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传统文化
安徽有关衣食住行的传统文化

安徽有关衣食住行的传统文化
1、安徽集居与散居,安徽宣城民俗风情。
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
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村中建有宗族祠堂,各户门前留走廊通弄堂,汇总而通往村前一条大道。
少数村落依山处筑有围墙,平坦处开挖护村河,体制一如旧式的城堡山寨,易于防火、防盗、防偷,陌生人轻易难以进村,进村也难以找到路径逃走。
其弊端是交通闭塞,出入不便。
2、安徽百子会。
信奉佛教的人集体朝山,人数满百人以上称“百子会”,两百人以上的为双百子会,不满一百人称小百子会。
朝山者身众着灰上装、青裤、黄围兜上印有“朝山进香”字样,在香首带领下,步行上山,沿途敲锣唱赞、逢庙叩拜。
大多在地藏王生日活动最盛,素以能够在这天晚上赶到九华山肉身殿上通宵旦静坐“守塔”为荣。
4、腊八粥,安徽池州民俗风情。
腊月初八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薏米、桂圆、红枣、香菇、莲子等八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
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的习俗。
5、龙灯,安徽池州民俗风情。
九华山及附近乡邻逢年或重大节日活动时,以舞龙灯、狮子灯庆贺助兴。
龙灯以竹篾扎成拱形,一拱一板,每板长约1.5米,内燃蜡
烛,少则九板、多则数十板(均为奇数),每板1人扛舞,并敲锣打鼓随行.龙灯是民间庆贺喜庆的一项大型集体活动,所到之处观者如潮,十分热闹。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安徽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曲、传统节日、传统饮食等方面。
以下是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文介绍:1. 安徽黄梅戏:安徽黄梅戏是中国戏曲之一,源于安徽省黄梅县,流传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
安徽黄梅戏以唱腔悠扬、表演细腻、情感真挚、内容丰富而著称。
2. 安徽晋剧:安徽晋剧是中国戏曲之一,源于安徽省宣城市。
安徽晋剧唱腔响亮明快,表演风格热烈动感,故事情节曲折离奇。
3. 安徽池州麻将:安徽池州麻将是中国四大麻将之一,源于安徽省池州市。
安徽池州麻将的特点是牌面制作精美、玩法丰富多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4. 安徽芜湖皮影:安徽芜湖皮影是一种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源于安徽省芜湖市。
安徽芜湖皮影制作工艺精湛,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独具传统文化艺术价值。
5. 安徽黄山翡翠雕刻:安徽黄山翡翠雕刻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源于安徽省黄山市。
安徽黄山翡翠雕刻精细玲珑,艺术效果生动传神,深受人们喜爱。
6. 安徽琴台大鼓:安徽琴台大鼓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之一,源于安徽省宿州市琴台县。
安徽琴台大鼓音乐旋律高亢激昂,歌词丰富通俗,是广大民众喜爱的传统音乐艺术。
7. 安徽安庆山歌:安徽安庆山歌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之一,源于安徽省安庆市。
安徽安庆山歌音乐轻快欢乐,歌词朴素质朴,是安徽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
9. 安徽婺剧:安徽婺剧是中国戏曲之一,源于安徽省金寨县。
安徽婺剧以其唱腔优美、表演生动、音乐节奏明快,成为安徽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
10. 安徽池州花鼓戏:安徽池州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源于安徽省池州市。
其唱腔婉转动听、表演技巧高超、歌舞美观优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
总结: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音乐、舞蹈、民俗艺术、手工艺制作等方面,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特色。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省宝贵的文化财富,值得传承和保护。
介绍安徽家乡传统文化的作文

介绍安徽家乡传统文化的作文篇一《安徽老家的黄梅戏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安徽人,咱们安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老鼻子多了。
今天我就想跟大家唠唠黄梅戏。
黄梅戏在咱安徽就像土生土长的娇俏小闺女,特别招人稀罕。
打我小时候起,就没少跟着爷爷去村里的大戏台看黄梅戏。
戏台子也不咋讲究,就是用木头板子搭巴搭巴的一个简陋台子,周围用布一围就成了。
可就是这个戏台子,承载了我童年好多欢乐的回忆。
每到黄梅戏开演的时候,锣鼓家伙一响,那台下立马就热闹起来了。
那些个看戏的大爷大妈们眼睛都瞪得老大,像生怕漏掉啥精彩的地方一样。
黄梅戏演员的扮相那是真好看,花花绿绿的衣裳,头饰也是闪闪发光的。
特别是那些旦角,声音清亮亮的,就跟山间的百灵鸟似的。
我印象最深的那回,看的是《天仙配》,演七仙女的那个演员一出场,那小碎步走得,扇子一遮面,眼睛里全是戏。
她唱道“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时候,那声音婉转得哟,感觉整个村子都被这调调给填满了。
坐在我旁边的爷爷就跟着摇头晃脑的,用手还轻轻打着节拍,他那牙齿都没几颗了,笑得可开心了。
为啥黄梅戏这么有魅力呢?我觉得它的词特别接地气。
说的都是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反而显得特别亲近。
不像有些个大剧种,唱的词文绉绉的,咱听了半天才明白个大概。
黄梅戏就不一样,故事简单明了,啥棒打鸳鸯啊,神仙下凡谈恋爱啊,爱恨情仇的就在那几句唱词和演员的表情动作里全展现出来了。
而且在安徽的各个角落,你都能活捉黄梅戏的影子。
田间地头,有时候那些个农民伯伯农忙休息的时候,也会扯着嗓子唱两句黄梅戏,虽然没台上的演员唱得好,但那股子热爱劲儿可是一点不少。
黄梅戏就像是安徽的一张文化名片,外人一提起安徽,就说哎呀,黄梅戏的老家啊。
咱这些安徽人呢,也是走到哪都忘不了黄梅戏这口“家乡菜”。
篇二《安徽的剪纸艺术》说起来安徽的传统文化,可不能把剪纸给落下。
这剪纸艺术在安徽,就好比那隐藏在街头巷尾的高手,看着不起眼,可本事大着呢。
我奶奶就是个剪纸能手。
小时候做作业的时候,我就喜欢在旁边看奶奶剪纸。
安徽人文历史常识大全

安徽人文历史常识大全
安徽,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省份。
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下面是一些安徽人文历史常识的介绍。
一、安徽的历史沿革
安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这里是楚国的一部分。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安徽地区被划分为若干个县,隶属于九江郡。
此后,随着朝代的更迭,安徽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二、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安徽最为著名的文化之一,它以徽州地区为中心,涵盖了周边的一些地区。
徽州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如徽派建筑、徽墨、徽剧等。
三、徽商文化
徽商文化是安徽商人在长期经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商业文化。
徽商以诚信、勤奋、团结著称,他们的商业活动不仅促进了安徽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商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安徽的自然景观
安徽拥有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如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
这些景点风光秀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此外,安徽还拥有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如芜湖长江大桥、淮河治理工程等。
五、安徽的人文景观
安徽拥有许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如宏村古建筑群、绩溪古城、潜山天柱山等。
这些景点反映了安徽历史上的文化发展和变迁,也展示了安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六、安徽的美食
安徽的美食非常有名的,如徽菜、毛豆腐、烧饼等。
安徽!十大特色文化

安徽!十大特色文化一、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宣纸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
宣纸制作技艺是安徽省泾县传统手工技艺。
二、新安理学新安理学是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徽州,因徽州的前身曾为新安郡,故这一学派以“新安”定名。
理学家重视对理欲、心物、义利、道德、天人及其关系的逻辑论证,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
三、徽派版画徽派版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是徽籍画家、刻工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
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
明末,休宁人胡正言,创“版”“拱花”套印技法,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开创了我国古代套色版画的先河。
四、芜湖铁画芜湖铁画是安徽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
至今已有300年历史,铁画吸收了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低碳钢作原料,“以铁代墨,以锤代笔”,精工制成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艺术品。
目前又开发出金画等工艺制品。
五、徽州三雕徽州三雕是安徽省、江西省的地方传统雕刻艺术,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地方传统雕刻工艺。
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六、珠算珠算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8年6月14日,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申报的珠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八、徽剧徽剧为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也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剧种。
九、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
十、淮北梆子戏原名沙河调,又称沙河梆子,安徽梆剧,与河南豫剧同属一个剧种不同流派,是流行于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
追溯安徽的历史古典文化

追溯安徽的历史古典文化安徽是一个位于中国东部的省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古典文化。
追溯安徽的历史古典文化,可以深入了解这个地区的传统艺术、历史名人、传统建筑等方面的瑰宝。
一、安徽的传统艺术安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传统艺术在这里得到了精心培育和传承。
其中,安徽工艺品以皖南木雕、芜湖剪纸、徽墨、宣纸、徽锦、徽剧等著称,深受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皖南木雕是安徽省典型的传统工艺,以龙型家具和山水雕刻为主要特点,雕刻精细、造型独特,让人流连忘返。
芜湖剪纸是安徽省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芜湖剪纸以剪琴、剪人物、剪花鸟等各类图案为主,工艺精湛,色彩鲜艳,是一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徽墨是安徽省的传统文化艺术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徽墨以其品质优良、色泽饱满而闻名于世,是书法和绘画必不可少的一种材料。
宣纸是中国最早的纸张之一,也是安徽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色泽洁白、触感柔和而受到广泛的喜爱。
徽锦是安徽省的传统丝织品,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手工艺而闻名。
徽锦以其纹样繁复、丝线密集而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徽剧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是中国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徽剧以其细腻的表演技巧、华服艳丽的戏服和强烈的地方特色而备受赞赏。
二、安徽的历史名人安徽是一个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的地方,他们的辉煌事迹和杰出贡献,铸就了安徽的历史古典文化。
在政治、军事方面,安徽出了一大批重要历史名人。
比如,叶挺将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元帅之一,他在革命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徐向前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以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出色的指挥才能赢得了革命胜利。
在文学、艺术方面,安徽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历史名人。
比如,淮海戏剧作家郭沫若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家冰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才华而广受赞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发行。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2篇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一)安徽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素有“徽州古城”的美誉。
这里有独特而丰富的民俗风情,代代相传,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以下将为您介绍安徽的两个独特民俗风情。
第一个民俗风情是“祭灶”。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安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灶”仪式。
这是农民祈求来年丰收的一种习俗,同时也是对家庭灶神的感恩和祈福。
在当天凌晨四点左右,家家户户都会在家中祭拜灶神,备下丰盛的祭品,如水果、香烛和酒水等。
许多地方还会准备“拜糊糊”,即以面粉糊捏成的小人,祈求家庭和睦、人员安康。
这一天,家庭成员集聚在一起,共同祈福,以增进家庭和睦,也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第二个民俗风情是“舞麒麟”。
安徽许多地方,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或重要的场合,都会有舞麒麟的表演。
麒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吉祥、福气的象征意义,因此在安徽的民间活动中非常受欢迎。
舞麒麟的表演通常需要两个人扮演,一人扮演前腿,一人扮演后腿,两人合作配合,模仿麒麟的优雅动作。
他们身穿华丽的麒麟服,以舞蹈的方式展示出麒麟的神韵。
舞麒麟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祥和未来的向往。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二)接上文,继续为您介绍安徽的另外两个独特民俗风情。
第三个民俗风情是“抬花轿”。
在安徽的农村地区,每逢喜事,如婚礼或新儿出生,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抬花轿”仪式。
花轿是一种装饰华丽且寓意吉祥的交通工具,由几个人抬着在村中游行,以示喜庆。
主角通常是新娘或新生儿,他们被抬在花轿上,头上还插着鲜花或彩带。
整个村庄的居民都会随着花轿游行,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场面热闹异常。
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不仅展示了安徽人民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也传承了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第四个民俗风情是“舞马灯”。
舞马灯是安徽元宵节的传统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安徽各地的村庄和城市广场上都会举行盛大的舞马灯表演。
舞马灯是一种尺寸较大的灯笼,形状像一匹骏马,上面绘有各种绚丽的图案。
安徽传统文化

安徽传统文化
安徽传统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那么,你知道安徽有哪些特色文化吗?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下吧。
第一:戏曲
安徽戏剧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品种较多,名家迭出。
地方戏种现存30余种,影响较大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凤阳花鼓、坠子戏、花鼓灯等。
第二:文学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第三:美术
安徽历史上有新安画派、龙城画派,版画流派有芜湖铁画、徽派版画等。
徽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
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是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的特产。
第四:饮食
徽菜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徽菜包括黄山地区的皖南菜、皖中的淮扬菜、和皖北的沿淮菜,皖南菜是徽菜的代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五千多年的积淀,是我们国家、民族拥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安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历史悠久、积淀厚重、丰富多彩,而且特色显著、境界宏大、影响深远。
安徽文化研究报告

安徽文化研究报告一、引言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安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安徽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其独特的特点和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二、安徽的历史文化1.1 历史沿革安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商代晚期。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安徽曾经是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2 文化遗产安徽省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国家级和世界级的重要文化遗址、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黄山、庐山等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古徽州城、颍州城等古代城区的建筑群落,以及皖剧、草船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展示了安徽独特的文化魅力。
1.3 名人和思想家安徽省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思想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程朱理学、黄宗羲、徽派文化等都是安徽省独有的重要文化思潮。
三、安徽传统文化的特点2.1 徽商文化徽商文化是安徽省独有的一种商业文化形态。
徽商以其特有的商业模式和商业道德,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重要一环。
徽商注重信用、勤俭节约,并且秉持“博采众长、厚德载物”的经营理念,为安徽乃至中国的商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2 徽剧徽剧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优秀的戏曲艺术传统之一。
徽剧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
徽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唱、念、做、打、舞等,将安徽的历史、文化和百姓生活通过戏曲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
2.3 徽派文化徽派文化是安徽省特有的文化传统,其核心思想是“精细、简约、雅致”。
徽派文化主张追求精神境界和领导品质的提高,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以此来影响和改善社会风气。
四、安徽传统文化的现代影响安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不仅为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同时,安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也成为了学术界和文化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安徽是一个非常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其中包含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如下:
1. 安徽皮影戏——安徽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安徽皮影戏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手工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2. 安徽花灯——安徽花灯是一种采用彩灯、蜡烛和竹布等材料手工制作而成的传统文化艺术品,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精湛的工艺享有盛名。
3. 安徽龙船——安徽龙船是安徽历史文化的一大瑰宝,古老的龙船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4. 安徽太极拳——安徽太极拳是中国富有盛誉的文化遗产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已经成为一种全民性的体育和文化活动。
5. 安徽蜗牛灯——安徽蜗牛灯是安徽徽州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是一种手工制作的文化艺术品,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6. 安徽芦花鼓——安徽芦花鼓是一种有着广泛人气的传统民间乐艺,以其卓越的表演技巧和精湛的艺术独特性而在安徽乃至全国范围内广
受欢迎。
7. 安徽花香——安徽花香是由睢宁大地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民间艺术传统,以其特有的演奏和表演形式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吸引众多人的关注。
8. 安徽小吃——安徽的小吃文化是安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安徽名气最大的小吃有桂花糕、松饼、细麻花等,它们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美味,成为了安徽美食的代表。
安徽传统文化有哪些

安徽传统文化有哪些
阜阳剪纸。
安徽省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
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巾冒、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
徽州祠祭。
徽州宗祠祭祀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曾广泛流传于古徽州的祁门县、歙县、黟县、绩溪等地。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徽州宗祠大量涌现,宗祠祭祀活动成为徽州宗族活动一个重要内容。
颍州肘阁。
“肘阁”是颍州区优秀民间舞种之一,其形成年代在清代中期,是王醒先生在古老民舞“驮歌”基础上改革创新而成,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古老民舞艺术。
安徽婚俗。
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经过以上阶段和程序的,才为“明媒正娶”。
徽菜。
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
徽菜的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安徽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各个地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传统。
以下是一些安徽地区的风土人情:1.合肥市抛头狮:这是一种劳动人民在长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民间活动,以肥西门歌、舞狮、崇祀为内容。
其中,舞狮头者会将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并在举套之间做一个向上抛的动作,因此得名“抛头狮”。
2.亳州市大班会:这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其表演者会身着戏剧服装,脸上画着油彩,上演一出出精彩的戏码。
虽然大班会带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和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
3.宿州市皮影戏:这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会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皮影戏的制作精美,唱腔融入了地方戏曲,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4.蚌埠市花鼓灯:这是一种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于一体的表演形式。
花鼓灯的男角被称为“鼓架子”,女角被称为“兰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广场举行,以庙会和春会最为盛大。
根据区域的不同,花鼓灯主要分为颍上花鼓灯、凤台花鼓灯和蚌埠花鼓灯三个流派。
5.六安市龙腾舞狮:这是一种在街区路旁表演的传统民俗文艺活动,包括舞狮子、跑旱船、花挑子、大头娃娃、莲香舞等。
龙腾舞狮的表演队伍身着五彩艳丽的服装,在表演中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飒爽的英姿,赢得现场群众的掌声和喝彩。
6.芜湖市无为鱼灯:人们常称“鱼灯”为“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
玩“鱼灯”时,第一天叫“开灯”,最后一天叫“收灯”。
从“开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
7.宣城市火狮舞:玩火狮的人在嬉戏时会举着火把并喷撒火焰,故称“火狮”。
火狮以篾片扎制而成,彩纸糊身,内点燃腊烛,通体明亮。
表演时由两人撑柄表演,另一人为玩狮人,手持火把,不时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演形式
洋蛇灯表演时,舞者手持蛇形灯具 ,模仿蛇的蠕动、盘旋等动作,形 成独特的舞蹈韵律。
传承与保护
肥东洋蛇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当地政府通过组织培训班、 资助演出等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程大位珠算法
起源与历史
程大位珠算法起源于明代数学家程大位所创的珠算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算法特点
徽剧
01
起源与传承
徽剧是安徽省的古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徽州地区(今 黄山市一带),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徽剧以唱为主,声 腔优美动听,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
02 03
艺术特色
徽剧的表演风格庄重典雅,唱腔高亢激昂与婉转低回相间 。其剧目内容广泛涉及历史、神话、传说等领域。徽剧的 服饰、道具等也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汇报人:XX
•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庙会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表演艺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
• 传统手工艺技能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与保护
01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03
国际交流与合作
安徽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 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和传播 ,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庙会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华山庙会
要点一
起源与历史
九华山庙会是源于唐代的传统节日活 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七 月三十日,九华山地区都会举行盛大 的庙会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和信众前来参加。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以下是一些安徽省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徽剧(徽班):徽剧是中国戏曲的一种,起源于安徽,被誉为“百戏之祖”。
其表演形式独特,以唱、念、做、打的四综为主要表演手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 皖南花灯:皖南花灯起源于安徽皖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灯会之一。
这种灯具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常以庆祝节庆、宴会、喜庆之事。
3. 徽派建筑:安徽是中国四大古建筑文化省份之一,徽派建筑是徽州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代表性的有黄山市的宏村、西递等徽派古村落,以及黟县的黄山市徽州博物院等。
4. 徽墨制作技艺:徽墨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制墨技艺,以徽墨汉代产于歙县的墨为代表。
徽墨制作注重工艺,选用上等松烟、竹炭等材料,制作出质地均匀、色泽深重的墨。
5. 神秘的道教文化:安徽省有着丰富的道教文化传统,例如位于合肥市的长生殿、位于亳州市的天柱山,都是重要的道教圣地,传承了丰富的宗教文化。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反映了安徽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工艺技艺。
这些建筑、表演艺术、手工艺等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安徽人民对于历史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大全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大全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悠久的历史产生出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学派,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下面是为大家整理安徽文化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民俗文化阜阳剪纸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
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帽、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
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
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
朴素的审美观,形成了艺人剪纸风格和作品内容。
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
其作品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壮单纯的、细致精繁的,还有借鉴西洋绘画的线条组合形式的。
徽州祠祭徽商资本和官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
为中外诸方面尤为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和赞誉。
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祠堂建筑源于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
昔日的徽州农村,不是生产型的农村,而是消费型的农村。
徽州人甚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
他们常年在外,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创造了充裕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发展条件;成为富豪大贾之后,便投资故里。
除建造住宅、购置山场、田地、造桥、筑路、投资办学等以外,就是建造祠堂、庙宇以树碑立传,光宗耀祖,博取声名。
徽州歙县在明代时期,仅徽商投资建造的祠堂就有百余座。
可以说在当时宦资本是祠堂和其他建筑的经济之基础。
徽州的强宗大族,历来是聚族而居,尤在南宋之后,特别是受了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影响。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末清初,徽戏形成于安庆石牌、枞阳、桐城一 带,其基础是青阳腔、昆山腔和俗曲。 •嘉靖年间,青阳腔即已兴起。外来的昆山腔在徽 州地方和安庆形成两股势力,时称“新安曲派”和 “皖上曲派”,并和青阳腔相辅相成,以其“时调 青·昆”、“昆·池雅调”著称。 •多年来,徽剧先后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 第八届文华奖·新剧目奖、中国曹禺戏剧·剧目奖、 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剧本奖、中国首届戏曲“红梅 奖”大奖等多种国家级奖项,并赴上海、北京、香 港、澳门、日本、台北、西班牙等地演出,受到各 界人士的好评。
“徽州三雕”为古代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 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 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 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 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 刻。 徽州三雕的代表作,木雕为黟县的承志堂和木雕楼,尤其是承 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闹元宵";石雕为歙县的棠樾牌坊群和 黟县西递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 窗,左右各一,成双成对,更达到了"无字诗、画意对"的艺术 佳境;砖雕则为屯溪滨江长廊里的"五百里黄山图"大型砖雕, 无论从入画景点之多、画幅面积之大、透视层次之众和雕刻手 法之全来看,都是登峰造极的绝世佳作。 徽州三雕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戏文故事、花鸟瑞兽、龙 狮马鹿、名胜风光、民情风俗、渔樵耕读、明暗八仙和博古吉 图等。其雕刻技法,一般多为浮雕,杂有透雕、圆雕、线历史唯一安徽人民 吴倩倩
安徽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47项。涵盖民间 文学1项、民间音乐6项、民 间舞蹈4项、传统戏剧12项、 曲艺1项、杂技与竞技1项、 民间美术5项、传统手工技 艺13项。
安徽的风俗

安徽的风俗
安徽的风俗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
一、祭祖风俗:安徽人特别注重祭祖,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祖活动,祭祖祭祀都要烧香拜拜,祭祖时家家户户都要摆上新鲜的菜肴,比如鸡鸭鱼肉等,还有汤面、糕点等。
二、庙会:安徽地区有很多庙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都会有庙会活动,人们会聚集在一起,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平安等。
三、结婚习俗:安徽的结婚习俗也很多,比如结婚前要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拜谒父母,新郎家要准备礼物送给新娘家,新娘家要准备“嫁妆”等。
安徽省春节习俗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安徽省春节习俗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安徽省,春节习俗承载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本文将介绍安徽省春节习俗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一、放鞭炮放鞭炮是安徽省春节期间最常见的习俗之一。
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人们会早早地准备好各种鞭炮和爆竹,等待除夕夜的到来。
当夜幕降临时,整个城乡都会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炮竹声。
放鞭炮的声音被认为能够驱除厄运,迎来新年的好运和吉祥,也是热烈庆祝新年的表达方式之一。
二、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期间安徽省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
春联是用红纸剪成的对联,上面写着寓意吉祥如意的词语。
通常,春联由两幅对联组成,一幅贴在门楣上,另一幅贴在门框下。
贴春联既是对新年的祝福,也是装扮家居的一种方式。
在贴春联的过程中,全家人团聚一堂,共同展示祝福和喜庆的氛围。
三、包饺子包饺子是安徽省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
包饺子的活动通常在除夕夜进行,全家人齐聚一堂,共同参与。
包饺子不仅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象征着团圆和共享天伦之乐。
饺子的形状酷似古代中国的元宝,因此也寓意着新年的财源滚滚。
包饺子是一项充满欢乐和温馨的活动,也是家庭团聚的象征。
四、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安徽省春节期间经典的舞蹈表演。
舞狮舞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
狮子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龙则被视为古代帝王的代表。
舞狮舞龙的表演通常需要一支或多支舞狮舞龙队伍,由舞者扮演狮子和龙的形象,在鼓乐的伴奏下舞动。
这种表演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也寓意着吉祥、祥瑞和长寿。
五、灯笼展示灯笼展示是安徽省春节期间流传已久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家门口、街道上、庙宇旁等地悬挂和展示各种各样的红灯笼。
灯笼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上面绘有各种吉祥图案和祝福文字。
灯笼的亮光象征着光明和希望,也代表着新年的到来和旧年的离去。
在夜晚的灯笼下,人们聚在一起欢聚庆祝新年,感受家人团聚带来的温暖。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地方。
安徽以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闻名,这些项目代表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徽剧 (Huìjù)徽剧是安徽省的地方戏曲剧种,被誉为中国四大剧种之一。
徽剧以其细腻的表演方式和充满传统气息的音乐声著称。
其独特之处在于婉转悠扬的唱腔、优美的舞蹈和精湛的表演艺术。
徽剧在传承和发展中始终保持着其原汁原味的风格,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
2. 安徽花灯(Huādēng)安徽花灯是一项流传已久的手工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花灯以其精巧细腻的制作工艺和艳丽多彩的外观而著称。
制作花灯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手工雕刻和上色,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灯饰。
每年春节期间,安徽的街道都会挂满精美的花灯,照亮城市,给人们带来喜庆和享受。
3. 徽州木雕(Huīzhōu mùdiāo)徽州木雕是安徽的传统工艺之一,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精湛的雕刻技术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徽州木雕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常常以人物、花鸟和传统建筑等题材为主题。
这些木雕作品栩栩如生,根据传统的工艺方法,手工雕刻而成。
徽州木雕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4. 安徽民间舞蹈(Mínjiān wǔdǎo)安徽的民间舞蹈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其中著名的有秧歌舞、花鼓舞等。
这些舞蹈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精彩的动作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安徽的民间舞蹈通常以庆祝丰收、表达喜悦和祈福为主题,既能展示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又能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5. 炒底锅(Chǎo dǐ guō)炒底锅是安徽传统的烹饪器具,用于制作当地著名的菜肴徽菜。
炒底锅由铁铸成,具有传热均匀、炖煮入味的特点。
在使用炒底锅烹饪徽菜时,锅底的油脂能够与食材充分交融,使菜肴更加美味,独具徽菜的风味。
总之,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具特色,代表着这个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传统文化——徽商文化【摘要】徽商文化是安徽的骄傲,也是中国和世界的骄傲,300年前,古老的徽州大地上,曾经上演过一幕徽商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历史剧,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集团之总称。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代有发展,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作为古代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所以能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关键字】徽商文化特质徽商精神徽州文化一、文化概述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成“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成商人集团之总称。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明喜靖以降至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
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
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州素称“东南邹鲁”,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徽商的本质是儒商。
徽商研究是徽州文化研究中的不配课题,向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
徽商作为一支重要的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
徽商不仅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三百余年事业的辉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二、文化特质徽商最基本的特性是诚实守信和儒雅风范。
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
徽州六县宋元明清历代致富商人至少有近千人,其中,拥资百万的巨贾富商有二百三十人之多。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商品经济颇为发达,徽商云集,势力强盛,故有“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的说法。
在湖北汉口,徽商不但建有豪华的同乡会馆,而且,还在江滨建设有“新安码头”,专供徽商停泊船只之用。
在沿江其他城市,徽商也是聚集成帮,雄居广大市场。
那么,源自深山僻壤、“流寓四方”的徽商为何能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站稳商埠、立于不败之地呢?研究徽商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时,人们就会发现其核心就在于“诚信为本”的商业经营理念。
1.诚信经商徽商在异域他乡的立足、发展和整体势力的崛起、称雄,虽与徽商本身素有“徽骆驼”之称的吃苦耐劳精神、善于经营理财的精明头脑和一些客观机缘以及聚散网络等有关,但就经营理念而言,讲道义、重诚信、行善缘等,显然是其最核心的因素。
徽商在经营活动中,历来看重“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儒术饰贾事”。
遵行“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主张诚信为本,坚守以义取利,是徽商一以贯之的儒商品格,也使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将诚信作为经商从贾的道德规范,正是徽商获得成功的要诀之所在。
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鲜明的对比,各地商家在买卖中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现象时有发生,然徽商却坚持不为。
明朝徽商胡仁之在江西南丰做粮食生意,即使在天灾大饥之年“斗米千钱”的景况下,也决不在粮谷中掺杂兑假坑害百姓。
清末胡开文墨店发现有一批墨锭质量上有些瑕疵,老板胡余德发现后立即指令所属各店铺停止制售此批墨锭,并将流向市场的部分高价收回,倒入池塘予以销毁。
为保证商品质量,维护客户利益,决不掺杂使假,甚至不惜血本,毁掉重来,体现了徽商以诚待客的处世原则和以真行贾的经营理念。
儒家经典素有“明允笃诚”之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富与贵乃“人之所欲也”,然“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徽商历来奉行“贾道而儒行”,倡导诚信之商德,“不效世用一切狙诈术”,不以“功利为急”,故誉溢五湖四海,“而资益积也”。
徽商许宪据此作过精辟的总结:“惟诚待人,人自怀服;任术御物,物终不亲”。
2.儒学影响儒家思想,被长期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方方面面,徽商也长期受其熏陶和影响。
特别是在徽州,受程朱理学影响更为深重;徽商特别重视文化层次和做人品位,他们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而且对传统的商业也下大工夫进行研究。
同时,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徽商经营发展的根本利益,所以,能为其所接受。
因此,从徽商群体的思想到行为,可以看到他们受儒家影响而体现出祟高的儒家思想的特色,也就是“贾而好儒”。
这也就是“儒贾”徽商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根据。
作为儒商思想表现之一,徽商在经营中还善于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撰写成书著。
徽商之儒可以用六句话概括:“仁心为质,以义为利,以礼接物;择地趋时,以智求赢,以诚为本。
”徽商的“贾而好儒”可以从徽商的经营理念、用人之道、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3.经营理念在经营理念上,坚持“生财有道”的义利观,见利首先思义,认为义重于财,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坚持诚信经营,讲究商业道德,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奉行秤准尺足斗满。
并且,做到薄利多销,让利于客。
反对强取豪夺,鄙视对顾客欺诈行骗。
同时,还热心社会公益,乐善好施。
在用人之道上,坚持任用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儒雅之士,并且,注意培养他们学习思考的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始终坚持“勤苦、诚实、谦和、忍耐、变通、俭朴、有主见、不忘本、知义理、重身命”的选人思想和用人标准。
在人生哲学上,做到重德尊儒,坚持和为贵、礼为先、广交良缘。
奉行“温良恭俭让”即温顺、和善、恭敬、节制、谦逊。
认为谦以交友,和以生财,勤以补拙,俭以兴业。
而且,强调“五谊并重”,即族谊、戚谊、世谊、乡谊、友谊并重,不能厚此薄彼。
在生活情趣上,徽商人家特别崇文、重教、孝亲、讲礼,或者说是重读书、讲孝道、识礼节、扬文风。
在古黟,诸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等具有教化意蕴的楹联比比皆是。
徽商家庭非常重视奉亲至孝。
此外,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文风浓郁,崇尚以文会友。
同时,在交际中注意公众形象和注重公关策略,所谓“正衣冠,迎送宾客,尊而有礼”就是其重礼讲仪之写照。
三、徽商精神什么是“徽商精神”?胡适曾把徽商比喻成“徽骆驼”,因此有人把徽商精神概括为“骆驼精神”,这当然是对的。
但徽商精神还不仅仅是“骆驼精神”,“徽商精神”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1.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
明朝建立之初,北境未安,漠北蒙古残余势力时时入犯,明政府不得不在北方沿边驻扎重兵。
为解决军粮问题,政府制定开中法,号召商人输粮于边,政府发给盐引,到内地支盐行销。
这是巩固边防、保卫国土安全的一项重大政策。
不少徽州人千里迢迢不辞劳苦,运粮输边,早期的徽商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他们能够将个人逐利与赴国急难结合起来,正体现了一种爱国精神。
徽商的爱国精神,还突出表现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者捐资筑城,募勇抗倭;或者出谋划策,领导抗倭;或者弃商从戎,直接深入杀敌战场。
到了近代,为了抵御外国入侵,徽商也踊跃捐资。
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徽商的爱国精神。
2.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徽商绝大多数是小本起家,他们穷则思变、奋发进取,毅然走出深山,闯荡四海。
可谓岭南塞北,饱谙寒暑之苦;吴越荆襄,频历风波之险。
这种创业精神实在可贵。
当事业出现曲折时,不少人一蹶不振,从此销声匿迹,而徽商却百折不挠。
史料中记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
3.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竞争精神。
徽商善于趋利逐时,即根据市场特点,采取最好的经营方式;也善观时变,即在把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经营项目;还能揣度时宜,即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做出种种决策,往往能够出奇制胜。
4.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协精神。
“和协”是指处理人际关系所应达到的境界。
这种精神不仅表现在一家人或同族人中,也表现在一个个的商业团体中。
即便在整个徽州商帮内部,也能做到同舟共济、以众帮众,像遍布各地的徽州会馆、同业公所的建立,就突出体现了这种精神,从而大大强化了徽州商帮内部的凝聚力。
.5.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
翻开明清小说,常常见到关于徽商的描写。
但在封建文人的笔下,徽商个个是吝啬鬼。
如在《三刻拍案惊奇》中就讽刺一个在杭州的徽商吴某,“家中颇有数千家事”,“肉却不买四两”,“只是吃些清汤不见米的稀粥”。
甚至在明清笑话中也把徽商作为嘲笑对象,明浮白主人《笑林》中写道:“徽人多吝,有客苏州者,制盐豆置瓶中,而以箸下取,每顿自限不过数粒。
或谓之曰:‘令郎在某处大阚’。
其人大怒,倾瓶中豆一掬,尽纳之口,嚷曰:‘我也败些家当罢’。
”实际上这都是封建文人的偏见,这正反映了徽商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
值得指出的是,徽商能节俭,徽商妇更能节俭。
康熙《徽州府志》卷二就记述她们“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徽商能蓄积,不至卮漏者,盖亦由内德矣。
”四、徽商的兴盛与徽文化的作用在明清时期中国兴起的“十大商邦”中,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充分体现了徽商厚重的文化因素。
中国的用词习惯是“左”重于“右”,我以为,用“左儒右贾”而不是“亦贾亦儒”来概括徽商的特色,可能更为确切、更为深刻,其确切与深刻之处在于:文化对徽商的兴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徽商的兴起而产生深刻影响的文化,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徽文化”。
徽商作为一个商业集团,始于明代的成化、弘治年间(1457-1505年),而徽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它的起点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比徽商的产生早近千年。
徽州是典型的移民地区,古徽州的人口大多是在历史变故中迁来的中原地区移民,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口是士族富户。
如据史料记载,西晋“永嘉之乱”(307-313年)时,因避战乱而由中原迁入徽州的士族有程、鲍、俞、黄等十五氏;唐末黄巢起义(875-884)时,迁入徽州的士族有陆、陈、叶、孙等四十八氏;两宋之际、元末明初,更有大量的北方移民至徽州定居。
这些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丰富的文化,徽州地区的每个家族、每个村落,从一开始就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徽州地区特定的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诸多条件下,才孕育和造就出赫赫的徽商,徽文化对徽商的“神”和“形”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徽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大体系:一是观念文化,二是制度文化,三是地域文化。
观念文化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它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徽州号称“东南邹鲁”,又是“程朱理学”的故乡,封建理学的观念文化在徽州地区牢固地处于思想统治地位;制度文化是社会管理和政治层面的文化,在封建社会的基层,它的核心是以家族宗族乡族为形式的宗法制度文化,徽州地区形成并保留着最完整、最有效的家族宗族乡族结构体系,世世代代维系和控制着徽州人的思想和行为;地域文化是劳动人民历史地创造的乡土文化,但徽州的地域文化却是层次很高的乡土文化,扬名于世的就有徽剧、徽菜、徽派建筑、徽州朴学、徽州版画、徽州篆刻、徽州文书、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等,洋洋大观,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