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的修订
九龙江源头山地河流河岸带植物区系研究

九龙江源头山地河流河岸带植物区系研究邓伟琼;孙荣;李修明;路丁;杨泉;卢珂宇【摘要】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综合分析国内有关山地河流河岸带植被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山地河流河岸带植物区系特征.调查表明:九龙江源头山地河流共有维管植物145科390属574种,其中蕨类植物29科54属80种,裸子植物6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10科328属484种.综合分析表明,山地河流(以九龙江源头河段为例)河岸带植被具有如下典型特征:(1)植物区系组成丰富,优势科、属明显,单型属、单种属和少种属,单种科、少种科比例大;(2)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珍稀、孑遗植物众多;(3)区系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能充分反映区域气候、地形地貌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干扰条件.表明山地河流河岸带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期刊名称】《植物科学学报》【年(卷),期】2013(031)005【总页数】10页(P467-476)【关键词】山地河流;河岸带植被;植物区系;九龙江【作者】邓伟琼;孙荣;李修明;路丁;杨泉;卢珂宇【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化工学院,厦门361021;华侨大学化工学院,厦门361021;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重庆400030;华侨大学化工学院,厦门361021;华侨大学化工学院,厦门361021;重庆开县林业局,重庆开县405400;华侨大学化工学院,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5植物区系是植物在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特别是在自然历史条件下综合发展演化的结果,每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植物区系[1]。
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可追溯植物起源与演化,为植物分类、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积极的帮助。
自1991年吴征镒[2]发表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来,国内学者分别从国家层面、省市层面和流域层面上对不同区域的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为区域不同时空尺度上植物多样性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3-8]。
植物地理分布区

植物的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分布区的概念
区系成分概念
分 布 区
分布区的类型 分布区的形成
分 布 型
属的分布型 科的分布型
植物区划——原则、单位、系统
第一节
植物的分布区及其形成
一、分布区的概念 (一)定义 植物界任何分类学单位(类群)在地 球表面的分布区域。通常只研究科、属、
种的分布。
种分布区、属分布区、科分布区。
为现代的地中海、黑
海、里海等。
对植物分布区形成的意义: (1)联合古陆解体和板块漂移使
同源和同分布区的植物种类被分开,并
产生隔离。
(2)海陆变迁和板块位置的重新
排列,造就新的环境,迫使植物迁移或
在新的条件下进化发展,形成各大陆独
特的植物区系。
(3)联合古陆的存在和分离漂移, 为世界植物统一起源和热带起源学说 提供了重要依据。据推测,被子植物 起源于白垩纪,正值联合古陆分开之 际。 5.脚踏石说
(1)自力散布
A、营养散布:以营养体进行繁殖、
散布。如草莓。能力较小,散布距离较 近,1—6米。 B、弹力散布:借助果实开裂时的 弹力弹出种子进行散布。如喷瓜、凤仙
花。最远15—20米。
C、重力散布:繁殖体借重力下落
进行散布。如红树科植物(胎生)。
(2)外力散布 飘浮传播——蒲公英、杨、柳等,200公里以外 飞翔传播——榆、白腊、臭椿等,数公里 滚动传播——风滚草、沙拐枣、补血草等 吹扬传播——罂粟、兰花等,200公里以上 海流传播——椰子(海上漂浮28天,900多海里) 雨流传播——景天 钩着传播——鹤虱、鬼针草 被食传播——各类果树,有鸟播、虫播、兽 播等 蚁播——堇菜、报春花、紫堇等(蚂蚁一年 搬进蚁巢中的种子数为36480粒)
APG IV 系统 修订版

核心被子植物(Mesangiospermae) 真双子叶植物(Eudicots)
被子植物家族(Families of angiosperms)
无油樟科(Amborellaceae)
独蕊草科(Hydatellaceae)
莼菜科(Cabombaceae)
睡莲科(Nymphaeaceae)
木兰藤科(Austrobaileyaceae)
山龙眼目(Proteales)
毛茛目(Ranunculales)
昆栏树目(Trochodendrales) 五桠果目(Dilleniales) 洋二仙草目(Gunnerales)
清风藤科(Sabiaceae) 莲科(Nelumbonaceae) 悬铃木科(Platanaceae) 山龙眼科(Proteaceae) 领春木科(Eupteleaceae) 罂粟科(Papaveraceae) 星叶草科(Circaeasteraceae) 木通科(Lardizabalaceae) 防己科(Menispermaceae) 小檗科(Berberidaceae) 毛茛科(Ranunculaceae) 昆栏树科(Trochodendraceae) 五桠果科(Dilleniaceae) 香灌木科(Myrothamnaceae) 洋二仙草科(Gunneraceae)
天门冬目(Asparagales)
鸭跖草目(Commelinales) 薯蓣目(Dioscoreales) 百合目(Liliales)
露兜树目(Pandanales) 无叶莲目(Petrosaviales)
禾本目(Poales)
姜目(Zingiberales) 金鱼藻目(Ceratophyllales) 黄杨目(Buxales)
使君子科(Combretaceae) 千屈菜科(Lythraceae) 柳叶菜科(Onagraceae) 蜡烛树科(Vochysiaceae) 桃金娘科(Myrtaceae) 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 隐翼科(Crypteroniaceae) 双翼果科(Alzateaceae) 管萼科(Penaeaceae) 美洲苦木科(Picramniaceae) 薰倒牛科(Biebersteiniaceae) 白刺科(Nitrariaceae) 番苦木科(Kirkiaceae) 橄榄科(Burseraceae) 漆树科(Anacardiaceae) 无患子科(Sapindaceae)
浙江省建德市公益林区植物区系组成与特征

2021年5月第3期(总210期)防护林科技ProtectionForestScienceandTechnologyMay,2021No.3(Sum No.210)文章编号:1005-5215(2021)03-0057-03浙江省建德市公益林区植物区系组成与特征余峰盛卫星r万红卫杨建祥程信金2,张爱君羊荣富2,吴家森3(1.建德市林业局,浙江杭州311600;.建德市林业总场,浙江杭州3116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摘要对建德市公益林区域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了区系组成和特征,结果表明:建德市公益林区植物区系成分丰富,共有植物2101种,199科,928属。
原生维管束植物183科,1614种。
植物区系组成的地理成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热带性质的属有274属,占46.05%;温带性质的属有321属,占53.95%。
建德的植物区系以温带性植物占优势。
关键词建德市;野生植物;区系组成中图分类号:S7183文献标识码:A建德市地处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水系中上游,地理坐标为118°53'46"—119°45'51"E,29°12‘20"—29°46'27"N。
森林植被在全国植被分类中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为浙皖山丘青冈苦Z栽培植被区。
境内森林植物种类较多,植被类型多样,层次明显,因人类活动频繁,原生植被已经很少,局部保留天然次生林。
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经济林、灌木林等。
2020年建德市启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根据该本底调查的部分成果、相关调查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建德市公益林区域维管植物区系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旨在为建德市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重要资源植物的保护与引种驯化提供科学依据。
1自然概况建德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

势,并且峰值都岀现在2 000 m以下,属于明显的偏
锋分布格局,低
内物种 更为丰富。其
中,科的丰富度最高点在海拔1 500 m处,属的丰富
度最高点在海拔1 900 m处,种的丰富度最高点在海
拔2 000 m处。
112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ttp : 〃xXzhU. cwnu
1研究区域概况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2。51'—103。241,30。45'—31°5'N)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收稿日期:20209790 基金项目:绵阳师范学院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ESP201312) 作者简介:曾敏(1995—),女,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保护研究。 通信作者:马永红( 1977—),男,甘肃庆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系统分类与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研究。E-maP:8506049@ qq. com 引文格式:曾 敏,马永红,沈文涛,等•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21,42(2) :110915. [ ZENG Min,MA Youahoua,SHEN Weatao,et at.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a of Seea Plants Florain Wolo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J] . Couraal of China Wett Normal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accs) ,2021,42(2) :910-117.]
温为-12.8 °C,相差14.3 °C ;7月木姜坪平均气温为19. 0 °C,巴郎山域口(海拔4 480 m)平均气温为
植物分类系统与分类方法

01
当一份植物标本知道其采集地时,则可使用地方植物志、手册、检索表等进行鉴定。如标本采自东北长白山,则可使用《东北植物检索表》、《东北木本植物图志》、《东北草本植物志》等进行鉴定.
份数:2-3份 编号: 同一地点采集的同一种植物编1个号 属于同种植物分开采集的部分编相同的号码 定人采集的编号最好连续 号牌要和标本连在一起 做好野外记录 编号要与标本上号牌的编号一致 重点记录从标本上无法观察到的信息
3.采集的份数、编号及采集记录
1、整理和压制 及时压制 适当整理 按时换纸 粗大部分常更换位置 各标本尽量顺序排列 避免不同号的标本夹在一张纸上 肉质植物沸水杀死后压制 大型叶的压制 2、上台纸:台纸39×27cm 3、消毒
查某科、某属的研究情况,也可在《东亚植物文献目录》索引中先查某科或属有哪些人进行过研究,再到正编该作者项下查有关著作或研究论文。该文献包括补编只收集到1958年。想了解以后的资料可查阅《中国植物学文献目录》(第1-4册)、《中国系统植物学文献目录》。
二、检索工具书的利用方法
查某个种的文献。在《中国植物志》及一些地方植物志中,每种下面列举了原发表该新种的文献,称为原始文献,此外常列出数个重要文献。有条件也可直接查阅《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该索引收集了自1753年林奈《植物种志》发表的所有种子植物新种名、产地及原始文献。
二、植物标本的整理和制作
三、标本的保存
鉴定 分科:科号表;标本标号 排序:科按科号排序;属种依拉丁字母排序
标本的分类鉴定
01
太湖百渎港湿地植物群落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本 文 以太 湖百 渎港湿地 沉积物 为研究对 象 , 分析
50
林 业科技开 - 2 1 年第 2 : 01 5卷第 3 期
应 用 硼 究
了不 同湿地 植 物群 落分 布 区沉积物 粒 度分 布特 征 , 这
对研究 该 区域 的沉积 环境 、 价湿 地植 被建 设成 果 以 评
区和乡 镇工 厂遍 布 , 流 不仅 携 带 着 大 量 泥 沙 、 河 也携 带 着许 多工 、 矿企 业 的污 染 物进 入 其 中 , 监 测 上 游 经 水 系武 宜运 河 、 涌 运 河 和 漕 桥 河 均 属 于 劣 V类 水 太 质 。2 0 0 5年 当地 政 府针对 百 渎港 水 域 污染 问题 实 施 了湿 地 植 被 恢 复 工 程 , 芦 苇 ( ha m t lt — 以 P rg i saa' e 2l a f 、 草 ( i na cd c oa) 香 蒲 ( yh ai - ) 茭 Zz i a ui r 、 a l f Tp a lto f l ) 荷 花 ( e m on i 、 a N l b 眦 F 和 沉 水 植 物 作 为 建 群 u a) 种 , 群 落 分 别 占 湿 地 植 物 分 布 区 总 面 积 的4 % 、 各 0 2 % 、% 、5 和 2 % 左 右 。芦 苇 群 落 平 均 高 度 为 0 5 1% 0
参 考 文献
四川 科 学 技 术 出 版社 [ ] 邡县志编纂委员会. 1什 什邡县志 [ 成 都 : M]
1 9 1 -0. 9 3: - 4
[] 5 杨宗干 , 赵汝植. 西南 区 自然地理 [ . M] 重庆 : 南师范大学 出版 西
社 .9 4:5 4 . 1 9 2 - 0
[] 6 李锡文, 李捷. 横断山脉地区种子植 物区系 的初 步研究 [ ] 云南 J.
广州市植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21, 29(3): 229 ~ 243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广州市植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分析郭亚男1, 王刚涛1, 梁丹1, 郭韵1, 曹洪麟1, 王瑞江1*, 曾宪锋2*(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2. 韩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广东潮州521041)摘要:为摸清广州市植物资源状况及生态环境变化动态,对广州市的维管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植被群落进行了调查和比较分析。
在种类方面,共记录到广州市维管植物230科1 362属3 508种,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5科78属174种, 裸子植物8科20属34种,被子植物197科1 264属3 300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有20种,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有5种;外来入侵植物有131种;种子植物区系为热带-亚热带过渡性质,表征科为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卫矛科(Celastr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等7科。
植被调查和评估显示,在严格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的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都趋向良性发展,并且森林植被继续向地带性顶极群落类型演替。
这为广州市植物多样性现状以及近10年植被变化动态提供了完整的基础资料,并对制定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战略以及保障区域生物安全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城市植被;入侵植物;珍稀濒危植物doi: 10.11926/jtsb.4241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lant Diversity in GuangzhouGUO Ya-nan1, WANG Gang-tao1, LIANG Dan1, GUO Yun1, CAO Hong-lin1, WANG Rui-jiang1*, ZENG Xian-feng2*(1.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2.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Food Engineering,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521041, Guangdong,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lant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Guangzhou, the vascular plants and vegetation in hotspot areas were investigated from 2017 to 2019. A total of 3 508 species of vascular plants belonging to 1 362 genera and 230 families were recorded, of which 174 species in 78 genera and 25 families are lycophytes and ferns, 34 species in 20 genera and 8 families are gymnosperms, and 3 300 species in 1 264 genera and 197 families are angiosperms. There are 20 national and 5 provincial key protected plants, and 131 alien invasive plants. It also shows that the flora of seed plants has the tran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ropical to subtropical and the typical families includes Lauraceae, Fagaceae, Pentaphylacaceae, Phyllanthaceae, Aquifoliaceae, Celastraceae and Theaceae. The vegetation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had gone through a posit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al tendency and the forest vegetation has been succeeding toward the zonal climax community typ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strict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These results present the comprehensive basic data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plant diversity and the dynamics of vegetation changes in the recent 10 years,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making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keeping the local biosecurity in Guangzhou.Key words: Plant diversity; Urban vegetation; Invasive plants;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收稿日期: 2020–04–28 接受日期: 2020–10–09基金项目:广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项目(SYZFCG-[2017]032)资助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Project of Guangzhou Municipal Wildlif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fice (Grant No. SYZFCG-[2017]032).作者简介: 郭亚男(1990~ ), 女, 硕士,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
世界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 吴征镒 2006

巴尔干半岛至西喜马拉雅间断于索科特群岛分布
12-5
(12-6)
13 13-1 13-2 13-3 13-4 14 14-1(or 14SH) 14-2(or 14SJ) (14J) 15 15-1 15-2 15-3 15-4 (16) (17) (18)
(6a)
热带东、东北非及阿拉伯半岛或索科特拉岛间断
(6b)
热带非洲(撒哈拉以南至南非)
(6c)
中至西南或东南非洲(多在稀树草原地区)
(6d)
南非(主要是好望角)
(6e)
热带(或赤道)西部非洲
(6f)
西南非洲荒漠
7
热带东南亚至印度-马来,太平洋诸岛(热带亚洲)
7-1
7-2 7-3 7-4 7-5
(7a)
分布区说明(英文) Widespread Pantropic Tropical Asia-Australasia & Tropical America (South America or/and Mexico) Tropical Asia to Tropical Africa to Tropical America (South America) Pantropic especially South Hemisphere East Asia (Tropical & Subtropical) & Tropical South America disjuncted Guyana Highland (to adjacent Countries) Tropical & Subtropical Central to South America (including Central Mexico & West Indies) Amazon Basin Tropical South America (South to Brazil & Peru), North to West Indies & Southern USA Central & Southern Chile lowland to adjacent Argentina Western South America, especially the Andes Brazil & Uruguay & Chile & Temperate Sorthern Argentina Juan-Femandez Island Extratropical Central & South America (Trans-Andes) Old World Tropics Tropical Asia & Tropical Africa & Tropical Australasia disjuncted or dispersed Tropical Asia to Tropical Australasia Oceania Subtropical Southwestern Chinese & New Zealand disjuncted Endemic to Madagasca Islands of Indian Ocean (Comoro & Mauritius & Reunion & Seycheles) Eastern and/or Northeastern Australia Southwestern and/or Western Australia Southern Australia & Tasmania Tasmania & New Zealand & Temperate Australia disjuncted Tasmania & New Caledonia disjuncted Tropical Asia to Tropical Africa South & Southwest China to India & Tropical Africa disjuncted Tropical Asia & East Africa or Madagasca disjuncted Tropical Southern and/or Eastern Africa to Madagascar disjuncted Tropical Eastern & Northeastern Africa & Arabian Peninsula or Socotra disjuncted Tropical Africa (South of Sahara to South Africa) Central to Southwestern or Southeastern Africa (Mainly Savanna Region) South Afirca (Chiefly Cape) Tropical (or Equatorial) Western Africa Desert of Southwestern Africa Tropical Southeast Asia to Indo-Malaya & Tropical Southwest Pacific Islands
种子植物分类学

种子植物分类学第一章植物分类学(Plant taxonomy):主要研究整个植物界不同类群的起源、亲缘关系以及进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植物界不同类群物种的演化历史,以及他与其它物种间的关系的学科),也就是把极其繁杂的各种各样植物进行鉴定、分群归类、命名并按系统排列起来,以便于认识,便于研究和利用的科学。
高等植物的特征:除苔藓植物外都有根、茎、叶和中柱的分化。
有明显的世代交替。
生殖器官由多细胞构成,卵受精后在母体内发育成胚。
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均属于高等植物(有胚植物)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1. 恩格勒分类系统(假花学说,植物志、标本馆)2. 哈钦松分类系统(真花学说,授课教材)3. 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目前广为采用的系统,校园)4. 塔赫他间分类系统5. 被子植物八纲系统(吴征镒,“多系-多期-多域”,2005)6. APG III(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2009)哈钦森系统(真花学说)真花学说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两性孢子叶球(如已灭绝了的裸子植物中的本内苏铁目)演化来的,大孢子叶演化为雌蕊,小孢子叶演化为雄蕊,其下的苞片演化为花被,构成被子植物原始的两性花。
所以两性花是原始的,葇荑花序类是由两性花适应风媒传粉进化来的。
木兰目和毛莨目是由裸子植物的本内苏铁目演化而来,为被子植物的两个起点.其中木兰目演化出一支木本植物;毛莨目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单子叶植物较双子叶植物进化。
恩格勒系统(假花学说)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裸子植物中的买麻藤目的球果状花序简化而来,由小孢子叶球或大孢子叶球分别演化成雄性或雌性的柔荑花序,进而演化成花。
因此,被子植物的花不是真正的花,而是一个演化了的花序(雄孢子叶球的大苞片演变为花被,小苞片退化,小孢子叶演变为雄蕊;雌孢子叶球的大苞片演变为子房壁,小苞片退化)。
被子植物的花是从无被花到有被花,从单被花到双被花,从离瓣花到合瓣花,从单性花到两性花,从风媒到虫媒,花部由少数向多数演化;单子叶植物较双子叶植物原始。
肇庆学院校园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分析

161综述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全部植物的总和,是该地区植物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下长期演化的结果。
以往关于植物区系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护区等野生植物区系上,对城市植物区系关注不多。
高校校园中绿化覆盖率高,植物种类繁多,是城市植物区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目前为止,还鲜见对高校植物区系进行系统分析的报道。
1.研究区域概况肇庆学院地处广东肇庆市端州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12°49′,北纬23°08′,坐落于旅游胜地星湖景区内,背靠北岭山,依山而建,西临西江,总占地面积达到1500亩。
肇庆学院所在区域年平均温度为20.8℃,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年平均降水量为 1678 mm,其中雨季降水(4月到9月)占总降水量的80%左右,为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上述地理条件为肇庆学院校园植物提供了有一个非常有利的生态环境。
2.研究方法通过对肇庆学院校园植物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按照《中国植物志》和《广东省植物志》进行鉴定,构建了肇庆学院校园植物名录。
对植物名录科属种、生活型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应用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标准,对植物科、属的区系地理成分进行统计和分析。
属种系数的计算公式:属种系数/% =属的总数/种的总数×100。
3.结果与分析3.1 肇庆学院校园植物基本组成经实地调查得出,肇庆学院校园植物资源丰富,共440种,隶属于118科326属(表1),属种系数为74.09%。
其中,被子植物112科319属428种,占种子植物科属种数比例分别为94.92%、97.85%和97.27%,裸子植物仅6科7属12种。
可见,被子植物构成校园植物区系的主体;其中,超过15种的优势科有豆科(25种)、禾本科(17种)、菊科(17种)和锦葵科(16种);超过5种的优势属有榕属(9种)、冬青属(5种)、木槿属(5种)和羊蹄甲属(5种)。
另外,由表2可知,肇庆学院校园植物的生活型多样,物种多样性排序为乔木(143种)>灌木(108种)>多年生草本(105种)>一、二年生草本(44种)>木质藤本(26种)>草质藤本(14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32.50%、24.55%、23.86%、10.00%、5.91%和3.18%。
粤北地区寺庙风水林植物地理区系成分分析——以南华寺与云门寺为例

粤北地区寺庙风水林植物地理区系成分分析——以南华寺与云门寺为例康婉媚;邱淑玲;林英;罗晓莹;莫罗坚【摘要】为了解粤北地区寺庙风水林植物的资源状况,从区系地理学的角度调查并分析南华寺和云门寺风水林植物的种类及地理区系成分.结果表明:风水林群落均以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蕨类植物次之,裸子植物数量最少.从科、属、种三水平进行的地理区系成分分析均显示,该区以热带成分为主,亦有一定比例的温带成分.整体来看,本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北缘性质.【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06【总页数】5页(P64-68)【关键词】寺庙风水林;地理区系成分;粤北地区【作者】康婉媚;邱淑玲;林英;罗晓莹;莫罗坚【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东莞市林科所,广东东莞523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1风水林(Fung shui woods,Fengshui woods,Geomantic woods)是中国独特的风水理论与植物学、建筑学、美学等学科结合的产物,受风水理论影响,经多年的历史传承,受严格保护的自然或人工种植的植被群落[1-2],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3-6].风水林是仅存不多的区域原生植被的一部分,是经历了长时间的自然演替,长期适应本土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植物群落,在降温增湿、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等生态功能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风水林也是当地生物多样性的载体之一,在保存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7],通过结合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工程,减弱人为干扰,保护风水林生态系统,促使风水林的自然演替和更新,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模拟天然林树种组成结构并进行植被恢复日益重视,而风水林正是区域内天然林的典型代表,通过模拟风水林群落中乔、灌、草种类搭配,按其树种组成来设计混交造林模式,对森林植被的恢复和营建、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存物种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依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可将风水林分为坟园墓地风水林、寺庙风水林和村落宅基风水林[8].目前,国内对风水林的研究多集中于村落宅基风水林,而对于寺庙风水林和坟园墓地风水林研究鲜有报道;有关广东风水林群落研究多见于珠三角地区[9-12],对粤北、粤西和粤东地区风水林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粤北地区著名的寺庙——南华寺和云门寺为例,通过对寺庙风水林植物地理区系成分的分析,为阐明寺庙风水林对粤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机理提供数据支撑.南华寺坐落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 km的曹溪之畔,距离韶关市区南约24 km.云门寺位于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6 km的云门山下.两座寺庙均属于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带且以中亚热带气候为主的湿润性季风型气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风影响.年平均气温19.6~20.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3~11.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4~28.7℃,年极端最高气温38.3~41.0℃,年极端最低气温-6.0~-4.0℃,年降水量1 500~1 900 mm,年日照时数1 420~1 740 h,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2.1 样地设置于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在南华寺和云门寺风水林分别设置2个1 200 m2的样方,总面积为2 400 m2.每个1 200 m2的样方下再分3个400 m2(20m×20 m)的样方,每个400 m2样方中记录所有乔木(胸径≥2 cm)的种名、胸径和树高;并分别在400 m2样方的4个角各设置1个25 m2(5 m×5 m)的小样方(共4个),记录所有灌木(胸径<2 cm且株高≥50 cm)的种名和株数;在400 m2样方的4个角各设置1个1 m2(1 m×1 m)的小样方(共4个),记录所有草本(株高<50 cm)的种名和盖度.2.2 数据分析结合吴征镒等《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13]和《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14],对记录的植物进行植物地理成分的分析和统计.3.1 南华寺和云门寺风水林的植物组成风水林群落共有植物125种(含亚种和变种),隶属61科95属.其中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共有47科81属107种,分别占风水林总科数的77.05%、总属数的85.26%、总种数的85.60%;裸子植物较少,仅有3科3属3种;蕨类植物有11科11属15种(见表1).3.2 粤北地区寺庙风水林植物科的属种组成根据各科中种的数量,含≧4个种的优势科有樟科(Lau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茜草科(Rubiaceae)等,共10科,占总科数16.4%,这10科含有54种,占总种数43.2%;而<4个种的科则有桃金娘科(Myrtaceae)、五加科(Araliaceae)、莎草科(Cyperaceae)等51科,占总科数的83.6%,含71种,占总种数56.8%;其中,单种科有马钱科(Loganiaceae)、夹竹桃科(Apocynaceae)等36科,占总科数的59%.根据各属中种的多寡,含≧3个种的优势属有榕属(Ficus)、冬青属(Ilex)等,共9属,占总属数9.5%,这9属含有29种,占总种数23.2%;而<3个种的属有杜茎山属(Maesa)、山茶属(Camellia)等,共86属,占总属数90.5%,这86属含有96种,占总种数76.8%;其中,单种属有巴豆属(Croton)、常山属(Dichroa)等80属,占总属数的84.2%.3.3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依据吴征镒等《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进行分析统计,风水林植物科的地理成分有8种分布类型(见表2).世界分布11科,如蝶形花科(Papilionoideae)、禾本科(Gramineae)等,但此类型对本区区系分析无代表意义,因此在区系成分分析时将其扣除;泛热带分布21科,占53.85%,如大戟科、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等;热带亚洲—热带非洲—热带美洲分布2科,占5.13%,为买麻藤科(Gnetaceae)、云实亚科(Leguminosae);东亚及热带南美间断分布5科,占12.82%,如杉科(Taxodi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杜英科(Elaeocarpaceae)等;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3科,占7.69%,为虎皮楠科(Daphniphyllaceae)、姜科(Zingiberaceae)、马钱科(Loganiaceae);南非(主要是好望角)分布1科,占2.56%,为杜鹃花科(Ericaceae);全分布区东达新几内亚分布1科,占2.56%,为清风藤科(Sabiaceae);北温带分布3科,占7.69%,为忍冬科(Caprifoliaceae)、百合科(Liliaceae)、松科(Pinaceae);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3科,占7.69%,为胡桃科(Jugland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壳斗科(Fagaceae).3.4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根据吴征镒(1999)《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将粤北地区寺庙风水林84个种子植物属按地理分布类型划分为15类(见表2).世界分布有蓼属(Polygonum)、黍属(Panicum)、悬钩子属(Rubus)共3属,此类型对本区区系分析无代表意义,因此在区系成分分析时将其扣除;泛热带分布有紫珠属(Callicarpa)、紫金牛属(Ardisia)、栀子属(Gardenia)、珍珠茅属(Scleria)、崖豆藤属(Millettia)等,共28属,占总属数的34.58%;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有猴耳环属(Pithecellobium)、木姜子属(Litsea)、泡花树属(Meliosma)3属,占总属数的3.71%;旧世界热带分布有杜茎山属、弓果黍属(Cyrtococcum)、蒲桃属(Syzygium)、山姜属(Alpinia)等,共11属,占总属数的13.58%;热带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间断有瓜馥木属(Fissistigma)、茜树属(Aidia)、乌口树属(Tarenna)共3属,占总属数的3.71%;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有樟属(Cinnamomum)仅1属,占总属数的1.23%;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有山石榴属(Catunaregam)仅1属,占总属数的1.23%;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有柏拉木属(Blastus)、虎皮楠属(Daphniphyllum)、龙眼属(Dimocarpus)等共13属,占总属数的16.05%;爪哇、喜马拉雅和华南、西南星散分布有仅木荷属(Schima)1属,占总属数的1.23%;越南(或中南半岛)至华南(或西南)分布仅有舌柱麻属(Archiboehmeria)1属,占总属数的1.23%;北温带分布有杜鹃属(Rhododendron)、忍冬属(Lonicera)、芍药属(Paeonia)等5属,占总属数的6.17%;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有楤木属(Aralia)、枫香树属(Liquidambar)等共8属,占总属数的9.88%;地中海区、西亚和东亚间断分布仅女贞属(Ligustrum)1属,占总属数的1.23%;东亚(东喜马拉雅—日本)分布有沿阶草属(Ophiopogon)、刚竹属(Phyllostachys)、油桐属(Vernicia)共3属,占总属数的3.71%;中国—日本分布仅矢竹属(Pseudosasa)1属,占总属数的1.23%;中国特有分布仅杉木属(Cunninghamia)1属,占总属数的1.23%.3.5 种的地理成分分析植物种的分布类型划分是一个复杂问题,本文参考曾宪锋等编著的《广东东部植物区系与植物群落研究》[15]一书的方法,仍以吴征镒(1999)《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对种进行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根据删繁就简的原则,将风水林的110种种子植物划分为7种分布区类型(见表2).泛热带分布1种,占总种数0.91%,为割鸡芒(Hypolytrum nemorum);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5种,占4.55%,有光叶山黄麻(Trema cannabina)、毛果珍珠茅(Scleria levis)、榕树(Ficus microcarpa)、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鱼骨木(Canthium dicoccum);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有短叶黍(Panicum brevifolium)、山石榴(Catunaregam spinosa)2种,占总种树的1.82%;热带亚洲分布(印度—马来西亚)分布51种,占46.36%,有暗色菝葜(Smilax lanceifolia)、菝葜(Smilax chinavar)、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亮叶猴耳环(Pithecellobium lucidum)、疏花卫矛(Euonymus laxiflorus)、鼠刺(Itea chinensis)等;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仅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1种,占总种数的0.91%;东亚(东喜马拉雅—日本)分布7种,占6.62%,为虎皮楠(Daphniphyllum oldhami)、柯(Lithocarpus glaber)、樟(Cinnamomum camphora)、榕叶冬青(Ilex ficoidea)、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白棠子树(Callicarpa dichotoma)、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中国特有分布43种,占39.09%,有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茶(Camellia sinensis)、裂叶悬钩子(Rubus howii)、柚(Citrus maxima)、金粟兰(Chloranthus spicatus)、山蒟(Piper hancei)等.将本研究的风水林群落数据结果与风水林附近的次生林群落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风水林群落共有植物125种,隶属于61科95属;植物优势科和优势属分别为樟科和榕属.次生林群落共有植物132种,隶属于61科105属;植物优势科和优势属分别为茜草科和榕属.风水林和次生林群落均以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蕨类植物次之,裸子植物数量最少.风水林和次生林群落共有科50科,占两群落总科数的69.4%;共有属61属,占两群落总属数的43.9%,表明风水林和次生林植物起源相似度高.两种群落科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均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占84.62%~88.00%,其中以泛热带分布占优势,占40.00%~53.85%;温带成分较低,占12.00%~15.38%.比较两种群落科的分布区类型,次生林科的热带区系成分要比风水林群落丰富,热带亚洲—大洋洲和热带美洲、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和旧世界热带3种分布类型仅在次生林中出现.两种群落属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风水林群落植物有热带性质属62属,占总属数的76.54%,温带性质属18属,占总属数的22.22%,中国特有1属,占总属数的1.23%;次生林群落植物热带性质属75属,占总属数的81.51%,温带性质属17属,占总属数的18.49%,缺乏中国特有属.这表明在属级水平风水林和次生林都以热带成分占优,温带分布类型次之,体现了本区植物区系以热带性质为主,同时兼具南亚热带北缘性质,是一个交汇过渡区.两种群落种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风水林有热带性质种59种,占总种数的53.64%,温带性质种8种,占总种数的7.17%,中国特有种43种,占总种数的39.09%;次生林热带性质种70种,占总种数的60.34%,温带性质种11种,占总种数的9.48%,中国特有种35种,占总种数的30.17%.这表明在物种水平上,该区系植物的热带性很强,中国特有种现象明显,是长期适应区域环境的结果.从科、属、种三水平进行的地理区系成分分析均显示,该区以热带成分为主,亦有一定比例的温带成分.整体来看,本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北缘性质.南华寺和云门寺风水林及其附近的次生林群落物种相似度较高,植物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相似,且各分布类型所占的比例相当.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寺庙风水林长期受到各种人为因素影响.如寺庙附近的风水林长期受到香火的影响,一些植物会出现一定的病症;南华寺曾三次遭到火灾,导致一部分南华寺风水林被毁;风水林附近建立一些公共设施,如开设小路,对风水林造成一定破坏.因此,寺庙的建设绝不能以破坏风水林为代价,明确寺庙风水林的价值,清晰寺庙风水林的范围,设立保护措施,科学规划寺庙建设是当务之急.【相关文献】[1]李仕裕,叶育石,王发国,等.广州市风水林植物组成及分布区类型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3,22(1):102-109.[2]代晓康.中国风水林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9):1-4.[3]关传友.中国古代风水林探析[J].农业考古,2002(3):239-243.[4]杨国荣.关于中国传统林业遗存——风水林的历史文化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1999(6):60-63.[5]刘颂颂,吕浩荣,叶永昌,等.绿色文化遗产——东莞市主要风水林群落简介[J].广东园林,2007(29):77-78.[6]廖宇红,陈传国,陈红跃,等.广州市莲塘村风水林群落特征及植物多样性[J].生态环境,2008,17(2):812-817.[7]程俊,何昉,刘燕.岭南村落风水林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9(6):93-96.[8]Gao Hong,Ouyang zhiyuan,Chen shengbin,et al.Role of culturally protected forests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Southeast China [J].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2013(22):531-544.[9]黎建力,方卓林,陈传国,等.佛山市风水林树种组成调查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6,22(1):39-43.[10]许飞,邱尔发,王成,等.福建省乡村风水林树种结构特征[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34(1):99-106.[11]程俊.珠三角村落风水林调查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12]关传友.古代风水林与绿化思想[J].寻根,2002(5):98-103.[13]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等.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14]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IV:1-139.[15]曾宪锋,庄雪影,刘全儒,等.广东东部植物区系与植物群落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2003版本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的科名拉丁名?阳桃科 (?Averrhoaceae)麝香草科 (Coridaceae)贝壳杉科 *Agathidaceae南洋杉科 *Araucariaceae红木科 *Bixaceae风梨科 *Bromeliaceae番木瓜科 *Caricaceae安石榴科 *Punicaceae假叶树科 *Ruscaceae金松科 *Sciadopityaceae旅人蕉科 *Strelitziaceae金莲花科(旱金莲科)*Tropaeolaceae鳞枝树科 ?Aextotoxicaceae ?Aextoxicaceae 王冠果科 Abrophyllaceae爵床科 Acanthaceae芒苞草科 Acanthochlamydaceae槭树科 Aceraceae钟花科 Achariaceae玛瑙果科 Achatocarpaceae菖蒲科 Acoraceae猕猴桃科 Actinidiaceae, s·s.五福花科 Adoxaceae龙舌兰科 Agavaceae萝卜藤科 Agdestidaceae番杏科 Aizoaceae叠珠树科 Akaniaceae八角枫科 Alangiaceae泽泻科 Alismataceae葱科 Alliaceae假海桐科 Alseuosmiaceae六出花科 Alstroemeriaceae双翼果科 Alzateaceae苋科 Amaraothaceae石蒜科 Amaryllidaceae互叶梅科 Amborellaceae漆树科 Anacardiaceae苞穗草科 Anarthriaceae钩枝藤科 Ancistrocladaceae知母科 Anemarrhenaceae四柱木科,异叶木科Anisophylleaceae番荔枝科 Annonaceae吊兰科,猴面包科 Anthericaceae鞘柄科 Antoniaceae星捧月科 Aphyllanthaceae夹竹桃科 Apocynaceae离花科 Apodanthaceae水蕹科 AponogetonaceaeAptandraceae阿不登多拉科,油籽冬青科 Aquifoliaceae天南星科 Araceae五加科 Araliaceae假茱萸科 Aralidiaceae雪叶科 Argophyllaceae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萝藦科 Asclepiadaceae天门冬科 Asparagaceae, s·s.日光兰科,独尾草科 Asphodelaceae芳香草科 Asteliaceae桃叶珊瑚科 Aucubaceae木兰藤科 Austrobaileyaceae海榄雌科 Avicenniaceae龟头树科 Balanitaceae橡子木科 Balanopaceae蛇菰科 Balanophoraceae凤仙花科 Balsaminaceae钩毛叶科 Barbeyaceae金刀木科 Barringtoniaceae落葵科 Basellaceae贝它科 Bataceae秋海棠科 Begoniaceae非洲菝葜科 Behniaceae小檗科 Berberidaceae桦木科 Betulaceae熏倒牛科 Biebersteiniaceae紫葳科 Bignoniaceae重阳木科 Bischofiaceae香水花科 Blandfordiaceae木棉科 Bombacaceae多子科 Bonnetiaceae紫草科 Boraginaceae澳韭兰科 Boryaceae鲍恩氏树科 Boweniaceae伯乐树科 Bretschneideraceae瓣裂果科 Brunelliaceae鳞叶树科 Bruniaceae醉鱼草科 Buddlejaceae水玉簪科 Burmanniaceae橄榄科 Burseraceae花蔺科 Butomaceae黄杨科 Buxaceae腺毛草科 Byblidaceae, s·s.莼菜科 Cabombaceae仙人掌科 Cactaceae苏木科 Caesalpiniaceae水马齿科 Callitrichaceae裂果草科 Calochortaceae, s·l.蜡梅科 Calycanthaceae头花草科 Calyceraceae桔梗科 Campanulaceae白桂皮科 Canellaceae大麻科 Cannabaceae美人蕉科 Cannaceae山柑科 Capparaceae忍冬科 Caprifoliaceae心翼果科 Cardiopteridaceae 香茜科,四角果科 Carlemanniaceae 腕带花科 Carpodetaceae油桃木科 Caryocaraceae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木麻黄科 Casuarinaceae锥头麻科 Cecropiaceae卫矛科 Celastraceae刺鳞草科 Centrolepidaceae 土瓶草科 Cephalotaceae三尖杉科 Cephalotaxaceae 金鱼藻科 Ceratophyllaceae 连香树科 Cercidiphyllaceae 藜科 Chenopodiaceae金粟兰科 Chloranthaceae金壳果科 Chrysobalanaceae星叶科 Circaeasteraceae半日花科 Cistaceae醉蝶花科 Cleomaceae叶柄花科 Cneoraceae弯子木科 Cochlospermaceae 秋水仙科 Colchicaceae弯药树科 Columelliaceae使君子科 Combretaceae鸭跖草科 Commelinaceae菊科 Compositae牛栓藤科 Connaraceae叉毛草科 Conostylidaceae 铃兰科 Convallariaceae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破布木科 Cordiaceae马桑科 Coriariaceae山茱萸科 Cornaceae宿萼果科 Corokiaceae白玉簪科 Corsiaceae棒果木科 Corynocarpaceae 闭鞘姜科 Costaceae景天科 Crassulaceae金刚大科 Croomiaceae流苏子科 Crossosomataceae 十字花科 Cruciferae隐翼科 Crypteroniaceae 垂籽树科 Ctenolophonaceae 葫芦科 Cucurbitaceae火把树科 Cunoniaceae柏科 Cupressaceae菟丝子科 Cuscutaceae蓝星科 Cyanastraceae苏铁科 Cycadaceae巴拿马草科 Cyclanthaceae盘果木科 Cyclocheilaceae丝粉藻科 Cymodoceaceae锁阳科 Cynomoriaceae莎草科 Cyperaceae驼曲草科 Cyphiaceae弯果草科 Cyphocarpaceae山柳科 Cyrillaceae簇花草科 Cytinaceae交让木科 Daphniphyllaceae四数木科 Datiscaceae珙桐科 Davidiaceae澳楸科 Davidsoniaceae单室木兰科 Degeneriaceae离水花科 Desfontainiaceae毛枝树科 Dialypetalanthaceae 岩梅科 Diapensiaceae毒鼠子科 Dichapetalaceae五桠果科 Dilleniaceae双钩叶科 Dioncophyllaceae薯蓣科 Dioscoreaceae十齿花科 Dipentodontaceae川续断科 Dipsacaceae龙脑香科 Dipterocarpaceae八瓣果科 Dirachmaceae陀螺果科 Donatiaceae矛花科,矛百合科 Doryanthaceae龙血树科 Dracaenaceae茅膏菜科 Droseraceae八宝树科 Duabangaceae核果木科 Duckeodendraceae柿科 Ebenaceae二柱草科 Ecdeiocoleaceae胡颓子科 Elaeagnaceae杜英科 Elaeocarpaceae沟繁缕科 Elatinaceae幌菊科 Ellisiophyllaceae岩高兰科 Empetraceae尖苞树科 Epacridaceae麻黄科 Ephedraceae尖苞树科 Eremolepidaceae寄奴花科 Eremosynaceae杜鹃花科 Ericaceae, s·s.谷精草科 Eriocaulaceae洋莎草科 Eriospermaceae赤苞藤科 Erythropalaceae古柯科 Erythroxylaceae鼠刺科 Escalloniaceae,s·s.杜仲科 Eucommiaceae船形果科 Eucryphiaceae大戟科 Euphorbiaceae帽花木科 Eupomatiaceae领春木科 Eupteleaceae芡实科 Euryalaceae壳斗科 Fagaceae大风子科 Flacourtiaceae鞭藤科 Flagellariaceae 福桂花科 Fouquieriaceae瓣鳞花科 Frankeniaceae紫堇科 Fumariaceae丝缨花科 Garryaceae四棱果科 Geissolomataceae 马拔契科 Geitonoplesiaceae 胡蔓藤科 Gelsemiaceae苦苣苔科,髯管花科 Geniostomaceae龙胆科 Gentianaceae牻牛儿苗科 Geraniaceae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银杏科 Ginkgoaceae吉粟草科 Gisekiaceae白根葵科 Glaucidiaceae肾药花科 Globulariaceae买麻藤科 Gnetaceae印茄树科 Goetzeaceae腺蕊花科 Gomortegaceae草海桐科 Goodeniaceae毛药树科 Goupiaceae禾本科 Gramineae鞘叶树科 Greyiaceae荑主语科 Griseliniaceae醋栗科 Grossulariaceae 假石南科 Grubbiaceae洋二仙草科 Gunneraceae藤黄科 Guttiferaceae血皮草科 Haemodoraceae小二仙草科 Haloragaceae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匍茎草科 Hanguanaceae异石竹科 Hectorellaceae蝎尾蕉科 Heliconiaceae青荚叶科 Helwingiaceae萱草科 Hemerocallidaceae 莲叶桐科 Hernandiaceae异菝葜科 Herreriaceae西丽草科 Hesperocallidaceae 异裂果科 Heteropyxidaceae舌蕊花科 Himantandraceae七叶树科 Hippocastanaceae杉叶藻科 Hippuridaceae单柱花科 Hoplestigmataceae玉簪科 Hostaceae葱味木科 Huaceae亚麻藤科 Hugoniaceae香膏科 Humiriaceae风信子科 Hyacinthaceae菌花科 Hydnoraceae绣球科 Hydrangeaceae黄毛茛科 Hydrastidaceae水鳖科 Hydrocharitaceae天胡荽科 Hydrocotylaceae莼菜科 Hydropeltidaceae田基麻科 Hydrophyllaceae角茴香科 Hypecoaceae金丝桃科 Hypericaceae仙茅科 Hypoxidaceae高柱花科 Hypseocharitaceae茶茱萸科 Icacinaceae奇子树科 Idiospermaceae醉人花科 Illecebracea八角科 Illiciaceae鸢尾科 Iridaceae苞芽树科 Irvingiaceae鼠刺科 Iteaceae西兰木科 Ixerbaceae鸢尾蒜科 Ixioliriaceae粘木科 Ixonanthaceae红箭花科 Johnsoniaceae, s·l.拟苇科 Joinvilleaceae胡桃科 Juglandaceae灯心草科 Juncaceae水麦冬科 Juncaginaceae野桃科 Kiggelariaceae刺枝树科 Koeberliniaceae刺球果科 Krameriaceae唇形科 Labiatae囊粉花科 Lactoridaceae毛石蒜科 Lanariaceae木通科 Lardizabalaceae樟科 Lauraceae玉蕊科 Lecythidaceae, s·s.杜香果科 Ledocarpaceae火筒树科 Leeaceae浮萍科 Lemnaceae盖裂寄生科 Lennoaceae狸藻科 Lentibulariaceae牡丹草科 Leonticaceae洋酢浆草科 Lepidobotryaceae 异柱草科 Lilaeaceae百合科 Liliaceae, s·s.沼花科 Limnanthaceae黄花蔺科 Limnocharitaceae 亚麻科 Linaceae光果科 Lissocarpaceae刺莲科 Loasaceae山梗菜科 Lobeliaceae马钱科 Loganiaceae, s·s.点柱花科 Lomandraceae五翼果科 Lophopyxidaceae桑寄生科 Loranthaceae兰花蕉科 Lowiaceae菝葜木科 Luzuriagaceae千屈菜科 Lythraceae木兰科 Magnoliaceae王冠草科 Malesherbiaceae金虎尾科 Malpighiaceae锦葵科 Malvaceae竹芋科 Marantaceae蜜囊花科 Marcgraviaceae角胡麻科 Martyniaceae単室茱萸科 Mastixiaceae分果草科 Maundiaceae苔草科 Mayacaceae美地科 Medeolaceae毛丝花科 Medusandraceae黑药花科 Melanthiaceae野牡丹科 Melastomataceae楝科 Meliaceae蜜花科 Melianthaceae泡花树科 Meliosmaceae谷木科 Memecylaceae防己科 Menispermaceae莕菜科 Menyanthaceae管花木科 Metteniusaceae含羞草科 Mimosaceae羽毛果科 Misodendraceae帽蕊草科 Mitrastemonaceae 粟米草科 Molluginaceae檬立木科 Monimiaceae单列木科 Monotaceae水晶兰科 Monotropaceae桑科 Moraceae刺参科 Morinaceae辣木科 Moringaceae芭蕉科 Musaceae苦槛蓝科 Myoporaceae杨梅科 Myricaceae肉豆蔻科 Myristicaceae桃金娘科 Myrtaceae竹柏科 Nageiaceae茨藻科 Najadaceae南天竹科 Nandinaceae纳茜菜科 Nartheciaceae 乌檀科 Naucleaceae莲科 Nelumbonaceae 丝枝参科 Nemacladaceae 猪笼草科 Nepenthaceae沙莓科 Neuradaceae白刺科 Nitrariaceae玲花蕉科 Nolinaceae南青冈科 Nothofagaceae 紫茉莉科 Nyctaginaceae 睡莲科 Nymphaeaceae旱莲科 Nyssaceae金莲木科 Ochnaceae腔藏花科 Octoknemaceae 硬粒木科 Oftiaceae铁青树科 Olacaceae木犀科 Oleaceae方枝树科 Oliniaceae柳叶菜科 Onagraceae五蕊茶科 Oncothecaceae 山柚子科 Opiliaceae兰科 Orchidaceae列当科 Orobanchaceae 酢浆草科 Oxalidaceae芍药科 Paeoniaceae棕榈科 Palmae攀打科 Pandaceae露兜树科 Pandanaceae罂粟科 Papaveraceae蝶形花科 Papilionaceae 八蕊树科 Paracryphiaceae梅花草科 Parnassiaceae, s·l.(incl·Lepuropetalaceae)西番莲科 Passifloraceae胡麻科 Pedaliaceae骆驼蓬科 Peganaceae假红树科 Pellicieraceae管萼科 Penaeaceae瘤药树科 Pentadiplandraceae 五隔草科 Pentaphragmataceae五列木科 Pentaphylacaceae 鳞百部科 Pentastemonaceae扯根菜科 Penthoraceae围盘树科 Peridiscaceae杠柳科 Periplocaceae刺藤科 Petermanniaceae樱井草科Petrosaviaceae(Tofieldiaceae)石冬青科 Phellinaceae垂花科 Philesiaceae田葱科 Philydraceae新西兰麻科 Phormiaceae, s·l.(inclDianellaceae)透骨草科 Phrymaceae叶枝杉科 Phyllocladaceae 叶茶藨科 Phyllonomaceae商陆科 Phytolaccaceae松科 Pinaceae胡椒科 Piperaceae海桐花科 Pittosporaceae斜翼科 Plagiopteraceae 车前草科 Plantaginaceae悬铃木科 Platanaceae环生籽科 Plocospermataceae 蓝雪科 Plumbaginaceae九子母科 Podoaceae罗汉松科 Podocarpaceae鬼臼科 Podophyllaceae川苔草科 Podostemaceae花荵科 Polemoniaceae远志科 Polygalaceae蓼科 Polygonaceae多香木科 Polyosmaceae雨久花科 Pontederiaceae马齿苋科 Portulacaceae波喜荡草科 Posidoniaceae眼子菜科 Potamogetonaceae 单室木科 Pottingeriaceae 报春花科 Primulaceae山龙眼科 Proteaceae蕨叶草科 Pteridophyllaceae 齿蕊科 Pterostemonaceae 鹿蹄草科 Pyrolaceae羽叶树科 Quiinaceae大花草科 Rafflesiaceae毛茛科 Ranunculaceae偏穗草科 Rapateaceae木犀草科 Resedaceae帚灯草科 Restionaceae轮叶科 Retziaceae棒木科 Rhabdodendraceae 鼠李科 Rhamnaceae红树科 Rhizophoraceae石楠科 Rhodoraceae马尾树科 Rhoipteleaceae喙萼花科 Rhynchocalycaceae刺灌木科 Rhynchothecaceae 菝葜藤科 Ripogonaceae捕蝇幌科 Roridulaceae蔷薇科 Rosaceae茜草科 Rubiaceae川蔓藻科 Ruppiaceae芸香科 Rutaceae清风藤科 Sabiaceae囊叶木科,勺叶木科,??????Saccifoliaceae杨柳科 Salicaceae刺茉莉科 Salvadoraceae接骨木科 Sambucaceae天料木科 Samydaceae檀香科 Santalaceae无患子科 Sapindaceae山榄科 Sapotaceae肉实科 Sarcospermataceae 大血藤科 Sargentodoxaceae 瓶子草科 Sarraceniaceae水冬瓜科 Sauraujaceae三白草科 Saururaceae旱金莲木科 Sauvagesiaceae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芝菜科 Scheuchzeriaceae 五味子科 SchisandraceaeSchoepfiaceae青皮木科,香芙木科南美茄科 Sclerophylacaceae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 杯盖花科 Scyphostegiaceae 木果树科 Scytopetalaceae苦木科 Simaroubaceae油蜡树科 Simmondsiaceae肋果茶科 Sladeniaceae菝葜科 Smilacaceae茄科 Solanaceae海桑科 Sonneratiaceae黑三棱科 Sparganiaceae尖瓣花科 Sphenocleaceae楔蕊花科 Sphenostemonaceae 度量草科 Spigeliaceae旌节花科 Stachyuraceae木根草科 Stackhousiaceae蕨铁科 Stangeriaceae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Stegnospermaceae 百部科 Stemonaceae, s·s.梧桐科 Sterculiaceae五月茶科 Stilaginaceae密穗草科 Stilbaceae栓皮果科 Strasburgeriaceae 马钱科 Strychnaceae花柱草科 Stylidiaceae安息香科 Styracaceae海人树科 Surianaceae六苞藤科 Symphoremataceae 山矾科 Symplocaceae蒟蒻薯科 Taccaceae柽柳科 Tamaricaceae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红豆杉科 Taxaceae杉科 Taxodiaceae蓝星科 Tecophilaeaceae苦皮树科 Tepuianthaceae水青树科 TetracentraceaeTetrachondraceae 四棱果科,四粉草科旱霸王科 Tetradiclidaceae 四数木科 Tetramelaceae四籽树科 Tetrameristaceae 山茶科 Theaceae假繁缕科 Theligonaceae紫灯花科 Themidaceae假轮叶科 Theophrastaceae梭子草科 Thurniaceae瑞香科 Thymelaeaceae太果木科 Ticodendraceae椴树科 Tiliaceae鞘柄木科 Toricelliaceae烈味三叶草科 Tovariaceae菱科 Trapaceae五刺菱科 Trapellaceae智利木科 Tribelaceae毛柄花科 Trichopodaceae三角果科 Trigoniaceae延龄草科 Trilliaceae腺齿木科 Trimeniaceae双参科 Triplostegiaceae 霉草科 Triuridaceae昆栏树科 Trochodendraceae 时钟花科 Turneraceae香蒲科 Typhaceae榆科 Ulmaceae伞形科 Umbelliferae荨麻科 Urticaceae越桔科,乌饭树科 Vacciniaceae二歧草科 Vahliaceae败酱科 Valerianaceae翡若翠科 Velloziaceae,s·s.马鞭草科 Verbenaceae荚蒾科 Viburnaceae堇菜科 Violaceae槲寄生科 Viscaceae葡萄科 Vitaceae牡荆科 Viticaceae曲胚科 Vivianiaceae蜡烛树科 Vochysiaceae番厚壳树科 Wellstediaceae百岁兰科,千岁兰科 Welwitschiaceae林仙科 Winteraceae黄叶树科 Xanthophyllaceae黄眼草科 Xyridaceae泽米科 Zamiaceae角果藻科 Zannicheliaceae姜科 Zingiberaceae大叶藻科 Zosteraceae蒺藜科 Zygophyllaceae节柄科Barbeuiaceae雨湿木科Brexiaceae蓝针花科Brunoniaceae篮花木科Calectasiaceae金梅草科Campynemataceae多须草科Dasypogonaceae龙树科,刺戟科Didiereaceae双颊果科Didymelaceae地果莲木科Diegodendraceae地蜂草科Geosiridaceae环蕊科Gyrostemonaceae排水草科Hydatellaceae水穗草科Hydrostachyaceae扁果树科Kaliphoraceae番苦木科Kirkiaceae伞果树科Medusagynaceae番茱萸科Melanophyllaceae山醋李科Montiniaceae香灌木科Myrothamnaceae非洲桐科Physenaceae裸木科Psiloxylaceae嚏树科Ptaeroxylaceae卢梭木科Rousseaceae旋花树科Sarcolaenaceae球萼树科Sphaerosepalaceae四果木科Tetracarpaeaceae孔药花科Tremandraceae刺叶树科Xanthorrhoeaceae,s·s统》的修订作者:阿的鲁骥,2010年8月9日出品分布区类型分布区序号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12-6).马加罗尼西亚,地中海欧洲,索科特拉,西亚,南至索马里分布(Macaron-[12~6] esia,Medit.Eur.,Socotra,,s.to Somali)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16).南半球热带以外间断或星散分布(Extratropical[16](3d).环加勒比海(Circum-Caribbean)[3d](17).热带非洲-热带美洲间断(Trop. Africa&Trop. A[17](17).热带非洲-热带美洲间断(Trop. Africa&Trop. A[17]12-4.巴尔干半岛至西喜马拉雅间断于索科特群岛(Soc12~4(12)s.s.环地中海分布(12) s·s.(14J).日本特有(endemic to Japan)[14J](17).热带非洲-热带美洲间断(Trop. Africa&Trop. A[17](3i).热带以外的中、南美(沿安底斯山脉) (Extratro[3i](3e).中、南智利低地至邻近的阿根廷(Lowland, C. t[3e](5a).澳大利亚东部和/或东北部(E. and/or NE. Aust[5a]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15.中国特有(Endemic to China)15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6d).南非(主要是好望角) (S. Afr., chiefly Cape)[6d](3b).热带、亚热带中美至南美(含墨西哥中部及西印度[3b]9.东亚及北美间断(E. Asia&N. Amer. disjuncted914.东亚(E. Asia)148.北温带(N. Temp.)8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9-2).马得雷区系成分(Madrean element)[9~2]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Pantropic especially S.2S(5a).澳大利亚东部和/或东北部(E. and/or NE. Aust[5a]4.旧世界热带(Old World Tropics=OWTrop.)4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3b).热带、亚热带中美至南美(含墨西哥中部及西印度[3b] (3d).环加勒比海(Circum-Caribbean)[3d]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Pantropic especially S.2S(7f).新喀里多尼亚特有(endemic to New Caledonia)[7f]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5b).澳大利亚西南部(和/或西部) (SW. and/or W. A[5b]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Trop. Asia toTrop. Africa)611.温带亚洲(Temp. Asia)112-2.热带亚洲-热带非洲-热带美洲(南美洲) (Trop. A[2~2]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12-3.地中海区至温带-热带亚洲,大洋洲和/或北美南部12~3 2-2.热带亚洲-热带非洲-热带美洲(南美洲) (Trop. A[2~2](12)s.s.环地中海分布(12) s·s.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12~3] 12-3.地中海区至温带-热带亚洲,大洋洲和/或北美南部4-1.热带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间断或星散分布(Trop. 4-1.2-2.热带亚洲-热带非洲-热带美洲(南美洲) (Trop. A[2~2] 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 (7b).中马来(C. Malesia)[7b]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4.旧世界热带(Old World Tropics=OWTrop.)4 12-1.地中海区至中亚和南非洲和/或大洋洲间断分布(12~1 2-1.热带亚洲-大洋洲和热带美洲(南美洲或/和墨西哥[2~1] 14.东亚(E. Asia)14 (5a).澳大利亚东部和/或东北部(E. and/or NE. Aust[5a]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Trop. Asia toTrop. Africa)[6]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6a).热带东至东北非及阿拉伯半岛或索科特拉岛(Soc[6a] 4.旧世界热带(Old World Tropics=OWTrop.)4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2-1.热带亚洲-大洋洲和热带美洲(南美洲或/和墨西哥[2~1]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6c).中至西南或东南非洲,多在稀树草原地区(C. to [6c] 8-5.欧亚和南美洲温带间断(Eurasia&Temp.S.Amer.di8~5 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 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Medit., W. to C. Asia)12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7.热带亚洲(即热带东南亚至印度-马来,太平洋诸岛) 7 (5a).澳大利亚东部和/或东北部(E. and/or NE. Aust[5a]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5b).澳大利亚西南部(和/或西部) (SW. and/or W. A[5b] (5a).澳大利亚东部和/或东北部(E. and/or NE. Aust[5a] 7-3.缅甸、泰国至华西南分布(Myanmar,Thailand to 7~3 (3b).热带、亚热带中美至南美(含墨西哥中部及西印度[3b] (6d).南非(主要是好望角) (S. Afr., chiefly Cape)[6d] 2-2.热带亚洲-热带非洲-热带美洲(南美洲) (Trop. A2~2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8.北温带(N. Temp.)8 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 9.东亚及北美间断(E. Asia&N. Amer. disjuncted9 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 2-2.热带亚洲-热带非洲-热带美洲(南美洲) (Trop. A2~2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8.北温带(N. Temp.)89.东亚及北美间断(E. Asia&N. Amer. disjuncted9 (3i).热带以外的中、南美(沿安底斯山脉) (Extratro[3i]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17).热带非洲-热带美洲间断(Trop. Africa&Trop. A[17]8.北温带(N. Temp.)8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8.北温带(N. Temp.)8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7-1.爪哇(或苏门答腊),喜马拉雅间断或星散分布到华7~1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3c).阿马逊河盆地(Amazon Basin)[3c]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2-1.热带亚洲-大洋洲和热带美洲(南美洲或/和墨西哥2~1(5b).澳大利亚西南部(和/或西部) (SW. and/or W. A[5b]14.东亚(E. Asia)14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14-2 (14SJ).中国-日本(Sino-Japan)14SJ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2-2.热带亚洲-热带非洲-热带美洲(南美洲) (Trop. A[2~2]13-2.中亚东部至喜马拉雅和中国西南部(13~2 toHimalaya&SW.China)12-2.地中海区至西亚或中亚和墨西哥或古巴间断(Med12~2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12-2.地中海区至西亚或中亚和墨西哥或古巴间断(Med[12~2]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Pantropic especially S.[2S ][→3或2-1] 4.旧世界热带(Old World Tropics=OWTrop.)4(3f).南美西部,特以安底斯山为主(W. S. Amer. esp.[3f]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5b).澳大利亚西南部(和/或西部) (SW. and/or W. A[5b]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8-6.地中海、东亚、新西兰和墨西哥-智利间断分布(M8~6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18).泛南极(Holantarctic)[18]2-1.热带亚洲-大洋洲和热带美洲(南美洲或/和墨西哥2~1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9.东亚及北美间断(E. Asia&N. Amer. disjuncted9(9-2).马得雷区系成分(Madrean element)[9~2]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7b).中马来(C. Malesia)7b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Trop. Asia toTrop. Africa)[6]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16).南半球热带以外间断或星散分布(Extratropical[16]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6b).热带非洲(Sahara以南至南非) (Trop. Afr. (S.[6b]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 (3d).环加勒比海(Circum-Caribbean)[3d] (6a).热带东至东北非及阿拉伯半岛或索科特拉岛(Soc[6a]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12-1.地中海区至中亚和南非洲和/或大洋洲间断分布(12~1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6b).热带非洲(Sahara以南至南非) (Trop. Afr. (S.[6b] (3e).中、南智利低地至邻近的阿根廷(Lowland, C. t[3e] 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 12-2.地中海区至西亚或中亚和墨西哥或古巴间断(Med[12~2]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 12-2.地中海区至西亚或中亚和墨西哥或古巴间断(Med[12~2] 15.中国特有(Endemic to China)15 (5a).澳大利亚东部和/或东北部(E. and/or NE. Aust[5a] (7g).菲济特有(endemic to Fiji)[7g] (3f).南美西部,特以安底斯山为主(W. S. Amer. esp.[3f] (3c).阿马逊河盆地(Amazon Basin)[3c] 8-2.北极-高山分布(Arctic-Alpine)8~2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2-1.热带亚洲-大洋洲和热带美洲(南美洲或/和墨西哥2~1 (6e).热带(或赤道)西部非洲(Trop. or Equatorial W[6e]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7-2.热带印度至华南(尤其云南南部)分布(Trop.India7~210-3.欧亚和南非(有时也在澳大利亚) (Eurasia&S.Af10~3 (7d).全分布区东达新几内亚(NewGeainea)7d(6a).热带东至东北非及阿拉伯半岛或索科特拉岛(Soc[6a] (18).泛南极(Holantarctic)[18] (5a).澳大利亚东部和/或东北部(E. and/or NE. Aust[5a]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 (7a).西马来(W. Malesia beyond New Wallace7a line)(3c).阿马逊河盆地(Amazon Basin)[3c]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5b).澳大利亚西南部(和/或西部) (SW. and/or W. A[5b] 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 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7d).全分布区东达新几内亚(NewGeainea)7d8-1.环极(环北极,环两极) (Circumpolar,Circumarct8~1 (16).南半球热带以外间断或星散分布(Extratropical[16] 8-5.欧亚和南美洲温带间断(Eurasia&Temp.S.Amer.di8~5 (3b).热带、亚热带中美至南美(含墨西哥中部及西印度[3b] (5b).澳大利亚西南部(和/或西部) (SW. and/or W. A[5b] (6d).南非(主要是好望角) (S. Afr., chiefly Cape)[6d]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6c).中至西南或东南非洲,多在稀树草原地区(C. to [6c] (7c).东马来(E. Malesia)7c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16).南半球热带以外间断或星散分布(Extratropical[16] 15.中国特有(Endemic to China)15(16).南半球热带以外间断或星散分布(Extratropical[16]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14.东亚(E. Asia)14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4.旧世界热带(Old World Tropics=OWTrop.)4(9-2).马得雷区系成分(Madrean element)[9~2]12-5.地中海区至北非,中亚-蒙古,西南非洲,西南澳大利亚,北美西南部,智利西部(泛地中海)星散分布(Mediterranea to/or N.Afr., to12~5 Mongolia,SW.Afr.,SW.Australia,SW.Amer.(California)&W.Chile(Pan-Mediterraneandiffused))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9.东亚及北美间断(E. Asia&N. Amer. disjuncted[9](6d).南非(主要是好望角) (S. Afr., chiefly Cape)[6d]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9.东亚及北美间断(E. Asia&N. Amer. disjuncted9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15.中国特有(Endemic to China)15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Trop. Asia toTrop. Africa)6(14J).日本特有(endemic to Japan)[14J](12-6).马加罗尼西亚,地中海欧洲,索科特拉,西亚,南至索马里分布(Macaron-[12~6]esia,Medit.Eur.,Socotra,,s.to Somali)2-2.热带亚洲-热带非洲-热带美洲(南美洲) (Trop. A2~2(3d).环加勒比海(Circum-Caribbean)[3d](3e).中、南智利低地至邻近的阿根廷(Lowland, C. t[3e]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3a).圭亚那高地(至附近邻邦) (Guyana Highland (a[3a]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6c).中至西南或东南非洲,多在稀树草原地区(C. to [6c](16).南半球热带以外间断或星散分布(Extratropical[16]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6d).南非(主要是好望角) (S. Afr., chiefly Cape)[6d](16).南半球热带以外间断或星散分布(Extratropical[16]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Pantropic especially S.[2S ][→3或2-1]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18).泛南极(Holantarctic)[18]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14.东亚(E. Asia)1410.旧世界温带(Old World Temp. =Temp. Eurasia)10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17).热带非洲-热带美洲间断(Trop. Africa&Trop. A[17](9-2).马得雷区系成分(Madrean element)[9~2] (6c).中至西南或东南非洲,多在稀树草原地区(C. to [6c]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 8.北温带(N. Temp.)8(6e).热带(或赤道)西部非洲(Trop. or Equatorial W[6e]14-2 (14SJ).中国-日本(Sino-Japan)14SJ (6b).热带非洲(Sahara以南至南非) (Trop. Afr. (S.[6b] (17).热带非洲-热带美洲间断(Trop. Africa&Trop. A[17] (17).热带非洲-热带美洲间断(Trop. Africa&Trop. A[17]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17).热带非洲-热带美洲间断(Trop. Africa&Trop. A[17]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 (9, 14J).其仅在北美及日本间断分布(N.Amer.&Japan[9,14J]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10-2.地中海区和喜马拉雅间断分布(Mediterranea&Hi10~2 8.北温带(N. Temp.)8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3f).南美西部,特以安底斯山为主(W. S. Amer. esp.[3f]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5a).澳大利亚东部和/或东北部(E. and/or NE. Aust[5a]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9.东亚及北美间断(E. Asia&N. Amer. disjuncted92-2.热带亚洲-热带非洲-热带美洲(南美洲) (Trop. A2~2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Trop. Asia toTrop. Africa)[6]9.东亚及北美间断(E. Asia&N. Amer. disjuncted9 (18).泛南极(Holantarctic)[18]13-1.中亚东部(East orAsiaMedia,sensu13~1 Russian author)2-2.热带亚洲-热带非洲-热带美洲(南美洲) (Trop. A2~24-1.热带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间断或星散分布(Trop. [4-1](7e).全分布区东南达西太平洋诸岛弧[7e]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3b] (3b).热带、亚热带中美至南美(含墨西哥中部及西印度[3b] (3b).热带、亚热带中美至南美(含墨西哥中部及西印度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3h).胡安-费尔南德斯岛(Juan Fernandez Isl.)[3h] (6d).南非(主要是好望角) (S. Afr., chiefly Cape)[6d] 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3c).阿马逊河盆地(Amazon Basin)[3c] (3f).南美西部,特以安底斯山为主(W. S. Amer. esp.[3f] 4.旧世界热带(Old World Tropics=OWTrop.)4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9-2).马得雷区系成分(Madrean element)[9~2]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9.东亚及北美间断(E. Asia&N. Amer. disjuncted9(6b).热带非洲(Sahara以南至南非) (Trop. Afr. (S.[6b](9, 3).落矶山经墨西哥至安底斯(Rocky mts.throMex[9~3]8.北温带(N. Temp.)89.东亚及北美间断(E. Asia&N. Amer. disjuncted[9]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3a).圭亚那高地(至附近邻邦) (Guyana Highland (a[3a]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Pantropic especially S.[2S ][→3或2-1]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Pantropic especially S.2S(7e).全分布区东南达西太平洋诸岛弧[7e]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Pantropic especially S.2S(7e).全分布区东南达西太平洋诸岛弧7e(16).南半球热带以外间断或星散分布(Extratropical[16]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9.东亚及北美间断(E. Asia&N. Amer. disjuncted9(3g).巴西,乌拉圭,智利,阿根廷南部(温带)(S. Brazi[3g]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3d).环加勒比海(Circum-Caribbean)[3d]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7d).全分布区东达新几内亚(NewGeainea)7d(5a).澳大利亚东部和/或东北部(E. and/or NE. Aust[5a](17).热带非洲-热带美洲间断(Trop. Africa&Trop. A[17]9.东亚及北美间断(E. Asia&N. Amer. disjuncted9(6e).热带(或赤道)西部非洲(Trop. or Equatorial W[6e]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6b).热带非洲(Sahara以南至南非) (Trop. Afr. (S.[6b]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3b](3b).热带、亚热带中美至南美(含墨西哥中部及西印度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3g).巴西,乌拉圭,智利,阿根廷南部(温带)(S. Brazi[3g]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Pantropic especially S.2S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Pantropic especially S.[2S ][→3或2-1] (17).热带非洲-热带美洲间断(Trop. Africa&Trop. A[17]8.北温带(N. Temp.)8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10.旧世界温带(Old World Temp. =Temp. Eurasia)10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Trop. Asia toTrop. Africa)64.旧世界热带(Old World Tropics=OWTrop.)4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Pantropic especially S.2S (7d).全分布区东达新几内亚(NewGeainea)7d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14-2 (14SJ).中国-日本(Sino-Japan)14SJ 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9.东亚及北美间断(E. Asia&N. Amer. disjuncted9 (9-2).马得雷区系成分(Madrean element)[9~2]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Trop. Asia toTrop. Africa)[6]12~3 12-3.地中海区至温带-热带亚洲,大洋洲和/或北美南部(9-2).马得雷区系成分(Madrean element)[9~2] (16).南半球热带以外间断或星散分布(Extratropical[16] 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9.东亚及北美间断(E. Asia&N. Amer. disjuncted9 2-2.热带亚洲-热带非洲-热带美洲(南美洲) (Trop. A2~2 (6b).热带非洲(Sahara以南至南非) (Trop. Afr. (S.[6b] (6d).南非(主要是好望角) (S. Afr., chiefly Cape)[6d]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6c).中至西南或东南非洲,多在稀树草原地区(C. to [6c]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7f).新喀里多尼亚特有(endemic to New Caledonia)[7f]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8.北温带(N. Temp.)8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8.北温带(N. Temp.)8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Trop. Asia toTrop. Africa)6 4.旧世界热带(Old World Tropics=OWTrop.)4 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7f).新喀里多尼亚特有(endemic to New Caledonia)[7f] 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4.旧世界热带(Old World Tropics=OWTrop.)4 12-2.地中海区至西亚或中亚和墨西哥或古巴间断(Med12~2 (3c).阿马逊河盆地(Amazon Basin)[3c] (6d).南非(主要是好望角) (S. Afr., chiefly Cape)[6d] (6e).热带(或赤道)西部非洲(Trop. or Equatorial W[6e] (7d).全分布区东达新几内亚(NewGeainea)7d(7a).西马来(W. Malesia beyond New Wallace7a line)(7a).西马来(W. Malesia beyond New Wallace[7a] line)9.东亚及北美间断(E. Asia&N. Amer. disjuncted9 (3c).阿马逊河盆地(Amazon Basin)[3c] 4.旧世界热带(Old World Tropics=OWTrop.)4 (5a).澳大利亚东部和/或东北部(E. and/or NE. Aust[5a]8-5.欧亚和南美洲温带间断(Eurasia&Temp.S.Amer.di8~5(7f).新喀里多尼亚特有(endemic to New Caledonia)[7f] (3e).中、南智利低地至邻近的阿根廷(Lowland, C. t[3e]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2-1.热带亚洲-大洋洲和热带美洲(南美洲或/和墨西哥2~19.东亚及北美间断(E. Asia&N. Amer. disjuncted9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3b] (3b).热带、亚热带中美至南美(含墨西哥中部及西印度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Pantropic especially S.2S 8.北温带(N. Temp.)8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4.旧世界热带(Old World Tropics=OWTrop.)4 7-3.缅甸、泰国至华西南分布(Myanmar,Thailand to 7~3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8.北温带(N. Temp.)8 (9-2).马得雷区系成分(Madrean element)[9~2]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7-3.缅甸、泰国至华西南分布(Myanmar,Thailand to 7~3 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Pantropic especially S.2S 8.北温带(N. Temp.)8 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 & Subt3 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 Asia toTrop. Austr5 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4-1.热带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间断或星散分布(Trop. 4-1.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7-3.缅甸、泰国至华西南分布(Myanmar,Thailand to 7~3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Pantropic especially S.2S (14J).日本特有(endemic to Japan)[14J] 9-1.东亚和墨西哥间断分布(&Mexico disjunct[9~1] 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8~4 (3c).阿马逊河盆地(Amazon Basin)[3c](7a).西马来(W. Malesia beyond New Wallace7a line)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17).热带非洲-热带美洲间断(Trop. Africa&Trop. A[17] 8.北温带(N. Temp.)8 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Pantropic especially S.2S (6d).南非(主要是好望角) (S. Afr., chiefly Cape)[6d] (3d).环加勒比海(Circum-Caribbean)[3d]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2 1.广布(世界广布, Widespread=Cosmopolitan)1 7-4.越南(或中南半岛)至华南或西南分布(Vietnamor 7~4 (6c).中至西南或东南非洲,多在稀树草原地区(C. to [6c]。
07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网

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就地保护 (二)采取有效的生产性保护手段 采用有效的手段,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也会起到很 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生产性保护手段主要有: 1.抚育更新:这种手段就是在药材产地恢复和发展药 用植物资源。如各地普遍采用的封山育林、保护林药, 在原适应地播种或将药用动物放归山林,控制某地药 材的采猎季节等。 2.合理采收:这种生产性保护手段表现在采收方法、 采收季节和采收量三个方面。
李景照ljzqbasicyahoocomcn药用植物资源学scienceofmedicinalresources南阳师范学院生科院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第一节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第二节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对策?第三节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主要途径和方法?第四节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第五节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政策和法规第一节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一药用植物资源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降低?二需求的迅速增加加大了对药用植物资源的沉重压力?三无序的开发利用造成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严重破坏?四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意识和协调管理急需加强?五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拯救力度亟待加大第一节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二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一资源考察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有关部门多次组织了全国或地区性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综合考察采集和收藏了数以千万计的标本积累了我国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本底资料通过调查整理鉴别分类等研究植物学工作者先后完成并出版了全国和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一、药用植物资源物种濒危程度的评价和等级 中国植物红皮书的三个等级。 (1)濒危种:这些物种在其分布的全部或显著范围内有随 时灭绝的危险。这类植物通常生长稀疏,个体数和种群数低, 且分布高度狭域。由于栖息地丧失或破坏或过度开采等原因, 致使其生存濒危。 (2)稀有种:这些物种虽无灭绝的直接危险,但其分布范 围很窄或很分散或属于不常见的单种属或寡种属。 (3)渐危种:指那些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野生资源,这些 物种的生存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原因的威胁,由于毁林、栖 息地退化及过度开采等原因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被归入“濒 危”等级。
粤东七目嶂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

第41卷第5期生态科学41(5): 121–127 2022年9月Ecological Science Sep. 2022 杨期和, 廖金盛, 杨和生, 等. 粤东七目嶂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J]. 生态科学, 2022, 41(5): 121–127. YANG Qihe, LIAO Jinsheng, YANG Hesheng, et al. Study on the vascular plant diversity of Alsophila spinulosa community in Qimuzhang, East Guangdong[J]. Ecological Science, 2022, 41(5): 121–127.粤东七目嶂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杨期和1,2, 廖金盛1,2, 杨和生1,2, 况伟1,21. 广东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精准利用重点实验室, 梅州 5140152.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广东梅州 514015【摘要】采用植物群落学、区系学等方法, 对保护区内桫椤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物种区系成分、生活型谱和群落结构等进行研究。
调查表明: (1)群落范围内有46科66属78种的维管植物, 其中的蕨类植物有9科9属11种, 被子植物有37科57属67种。
(2)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为主, 约占58%。
(3)科和属的分布型均以热带分布型为主, 均超过65%; (4)群落垂直分层显著, 乔木层的树高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在4—16 m, 约占77%; 灌木层最大是在0—2 m, 约70%; 草本层的各区间分布在0—0.4 m的比例比较大, 群落层次比较明显。
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平均高度均低于沟谷附近其他地段的植物群落, 很可能是沟谷特殊的生境和一些人为的干扰所致。
(5)群落植物多样性较丰富, 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均高于周边的风水林。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的修订

-&./*0.(12)*’(*( 45’.*6&)*’(*( :*’.*’(*( $6*%*’(*( C*/=&D*E*@*’(*( G@*(2’*/8*’(*( H*I/*IJ*’(*( :5/&@@*’(*( H.5/*’*’(*( <2=20.(1*’(*( H.*8>5@(*’(*( L*8&0’&*’(*( N&882’*0.*)*’(*( -(@&201*’(*( $OI&P2@&*’(*( H’>2(8P&*’(*( $/*@&*’(*( N5=/2’2.5@*’(*( K(0)(/&*’(*( -*/.5)&*’(*( -5282/*’(*( 3(/E()*’(*( #! ()) G%.2#&(2*#%*% 1%/)*C%)27/*#%*% 8&((%/2*#%*% (? <5%))0&*#%*% ) !"#$% E( F ) ()’) 10")(2*#%*% H277&#*);*#%*% 1%;"2*(/0*#%*% @&";2*#%*% M*##2I&.2*#%*% !"#$% J ()3) <#0*/&#*);*#%*% N&%?%).2(2*#%*% 8)"(%..2*#%*% " 1&5*)2*#%*% N)*C%)2*#%*% 3%//%(2"7*#%*% <.7/)&%C%)2*#%*% K)%C&.%;2’*#%*% D0-..&(&C*#%*% !"#$% S ()4) ,*)-&#*)*#%*% D%..2#2%)*#%*% T"22(*#%*% H%#-/02’*#%*%,0?0A D%)2’27#*#%*% !2*.-;%/*.*(/0*#%*%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植物区系及区系地理成分研究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植物区系及区系地理成分研究谢振光【摘要】运用植物地理学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及历年文献资料,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共有维管束植物92科373属1 062种(含变种、变型),其中被子植物的科属种分别占维管束植物科属种的84.78%,93.57%,95.76%,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在科的水平上,单种科和中小型科优势明显,占总科的82.50%;在属种的水平上,含20种以上的较大型科所含的属种数分别占总数的62.61%,68.69%,这些大科在本区植物区系组成中具有明显主导地位.2) 种科比(种/科)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植物区系的分化强度,本区种科比为12.78.3)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性,以明显的温带性质为主,其属数占总属数的89.12%,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5.78%,说明本区曾与热带区系有过联系.世界分布属占总属数的16.71%,显示了本区植物的普遍性,特有性程度较低.4) 本区共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大兴安岭特有植物3种.%With plant geography methods,combined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original forest area in north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s in lnner Mongolia,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geographical composition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s in lnner Mongolia have the original vascular plants of 92 families,373 genera and 1062 species(including varieties and forms),angiosperms accounted for 84.78%,93.57%,95.76%,of vascudle bundle plants in plots,the absolute advantage in number;in the division level,single section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obvious advantages,accounting for 82.5% of the total families;on the relation between levels,including more than 20 kinds oflarger families,the genera and species respectively accounted for 62.61% of the total 68.69%,these large families in floristic composition in this area has obvious dominance.2)The species/families indexes can well reflect the floristic intensity of differentiation,the kind of family was 12.78.3)Floristic geographical composition diversity with obvious temperate nature is given priority.The number of genera accounts for 89.12% of the total number of genera,genera number of tropical distribution accounts for 5.78% of the total number of genera of tropical distribution,which shows some linkage with tropical flora in this area,genera of the world distribution accounted for 16.71% of the total number of genera.This shows the universality of plants in this area.4) There are a total of 6 kinds of national key protectected wild plants in this area.In the Grester Hinggan Mountains there are three endemic species.【期刊名称】《林业资源管理》【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5页(P88-92)【关键词】植物区系;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地理成分【作者】谢振光【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内蒙古牙克石 0221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是中国保存最完好、唯一集中连片、面积最大未开发的原始森林;是大兴安岭山脊的最北端,地处寒温型明亮针叶林带;是欧亚针叶林区的东西伯利亚泰加林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境内的一部分;是松嫩平原、呼伦贝尔草原、东北粮食主产区的天然生态屏障;是大兴安岭的起点,黑龙江的源头,蒙古、鄂伦春、鄂温克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祥地。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全球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本文首先对翻转课堂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进行概述,接着详细分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最后探讨了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面临的挑战。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关翻转课堂设计与应用的有益参考,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部分,我们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教育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翻转课堂设计框架。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如何结合具体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个性化的翻转课堂设计。
在应用研究部分,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探讨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我们将关注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教师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角色转变和应对策略。
我们还将分析翻转课堂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资源配备、教师培训、学生学习适应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翻转课堂的进一步推广和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混合学习理论,这些理论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身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翻转课堂通过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视频等教学资源,课堂中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动来深化理解和应用知识,这完全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
学生在翻转课堂中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不断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混合学习理论则强调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彭华;孙航【期刊名称】《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年(卷),期】2003(025)003【摘要】分布区类型是指植物类群的分布图式基本一致地再现.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是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国种子植物的3 116个属被划分为15个类型和37个变型,用固定的格式代表各种分布区.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揭示各分布区类型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对世界所有种子植物的科进行了分析整理,提出了世界种子植物科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案.将世界种子植物的科划分为18个大分布区类型,并沿用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表现方式,用数字1~18代表不同的分布区类型,其中1~15与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完全一致,16~18是中国没有分布的科.除1,11,(16),(17),(18)外,均有或多或少的变型,共74个.本文还提供了世界种子植物各科的分布区类型表.这种划分对理解世界被子植物区系的形成发展有一定帮助,并为陆地植物分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总页数】13页(P245-257)【作者】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彭华;孙航【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相关文献】1.成都市园林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初探 [J], 马丹炜;王文国;张翔;王胜华2.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种子植物科属的古老性 [J], 樊大勇;高贤明;杨永;熊高明;申国珍;赵常明;徐文婷;周友兵;谢宗强;3.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种子植物科属的古老性 [J], 樊大勇;高贤明;杨永;熊高明;申国珍;赵常明;徐文婷;周友兵;谢宗强4.<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的修订 [J],5.昆明市园林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J], 彭建松;肖辉;段一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的修订
大约50多年来,世界植物学界一直对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进行修订和发展,最
近,国际植物分类学会和国际植物生物地理学联合会共同发布了有关《世界种子植物科的
分布区类型系统(2020版)》的报告,为世界植物的分类和分布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指导框
架。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主要由分区类型中心,分区类型定义,3类分布区
和分区特征总结等组成。
分区类型中心:根据植物繁衍和演变,分布区类型中心表示与植物及其分布最有关联的地
理特征,它也是支持植物及其分布研究最重要的物理地理信息来源。
分区类型定义:根据植物分布范围和植物分布趋势,系统提供了18种不同类型的分布区,
如单花科分布区、亚洲公共分布区、亚洲混合型分布区,以及热带亚洲出独套分布区和南
太平洋出套分布区等,每个分布区都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分区特征总结:对18种分布区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并提供了一些例子,如单属分布区一
般是指某一属植物独占某一地区分布,而亚洲公共分布区则是指多个植物种在亚洲大部分
国家都有分布。
总的来说,《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的修订将为世界植物的分类和分布研究
提供了新的參考框架和标准,这将极大地推动植物学的发展和植物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