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共32课,636页)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前节知识回顾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蓝 三种颜色组成。
、绿 、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 中间较厚(凸起)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高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 有关,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凸透镜和凹透镜
• 老光镜镜片是凸透镜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
• 近视镜镜片是凹透镜
英国科学家培根设计并制造 出了眼镜)
。放大装置
业
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
3、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
4、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
5、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
√
6、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7、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练习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 蓝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作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科学1-1《放大镜》

物体名称
报纸上的字 碎报纸的边
布料纤维 书本上的图
皮肤指纹 不同笔的笔迹
……
肉眼观察的发现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放大镜的特点——
需要考虑的问题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 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也有放大的功能?
挑战任务: 放大镜的特点——
材料:
①1号放大镜片 ② 2号放大镜片 ③围棋子 ④玻璃片 ⑤近视眼镜片
聚光取火
观察植物的 花或种子
农业科技 人员
查看胚芽
考古学家 研究文物
部队指挥官 查看缩微地图
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
镜动,物不动。
物动,镜不动。
挑战活动:分别用2种方法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放放大大镜镜下下的的新新发发现现
百元纸钞
线条?沟壑?还是发丝?放大镜下 的百元纸钞,满满的都是海纳百川 的磅礴气势
有什么关系?
——苍蝇的脚
爪垫有毛 、粘液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苍蝇的脚
苍蝇的脚上有爪子、垫子和 感应器官,这些能帮助苍蝇 爬行在各种表面上,而感应 器官则可以感觉到周围空气 的细微流动,从而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危险 。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苍蝇的眼睛
在放大镜下能看清
苍蝇的复眼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昆虫复眼有什么作用?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 (1)蟋蟀 “耳朵” • (2)苍蝇 “脚” • (3)苍蝇 复眼 • (4)蝴蝶 翅上的鳞片 • (5)昆虫 触角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蟋蟀的“耳朵”
蟋蟀的“耳朵” 在前足的内侧。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苍蝇落在竖直 光滑的玻 璃 上,
六年级科学下册_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科版ppt(19张)标准课件

合成刺吸式构
造,能插入蚜
3
虫体内,它吧
草
蚜虫的体液吸
蛉
感 后还会把蚜
的
虫的空壳粘在 自己背上做伪
幼
装,成了披着
虫
蚜壳的狮子
1 产 卵 的 草 蛉
顶部“开
4
始”面板 中可以对
草
字体、字
蛉
号、颜色、 行距等进
的
行修改。
幼
建议正文 8-14号字,
虫
1.3倍字间
蚜
距。
狮
02蚜虫的天敌蚜狮
2 草 蛉 的 卵
本课内容
01
奇特的身体构造
蝴蝶的翅、蝇的 眼、蟋蟀的耳昆虫的 触角等你都知道是什 么样子的吗?
这节我们来观察 学习。
02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 对蚜虫和草蛉进行比较 深入的观察,并进行记 录和描述。
小结: 昆虫的触角
蝴蝶的触角
雄蛾的触角 天牛的触角
蝗虫的触角
昆虫的触角:
蟋蟀蝗虫的触角成丝状,蝴蝶 的触角成棒状,雄蛾的翅膀成 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成鞭状。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01
奇特的身体构造
01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A 蟋蟀的耳朵
C 蝴蝶的鳞片
B 蝇的复眼
D 昆虫的触角
• 你们能发现这些细节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会使用放大镜,现在我们用放大 镜观察身边的小动物。
A蟋蟀的耳朵
蟋蟀的耳朵不是长在头部,而是生在前肢的小 腿上,呈裂缝状,叫鼓膜器。里边有特殊的 “录音器” 一一感觉细胞,贯穿着神经。
蚜 虫 和 它 的 天 敌 草 我们学习了四种代表性的昆虫的触角,回忆下都有哪四种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1《放大镜》课件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1《放大镜》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1课《放大镜》。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观察与发现》中的第三节“用放大镜观察”,详细内容为放大镜的构造、使用方法以及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细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构造,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学会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观察物体细节。
教学重点:放大镜的构造及其在观察物体时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实物展示台、PPT课件。
学具:放大镜、白纸、铅笔、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日常生活中需要放大镜观察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放大镜?放大镜有什么作用?2. 讲解放大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介绍放大镜的构造,讲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示范。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个放大镜和观察材料(如昆虫、植物等)。
要求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记录观察结果。
4.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关于放大镜观察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给出答案。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道关于放大镜观察的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并记录下你的发现。
2. 答案:根据学生观察的物体,给出相应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放大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掌握程度,观察物体时的注意事项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放大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镜片把手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保持一定距离调整角度3. 观察物体时的注意事项聚焦物体观察细节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2. 观察物体时的注意事项3. 实践操作中的团队协作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放大镜的使用方法1. 保持一定距离:将放大镜与观察物体保持约510厘米的距离,以确保图像清晰。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放大镜》教科版(3)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 放大镜》教科版(3)一. 教材分析《1.1 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认识放大镜的原理,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制作、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以及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科学的兴趣不高,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意识较弱。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直观展示放大镜的制作和使用过程。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师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放大镜的原理:让学生观察放大镜,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放大镜的原理,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展示成果: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总结放大镜的原理。
5.制作放大镜:教师演示放大镜的制作过程,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放大镜。
6.观察物体: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体会放大镜的作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练习PPT(带解析)

编号 观察工具 A
爷爷的老花镜
B
直径 5㎝
观察现象
2㎝
玻璃珠
C
6㎝
D
2020/6/8
装了水的玻璃直筒杯杯
7㎝
装了水的高脚杯
(1)小新选的以上这4种工具,都可以看成是一个 凸透镜 ,因此具有
放大 物体的能力。(选填“放大”或“缩小”)
(2)通过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B
,最小的
是A
解析:蟋蟀的耳朵是长在足的内侧的,这是它本身的一个奇特的构造。
2020/6/8
C 9.( )发明了可以增进视力的眼镜。
A.牛顿
B.格罗斯泰特
C.培根
解析: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
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
A 5.观察蚜虫的肢体,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
B.用显微镜观察
C.用肉眼观察
解析:10倍放大镜对于蚜虫的观察是刚刚好的,5倍的放大镜无法观察到细节,蚜虫对 于显微2020镜/6/8来说过大,无法用显微镜观察,肉眼识别能力有限,因此选A。
C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图像范围就( )。
。(填写编号)(解析:通过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彩色点大小之分,最大的是B,
(3)同样是水杯,直筒杯C其与次是高D脚,再杯次D是相C,比最,小的凸是起A,程这度与更这几明种显物体的的凸度有关。)
是D
,放大倍数更高的是 D
。(填写编号)
(4)小新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放大倍数与 凸度(凸起程度) 有关,
与 直径(物体大小) 无关。
一、选择题(每题0.5分,共10分)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大镜的基本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放大镜,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过一些光学知识,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分享制作经验和观察结果。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模板。
2.透明塑料片。
3.实验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放大镜模板和制作材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剪切透明塑料片、粘贴放大镜模板,完成放大镜的制作。
4.巩固(5分钟)学生用制作好的放大镜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观察放大镜对图片的放大效果。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观察距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分析。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放大镜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并记录下来。
教科版科学六下1.1《放大镜》说课稿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
《放大镜》课件(教科版)

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放大镜的用途与历史
❖ 阳光下点燃纸是其 作用;可观察微小世
界是其
Hale Waihona Puke 作用。❖ 早在 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小知识
❖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 体的影响,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 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 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 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练习
1、( C )发明了眼镜。 A、格罗斯泰斯特 B、牛顿 C、培根
2、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B )。 A 、 B、 C 、
❖ 判断
❖ 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 图像大而清晰。(√ )
❖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 像放大(√ )
❖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 大。( ) 4、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
放大镜
放大镜的用途——
工业、农业、公安等
放大镜的作用
用放大镜修 理精密仪器
拆除危险 物品
光学仪器 的镜头
汇聚光线 取火
考古研究 文物
查看比例 尺较大的 地图
观察病虫 害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观察方法一
❖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 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 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 5、近视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 ❖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
多的信息。( )
√
谢谢
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图像由色彩点组成的。
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放大镜六年级科学教案

3.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二、使用放大镜;
三、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教学难点
会使用放大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教学
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1 放大镜-为什么放大镜有放大作用|教科版(共7张PPT)

有关。
3.科学探究的过程是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 Leabharlann 想 、验证猜想 、推断
、 证明推断 、 新的疑问 。
实验二:验证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是否有放大作用。
物品 放大镜 充气塑料袋 装水的塑料袋 空烧杯 装水的烧杯
材料
玻璃 空气 水
有无放大作用
有 无 有
空气 水
无 有
四、还有问题吗:
。
五、奇思妙想:
。
六、我们的收获:
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我知道了: 1.是否有放大作用与物体 2.是否有放大作用与物体的 中间 厚、 材料 边缘 薄有关。
为什么有放大作用
学习目标: 了解为什么放大镜有放大作用。
我们的猜测:
。
实验一: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与普通玻璃的异同。 透明吗 材料 普通玻璃 厚薄均匀吗 均匀 有放大作用吗 无 有
放大镜
透明 透明
玻璃
玻璃 中间厚边缘薄 凸透镜
我们把放大镜又叫做
。
三、我的推断: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有大作用 。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1《放大镜》课件

四、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是巩固课堂所学、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环节。
1.作业设计:
-明确作业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和任务;
-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提问;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观察任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四、情景导入
1.选择具有趣味性和神秘感的观察物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猜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习放大镜的原理做好铺垫。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是否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六、板书设计
1.放大镜的原理
2.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观察活动记录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使用放大镜观察家中的植物或昆虫,记录其特征。
2.答案:学生需提交观察记录,包括所观察物品的名称、特征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1.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神秘的物品,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讲解放大镜的原理:通过图片和实物,讲解放大镜的构造、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3.例题讲解:展示一个放大镜下的昆虫,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4.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使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品,记录观察结果。
5.总结讨论: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1《放大镜》课件 Nhomakorabea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凡是和放大镜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皿(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所看到的色彩点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2.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 放大倍数就越大。
由此可推断, 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 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 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5、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如: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 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蝇的眼睛是复眼, 每只小眼睛都是六角形;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 实际上都是扁平的细毛。
6.昆虫复眼虽有很多小眼组成, 但他们的视力很差, 但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很灵敏。
7、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能分辨各种气味, 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蟋蟀和蝗虫的触角丝状、蚕蛾的触角羽毛状、天牛的触角鞭状、蜜蜂和蚂蚁触角膝状;口诀: 蝗蟋丝, 蜜蚂膝, 天鞭蛾羽蝴蝶棒8、蚜虫喜欢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 它的大小如针眼, 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虫及其幼虫。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我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 肉眼可见, 有的较小, 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晶体: 雪、霜、冰、食盐、碱面、味精、白糖、石英、水晶、明矾、各种金属、各类矿物等。
非晶体: 玻璃、塑料、泡沫、蜡烛、橡胶、石油、动植物脂肪、松香、沥青、蜂蜡等。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课件【1-1放大镜_】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4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放大镜的构造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二级 镜架 • 三级 镜片 • 四级 • 五级
6
单击此处编辑眼睛母是版人的标主题要观样察工式具,但
• 五级
得更多的信息。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放大镜的特点
• 单击此观处察编放辑大镜母的版镜文片本,样有式什么发现?
• 二级
• 三级
透明的。
• 四级
用手摸• 五摸级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感受?
中间厚,两边薄。 这样的镜片我们叫凸透镜
是不是所有的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 做成镜片,都有放大的作用?
是的。
单击此处编友辑情母提版示标:题样式
• •判单击断此处编生辑母活版文中本样的式 一些常 见• 二器•级三级具有没有放大作用
• 四级
时,要• 五注级 意给器皿加满 水,空的器皿是起不到 放大作用的。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
单击具 把此放有处大什镜么编共叫辑同做母的凸版特透标点镜题?,样为 这式什 是么 为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目不动
镜不动
物动
用眼睛看书上的一幅照片,再用 放大镜观察这幅照片。两次观察所得信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息有什么不同?我们还有什么发现?有
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后才看到的?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用肉眼看书上的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放大镜的特点 课件含练习

2、过程与方法
A、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B、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放大镜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 蓝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 、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 ,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烧杯
玻璃杯
集气瓶
7
实验研究
8
知识拓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把透 明的水晶或宝石磨成“透镜”, 这些透镜可放大影像,也称为凸 透镜。玻璃放大镜是直到十三世 纪才有的事。罗杰·培根用玻璃 片制作成放大镜,并推荐别人用 它们来阅读。
9
放大镜
本课要点:
1、科学概念
A、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 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本课要点:
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填空。 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 成,这些其实是( 扁平的细毛 )。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 小眼 )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 )侧。不同的昆虫的 触角形状(不同 ),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 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 (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 草蛉 )。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3、一般观察蚜虫在12月份比较合适。 ( ×) 4、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 5、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6、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7、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8、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9、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放大镜|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课件

研讨
(2) 除了草蛉,蚜虫还有别的天敌吗?
除了草蛉,蚜虫的天敌还有瓢虫、食蚜蝇、蚜茧蜂等。
瓢虫
食蚜蝇
蚜茧蜂
拓展
观察蚜虫和它的天敌,写一篇观察报告。
练习
(1) 判断:蟋蟀的“耳朵”在头部。
()
(2)选择 蝇的眼是(
A.单眼
)。 B.复眼
C.很多单眼组成的复眼
练习
(1) 判断:蟋蟀的“耳朵”在头部。
(X)
(2)选择 蝇的眼是( B )。
A.单眼
B.复眼
C.很多单眼组成的复眼
课堂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知道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蟋蟀的“耳朵”在足部,蝇 的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昆虫的触角形状各不相同; 还知道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能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的各个部位(眼、足、触角 等);了解蚜虫及蚜虫的天敌——草蛉。
科学态度 有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实事求是,乐于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 认识到放大镜这一工具扩展了人们的观察视野,技术进
环境
步可以促使人们有更多的发现。
总体评价 本节课的学习,我总共获得了______个 。
自我评价
每只小眼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
探索
(4)蟋蟀的触角有什么特点?
探索
原来,蟋蟀的触角就相当于它的 “鼻子”,
探索
(5)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相同吗?otng1
棒状(蝴蝶) 羽毛状(蚕蛾) 丝状(蟋蟀、蝗虫) 鞭状(天牛)
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放大镜镜片特点
•中间厚,两端薄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思考:
• 放大镜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 么?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 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 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 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 方法二:把放大镜移到眼前,移动物体, 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书上照片
• 用眼睛看科学课本上的一幅照片,再用放 大镜观察这幅照片。
• 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练习
• 1、放大镜镜片特点是(
)。
• 2、放大镜又叫做(
)。
•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 )。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 1.《放大镜》 教科版 共11张
六年级下册
放大镜
导入新课
• 同学们,老师遇到一个难题,在一本书上 发现一个非常 小的字,老师没看清楚,现 在还不知道怎么办呢,给 老师出个主意吧? 老师该怎么办?
生活动:
•放大镜是什么样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 它由镜片和柄 构成。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吧
•
5.比如我此刻想象到一个很美的夜景 ,其中 园亭、 花木、 湖山、 风月, 件件都 了然于 心,可 是我不 能把它 画出来 。我何 以不能 把它画 出来呢 ?因为 我不能 动手, 不能像 支配筋 肉一样 任意活 动。
•
6.起初都要模仿。“模仿”和“学习 ”本来 不是两 件事。 姑且拿 写字做 例来说 。小儿 学写字 ,最初 是描红 ,其次 是写印 本,再 其次是 临帖。 这些方 法都是 借旁人 所写的 字做榜 样,逐 渐养成 手腕筋 肉的习 惯。
•
1.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 的困难 在于, 原有的 形成社 会精英 的方式 由此而 发生突 然的断 裂。正 如一些 研究者 指出的 ,曾经 由科举 制度给 社会提 供的内 聚力量 ,在其 后几十 年中一 直都没 有恢复 过。
•
2.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 适应于 时代要 求的旧 制度, 毕竟是 历史的 大趋势 。但采 取什么 方法, 使制度 改革可 以取得 真正的 效果, 则应是 改革者 考虑的 最为关 键的问 题。
•
3.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 有法律 的效力 。其在 契约文 书上的 运用, 既推动 了古代 契约制 度的发 展完善 ,又丰 富了中 国指纹 文化的 内容和 形式。 同时, 它也为 现代信 用制度 的发展 奠定了 基础。 每个人 都是独 特的, 从指纹 这里似 乎再次 得到了 印证
•
4.凡是创造之中都有欣赏,但是创造 却不仅 是欣赏 。创造 和欣赏 都要见 到一种 意境。 欣赏见 到意境 就止步 ,创造 却要再 进一步 ,把这 种意境 外射到 具体的 作品中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