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整理资料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名解复习资料

1. 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只包括(确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有限个观察单位的总体,称为有限总体(finite population)。
假想的,无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称为无限总体(infinite population)。
2. (总体)参数(parameter):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
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
3.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
4. 样本含量(sample size):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
5. 变量(variable):观察对象个体的特征或测量的结果。
由于个体的特征或指标存在个体差异,观察结果在测量前不能准确预测,故称为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简称变量(variable)。
变量的取值称为变量值或观察值(observation)。
根据变量的取值特性,分为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
6. 数值变量(Numerical variable):又称为计量资料、定量资料,指构成其的变量值是定量的,其表现为数值大小,有单位。
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的数值,组成的资料。
7. 计数资料: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
分类变量(categorical variable):或称定性变量,其取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或属性,有两种情况:1)无序分类(unordered categories):包括①二项分类,如上述“性别”变量,表现为互相对立的结果;②多项分类,如上述“血型”变量,表现为互不相容的多类结果。
2)有序分类(ordered categories):各类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别,或等级顺序关系,有“半定量”的意义,亦称等级变量。
等级资料: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方法测量得到。
8. 抽样(sampling):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称为抽样。
《制药工程学》:名词解释和单项选择题复习资料

《制药⼯程学》:名词解释和单项选择题复习资料《制药⼯程学》:名词解释和单项选择题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项⽬建议书:是法⼈单位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业规划、地区规划,并结合⾃然资源、市场需求和现有的⽣产⼒分布等情况,在进⾏初步的⼴泛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国家、省、市有关主管部门推荐项⽬时提出的报告书。
2. 设计任务书:⼀般由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也可委托设计、咨询单位或⽣产企业(改、扩建项⽬)编制。
设计任务书是确定⼯程项⽬和建设⽅案的基本⽂件,是设计⼯作的指令性⽂件,也是编制设计⽂件的主要依据。
3. 风玫瑰图:是当地⽓象部门根据多年的风向观测资料,将各个⽅向的风向频率按⽐例和⽅位标绘在直⾓坐标系中,并⽤直线将各相邻⽅向的端点连接起来,构成⼀个形似玫瑰花的闭合折线。
风玫瑰图表⽰⼀个地区的风向和风向频率。
4. ⼚区利⽤系数:是反映⼚区场地有效利⽤率⾼低的指标。
制药企业的⼚区利⽤系数⼀般为60~70%。
5. 绿地率:是药⼚总平⾯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
6. 空⽓吹淋室:是⼀种可强制吹除附着于⼯作⼈员⾐服上的尘粒的⼩室设备,⼜称空⽓风淋室,常设于洁净室的⼊⼝处。
可分为⼩室吹淋室和通道式吹淋室,前者⼜可分为喷嘴型吹淋室和条缝型吹淋室。
7. 缓冲室:是按相邻⾼等级洁净室的等级设计、体积不⼩于6m3的⼩室,其内设有洁净空⽓输送设备。
8. ⽓闸室:是设置于洁净室⼊⼝处的⼩室。
也可理解为设置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房间之间的具有两扇或两扇以上门的密封空间。
9. 防爆车间:⼜称为甲类⼚房,其⼚房应是单层的,内部不能有死⾓,以防爆炸性⽓体或粉尘的积累。
10. 柱⽹:⼚房建筑的承重柱在平⾯中排列所形成的⽹格。
11. 跨度:相邻纵向定位轴线间的距离。
12. 柱距:横向定位轴线间的距离。
13. ⽣产车间:是⼚内⽣产成品或半成品的主要⼯序部门。
可以是多品种共⽤,也可以为⽣产某⼀产品⽽专门设置。
国际贸易理论名词解释总结 复习资料

一.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产生条件:经济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产生原因:各国生产要素差异性生产要素国际间缺乏流动性各国科学技术存在差异基本经济分析工具1。
一般均衡分析: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国在充分有效地利用其所有的资源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
表示一国的生产能力.表示供给。
社会无差异曲线:用来反映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的图形。
表示消费者需求。
一般均衡:社会的最优生产点: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等于产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设为、会无差异曲线)。
2.局部均衡分析:只分析某个具体的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情况。
封闭的经济中,市场均衡完全由一国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前提是没有政府干预)二.对外贸易: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的活动。
1。
按货物移动方向:a出口贸易:把本国生产或加工的产品及本国化产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
(本国化产品:复出口。
外国货物经过结关进入国内后,未经加工改造,又输出国外的现象。
)b进口贸易:把外国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运往本国国内市场销售。
(复进口现象)c过境贸易:当A国须经过C国国境把货物运往B国时,这批经过C国运往B国的货物,对于C 国而言,就是过境贸易.直接过境贸易,间接过境贸易2。
按交易商品的形式:a货物贸易:有形(商品)贸易.有具体形状的商品的交换活动。
(进出口需经过海关,贸易额反映在海关的贸易统计表上)b服务贸易:无形(商品)贸易。
传统上指无形劳务的提供和接受。
新定义,指“过境交付;c境外交付: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无需经过海关)3.按如何划分货物进出口的标准:a总贸易:一国的对外货物贸易包括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
(以货物越过国境为标准来划分进出口)b专门贸易:以货物经过结关为标准来划分进出口。
4。
按交易的方式:a直接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直接进行的货物买卖行为。
教育学自学考试重点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P4-5:“教育学”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属于一级学科;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该课程也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其名称随着课程名称的不同称谓而有所不同。
2、教育P36,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者P38,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与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4、受教育者P38,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5、教育影响P38,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学校教育P38: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7、学校P66,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与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8、学制P67,现代学校制度是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一般简称学制。
9、管理P85,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10、学校文化P76,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与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资料收集名词解释

资料收集名词解释
资料收集是指收集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进行整理、分析和保存的过程。
它是一种以搜集各种资料为主要任务的工作,可以帮助人们获取所需的信息,进行研究和决策。
资料:资料是指各种有关事物的记录、信息和数据的集合。
资料可以是书籍、报纸杂志、科研文献、政府文件、统计数据、调查问卷、图书馆藏书、网络资源等。
收集:收集是指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搜集资料的行为。
例如,通过图书馆、档案馆、数据库、互联网等渠道,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有关资料。
整理:整理是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排序和编目的过程。
将不同的资料进行归类,给予适当的编号、标签和分类,方便后续的使用和管理。
分析:分析是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对资料进行解读、比较和统计,得出结论和推理。
保存:保存是指将整理和分析后的资料进行存储和保留的过程。
通过使用合适的保存介质,如硬盘、光盘、云存储等,确保资料的安全性和可访问性。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指各种有关知识、技术、经验和数据的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人们获取和利用有用的信息,促进个
人和社会的发展。
研究:研究是指对某一问题或课题进行系统性调查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深入研究特定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和创新的方法。
决策:决策是指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过程。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的选项和方案,做出合理的决策,用于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
考研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复习资料全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①西安半坡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仰韶文化②1. 鹳鱼石斧彩陶盆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①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年河南省临汝③1978祭祀神灵。
县阎村出土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③造型和生动组合②属新石器时代仰韶在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人物的动态和④文化类型。
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③器高47厘M,口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仰韶文化半坡类型⑤径32.7厘M,陶瓷绘有鹳的意念。
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8. 斧的画面。
图像组合明显饕餮纹5. C形玉雕龙①具有一种主题意念。
构图也叫兽面纹1971年内蒙古自治①②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均衡、饱满,形象简洁醒是流行于商周时期一种青铜器纹饰。
址出土目,为史前独立性绘画中③②的珍品。
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基本特征为双目圆睁,阔口隆鼻,头上多有出代表2. 黑陶一对变化多端的犄角,或玉龙为墨绿色软玉③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更有獠牙利爪,多数兽面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纹的两旁还有对称展开的杰出成就之一。
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兽体身躯。
修目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④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山文的大汶口化、龙文这种纹样实际上把各种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以夸张和象征的手法综合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有发现。
起来,往往难以判定为何其烧制工艺是在烧玉龙形象③种动物,故称兽面纹。
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6. 泥塑女神像⑤常饰①出土于辽宁牛河梁于器物的腹浓产炭,水木熄灭后生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为红山文化遗址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头像与真人等大,②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渐衰落。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④似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9. 的陶黑中蛋、黑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岩画以壳陶①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是用矿物质顡料涂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绘或用石器磨刻,敲彩陶3. 窝内嵌圆形玉片,目光深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崖壁或邃,具有神秘感最早出现于新石器①岩石的图画。
解剖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解剖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组织:众多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近的细胞,由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称组织2、内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大多数器官都位于体腔内,并借一定的孔道与外界相通,总称内脏。
3、正中矢状面:通过人体正中线的矢状面,称正中矢状面,它将人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半。
4、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两足并立,足趾向前的姿势,称解剖学姿势。
在描述人体器官时都必须以解剖学姿势为依据。
二、填空题1、解剖学方位中,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近体表者为浅,远离体表者为深;上肢的尺侧在内侧,下肢的腓侧在外侧。
2、按解剖学姿势,心位于心包腔外___,胸腔__内__。
眼在鼻之上,口在鼻之下。
3、人体按外部形态可分为头、 _颈__、躯干和__四肢等四大部分。
三、单选题1、左右方向上将人体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是A.矢状面B.冠状面C.水平面D.横切面E.纵切面2、关于方位术语的正确描述是A.人体仰卧时,近腹者为上B.近正中矢状面者为近侧C.远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D. 近内腔者为内侧E.远头顶者为远侧3、矢状轴是A.左右方向的水平轴B.前后方向的水平轴C.与人体长轴平行的轴D.与人体长轴交叉的轴E.与人体长轴垂直的轴4、下述不符合解剖学姿势的是A.身体直立B.两眼向前平视C.双上肢垂于躯干两侧D.手掌向内侧E.两足并立、足尖向前答:1-4 BCBD第二章基本组织一、名词解释1、腺上皮:由腺细胞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
2、三联体:一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三联体(图2-20)。
三联体是骨骼肌纤维兴奋收缩的结构基础。
3、闰盘:心肌纤维相互连接处有心肌膜的特化结构,称闰盘(intercalated disk)。
在心肌纵切的HE染色标本上,闰盘呈深染的带状结构,略呈阶梯状。
4、尼氏体:在神经元树突和核周细胞质内有许多呈嗜碱性的颗粒状或块状小体,称尼氏体(或嗜染质)。
宏观经济学的整理资料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3、国民收入: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4、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5、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7、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二、收入法和支出法的核算公式①支出法指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私人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公式如下:GDP=C+I+G+(X M)②收入法即用要素在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
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
公式如下: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三、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额,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折旧后的余额,即NDP=GDP—折旧;而国民收入NI是指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狭义NI=NDP—间接税。
个人收入PI,是指经过收入再分配后的国民收入,PI=NI-公司留存利润-公司所得税+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之后的余额,即DPI=PI-个人所得税。
四、五、假设某地区某年GDP为5000,DPI为4100,政府预算赤字为200,消费为3800,外贸赤字为100(单位10亿美元)。
马克思资料整理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不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的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4.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5.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食物之间相互影响、想会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6、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8、量变:量变是事物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9、质变:质变是事物的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0、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1、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
12、(必考)认识:认识是主体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事物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三种形式。
14、理性认识:之人们借助抽象的思维,在概括理解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部、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15、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6、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经济关系。
17、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关系的总和。
18、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名词解释

单糖:单糖是含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不能再水解的最简单的糖类。
还原糖:具有还原性的糖叫还原糖,单糖都是还原糖。
如果将还原糖置于碱性溶液中,很容易被氧化。
不对称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
α-及β-异头物:α-及β-异头物是指葡萄糖分子形成环状半缩醛结构后,C1原子也变成了不对称碳原子,半缩醛羟基可产生两种不同的排列方位,因此形成了α-及β-两种异头物,α-型的羟基位于决定构型的羟基的同侧,β-型则相反。
蛋白聚糖:蛋白聚糖是指以一种长而不分枝的黏多糖为主体,在糖的某些部位上共价结合若干肽链而生成的复合物。
糖脎:单糖在加热条件下与过量的苯肼反应时的产物叫糖脎。
改性淀粉:天然淀粉经过适当的化学处理,引入某些化学基团使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发生变化,这种淀粉衍生物称为改性淀粉,如氧化淀粉、磷酸化淀粉(阴离子淀粉)、羧甲基淀粉、阳离子淀粉等等。
改性淀粉在工农医等领域中有重要用途。
复合多糖:复合多糖是糖和非糖物质共价结合生成的复合物。
如糖与脂结合生成糖脂或脂多糖,糖与蛋白质结合生成糖蛋白或蛋白聚糖。
糖蛋白:糖蛋白是指以蛋白质分子为主体,共价结合许多短链(2—10个以上)糖残基所形成复合物。
糖胺聚糖:为含氮多糖,具黏稠性,如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等均是,存在于软骨、腱等结缔组织中和各种腺体分泌的黏液中,是一种黏多糖。
在糖胺聚糖分子上连接若干肽链后即生成了蛋白聚糖(黏蛋白)。
脂质是一类不溶于(或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
神经节苷脂7.8.9.血浆脂蛋白10.乳糜微粒11.极低密度脂蛋白12.低密度脂蛋白13.高密度脂蛋白14.糖脂15.脂质:是一类不溶于(或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
必需脂肪酸:是指一类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需要而必须从外界摄取的脂肪酸。
相变温度:生物膜从液态向固态转变的温度称为相变温度。
鞘磷脂鞘磷脂是由鞘氨醇、脂肪酸、磷酸和胆碱或乙醇胺组成的脂质。
社会医学复习整理:01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复习资料整理名词解释﹡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社会医学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和医疗服务实践中人们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观,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生命自身的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总体的认识。
﹡生态学模式(ecological model)健康就是要维持宿主、环境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运用维持生态平衡概念解释传染病、寄生虫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观念称生态学模式。
﹡信度(reliability)信度是指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一致性的程度,即测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常见有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
﹡效度(validity)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预期达到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主要从四方面进行评价: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准则效度。
﹡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WHO将生命质量定义为,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HRQOL体现了个体对疾病损害的反应,包括生理状况,也包括各种良好适应的感觉,基本满意度和总体自我价值感。
HRQOL是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件相关联的主观健康状态和个体满意度。
HRQOL是主观的评价指标,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下的,故具有文化依赖性。
﹡社会和人口统计指标体系(SSPS)社会和人口统计指标体系是以社会、经济、生态为基点,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将人们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的主要活动联系起来,通过对生命周期各阶段具体情况的描述和分析来评价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
名词解释资料

1.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设计时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的、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
2.组织沟通:是指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上下级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情感、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3.双环学习:是重新评价组织的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
双环学习也被称为“变革型学习”。
4.组织发展: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地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管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
5.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
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于发展的灵魂。
6.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素。
7.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P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的组织结构体系。
8.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系统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域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借此提高组织效能的一个过程或行为。
9.组织的“潜结构”:我们把组织当众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度、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称之为组织的“潜结构”或“潜结构”因素。
10.组织决策科学化:组织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行政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
11.仲裁解决法:仲裁解决法是指当冲突发生以后,通过协商已无法解决时,这就需要第三者或较高阶层的专家、领导出面调解,通过仲裁,使冲突得到解决。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调查资料的整理名词解释

调查资料的整理名词解释1. 背景介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各种调查,收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对其进行整理是非常重要的。
调查资料的整理是指对所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类、清理、归纳、总结和分析等处理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资料。
2. 调查资料的整理步骤调查资料的整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数据清理在收集到大量数据后,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即去除其中的错误、重复或无效数据。
这可以通过删除重复项、检查异常值、填补缺失值等方法来实现。
2.2 数据分类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整理资料的关键步骤之一。
分类可以根据不同属性、特征或目标来进行,以便后续分析和使用。
2.3 数据归纳与总结在对数据进行分类后,可以对每个类别中的数据进行归纳与总结。
这包括计算各类别中数据的统计量(如均值、中位数、方差等)、制作图表和图形以展示数据分布等。
2.4 数据分析与解释在对数据进行归纳与总结后,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这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来实现,以获得更多有关数据背后规律和关系的信息。
2.5 结果呈现整理好的资料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结果呈现。
这可以包括编写报告、制作图表和图形、撰写摘要等形式,以便他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资料。
3. 调查资料整理的重要性调查资料的整理对于科学研究、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个方面说明其重要性:3.1 提高数据可靠性通过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分类,可以去除错误、重复或无效数据,从而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2 发现隐藏规律通过对数据进行归纳与总结,并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规律和关系。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3 支持决策制定整理好的资料可以为决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见解,帮助其做出明智的决策。
名词解释题资料讲解

名词解释:1、批号:用于识别“批”的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
用以追溯和审查该批药品的生产历史。
2、待验:物料在允许投料或出厂前所处的搁置、等待检验结果的状态。
3、批生产记录:一个批次的待包装品或成品的所有生产记录。
批生产记录能提供该批产品的生产历史、以及与质量有关的情况。
4、物料平衡:产品或物料的理论产量或理论用量与实际产量或用量之间的比较,并适当考虑可允许的正常偏差。
5、标准操作规程:经批准用以指示操作的通用性文件或管理办法。
6、生产工艺规程:规定为生产一定数量成品所需起始原料和包装材料的数量,以及工艺、加工说明、注意事项,包括生产过程中控制的一个或一套文件。
7、工艺用水:药品生产工艺中使用的水,包括: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
8、纯化水:为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它适宜的方法制得供药用的水,不含任何附加剂。
9、洁净室(区):需要对尘粒及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的房间(区域)。
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使用均具有减少该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
10、验证:证明任何程序、生产过程、设备、物料、活动或系统确实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有文件证明的一系列活动。
(一)包装待包装产品变成成品所需的所有操作步骤,包括分装、贴签等。
但无菌生产工艺中产品的无菌灌装,以及最终灭菌产品的灌装等不视为包装。
(二)包装材料药品包装所用的材料,包括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印刷包装材料,但不包括发运用的外包装材料。
(三)操作规程经批准用来指导设备操作、维护与清洁、验证、环境控制、取样和检验等药品生产活动的通用性文件,也称标准操作规程。
(四)产品包括药品的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
(五)产品生命周期产品从最初的研发、上市直至退市的所有阶段。
(六)成品已完成所有生产操作步骤和最终包装的产品。
(七)重新加工将某一生产工序生产的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一批中间产品或待包装产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进行再加工,以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
北师大-生态复习资料整理

生态复习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1.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成为建群种。
3.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生活型是不同生物对相同环境趋同适应的结果。
4.有效积温:发育的速率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这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有效积温或总积温。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同时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6.碎屑食物链:从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有机物质颗粒开始构成的食物链类型。
7.趋同适应:不同物种由于长期适应相似的外界环境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趋同适应导致了不同物种可能具有相同的生活型。
8.非地带性植被:由于局部地形、土壤、水分条件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导致植被没有体现该区域的植被地带性分布特征。
非地带性植被的分部不是固定在某一植被带,而是出现在两个以上的植被带。
他们的分布常常受制于某一生态因素,如水分、基质的作用,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嵌入在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中。
如盐生植物既出现在草原带和荒漠带,也出现在其他带的沿海地区;水生植被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湖泊、池塘、河流等淡水水域。
9.气候顶极群落:一个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最后阶段形成的和当地气候调节协调平衡的群落。
10.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的物质经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环境的过程,即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就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1.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13.生态位: 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资料的汇编名词解释

资料的汇编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中,资料的汇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无论是学术研究、商业运作还是政府管理,都离不开丰富、准确的资料。
然而,对于资料的汇编而言,其中涉及的一些名词解释往往容易被忽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些与资料汇编相关的名词。
1. 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收集与整理是资料汇编中最基础的环节。
数据收集是指通过采访、调查问卷、实验观测等方式,获取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而数据整理是指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排序、筛选、归类等工作,以便后续的分析和使用。
2.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旨在去除重复值、缺失值、错误值等数据中的异常情况,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清洗的过程包括去重、填充缺失值、校正错误值等步骤,保证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的可靠性。
3. 档案管理档案管理是指对资料的整理、归档、保存和利用进行统一管理的工作。
在资料的汇编过程中,档案管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它确保了资料的索引、分类、检索和共享的高效性,使得汇编的资料能够随时被获取、利用和传递。
4. 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分析与挖掘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的定量或定性的评估、模式识别和特征提取的过程。
数据分析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而数据挖掘则可以通过算法和模型,发现数据中的隐藏知识和有价值的信息,为未来的预测和优化提供参考。
5.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通过图表、图形、地图等形式将数据转化成可视化的视觉效果,以便更直观地传达和展示数据的含义。
数据可视化不仅可以揭示数据的特征和分布,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
它常应用于报告、演示、决策支持等场景,使得复杂的数据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沟通。
6. 数据保护与隐私在资料的汇编过程中,数据保护与隐私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必须加强对数据的保护和管理,确保数据在存储、传输、处理和使用过程中不被滥用和泄露。
同时,数据的使用也需要遵守法律、伦理和道德的规范,对数据的合法性和道德性负责。
资料整理的名词解释

资料整理的名词解释资料整理是指对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数据、文档等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整合的过程。
它是为了方便管理、查找和利用信息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资料整理进行解释。
从定义上来说,资料整理是指对各种形式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管理的过程。
这些资料可以是纸质文件、电子文档、图书、报告、研究数据、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
从目的上来说,资料整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的组织性和可访问性。
通过对资料进行分类、标注、编目等操作,可以使得信息更加有序,方便用户进行检索和利用。
同时,资料整理还可以帮助用户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所收集到的信息,促进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从方法上来说,资料整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收集资料,这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文献阅读、网络搜索等方式进行;然后是分类整理,将不同类型的资料进行分类,如按主题、按时间、按地区等进行分类;接着是标注和编目,给每个资料添加描述性的标签和索引,以便于后续的检索和利用;最后是整合和归档,将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归档保存,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信息库。
从意义上来说,资料整理对于个人和组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资料整理可以帮助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使得个人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知识和信息资源。
对于组织而言,资料整理可以提高组织的信息管理能力,促进团队协作和知识共享,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资料整理是对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管理的过程,旨在提高信息的组织性和可访问性。
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个人和组织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资料整理,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和应用效果。
00874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00874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复习资料【名词解释】00874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名词解释题复习资料知识桥良心出品第一章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概述1【名词解释】(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与普通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
这些差异体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普通儿童的群体,也包括发展高于普通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
★2【名词解释】(狭义的)特殊儿童,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
★3【名词解释】特殊需要儿童是指在身心发展或学习、生活中与普通儿童有明显差异,因而需要给予区别于一般帮助的特殊服务的儿童。
4【名词解释】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是指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
5【名词解释】身心障碍儿童是指由于生理或心理显著障碍而需要特殊教育或相关特殊教育服务措施的儿童。
6【名词解释】视觉障碍儿童:主要是由视觉系统的损伤或功能的丧失以及由此导致的行走困难、身体发育和视觉表象的缺失与贫乏等。
★7【名词解释】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系统的损伤或功能丧失以及由此导致的听力丧失和言语方面的缺陷。
8【名词解释】肢体障碍儿童是指人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9【名词解释】智力障碍儿童是指由于大脑器质或功能性的损伤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障碍,在感知觉运动、语言、听力、视力、社会性能力和自理能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10【名词解释】自闭症儿童是指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在沟通、社会互动、行为及兴趣表现上有严重问题,造成在学习及生活适应上有显著困难者。
★11【名词解释】言语障碍儿童是指由视、听、发音、书写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所造成的言语障碍,也可以是发育性的言语障碍,如口吃和发不出某些辅音等。
★12【名词解释】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长期情绪或行为反应显著异常,严重影响生活适应者;其障碍并非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见43)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见74)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见83)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教育学名词解释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5.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7.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