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石油污染-苏文杰
科技成果——石油污染土壤原位综合修复技术
科技成果——石油污染土壤原位综合修复技术技术开发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环境调查院适用范围推广应用的范围:油田开采区、集输管线沿途形成的污染区、加油站、废弃修理厂等造成的石油类土壤污染。
应用条件:中原油田土著优势微生物菌群大多为中温微生物(13-45℃),25-38℃为最适生长温度,因此实施时地温应在15℃以上。
成果简介利用中原油田污染土壤,采用4种不同的石油降解选择性培养基开展降解试验,筛选出适宜降解当地石油污染的土著优势菌群6组;通过对10种供试植物的筛选试验,选出降解优势植物2种:苜蓿和黑麦草;分别采用吸附、深翻及冲洗法,使土壤含盐量降低85%;首次提出了以微生物修复为主,在植物的协同作用下,辅以物理和化学方法,与自行研制的营养液等相配合的石油类土壤污染原位综合修复技术。
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效果经过30到36个月的治理,中原油田某修复区土壤中的总石油烃含量低于500mg/kg;修复区土壤中的含盐量低于3000mg/kg;土壤恢复耕种功能。
修复后,高油高盐区由原来的寸草不生到作物能够正常生长,低盐低油区作物产量由低产到跟周围农作物产量相近,且果实品质符合国家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
应用情况2013-2015年,该技术在濮阳市中原油田(五厂)石油污染重点区土壤修复项目中实施,完成胡状乡李家海村、八公桥镇主布村两个村1000亩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
经过两年半的治理,修复区总石油烃降低至500mg/kg以下,含盐量降低至3000mg/kg以下,小麦产量500kg/亩,恢复土地的耕种功能。
市场前景该技术是国内实际应用于石油开采区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较成熟技术,完成了中试及大田试验,并应用于濮阳市中原油田(五厂)石油污染重点区土壤修复项目,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
目前河南省境内仅中原油田、河南油田两大油气田,已形成的土壤污染面积就达十万余亩,若这些被污染的农田应用该技术修复后,将增加上亿元的土地收入。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原位修复技术试验
土 壤 ,测 定 不 同温 度 ( 1 O 、l 6 、2 2 、2 8 、3 4。 C) 下 各 试 验 组 的 石 油 降解 情 况 。试 验 结 果 表 明 , 温
度在 l 6 ~ 3 4。 C 区 间 ,各菌 株石 油 降解 率 随温度 提 高 而 提 高 ,3 4。 C 条 件 下 ,菌 株 降 解 率 前 五 名从 大 到
小 排 序 :D P F 4 >D P F 2 >D P F 3 3 >D P F 2 8>D P B O 0 5
( 见表 2 ) 。
表 2 不 同温 度 对 菌株 石 油 降解 率 的影 响 菌株 l l g 霪 2 ; 襞 强 菊 撩 l i 0 l 1 6 : 2 2 2 % 垂
理 修 复技 术 、化学 修复 技术 和 生物 修 复技术 。微 生 物 原 位 修 复 技 术 是 利 用 微 生 物 处 理 土 壤 和 含 油 污
水 ,使 污染 物 最终 完全 矿 化 ,同 时该技 术 是在 污染
场 地进 行 修复 ,避 免 了污染 物 运输 过程 中的二 次污
染 ,因其具 有 费用 低 、环 境影 响小 、应 用 范 围广 的
DP F 3 3 l 1 . 9 8 l 2 . 7 8 3 5 . 7 5 5 6 . 1 2 7 0 . 9 5 DP B 0 0 4 7 5 6 8 . 5 6 2 4 . 2 2 3 4 . 6 4 3 . 2
D P F 2 8 l 1 . 9 1 l 2 . 5 7 3 4 . 5 6 5 5 - 8 5 6 9 . 8 2 DP B 0 0 7 7 . 8 7 8 . 3 9 2 3 . 4 3 3 . 5 7 4 1 . 9 D P B 0 0 5 1 0 1 2 1 1 . 7 5 3 4 . 6 g 4 7 . 5 7 6 0 . 0 5 DP F 5 5 . 1 3 6 . 8 6 1 8 . 9 3 O . 7 7 3 8 . 0 [
振荡提取-荧光分光光度法分析土壤样品中石油类物质
李媛,段小燕,施玉格,等. 振荡提取-荧光分光光度法分析土壤样品中石油类物质[J ]. 岩矿测试,2023,42(6):1240−1247. doi: 10.15898/j.ykcs.202211150218.LI Yuan ,DUAN Xiaoyan ,SHI Yuge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etroleum Oil in Soil by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ry with Oscillatory Extraction [J ].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2023,42(6):1240−1247. doi: 10.15898/j.ykcs.202211150218.振荡提取-荧光分光光度法分析土壤样品中石油类物质李媛,段小燕,施玉格*,李刚(新疆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摘要: 石油类物质是中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污染物之一,开展土壤中石油类物质的检测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正己烷为萃取溶剂,土壤经振荡提取后,以荧光光度法为检测手段,建立了一种绿色环保、灵敏高效的土壤石油类物质检测方法。
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优化,该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r ≥0.999,检出限为3mg/kg 。
使用10种不同类型土壤进行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验证,精密度为2.5%~9.2%,基体加标回收率为80.0%~110%。
为验证方法可比性,分别使用本方法和《土壤 石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 1051—2019)对5种不同类型土壤进行检测比对,测定结果相对偏差在5.0%~15%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 土壤;石油类;振荡提取法;荧光分光光度法;正己烷要点:(1) 正己烷作为萃取溶剂,具有毒性小、化学性质稳定、环境友好、提取率高等优点。
(2) 以275nm 作为激发波长和315nm 作为发射波长,有更好的荧光响应,灵敏度更高。
濮阳市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的开题报告
濮阳市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油田开采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其中包括有害化学物质、石油及炼油废弃物等。
这些物质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濮阳市油田区地处河南省中部,是我国的油气开采重要地区之一,该地区的石油污染问题备受关注。
目前,治理石油污染土壤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
而其中最受关注和推崇的则是植物修复法。
植物修复法的原理是通过植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降解或固化,从而达到去污目的。
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效果可靠、对环境友好等特点。
因此,本研究将选取适宜的植物种类,通过对濮阳市油田区污染土壤的野外调查和分析,探究植物修复法在该地区石油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机理,为该地区的石油污染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评估濮阳市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现状和污染程度;(2)分析不同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3)探究不同潜在修复植物对石油污染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等。
2.研究方法(1)采集濮阳市油田区不同区域石油污染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分析,评估其污染程度;(2)选取适宜的植物种类,建立植物分类及种植实验区,进行原位试验并监测样品变化;(3)采用生化、分子及土壤微生物学方法,研究不同潜在修复植物对石油污染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等。
三、研究进度安排第一年:1.野外调查,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样品采集。
2.样品石油含量及理化性质分析。
3.从现有文献中筛选适宜的植物品种。
第二年:1.植物分类及种植实验区建设。
2.进行原位试验,并监测样品变化。
第三年:1.采用多种生化、分子及土壤微生物学方法,研究不同潜在修复植物对石油污染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等。
2.数据分析和撰写论文。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次研究,我们预期可以:1.评估濮阳市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现状和污染程度。
2.筛选出适宜用于濮阳市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植物种类。
石油污染土壤、地下水的管控、修复措施
石油污染土壤、地下水的管控、修复措施
田晓蔚
【期刊名称】《化工安全与环境》
【年(卷),期】2017(000)047
【摘要】石油污染是现今世界的一大公害,为了消除这一严重的问题,必须树立“环保优先”的观念,并将其贯彻到环保设计理念中去;在设计、施工阶段必须提高标准和质量,确保企业生产线的安全、环保;当环保事故发生时,一定要按照事先设计的应急保护措施进行管控;事故消除后,对污染的地下水、土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措施并严格实施。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田晓蔚
【作者单位】兰州石化公司国储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3
【相关文献】
1.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价和生物修复Ⅲ.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J], 刘五星;骆永明;滕应;李振高;吴龙华
2.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价和生物修复Ⅱ.石油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态变化研究 [J], 刘五星;骆永明;滕应;李振高;吴龙华
3.石油污染土壤、地下水的管控、修复措施 [J], 田晓蔚[1]
4.石油污染土壤地下水修复拖尾反弹及控制措施 [J], 王永剑;单广波;徐佰青;王山
榕
5.石油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生物修复进展[综述] [J], 金樑;顾宗濂;谢思琴;周德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油污染土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石油污染土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石油污染是环境污染中的一种常见问题,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寻找高效的石油降解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鉴定了一株降解菌,并探究了其降解特性。
(1)样品的采集及处理从受污染的土壤中取样,再分离出单个菌株。
将样品加入到NaCl0.9%的生理盐水中,摇动15分钟后,离心上清,然后采用1%的蒸馏水进行0.5小时热灭菌。
(2)分离鉴定将上述处理后的样品,分别接种于处理好的LB及玉米精蛋白培养基中,置于30℃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培养48h。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菌落形态、菌株生长速度、菌落气味、荧光反应、产酶等特征,对细菌进行鉴定。
最终,筛选出一株石油降解菌。
(3)降解特性分析选取某种石油类物质,将其加入到LB培养基中,最终浓度设置在30mg/L左右。
将选出的石油降解菌接种进去,接种数量为OD600=0.1。
进液管任意长度分别设置于接种前及接种后,能够记录pH值及菌量。
取样分析的样品保持30℃培养48小时,过程中定时测量液体的pH值。
分析降解特性时,发现石油降解菌能够将石油类物质中的碳链分解,并分解成细胞利用的有机物质。
在石油降解过程中,菌落数逐渐增加;液态培养基中pH值不断降低,并最终将其稳定在中性状态。
另外,菌落色素通过两次衍生化反应生成焦磷酸一茎丙酮醇酯,之后通过JB-4消失化学反应结晶,能够得到石油降解特性的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石油降解菌是一种能够有效降解石油类物质的微生物。
因此,在现实中,可以对这类石油降解菌进行大规模培养及应用,以降低环境中的石油污染。
《2024年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范文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石油泄漏和意外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因此成为了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石油污染土壤的危害石油污染土壤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石油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还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因此,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当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1.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换土、去表土、热处理等方法去除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
其中,换土法是通过移除受污染的土壤,用未受污染的土壤进行置换;去表土法则是去除表层受污染的土壤,深层的土壤则通过自然降解或生物修复等方法进行处理。
热处理则是通过加热使石油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出来。
2.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化学物质,与石油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降低其危害性。
常用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化学氧化法、化学还原法、溶剂浸提法等。
3.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及其代谢活动来去除或降低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
其中,微生物修复是通过投加具有降解石油能力的微生物,加速石油的分解;植物修复则是通过种植能吸收或降解石油的植物,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四、当前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挑战虽然当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物理修复技术成本较高,且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化学修复技术存在化学反应可能产生有害中间产物的风险;生物修复技术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温度、湿度、pH值等。
此外,对于复杂多变的石油污染物,现有的修复技术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
五、未来展望未来,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将朝着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不同温度下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降解菌群的实验研究
不同温度下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降解菌群的实验研究孙寓姣;郝旭光;王红旗【期刊名称】《石油学报(石油加工)》【年(卷),期】2010(026)001【摘要】为强化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结合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石油污染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经不同温度(10℃和25℃)以石油为碳源驯化后的群落结构变化.从数量看,10℃条件下驯化土壤的细菌浓度(6.2×10~5CFU/mL)低于25℃条件下驯化土壤细菌浓度(4×10~8CFU/mL)3个数量级;从组成看,25℃驯化的土壤群落中分离得到8种细菌,优势菌为Rhizobium(根瘤菌)和Bacillus(芽孢杆菌);10℃驯化的土壤中分离得到11种细菌,优势菌为Arthrobacter(节细菌属)和Halomonas(嗜盐菌属),10℃条件下的群落组成更具有多样性.可见,不同驯化温度对油污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具有较强的影响,低温条件下,微生物数量减少,但多样性反而可能增加;2种温度条件群落组成的相似性低.本研究为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了菌种资源,并对菌剂投加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总页数】6页(P87-92)【作者】孙寓姣;郝旭光;王红旗【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育部水沙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育部水沙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育部水沙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991.3【相关文献】1.土壤中石油烃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在降解过程的特征分析 [J], 王丽娟;王哲;张翼龙;苗青壮;曹文庚;于娟;王文忠2.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室内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 [J], 李贞景;武淑芬;杨鑫;李鹏程;王昌禄3.土壤中石油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及其降解去向 [J], 齐永强;王红旗;刘敬奇4.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J], 汤小萌;马超;熊元林5.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室内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 [J], 李贞景;武淑芬;杨鑫;李鹏程;王昌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范文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石油污染已成为土壤环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石油污染土壤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也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因此,研究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
二、石油污染土壤的现状及危害石油污染土壤主要来源于石油泄漏、油品倾倒、管道破裂等人为活动。
这些活动导致大量石油进入土壤环境,造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改变,严重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和农业生产。
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难以降解,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农作物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三、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目前,针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分为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三大类。
1. 物理修复技术:包括换土法、热解吸法等。
换土法是通过移除受污染土壤并更换清洁土壤的方式达到修复目的。
热解吸法则是通过加热使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挥发,再收集处理。
这些方法虽能有效去除污染物,但成本较高,且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
2. 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氧化法、溶剂浸提法等。
化学氧化法利用氧化剂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
溶剂浸提法则是利用有机溶剂提取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
这些方法效果显著,但可能引入新的化学物质,需谨慎使用。
3.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
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分解石油污染物。
植物修复则是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共同作用,吸收、转化或降解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
生物修复技术成本低、环保性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四、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中。
例如,纳米材料的应用、基因工程菌的开发以及复合修复技术的出现等,都为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可能。
此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也被引入到修复过程的监测和评估中,提高了修复效率。
《2024年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范文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石油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
石油污染土壤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还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石油污染土壤的现状及危害石油污染土壤主要来源于石油泄漏、油品储运过程中的意外泄露以及油品生产企业的排放。
石油中含有的多种有害物质如多环芳烃(PAHs)、重金属等,会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具体表现为土壤结构破坏、微生物活性降低、植被退化以及地下水源污染等。
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会对农业、生态及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三、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针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技术方法,以下是其中主要的几种:1. 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挖掘回填法、热脱附法等。
挖掘回填法是通过挖掘出受污染的土壤,经过处理后再回填;热脱附法则是通过加热使石油类物质挥发后进行收集处理。
这些方法虽然能有效去除污染物,但成本较高,且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2. 化学修复技术:如化学氧化法、化学还原法等。
化学氧化法利用氧化剂将有机物分解为无害物质;化学还原法则是通过还原剂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转化为低毒性物质。
这些方法处理效率高,但需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避免产生新的污染物。
3.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或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对石油污染物进行分解、转化和固定。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四、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展望未来,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将朝着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以下是几个值得关注的方向:1. 组合修复技术:将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进行组合,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修复效率。
例如,结合物理方法的挖掘回填与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微生物降解,可以更高效地去除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
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周云
【期刊名称】《油气田环境保护》
【年(卷),期】2015(25)6
【摘要】为修复石油开采工艺过程中对环境土壤造成的污染,对植物修复土壤方法进行盆栽实验.采用紫花苜蓿和多花黑麦草两种植物,对油田固体污染物进行植物修复实验,并考察石油污染土壤的不同比例系数稀释对比和紫花苜蓿、多花黑麦草两种不同科类植物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多花黑麦草对重金属的富集迁移效果明显,提高了生物可利用性,降低了土壤毒理性.
【总页数】7页(P12-18)
【作者】周云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江苏石油勘探局环境监测中心站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植物修复对石油污染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J], 王建;林发荣;张壮壮;赵小秦;山宝琴;祁迎春
2.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技术展望 [J], 王振州;刘攀亮;郑雅丽;李春辉;岳斌
3.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J], 徐佰青;李平平;王山榕;王永剑
4.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 [J], 郝羿;寇恒治;孙磊;任璐
5.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J], 祁迎春;刘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石油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之一,它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石油的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而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一直以来都是环境领域的一大难题。
石油在土壤中的存在会导致植被死亡、土壤结构破坏、微生物活性下降,严重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
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已成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主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一、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及分类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受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技术手段。
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体吸收、降解或转化污染物,最终将其转化为无害的产物,从而实现土壤的净化和修复。
根据修复过程中生物体的不同作用方式,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生物富集技术、生物降解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
生物富集技术是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或酶类来促进土壤中的污染物浓缩,从而实现有机物的富集和分离。
这种技术通常用于重金属等难降解有机物的修复,将目标污染物从土壤中转移至生物体内,再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处理。
生物降解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或转化,将有机物降解为不具有毒性或具有较弱毒性的物质,从而减轻土壤的污染程度。
这种技术对石油类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修复效果显著,成为当前生物修复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段之一。
二、主要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生物1. 石油降解细菌石油降解细菌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类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具有较强的石油降解能力,能够分解石油中的烃类物质,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常见的石油降解细菌包括假单胞菌属、绿脓球菌属、放线菌属等。
这些微生物通过分泌代谢产物、生长并降解污染物,可以有效减轻土壤的石油污染程度。
2. 植物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修复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及转化研究
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及转化研究石油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及转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石油污染物会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如泄漏、废弃物处理等,其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研究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及转化规律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及转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室模拟和实地研究等多种方法,探讨了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扩散、吸附、降解等过程。
研究发现,石油污染物的迁移主要受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率等因素影响,而转化则主要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活动密切相关。
然而,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长期持续的研究、实验条件的局限性等。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模拟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及转化规律。
采集不同土壤类型的样品,在实验室中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石油污染物迁移及转化过程。
同时,结合实地研究,对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迁移路径、转化效应等进行长期持续的观察和测定。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可视化。
实验结果表明,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受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在实验室模拟中,石油污染物在沙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较远,而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迁移距离较近。
土壤含水率对石油污染物的迁移也有显著影响,湿度较高的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迁移速度较慢。
实地研究也发现,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路径受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化效应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实验室模拟结果显示,微生物活性较高的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降解速度较快,而微生物活性较低的土壤中降解速度较慢。
同时,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也会影响石油污染物的转化过程,导致不同的转化产物和降解途径。
实地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并发现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石油污染物的转化过程。
土壤中石油污染苏文杰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技能培训(3)题目: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脱附过程的研究二级学院(直属学部):理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08化学Y2 学生姓名:苏文杰学号:081247112011 年12 月[摘要]了解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来源及危害。
采用批实验法考察了土壤- 有机溶剂体系中高浓度石油污染物的脱附行为, 包括脱附动力学、脱附等温线和平衡参数。
结果表明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脱附过程是一个快速反应过程, 在5 min 内大约80%的污染物得到脱附, 30min 达到平衡, 脱附平衡过程符合Freundlich 模型, 烷烃类有机溶剂的脱附效果更佳.[关键词]有机溶剂,石油,土壤污染,脱附过程目录1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来源及危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石油类污染物产生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石油类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危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存在状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技能培训(3)题目: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脱附过程的研究二级学院(直属学部):理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08化学Y2 学生姓名:苏文杰学号:081247112011 年12 月[摘要]了解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来源及危害。
采用批实验法考察了土壤- 有机溶剂体系中高浓度石油污染物的脱附行为, 包括脱附动力学、脱附等温线和平衡参数。
结果表明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脱附过程是一个快速反应过程, 在5 min 内大约80%的污染物得到脱附, 30min 达到平衡, 脱附平衡过程符合Freundlich 模型, 烷烃类有机溶剂的脱附效果更佳.[关键词]有机溶剂,石油,土壤污染,脱附过程目录1 前言 (1)2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来源及危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石油类污染物产生方式 (3)2.2石油类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危害 (3)3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存在状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脱附动力学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实验部分 .. (3)4.1实验方法 (3)4.1.1脱附动力学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等温脱附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计算方法 (3)4.3结果与分析 (3)4.3.1脱附平衡时间...................................................................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等温脱附模型和平衡参数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SSR 对等温脱附线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5结论 (3)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脱附过程的研究1 前言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 其应用范围还在继续拓展, 消耗量也日趋增大, 在石油的开采、炼制、贮运、使用过程中, 由于工艺水平和处理技术的限制,大量含石油类物质的废水、废渣不可避免地排入了土壤, 石油在土壤环境中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整个土壤生态系统。
石油污染通常是在勘探、开采、运输及储存过程中引起[18],尤其在油田区周围土壤中含油量达到10 000 mg·kg-1,远远超过临界值500 mg·kg-1 [1]。
石油进入土壤后随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化作用[2],其中吸附-脱附作用直接影响着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运移和降解过程。
国内外学者通过各种实验研究了迁移规律、迁移机理和传质数学模型]。
研究大多以石油污染物。
土壤中的自然吸附与脱附过程为研究对象,大部分是基于含水介质下的理论模型。
Fergus[7]研究了含水介质中多环芳烃(PAH)吸附-脱附动力学模型,很多学者也是以“土壤-水体”系[8~9]为研究对象,考察石油污染物的吸附和迁移特性和污染特性。
研究结果显示[26],石油污染物在含水介质中的恢复是一个极其缓慢的释放过程,常需几年甚至几十年。
人类认识污染并掌握其规律的目的是治理和控制污染给环境造成的危害。
针对我国油田区高浓度石油污染[27],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可在短时间内将石油污染物提取出来,经过精馏回收绝大部分原油,有机溶剂经分离后循环使用。
该法相对表面活性剂-水体系修复法,对环境基本无二次污染。
本文以土壤-有机溶剂体系为研究对象,模拟物化修复过程,建立了脱附等温曲线并确定了脱附类型;以期预测石油污染物在土壤-有机溶剂界面的迁移规律,为物化法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2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来源及危害2.1石油类污染物产生方式石油类污染物是油田开发和石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最重要的污染物, 石油工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石油类污染物并污染土壤环境, 污染源具有分布广、排放复杂、影响的全方位性、综合性与双重性, 钻井、采油、输送、发生事故及排放是产生污染的主要环节。
油田钻井时会产生含有石油类污染物的钻井废水和含油泥浆, 来源于冲洗地面设备上的油污、下钻泥浆流失及泥浆循环系统渗漏。
在采油期,正常采油作业会排出采油废水, 洗井时会排出洗井废水, 原油的脱水处理会产生废水, 采油期间设备大检修还会产生含油废水。
还有事故污染,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情况: 自然事故包括井喷, 设备故障,采用车辆运输时, 交通事故造成的原油泄漏; 人为事故指各种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采油设备及输油管线破坏, 人为交通事故引起原油输运车辆的翻车等污染事故[10]。
有调查研究表明, 在胜利、大庆油田油井周围100 m 范围内采集的土壤, 其含油量大多数高于国家标准临界值(500mg/kg)。
油田的接转站、联合站的油罐、沉降罐、污水罐产生的油泥以及隔油池的底泥也会污染土壤, 土壤中石油含量严重超标[11]。
受石油污染的土地面积正在不断扩大, 污染程度也日益严重, 在辽河油田污染严重的区域, 土壤中含油量已经达到10 000 mgök g, 土地不能耕种, 一般需要50 年才能恢复[12]。
2.2石油类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危害石油类污染物已列入我国危险废物名录, 在列入的48 种危险废物中, 石油排第8 位[13]。
石油排入土壤后, 能破坏土壤结构, 影响土壤的通透性, 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结构, 降低土壤质量。
能积聚在土壤中的石油烃, 大部分是高分子组分, 在植物根系上形成一层粘膜, 阻碍根系的呼吸与吸收功能, 甚至引起根系的腐烂。
石油常常聚集在土壤表层, 而土壤表层常常是农作物根系最发达的区域, 所以石油对土壤的污染程度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
由于石油对土壤的污染, 还会导致石油的某些污染物进入粮食中, 导致污染物的生物累积、放大, 不仅影响粮食的质量, 更重要的是使石油污染物进入食物链, 危害人类健康, 造成恶性循环。
进入土壤的石油在向地下渗透过程中还沿地表扩散、侵蚀土层, 使之盐碱化、沥青化、板结化, 在重力作用下沿土壤深部迁移, 由于石油的粘度大、粘滞性强, 在短时间内形成小范围的高浓度污染[15]。
3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存在状态3.1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土壤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固- 液-气- 生物构成的多介质复杂体系, 石油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主要有迁移、吸附和降解及污染物在土壤中气、液、固相之间分配。
撒落在土壤表面上的石油类污染物会向土壤中入渗, 并在土壤中残留。
由于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机和无机胶体、土壤动植物和微生物, 使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 不断地被吸附、分解、迁移和转化。
一般石油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很弱, 使石油污染区的表层土聚集许多原油在土壤中, 石油类物质可以被土壤所吸附, 且土壤中的微生物对石油也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土壤表面的石油还可通过挥发进行自净。
当污染强度较大且小分子烃类含量较高时, 则可以迁移进入地下水含水层中。
3.2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石油类污染物进入土壤后, 由于石油的疏水性,土壤中绝大部分石油类物质被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 呈干态或亚干态的吸附。
除了吸附态以外, 石油类物质在土壤中还有两种存在形式: 一是存在于水相中, 二是逸散于气态环境中。
不同的油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土壤环境, 其存在状态也不同[17]。
4实验部分4.1实验方法实验土样采自油田区的典型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 石油污染物质量分数10% ~ 14% , 研磨后过40目筛自然风干备用; 正己烷、正戊烷、乙酸乙酯等, 均为分析纯。
4.1.1脱附动力学实验分别用乙酸乙酯、复合溶剂(正己烷和正戊烷的混合物),在(20±1)℃下采用批实验法对土样进行萃取,用重量法测定不同萃取时间的含油量,含油量不再发生变化可以视为脱附过程达到平衡。
4.1.2 等温脱附实验取土样10 g 加入80 mL 乙酸乙酯和复合溶剂中,在(20±1) ℃下进行萃取,摇床萃取平衡时间60min。
取上清液备用,采用重量法分别测固液相含油量。
将上述萃取液按不同稀释度进行稀释,在萃取条件维持不变情况下,重复萃取实验,并测定固液相中的含油量。
改变液固比(体积质量比)为4∶1 和6∶1,重复上述实验。
4.2计算方法污染物由土壤颗粒内部及表面扩散或迁移到液相中可以用不同的脱附等温式描述。
由于污染物与土壤颗粒的性质和结构因脱附条件的不同而异,其脱附等温曲线反映着污染物在土壤中脱附机理的信息[4~5]。
常见的有Herny 线性平衡模型、Langmuir 平衡模型、Freundlich 平衡模型和Temkin平衡模型等。
4.3 结果与分析4.3.1 脱附平衡时间液固比为6∶1 的条件,在不同萃取时间分别用复合溶剂和乙酸乙酯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洗脱。
以时间为横坐标,脱油率为纵坐标作图,考察土壤中的石油组份在2 种不同介质中的脱附动力学。
平衡脱附实验数据得出:5 min 内脱油率迅速上升,在10 min 脱油率变化缓慢,15~25 min 内脱油率不再改变,表明土壤中石油含量和溶剂中石油含量不再发生变化,可以认为脱附处于平衡状态,属于动态平衡过程。
由此可见,大约80%的污染物在4~5 min 内得到脱附,20 min 脱油率达到95%左右,其余部分可在30 min 左右脱附。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石油在烷烃溶剂中的溶解度高于乙酸乙酯,故在相同时间下复合溶剂的脱除量高于乙酸乙酯。
土壤中污染物的脱附过程是一个快速反应过程,污染物质与有机溶剂的相互作用力和亲和力远远大于与土壤的吸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