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07e01b9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9.png)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详细内容如下:1. 章节一:电与磁(1)第1节电流(2)第2节电路(3)第3节电磁铁(4)第4节电动机与发电机2. 章节二:电磁波与信息(1)第1节电磁波(2)第2节无线电通信(3)第3节现代通信技术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路的组成和原理,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2. 学习电磁波的基本性质,了解无线电通信的原理,认识现代通信技术。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组成和原理、电磁波的传播、无线电通信原理。
2. 教学重点: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种类、电磁铁的性质、电磁波的传播、现代通信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池、导线、电磁铁、电动机、发电机、收音机等。
2. 学具:电路图、电磁波传播图、无线电通信模型、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电器,了解电流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电流的概念、形成和测量方法。
3. 电路教学:讲解电路的组成、种类和原理,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电路。
4. 电磁铁教学:介绍电磁铁的性质和应用,进行实验演示。
5. 电磁波与信息教学:讲解电磁波的传播、无线电通信原理,结合收音机等设备进行演示。
6.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电路、电磁铁、电磁波的应用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8. 作业布置: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1. 电与磁章节板书:电流的形成、测量电路的组成、种类、原理电磁铁的性质、应用2. 电磁波与信息章节板书: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无线电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流的形成过程。
(2)画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图,并解释其原理。
(3)分析电磁铁的性质,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a5878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b0.png)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七章《电路与电流》全章;2. 第八章《电磁》全章;3. 第九章《电磁波》全章;4. 第十章《现代通信技术》第1、2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路的组成、电流的形成及作用,能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等基本仪表;2. 了解电磁现象,掌握电磁感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基本原理;3. 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及应用,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图的识别与绘制、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2. 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原理、电磁现象、电磁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源、导线、电磁铁、磁场演示器、收音机、手机等;2. 学具: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阻、二极管、三极管、收音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电路、电磁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2. 新课导入: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流的形成及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电路图绘制;3. 例题讲解:讲解电路图的识别、电流的计算等,帮助学生掌握电路分析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简单的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等,巩固所学知识;5. 课堂实验:分组进行电磁感应实验,观察电流的产生,加深对电磁现象的理解;6. 课堂讨论:讨论电磁波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了解通信原理;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概念、元件及符号;2. 电流的形成、计算及作用;3. 电磁感应现象、磁场对电流的作用;4. 电磁波的传播、应用及现代通信技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标出各元件的名称;(2)计算给定电路的电流、电压;(3)简述电磁波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2. 答案:(1)电路图及元件名称;(2)电流、电压计算结果;(3)电磁波应用描述。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3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c5674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4.png)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2.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力学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滑轮、钩码等)3.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2. 提出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新课讲授1. 力的概念- 教师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存在和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加深理解。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滑轮、钩码等器材,进行力的作用效果实验。
2. 实验步骤:a. 将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录下钩码的重力。
b. 通过滑轮改变力的方向,观察钩码的运动状态。
c.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3.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 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论。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力的其他作用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
4.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528d1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3.png)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2)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物理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物理计算和推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环保意识。
(3)养成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力学(1)力的概念和作用(2)牛顿运动定律(3)压强和浮力(4)简单机械2.第二单元:热学(1)温度和热量(2)热力学第一定律(3)热力学第二定律(4)物态变化3.第三单元:光学(1)光的基本性质(2)光的传播和反射(3)光的折射和散射(4)光的色散和光谱4.第四单元:电磁学(1)电荷和电场(2)电路和电流(3)磁场和磁感应(4)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压强和浮力。
(2)热学中的温度和热量、热力学定律。
(3)光学中的光的传播、折射和色散。
(4)电磁学中的电荷、电流和电磁波。
2.难点:(1)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热学中的热力学定律的推导。
(3)光学中的光的折射和色散的计算。
(4)电磁学中的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四、教学策略1.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物理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注重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5.结合考试大纲,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力学(1)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力的概念和作用:讲解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
(3)牛顿运动定律: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三个定律及其应用。
2023最新-初二物理下册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初二物理下册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90834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1.png)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优秀6篇】以“物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物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初二物理下册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教学目标篇一知识目标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关系;3、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想象、类比、推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类比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2、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篇二自由落体运动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
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
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v0=0(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通用7篇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abb84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12.png)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通用7篇教案的有效编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案可以提供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指导和支持,下面是网作者为您分享的八年级下物理教案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
(2)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3)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探究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2)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物理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3)通过介绍葛洲坝船闸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
仪器材料:两个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小木块、秒表。
板书设计:1、什么是连通器?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连通器的特点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总相平。
分析: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液体静止液片处于静止状态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两管液面高度相等两管液面相平。
3、连通器的应用茶壶、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电热水器的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装置、船闸。
教学过程:师: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茶壶,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象茶壶这样的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师:生活中还有那些容器是连通器?学生回答师:老师手中的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生:是连通器。
因为它是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
它的特点是组成连通器的各个容器长短、粗细、形状各不相同。
初中物理教案八年级下(3篇)
![初中物理教案八年级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3d590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3.png)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影响因素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摩擦力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
2. 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 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木板、砂纸等)。
2.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摩擦力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克服摩擦力的情况?请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解1. 摩擦力的概念: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称为摩擦力。
2.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的产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二是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3. 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摩擦力的大小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物体间的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3)物体间的相对运动速度:相对运动速度越大,摩擦力越大。
三、实验探究1. 教师演示实验:弹簧测力计测摩擦力大小。
2. 学生分组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条件下摩擦力的大小,如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不同压力、不同相对运动速度等。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影响因素等。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五、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 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影响因素等知识。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标准版,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871b567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1a.png)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第六章《光学》:6.1《光的折射》,6.2《透镜》,6.3《光学仪器》,6.4《颜色的世界》。
第七章《电学》:7.1《电流与电路》,7.2《电阻与导体》,7.3《电功率》,7.4《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学和电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原理。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学和电学现象。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电路图的识别和分析。
3. 电功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1. 透镜的类型和作用。
2. 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3. 磁现象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学器材(透镜、光学仪器)、电路元件(导线、电池、电阻、灯泡等)、磁性材料。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画图工具、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光学和电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光学:讲解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成像原理。
电学:讲解电路图的识别,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针对教学难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帮互助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光学部分:光的折射规律透镜类型及成像特点2. 电学部分: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电功率计算公式磁现象及其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光学:画图表示光的折射现象,解释透镜成像原理。
电学:分析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电阻和电功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策略,调整教学进度。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难点的反馈,针对性解答疑问。
3.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学习资料,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光学和电学领域的前沿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实验演示的互动性和观察要点。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细解释。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bd1d5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5.png)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常见力的特点和计算牛顿第一定律2. 流体力学流体的性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及其应用3. 热学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4. 光学光的传播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与凹透镜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使学生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让学生掌握热学基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4. 培养学生对光学现象的观察能力,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浮力的计算、热传递和物态变化、光学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计、气压计、温度计、光学器材(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练习册、笔、纸、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力与运动、流体力学、热学、光学现象。
2. 例题讲解:针对各章节的重点知识,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
2. 流体力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计算。
3. 热学:热传递、物态变化。
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目:力的合成、浮力计算、热传递计算。
分析题目:生活中的光学现象、流体力学现象。
2. 答案:详见课后作业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力与运动:研究摩擦力、重力等在生活中的应用。
流体力学: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流体中的运动状态。
热学:研究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教案(3篇)
![八年级物理下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9d5fe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3.png)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物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2. 力的实验操作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力的示意图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橡皮筋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例子,如推动物体、拉动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提问:什么是力?力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解1.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产生力的两个物体分别称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a. 改变物体的形状:通过实验演示,如拉伸橡皮筋,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b.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实验演示,如推动木块,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3. 强调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三、实验操作1. 实验一: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b.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2. 实验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力对木块、橡皮筋等物体的作用效果。
b.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应用,如建筑、交通工具等。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生活中的力,如重力的应用、浮力的原理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实验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8年级下物理教案(3篇)
![8年级下物理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2ddb4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9.png)
8年级下物理教案(3篇)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 1.学生熟悉物理是好玩的、有用的。
对物理讨论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留意的事情。
二、力量目标: 1.过观看和试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育初步的观看力量、分析力量。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喜爱科学的精神,发觉科学试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看及试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协作。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争论、试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争论法、试验法、观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自我介绍二、引入[师] 从这个学期开头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
请同学们观看美丽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展新课[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好玩的试验。
[演示] 课本图0.1-1试验 [演示] 课本图0.1-2试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看分析试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师] 以上的这些试验好玩吗?[板书] 物理是好玩的[板书] 物理学的讨论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好玩且都包含肯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渐渐弄清晰其中的神秘。
物理学不仅好玩,而且特别有用:[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看、勤于动手[板书] (2)勤于思索、重在理解[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四、小结物理学是好玩的,有用的。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认真观看四周的生活,从中发觉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测、擅长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觉事物的进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六、板书设计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识与技能(1)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3)会依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4)了解其他简洁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2、过程与方法(1)经受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把握用观看、比照来讨论问题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_下册教案(3篇)
![八年级物理_下册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e703e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32.png)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光的反射现象,掌握反射定律,能运用反射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光的反射现象。
2. 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1. 反射定律的应用。
2. 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光学实验器材:平面镜、激光笔、白纸、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图片,如镜子、水面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光的反射?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二、讲授新课1. 光的反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上发生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2. 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实验演示:通过平面镜、激光笔、白纸、直尺、量角器等实验器材,验证反射定律。
三、课堂练习1. 基本概念判断题: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 应用题:根据反射定律,求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定律。
2. 强调反射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思考:如何运用反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反射现象?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课堂练习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定律。
2.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第2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光的反射现象,掌握光的反射定律,能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8篇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b0cd9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43.png)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8篇教案可以提供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指导和支持,教案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八年级下物理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1(一)前提测评1、什么叫质量?物理实验中称物体质量常用的工具是什么?2、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前要进行哪些调节?怎么调节?答:⑴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⑵调天平横梁平衡,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中线处或指针在中线处左右摆动的刻度相等为止。
3、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被测物体放在哪一盘上?砝码放在哪一盘上?4、一般按什么顺序加减砝码?在什么情况下移动游码?答:⑴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后,接从大到小的顺序加减砝码。
⑵增加一个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右边,而减少一个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边,此时不加砝码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5、怎样读出被测物体的质量?答: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数。
7、怎样确定天平的最大称量值?答:⑴根据天平底座上的铭牌的标称确定。
⑵根据天平配套的砝码的总质量数及标尺示数估计。
8.使用天平时要注意哪几个问题?(二)以学定教实验活动: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导入:对话:生1:只要把一枚大头针放到天平上称就行了。
生2:应该在托盘上多放一些大头针来称。
生3:应先测一空杯质量,再将一枚大头针放入空杯中测出总质量,两次测量结果相减即得大头针质量。
教师指导:1、阅读实验要求。
2、讨论:上述三个同学哪个方法正确?为什么?3、了解实验的目的、器材。
4、设计实验步骤。
5、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序号数量总质量单个质量6、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师检查、指导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动手实验,也可以边做边商量,看哪组实验做得又快又好。
做完实验后思考,针对上面实验设计提出有关问题,其他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若某组抢答不完善,其他组可继续抢答,抢答完毕继续自由提问,再抢答,直至完毕。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2af616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ae.png)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1.1 矢量与标量1.2 牛顿第一定律1.3 动量与冲量2. 流体力学2.1 流体的性质2.2 流体压强与流速2.3 流体动力学3. 热学基础3.1 温度与热量3.2 热传递与热量计算3.3 热力学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动量与冲量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流体的性质,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了解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3. 让学生掌握热学基础知识,理解温度与热量的关系,掌握热传递与热量计算方法,了解热力学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量与冲量的计算,流体动力学原理,热力学定律。
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热量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矢量图演示板,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流体压强演示装置,温度计,热量计算器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计算器,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力与运动的关系,提问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流体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热学知识。
2. 知识讲解:力与运动:讲解矢量与标量,演示牛顿第一定律,介绍动量与冲量的计算方法。
流体力学:介绍流体性质,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讲解流体动力学原理。
热学基础:讲解温度与热量关系,演示热传递现象,介绍热量计算方法,阐述热力学定律。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与分析。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矢量与标量牛顿第一定律动量与冲量2. 流体力学:流体的性质流体压强与流速流体动力学3. 热学基础:温度与热量热传递与热量计算热力学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下的动量变化。
分析生活中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例。
计算一个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查找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优秀12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优秀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d35b4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2.png)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优秀12篇)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篇一一.什么是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第二节力的描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三要素;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单位;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力的图示教学过程:一、力的三要素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实验。
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
三、力的图示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
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
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
2023最新-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b2286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5.png)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要怎么写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里是漂亮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速度的计算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讲授新课1、速度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s/t单位:m/s或者是km/h例题:书本23页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练习:20m/s=54km/h=例题:书本24页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
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
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四)作业1、书本26页第一、四题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五)教学后记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7篇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4b613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a.png)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7篇初二物理下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对滚摆实验的分析,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2)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运用能的转化知识分析有关物理现象的转化。
(2) 培养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滚摆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领会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
(四)教学过程1.复习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2.引入新课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
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3.进行新课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图14.5-1,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
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
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
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
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2024年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精品版
![2024年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精品版](https://img.taocdn.com/s3/m/874d8c9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2.png)
2024年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精品版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光现象》:6.1光的直线传播,6.2光的反射,6.3光的折射,6.4光现象的实际应用。
2. 第七章《热现象》:7.1温度与热量,7.2热量传递,7.3物态变化,7.4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现象的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热量传递的方式,物态变化规律。
2. 教学重点:光现象的基本原理,热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具座、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温度计、热水壶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光现象和热现象,如镜子、透镜、冰块融化等,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光的直线传播:讲解光的传播速度、光的反射定律。
(2)光的反射:讲解镜面反射、漫反射,以及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光的折射:讲解光的折射定律,以及透镜、眼镜等实际应用。
(4)热现象:讲解温度、热量、热量传递方式,以及物态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光现象和热现象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章节和内容要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点和难点。
2. 设计简洁明了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光现象和热现象的基本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各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并说明其原理。
(2)简述热量的三种传递方式,以及物态变化的规律。
2. 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激光准直;光的反射:照镜子;光的折射:眼镜。
2024年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全套精彩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2024年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全套精彩教案标准版,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94fb4ed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19.png)
2024年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全套精彩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电磁学》:5.1电流,5.2电路,5.3电阻,5.4电能,5.5磁现象,5.6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电路、电阻、电能等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电路的连接方式。
2. 使学生了解磁现象及其应用,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连接方式,电磁感应现象。
2. 教学重点:电流、电阻的概念,基本电路的连接,磁现象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源、导线、磁铁、铁钉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导线、磁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磁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讲解电流、电路、电阻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电路的连接方式。
3. 知识讲解:(1)电流:介绍电流的概念、单位、方向等。
(2)电路:讲解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分析其特点。
(3)电阻:介绍电阻的概念、单位,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4)磁现象:讲解磁铁的性质、磁场的方向,介绍磁现象的应用。
(5)电磁感应:演示电磁感应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五章《电磁学》2. 板书内容:(1)电流、电路、电阻的概念及单位(2)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及特点(3)磁现象及其应用(4)电磁感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电流、电阻的概念,举例说明。
(2)分析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点,画出两种电路的连接图。
(3)简述磁现象的应用,举例说明。
(4)阐述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中学教案设计班级:八年级二班科目:物理备课教师:韩岔中学教案设计班级:八年级二班科目:物理备课教师:张小聪韩岔中学教案设计班级:八年级二班科目:物理备课教师:张小聪【问题】(去掉反光镜,让像直接成在天花板上.)①使用投影仪时,那段距离是物距;那段距离是像距?物距与像距相比,谁大谁小?②物、像哪个大、哪个小?③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满足以上物像大小的关系,物距、像距应有什么样的关系?④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如何放置?⑤为了得到放大的像,我们能不能让u<f?⑥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晰,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⑦安装上反光镜,请你们思考一下反光镜的作用?【板书】总结投影仪成像③2f>u>f, v>2f (有可能出现u<f)④投影片应该倒立放置.⑤不能.当u<f时,成虚像,不能在屏幕上成像.⑥减小物距,同时还要增大像距.⑦反光镜的作用是改变光路,便于观察像.2.照相机【讲述】(可以结合实物、挂图、模型或教学软件.)可以让同学讲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各部分作用.照相机的主要构造有:镜头(由几个镜片组成,它们所起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屏幕、调焦环、光圈环、快门、取景窗.【问题】①我们所用的照相机拍摄景物时,在胶片上所称的像有什么特点?②与投影仪的工作原理相对照,学习照相机.【讲述】(可以让了解照相机原理的同学讲解.)光圈环和快门的作用:光圈环和快门的配合使用,能够控制暴光量.课后阅读书P85阅读材料.胶片在经显影、定影就可成为照片的底版了.【讨论、回答】倒立、缩小、实像物距:u>2f,;像距2f>v>f调节方法:像变大:减小物距,同时增加像距(拉大暗箱的长度).像变小: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3.显微镜【讲述】我们能够利用放大镜看清较小的物体,但是要想看清细胞等微小的物体,放大镜就不能满足要求了.这是我们会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呢?学生活动的过程就相当于显微镜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显微镜由两组镜片构成,每组镜片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也就是我们所说得物镜和目镜.先用一个凸透镜让物体放大成实像,这个凸透镜相【学生活动】在投影片上画一个小物体,投影到屏幕上,再让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屏幕上的物体,前后对比观察的结果.韩岔中学教案设计班级:八年级二班科目:物理备课教师:张小聪韩岔中学教案设计班级:八年级二班科目:物理备课教师:张小聪韩岔中学教案设计班级:八年级二班科目:物理备课教师:张小聪韩岔中学教案设计备课教师:张小聪班级:八年级二班科目:物理说明:需要视频目录:(1)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3)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韩岔中学教案设计班级:八年级二班科目:物理备课教师:张小聪师:几十只蚂蚁作用的力的效果如何?几十个人干的活能用一只大象来代替,说明什么呢?(2)师: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3)师:请大家举例说明对合力的理解.(4)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水桶请体育委员一个人拎起来.理解合力是针对同一物体所受的某几个力说的;理解合力不是指简单的总和,而应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2.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演示实验:把一个50克的钩码竖直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伸长一圈;挂上两个50克的钩码,弹簧伸长两圈.现在弹簧受到钩码作用的两个向下的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情况如何呢?即用一个多大的何方向的力可以来代替呢?(尝试挂上一个100克的钩码时,弹簧也正好伸长两圈)(2)展示图片:一图中两小孩分别同向拉车和推车,一图中两小孩反向拉车.(3)师:你觉得这两种情况下合力情况如何呢?(4)师:请按书上步骤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同一直线上二力F1/N F2/N F/N同向反向希望了解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发现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同方向和反方向.提出问题:这两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生:同向的相加,反向的相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过程中注意保证力在同一直线上.3.总结归纳: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1)师:从实验探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提醒要注意合力的大小,也要注意合力的方向,归纳得出:生: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同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不变,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反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2)实验中你有什么其它的发现吗?与其中较大的力的方向一致,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生:用三个弹簧测力计同一直线上拉皮筋能研究三个力的合力情况.4.交流讨论:生活中合力知识的运用师:你知道合力知识在各个方面的运用吗?例如体育活动中,建筑上,动物世界里?(可展示一些图片)生:拔河;悬索桥;蚂蚁搬家……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反馈(1)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对探究实验的步骤却需要理解,比如为什么要把皮筋都拉到同样长度(O点),说明还是要强调理解合力的实质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的.(2)做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摆弄仪器时能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象同直线三个力的合成问题,不在一直线上时二力合成问题.备注韩岔中学教案设计班级:八年级二班科目:物理备课教师:张小聪韩岔中学教案设计班级:八年级二班科目:物理备课教师:张小聪教学课题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仪器材料小车、斜面、铁架台、毛巾、棉布、木块电脑多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区别出惯性和惯性定律;③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惯性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②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理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不断进取的精神;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问题与猜想】力是维持物体的运动,还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探究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课堂演示:教师手推一辆小车,小车可在讲台桌上滑行一段距离,然后停了下来;教师问:小车为什么能滑行一段距离?又为什么停了下来?你能试分析一下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吗?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相互交流讨论;小车能滑行一段距离,是因为它具有惯性;停了下来是因为它受到桌面给它的摩擦阻力的作用.小车从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制定计划】并思考以下问题:1.每次实验小车都要从同一高度滑下,为什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并演示实验.并说明实验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讨论.这样就保证了小车到达B处开始水平运动时的速度相同;便于比较.用同一辆小车.同学们安装好器材后;开么?2.三种不同的材料,目的是为什么?3.实验中是否要用同一辆小车?【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指导学生按照教材图7-32安装实验器材,按上述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并将实验的结果填在下表中.接触面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小车运动的距离毛巾棉布木板教师介绍: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通过这样的实验推理得出运动物体不受阻力时的运动状态的.后来笛卡尔又推出,运动的运动物体不受阻力时不仅速度的大小不变,并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教师对惯性定律进一步分析理解:条件:不受外力作用时;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始做实验.小车三次都在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到水平面上;每次水平面的表面不同,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铺毛巾,第二次换成铺棉布,第三次就是木板.比较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在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分析:①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②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③小车运动的长短与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④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的运动距离将会变长还是变短?⑤根据上面的实验进行推理,若没有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概括出一条重要的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请学生讨论课本中的109页的小明的周游世界的计划是否可行?问题在哪里?并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见解.【课堂小结】回到小车的实验中,与学生一起分析小车运动的原因,停下来的原因.学生思考与讨论,教师补充得出它们的不同之处.韩岔中学教案设计班级:八年级二班科目:物理备课教师:张小聪板书设计§8.1: 压力和压强一、压力:(F)⒈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⒉方向:垂直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物体.⒊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二、压强:(p)⒈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例题:例1:一块石头重2000N,与地的接触面积是5m2,这台机器重5000N,与地的接触面积是100m2,比较一下石块与机器对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⒊公式: p=⒋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牛顿”.例题2:人可以安全地通过一个沙滩.现有一辆履带式拖拉机要从这个沙滩上通过.已知这辆拖拉机的质量为5150kg,它的每条履带跟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0.75m2,从压强的角度考虑,这辆拖拉机能否安全地通过沙滩?三、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⒈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⒉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压力:通过实物投影仪给出教材第111页的图8-1,提出问题:压路机对路面,运动员对跳板、图钉对墙壁有没有力的作用?提出问题:这些力作用点和方向各如何,怎样用共性语言来描述它们?并组织学生讨论,得到结论.学生回答:有进行讨论,总结出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它有“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作用效果.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组织学生用手边的铅笔作教材图8-2的实验,体会“笔尖处比笔尾处疼”,紧接着提出问题:结合这个小实验分析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一步设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及受力面积有关给出实验器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并设完成这个简单的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设计实验,理解选用橡皮泥最好,它能够持久的记录深浅的印记.教学设计图示:第一节压强:韩岔中学教案设计班级:八年级二班科目:物理备课教师:张小聪第二节液体内部的压强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仪器材料微小压强计、适量的水、盐水.在两侧有开口直玻璃管,橡皮膜、盛水的方形玻璃鱼缸,电脑、 教学方法探究启发式板书设计§8-2 液体压强的计算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系.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⒈公式推导:在容器中装有密度为ρ的液体,要计算液体在深度为h 处的压强p ,可在液体中取底面积为S 、高为h 的一个圆柱体的液体为研究对象,液体静止时,这个液柱液也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液柱底面积所受的竖直向上的压力一定为此液柱所受的重力 即:G=F因此有:ρS h g = pS,所以深度为h 处液体产生的压强p = ρgh⒉公式:p = ρgh例题1:计算水面下50 cm 处水的压强?例题2: 如图1容器中盛有某液体,pA, pB, pC 分别表示A 、B 、C 三点处液体的压强,则:A. pA=pB=pC;B. pA=pC>pB;C. pA>pC>pB;D. pA=pB<pC 例题3:见图2,求液体内各点处的压强:图1 图 2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表1比较1、2、3次实验中水或盐水的数据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2、4、5次实验中水或盐水的数据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每次实验中水和盐水的数据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设计图示:第二节液体内部压强:韩岔中学教案设计班级:八年级二班科目:物理备课教师:张小聪第三节连通器教学重点和难点:1.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2.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可自带一茶壶2.教学器材:U形管、关于船闸录像带、自制的可移动U形管、茶壶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课题连通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2)了解连通器的原理.(3)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2.过程和方法(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回答师:老师手中的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生:是连通器.因为它是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它的特点是组成连通器的各个容器长短、粗细、形状各不相同.师:猜想一下,若在这个连通器中倒入水,当水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会不会平?学生猜想教师演示实验师: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原因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因为液体静止,所以液片处于静止状态,则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F向左=F向左又因为液片两侧的面积相同根据p=F/S可得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有p=ρgh可得,当ρ一定时,p相同则两管液面高度相等,即两管液面相平.师:如果连通器各容器中装的是不同液体,液面还会相平么?教师演示实验生:液体密度小的那个容器液面高.师:为什么?用刚才的方法分析.师:如果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但是连通器处于运动状态,液面会相平么?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生:这时液面不相平.师:课本中图8—12中的物品是连通器么?说说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叙述工作原理,教师补充.师:连通器还有一个重要应用---船闸,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况说明船闸的工作过程么?放船闸的录像带,增加感性认识学生叙述,教师补充课后作业教学反馈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位,让学生猜想、观察、思考、分析,层层深入,逐步得出结论.本节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备注韩岔中学教案设计班级:八年级二班科目:物理备课教师:张小聪第四节大气压强教学重点和难点:1.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是本节课的重点.2.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塑料吸盘2.教学器材:易拉罐、针筒、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砝码、抽水机模型、离心泵模型、托里拆利实验录像带、抽水机和离心泵电脑动画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课题大气压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3)了解大气压强的值和大气压强的单位.(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工作过程.(5)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用问题引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新课教学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想认识.电脑动画演示分步工作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作用.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气是否也像液体一样在它内部存在压强呢?学生讨论并猜想师: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验证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实验,通过这些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演示课本图8—16中的四个实验让学生对每个实验进行解释,教师作补充和纠正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简要介绍奥托*格里克和马德堡半球实验师:大气压有多大呢?想一想如何能测出大气压的值?简要介绍科学家托里拆利放录像:托里拆利实验师:请同学思考以下问题:(1)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上方为什么是真空?(2)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为什么等于大气压的值?(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4)托里拆利实验为什么不用水做?师:大气压是不是总等于一个定值?猜想一下:大气压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师:大气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看课本图8—20师:大气压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演示抽水机的连续抽水动作用电脑动画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分步工作过程师:为什么活塞向上运动时,阀门A关闭,阀门B打开?活塞向下运动时,阀门B关闭,阀门A打开?演示实验,演示能够连续工作的离心式水泵.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很多想法(教师讲这些想法写在黑板上,并进行分类)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进行引导纠正(1)实验操作中在管中灌满水银,堵住管口倒置在水银槽内,使管内没有空气.(2)管内水银没有全部落入水银槽中,说明是大气压支持着水银柱,所以大气压值等于管内水银柱的压强.(3)用液体压强公式可计算出管内液体压强值,此值等于大气压值.(4)让学生通过计算回答学生在地理课上学习过随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减小,所以能想到和高度的关系.学生还会举出其它例子学生通过看图、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并填写课文中的空白.学生认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