

它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信宜白石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白石历史悠久,是信宜最早的文化古镇之一。

以下是对白石景点的详细描述。

首先,信宜白石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白石古城。

白石古城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里有悠久的城墙和古色古香的街道,展示着古代的建筑风貌。

在古城内,可以欣赏到许多明代的古建筑,如古庙、古宅等,这些建筑风格独特,彰显了明代的建筑艺术之美。

其次,白石古城还有一处著名景点是望洋楼。

望洋楼是一座建在山顶上的瞭望塔,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站在望洋楼上,可以俯瞰整个古城和周边的美景,远处还可眺望到大海的壮观景色,景色十分迷人。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风景,还可以了解到古城的历史文化。

除了古城景点,白石还有一些与历史相关的景点。

例如,白石还拥有一座著名的文庙,名为白石文庙。

白石文庙是一座专门祭祀文学圣人孔子的庙宇,是信宜文化的重要象征。

文庙内有许多古代的文物和碑刻,展示了信宜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

此外,白石还有一些自然景观,如白石水库和白石温泉。

白石水库是一个人工湖泊,周围环境优美,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白石温泉是一个天然的温泉景区,温泉水质纯净,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

在这里,可以享受到温泉泡足浴的放松和舒缓。

此外,白石还有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

例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白石镇都会举办盛大的龙船比赛和龙船民俗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赛和参与。

这是一个展现白石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

综上所述,广东信宜白石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景点。

从保存完好的古城、标志性的望洋楼,到著名的文庙、自然景观和传统民俗活动,白石提供了多样化的游览选择。

无论是热衷于历史文化的游客,还是喜欢自然风光的人们,都可以在白石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景点和活动。

信宜白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宜饮食习惯普遍以大米、番薯、东薯(土豆)、木薯、玉米等为主食, 以猪、鸡、鸭、鱼、蔬菜及豆制品为菜肴。信宜人喜好大碌竹(又叫烟筒), 类似水烟,农村几乎家家有备,如有抽烟客入门来访,首先以大碌竹招待。
信宜民间文化娱乐,部分人爱玩乐器,喜欢竹笛、拉二胡、弹琴、擂大 鼓、舞狮舞龙、唱粤曲、唱采茶、唱山歌、 舞春牛。劳动之余,在树荫底下, 以木棍、竹枝或瓦片做棋子,玩牛角棋、锅笃棋、三鸡棋、云棋,金水水火 土五行棋和军棋、象棋。工余三五成群玩打狗,打丈、架人梯、叠罗汉、藏 青、捉俘虏等活动。女孩子则玩走窝(又叫走牛耳)、抛石子、跳绳、拔河 等游戏。
使司高州府
清朝时地属广东省高州府 民国以来信宜县的管辖地频变,
直至 1961 年重设信宜县,地属高州县1983 年信宜县地源自茂名市1995 年信宜撤县建市
唐虞时代(前 21 世纪),信宜地属南交。夏朝(前 21 世纪—前 16 世纪),信宜地属扬州南裔。商朝(前 16 世 纪—前 11 世纪),信宜地属南越。西周(前 1066 年—前 771 年),信宜地属南海。周灵王三十五年(前 334 年),被熊商打败的越人逃散到江南海上各地居住,是为百粤(越),信宜地属百粤。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 年),秦设置南海郡,信宜是南海郡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 年),任嚣和赵佗奉命平定南越,设置南海、 桂林、象郡三个郡,信宜地属桂林郡。汉高祖十一年(前 196 年),派陆贾封赵佗为南越王。信宜地属南越。 汉元鼎六年(前 111 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平定南越,设置南海、苍梧等 7 个郡, 开始设置端溪县(辖现在的德庆、郁南、罗定、云浮、信宜 5 县市及高州县的马贵、古丁、深镇),隶属交 州刺史部苍梧郡。信宜是端溪县地,相沿了 613 年。 7 X;南朝梁(502—557 年),析端溪县地置梁德县(意在显示梁朝德政)及梁德郡,梁德县是信宜县前身,县 治在今池洞镇太安围底街,辖地包括现在信宜全市,高州县的马贵、古丁、深镇以及罗定县的蕾滨、新乐、 都门、扶合、加益一带。隋开皇九年(589 年),平陈,废梁德郡,保留梁德县。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改 梁德县名为怀德县,意取感怀隋王朝之德,县辖地不变。唐武德四年(621 年),析怀德县地置信义县,以 南近信山(在今镇隆镇沉冲村南面)、北接招义山即雷公岭(池洞镇与径口镇界山)得名,即取信山的信字与招 义山的义字,成信义县名,县址在今镇隆镇八坊村,信义(信宜)置县始此;潭峨县(以潭峨江得名,县址在 旧县村)。同时,设南扶州,辖怀德、信义、潭峨 3 县(即辖原梁德县地),州治迁到信义县治。武德五年(622 年),析怀德县地置特亮县(以特亮山即牛弼山得名,县治在今径口镇木威村),隶属南扶州。唐贞观八年(634 年),南扶州改名窦州(以镇隆东江、西江汇合处的罗窦洞得名。据说,原来有巨长石横贯江的两岸,秋冬 潦尽,江水仅从石下的窦洞流出去,为便于通舟楫,后把该洞炸掉),辖怀德、信义、潭峨、特亮 4 县。称 信义为窦州,始此。宋开宝五年(972 年),废怀德、潭峨、特亮 3 县,其地并入信义县,仍属窦州,宋太 平兴国元年(976 年),避宋太宗赵光义讳, 信义县改名信宜县。信宜县名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至今未变过。
信宜文化
信宜文化简介
尽管信宜是山区小城市,但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也拥有其特色的文化。其中可以 分为建筑文化、风俗文化、工艺文化、艺术文化等;其中建筑文化中以镇隆镇保 存的古建筑为代表,风俗文化以年例出名,工艺以玉雕出名,艺术文化以飘色最 为出名。 简介 建筑文化 信宜古建筑文化——镇隆古书院。镇隆古书院位于信宜市镇隆镇。 学宫,也称孔庙。建于明嘉靖十四年;在大洪国起义中作为大洪国王府。 艺术文化 飘色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信宜飘色最早流行于镇隆;每逢元宵佳节或重大喜 庆活动时都会举行飘色巡游。信 宜 飘 色 艺 术 它 原 取 材 于 神 话 故 事 和 古 典 传 统 戏 剧 的 某 些 代 表 性 情 节 场 景 ,飘 色 造 型 逼 真 ,扑 朔 迷 离 ,让 观 众 叹 为 观 止 , 深受民众喜爱。 风俗文化
春节是民间最大节日,各家各户张灯结彩,村村喜庆,大人给小孩派利 事。正月十五左右,城区及周边镇都做年例,每家每户轮流请客吃饭,并开 展舞龙、舞狮,放电影、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 信宜话 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离不开语言,讲信宜文化一定要谈一谈信宜的语言。要知道信 宜语言包括有白话、涯话(客家话)两种。同时信宜境内通行的方言是经过人口 迁移传入,长期整合形成的。
年例是信宜一个重要风俗,信宜年例受古俚僚文化习俗影响,至今遗风依存, 年例的飘色、春牛舞、白花灯巡游、八音、人班戏更是粤西独树一格,与 相 邻 县 市 不 同 。年 例 一 般 维 持 三 天 ,分 别 为 起 年 例 —— 正 年 例 ——年 例 尾 。 信宜风土人情
地处山区的信宜人,农村各种生活习俗与其它地方基本相同。信宜市语 言有信宜话、涯话两种。
信宜历史
据信宜登高山及大坪出土的石网坠、石纺轮、石船形砸考证,新石器时代 晚期便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简单地说信宜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 历史了;所以信宜历史是相当悠久的。
信宜历史进程图:
唐虞时代(前 21 世纪),信宜地属南交 夏朝是信宜地属扬州南裔 西周 时信宜地属南海 秦始皇三十三年设百越三郡,信宜地属桂林郡 汉元鼎 六年设端溪县,信宜是端溪县地 南朝梁置信宜县前身梁德县,县治是今池 洞镇 唐武德四年置县,名信义县 宋朝时因避宋太祖赵光义讳,信义县 改名为信宜县 元朝时地属海北海南道高州路 明朝时地属广东承宣布政
信宜历史与文化
信宜简介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东与阳春市相接,南与高州市交界,西 与广西毗邻,北与罗定市接壤。信宜境内多山地,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之 地;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玉矿更是全国唯一的“南方碧玉”;旅游景点以大自然、 纯生态为主题,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较多。另外,信宜也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分 别是朱砂镇琶洞少数民聚居地、新宝镇桂洞少数民族聚居村、钱排镇云开手少数 民族聚居村,民族有壮族、瑶族、苗族、回族、藏族、黎族、布依族。 另外信宜的物产名食较多,南玉、脂松香、竹编工艺品、山楂、三华李等远外闻 名;在美食方面,怀乡三黄鸡是信宜传统名优特产,被誉为广东省四大名鸡之一; 粉皮是信宜传统著名小吃,尤以“柴枪粉”出名;还有香糯糍粑,信宜人称之为 籺(读“at”),也是信宜传统特色小吃。
1995 年 9 月 11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信宜县,设立信宜市。从此,标志着信宜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 一页,进入了新的历程。
信宜历史事件
公元 1850—1852 年,信宜暴发一场轰动整个粤西地区农民起义——凌十八 起义。 1857 年又一场农民革命风暴席卷了信宜大地——大洪国起义。
1927 年 12 月 16 日,中共广东南路特委和信宜县委领导 200 多名信宜农军, 为配合广州起义发动了怀乡起义。 1945 年 2 月 2 日,信宜特派员陈志辉领导武装起义——桄榔武装起义。 1949 年 10 月 22 日,信宜解放。
信宜话的分布特点是“沿江分布”:境内鉴江流域为粤方言区,黄华江流域和南 江流域原为客家方言区。由于鉴江流域的粤语处于强势,不断向黄华江流域渗透 和扩展,使黄华江西岸的客家方言区逐渐演变为粤方言区,黄华江东岸的客家方 言区逐渐演变为客粤双方言区。
信宜历史文化名人
讲到信宜历史文化当然离不开历史文化名人;信宜主要在近代涌现较多的名人。 可惜的是由于信宜地处山区,交通历来就不便利,尽管信宜有千年的历史, 但相对于其他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来说,信宜的各方面的底蕴是相当薄弱, 一直都是鲜有大家出现。 革命名人 罗克明:池洞镇扶参村人,中国共产党信宜县委第一个书记,怀乡起义的主要领 导者之一。1927 年 5 月,中国共产党信宜县委员会成立,罗克明任书记。12 月 15 日,发动了震动粤西的怀乡起义;宣布成立了怀乡区苏维埃政府。1932 年秋末,病逝于香港九龙广华医院,终年 30 岁。 教育名人 林砺儒:原名林绳直,北界上村人,我国著名教育家,是我国现行“六三三” 学制的创始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纪念他,信宜 有意见以他名字命名的砺儒中学。 另外还有杨干华、林元等一批著名的作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