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分析作者:陈芳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7期

摘要:普罗科菲耶夫是前苏联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理论家,d小调钢琴奏鸣曲是他的早期代表作。通过分析这首作品第四乐章的听觉形象和技术写作,试图将本乐章结构清晰展现。

关键字:形象;技术

一、作品简介

普罗科菲耶夫是前苏联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理论家,他的9首钢琴奏鸣曲, 无论从构思的宏伟、内容的深刻、技巧的精湛还是手法的新颖等方面, 都可以同肖邦、李斯特的奏鸣曲相媲美。

《d小调第二奏鸣曲》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创作于1912 年(作者当时年仅21岁)。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具有强烈的动力性, 而第二钢琴奏鸣曲是作者独特的个性化要素开始的萌芽。此奏鸣曲大量使用了切分音型的轻快节奏和崭新的和声处理法。第四乐章是本奏鸣曲的终曲乐章, 体现了青年人朝气蓬勃、一往无前的气质。这一乐章采用了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体裁塔兰泰拉的节奏,但速度快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塔兰泰拉,乐曲中充满了托卡塔式均匀的节拍,富于变化的力度线条及鲜明简练的旋律型。为了取得整个奏鸣套曲的完整性,终曲中使用了奏鸣曲各个乐章的主题,并引入第一乐章展开部的副部主题以此来达到艺术结构的严整性。

二、作品分析

引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低音区快速的六连音进行, 造成千军万马、锐不可当之势。二是左右手反方向的喇叭状音型, 它源于第一乐章的主部。三是双手从极高音区以一泻千里之势一直冲到低音区的属音上, 从而再现了第一部分, 也就构成了呈示主部的和声背景。这里的双手六连音齐奏要求用指尖触键,声音干净且清晰,从PP一直渐强,开篇就以由远及近的压倒性气势先声夺人。

主部是带有塔兰泰拉风格的6/8旋律, 第一句停在d小调的属和弦上, 第二句以主部倒影的方式移调至f小调上, 构成一个开放性的乐段,使人感到一种勇往无前的气势。同时,其弱起的节奏,快速的音流,造成一种诙谐的艺术效果,给整个音乐染上了一种游移不定的色彩。

而连接部所使用的是普罗科菲耶夫经常使用的一种音型。普罗科菲耶夫将钢琴的打击乐器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在钢琴上追求金属声般而又富有弹性的颗粒性声音。弹奏“托卡塔”节奏时手腕要稍高一些,手掌要支撑住,手指要像棍子一样敲击琴键并牢牢的立住,使发出尖锐的声音,给人以紧张感,体现出普罗科菲耶夫的敲击性特点。

而接下来经过一次大二度的模进以后引出副部主题的和声背景。

副部是由两乐句组成的乐段所构成, 这个乐段在低八度重复一次, 然后进入结束部。

结束部和展开部之间嵌入了一个插部, 这个插部所使用的就是在第一乐章展开部开始出现的副部材料。把第一乐章的材料拿到这里, 一是起到材料贯穿的统一作用, 二是首尾乐章遥相呼应, 真正的展开部应从这个插部以后的al vivace算起。

再现部中有几点变化:

一、连接部提高了大二度, 为副部的调性服从做好了准备, 副部在小调上做了再现,在呈示部中副部是大调。

二、结束部比呈示部中的结束部扩充了许多, 除了用原结束部的材料外, 还加入了展开部中对主部展开时的一些材料。最后以引子中那个似江河澎湃、一泻千里的分解和弦, 加上最后几个饱满响亮的和弦做了整个奏鸣套曲有力、辉煌的结束。

三、作品风格与演奏技术

前苏联著名音乐理论家阿萨耶夫说“ 运动、发展、呼吸的原动力原则成为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内容。”这说明普罗科菲耶夫运用了快速、周期性反复等特点的托卡塔式节奏, 构成了普罗科菲耶夫创作风格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作品中最爱使用的“ 持续固定音型”和“快速固定音型”好像是一剂高能量的兴奋剂, 使音乐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

从演奏技法上看, 最重要的是要有“普罗科菲耶夫式” 的声音,要直接触键,毫不犹豫。还要尽可能地多用小臂的力量,使音乐富有弹性,因此在技术上是很艰难的。从抒情性上看,普罗科菲耶夫区另于其他作曲家,特别是区别于浪漫派作曲家。他的抒情性的表现应具有“金属”的味道,声音似乎闪着金属的光芒,不应有矫柔做作的手法出现。这就要求演奏者的听觉极其灵敏、头脑十分清楚地去处理这种不同的音响。再次,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中的节奏很严谨, 很少出现浪漫派“Rubato”的节奏处理。所以无论是抒情、还是激动的情绪,都不应超出节奏型的框架。

这一乐章的弹奏,对演奏家的技巧和能力是一個相当大的考验。几乎没有停顿的快速音流,并在宽广的音域与急快的速度中行进,对演奏家清晰而富有弹性的触键技术,提出了很高要求。并且乐章中大量七和弦的演奏,给演奏者带来很大的技术挑战。总之,在第四乐章中,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风格——机械般的节奏、抒情性、敲击性、谐谑性在这个乐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宁.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奏鸣曲》分析及演奏(下)[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04).

(作者简介:陈芳,女,文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钢琴艺术研究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