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制约下的文学接受——从《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谈起
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性
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性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性引言:文学作品中悲剧是一种常见的主题,它能够引发读者内心最深处的共鸣。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是两部来自日本和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它们都以悲剧的主题出名。
本文将旨在对比研究《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两部作品的悲剧性主题,并分析彼此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处。
一、《源氏物语》的悲剧主题《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宫廷生活为背景,以源氏为主人公,讲述了源氏与不同女性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随之而来的悲剧。
1.1 所有爱情的必然失去《源氏物语》中的主要悲剧主题之一是“爱情的必然失去”。
无论是源氏与妻子之间的感情,还是他与许多妾室之间的感情,最终都会以分别或死亡告终。
紫式部以她独特的情感描写方式,展现了爱情无法永恒的悲剧。
1.2 世态炎凉与人生无常除了爱情的失去,紫式部还通过描写宫廷生活中的世态炎凉和人生无常突出了悲剧主题。
宮廷的权力斗争、亲友离散、生老病死等事件,构成了《源氏物语》悲剧性的背景,凸显了人生的脆弱和无常。
二、《红楼梦》的悲剧主题《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小说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以及贾府衰落的悲剧。
2.1 爱情与命运的无奈《红楼梦》中的主要悲剧主题在于“爱情与命运的无奈”。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小说的核心,但最终却因宿命和外界力量的干扰而以悲剧收场。
曹雪芹以细腻的叙述和深入的情感,展现了爱情无法摆脱命运束缚的悲哀。
2.2 封建制度与家族衰落除了爱情的悲剧,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府的衰落,凸显了封建制度的悲剧。
贾宝玉之家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代表了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
但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家族逐渐衰落,成为小说的悲剧主题之一。
通过对贾府衰落的描写,曹雪芹表达了对封建社会无情命运的关注。
三、两部作品的异曲同工之处3.1 女性命运的悲剧《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中都存在着女性命运的悲剧。
源氏物语读后感
源氏物语读后感【读后感】篇一:读源氏物语有感浅析《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之异同摘要:《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是不同时代的两部非常经典的古典小说。
它们的作者在通过对贵族社会腐败的政治、日常生活的细心描写,抨击封建贵族社会。
在她们的笔下,同时揭露了贵族社会的腐朽的生活现状,但却在展现的方式上各有所不同。
关键词:古典小说、贵族社会之腐朽、爱情与性《源氏物语》是公元1_0年左右,日本女作家紫式部著成的世界上第一部,也是最长的长篇写实小说虽然。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贵族社会的腐败政治和淫逸生活,以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和特征。
《红楼梦》则是曹雪芹在在清乾隆年间,也就是公元_80左右著成的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级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继《源氏物语》之后,《红楼梦》也在世界各国流传起来,关于两部著作的讨论也开始兴起。
有人认为,《源氏物语》是日本的《红楼梦》;更有人说中国的《红楼梦》是受《源氏物语》影响和参考才被创作出来的。
时隔7_多年,究竟这两部世界著作在内容和写作手法上有着怎样的异同点呢?一人物形象上:《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男主角以及女性角色的形象上。
两者中的男主角光和宝玉都是自幼生的风流倜傥、潇洒风流,十分惹女孩子喜欢。
对二位的形象描写在两部著作中多次进行大篇幅的描写。
这只是在外形上他们二者十分相像,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性格上也有着出奇的相似。
光和宝玉都非常喜欢女孩。
尤其是外形漂亮又有才能的女子。
二者在作品中和身边无数的女孩有着暧昧或者是有着性关系,对女性既尊重又玩弄。
而两篇著作中的女性角色也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源氏物语》中有一大批被政治目的逼迫和训练出来的年轻的女子,她们来到统治者身边,不管是否真的爱着统治者,都使出浑身解数迷惑统治者,祈求自己能得到统治者的宠爱,为统治者生下继承者,光宗耀祖,是自己的家族升官进爵。
比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 男主人公唯美与悲剧之情
比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男主人公唯美与悲剧之情——作者:朋毛措摘要:《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两部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所属的民族历史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着力从两个主人公唯美形象探讨造成不同悲剧的因素、结合唯美与悲剧赋予光源氏和贾宝玉不同的人生内涵,使两主人公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字:唯美创作悲剧之情《红楼梦》《源氏物语》Abstract: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jia baoyu and light source of the tale of genji "surname in the shaping of image has a lot of similarities, but because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works and belong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discussed from two main aesthetic image caused by different factors, combined with beautiful and tragedy gives light source's and jia baoyudifferent life connotation, makes the protagonist shows a very high artistic appreciation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Key words:the tragedy of love,Aesthetic creation,A dream of red mansions,Genji monogatari引言《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学大师曹雪芹“十年辛苦”的结晶,在日本文学史上也有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巨著《源氏物语》。
关于《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女性悲剧的比较分析
关于《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女性悲剧的比较分析作者:胡思婕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12期摘要:一直以来,有很多人把《红楼梦》与《源氏物语》这两本著作进行比较,因为这两本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本文首先分析了《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悲剧共性,然后从薛宝钗和葵姬、林黛玉和紫姬、王熙凤与六条妃子的对比这三组人物形象分析了《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女性悲剧。
希望借由这两部著作,使读者对封建时代的女性悲剧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获得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源氏物语;女性形象;悲剧引言:《源氏物语》是日本非常著名的长篇小说,很多人说它是中国版的《红楼梦》,这两部著作都是非常杰出的作品,像两座高山一样在中日两国的文学史册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虽然这两部著作的作者性别不同,但是他都通过笔下的一个个女性形象书写出时代的特征与现实。
下面就来具体研究一下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一、《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悲剧共性《红楼梦》与《源氏物语》这两部作品都是长篇小说,都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在平和缓慢的叙事中慢慢道尽了一个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全过程。
《红楼梦》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描写了古代封建社会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样貌。
而《源氏物语》也是描写了平安王朝源氏家族的兴衰历程。
而且两部书均是从男主人出发,描绘了他以他身边的女性形象。
贾宝玉与光源氏一样,温柔且多情,他们身边的女人也一样,无论是十二金钗还是游离在光源氏身边的各色女子,最后都难逃悲剧的下场。
作者通过对众多女子形象的描摹,表达出对当时封建社会下女子命运的同情与思考。
这两部作品都在表面的爱情故事中,揭示出了一曲太平盛世下的悲剧挽歌。
二、《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女性悲剧的比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女性角色非常多,众多女子的结局都是悲剧,但是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作者的经历也不同,所以他们笔下的悲剧色彩也是各有千秋,这里就从两部作品中选择三组比较典型的女子形象进行比较,来展现的悲剧人生。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作者:李鑫童来源:《速读·下旬》2017年第12期摘要:《源氏物语》代表着日本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红楼梦》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著作,这两者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就对日本的《源氏物语》与中国的《红楼梦》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其中的相似之处与相异之处,试图让读者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两部文学著作。
关键词:《源氏物语》;《红楼梦》;人物形象;比对“物语”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杂谈,物语文学则是日本文学的早期形式。
《源氏物语》是日本十一世纪初期的作品,在日本乃至世界的文学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从时间的角度来讲,世界上的第一部长篇写实性小说作品就是《源氏物语》。
它很好的反映了日本社会女性的困难生活,被人们传颂至今。
而《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包罗万象,将人情世俗囊括在内。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异曲同工,下文就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作者生平的比对《源氏物语》的作者与《红楼梦》的作者都出身于贵族世家,他们生活在贵族家庭之中,对贵族的生活感受颇深,这就促进了他们后期的文学作品创作。
两部作者的作者都比较了解贵族的生活特点,对贵族的生活以及妇女的生活十分明了。
又为一致的是,两位作者的人生都经历了变故,这使得他们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而因此产生了宿命论与悲观主义的思想。
不仅如此,他们又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比对纵观对于《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研究,学者们大体都是从政治、文化、历史以及阶级的角度出发进行比对研究的,他们的研究入手点几乎是一致的,即这两部书籍的作者都是通过描写贵族的腐朽荒淫生活,进而去揭露女性们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反映出盛极必衰的规律,饱含了作者的哀叹。
从悲剧的角度出发去比对《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两部作者都反映了贵族世家盛极必衰的没落、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们的悲剧人生等,这两部作者的主题思想大体是一致的,在表现内容与悲剧内涵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幻灭与解脱:《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男主人公文化人格建构比较研究
态, 苦痛是也 。既偿一欲 ,则此欲 以终 , 然欲之被偿者
一
,
而不偿者什佰 。一欲既终 ,他欲随之 , 故究竟之慰
籍 ,终 不可得也。即使吾人之欲悉偿 ,而更无所 欲之对 象 ,倦 厌之情即起而 乘之 。于是吾人 自己之生活 ,若感
之不胜其 重。 “ 这 段话 的评 述 尤 为精 彩 ,表 面上 看 , ”
无法弥补 他心 中最单纯 的对母 亲 的向往 。尤 其 是酷似 母亲影像 的藤壶 和紫 上 的离 去 ,让 他 久 久 不能 释 怀 。
隐世的思想与心 情更 加突 出,所 以对 于他 的泛 情和肤 淫 ,我们应该 从身世 上 给于 一定 的同情 和理 解。在 他 们的意识 里性是 大 自然 基本 而和谐 的 原因 之一。恋 爱
氏以严重 的打击 。从 某种 角度 来说 ,他 不断 的追 求女
性就是在 寻求失去 的母 爱。但 在爱 情上 的屡 屡得 手仍
虽在说生活 的苦痛来 自欲望 的满足 或者 追求 中 ,但 皆 会失落且指出 “ 性无厌 ” 。这在源 氏公子 身上体现的很
显著 ( 当然这里的厌 非仅 仅指好色 ) 。源 氏公子一生猎 艳无数 ,主动追求 ( 心或 玩 弄 )女性 ,不能 不从 一 真
拯救之 路。不 同的是 :二者 看似 相 同的做 法 ( 诸 爱 诉 情或是宗教 )却有其本质 的不 同。
( )爱情的向往 ,得来 的终 是希望的破 灭 一
源 氏公 子在 爱 情 生 活 和政 治 仕途 上 遭 受 了挫 折 , 摆脱不 了人 间的苦 痛。于 是就 企 图通 过 出家悟 道 ,入
因感受其命运 的无奈和人世的幻 灭而遁入空 门。 ( )幻灭的必然 :源 氏公子 与贾宝玉的尴尬处境 二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内涵论文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内涵《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清代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出发,探讨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母、王熙凤等。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贾家的公子,也是贾家的继承人。
贾宝玉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贾宝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家族文化。
贾宝玉是贾家的公子,他的地位和权力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贾宝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贾宝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对待他人都是以诚相待,不欺骗他人。
最后,贾宝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
贾宝玉具有高尚的文化价值观念,他尊重他人,不歧视他人。
林黛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贾宝玉的表妹,也是贾家的小姐。
林黛玉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林黛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女性文化。
林黛玉是贾家的小姐,她的地位和权力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林黛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林黛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她对待他人都是以诚相待,不欺骗他人。
最后,林黛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
林黛玉具有高尚的文化价值观念,她尊重他人,不歧视他人。
薛宝钗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贾家的小姐,也是贾家的女儿。
薛宝钗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薛宝钗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女性文化。
薛宝钗是贾家的小姐,她的地位和权力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薛宝钗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薛宝钗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她对待他人都是以诚相待,不欺骗他人。
最后,薛宝钗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
薛宝钗具有高尚的文化价值观念,她尊重他人,不歧视他人。
_源氏物语_和_红楼梦_比较研究综述与思考_饶道庆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研究综述与思考饶 道 庆一《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研究概况在中国比较文学界,自从大陆于1980年至1983年出版了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之后,近20年来有关《源氏物语》和《红楼梦》(除了引文外,下面简称“《源》”和“《红》”)这两部长篇小说之间的比较研究便成了一个较热门的课题。
在把《红》与某部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中,《红》与《源》的比较在这一段时间内可能是最多的。
中国人喜欢把《源》称为“日本的《红楼梦》”①,丰子恺64岁时开译《源》,曾戏填一首“浣溪沙”,其后半阕说:“彩笔昔曾描浊世,白头今又译‘红楼’,时人将谓老风流。
”②他心目中的《源》就像是《红》。
日本人则把《红》叫做“中国的《源氏物语》”③。
《红》与《源》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在此也可略窥一斑。
《红》与《源》确实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清乾隆五十八年即日本宽政五年(1793),《红》从浙江乍浦漂洋过海传入日本长崎,这是目前所知的《红》流传到国外的最早记载④。
1878年,黄遵宪、源桂阁等中日文人在笔谈中畅谈两国文化渊源时,在《戊寅笔话》第二十一卷中有一段评论就涉及到了《红》与《源》的比较。
当黄遵宪等人向日本友人推介《红》时,源桂阁说:“敝邦呼《源氏物语》者,其作意能相似。
他说荣国府、宁国府闺闱,我写九重禁庭之情。
其作者亦系才女子紫式部者,于此一事而使曹氏惊悸。
”⑤这也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把《红》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论述的较早的记载。
然而,国内有关《源》和《红》的比较研究并不尽如人意,这与我国对《源》的译介滞后、研究不够以及在《源》和《红》的比较研究中采用的研究范式单一等有很大的关系。
其一,与日本对《红》的译介相比,中国对《源》的译介显然大大落后了:1892年,《红》在日本就有了森槐南摘译的一段楔子;1916年,出版了岸春风楼节译本《新译红楼梦》;1940至1951年,出版了松枝茂夫全译本《红楼梦》⑥。
而成书于11世纪初比《红》早七百多年的《源》,在中国于1929年才有谢六逸发表在《日本文学》一书中的简要而完整的介绍文字;1957年才刊登钱稻孙选译的该书第一回《桐壶》;1974至1978年,台湾大学外文系中外文学月刊社出版林文月翻译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80年至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⑦,这是大陆出版的第一个全译本。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物语”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杂谈,物语文学则是日本文学的早期形式。
《源氏物语》是日本十一世纪初期的作品,在日本乃至世界的文学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从时间的角度来讲,世界上的第一部长篇写实性小说作品就是《源氏物语》。
它很好的反映了日本社会女性的困难生活,被人们传颂至今。
而《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包罗万象,将人情世俗囊括在内。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异曲同工,下文就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作者生平的比对《源氏物语》的作者与《红楼梦》的作者都出身于贵族世家,他们生活在贵族家庭之中,对贵族的生活感受颇深,这就促进了他们后期的文学作品创作。
两部作者的作者都比较了解贵族的生活特点,对贵族的生活以及妇女的生活十分明了。
又为一致的是,两位作者的人生都经历了变故,这使得他们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而因此产生了宿命论与悲观主义的思想。
不仅如此,他们又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比对纵观对于《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研究,学者们大体都是从政治、文化、历史以及阶级的角度出发进行比对研究的,他们的研究入手点几乎是一致的,即这两部书籍的作者都是通过描写贵族的腐朽荒淫生活,进而去揭露女性们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反映出盛极必衰的规律,饱含了作者的哀叹。
从悲剧的角度出发去比对《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两部作者都反映了贵族世家盛极必衰的没落、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们的悲剧人生等,这两部作者的主题思想大体是一致的,在表现内容与悲剧内涵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与西方的悲剧是完全不同的,是东方文学特有的悲剧,是反映东方贵族生活的悲剧巨着。
《源氏物语》在日本本国传统审美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儒佛的思想,并与其很好的交融在一起。
而《红楼梦》的创作历程则受到了本国儒学与外来佛学的影响,并将本国的儒学成分与外国的佛学成分很好的融合于一体。
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中男主人公的泛爱
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中男主人公的泛爱《源氏物语》和《红楼梦》同为东方文坛上两部现实主义杰作,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了是人的喜爱。
作者紫式部和曹雪芹出生在不同时期,光源氏和贾宝玉是两位作者着墨最多、情感倾注最深的中心人物,,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二者有着极大的重合之出。
他们不仅同出身于“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整日过着“温柔富贵,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被亲人视为掌上明珠,备受宠爱。
而且,都是自幼英俊聪明、能诗善文、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举止风流潇洒,姿态优美动人,多情善感,典雅温柔。
可谓集众美于一身。
两位作家在塑造人物时取得了如此共识,无非是为二人在生活中充满浓脂墨粉、花娇月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光源氏和贾宝玉都属世间少有的多情种,共同的追求便是对女性的迷恋,当时及更早的社会,好色、荒淫是贵族们追求享受的一个重要方面,混迹闺阁、追慕女子是封建贵公子共同具有的劣根性。
这种劣根性在光源氏和贾宝玉身上都有明显体现:对周围女子,大凡稍有姿色、才华的便一个也不放过,去尽所有的“心意”,泛爱无边,多有用心,但是贾宝玉对女性的倾慕和光源氏对女性的追求和占有是有本质差别的。
《源氏物语》第二回源氏借口回避中神去地方官伊豫介家避凶,当他私闯伊豫介之妻空蝉卧室,欲行非礼时,惊恐万状的空蝉喘着气绝望地说道:“你认错人了吧?”光源氏不但不放过她,反而一边虚情假意的说着情话,一边把空蝉抱起来,径直往自己的房间里去了;被侍女撞见了,他却无事一般的对侍女说“天亮时来迎接她吧!”更为卑劣的是当他再次私闯空蝉的卧房时,见只有一个人熟睡着,他满心欢喜的挨近身去,却发现不是空蝉而是另外一个女子,竟也不顾一切的做下了风流事,临走,还厚颜无耻的对这女子轻许诺言道“洞房花烛风光好,不及私通兴味浓-------请你不要忘记我。
而类似的情形,宝玉又是怎么做的呢?《红楼梦》第十九回写一日黛玉独自在床上歇午,丫鬟们皆出去自便,宝玉进入里间,见黛玉睡着,心里想的是“怕才吃了饭睡出病来”,行动上做的是“忙上来推她”,口里唤的是“好妹妹,才吃了饭,又睡觉!”这里,宝玉的心想、手推、口唤,显现的是他对女儿用心的纯洁与真挚。
《源氏物语》光源氏人物形象论文
《源氏物语》光源氏人物形象论文
《源氏物语》光源氏人物形象论文
摘要:《源氏物语》被认为是日本古典文学的最高杰作,写实手段开创了新的小说时代,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者紫式部经历了宫中生活,在作品中描绘出贵族阶级的情感与烦恼,理想与现实。
光源氏的一生,从最高的繁荣跌入最低的境遇,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印刻在世人心中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皇室贵族最终将走向末路的命运。
本文为探究光源氏的人物形象,与《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进行比较,从时代的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等方面出发,更为深刻地理解光源氏这一性格鲜明,矛盾多样的人物形象,从中体会光源氏独特的魅力所在。
一、在时代背景及作者生活背景下塑造的光源氏
《源氏物语》描写了平安时期日本贵族的生活,以藤原氏为原型,塑造了主人公光源氏。
光源氏这一典型的代表形象,实际上是当时贵族阶层的真实写照。
作为贵族子弟,光源氏从小接受了高等教育,在不满七岁时就开始研究学问,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
贵族婚姻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光源氏同样以婚姻作为筹码实施权力斗争。
同时,在平安时期一夫多妻的婚姻体制下,光源氏是多情与薄情的矛盾体。
二、光源氏的人物形象的研究
出身高贵,卓尔不凡的光源氏,在小说的第一回,从占卜者的口中就印证了他的外表之美。
从小聪慧好学,诗歌、文章、象棋等无所不能。
作家青野秀吉曾评论说“光源氏是紫式部理想的代表,憧憬的。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女性悲剧比较研究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女性悲剧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分别是中日文学史上两部璀璨的明珠,它们以其深刻的人性描绘和丰富的艺术表现,赢得了世界文学的赞誉。
两部作品都以女性角色为中心,展现了丰富的女性悲剧,这使得它们成为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部文学经典中的女性悲剧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揭示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对女性悲剧的不同理解和表现。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无情摧残。
而《源氏物语》则以其优美的文笔和丰富的情节,展现了平安时代宫廷生活的风貌,其中也包含了对女性悲剧的深刻描绘。
两部作品的女性悲剧,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文化语境、文本分析等多个角度,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剧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将深入探讨女性在封建社会和宫廷生活中的地位与命运,分析她们如何被社会规范所束缚,如何在挣扎与抗争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我们也将关注两部作品在描绘女性悲剧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文学技巧,以此来揭示它们对女性悲剧的不同理解和表现。
通过对《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女性悲剧的比较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这两部文学经典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借此反思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以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为女性的权益和地位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深刻的文学价值在于对女性悲剧的描绘和探讨。
曹雪芹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她们不仅美丽聪慧,而且个性鲜明,命运多舛。
在《红楼梦》中,女性悲剧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坎坷,更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悲剧人物之一。
她身世悲惨,自幼失去母亲,寄人篱下,饱受欺凌。
她聪慧敏感,才华横溢,却因爱情受挫而身心俱疲,最终病逝。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的象征。
红楼梦 与 源氏物语 的 比较研究
比较两部作品的女性观,各有其特点。作为女性作家紫式部认为女性形象要出身高贵,有娇好的容颜,有才气,有良好的内在品格。即评判女性的四个标准为门第、相貌、才华、气度。这如果对照作家的经历,可以说是她自己形象的流露。这种观点既反映了作者本人潜意识的标准,亦是代表了当时具有时代性的标准,即日本上层贵族社会对女性的评判标准。可以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贯彻了这一女性观,形象的丰满与缺陷来源于此,优劣的依据也在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源氏物语》着重描写的是当时日本贵族女性(即上、中、下三等)的形象,因此,就日本社会的整体而言,其女性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红楼梦》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则涉及面较广,较充分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女性观,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二、道德观
在女性观中具有决定性的大概要数道德观。在中国道德似乎从来就专为女性而言的,其中在婚姻道德方面最为明显。
在《红楼梦》中,女性的道德观的总依据虽然已发展到“失命事小,失节事大”的程度,但是在婚姻形态上追求婚姻自主已成为人物追求的重要目标,象宝玉和黛玉固然这样,紫娟、金钏等奴婢也是如此。尽管在封建条件下成功的希望是十分渺茫的。
尤三姐以前虽是一个“淫奔女”,但自“改行”觉醒以后,对爱情忠贞不渝。她对贾琏把她说与贾珍一事表现得极为愤慨,笑骂贾琏:“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姐儿俩个权当粉头来取乐儿。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她尖刻、泼辣地回敬了贾琏的无耻行经,拒嫁贾珍,思嫁柳湘莲,是一个性格刚烈、果敢冷静、憎恶淫奢、思慕英雄、追求美好婚姻的女性形象。
中国自秦汉以后,道德往往以儒家道德为核心,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对日本有较大影响,但是在反映平安贵族社会的《源氏物语》里我们还看不到源于中国北宋景德年间的情道德,唯一相同的是男尊女卑。
当时日本社会婚姻形态还比较落后,除了男尊女卑以外,还盛行一夫多妻制,婚姻中的男女关系亦极为松散,男女结合后,女方仍留在娘家,并无家庭这种形式来维系男女双方的关系。在一夫多妻制下,男女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感情,女性往往成了男人的玩物。《源氏物语》主人公正是利用这一制度,频繁娶妻,从女性形象来说,一方面是受侮辱,另一方面又构成她们的幻想依据。在《源氏物语》中最为突出的是“乱伦”事件的发生。一是源氏同继母藤壶皇后之间的乱伦。藤壶原为先帝的女儿,入宫前就有“容貌姣好”的名声。因她长得酷似桐壶更衣(源氏的生母),被桐壶帝迎入宫中做了皇妃,她仅比源氏年长5岁,在天皇面前根本得不到真正的爱情,于是她同源氏乱伦生下冷泉,桐壶帝还以为是自己的骨肉,老来得子犹为喜悦。倒是藤壶皇后深感内疚。一方面不断自我悔恨,另一方面又止不住对源氏的思念。二是源氏的妻子三公主(即女三宫)和柏木(内大臣之子)的通奸事件。三公主原是朱雀帝(桐壶帝的长子)的三女儿,当她嫁给源氏时,年仅13、4岁,源氏已过四旬,年龄相差悬殊。辈份也不对(源氏和朱雀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况且,源氏家中收养了许多妻子,朱雀帝让位给冷泉,为了拉拢源氏而一手造成的这个可悲的政治婚姻。当三公主与柏木之间生下熏君被源氏发觉后,柏木忧郁交加,郁郁而死。女三宫则出家为尼。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 2006 - 10 - 22
作者简介: 张铜学(1969 - ) , 男, 湖南溆浦人, 怀化学院党委办政工师, 从事高教管理方面的研究。
国古代文学中吸取营养, 虽然它们出于不同时代、不
同源地、不同作者, 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细窥
之又可各辨秋色, 可谓东方的二朵奇葩。
一、“情”的世界
开篇所说, 中国的《红楼梦》与日本的《源氏物
语》从成书时间上来说, 《源氏物语》要早于《红楼
梦》。《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长篇写实小说, 全书54
龙菊英(1972 - ) , 女, 侗族, 湖南通道人, 云箭集团《云箭之声》报社编辑。
《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乾隆时期, 是曹雪芹“十
年辛苦”呕心之作, 乃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且居中国古典小说榜首。《源氏物语》成书于日本平安
王朝之1001 - 1008 年间, 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描写贵
“情”, 有代表家庭王权的贾政对老母的孝奉之“情”,
对儿子宝玉的严爱之“情”, 有男主人公对大观园中所
有“钟秀”女子的爱恋之情, 其中更有对女主人公林
黛玉的爱“情”, 还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晴
雯、鸳鸯、紫鹃、袭人等对贾宝玉的爱慕之“情”, 甚
至于贾赦、凤姐、尤三姐??男女之“情”。在大观园
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 在“情”的世界、“欲”的海洋、“悲”的色彩、“奇”的结构中将两部巨著进行深入的分析
论述, 把大观园的男欢女爱、平安王朝的物哀审美意向, 赋予下层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 塑造了历久不衰的感人的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曹雪芹的《红楼梦》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分别是中国和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们都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成功塑造了许多美好而生动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的悲剧命运寄予深刻的同情,是两部关注妇女命运的优秀文学作品。
比较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同”与“异”,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客观、更准确地认识《红楼梦》和《源
氏物语》中的女性形象,更清楚地认识中日两国各自文化的特殊性,对探寻整个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男性作家曹雪芹和女性作家紫式部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真实地描绘了她们的复杂性格与丰富心理世界、艰难的生存境况和悲剧性的命运,这是两部著作女性形象整体上的相似之处。
由于作者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受所处时代的限制与作者个人因素的影响,所以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不可能是相同的,而集中体现作者审美理想的女性形象更是大不相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她们为人处事方式、觉醒程度和爱情追求等方面。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的男主人公形象比较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的男主人公形象比较作者:陈雅丹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4期(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摘要】《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分别代表了中国和日本古代文学创作的巅峰,后期学者们对两部作品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都有了丰硕的成果,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以《红》和《源》中出现的众多女性形象为基础而展开的,文章将横向对比两部作品的男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现状和中日文化中的男性文化的异同点。
【关键词】《红楼梦》;《源氏物语》;贾宝玉;光源氏;对比一、作品简介《红楼梦》成书于中国封建王朝末期,作者曹雪芹经历了家道中落人生悲喜后,思考历史趋势,结合生平经历,淡看时间沧桑,十年呕心沥血终于谱写出了位于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的旷世经典。
它以中国封建社会贵族家庭的腐朽生活为全文背景,以宝黛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衰亡为情节,揭示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并揭示出封建社会必将灭亡的社会发展规律。
而《源氏物语》比《红楼梦》的出现早700年,由平安时代的没落贵族紫氏部执笔完成,它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完整的长篇散文体写实小说,被誉为日本文学的最高峰。
作者紫式部主要描写了源氏的爱情生活,他在俊丑不一的一堆女子中努力追求情爱,在政治仕途上一心追求一席之地,但人生的可悲和虚幻,最终使他万念俱灰,丧命中年。
故事以平安时代为背景,讲述了奢华糜烂的贵族生活和在冰冷的环境中的身不由己,以及极度渴望爱情滋润的人性。
揭示了女性的悲剧命运,体现了虚无观和对无常命运深深的哀伤。
二、男主人公对比男性作家曹雪芹和女性作家紫式部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真实地描绘了她们的复杂性格与丰富心理世界、艰难的生存境况和悲剧性的命运。
《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和《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作为封建男权社会的代表人物,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共性,但是由于作者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受所处时代的限制与作者个人因素的影响,所以他们笔下的男主人公人物形象不可能是相同的。
宝玉明珠共欣赏--《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比较研究
中图分 类号 : l 1 0 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 0 9 — 0 0 0 5 — 0 2
一
、
引 论
担任江 宁织造 四十 四年。幼年家境 富贵无边 , 奢华无 比 , 财富和
无疑是群芳之首。 品性高洁 、 有时善解人意但又经常拈 酸使小性
的女子是一种不加伪饰 , 未经世俗沾染 的“ 纯真” 。 她有 着追求 自
己幸福的勇气 , 用 自己的爱情跟那个社会抗 争 , 但是她虽然征服
了宝玉的心 , 但在那样的社会和大家族制 度中 , 爱情不仅不是婚 姻基础 , 还是离经叛 道的另一种表现 , 所以, 这一场爱 情与家族 制度的战争中 ,她最终 以痛苦而死做为对 自己爱情 的最后 的捍
两 书简 介 :
做 的骨 肉,女儿称为水做 的骨肉 ,当唯一能 给他美好感觉 的东 西——爱情也被偷梁换柱时 ,他终 于以出家 的形式跟 这个 世界 彻底告别 。源氏公子的生母 出身寒微却为皇帝所 宠爱 而被 群妃
《 红楼梦 》 是 中国最伟大 的一部小 说 , 它在 中国文 学史上 的
三、 两 书 主 人 公
贾宝玉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 ?是古今第一 大“ 淫人” 还是一个 勇敢跟封建儒家思想做斗争的“ 斗士” ?是作 者的理想 化身还是
一
衣带水的中 E t 两 国 自古 以来交流不断 , 往来频繁 , 其政治
经济制度 、 文化风俗习惯 、 艺术语言文学极多相容相似之处 。现 在, 我们 分别就 两 国文学 史上 的丰碑—— 《 红 楼梦 》 和《 源 氏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研究生专辑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2002年文化心理制约下的文学接受——从《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谈起潘 道 正(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导师评语]根据对国内中日文学比较研究动态的了解程度,潘道正《文化心理制约下的文学接受》一文选题的理论意义:不再仅仅就紫姬、薛宝钗这两个形象本身品藻人物,而是从新的视域,由中、日两国文化精神和文学接受心态之间的差异,观照、阐释上述两个形象被接受命运的迥然不同的内在原因。
论文研究内容有新见解,进行了从形象或结果的逻辑,向背景或原因的逻辑转移的学术尝试。
在简练的描述性言喻中,将理论与现象,方法与材料较好地融通在一起。
获悉《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专辑》拟予刊用,谨表同意。
——麦永雄 梁潮[摘 要]《源氏物语》中的紫姬在日本是被公认的封建淑女形象,《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无论是出于作家的创作意向,还是在作品中的客观表现也堪称淑女,但两人被接受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这一文学接受现象上的差异只有在文化背景的整体观照下对之加以阐释方能找出完满的答案。
文化心里结构和文学接受心态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
情与理需要制衡。
中国是理性文化需要情感的宣泄,日本是同心圆合金文化,本质上主情,呼唤着理性的约束,因而,同样是理性品格的象征,薛宝钗在中国受到贬斥,而紫姬在日本则大受欢迎。
[关键词]封建淑女;文化心理结构;文学接受心态;情理平衡;同心圆合金文化《红楼梦》无疑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源氏物语》则是被川端康成誉为“影响了乃至支配了后来八百年间的日本文学”[1]的平安朝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两部卓立千古的名作及其中的人物形象被各自民族的读者接受与否的现象深刻地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学之间的互动。
两部小说在情节结构,思想倾向,言语表达,尤其是在人物塑造上都极其相似,其中最相似的两个人物形象紫姬和薛宝钗被读者接受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对个中的原因加以探讨。
一紫姬是《源氏物语》里被一致公认的最理想的正面形象。
小说中的紫姬处处按封建礼法行事,言谈举止贞静庄重,不仅深得长辈的看重,也受到同辈的乃至下人的喜爱。
只是紫姬似乎不象《红楼梦》中的宝钗那样工于“心计”。
其实不然,当源氏的种种风流韵事接连不断的传到紫姬的耳里,她虽忧思满腹,却尽量隐忍,不肯流露于表,三公主下嫁源氏,对紫姬来说是莫大的威胁,因为三公主“姿色既艳年纪又轻,威势甚大,足可凌人”,紫姬虽忧惧在心却不形之于色,相反为了迎接三公主入门,紫姬把大小事情都料理的十分周到。
这里紫姬的行为不仅仅出于传统美德,更是出于争宠的需要。
在源氏众多妻妾情人中,她之所以自始至终深受恩宠,靠的不仅仅是姿色、美德、哭哭啼啼的哀怨,也靠心计。
只不过远曹雪芹七百多年的紫式部不可能把紫姬的心事写得象宝钗一样丰富复杂罢了。
可以说论城府之深,紫姬和薛宝钗亦不相上下。
《红楼梦》中和紫姬及其相象的人物是薛宝钗。
但在中国对薛宝钗的评价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儿不凡先从文本的角度,从与黛玉的对比中,以及从作家的创作意向出发,对薛宝钗的形象作一深入的探讨。
:英国批评家福斯特把人物形象分为两种“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
薛宝钗可算得上是“圆形人物”。
其性格是极其丰富的,但主导倾向是“以理御情”。
薛宝钗和黛玉一样,也是性情中人,从小“也是个淘气的”、“也够个人缠的”、“都怕看正经书”,“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
他们是偷偷的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偷的背着他们看。
”(第四十二回)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中,当莺儿将和尚说“拣有玉的方可配”的话连底兜出来时,宝钗不等她说完“便嗔她不去倒茶”,宝玉挨打,她去探视,见宝玉伤的很重,便情不自禁的说:“别说老太太,太太疼,就是我们看着,心理也……”(第三十四回)“花看半开,酒饮半醉”,何处不见她至情的流露。
无论是机智才情,还是尖酸刻薄,薛宝钗跟黛玉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和黛玉不一样,黛玉在家,是林如海夫妇独生女儿,掌上明珠,来到贾府老太君贾母宠爱有加,地位和宝玉一般,宝玉还受贾政的约束,她则衣食不愁,只一门心思的恋爱就行了。
薛宝钗幼年丧父,寡母溺爱的是兄长,偏兄长只知惹事生非,“一应经济事务全然不知”。
(第四回)寡母软弱,只知一个劲儿的垂泪悲叹。
寄居贾府,虽说礼遇有加,但“终究是外人”,人情事理少不得小心应付。
黛玉可以恣情任性,说骂就骂,想讽就讽,随时可以生气,立马就能珠泪喷涌。
宝钗不能,她必须“以理御情”,必须学会压抑。
忧患家业,“每日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
”里里外外操持着一切,没有她,薛大呆子更加无法无天,薛姨妈又如何支撑的下去?薛家也许早就破败了。
她担心人情,宽以待人,以浑然不觉得宽容面对黛玉的尖酸刻薄,终让黛玉心服口服的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感动地说:“她竟是个好人。
”(第四十七回)她心地善良,急他人之所急,为湘云谋划诗酒东道,筹办螃蟹宴,见岫烟衣饰寒素,悄悄替她赎回了当铺里的棉衣,可以说正是薛宝钗的知书识礼、谦恭待人才使得破败的薛家在贾府中依然受到尊敬。
说薛宝钗不爱宝玉,情理上似说不过去,但她能够克制自己的情感,恪守伦理规范,理智的对待宝玉,仅有爱慕之心却无追求之意,从不和别人争风吃醋,更不用说弄奸使诈。
实际上曹雪芹又何尝不是对薛宝钗持赞赏态度。
《红楼梦》是女性赞歌的交响曲,“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第二回)女子的才情气质好自是皆高男人一筹,但更重要的是操持家务,治理经济,男人也是“万不及一的”(第二回)。
《红楼梦》固然表达了曹雪芹对“吃人的封建礼教”摧残女性的愤慨,但更多的是对家业破败的悲叹,甲戌本第一回,和曹雪芹有亲密关系的脂砚斋批道:“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这不是“恨”,而是“悲”,是对自家的家业象贾府那样不可避免的败落的无法抑制的悲伤,回首往事曹雪芹难道不希望有人能阻止家业的败落吗?有谁能够?出于对女子的推崇,曹雪芹把薛宝钗塑造成了这样一个不论在家业经济,还是在人情物理上都能应付自如的理想女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文学是愿望的达成”,曹雪芹对薛宝钗肯定的态度是能够说的过去的。
应该说无论是出于作者的主观愿望还是在作品中的客观表现,薛宝钗都应该是一个正面人物形象。
但如此相似的两个人物形象,他们被读者接受的命运却截然相反。
紫姬在日本无疑是“最可爱”“最模范”的女性,据说源氏物语的作者就是因为把紫姬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出色可人,而被冠以“紫”姓称作紫氏部的,“作者紫氏部,本姓藤原,名字不详,因其长兄任式部丞,当时宫中女官往往以父兄之官衔为名,以示其身份,故称藤式部,后来她写成源氏物语,书中女主角紫姬为时人传诵,遂称作紫氏部。
”[2]名字居然恩及作者,紫姬的深受喜爱可见一斑。
宝钗在中国虽不乏赞赏之人,但“抑钗扬黛倾向在〈红楼梦〉评论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3]宝钗被称为“封建卫道士”、“巧伪人”、“女曹操”、“女市侩”、“温柔敦厚其表,阴险奸诈其里”,乃至宝黛爱情悲剧的侩子手而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可谓恶之大者。
同样的贤淑,何以命运如此不同?就形象本身的争论已没有什么意义,真正的原因在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同。
二何谓“文化心理结构”?美学家李泽厚说:“所谓‘文化心理结构’归根究底本就是指文化传统长期塑造下的人们心理中情理结构的特定状态,它主要表现为自然情欲和社会理性的不同比例、配置和关系的组合。
”[4]理性和情感构成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两极,两者的“比例、配置和关系的组合”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文化心理结构既相对稳定又处在不断形成、丰富、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特定区域、种族、人群有着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
在文化心理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汉文化的理性倾向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先秦时期中国杰出的思想家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理性的清理。
其中贡献最大的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两位巨擘:老子和孔子。
老子以“道”为万物的本原,“道”“先天地生”为“象帝之先”,是天地万物“其所以生的总原理”。
[5]老子的自然本体论思想实际上解构了创世神话,体现了朴素的辨证的理性精神。
孔子则以现实的理性精神考察一切,“不语怪力乱神”,主张“不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出,“以修身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具为儒者所不道。
”[6]删诗书、定礼乐,对“黄帝话三百年”、“黄帝四面”、“夔一足”等理性化的政治诠释极大地加强了以周公为代表的巫术理性化的过程。
自秦汉以来充满理性精神的儒家思想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以孔子为代表和旗号的儒学远不是某些思想家们或精英阶层的书斋理论,思辩体系,道德文章,而且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话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
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的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和认识,而且也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构成了内在心理的某种情理结构。
”[4]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国史学的成就是独一无二的。
史持的是“不虚美、不掩恶”的“春秋笔法”,力图在理性可以解释的范围内对历史想象作一记录,体现的是理性精神而明显有别于神话传说的任情放笔,黄帝与蚩尤之战最早记录于《山海经》中:“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翼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7],极具神话色彩。
而在两汉司马迁的《史记》中,这种神话实现了向历史的转化:“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8]这里已全无神话色彩,而成为完完全全的历史了。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成为汉文化的正统在于其理性精神契合了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理性倾向。
其在被认可的同时又发展了传统中的理性。
史的出现并繁荣也是强调理性的必然结果,对史的重视则进一步强化了传统中的理性。
这样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经过儒家的发展和史学的强化在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自然情欲、兽性冲动、本能要求等原始力量被规范控制消融在强大的礼乐教化即社会理性之下。
可以说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是典型的理性文化。
文化心理结构体现出强烈的理性倾向。
日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汉文化冲击。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据严绍汤玉先生的考证早在公元三世纪中国的《论语》、《千字文》就由朝鲜辗转传入日本[9]。
平安时代中日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以贵族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传播。
“这一时代正是古代日本的权力阶级与知识阶层自觉的渴望获得中国文化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其热情竟历三百余年而不衰。
”[9]但是尽管受到汉文化的冲击,日本文化并没有被完全同化。
日本文化对儒学的吸收是有选择的,重视的是儒学的实用性,儒学主要作用在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外在执行性(如士、农、工、商的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