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后现代主义中的《地图》——欣赏谭盾《地图》有感

合集下载

有感于谭盾的《地图》

有感于谭盾的《地图》

有感于谭盾的《地图》
连凯凯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谭盾的<地图>中的交响思维、浓郁的民族文化印记反映了他的音乐创新思想,他以在音乐创作上宽厚的包容性向展示了音乐中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特征.【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连凯凯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穿越时空的地图--谭盾多媒体交响乐『地图』湘西行 [J], 缪新构
2.疑惑与震撼——有感于谭盾作品《纸乐》 [J], 赵燕
3.寻找后现代主义中的《地图》——欣赏谭盾《地图》有感 [J], 李强;
4.从《地图》的独特美蕴看谭盾作品东西关系 [J], 高玲玉
5.认知语境下听觉音乐与视觉影像相互介入的多重结构——由谭盾多媒体音乐《地图》、《女书》多视角分析引发的一些思考 [J], 杨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图》读后感

《地图》读后感

《地图》读后感地图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帮助我们理解和导航世界。

读完《地图》这本书后,我对地图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地图的价值和作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首先,在《地图》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地图的制作过程和相关的技术。

通过了解地图的制作过程,我明白了地图的准确性和精确度的重要性。

地图制作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如地球曲率、比例尺、地图投影等。

只有完全准确的地图才能为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他们进行方向指引和空间导航。

其次,我了解到地图可以呈现不同的信息。

地图不仅仅是展示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工具,它还可以呈现更多的信息,如人口分布、气候情况、经济发展等。

地图通过不同的符号、色彩和图例,能够将复杂的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人们,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情况。

此外,地图也是一种文化表达和历史记录的方式。

地图记录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的历程,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地理发现和文化交流。

通过研究历史地图,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地理观念和地图制作技术,进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地理环境的变化。

在《地图》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到了数字地图和在线地图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轻松获取各种地图信息。

数字地图和在线地图的出现,使地图的获取和使用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查看地图、规划路线,甚至实时导航。

这种便利使得地图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旅行导航,还包括商业分析、城市规划等领域。

综上所述,《地图》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图的制作过程、作用和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地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地图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地图不仅仅是一种反映地理位置的工具,它还是展示人类智慧和文化的载体。

通过合理利用和解读地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规划行动,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地图的发展能够更加精确、多样化和便利化,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谭盾《地图》赏析

谭盾《地图》赏析

谭盾《地图》赏析(总1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题一、从谭盾的《地图》谈谈中西合璧的音乐作品1)《地图》介绍:作曲家——谭盾,湖南长沙人,中国着名作曲家和指挥家。

《地图》是谭盾于2002年创作的一部大提琴及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全名为《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湘西日记十篇)》,是谭盾赴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风,在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些乡间音乐时得到启发,创作而成。

全曲分为九个乐章:“傩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听音寻路”、“石歌”、“舌歌”和“芦笙”。

每个乐章都配有与标题描述相关的视频,都是采风时所录,不加任何加工,与交响乐团交相呼应。

2)作品中运用了哪些中国民间音乐元素,谭盾如何将其与西方交响融合1.取材于民间:在音乐中能听出由交响乐器演奏的河水声、风声、石头声等大自然的声音。

第五章“飞歌”中视频中苗族姑娘与现场演奏的大提琴交相呼应对歌,第八章“舌歌”的旋律也是出自侗族姑娘演唱的歌谣,第九章“芦笙”也是源于侗族的原始音乐。

2.西方交响模仿民间曲调:第一章“傩戏与哭唱”中,有唢呐的声音,又像是笛子的音色,这些却是由交响乐曲演奏出来的,尤其是大提琴模仿的哭腔,更是惟妙惟肖;第二章“吹木叶”中的风声,鸟叫声和落叶声则是弦乐、打击乐、管乐之间的交流,小提琴和大提琴又模仿起了吹叶子的声音,热闹且自然;第七章“石歌”中管弦乐器和小石头配合演奏,让人们见识了管弦乐器的可能性3)对此类尝试的看法,赞成与否或其他请说明原因:我赞同谭盾这次在《地图》中所做的尝试。

1.多媒体的尝试:这次的多媒体式交响乐给予了交响乐新的定义,加入了声像记录片。

整部作品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主题,在屏幕上播放与这些民族音乐相关的视频,让乐曲主题不再是交响乐队,交响乐团也只是为视频中的民间音乐做伴奏,让作品表达更充分,带给人们一个缤纷多彩的视听盛宴。

这种视听结合的音乐也将会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2.创作理念的坚持:谭盾一直以来都坚持着想要结合中西方音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理念,在《地图》中他完美的实现了这一点,《地图》包含了中国现代音乐的两种文化特性,既具有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子,又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打破传统框架的限制,冲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从谭盾的《地图》看中西音乐融合

从谭盾的《地图》看中西音乐融合

图 》中可 以发现 ,其 多媒 体语 言的设 计是 很简 单 的 ,但 却 能触 动 你 的心灵 ,展现 了谭 盾创 作 的多样 性 、兼 容性 特 点 ,同 时揭 示 出 作 品所蕴 含 的 “ 寻根 ”这 一现 代 审美 意识 ,预 示 了现代 音 乐 的未 来 新走 向。

风 采 。 自九 十 年 代 开始 ,谭 盾 创 作 了 大量 实验 性 多 媒 体 艺术 作 品 ,在 演 出 时要求 听众 一 起加 入表 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得 音 乐演 出成 为一 个实
提 琴和 弦 乐连 续性 滑音 奏法 运 用 ,把人 特有 的哭 腔 演绎 得淋 漓尽
致。
是 文学 思维 的体 验 , 以及 是 人类 人生 观和 生存 方式 的表 达 。传 统 文 化 的精髓 源 于 民间现在 又 在 民间丢 失 ,所 以正 是通过 探 寻找 同 民族文 化之 根 。寻根 作 家们 在运 用文 学 思维 同时 ,其 实把 目光 投 向了传 统文 化之 精髓 的 民 间文化 , 正是这 种传 统文 化精 髓 中才 最 大 程度 存在着 民族 文化 自身 的艺术 魅力和 生命 力 。
何 家益 ( 星海音 乐学院现代音 乐系 广 东广 州 5 1 0 0 0 6)
摘要 :世 纪之 交的中国音乐的发展 出现 了许许 多多新的形 态,中国元 素配合 西方元 素与在 国际乐坛的广泛 出现。 谭盾的 《 地 图》正是 反映 了这一音 乐现 象。本 文通过 对谭盾 的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可 以看 出无论是创作技 法还是 创作 风格上都体现 了中西音乐的融合 ,展现 了谭盾创作 的多样性 、兼容性特点 ,同时揭示 出作品所 蕴含 的 “ 寻根 ”这一现 代审 美意识 ,预示 了现代音乐的未来新走 向。

听谭盾交响乐《地图》有感

听谭盾交响乐《地图》有感

听谭盾交响乐《地图》有感本文是听谭盾交响乐《地图》后而写的一则听后感,主要从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原创音乐与交响乐队“连接”技术、谭盾的想象创造才华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述。

第一次听谭盾的音乐是2003年10月份,记得是把演出观摩票发到各个县市,让各县市的音乐骨干教师聆听他的交响乐《永恒的水》,还记得当时舞台上有透明面盆和水缸水管之类的东西(在交响乐中还是第一次发现用这些东西来演奏音乐),觉得挺新鲜,听过后,确实有种原汁原味的“天赖”音乐的感觉。

这次,我们倾听了谭盾的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他又给了我一次“新鲜”感。

出于对这位蜚声于世界乐坛,同时争议较大的作曲家的好奇,我到网上收集了一下他的资料。

确实,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音乐专业人士,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总体上,好的评论多于批评评论)。

下面,我来谈谈对《地图》的听后感。

一、《地图》音乐是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谭盾先生说:“我现在纽约做的事件就是把两个世界的东西融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我自己想不断去做的事。

”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一直在用本民族的或者是来源于生活的民族民间艺术与西方音乐构建和“连接”,形成自己的音乐。

确实,谭盾是一位非常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能用非常独到的角度去观察理解生活的细节,任何事情只要到谭盾手里,总会加倍地变得不同寻常。

《地图》音乐分九部分——《傩戏与哭嫁》、《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听音寻路》、《石鼓》、《舌歌》、《芦笙》。

一看这些标题编排就很清楚,除了《间奏曲》外,其余的全是以湖南湘西一带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源头。

本来这些音乐风格各异,同时体现不同的情感,但经过谭盾手笔雕啄,各种音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用乐队连接起来,各个乐章错落有致,甚至还不能用雅俗共赏来评价——我认为应该用“超越”、“新”、“奇”的字眼来形容较为合适。

整个作品九个部分用民间音乐,通过多媒体现场录影与乐队衔接、大提琴协奏,形成一部浑然一体、性格鲜明的中西音乐合璧。

谭盾地图观后感

谭盾地图观后感

谭盾地图观后感引言谭盾是一位著名的地图学家,他的地图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在最近的一次地图展览中,我有幸欣赏了谭盾的地图作品,并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深的触动。

本文将对我观看谭盾地图展览后的感受和体验进行分享和总结。

背景介绍谭盾是地理学专业的研究者,他的地图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良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谭盾的地图不仅仅是地理信息的呈现,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

他通过精准的绘制技巧和丰富的颜色搭配,将地理景观展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观后感在展览开始前,我对谭盾的地图作品有一定的期待,但当我真正看到他的作品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他的地图作品展现出了对地球上各种景观和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了解。

他的地图不仅仅是一张平面呈现的工具,而是一幅讲述世界故事的画卷。

首先,谭盾的地图作品在形式上十分出色。

他运用不同的颜色和绘制技巧,将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展现得清晰可见。

无论是山脉的起伏,水流的蜿蜒,还是草原的广袤,他都能准确地将其表现出来。

这种精细的描绘让观者仿佛置身于地球的真实世界之中,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奇妙之美。

其次,谭盾的地图作品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他将人类活动的痕迹融入到地图之中,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通过他的地图,我看到了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独特之处,也看到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改变。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了地球的多样性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地球的美好。

最后,谭盾的地图作品展示了他对地理学的深厚知识和热爱。

他的地图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对地理学的研究和理解的体现。

通过他的地图,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也加深了对地理学的兴趣。

谭盾通过他的地图作品,向我展示了地球的壮观和神奇,激发了我对地理学的研究和探索的欲望。

总结通过观看谭盾的地图作品,我深刻感受到了地球的无穷魅力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他的地图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艺术和知识的结合。

通过他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地球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同时也能引发对地理学和环境保护的思考。

最新 现代视角下的谭盾《地图》-精品

最新 现代视角下的谭盾《地图》-精品

现代视角下的谭盾《地图》一、音乐创作素材之新根据笔者的了解,谭盾创作《地图》的初衷并不是想描写湘西,而是要描写澳洲的土著。

后来波士顿提议谭盾写自己的家乡,写与自己经历有关的地方。

最终谭盾下定决心要在自己的家乡湘西进行音乐创作,本着的传承,以这种新形式将民族的音乐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地图》前三个乐章描绘土家族的风貌。

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是土家族的音乐传统。

哭戏源于土家族的《哭嫁歌》,表现出女性既想追求幸福又要考虑传统束缚的无奈。

第二乐章“吹木叶”是土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男女之间进行情感表达。

作者将这些土家族风俗作为音乐素材融人《地图》的音乐创作中,呈现给观众的是原汁原味的土家族风土人情,让人们感受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和魅力。

第四乐章“苗唢呐”,给人们展示了苗族男人最爱的乐器——唢呐。

唢呐常用循环运气、花指、花舌等绝技。

”第五乐章“飞歌”讲述的是苗族女孩看到心上人表达爱意的方式。

这两个乐章让观众了解苗族青年男女表达情感的音乐方式,苗族姑娘的飞歌更是给人以回归自然的美感,足以见得此音乐素材之新。

第六乐章“听音寻路”给人们讲述了石头老人的故事。

石头老人用石头敲击出乐声,还能用抛出的石头摆出各种卦相,让作者找到了原本要寻找的“根籁”。

只可惜当作者再次回到湘西凤凰古城,石头老人已经带着他古老的音乐离开了我们。

第七乐章“石鼓”则是用敲击石头产生乐声,仿佛是对石头老人古老音乐的再现。

这两个乐章展现给人们的是石头老人敲击石头的音乐,让人们看到、听到、了解到湘西古老的音乐,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对石头老人和那些古老音乐的深深怀念。

第八乐章“舌歌”是侗族姑娘用舌头打出“嘟噜嘟噜”的歌声,这种古老的多声部歌唱可从三声部到六声部.第九乐章“芦笙”给人们介绍了侗族最古老的竹簧乐器,这两个乐章中音乐素材的加入,让人们了解到侗族的多声部音乐和侗族最古老的乐器,听着侗族姑娘们用舌头发出的歌声,观众仿佛来到了侗族,亲身感受侗族的风土人情。

地图读后感

地图读后感

地图读后感在《地图》一书中,作者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世界的逐渐失望。

通过描述主人公曼尼和他的一系列遭遇,作者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众多问题,同时也带给读者对于自身处境和人性的思考。

曼尼是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他一直过着平凡而无聊的生活。

然而,一个偶然的车祸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能够进入一个超现实的世界,通过一张神秘的地图找寻自己的真实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件,从而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种种怀疑和疑虑。

书中的地图象征着人生的旅程和目标。

曼尼在找寻自己的目标时,不仅跋山涉水,还需要克服内心的困惑和挣扎。

地图上的各种标记和线索代表着他在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选择和机会。

他时常感到茫然和无助,因为他不知道真正的目标是什么,也不清楚自己该如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我们往往在人生的路上迷失方向,无法找到真正的目标,感到迷茫和困惑。

在书中,曼尼遇到了许多奇怪的人,他们代表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人性缺陷。

有些人只顾个人利益,不惜背叛他人以达到目的;有些人虚伪而狡猾,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和地位;还有些人对他人的苦难漠不关心,甚至享受他人的痛苦。

这些人物形象让我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深的悲观和失望,我开始怀疑人性的善良和真实性。

然而,书中也有一些美好的描写和人物。

在曼尼旅程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位善良和勇敢的女孩儿,她帮助曼尼解决难题,给予他力量和勇气。

这位女孩儿代表了善良和真实的一面。

她的存在给予了曼尼信心和希望,也给予了我对于人性的一线光明。

在阅读《地图》的过程中,我对于现实世界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和思索。

我们身处虚幻的世界,周围充满了欺骗、利益和苦难,但我们仍然要坚守内心的真实和善良。

在迷茫和失望之时,我们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地图,有目标地前行,为了自己,为了他人。

尽管现实世界让我们失望,但我们还是要看到其中存在的美好和真实。

总结而言,《地图》是一本批判现实世界的小说,通过揭示人性的缺陷和世界的残酷,让读者对于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地图》

《地图》

《地图》音乐鉴赏通过半个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接触了更多从前不曾去接触的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而最令我感到震惊的便是谭盾的《地图》,那是一种放空心灵的“天籁”的感觉。

在《地图》中我领略到了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感受到自然和创造力那种穿越人性的力量。

当音乐散发着质朴和真实的光芒时,它就显得分外的纯粹和动人。

《地图》是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倾注四年心血创作的音乐巨作。

他将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乐与现代交响乐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连接在一起的跨界音乐盛宴。

谭盾亲赴湘西土家族、苗族和侗族采风时,深受当地淳朴的民间音乐的启发,并用摄像机真实的记录了那些乡间音乐。

《地图》是一部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用现代的乐器演奏经典的旋律。

谭盾根据他在湘西所见到了特色民间音乐,进行了创造性的革命与创新,成功地将西洋乐器变成了中国的民族乐器。

在作品中,作者大量的运用原始的音乐再现,将现实生活中的音乐原版与交响乐结合。

如真实的人声演唱或者乐器演奏,配以交响乐,同时运用主奏乐器大提琴演奏原声音乐旋律的变奏。

虽然在交响乐队的音乐中所使用的音乐创作是现代音乐技法,但是整个的旋律线条十分清晰,都是以湘西民间音乐为素材,只是在音响效果,乐器演奏技巧和音乐织体布局上体现后现代风格。

由于音乐整体是以民族音乐铺垫的,所以关于创作技巧等后现代音乐的创作理念,完美的融入到民族音乐之中,给人以崭新的音乐感受,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地图》体现了谭盾深刻的创作个性,他突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让人们见识到管线乐器声音的可塑性,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擦出的绚丽火花。

《地图》体现了谭盾以音乐方式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

他将中国最民间的原生态艺术与西方文化加工糅合在一起,为后人开拓了一条更宽广的音乐之路。

从湘西走向全世界,《地图》已经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项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工程。

《地图》让人们听到了那些我们正在失去的美好的东西,循着最质朴的韵律寻回正在消失中的天籁。

谭盾 地图

谭盾 地图

昨天,在作曲系的一个同学那里“看了”谭盾《地图》音乐会,有些触动。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对现代音乐(或说“新潮音乐”)一向不大感兴趣。

因为在正常的音乐环境下,这些都显得过于尖锐不协和。

时常令人如坐针毡。

虽然听说这种音乐能将人一下子带到某种境界,但我时常怀疑某些人的心理,是不是为了趋时而说些违心的话。

因为就我听现代音乐的经验,能将我一下子带到某种境界的时候几乎没有。

当然,这或许是本人的欣赏水平不到吧。

我还听说听现代音乐要到现场听,那样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效果。

可是,新音乐节那阵子听的现场也不少,可感觉上还是平平。

而且,我听到更多人的评价是无法理解。

像我这种状态还不算太坏吧?如此看来我要继续误解现代音乐了、、、、、、当然,我并非想一下子就将我对新音乐的改观说成是这一次看碟的感动。

只是觉得这一次触动大些罢了。

它仿佛在告诉我,现代音乐并不是高等数学,天花乱坠而又言之无物。

每一种离奇的音响都应有某种诠释。

风俗文化,或是哲学思考。

在他的音乐里体现的更多的似乎是一种对应,一种融合。

《地图》包括九个乐章:1、《傩戏与哭嫁》2、《吹木叶》3、《打溜子》4、《苗唢呐》5、《飞歌》6、《间奏曲:听音寻路》7、《石鼓》8、《舌歌》9、《芦笙》。

每一个乐章都配有与标题描述相关的视频音响,这些都是谭盾采风录下来的。

它们不加任何加工地放出来,与谭盾指挥的乐队音响承接呼应,共同构成《地图》的音乐。

也许是西洋管弦乐队太有气势了吧。

感觉这些音响视频里突然注入了某种大气。

突然感觉民间的东西,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土得掉渣的东西,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可爱,这么有凝聚力了呢?这种凝聚力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来说当然直接来源于他们对这些文化的热爱,但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则或许更多的感觉是谭盾赋予了它们生命。

而且这种赋予很谦虚,他并没有用那种别人惯常用的手法,学习民间音乐,然后提炼成自己的东西,那是文人阶层对民间音乐的态度。

谭盾在这里并没有改一个音,因为是直接播放视频音响,所以谈不上是那种传统的提炼加工,但他写了令人信服的“连接部”。

从现代性和民族性看谭盾《地图》

从现代性和民族性看谭盾《地图》

从现代性和民族性看谭盾《地图》作者:周凉玉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9期摘要:《地图》是谭盾两次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集原始声像素材所创作出的作品,它将民间调性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完美的拼贴与融合在了一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现代性;民族性;谭盾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10-01谭盾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他以非常规的音响手段,音乐剧场,以及自己作品中的大量拼接而闻名。

《地图》是谭盾于2002年创作的一部大提琴协奏曲,全名为《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湘西日记十篇)》,是谭盾根据自己两次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集的原始声像素材创作出。

全曲分为九个乐章:“摊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听音寻路”间奏曲、“石歌”、“舌歌”和“芦笙”。

一、现代性(一)创作理念的突破谭盾认为21世纪的交响乐、中国人的交响乐不应该一定要遵循和延续200年的古老传统,谭盾将未来称为“音画时代”。

他充分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所带来的便利,打破一切传统框架与正常规律,冲出了自己的音乐新天地。

他自己曾说道:“《地图》是一部古代,当代,现代与东方,西方相融合的作品。

”中国与西方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就是谭盾追求的形式,也是这首乐曲值得探讨与借鉴的地方。

(二)多媒体的加入在《地图》演出时,谭盾把交响乐队只作为演奏主体的一个部分,通过播放声像纪录片来冲击人们的视听,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视听画面,这也是其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独特之处。

整部作品以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为标题,随着音乐的演奏,屏幕上播放出与这些民间音乐有关的音像资料,整个乐曲的主题并不是现场的交响乐队,而是那些用投影机播放的原生态民间音乐的记录,交响乐队则为各种中国民间打击乐、吹奏乐和动人的歌声作伴奏,主奏乐器大提琴更多的是为画面中的民间艺人进行竞奏和对话。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地图》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地图》
《地图》这样的作品对于。谭盾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西方管弦乐队、多媒体影音资料三者巧妙的结合,使音乐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地域,作品既完好保存了本土音乐的纯粹性,又使其在新的形式中得到升华,让我们在时空交错的氛围中,感受到别样的民族民间音乐魅力,探寻属于我们的文化根籁,并由此追寻一种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心灵状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图》不仅开拓了谭盾的新的音乐境界,也开拓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新天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地图》的创作灵感源于20多年前,谭盾在土家族的村子遇到的一位老人,他能用石头敲击、揉搓出不同节奏和音高的“石头音乐”,每段音乐后老人抛出手中的石头。总能排列出《易经》中的某种卦相,后来“石头老人”去世了,这带给谭盾很大的震动,他由此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一种结构,一种与音乐匹配的技术和手段……让好的东西能够存在得久一点或者永远存在,能够寻回那些已经消失的东西”。于是,谭盾采用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在1999年和2001年两次深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的村寨,深入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中,感受古老的湘西民族民间音乐的人文背景和生成环境。采集鲜活的音乐素材,并用录音、录像等手段将它们保存下来,从而获得宝贵的“第一手音乐资料”。这些宝贵的、蕴含深刻内涵的音乐事象构成了《地图》这部作品的主体。是这部作品的核心所在。可以说《地图》是以民族音乐学的方法为基础,创作完成的。
美国音乐学家梅里阿姆在他的《音乐人类学》中指出,民族音乐学是“文化中的音乐研究”,认为音乐是“由构成其文化人们的价值观态度与信念形成的人类行为过程的结果,乐音无非是人们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要研究音乐,就要研究人类的行为,而不是仅仅把这种研究归结为对音乐的理解”。我国民族音乐学家伍国栋,在《民族音乐学概论》中也指出,民族音乐学的基本特征是“将某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通过对该民族成员是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这些重要的论述清楚地表明,民族音乐学不只关注音乐本体,而且更多地关注音乐与文化环境共生的关系。强调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音乐的人文内涵被扩大了。也就是说,民族音乐学具有音乐学与民族学的二重性。那么,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上,也就相应的借鉴民族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强调进行实地调查。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就是通过田野工作的方法。深入印第安人易洛魁塞纳卡部落,进行大量细致深入的体察,从而完成其代表性著作《古代社会》。民族音乐学同样强调研究者要进入到所研究的音乐对象的现实生活中。直接感知音乐事象的动态形象,感知音乐事象所处的“活”的文化环境,并采用录音、照相、录像等手段收集、保存采集到的第一手音乐资料。也可以说,民族音乐学是“以科学的田野考察为基石的”。强调实践性也是民族音乐学与音乐学的其它子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民族音乐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作方法”,一种通过实地调查来研究音乐事象的方法,这也正是我们所认为的民族音乐学品味或民族音乐学视野。

2019年《地图》读后感范文

2019年《地图》读后感范文

2019年《地图》读后感范文《地图》体现了余老的深沉,悲戚,细腻。

尤其体现了关于两岸的离愁,乡愁,乡情,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

下面是整理的《地图》读后感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图》体现了余老的深沉,悲戚,细腻。

尤其体现了关于两岸的离愁,乡愁,乡情,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

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回归情节,热盼祖国的统一!同时又具有散文的那种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来贯串全文,衬托文章统一的中心。

余老借“书桌右手的第三个抽屉里”的地图,表面上看是地图相伴其走过人生的旅途,但究其内容却是在字里行间倾诉着一种离愁,乡愁,诉说着每一位海外游子的心声。

“他将自己的生命划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

旧大陆是他的母亲。

岛屿是他的妻。

新大陆是他的情人”不难看出余老的祖国的思念和爱。

旧大陆哺育了中华儿女的成长,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

而这儿女的妻子正是海峡的彼岸,一样伴着儿女,一样伴着慈母不可分离。

他的情人,是那高速发展繁荣富强的新社会!祖国与地图交相辉映,“当你不在中国,你便成为全部的中国,第一次英中战争以来,所有的国耻全部贴在你脸上。

中国啊,中国,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满脸的耻辱就是我的耻辱!”表达了祖国在心中,祖国的兴衰刻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中。

我们的血液中永远流淌着中国的血。

“走进地图,便不再是地图,而是山岳与河流,原野与城市。

”一语双关,暗含了踏在祖国的土地上,便是在书写祖国的地图,是真实的可爱的。

但当离开祖国,地图只是一张象征性的空虚的了!“去新大陆的行囊里,他没有像萧邦那样带一把泥土,毕竟,那泥土属于那岛屿,不属于那片古老的大陆。

”在异域,余老有着深挚的自豪感。

但是“第一次去新大陆,他怀念的是这个岛屿,那时他还年轻。

再去时,他的怀念渐渐从岛屿转移到大陆,那古老的大陆,所有母亲的母亲,所有父亲的父亲,所有祖先啊所有祖先的大摇篮,那古老的大陆。

”余老又苦于生不能归!生不能归,历史的天空记录下海峡两岸的隔离,但两岸人们的心却是一样的那就是——祖国的统一!一位历经沧桑的游子,一位半个多世纪的思想老人,一段书写一生的文字笔记。

跟我寻找回家的路 谭盾口述《地图》

跟我寻找回家的路 谭盾口述《地图》

跟我寻找回家的路谭盾口述《地图》
罗颖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
【年(卷),期】2004(0)10
【摘要】如果仅仅用'作曲家'、'指挥家' 形容谭盾一定是很单调的,他的'触角' 多元而锐利,他活跃的身影和似乎没有止境的创造力每每令人刮目相看,他也'精明'地懂得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自己的作品推向世界,最鲜活的例子就是《地图》。

不久,他的多媒体实验音乐会《地图》在保利剧院公演。

《地图》的全名是《地图--寻回消失的根籁--
【总页数】1页(P14)
【作者】罗颖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跟我寻找回家的路潭盾口述《地图》 [J], 罗颖
2.寻找后现代主义中的《地图》——欣赏谭盾《地图》有感 [J], 李强;
3.寻找后现代主义中的《地图》--欣赏谭盾《地图》有感 [J], 李强
4.世界地图连着回家的路 [J], 张兰予;
5.《寻找回家的路——一枚军功章的故事》的漫画衍生品设计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谭盾地图的观后感

谭盾地图的观后感

谭盾地图的观后感谭盾是中国当代知名漫画家和插画师,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线条和独特的创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其中,他的地图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谭盾地图作品的观后感和感受。

1. 独特的创意和风格谭盾地图作品中最令人称赞的是他独特的创意和风格。

他不仅准确地呈现了地理环境,更将其与极富想象力的元素相结合。

他的地图作品往往展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充满了奇幻和魔幻色彩。

例如,在谭盾的某些地图中,他将现实世界的地理要素与架空的幻想元素相混合。

比如,他在一幅以中国为主题的地图中,加入了神话中的仙境和妖怪。

这种奇妙的结合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引发了人们的想象力。

观看谭盾地图时,我往往会陷入他构建的幻想世界,感受到了一种神秘和梦幻般的氛围。

2. 精细的绘画技巧和表现力谭盾地图的另一个亮点是他精细的绘画技巧和出色的表现力。

他对细节的关注和精确的线条使得每一幅地图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谭盾善于运用纸张的质感和线条的精致表现,将地理特征和地貌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中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元素都被绘制得准确且富有立体感。

同时,他对人物和动植物的绘制也非常出色。

无论是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还是展现动物的神态,谭盾都能将其细腻地表现出来。

这种细腻的绘画技巧和表现力使得谭盾的地图作品在艺术上非常出色,也让人们更加喜爱和欣赏他的作品。

3. 寓意和启示除了独特的创意和精致的绘画技巧,谭盾的地图作品还蕴含了许多寓意和启示。

在他的一些作品中,谭盾通过地图的方式展示了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他在地图中描绘了污染的河流、破坏的森林等场景,以此来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同时,他也通过地图中的人物和动物,让观者思考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谭盾的地图作品还提醒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和对文化的珍视。

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他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景观,让人们在欣赏地图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些寓意和启示使得谭盾的地图作品不仅仅是一幅插图,更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媒介。

谭盾和他的音乐地图

谭盾和他的音乐地图

谭盾和他的音乐地图第一次知道谭盾,是《卧虎藏龙》,他为其配乐。

这个看似严谨的湖南男人,从他脸上我看到的更多是沉稳以及对音乐的认真,一丝不苟。

最近大家都在嚷嚷着暑假一起去凤凰古城。

我对这个湘西小镇的印象仍然只停留在沈从文《边城》的文字里,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

凑巧的是,我却在选修课上领略了湘西,俯瞰了整个凤凰古城,以音乐的方式。

谭盾的《地图》是由他湘西采风的经历而来,经过他的后期加工创作,又回到了湘西凤凰演出,原本就植根于湘西古老多彩而神秘的文化,带着我们听音寻路,寻找消失中的根籁。

那位谭盾曾经在湘西采风时遇到的、能用石头创造出音乐的老人已经过世了,这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人能像他一样表演令人惊叹的石头音乐了,而《地图》则用另一种方式复活了这位老人,复活了他的石头音乐。

“石头老人”死了,人死了以后会去到哪里去?死亡是一个神秘的问题,因为我们所有在世的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而所有经历了死亡的人都不能再给我们答案;死亡又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死亡,没有人能够幸免。

死亡是我们的终点,也是我们人类的终极问题。

《地图》的第一章就是傩戏与哭唱。

傩戏源于中国古代的傩祭,巫师常戴面具演出迎鬼、娱鬼、送鬼的故事,并与往世与来世对话。

在我的想象里,鬼总是面目可憎所有人都害怕都极力逃避的东西,但湘西人却迎它娱它送它,仿佛傩戏是超时空的。

在这超越时空和生死界限的傩戏里,我们于是能与往世和来世进行对话。

再联想到“赶尸”这个令我毛骨悚然的风俗,湘西人对死亡的态度也略见一斑。

我猜,或许在他们眼里,死亡并不是恐怖的事情,只是相对于此岸的彼岸。

那个唱飞歌的可爱姑娘说,我的飞歌能够飞到山那头去,彼岸的人也能听得到。

飞歌这里不仅是男女情爱的,也是超越时空的生与死的,同样的,这也是与往世和来世的对话。

谭盾把这些古老的在我们民族血脉里的东西用现代的手段记录了下来,用西洋的乐器来讲述我们民族的古老故事,本身就很奇怪。

不仅如此,谭盾还把这东西又搬回到了湘西凤凰,当这些当地人再熟悉不过的音乐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在这块地方响起的时候,我看到他们露出了一种不可思议的表情。

谭盾《地图》的音乐鉴赏与人文价值研究

谭盾《地图》的音乐鉴赏与人文价值研究

谭盾《地图》的音乐鉴赏与人文价值研究作者:周蓉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谭盾的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的音乐鉴赏和人文价值分析,以期继承并发展传统音乐,为我国音乐创作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谭盾《地图》;音乐鉴赏;人文价值;分析谭盾的《地图》创作于2002年,将西方的交响乐与湘西的民间音乐及多媒体相融合,体现出了科技与传统创作形式碰撞后的新的艺术形式。

这部作品创作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给谭盾带来了极大的殊荣。

《地图》之所以能够引起巨大的反响,是因为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都有着极大的创新和突破,引入了人类文化学的观念,扩大了一部音乐作品所能容纳的艺术内涵和人文思索。

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再一次审视,同时也给音乐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努力的方向。

一、《地图》的音乐风格、音乐素材和结构(一)音乐风格民族风与现代创作风格的完美融合,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在数字影像中展现民族音乐特点,使该部作品别具一格。

乐队以模仿原生态音乐为主,通过融入大量的不和谐音、乐器的非常规演奏法体现现代音乐气息,从而使民族风与现代音乐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构成了后现代风格。

(二)音乐素材《地图》将西方的交响乐与多媒体播放的原生态音乐结合起来,民间音乐带入现代音乐,凸显出了新的对位理念,独奏与乐队,独奏与录像,乐队与录像,文字、声音以及多轨声像的交互使用,展现了多维的,跨越时空的全景式音乐[1]。

作品以原生态音乐为核心,每个原生态音乐中又包含了一种或多种的音乐形态。

如,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两者都属于活动性音乐。

傩戏属于湖南的地方戏曲之一,用于傩祭。

表演者通常要带上代表不同身份的面具,用面具凸显驱魔身份。

傩戏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发展中融合和道教、佛教等的一些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楚巫文化。

“哭嫁”是土家族的一种结婚习俗,姑娘出嫁时一边流泪一边哭嫁,有词有调有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琴声的对话 ( 苗唢呐 、 飞歌、 舌歌 ) 。 这些 美
质的. 甚 至是反 美学、 反理 性 等 极 端 思 维
在 人 们 生 活 中 暗 暗 滋 长 起来 我们 甚 至 永 远 都 来 不 及 对 后 现 代 主 义音 乐作 诠 释 在此 , 我 虽然 不 敢 声 称 《 地 图》 属 于 那
随着时代的变幻 . 人们对 “ 音 乐” 这 一
代 派 过 度 中 的一 个 阶 梯
关于《 地图》 , 有 人 说 是 一 件 比较 “ 规
矩” 的作 品 , 也 有 人 难 以 理 解 有 人 欣 然 于
念. 都 可 以在 现 代 主 义 中 找 到 . 无 论 人 们 声称 它存 在 于 什 么 时 候 ” 因为 “ 本质 主 义 ” 在 后 现 代 主 义 中悄 无 声 息 地 的 离 开 了, 机遇音乐、 偶然音乐、 媒 体 音 乐 等都 不 再 属 于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范 畴 因 为后 现代 主 义 音 乐 以其 整 体 性 、 无序性 、 多 元 性 的 噱 头. 冠 以 了 无 限神 秘 感 而 实 质 上 其 反 本
寻找后现代主义中的《 地图》
— —
欣赏谭盾《 地 图》 有感
■ 李 强 四川 I 师 范 大 学 音乐 学 院
摘要 : 《 地 图》 作 为 西 方 现 代 作 曲技 法和 中 国 民间 材 料 的 完 美结 合 的 一部 作 品 , 带有 浓 重 的后 现 代 主 义 色彩 。 而 通过 这样
其湘西文化的幻美诠释 。 也 有 人 赞 叹其 中
西 合 璧 的 完 美 结 合 这 些 观 念 的 陈 述 . 给 我和 所有欣赏过 《 地 图》 的 人 们 留 下 了 众
多 的 参 考 价 值 和 玩 味 的 机 会 湘 西 的 这 十 篇 日记 是 美 的 . 这 种 美被 赋 予 了 多 个 角 度, 多重 意 义 : 这种 美 , 美 在 驱 鬼 逐 疫 的傩 戏在大提琴琴声中的重现 ( 傩戏 与哭戏、 打溜子 1 : 这种美 . 美 在 自然 与 音 乐 的水 乳 交融 ( 吹木 叶 、 石 乐 )这 种 美 。 美在 人声 与
对这 一现象 . 如果放 在五 六年前 . 可 能 还
代 的作 品 。 但 是 其 一 股 浓 重 的后 现 代 主
义 味 道 却 牵 引 了无 数 人 的 目光 其 被 接 受 乃 至 风 靡 是 人 们 追 求 新 思维 、 挑 战 审 美 承 载 阈 值 的 一 种体 现 美 国著 名 音 乐教 育 家 曾对 后 现 代 主 义 音 乐 有过 这 样 一 段 描 述 . “ 对 于 我 们 来 说 .在 我 们 一 门 心 思 地 专 注 于 音 乐 制 作 的 技巧 和 方法 上 的 时候 . 我 们
音 乐 后对 其 第 一点 印 象 这句 话 虽然 略 显 平直 , 但 我 却不 以 为然 。 因为 此 时 . “ 我们” 这个词 显得 尤 为重要 : “ 我们 ” 在 这 里不 单单
律、 和声、 音 色是 应 该 服 务 于 我 们 的音 乐? 还 是 音 乐服 务 于 它们 呢 ? 这 看 似 简 单 至 极

概念的扩大化越来越不以为然 . 从 谭 盾 先 生 的 作 品 中 能 够 管 窥 一 斑 我 们 暂且 不 从 作 曲理 论 的 角 度 去 分 析 .单 从 他 在 乐 器 “ 创造 觉 的 艺 术 而 针
就 表 现 出 一种 思 想和 行 动 的狭 隘 . 我 们 就
看 似 自然 , 却 非 比寻 常 , 从音 乐 表 象 去 看 , 民 族 的 元 素 对 于 一 名 中 国 人 来 说 有 着 特 殊的共鸣感 , 而其看似是偶然的、 无序 的 、 模 仿 的、 非常规表现 方式 , 的 的确 确 还 难 以被 老 老 实 实 的 中 国人 所 接 受 但 话 说 回 来 .莫 非 要在 音 乐会 开 场 前 来 一 段 2 0分 钟 的音 乐 陈述 . 才 能 进 入 正题 吗7 目前 。 关于谭盾先生《 地 图》 的 评 文 与 解 读 早 已 门 可 罗 雀 . 其 涉 及 到 的音 乐 哲 学、 音 乐美学 、 音 乐 人 类 学 等 观 点 是 多 元 音 乐观 发 展 的 明显 体 现 。 因 为 , 没 有 人 能 够 确 切 的 说 音 乐 就 应 该 特 定 的 属 于 某 一 领 域 。音 乐 本 身也 不 可 能 固步 自封 学 科
我们 这 么做 的 “ 所 有 关 于 艺 术 的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理
指 从事 音 乐相关 的专 业人 . 还包 括那 些偶 然 邂 逅 或者深 情现 代和 后 现代音 乐 的听众 们 这样 一 来 . 前面“ 音乐” 这 一 名词 在 听者 的耳 中就 显 得不 再狭 隘。 如是 , 欣赏 谭先 生 的音 乐便 默 默 的形成 了这样 的效 果 专业 者不 再 专业 . 业 余者 不再 业 余 “ 我们 ” 在 这 里 可 以各 抒 己见 . 不 分伯 仲 “ 音乐 ” 在“ 我们 ” 的思 想 中 被 重 新 描 述 了一 番

部 作品的欣赏 ,  ̄A- f r ] 带来 了一 种 新 的 思 维 方 式 一 一 后 现 代 主 义 。 以后 现 代 主 义 的思 考 方 式 , 去 审视 音 乐 的 美 , 这是《 地
后 代主义 地图
图》 这 一 作 品 给 予笔 者 最 大 的 启 发 。
关键词 : 谭盾
“ 我们” 的“ 音乐” 谭盾 先生的音 乐无疑 给我们 留下 了 许 多 疑惑 和 思 考 这 是 笔 者 听 过 谭 盾 先生
的问题 . 在笔者 看来其严 重性不亚 于 “ 道 德两难 ” 只 是 笔 者 找 到 了更 容 易 释 怀 的 方式 , 这就是“ 后现代主义 ” 。 而 笔 者认 为 . 谭 盾 先生 的《 地 图》 , 就是 在 现 代 派 与 后 现
笔 者 在 坦 然 面 对 这 一 纸 文 章 时 突 然 进 发 出 一 个思 想 : 我 们何 必在 这 二 元论 的 问 题 中 一 定 要 找 到 一 个 自我 满 足 的 本 质 意 义 呢?我想.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精神 是 绝 不 会 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