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腿综合征(RLS)的流行病学情况和诊治

合集下载

不安腿综合征

不安腿综合征

六 治疗
对继发性不安腿综合征患者,首先是要治疗原发疾病。随着病因的消除,患者 症状可能也会随之消失。如尿毒症患者的肾移植、缺铁性贫血病人的铁剂治疗, 叶酸缺乏病人的叶酸补充等。对部分严重的难治性患者,可以用阿片类药物如 可待因、氢可酮、美沙酮、羟考酮、曲马多等药物,对多巴受体激动剂无效的 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引起便秘、尿潴留、瞌睡、认知改变。 少数情况下可以引起呼吸抑制、大剂量的半衰期短的阿片类药物可能导致药物 依赖。
七 预后
治疗后部分患者症状可减轻或者消失数年,多数患 者症状会持续终身,但治疗后症状会减轻,也有部 分患者在治疗中会出现症状加重或药物耐受等情 况。。
四 讨论思考及课后思考题
思考题:1.不安腿综合征如何诊断?
感谢聆听
国外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其患病率为总人口的1%~10%,我国的 患病率估计在1.2%~5%,中老年常见。
二 病因
不安腿综合征目前病因常不明确。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患者可能与遗传相关,目前认为BTBD9、Meis1、 MAP2K5、LBXCOR1等基因可能跟不安腿综合征有关; 继发性不安腿综合征患者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孕妇或产妇、肾脏疾病后 期、风湿性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病、Ⅱ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Ⅰ/Ⅱ型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多发性硬化等,特殊药物使用史也可导致该病。
1.异常感觉:由于肢体的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导致有运动肢体的强烈愿望,主要是下 肢。这些异常感觉常发生在肢体的深部,而不是在表面,如皮肤。 2.运动症状:患者不能入睡,不停运动肢体以缓解异常感觉。主要表现为来回走动、 不停晃动或屈曲伸展下肢、或者在床上碾转反侧。 3.症状在休息时加重,活动可以暂时缓解。 4.症状在夜间加重,深夜达到高峰。 5.腓肠肌内有一种非常不愉快的身体感觉,常伴有腿部出现一时性疼痛和瘙痒。 6.不能用内科和精神科障碍解释其症状。 7.可以有其他睡眠障碍存在。

不宁腿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不宁腿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如氯硝西泮,对于部分患 者可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但需注意其副作用和成瘾 性。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 劳累;改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
舒适;避免摄入刺激性物质如咖 啡因、酒精等。
物理治疗
如热敷、按摩、针灸等,可缓解肌 肉紧张和不适感。
心理治疗
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 患者,心理治疗可帮助缓解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注意事项
定期随访
治疗过程中需定期随访,评估治 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避免自行停药
患者需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自 行停药或更改剂量,以免影响治 疗效果。
01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病情严重 程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02
03
注意副作用
药物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如头晕、恶心、嗜睡等,如有 不适应及时就医。
为家属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议,以帮助他们应对与患者疾病相关
的心理问题。
05
研究与展望
发病机制研究
神经递质异常
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异常是不宁腿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可能 与多巴胺受体基因多态性有关。
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不宁腿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可能 参与疾病的发病过程。
遗传因素
不宁腿综合征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 展中起重要作用。
健康饮食
均衡饮食,减少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的摄 入。
适度运动
如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有助于缓解症状和改 善睡眠质量。
家属参与与支持
家属教育
01
向家属提供有关不宁腿综合征的知识和信息,以增加他们的理
解和支持。

临床不宁腿综合征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措施

临床不宁腿综合征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措施

临床不宁腿综合征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措施定义不宁腿综合征又称不安腿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不局限于尿毒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强烈的、不受控制的活动腿的冲动,大多发生在透析过程中或夜间卧床休息时,活动后好转。

流行病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2倍。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宁腿综合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成人患病率不同,在欧美发达国家较为常见,患病率为5%-10%o亚洲人群患病率较低,为0.l%-3.0%o 宁腿综合征与神经-精神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及妊娠等存在明显相关性。

发病机制家族史、BTBD9基因、中枢神经系统铁缺乏或铁代谢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功能紊乱、神经环路异常、贫血、转铁蛋白饱和度V20%,以及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不佳等均为不宁腿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机制。

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可能的常见发病机制:透析不充分、中分子或大分子毒素蓄积、铁代谢障碍或铁缺乏等因素相关,而贫血、含咖啡因食物或药物摄入、浓茶或某些药物蓄积等因素可能成为了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1)不受控制的冲动或欲望强烈、迫切地想要移动肢体,夜间睡眠或安静时出现或加重,需要不停地活动下肢或下床行走,一旦恢复休息状态,会再次出现上述不适感。

2)感觉异常对肢体深处不适感描述各异,如蚁爬感、蠕动感、灼烧感、触电感、牵拉感、紧箍感、撕裂感,甚至疼痛,有时没有腿部不适感也存在活动腿的冲动(这种情况可能透析病人多见)。

3)累及部位上述不适感尤以小腿显著,也可累及大腿及身体其他部位,如上肢等,通常呈对称性。

4)规律性有特征性昼夜变化规律,腿部不适感多在傍晚或夜间出现,发作高峰为午夜与凌晨之间,白天症状相对轻微,部分患者透析过程中仍可以频繁发作。

5)伴随症状大多数患者存在睡眠紊乱,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期或清醒期周期性肢体运动,常导致日间疲劳、困倦、抑郁及焦虑。

不宁腿综合征

不宁腿综合征

不宁腿综合征的诊疗措施不宁腿综合征,也被称为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简称RLS),是一种主要累及腿部的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在休息或睡眠时,双下肢出现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如酸、麻、胀、痛或蚁走感、虫爬感等,这种不适感迫使患者不停地移动下肢或下地行走,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一、病因不宁腿综合征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主要分为两大类:1.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临床上更为多见,考虑与患者的遗传基因以及脑内多巴胺的代谢异常有关。

据研究,BTBD9、Meis1、MAP2K5、LBXCOR1等基因可能与不宁腿综合征有关。

2.继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由其他疾病或因素继发而来,如缺铁性贫血、孕妇或产妇、肾脏疾病后期、风湿性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此外,营养不良(如缺乏叶酸、维生素B12)、孕期、口服某些药物(如镇静催眠类药物、抗抑郁类药物)等也可能引起不宁腿综合征。

三、诊断与治疗1)诊断根据国际不宁腿综合征研究组的诊断标准,患者需要在一个月内有以下主要症状:腿部不适、活动双腿的冲动、休息时加重、活动后缓解,且伴有以下一项或多项伴随症状:夜间腿部不适、影响睡眠、感觉异常、蚁行感等。

其常见症状主要围绕下肢的不适感和运动冲动展开。

(一)、下肢感觉异常•具体表现:患者常感到下肢(尤其是小腿)深部有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如蚁走感、虫爬感、游走不定的难以言状的不适,这些感觉可能像是在肌肉深层或“骨头”内。

此外,还可能出现麻刺感、烧灼感、抓痒感等。

•特点:这种感觉异常多限于下肢,且通常为双侧对称性出现,左右交替出现者较为少见。

上肢累及的情况较为罕见,即使发生,其程度也远轻于下肢。

(二)腿动不安具体表现:由于下肢不适感的存在,患者常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去移动双腿,以缓解这种不适感。

这种冲动在休息、下班、夜间等静息状态下尤为强烈,导致患者不停地走动、揉搓、捶打局部肌肉,甚至躺在床上也翻来覆去移动下肢。

不安腿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不安腿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不安腿综合征研究小组(IRLSSG)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包括患者主诉、症状特点、发作频率、持 续时间等方面
鉴别诊断要点
与其他可能导致下肢不适的疾病进行鉴别,如静脉曲张、下肢动脉闭塞症、腰椎病变等。同时,还需与帕金森病 、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
04
治疗方案制定
药物治疗策略选择
非药物治疗方法
如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逐渐受到重视,为不安 腿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未来研究方向预测
深入研究病理生理机制
进一步揭示不安腿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为疾病治疗提供更准 确的理论依据。
探索新型治疗靶点
症状日记
鼓励患者记录症状发作的 时间、频率和严重程度, 有助于医生评估治疗效果 。
教育患者及家属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不安腿 综合征的相关知识,提高 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应对 能力。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措施
预防跌倒
对于老年患者或症状较重的患者 ,需特别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事
件的发生。
处理睡眠障碍
针对不安腿综合征引起的睡眠障 碍,可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或非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不安腿综合征研究小组(IRLSSG)制定的诊断标准,包括必须标准和 支持标准。必须标准为双下肢难以名状的不适感和活动双腿的强烈愿望;支持标 准包括症状在静息时加重、活动后缓解、夜间加重等。
鉴别诊断
不安腿综合征需要与类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静坐不能、夜间肌阵挛、下肢疼 痛性痉挛等。这些疾病虽然也有下肢不适感,但它们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与不 安腿综合征有所不同。

不安腿综合征PPT

不安腿综合征PPT
不安腿综合征有明显的家族聚 集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鉴别诊断
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腿部疼痛和肿胀与 不安腿综合征的症状相似,但深静脉 血栓通常伴随体温升高、脉搏加快等 全身症状。
腿部动脉粥样硬化
神经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可能表现为腿部的不适感 和疼痛,但通常有明确的神经分布区 域,并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非药物治疗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并遵循医生的建议。患者 可以通过与专业医生进行详细讨论,选择适合自己的非药 物治疗方法。
康复与自我管理
康复与自我管理是不安腿综合征长期治疗的重要方面。患者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 式、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等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同时,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良 好的沟通,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也有助于减轻不安腿综合征的症状。
不安腿综合征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引言 • 临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康复 • 预防与护理 • 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引言
定义与特征
定义
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 表现为腿部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常常在休息或夜间出现,并需要通过走动或按 摩来缓解。
发病率
不安腿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全球患 病率约为10%,且在不同地区和人群 中存在差异。
患病群体
不安腿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但最常见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 。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
02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腿部不适感
难以描述的腿部不适
不安腿综合征患者常常感到腿部不适,如 酸胀、疼痛、麻木、瘙痒等,这些感觉通 常在休息或夜间加重。

中国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国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 (5)由于RLS症状严重、治疗干预引起症状恶化,此时在傍晚/夜间恶化可能并 不明显,但问诊提示既往出现过傍晚/夜间加重的现象;
• (6)对于在某些遗传学或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用本诊断标准时去除C标准更为 合适,但需作出明确说明。
治疗
• 一、一般治疗 • (一)建议避免使用可能诱发RLS的药物 • (1)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酚妥拉明、硝酸甘油、硝普钠、甲氧氯普胺及抗精
脉曲张、下肢水肿、关节炎或习惯性踮脚)。 • C.上述症状导致患者忧虑、苦恼、睡眠紊乱,或心理、躯体、社会、职业、教
育、行为及其他重要功能障碍。
诊断
• 补充说明: • (1)有时没有腿部不适感也存在活动腿的冲动。除腿部有时也会累及手臂及身
体其他部位。 • (2)对于儿童,问诊时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特殊表达用语,以及询问是否存在需
首选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和罗匹尼罗治疗。 • (三)帕金森病(PD)合并RLS • 轻度RLS,建议改变生活方式;其他非药物治疗包括按摩、凉水澡或温水澡、体
育锻炼、转移注意力等。
分类
• (一)按病因分类 •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RLS通常有家族史。继发性RLS患者多数
在40岁以后发病,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脑卒中、多发性硬化、 脊髓病变等)、铁缺乏、妊娠或慢性肾脏疾病有关。 • (二)按起病年龄分类 • 可分为早发型(<45岁)和晚发型(≥45岁)。早发型RLS极可能是家族性,同 时外周铁缺乏更显著。不同临床过程的周期性缓解常见于早发型RLS,而在晚发 型RLS中呈慢性进行性病程且症状更为严重。此外,晚发型RLS患者多存在恶化 因素。
诊断
• 诊断标准(诊断需同时满足A~C) • A.有迫切需要活动腿部的欲望,通常伴腿部不适感或认为是由于腿部不适感所

不宁腿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不宁腿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临床表现
• 睡眠中周期性肢动(PLM):大多数患者伴发,发生在快 速动眼相睡眠期的单侧或双侧下肢周期性反复出现刻 板样不自主运动,形式多样。典型为大趾节律性背伸 及踝部背曲,偶有髋膝屈曲,类似巴彬斯基征,可将 患者惊醒。周期性肢动指数增高可支持RLS。 • 本病呈慢性病程,可长达数十年,病程中波动明显, 多为良性过程。特发性RLS随年龄增长病情可加重或出 现缓解后复发。
临床依据/感觉
行诊断 诊断性治疗是目前确诊RLS的主要有效手段 医生会通过血液常规、铁蛋白和肾功能等检查区分原发 /继发RLS
临床依据
因腿部不适引发的腿部活动 休息后(坐和躺)可使症状出现或加重 持续活动可使症状部分或全部缓解 夜间症状加重 看似复杂,实际诊断的 时候还是比较简单的
支持诊断证据
流行病学
• 1、欧洲和北美采用国际不宁腿综合征研究组的诊断标 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一般人群RLS患病率为7.2~ 11.5%。日本采用自制问卷方式调查,患病率5%。我 国尚无RLS患病率资料,患病率大概为2%~10%左右。 • 2、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老年常见,患病率随年龄增 高趋势,严重病例多见于老年人,男女患者比例约1
:2。该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远远高于
其他神经系统的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或者 阿尔茨海默病。 • 3、不宁腿综合征在临床中认识不足,被长期漏诊、误 诊,被归因为失眠、应激、肌肉痛性痉挛、关节炎及 老年心理障碍等原因。
RLS的危害
影响患者睡眠(入睡困难,睡眠难以维持,睡眠质量差) 日间功能减退(疲惫乏力,工作易出差错等)
(4)强烈的活动欲或不适感在晚上或夜间较白天加重, 或仅发生在晚上或夜间(当症状非常严重时夜间加重可不 被察觉,但以前必须出现过)。

不安腿综合征演示课件

不安腿综合征演示课件
不安腿综合征
汇报人:XXX 2024-01-19
• 引言 • 不安腿综合征的症状 • 不安腿综合征的原因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与展望
01
引言
定义和背景
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息状态下或夜 间睡眠时双下肢难以名状的感觉异常和不适感,有活动双腿的强烈愿望。患者不断被迫敲打下肢以减 轻痛苦,常在夜间休息时加重,症状于活动后缓解,停止后可再次出现。
腿综合征。
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可能加重不 安腿综合征的症状。
不良姿势
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下蹲、翘 二郎腿等,可能对下肢神经和血管 造成压迫,引发不安腿综合征。
其他疾病引起
糖尿病
贫血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下肢血管和神经病变 ,导致不安腿综合征。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下肢肌 肉容易出现缺氧症状,引发不安腿综合征 。
安腿综合征的发病风险。
改善生活习惯
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 惯,保持健康的饮食和作息规
律。
加强锻炼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 泳等,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定期体检
及早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 题,避免病情恶化引发不安腿
综合征。
06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
1 2
疾病知识普及
向患者详细解释不安腿综合征的病因、症状、诊 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RLS的具体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脑内多巴胺功能异常有关。此外,继发性RLS可由于某些疾病 如缺铁性贫血、尿毒症、糖尿病、风湿性疾病等引起,也可由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物、抗组胺药物、 钙离子拮抗剂、多巴胺能药物等诱发。

中国不宁腿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护理课件

中国不宁腿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护理课件
中国不宁腿综合征诊 断与治疗指南护理课 件
目 录
• 不宁腿综合征概述 • 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 • 不宁腿综合征的治疗 • 不宁腿综合征的护理 • 不宁腿综合征的预防与预后
contents
01
不宁腿综合征概述
CHAPTER
定义与特征
定义 特征
流行病学研究
发病率
遗传因素
不宁腿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全球患 病率约为10%,且存在地域差异。
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比较不 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和安全性, 制定更优化的诊疗方案。
加强护理干预研究,探索更有 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和预后。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显示不宁腿综合征具有一定的家 族聚集性,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发病年龄
多发于4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略高于 男性。
病因学研究
01
02
神经递质失衡
铁缺乏
பைடு நூலகம்
03 其他因素
02
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
CHAPTER
临床表现
01
腿部不适感
02
腿部活动欲望
03
夜间加重
04
休息缓解
诊断标准
01
02
存在持续的腿部不适感, 需要活动以缓解。
04
不宁腿综合征的护理
CHAPTER
患者教育
疾病知识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不宁腿综合征 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后,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日常护理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饮食、运动、睡眠等,以促
进康复。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心理 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

不宁腿综合征诊断、治疗、发病机制进展(全文)

不宁腿综合征诊断、治疗、发病机制进展(全文)

不宁腿综合征诊断、治疗、发病机制进展(全文)RLS的流行病学不宁腿综合征(RLS)在欧美国家发病率为2%-3%,根据2012年的中国人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年龄大于50岁的RLS发病率可达6.9%。

但由于RLS常发生于年轻患者,在2019年,吴云成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RLS患者其中约64%是在45岁以前发作的,且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倍,因此在我国RLS实际的发病率是远远超过6.9%。

另外,吴云成教授也报道了,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约有10.69%的患者伴有RLS。

RLS的诊断目前诊断RLS,主要依据其临床特征。

根据国际不宁腿综合征研究组(IRLSS)提出的RLS诊断标准共识,将其核心诊断标准定义为以下4点,包括:①强烈活动双腿的愿望,通常伴各种不适的感觉症状,如蚁走感、发热、触电、虫蠕动感等;②静息后可使症状出现或加重。

③通过伸展肢体、来回走动等活动后可使不适症状部分或完全缓解;④傍晚症状较白天症状重,或不适症状仅在夜间出现。

支持诊断证据包括:①阳性家族史;②周期性肢体运动;③多巴胺能药物治疗有效。

可将其临床特点可总结为“URGES”U:Urge to move the legs 迫切想要活动双腿的愿望R:Rest makes it moves 静息状态下可引发症状G:Get up and go to make it better 起床活动后症状可有所缓解E:Evening and night are worst 晚上症状会加重S:Not solely from mimics 排除其他的病因发病机制吴云成教授就RLS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总结了如下几点:1、中枢和外周的铁元素(最核心的因素)2、多巴胺能功能紊乱3、遗传因素4、内源性A片释放5、血液循环障碍其中中枢铁元素的缺乏是目前临床上的主流学说,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产后和怀孕的女性容易铁元素缺乏)等引起,最终导致中枢铁的缺乏,从而出现不宁腿综合症的相关症状。

成年人不安腿综合征流行病学及睡眠特征研究

成年人不安腿综合征流行病学及睡眠特征研究

成年人不安腿综合征流行病学及睡眠特征研究第一部分成年人不安腿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目的:调查不安腿综合征(RLS)在农村地区成年人群中患病率,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评估不安腿综合征筛选问卷的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农村2个社区2941名18岁以上的成年社区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

本部分研究分为两阶段,首先通过面对面家庭访问,依据国际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筛选问卷收集研究对象资料,然后由睡眠障碍专家通过电话详细问诊可疑患者进行诊断。

结果:参加本次调查研究的2941名成年人中共有41人患病,总患病率为1.4%[95%可信区间(CI)=1.0-1.9%],女性患病率为1.9%(95%CI=1.3-2.7%),显著高于男性患病率[0.9%(95%CI=0.5-1.5%),P=0.019]。

RLS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显著的增高趋势(p&lt;0.001)。

患者的正确诊治率较低(21.9%)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既往萎缩性胃炎病史、贫血病史及高血压是RL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2.96(1.27-6.90),6.93(2.78-17.30),4.10(1.88-8.92)。

依据性别分别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既往萎缩性胃炎病史、贫血病史是女性RLS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3.28(1.05-10.24),10.86(3.87-30.45);高血压病史是男性RLS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和95%可信区间为7.18(1.74-29.58)。

RLS筛选问卷的敏感度为63.4%,特异度为97.5%,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9%和92.8%。

结论:上海农村地区成年居民RLS总患病率为1.4%,此结果反映了我国成年人的患病率与其他亚洲人群患病率相似,但低于高加索成年人群的患病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安腿综合征(RLS)的流行病学情况和诊治•发布日期:2009-05-07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浏不安腿综合征(RLS)的流行病学情况和诊治
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
脱厚珍
目录
RLS的定义
RLS的流行病学特点
RL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RLS的症状、诊断和临床特点
RLS的治疗
RLS是怎样的一种疾病?
RLS是一种常见的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
患者在夜间睡眠或安静时出现双下肢难以名状的不适感,迫使捶打、活动双腿或下床走动以缓解症状
它也是导致睡眠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Willis(1672)首先描述了RLS的症状
瑞典神经病学家Ekbom(1945)报道了此病并称为不安腿综合征,1960年被正式命名为RLS 。

RLS流行病学特点
任何年龄段均可起病,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升高;
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2;
慢性病程,病程可以有波动(如症状发生频率时多时少),特别是在早期阶段,较严重的病例多呈现进展性病程;
患病率:
近年欧洲和北美采用国际RLS研究组(IRLSSG)诊断标准进行流行病学研究,一般人群患病率为7.2%-11.5%;
目前亚洲人群RLS患病率报道仅见于:日本--4.6%,韩国--12.1%,新加坡--<1%;提示亚洲人群RLS患病率差异颇大,可能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同;
国内目前尚无RLS患病率研究。

原发性RLS
没有明显病因
可能存在遗传因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2q,14q,9q)
较严重的病例呈现慢性病程
由于许多患者没有寻求治疗,因此对于症状比较轻微或间歇发病患者的临床进程知之甚少。

首诊Firstdiagnosis
38%的RLS患者首发症状早于20岁,13.5%的患者早于10岁
大多数患者在40岁之后还未寻求治疗:平均就诊年龄为51岁
失眠是患者就诊的最常见原因
认识不足,易漏诊/误诊
原因:
诊断依赖临床病史,目前无简单的检测方法来帮助
患者给出的非特异性,单一的描述,使医生易诊断为其他常见熟悉的疾病
“睡不着觉,易醒,睡眠差”,”腿上不舒服”,“腿上疼痛”。

导致患者接受不到正确合适的治疗或接受了其他错误的治疗,从而延误或加重了病情。

RLS对患者的危害-一个沉重的负担:
影响患者睡眠(入睡困难,睡眠难以维持,睡眠质量差)
日间功能减退(疲惫乏力,工作易出差错等)
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健康状况恶化
如可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已有疾病的难以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等
妊娠妇女易出现并发症;尿毒症患者预后差的危险因素甚至可致死。

RLS症状
RLS诊断标准
1)被迫活动下肢,通常伴有或者起因是下肢难以形容的感觉异常与不适
有时被迫活动不伴有感觉不适,有时除下肢以外上肢或身体其他部分也受牵累)
2)休息时或不活动时(例如躺着或坐着)被迫活动或者感觉异常开始或加重
3)通过活动,例如走动或拉伸,能部分或完全减轻被迫活动或者感觉异常,而且这种缓解作用能至少持续到活动结束
4)被迫活动或感觉异常在傍晚或夜间重于白天,或者仅发生在傍晚或夜间(症状十分严重时,夜间加重可能不明显,但是早先曾有夜间加重的表现)
RLS诊断支持点IRLSSG&NIH
1)家族史:约5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2)几乎所有患者使用多巴胺能药物治疗有效
3)患者在睡眠中或醒时出现PLMs
RLS临床相关特点IRLSSG&NIH
1)临床病程多样:在轻度患者中波动,在中重度的患者中为慢性进展性
2)睡眠障碍;白天疲倦乏力
3)除铁缺乏,怀孕,终末期肾病等原发病外,查体和辅助检查常无异常
如何评价RLS
RLS评定量表常被用来评价RLS症状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IRLS是最常用的量表,用于RLS严重程度分类。

InternationalRLSRatingScale(IRLS)
极重度=31-40
重度=21-30
中度=11-20
轻度=1-10
无症状=0
RLS的治疗
一般治疗:改善睡眠卫生习惯,建立规则的睡眠模式,避免接触影响睡眠的因素如酒精和咖啡,适度运动,松弛疗法,按摩,生物电反馈等
原发性RLS药物治疗:
AASM(美国睡眠障碍协会)stands of practice
多巴胺能药物为一线用药
中重度患者推荐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继发性RLS的治疗
首先治疗其原发病因
如缺铁者补铁;避免诱发或加重RLS的药物如抗抑郁药,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等。

RLS的药物治疗
NewclinicalguidelinesfromtheRestlessLegsSyndromeFoundationpublishedintheMayoCl inicin2004state:
2004年治疗指南:DopamineagonistsarethedrugsofchoiceinmostpatientswithdailyRLS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大多数患有严重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患者的用药选择
Thenon-ergotagonistssuchaspramipexoleandropinirolearegenerallypreferredtotheergo tagonistsbecauseoftheirmorefavourableadverse-effectprofile
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罗匹尼罗由于在安全性方面比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更加可靠,而通常作为优先选择。

普拉克索药理学特点
既往临床试验设计
临床有效性
耐受性和安全性
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
普拉克索药理学特点
非麦角类多巴胺D2/D3受体激动剂:
对D2受体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完全的内在活性
对D3受体的亲和力大于对D2或D4受体的亲和力吸收迅速:Tmax2hrs
绝对生物利用度:>90%
终末半衰期为8-12hrs
注册时间
帕金森病:美国、欧盟1997年
中国2005年12月
不安腿综合征:欧盟2006年3月美国2006年11月中国2006年向SFDA提出临床试验申请
普拉克索药理学特点
既往临床试验设计
临床有效性
耐受性和安全性
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
普拉克索对中重度RLS患者的治疗共1022例患者
美国、欧洲:4项研究
48%的患者接受普拉克索治疗的时间超过26周
初始剂量为普拉克索0.125mg/天
既往临床试验回顾
主要入选标准
年龄在18-80岁的男性或女性
根据IRLSSG诊断为原发性RLS的患者
IRLS严重程度评分基线值>15
过去3个月,每周至少2-3天出现RLS的症状
缓解RLS症状是成功治疗RLS的关键!
疗效的总结
夜间,睡眠中以及日间的病情均能得到显著而且持久的改善
4个对照试验通过多个被公认的由患者或医生评估的量表(IRLS,PGI,&CGI)证实普拉克索显著而可靠的疗效
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参数,如躯体疼痛,生活活力,社会功能
快速起效(1周后),疗效持久显著提高睡眠的满意程度
显著改善与RLS症状相关的情绪障碍
安全性&耐受性的总结
普拉克索的耐受性好,绝大多数的不良事件是轻至中度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头痛,恶心和疲乏
总共有29例严重不良事件被报告
所有这些严重不良事件均与普拉克索无关
由于不良事件而导致的脱落率比较低
普拉克索药理学特点
既往临床试验设计
临床有效性
耐受性和安全性
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
RLS患者普拉克索给药方案
总结-普拉克索治疗RLS
普拉克索治疗中度至极重度的RLS患者是有效并且安全的无论在夜间或是日间均能获得全面改善:
―RLS症状的严重程度
―睡眠质量(主客观的评估指标)
―日间症状
―疾病相关的情绪障碍
―生活质量
快速起效:以最低的剂量在用药1周时即可有效
使用方便:一天一次口服,伴或不伴食物均可,睡前2小时服用耐受性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