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层制与知识生产的新模式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自考题-15

社会学概论自考题-15

社会学概论自考题-15(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第一部分选择题{{/B}}(总题数:0,分数:0.00)二、{{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30,分数:30.00)1.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指的是______∙ A.社会团结∙ B.有机团结∙ C.机械团结∙ D.内在团结(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涂尔干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个类型。

其中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

2.默顿认为一种社会通常总是同时发挥着各种功能,其中有些功能是社会所期望和认识到的,这些功能称为______∙ 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反功能(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显功能指的是社会所期望和认识到的;潜功能则是社会所不期望或尚未认识到的。

3.就社会系统而言,适应主要由______∙ A.经济子系统承担∙ B.政治子系统承担∙ C.社会共同体子系统承担∙ D.文化子系统承担(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适应,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并保持与外界的平衡。

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经济子系统承担。

4.生活方式属于的模式是______∙ A.组织结构模式∙ B.社会结构模式∙ C.行为模式∙ D.管理模式(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性安排,它包括组织结构模式和行为模式。

生活方式、各种活动程序是行为模式。

5.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称为______∙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社会实验方法∙ D.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学概论自考题-15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社会学概论自考题-15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社会学概论自考题-15(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指的是______• A.社会团结• B.有机团结• C.机械团结• D.内在团结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解析] 涂尔干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个类型。

其中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

2.默顿认为一种社会通常总是同时发挥着各种功能,其中有些功能是社会所期望和认识到的,这些功能称为______• 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反功能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A[解析] 显功能指的是社会所期望和认识到的;潜功能则是社会所不期望或尚未认识到的。

3.就社会系统而言,适应主要由______• A.经济子系统承担• B.政治子系统承担• C.社会共同体子系统承担• D.文化子系统承担SSS_SIMPLE_SIN分值: 1答案:A[解析] 适应,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并保持与外界的平衡。

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经济子系统承担。

4.生活方式属于的模式是______• A.组织结构模式• B.社会结构模式• C.行为模式• D.管理模式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C[解析] 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性安排,它包括组织结构模式和行为模式。

生活方式、各种活动程序是行为模式。

5.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称为______•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社会实验方法• D.非介入性研究方法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解析]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学重点概念

社会学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主编:郑杭生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 •社会学定义:2. 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4. 社会运行机制:5. 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9. 社会保障:10. 社会疏导:11. 社会调节:12. “社会唯实派(实体派)”与“社会唯名派”:13. 社会运行:14. 社会制度:15. “血缘、地缘、业缘”的定义与功能:16•威廉.奥格本(W.F.Ogburn ):“文化堕距"、“文化滞后”:17. 非评比性文化(中性文化):18. 分析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19. “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第二编社会运行微观分析1 .社会化:2. “文化震惊”、“边际文化"、“文化整合”:3•人格:4. 库利(C.H.Cooley ):“镜中我”理论:5. 米德(G.H.Mead)“角色扮演”理论:6•弗洛伊德(S.Freud ): “人格发展”理论:7.“生命历程”理论:8代差:9. 社会角色:10. 角色集:11.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12. (美)E.戈夫曼:“角色距离”:13. 角色失调之:“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14. 社会互动:15•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主要派别?16. “参照群体”理论:17•(美)E.戈夫曼:“拟剧理论”(印象管理理论):18.社会交换论及其命题?19•本土方法论(俗民方法论):20. 模仿理论:21. 感染理论:22 •紧急规范论:23. 匿名理论:24. 控制转让理论:25. 社会群体:26.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27. “内群体”与“外群体”:28. 滕尼斯(「Tonnies ):人际关系的两种典型类型:“社区”、“社会”:29. (美)默多克: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30. “女权主义”:31. “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1 .社会组织(广义、狭义):2. 测定目标实现程度及绩效的标准:3. “非正式群体”定义,其正功能与负功能是什么?4. 马科斯.韦伯:“科层制”含义、特征,“科层制管理”:5. 组织权变理论:6. 科斯:“交易费用”概念:7. 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对组织研究的应用分析三个层面:&社会分层:9. 社会经济地位(SES :10. 社会分化之:“水平分化”、“垂直分化”:11. 社会不平等:12. 马科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模式:13•帕累托:“精英理论”:14. 帕累托“精英理论”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区别?15. 结构弹性分析之:“刚性结构”、“弹性结构”:16. 代际流动之:“结构性流动”、“自由流动(非结构性流动)”:17. “先赋条件”与“自获条件”:18. “本原的社会设置”与“派生的社会设置”:19. 社会设置:20. “社区”的含义:21. “社区”与“社会”的联系与区别:22. 从文化特质上比较城市和乡村:23. “虚拟社区”:24. 城市化(都市化):25. 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礼俗社会”、“法理社会”:26.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概述:27. 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解释:城市决定论、人口构成论、亚文化论28•社会变迁的“进化的均衡”理论:29•社会现代化:30.城市文化“世俗化”:31•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分化”的三个方面:32. 理性化(理性):33. A.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理论:34.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化”:35. “二元”社会结构:36. (美)格申克龙:“迟发展效果”:第四编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1 .社会问题(定义、构成要素、特征):2 •社会结构之:结构性失调、功能性失调:3. (美)奥格本:“文化失调理论” (or “文化滞后”、“文化堕距”):4. 冲突学派:价值冲突理论:5. “马尔萨斯陷阱”:6•可持续发展:7•相对贫困:8“制度行贫困”、“区域性贫困”、“阶层性贫困”:9. (美)刘易斯:贫困文化论:10. 社会控制:11. 社会越轨:12.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本我、自我、超我)13. (美)默顿:失范:14. (美)默顿:社会失范理论(五种适应模式):15. 社会政策:16•社会保障:17. 社会工作:18. 社会个案工作:19. 社会团体工作:20. 社区工作:第五编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1•比较:“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2.比较:“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3 •研究方式:(调查、实验、实地、文献研究)4•比较四种研究方式:(调查、实验、实地、文献研究)5.“定性研究”定义:6•理论的划分:“宏观理论”、“中观(中层)理论”、“微观层次理论”:7.“命题”与“假设”的关系:&理论与研究的关系:9•从问题岀发的理论建构的过程:10•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性质的分类:11 •“层次谬误”:12.测量的四种尺度:(定类、定序、定距、定比)13•测量的“信度”和“效度”:14. “观察”:15.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16. (德)韦伯:“移情”:17. 从访谈对象角度划分个案访谈:个别访谈、群组访谈:18•从访谈内容组织角度划分个案访谈:结构访谈、无结构访谈:19•三种编码类型: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选择式编码20. “抽样”:21. 抽样的总体和样本:22. 抽样单元和抽样框:23. 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24 •总体指标:25.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26. “非概率抽样”之:偶遇抽样、主观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抽样27. “简单随机抽样”定义,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28. “系统抽样” (or等距抽样)定义,步骤:29. “整群抽样”:30. “多阶段抽样” (or多级抽样、分段抽样):31. (我国)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PPS抽样):补充1.(法)孔德:“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2.(英)斯宾塞:“社会有机论”与“社会进化论”:3.(德)韦伯:“理解社会学”(or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4.针对第三世界的“发展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 •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

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

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

科层制

科层制

网络而科层制在现代中国的持续、稳定的应用主要还是体现于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韦伯认为科层制是由“供给型”经济所创造的,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

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因此科层组织结构的科学化建设还很不完善,科层组织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我国科层组织中不仅存有科层制基本的负功能,而且还有自己的典型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权力过于集中,组织中个体的影响力过大。

许多组织的运行依靠领导者个人的权威、意志,而不是依赖于组织规范,个性角色替代了组织角色。

有些组织的领导不重视组织管理工作,凭经验进行所谓“具体指挥”、“现场领导”,把组织丢在一边,凡事都要亲自过问。

而且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容易造成个人独断和决策失误,不能充分调动和保护下级的积极性,产生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也造成了组织领导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滥用职权、欺上瞒下、压制民主、打击报复;有的领导者利用组织结构赋予的职权安插亲信、走后门、拉关系、大搞不正之风,甚至营私舞弊、行贿受贿、贪赃法。

在这里科层组织不仅没有成为提高组织效率的手段,却成了个体谋取私利的工具。

这样的科层组织不仅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

二是机构重叠,权责不清。

有些社会组织机构因人设职、因人设岗,造成组织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手续繁杂、效率低下。

另外,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用政治组织——国家代替社会组织,单位所有制阻滞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完善等现象。

特别是在政府组织中,党的组织实际上控制着所有其他组织。

在这里科层组织的目标:控制比效率优先。

这有违于科层组织建立的初衷。

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权责不清、党政干预过多,导致工作中相互扯皮,相互推诿,不负责任,最终影响了各类社会科层组织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是组织行为缺乏理性。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一直占据着国家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进而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浓厚的小农意识和家族观念。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作业题答案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作业题答案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第三章完一、单项选择题1.【109976】社会解组的形式有(失范)。

2.【109972】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这种方法叫做(理性)。

3.【109975】把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叫做(社会整合)。

4.【109982】《新人口论》的作者是(马寅初)。

5.【109973】(环境问题)是全球各国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

6.【109952】社会保障就是社会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7.【109923】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比例中是呈什么趋势(比例逐渐减小)。

8.【109921】现代化最早起源于什么时间?(16世纪)9.【109933】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是(波浪式的前进)。

10.【109934】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根本特征是(集中度高)。

11.【109935】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工业化)。

12.【109899】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社区叫做(传统社区)。

13.【109904】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结构里普遍存在着(二元结构)。

14.【109900】专门从事某些活动的人们形成了一定地域空间的聚集区,我们叫它为(专能社区)。

15.【109902】我国人口的密度分布状态是(东部人口密度高,城市多)。

16.【109705】呈(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的社会运行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17.【109708】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研究对象,收集第一手的感性资料,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整理,探索事物发生状况和内部规律性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18.【109706】通过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及相互关系,了解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及其相互联系,从而对社会的认识达成从现象的描述到本质的说明,这就是(机制)。

19.【109710】从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选取部分对象进行调查,并从这些调查中获得可以代表总体的资料和数据,叫(抽样调查)。

浅谈科层制弊端及其对学术领域的影响

浅谈科层制弊端及其对学术领域的影响

浅谈科层制弊端及其对学术领域的影响摘要:科层制沿用至今,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是,人们对科层制的从来没有停止过质疑与批评。

而如今的学术领域,在科层制的大前提下,也有自己的特点。

本文浅析了当代的科层制和学术领域,以及两者的联系。

关键词:科层制;弊端;学术;一.什么是科层制。

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

他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①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韦伯认为, 以往的经验普遍表明, 从纯粹技术的观点看,规范的科层化行政, 组织可以达到最高的效率。

韦伯关于科层制与现代性关系的分析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和价值。

他指出, 纯粹的官僚体制的行政管理, 即官僚体制集权主义的、采用档案制度的行政管理, 精确、稳定、有纪律、严肃紧张和可靠,也就是说,对于统治者和有关的人员来说,言而有信, 劳动效益强度大和范围广, 形式上可以适用于一切任务, 纯粹从技术上看可以达到最高的完善程度, 在所有这些意义上是实施统治形式上最合理的形式。

二.对科层制的批判和质疑科层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对于科层制的质疑和批评从没停止过。

科层制强调一切遵循结构和形式,这与自由主义价值观相悖。

从而,科层制对于持有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人的束缚能力会被减弱许多。

而且这种束缚,扼杀了人的个性,使得新的东西无法显现,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体制的效率。

可以说,低效率是科层制的一个隐藏属性,而且具有刚性。

而且科层制的这种单调,会影响其在面对突发情况下的应变能力。

另外一个方面,科层制会将社会分出等级,更大地突出了阶级差距。

科层制中的组成人员都是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

可是,当这个专业知识越来越专业的时候,能涉及到的就只有一小部分人了。

从“科层制组织”走向“平台型组织”

从“科层制组织”走向“平台型组织”

从“科层制组织”走向“平台型组织”一、揭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动力机制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时间还比较短,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上还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和似是而非的思想观点,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面还存在着定位不准问题。

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教育创业”“企业家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对应起来理解;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泛化为素质教育,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或类型。

为此,该书作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要义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界定,认为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具有两个规定性,一是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在“创业”,二是创业教育的重点要回归到“教育”上,要体现“教育性”。

“创业性”与“教育性”是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规定了创业教育的目标、功能、特征、愿景、实现方式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在厘清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基础上,作者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四重动力”。

与埃茨科威兹所提出的“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系统不同,受卡拉扬尼斯和坎贝尔“四螺旋创新生态系统”启发,作者高度重视公民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阐述了“大学—企业—政府—公民”系统对形成新知识生产方式的影响,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的“四重动力”模型。

该模型阐释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四种力量——“经济社会的推动力”“自上而下的引导力”“内部变革的驱动力”和“知识生产的演化力”。

“四重动力”模型既展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演进过程中多维力量之间的激荡、融合与整合,也凸显了创新创业型经济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

二、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三观”其一,新目的观。

作者在批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目的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目的观,即在不确定的生命历程中实现个体幸福,从价值层面培养个体理解不确定世界的思维方式,从能力层面培养其寻求确定性的素养,从现实层面为社会培育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个体。

制度同构理论研究评述:制度变迁或组织变迁的视角

制度同构理论研究评述:制度变迁或组织变迁的视角

一、研究对象及其涉及学科、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制度变迁(特别是组织变迁),是研究难度较高的一个命题,但在学者们不畏艰辛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或者组织到底是趋同还是趋异呢?制度趋同(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也叫制度同构、制度同质、制度同形。

制度趋异也叫制度多样化(Institutional Divergence)。

学者们更多地关注制度趋同,因为制度趋异易于理解,且容易得到理论上的论证。

而制度趋同却难以理解,且无法从理论上找到根据。

最早明确研究制度同构理论的学者是马克斯·韦制度同构理论研究评述:制度变迁或组织变迁的视角○田湘波(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摘要]由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出的制度同构理论认为,在科层制背景下,不同的组织制度变得越来越相似,越来越像一个同形的巨大铁笼,即科层制同构。

制度同构理论经历了科层制同构—竞争同构—制度压力同构的发展历程,同时,制度同构的目的也经历了合法性—效率—合法性的演变过程。

制度同构包括强制同构、模仿同构、规范同构三种机制,而不仅仅只存在模仿同构一种作用力。

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组织理论或制度变迁理论,它已从经济学领域延伸到了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体育学、法学及信息学等领域,既可分析工商企业组织的变迁,也可分析非营利组织和公共部门组织的变迁。

20多年来,学者们从实证或掌握的面板数据出发,从经验的角度来验证这一理论的应用情况,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果。

展望未来,一是要继续对制度同构目的进行深入研究,二是持续重视制度同构三种机制的研究,三是重视将制度同构理论、竞争同构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四是重点关注制度同构在公共部门组织变迁和公共政策变迁中的作用研究。

[关键词]制度变迁;组织制度化;组织合法性;强制同构;模仿同构;规范同构[中图分类号]D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23)07-0047-15[收稿日期]2023-03-15[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系统巡视巡察制度变迁及其效果研究”(编号:XJK20A-JG003)、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党的巡察制度运行机制及效用评价研究”(编号:20YJA710034)阶段性成果。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

本科《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一、选择题1、社会一词源于:A、中国。

2、民主在德国的作者是:C、托克维尔。

3、科塞是B、社会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

4、在中国现代早期茂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C、严复。

5、公认的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是B、马克思 C、涂尔干 D、韦伯。

6、社会学理论中,法国思想家占了相当的份量,当代法国社会学家有:B、布迪厄 D、福柯。

7、属于社会学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A、抽样问卷调查法 B、观察法 C、访谈法。

8、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B、逆向社会化。

9、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康有为。

10、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C、再社会化。

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D、继续社会化。

1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是B、角色冲突的表现。

13、米德认为自我包括:B、主我 C、客我。

14、社会化的机构包括:A、家庭 B、学校 C、工作组织 D、大众传媒15、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业务经理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D、角色从。

16、以下属于角色失调现象的有:A、角色中断 C、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17、镜中我是B、库利提出来的。

18、D、拟剧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19、产生社会互动的条件包括:B、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C、互相依赖。

20、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竞争。

21、属于社会资本特征的是:A、关系性 B、无形性。

22、从C、关系建立的基础角度出发,社会关系可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23、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B、科尔曼。

24、冲突的形式包括:A、口角 B、战争 C、仇斗 D、械斗25、结构功能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帕森斯。

26、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是根据C、归属感的标准。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绪论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 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

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

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

【名词解释】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名词解释】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 (1)整合功能、 (2)导向功能、 (3)维持秩序的功能、 (4)传续功能【简答】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名词解释】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4)明确生活目标、 (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公共管理学拓展试题库

公共管理学拓展试题库

公共管理学拓展试题题库名词解释:建议每题8分左右,共19题一章1、公共管理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着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2、公共管理研究的P途径与B途径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师法企业,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是: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第二,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第三,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二章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 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等国家出现的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主要是来自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一些行政改革的理论设想,以及对近20年来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做法的理论概括.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其目标不只是在公共行政内部作技术上的专业化努力,也不只是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主要是让公共部门从转换机制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终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三章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此外,以特定的公共利益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也构成了现代社会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四章公共管理职能公共管理职能是指特定环境下,公共管理部门在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它包括程序性职能和任务性职能两方面.五章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行为主体主要是公共权威当局,在职能范围内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如解决和处理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经过政治活动或协调所选择的行动方案,并通过公共管理过程实现这一特定目标的过程.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各项方针、原则、策略、措施、计划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六章绩效所谓绩效,是效率efficiency和效能effectiveness总和,其中效率是对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进行测量,效能则是将实际成果与原定的预期成果进行比较,前者适用于一切能将投入和产出量化或货币化的场合,后者则可用于那些收益无法用货币来计量的场合.绩效管理所谓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在设定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测,并作出系统的绩效评估的过程.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七章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者或公共组织影响其他个体或组织的能力.公共权力的内涵包括一下几点:1公共权力的拥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而行使者是公共管理者.2公共管理者获得的权力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授权赋予的合法权.3公共权力的最终作用对象是公共事务.4公共权力的目标是谋取公共利益.八章政府所谓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同时,政府也可以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政府再造“政府再造”就是通过“政府再造工程”去重塑社会,以引导、管制及控制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再造不只是注意政府在量方面的成长,而更注意的是质方面的改变.它涉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既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政府外部关系的变革.九章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有别于政府组织第一部门、营利组织第二部门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总称,它提供部分公共物品与服务,强调个人奉献、成员互益等价值观念,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重要特征.非营利组织是为满足公众需要而不是为了积聚私人财富而成立的组织,这是它能成为公共管理主体的重要依据.十章公共物品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相对那些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元的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纯粹的公共物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动,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拥挤性的公共物品congestible public goods是混合物品的一种.所谓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益的公共物品或服务.这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用虽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但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价格排他性的公共物品价格排他性的公共物品price-excludable public goods是另一种混合物品.所谓价格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或服务.这类物品或服务的特点是一方面,它的效用名义上向社会提供,即谁都可以享用;另一方面,它在受益上却可以排他,即谁花钱谁受益.十一章战略管理及特征战略管理是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确立和调整组织长期目标,整合组织资源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决策与行动.其特征包括:全面性;长期性;方向性;目的性;统一性;重大性;主动性.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拟定战略的过程,也是将战略意图转化为战略决策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明了环境对组织的重要影响,并指导组织对环境的变迁作出反应,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十二章企业型政府所谓“企业型政府”Businesslike Government,是与“官僚政府”Bureaucratic Government相对应的.它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精神的公职人员被称为“公共企业家”,Public Entrepreneur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使绩效不佳的政府更有效地运作.民营化民营化Privatization,是指政府利用市场或私人部门包括营利和非营利来执行公共项目,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其中包含: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Contracting Out、业务分担Load Shedding、共同生产Co- Production或解除管制De-Regulation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政府只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简答题:建议每题15分左右,21题一章公共管理学及其特点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特点: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公共管理在“什么”What与“为何”Why层面上是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而在“如何”How做的层面上沿袭企业管理.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7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二章一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西方政府行政改革对策的共同点综合各国行政改革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可以总结出以下具有共性的几点.1. 为了解决本国的财政问题,各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中大都包括了私有化或带有私有化倾向的改革措施.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不仅使政府的财政压力大减轻,而且探索出了一条使社会逐渐摆脱对政府过分依赖的可行之路.2. 为改革政府的传统官僚行政理念,政府部门引入了市场理念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技能.3. 为满足社会的动态需求而对行政架构作出调整,主要做法是界定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职能,加强执行机构并赋予两者相应的支配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依据社会需求的优先次序实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可以使执行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提供必要的优质社会服务上.4. 实现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角色”转变,由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的“监督人”.5. 通过政府改革和由此而取得的成果,使各国执政者产生了一个认同:要想真正做到精简政府,使之摆脱财政赤字的困扰和琐事的干扰,政府就应该将自己的职能定位于“掌舵”而不是“划桨”上.二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主要区别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的时期,与公共行政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不仅关注政府运行,也关注其他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不仅关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也注重当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以及工商管理经验的引进.在实践上,公共管理主要是力图解决3个问题:第一,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政府只管那些应该由自己来管的事情,力争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些;第二,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即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自身财力的不足;第三,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包括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从根本上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三新公共管理的时代特征1. 新公共管理既是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也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要求积极回应的产物.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相比,“新公共管理”范式具有一系列的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第一,新公共管理为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奠定了更广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新公共管理开阔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视野,具有一系列主题创新;第三,新公共管理建立起一个更加全面、综合的知识框架;第四,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种当代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2. 新公共管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格局.20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在西方国家开始逐渐显现出对市场的回归,90年代则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政府权力、职能和责任的全面退却.政府从社会制高点上后撤,是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的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基于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以及全球化的深刻变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公共管理体现了这种新的关系格局,并推动其向纵深发展.3. 新公共管理反映了政府职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趋势.政府与市场关系新格局的形成,关键是由政府职能定位的根本性转变引起的.这种转变就是政府由所有者和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人向监管人和规则制定人转变.在公共管理中,这种转变具体表现为政府的公共政策化和公共管理的社会化.三章一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1.活动的目的不同.非公共组织追求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其目的是为社会中的相关利益者服务.公共组织则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它追求的是全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全国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2.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不同.非公共组织以从事商品、劳务生产为活动内容,向社会提供的是各种不同的私人产品,消费者必须支付货币,才能购买和享用其产品.公共组织则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3.管理对象不同.非公共组织只能以本组织成员为管理对象,对于本组织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活动则无权干涉.而公共组织的管辖范围则可以是整个社会,对其职权范围内的管理措施,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从.4.活动的依据不同.非公共组织主要服从商品买卖的价值规律,以组织成员自愿组合、共同订立的规章制度为活动依据,其权力建立在组织成员平等的契约关系之上.公共组织则以国家强制权力为活动依据,以国家法律作为活动的依据和准绳.依法管理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特点.二科层制组织的特征科层制则是与法理型权威最适宜的组织形式.具体而言,在公共组织的管理中,科层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1.组织标准化.为了完成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科层制管理在组织中推行标准化方法,以此提高工作绩效.包括3个方面:1分工专业化.2工作指标化.3人员统一化.2.工作秩序化.秩序是一切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科层制管理方法强调在公共组织内部的各要素、环节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相关组织之间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形成了一个无障碍的工作流.它要求理顺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包括命令服从关系、信息沟通关系、意见反映与反馈关系等.3.管理规范化.科层制管理严格按规章制度行事,坚决抵制人情关系的干扰.包括:1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坚决排斥一切人为的、情感的、偶然的因素,尤其是排斥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2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使组织成员具有平等感和公平感.3明确规定每一成员的职权范围和协作形式,使各个成员正确行使职权,减少摩擦和冲突.4精确计算组织成员的工作成果,以业绩为依据进行奖惩,公正、客观、合理地处理问题.四章公共管理的程序性职能与任务性职能的构成1.公共管理的程序性职能构成1决策;2组织;3领导;4控制.2. 公共管理的任务性职能构成1经济职能;2政治职能;3社会职能;4文化职能五章公共政策的性质1.公共政策的利益倾向性2.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性3.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强制性4.公共政策的稳定性与时效性5.公共政策的多样性和多效性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则1.公正无偏的原则.2.资源集中配置原则.3.个人受益原则.4.延续性原则.5.预见性或挑战性原则.6.信息完备原则.7.一致性.8.弹性政策原则.六章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4E”取向1.经济Economic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2.效率Efficiency效率简单地可以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手段问题,而这种手段经常以货币方式体现.效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生产效率Productive efficiency,另一类效率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的不同偏好.3.效能Effectiveness效率作为衡量指标,仅适用于可以量化或货币化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而许多公共服务性质上很难界定,更难量化,不能适用于效率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效能便成为衡量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效能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效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现状的改变程度;另一类为行为的改变幅度.4.公平Equity公平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它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都受到公平的待遇吗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社会照顾了吗”但公平作为一个绩效评估指标,存在的具体困难是在市场机制中难以界定,在现实中也比较难以测量.二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因素1. 外部因素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社会因素. 4科学技术因素.2、内部因素1组织因素.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组织因素主要有3个.第一,机构设置.第二,职位的设置.第三,管理各环节的衔接.2人员因素.七章公共责任的性质公共责任是指公共组织的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具有以下几点性质:1公共责任是一种任务. 2公共责任是一种义务.3公共责任是监控与约束的条件.八章政府与市场的区别1.运行目的2.运行方式及特点3.运行的结果4.担负的职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纵观国内外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这些模式之间的区别主要在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程度不同,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不同:一政府规制型——美英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和英国为主要代表,主要特点:1. 充分鼓励自由竞争;2. 主要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市场;3. 不制定政府经济计划和系统的产业政策;4. 对企业依法实行必要而严格的管制.二政府引导型——欧洲模式以德国和法国为主要代表,基本特点:1. 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2. 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3. 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三政府主导型——东亚模式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代表,基本特点:1. 政府用严厉的规制来迫使企业遵守市场规则2. 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的行为3. 利用计划和产业政策来引导企业按指定方向发展4. 通过行政指导来说服企业服从政府的意图九章非营利组织的特点1.组织性,指有正式的组织机构,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工作人员等.2.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指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其支配.3.非营利性,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分红或利润分配.4.自治性,指有独立的决策与行使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5.志愿性,指成员的参加特别是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性的,组织活动中有一定比例的志愿者参加.6.非政治性,指不是政党组织,不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7.非宗教性,指不是宗教组织,不开展传教、礼拜等宗教活动.十章一公共物品的特性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效用的不可分割Non-divisibility,是指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2.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对其的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质量.3.受益的非排他性.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是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二公共物品供给的特点1.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2.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规模性3.公共物品的供给往往无差异4.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非均衡性十一章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非战略管理、功能管理的区别1.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战略规划关注的是制定恰当的决策,而战略管理侧重的则是战略结果的产生:市场、新产品、新技术.”2.战略管理与非战略管理.战略关注总体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战略管理就是集中组织的所有资源来达成组织战略目标的决策与执行活动.而非战略管理则只涉及总体目标中的部分目标的实现.3.战略管理与功能管理.战略管理关注组织长期性整体目标和远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功能管理则注重内部管理,偏向于整合系统内各部门的功能组合,强调职能内容和部门分权,对于组织目标并不重视或者只关心短期的具体的目标,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SWOT分析SWOT分析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其主旨在于通过了解本组织的优势和弱点,抓住组织外部的机会,规避组织外部的威胁,从而制定行动战略的方法.经过SWOT分析,一个组织可以有不同的战略匹配和选择.如:SOstrengths-opportunities,优势-机会战略:这是一种发挥组织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所有组织及管理者都期望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并抓住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WOweakness-opportunities,弱点—机会战略:其目标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的弱点.运用这一战略的基础是,组织存在着外部机会,但内部存在着弱点,妨碍着外部机会的实现.STstrengths-threats,优势—威胁战略:利用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的影响.WTweakness-threats,弱点—威胁战略:这是一种在减少内部弱点的同时,规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十二章政府再造的“5C策略”1. 核心策略Core Strategy.2. 结果策略Consequences Strategy.3. 顾客策略Customers Strategy.4. 控制策略Control Strategy.5. 文化策略Culture Strategy.BOT模式的涵义BOT模式是公共工程民营化的基本模式,是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具体表现.它由兴建Build、营运Operate、转移Transfer3个阶段构成,即由民间部门组成特许公司,与政府签订合约,在政府特许年限内由特许公司自备资金兴建工程;工程完工后,政府给予民间公司一定年限内的特许经营权,以回收成本,并取得合理利润;民间公司经营期满后,将产权及经营权转交给政府.BOT也可理解为兴建Build、拥有Own和转移Transfer.广义地说,BOT泛指以各种特许合约方式进行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转移的计划.论述题:每题25分左右,13题一章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1、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2、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3、制衡性与自主性4、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5、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二章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败”的论述所谓“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

我国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

我国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

我国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摘要:作为知识社会中的新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有助于我国高校克服由于各类知识的自主性和专门性而导致的知识的流动性松散型和不确定性,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核心任务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校;知识管理;实施措施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知识管理的热潮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知识管理是指以系统的方法发现、选择、组织、摘取信息,并向需要知识的人传递有用的信息。

它包括了组织寻求的两个方面一致性联合的过程:一个是信息技术的数据和信息处理能力,另一个就是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高校与知识管理有着天然的关系,无论是古代的雅典高校、中世纪的波隆那高校、巴黎高校,还是近代的柏林高校等,它们的活动无一不与知识的选择、保存、提取、应用等知识的管理活动相关,甚至可以说知识管理是高校首要的、日常的、普遍的活动。

只是历史上高校对于知识的管理大多局限于某一部分,没有从整体加以有效的统合,从而尚未发挥最佳效益。

一、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高校是培养人才和从事科研的基地,在科研方面,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据统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重点项目高校大约占48%,“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高校占53%以上。

这说明随着高校功能的拓展,高校的知识功能已经不限于传播知识,它是知识的创造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经济的增长源,这就必然导致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出现,即知识的多元整合。

但高校作为一个各类知识的集合体,由于其各类知识的自主性和专门性,使得知识的流动性松散型和不确定性表现更加明显,这种“无序”状态无疑是高校管理需要攻克的一个关键点。

所以,构建科学的知识管理系统,对高校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将大大提高知识的利用率,缩短经验的积累时间,从而节省开发及研究的时间、人力和经费。

同时,科研工作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新的成果的出现正是创新的结果。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1.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A.严复B.康有为C.梁启超D.陈千秋正确答案:B2.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主干家庭B.联合家庭C.核心家庭D.其他家庭正确答案:C3.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C.心理上的紧张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正确答案:B4.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 ) A.角色丛B.复式角色C.先赋角色D.实际角色正确答案:A5.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优势需要D.归属与爱的需要正确答案:C6.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称作()A.继续社会化B.再社会化C.特殊社会化D.反社会化正确答案:A7.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同事一起春游B.赶时髦C.抢购D.球迷闹事正确答案:D8.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库利B.林顿C.托马斯D.米德正确答案:D9.文化是指()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正确答案:D10.“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A.归属与爱的需要B.生理的需要C.安全的需要D.自尊的需要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共5题每题3分)1.马克思认为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经历()阶段.A.生存B.享受C.发展D.生理正确答案:ABC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A.传授生活技能B.教导社会规范C.指点生活目标D.提供角色人选正确答案:ABCD3.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分为( ) A.一般社会关系B.业缘关系C.地缘关系D.血缘关系正确答案:ABCD4.集体行为的特征( )A.非组织性B.破坏性C.突发性D.反常性正确答案:ACD5.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A.双方距离的远近B.态度的类似C.交往的频率D.双方需求的互补正确答案:ABCD三、判断题:(共5题每题3分)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

社会学概论 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 名词解释
8、X理论与Y理论: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而提出。9、“X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和创造性、追求安全,
因此必须加以强制、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
10、“Y理论”的假设是:一班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恰当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
5、外群体:相对于内群体来说,那些不属于“我们”的群体是外群体,这是由非“我们”的社会成员结合而成的群体。
6、参照群体:也称参考群体,它是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人类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时所参照的群体。
7、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它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
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1、社会: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3、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4、主文化、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成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5、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马克斯韦伯科层制

马克斯韦伯科层制

马克斯韦伯科层制背景知识韦伯,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父曾任普鲁士下院议员、帝国议会议员,其家庭有着相当广泛的社会关系。

韦伯于1882年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并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和哥丁根大学。

他受过三次军事训练,1888年,参与波森的军事演习,因而对德国的军事生活和组织制度相当的了解,这对他日后建立组织理论有相当大的影响。

1889年,他开始撰写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公司”;1891年,在德国柏林大学讲授法律;1894年,获得海德堡大学的教授资格;1903年,开始新教伦理方面的研究;1905年出版了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组织理论方面,除此之外,还有《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

二1907年获得了一笔遗产,使他可以作为一个私人著述家从事学术研究。

他先后做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著作家,对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宗教等许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大问题的一部分,这个法问题就是现代社会的合理化问题。

因此,在马克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系统的转变上时,韦伯把转变看成是许多社会中都存在的非常重大的问题。

马克思谴责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韦伯却在考虑合理化社会越来越严重的不公平问题。

马克思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认为,转变和剥削问题都能够通过推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解决。

但韦伯是悲观主义者,他而挪威未来社会的合理化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尤其实在推翻资本主义之后。

韦伯不是现代社会的革命者,但确实细心的、对现代社会有洞察力的分析家。

韦伯是一位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他的观点对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研究了工业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他不仅研究组织的行政管理,而且广泛的分析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

他在组织管理方面有关行政组织的观点是他对社会和历史因素引起复杂组织的发展的研究结果,也是其社会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因而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上被人们成为“组织理论之父”。

内容有三个部分一.理想的行政组织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是通过职务和职位来管理的,而不是通过传统的世袭地位来管理的。

《科层制与组织》课件

《科层制与组织》课件
科层制组织将更加注重人才 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激发 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推动 组织的持续发展。
01
案例分析:科层制 在不同组织中的应

政府组织中的科层制
总结词
层级分明、权责明确、规范严谨
详细描述
政府组织中的科层制强调层级分明,从中央到地方,从上级到下级,权力和责任逐渐细分。每个职位都有明确的 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确保政府运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同时,政府组织中的科层制还强调公务员的职业素养和 专业能力,以确保政策执行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科层制可能导致官僚主义现象,如形 式主义、文牍主义等。这不仅增加了 组织的运营成本,还可能降低员工的 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沟通不畅
科层制可能导致信息在组织内部传递 不畅。层级关系可能导致信息在传递 过程中失真或被过滤,影响组织的决 策质量。
科层制在现代组织中的应用
政府机构
政府机构是典型的科层制组织,通过明确的层级关系和职责分工, 确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大型企业
许多大型企业采用科层制作为其组织结构的基础,以提高组织的效 率和稳定性。
非营利组织
尽管非营利组织的目标通常是实现社会公益,但它们也可能采用科层 制作为其组织结构的形式,以确保组织的运作效率和稳定性。
01
科层制的变革与创 新
科层制变革的必要性
提高组织效率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逐渐暴露 出效率低下、反应迟缓等问题,为了适应变化快速的环境 ,科层制需要进行变革。
《科层制与组织》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科层制的概念与特征 • 科层制与组织的关系 • 科层制的优势与局限 • 科层制的变革与创新 • 案例分析:科层制在不同组织中的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相对有限性。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3、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4、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5、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采取就业保障制度和价格补贴制度。

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特定的目标、组织成员、规章制度、领导体系、物质基础。

7、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三种贫穷的恶性循环、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

二、选择题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2、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3、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科学家是(韦伯)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

此现象称之为(制度化逃避)5、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马斯洛)7、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社会人)8、下列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的是(环境问题)9、“工作安定”属于哪一种社会需要(安全的)10、关于越轨行为的心理学解释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11、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12、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 理论”,这位管理学家是(麦格雷戈)。

13、以下选项中属于我国的基本国策的是(计划生育)14、“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是哪种上变迁理论的观点(社会进化论)1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积极控制)1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17、“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属于下列哪一种(享乐主义)18、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

此为(创新)19、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20、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21、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22、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形式是(家庭)23、经验社会学最突出的特征是重视感性资料的具体搜集方法和经验研究的(方法论)24、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25、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主要标志是(劳动资料)26、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调发展)27、下列哪一论点是由丁伯根最早提出的社会学概念(社会趋同论)28、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29、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30、“社会学”这一新名词是谁初次提出(孔德)33、“镜中自我”命题的提出者是(库利)35、《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38、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假设性前提是(经济人)39、冲突的基本特点是(破坏性)40、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马斯洛)42、管理学家从人性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X理论”和“Y理论”,这管理学家是(麦格雷戈)43、“工作安定”属于哪一种社会需要(安全的)三、多项选题2、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是(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3、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有(家庭、邻里)。

论大学组织的知识性与科层性

论大学组织的知识性与科层性
服 务 大 众 ,造 福 人 类 。 无 论 是 教 学 。还 是 科 研 、社 会 服
大学 组 织结 构 在 纵 向上无 论 是 德 国模 式 的 “ 学— — 大
务 ,知识都是大学生产活动的主要原料 。大学 以高深知识 的传授者、创造者、应用者 的角色立足于社会 。知识性是 大学 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标 志性特性 。
欧洲 早期 的大学 所 传 授 的知 识 只有 文 学 、法 学 、医学 和 神 学 4大 科 类 .1 纪末 自然 科 学 的发 展 与 1 世 纪 的 7世 9
科层制是建立在人们行为 的理性化假设基础上的一种
权 力 结构 ,它通 过 理 性权 力 直 接 控制 组 织成 员 的活 动 。并
已融 人 大 学组 织 之 中 ,科层 管 理 在 现 代大 学管 理 中发挥 着 不 可替 代 的作 用 ,科层 性 已成 为 大 学 组织 的 特性 之 一 。 三 、大 学 组 织 知识 性 与科 层 性 之 间的 冲 突 由此 可见 ,现代 大 学 并非 理 想 化 的学术 组 织 ,但 它 也 绝 不 是 一个 科 层 组 织 。而是 一 个 具 有知 识性 和科 层性 的复
权 力体 系 、规 章 制 度 、运 行 机制 及 其 以效 率 、理 性 化 为 目
向上分 化 异常 发达 与 纵 向 上层 级 的相 对 稳 定 .使 大 学组 织 在结 构 上呈 现 出扁 平 状 特 征 。大学 组 织 结构 变 化是 以 知识 为 中心 和依 据 的 ,具有 鲜 明的知 识 性 特 征 。知识 内部 结 构 变 化 的规律 决 定着 大 学 组 织结 构 变化 的趋 势 。 “ 学 内部 大
产业革命大大促进 了知识 的繁荣 ,特别是 在 2 O世 纪科学 与技术互动共荣 。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 的高度增长 。催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借鉴:
一些组织结构的冗余 组织内任人唯亲 组织人员水平较低 组织扁平化,明确责任与分工 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 需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企业所有者任意插手 企业管理
保证管理人员为专职的公 职人员
-------迈克尔· 吉本斯
简介:
本书提出了知识生产模式变化的新 观点,即: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1是指 基于牛顿模式的科学研究,以单学科研 究为主,而知识生产模式2是指在应用 环境中,利用交叉学科研究的方法,更 加强调研究成果的绩效和社会作业的知 识生产模式。本书分析了模式1和模式2 的变化,如机制、观念、实践、政策等, 讨论如何制定和实施新的科学政策以适 应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全书分为7个部 分,约20万字,包括:知识生产的演进, 知识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研究和教育的 大众化,人文科学的知识创新,企业创 新中的竞争、合作与全球化,知识生产 的制度化,知识生产的社会管理等内容。
主要特征:
① 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 有明确规定。 ② 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 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 中。 ④ 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 企业的所有者。 ⑤ 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 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 是工作关系。
第二,走出现代科层制困境的第二个出口是铸造政治与社会 领导人的独立的政治人格。韦伯认为,官僚主义使得几乎每一个 行政领袖都淹没在技术绝对主义的情景之中,这种工具主义的正 当性甚至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而得到人们的遵崇,它是一种社会 不自觉的潜在魔力。在当代,培育具有个性的、意志坚定目标明 确、对自身行动充满信心并且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领导人已成为十 分迫切的任务。这样的领导人将是打破普遍主义的重要因素。
韦伯认为 任何一种 合乎需要 的统治都 有着合理 性基础。
传 统 型 统 治
基于传统背景之上 的合法化统治
依靠个人魅 力而建立的 合法化统治
卡 里 斯 马 型 统 治
借助法律的 正当性建立 的合法化统 治
法 理 型 统 治
第一,由于官僚主义是最难破坏的社会结构之一,同 时由于作为一种技术主义的必要性,对官僚主义决不能采 取决裂的态度。试图用扩大公共领域的办法解决现代科层 制,表面上似乎在倡导一种民族要求,但其结果必定是大 大降低效率、法律秩序和物质发展水平这些现代文明成果。
企业组织在知识管理的环境中,不应再完全依靠其自 身内部的研发,而是应该组织相关企业和各个行业一起形 成研发联盟,共享知识创新成果;抑或广泛吸收外部创新 成果,整合企业组织内部创新充分进行学科之间的交融, 实现学科之间知识的互相借鉴。
在学科实践方面,大学组织也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的实 践活动以及产出知识的市场产品转化,能与企业进行良好 的对接。
基于传统学科研究基础之上
基于跨学科研究基础之上
知识生产的模 式2更多是偏向于 知识经济时代,市 场和商业化对科研 成果的追求。
跨学科的知识生 产模式,并不仅仅指 不同学科之间简单的 结合,还有组织的方 式、规模、人员的遴 选以及质量的控制之 间的整合。
模式2典型特征(与模式1对比):
①模式I 的问题设置和解决是在大学共同体的纯学 术情境中进行,而模式II 中知识是在广阔的应用情境下 生产的; ②模式I 具有高度学科性, 而模式II 强调跨学科 性; ③模式I 是以技能的相应同质性为特征, 而模式II 突破传统的大学为中心、具有共同学术规范和学术价值 观的传统生产模式,强调通过需求、利益和所有相关行为 者之间不断磋商, 围绕某一应用情境确定合作解决的问 题,在不同参与者的互动中促进知识生产,具有明显异质 性; ④模式I 科研组织结构单一稳定,而模式II 科研组 织结构具有多样性; ⑤在质量监控上,模式I 采取传统同行评议、学术研 讨等方式,模式II 则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异类团队等实 施新型质量控制。
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 或官僚制。它是由德国社会 学家马克斯· 韦伯提出的,建 立在其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之 上,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 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 合。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 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 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 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 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 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 管理方式。
马克斯· 韦伯(德语: Max Weber,1864-1920)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 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是 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 力的思想家。韦伯最初在柏 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 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 学等大学任教。对于当时德 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 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 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 宪法的起草设计。是同泰勒 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 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 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 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 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 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知识生产越来越快地由传统的 学科活动转移到新的社会情境中
在模式2中,知识生产不再是由学术研究共 同体创造,而是由“多种不同的组织和机构创造 出来,它们包括跨国公司、网络公司、小型高技 术公司、政府组织、研究大学、实验室、研究院 以及跨国研究项目等”。
研究资助模式的多样化与多元化
对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