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

合集下载

(参考课件)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

(参考课件)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
15
二、常用的透皮促进剂
根据其结构特点分类如下: 1、月桂氮卓酮类 2、二甲基亚砜类 3、帖烯类 4、表面活性剂 5、脂肪酸类 6、其他类型的化合物:醇类、脂类、鲨烷类、 角质保湿剂、β-环糊精等
16
常用的透皮促进剂
月桂氮卓酮(氮酮)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透皮促进作用 (1)对多种亲水性和亲脂性药物均有强大促渗作用 (2)促渗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产生最佳促渗作用的浓度通常
(4)皮肤4的.药条物件在基基质3乙.中皮酰的可肤胺分据状(散药D况状M物A:态)病p、K:变a调分丙、节散二破基度醇损质大、皮p,油肤H使透酸>药正过、物常率亚成高皮油分;肤酸子>角、型质挥。层发增油
5.药物油水等分厚。配3皮.系基肤数质. K与O/W药:K物O/W的大亲,易和穿力透:,亲但和过力大小又则下易降于;药物
• 汗腺
少。面积小
•主要屏障:重角金质属层、(磺类胺脂类特、性皮)质;被动扩散。
非解离激型素脂类溶、性脂物溶质性易维透生入素,水溶性物质和解
很离少型,分大子分不等子易可药透透物入过吸,。收需要与细胞膜蛋白质水合。
6
二、透皮吸收的过程 1.药物由基质向角质层的分配:基质影响药物的状态 2.药物在角质层内的扩散 3.从亲脂的角质层分配至更为水性的活性表皮 4.通过活性表皮或真皮的转运,伴有皮肤微管结构的摄取 5.体循环分布和消除
%以上浓度时,则随浓度增加而透皮作用增强,常用其30 %~50%的水溶液。 2、抗炎、止痛、止痒、促进伤口愈合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本品的缺点是恶臭和皮肤刺激性,高浓度DMSO可致皮 肤实质性损害,皮肤结构改变。
20
常用的透皮促进剂
癸基甲基亚砜 其对极性药物的促进作用大于非极性药物,本品

美容化妆品中的透皮吸收机制与调控技术研究

美容化妆品中的透皮吸收机制与调控技术研究

美容化妆品中的透皮吸收机制与调控技术研究随着美容化妆品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透皮吸收是一种通过皮肤将有效成分吸收进入人体的机制,而调控技术则是为了提高化妆品的透皮吸收效果和安全性而采取的手段。

本文将从透皮吸收机制的研究以及调控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透皮吸收机制的研究1. 皮肤结构和屏障功能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

其中,表皮是透皮吸收的关键部位,主要由角质层、颗粒层、透明层和基底层组成。

角质层是皮肤最外层的一层细胞,具有屏障功能,能阻挡外界物质的进入,起到保护作用。

2. 透皮吸收机制皮肤透皮吸收主要依靠物质的分子量、脂溶性、离解度以及分配系数等因素。

一般来说,分子量较小、脂溶性较好的物质更容易透过角质层进入皮肤深层组织。

透皮吸收过程中,物质可通过弥散、渗透、转运等方式进入皮肤。

二、调控技术的应用1. 物理增透技术物理增透技术主要通过改变物质的外部形态来提高其透皮吸收效果。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纳米粒子,能够增加物质的比表面积,提高皮肤与物质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透皮吸收效果。

此外,利用超微粒技术也可以提高物质的透皮吸收率。

2. 化学增透技术化学增透技术主要通过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来提高其透皮吸收效果。

如调整物质的离解度、溶解度,以及改变分子结构等,都可以改善物质在皮肤上的渗透性。

另外,化学增透技术还可以通过使用增渗剂、载体等辅助物质来促进物质的透皮吸收。

3. 生物增透技术生物增透技术主要通过改变皮肤的生理状态来提高物质的透皮吸收效果。

例如,通过使用微针、超声波、电泳等物理刺激手段,可以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从而加速物质的渗透。

此外,一些脂质体、微胶囊等载体系统也能够增加物质在皮肤内的分布和存留时间,提高透皮吸收效果。

三、透皮吸收的安全性和监管1. 安全性问题虽然透皮吸收在美容化妆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一些化妆品中的成分可能对人体产生潜在的毒性和过敏反应。

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

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

一、美容药物:以美容为目的,用于美容治疗、保健和维护人体健美而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能够与机体相互作用,具有体内过程。

二、透皮吸收1、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美容药物制剂涂于皮肤后,其有效药物成分经释放、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发挥药物作用的过程。

其有效药物成分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其进入体循环,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2、透皮吸收途径:经表皮直接透入:细胞通路、细胞间通路经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和汗腺)透入3、透皮吸收过程:1。

由基质向角质层的分配2.通过角质层的转运3。

从角质层向活性表皮的分配4.通过活性表皮/真皮的转运5。

体循环分布和消除4、影响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1、药物的化学结构前体药物:无药物活性但具有优良的透皮吸收性,透皮吸收后经生物转化(酶反应或机体内其他反应)生成原来的活性药物。

2、药物的分子量和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药物在油相和水相中的分配比例,反映了药物分子的亲脂特性。

3、药物的解离状态非解离型药物分子容易透皮吸收。

(二)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1、剂型的影响药物越容易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有利于其透皮吸收:凝胶剂、乳剂型软膏、脂质体、微乳等。

脂质体:以磷脂和胆固醇为基材,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而形成的微型囊泡。

微乳:粒径为10~10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胶体分散系统,由水相、油相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低粘度、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溶液体系.2、基质的影响3、透皮促进剂的影响(三)皮肤的条件1、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外层角蛋白或其降解产物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

2、皮肤状态3、皮肤部位4、皮肤温度5、皮肤的储库作用5、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药剂学法:透皮促进剂物理学法:超声波导入法、直流电离子导入法化学法:合成前体药6、透皮促进剂——能够促进药物制剂中的主药更快或更多地透入皮肤内或透过皮肤进入循环系统,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物质.1。

《透皮吸收篇》课件

《透皮吸收篇》课件

02
CHAPTER
透皮吸收技术的种类
被动扩散技术
01
02
03
04
扩散原理
利用皮肤的自然渗透能力,使 药物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
适用药物
脂溶性药物、小分子水溶性药 物。
优点
操作简单、无创伤、安全性高 。
缺点
药物渗透速率低、吸收效果不 理想。
主动渗透技术
扩散原理
通过外部能量或药物本 身的渗透作用,增强药 物在皮肤中的渗透能力
渗透和扩散问题。
皮肤过敏反应
某些人可能对某些透皮吸收药物产生 过敏反应,需要在使用前进行皮肤过
敏测试。
药物稳定性
透皮吸收药物需要保持稳定性,防止 在皮肤表面分解或失活。
药物剂量控制
透皮吸收药物的剂量控制相对困难, 需要精确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剂量 。
透皮吸收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材料的应用
纳米技术的应用
戒Hale Waihona Puke 贴片透皮吸收技术可以将特定成分通过贴 片形式渗透到皮肤中,抑制酒精的吸 收,降低饮酒欲望,帮助人们成功戒 酒。
06
CHAPTER
透皮吸收技术的未来展望
新材料的应用
01
02
03
高分子材料
利用高分子材料作为透皮 吸收的载体,提高药物的 稳定性和渗透性。
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 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能够提高药物的透皮吸 收效果。
减肥塑形
局部塑形
透皮吸收技术可以将特定成分送 达特定部位,促进该部位的脂肪 代谢和肌肉紧致,实现局部塑形 的效果。
整体减肥
透皮吸收技术可以通过调节食欲 、减少脂肪合成等方式,实现整 体减肥的效果,帮助人们恢复苗 条的身材。

外用美容药物学的透皮吸收及其药代动力学 PowerPoint Presenta

外用美容药物学的透皮吸收及其药代动力学  PowerPoint Presenta

h
14
➢二、药物透皮吸收动力学模型分析
扩散模型
隔室模型
隔室模型与生理药动学模型的结合
h
15
➢三、皮肤药物浓度和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指经血管外途径给予的药物被吸收 从而为机体所利用的程度与速度。
目的:评价透皮吸收的性能。
h
16
➢四、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
h
17
h
18
制剂中药物向角质层转移 药物在角质层内的扩散 由角质层向下层组织转移 药物在活性表皮和真皮层中扩散 向体循环转移
h
8
h
9
第三节 影响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一 药物因素
1.
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相对分子量和化学结构 脂溶性和油水分配系数 pH和pKa
h
10
2. 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
剂型的影响 基质的影响 透皮促进剂的影响
h
11
➢二 生理因素
年龄、性别因素 给药部位因素 皮肤因素 皮肤的水合作用
h
12
➢三 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
1 皮肤的代谢
2 皮肤的储库作用
h
Hale Waihona Puke 13第四节 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原理及药代动力学
➢一、透皮吸收原理
药物的透皮吸收是一个被动扩散过程 漏槽状态 dQ/dt=kp. △C
第二章
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
h
1
学习目标
1.掌握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机制和主要 途径;
2.熟悉影响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的因素; 3.熟悉透皮吸收动力学。
h
2
第一节 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含义和意义

2009级第一讲绪论、透皮吸收

2009级第一讲绪论、透皮吸收
宁夏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宁夏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医科大学
教研室_专业课__ 教研室_专业课__
课 程 名 称 授 课 方 式
教师姓名_赵淑红 教师姓名_
专 业 层 次 授 课 时 间
美容药物学 美容药物学
医疗 美容技术 美容技术 20102010-210
年 级
2009 2009 级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
学 时
课后回忆(经验教训、效果估计或反应,存在问题……) 课后回忆(经验教训、效果估计或反应,存在问题……) ……
教研室主任____________ 教研室主任 2011 年 月 日
宁夏医科大学教案续页 宁夏医科大学教案续页 医科大学
组织教学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地及重点难点 讲授本节课内容 多媒体展示 1 分钟 4 分钟
皮肤结构与外用美容药物透皮皮、皮下组织。 二.透皮吸收的途径:解释 1.表皮途径:生理状况、极性、脂溶性、解离情况。 2.皮肤附属器途径:毛孔、毛囊、毛-皮脂腺系统 三.透皮吸收的过程: (见图展示)
第三节 影响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10 分种
一.药物因素 二.生理因素:年龄、性别因素、给药部位因素、皮肤因素、皮肤的水合作用。 三.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 1.皮肤的代谢 2.皮肤的储库作用
第一章 .美容药物学概述 学习目标:见教材 一.美容药物学 美容药物学的概念 美容药物学 1.医学美容:概念 分类:美容药物、手术美容、物理美容等。 2.美容药物★ 美容药物★ 美容药物 (1)美容药物与一般药物、美容药物与化妆品的区别: 美容药物:概 美容药物 概念;一般药物:概念;化妆品: (2)美容药物学 美容药物学:解释概念 美容药物学 二.美容药物学的地位与研究任务 1.地位: 2.目的:3.任务: 三.美容药物学的发展 第二章

《透皮吸收篇》课件

《透皮吸收篇》课件

透皮吸收的工作原理
1
分子扩散
药物分子通过皮肤层屏障的分子扩散作用,从而进入皮下组织和血液循环。
2
角质层渗透
药物通过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渗透到真皮层,然后到达皮下组织。
3
循环系统吸收
药物进入皮下组织后,通过微血管和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以实现全身有效吸 收。
透皮吸收的应用领域
药物传递
透皮吸收可用于给予药物,例如局部止痛剂、避孕药和激素。
美容产品
透皮吸收可用于美容产品中的有效成分的传递,如抗衰老和美白成分。
药物代谢研究
透皮吸收可以用于药物代谢和毒性研究,以评估药物的吸收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透皮吸收的优点与局限
1 优点
无需注射或口服,减少不适感和消化道问题。
2 局限
透皮吸收速度慢,适用于药物剂量较低的情况。
透皮吸收的技术发展趋势
透皮贴剂
《透皮吸收篇》PPT课件
透皮吸收是一种将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到体内的方法。本课件将深入探讨透皮 吸收的定义、工作原理、应用领域、优点与局限、技术发展趋势、挑战与解 决方案,以及结论和展望。准备好开始你的透皮吸收一种将药物通过皮肤层屏障接触到血液循环的过程。它通过皮肤 表面的细胞间隙,进入真皮层并最终进入血液循环。
2
皮肤屏障
某些药物可能无法有效穿过皮肤层屏障。解决方案包括使用渗透增强剂或改变递 送系统。
3
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透皮吸收的反应可能不同。解决方案包括进行个性化剂量调整。
结论和展望
透皮吸收是一种有前景的药物给药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随着技术的 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创新和改进,以提高透皮吸收的效果和可行性。
透皮贴剂是一种方便的透皮吸 收技术,可提供持续释放的药 物给药。

第二章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ppt课件

第二章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ppt课件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皮肤类脂的双分子层 结构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指药物在油相和水相中 的分配比例,反映了药物分子的亲脂特性。只 有油/水分配系数适中的药物才会具备较好的透 皮渗透系数。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三)药物的解离状态 • 通常非解离型药物分子容易透皮吸收,
1.基底层
皮肤基底层:一层矮柱状的角质形成细胞 和少量黑素细胞构成。
其中10个基底细胞中有1个黑色素细胞,它 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黑色素。
基底层对皮肤美容影响:①决定皮肤的自 我修复能力;②与疤痕形成密切相关。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二、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 意义
• 针对皮肤局部问题,局部给药,直接作用 于病变部位,提高疗效,可减少全身性毒 副作用。
• 不同皮肤疾病涉及皮肤不同层次和部位, 需要药物停留在相应部位发挥治疗作用, 比如:治疗痤疮需要药物靶向毛囊皮脂腺 ;牛皮癣的治疗应使药物进入表皮更深层 次甚至真皮才能发挥疗效。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三)干性皮肤 干皮肤皮脂分泌少,含水量低(<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少量黑素细胞构成。
其中10个基底细胞中有1个黑色素细胞,它
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黑色素。
基底层对皮肤美容影响:①决定皮肤的自
我修复能力;②与疤痕形成密切相关。
2.棘层
与基底层合称生长带,也称种子层。
供给细胞营养。 3.颗粒层 变。 4.透明层 可控制皮肤的水分,防止水分流 对光线反射有阻断作用,可防止
(二)真皮
真皮的网状层
• 特点: 当皮肤划伤深及真皮时,会产生疼痛, 皮肤会出血。创伤修复过程中纤维组 织大量增生,伤愈后会留瘢痕。
(三)皮下脂肪组织 (四)皮肤附属器
1.血管:动脉、静脉和微血管,可供给皮肤营养
2.淋巴管: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结。主要功能为
排泄细胞代谢废物及毒素。
3.神经:包括各种皮肤感受器
(三)干性皮肤 干性皮肤皮脂分泌少,含水量低(<10% ),pH值≥6.5。皮肤白而薄细,毛孔不明显 ,无油腻,光泽度差,可见缺水干纹甚至脱 皮,对外界抵抗力差。清洗后一般40min才会 失去紧绷感。活特氏灯下仅可见极少量橙黄 色荧光块。
第三节 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 的途径和过程
一、透皮吸收途径 (一)经表皮直接透入 表皮途径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完 整的表皮具有类脂膜特性,允许脂溶性药物 透入皮肤。药物穿透角质层的通路可分为透 过细胞通路和细胞间通路。弯曲的细胞间通 路是药物穿透皮肤的主要途径。极性分子可 经角质细胞间的水性区通过,而非极性分子 则从疏水区透过。
--角质层
防水、防菌,保护作用 控制皮肤水分,管制水分流失 防止异物侵入,过滤紫外线
--透明层 --颗粒层
--棘层
具有细胞分裂增殖能力
-- 基底层
每一个表皮细胞都起源于此,是
皮肤细胞的“发源地”。含黑色素细胞,产
生黑色素的多少决定肌肤颜色。
表皮的结构与各层的功能
1.基底层
皮肤基底层:一层矮柱状的角质形成细胞
(二)油性皮肤 •油性皮肤的皮脂分泌旺盛,可分为缺水油性 和不缺水油性皮肤。又可分为普通油性皮肤 和超油性皮肤。 •普通油性皮肤毛孔粗大,油腻光亮,不易出 现干纹皱纹,对外界刺激抵抗力强。清洗后 一般20min皮肤即可失去紧绷感。活特氏等下 可见皮肤有大片橙黄色荧光块。超油性皮肤 皮脂分泌过于旺盛,堵塞毛孔,形成黑头和 白头粉刺,甚至丘疹、结节、脓疱和脓肿型 痤疮。
二、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 意义
• 针对皮肤局部问题,局部给药,直接作用 于病变部位,提高疗效,可减少全身性毒 副作用。 • 不同皮肤疾病涉及皮肤不同层次和部位, 需要药物停留在相应部位发挥治疗作用, 比如:治疗痤疮需要药物靶向毛囊皮脂腺 ;牛皮癣的治疗应使药物进入表皮更深层演
失,细胞在这层开始衰老、萎缩,只有手
掌、足底等角质层厚的部位才有此层。
5.角质层
是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 的主要屏障。
具有抗摩擦、防止体内组
织液向外渗透、防止体外
物质和细菌侵入的作用。
角质层与美容关系:①天 然保湿系统;②角质层的 厚薄可影响皮肤的色泽。 角质层的保湿系统
• 外用美容药物只有具备良好的 透皮吸收能力,才能发挥养颜 和治疗作用。
第二节 皮肤美容的医学基础
表皮层
神经纤维
真皮层
2 1
皮脂腺
血管
毛囊
皮下组织
淋巴管
汗腺
汗腺
1胶原纤维 2弹性纤维
脂肪细胞
皮肤结构彩图
一.皮肤的结构
(一)表皮
特点:表皮 内无血管, 任何损伤此 层的操作均 不会出血, 由于表层内 无纤维组织, 凡损伤深度 不超过该层 的厚度均不 会留下瘢痕。
4.汗腺 。 5.皮脂腺 6.毛囊 7.指(趾)甲
二、与透皮吸收相关的皮肤生物学特性
(一)皮肤表面 正常皮肤表面呈弱酸性,PH值约为5.5 ~7.0。一般在上肢及手背部偏酸性,而头 部、前额和腹股沟处偏碱性。
(二)角质层 角质层由角质细胞和细胞间脂 质组成。角质细胞边缘互相重叠 ,这种叠瓦状的组织使细胞间隙 弯弯曲曲。是外用药物透皮吸收 的主要屏障。
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 (一)透皮促进剂
是指能够促进药物制剂中的主药更快或更多 地透入皮肤内或透过皮肤进入循环系统,从 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大类物质。
透皮促进剂通过破坏高度有序的细胞间脂质 的结构、与角质层蛋白发生相互作用以及改 变药物在载体与皮肤间的分配系数等方式,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
•外用美容药物主要包括两类: •一类是化妆品,主要包括护肤品和彩妆 品。 •另一类是皮肤科的外用药物,可预防或 治疗有损美容的皮肤病,如氢化可的松 治疗皮炎。此类药物制剂更要特别考虑 它们的透皮吸收作用。
• 所谓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 就是指美容药物制剂涂于皮肤 后,其中的有效药物成分经释放、 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发挥 药物作用的全过程。
常见的透皮促进剂有:月桂氮酮类、二甲亚 砜类、薄荷醇、冰片、表面活性剂等。
• 氮酮
• ①透皮促进作用。2%~6%氮酮对多种亲水性和亲脂性药物
均有强大促渗作用,如皮肤激素、抗生素、维生素A、维生 素E、维生素D以及中草药有效成份等许多药物。已广泛用 于配制多种外用剂型,如霜剂、软膏、搽剂、乳剂等,可增 强疗效2~8倍,可减少主药用量,并减轻不良反应。②抗炎、
皮肤类脂的双分子层 结构
(二)经皮肤附属器透入 真皮层中有毛发(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它们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这些开口可以成 为局部应用药物的入口,选用与毛囊皮脂相 容的油脂作为连续相制备的W/O型微乳,可 使一些水溶性大分子在微乳介导下穿透毛囊 进入皮肤深部。皮脂腺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一 种有效的捷径,穿透速率要比表皮途径快 •皮肤附属器是离子型药物透过皮肤的主要通 道。
三.皮肤的美容分型
皮肤的分类
(一)中性皮肤 中性皮肤是最理想最美观的皮肤类型,其水 分含量和皮脂分泌量适中,皮肤可保持水油 平衡。皮肤厚度适中,皮肤纹理细腻,毛孔 不明显,无堵塞状况,无粗糙和粘滑感。血 液循环正常,富有弹性,不易出现痤疮、粉 刺,对外界刺激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冬季干 燥,夏季稍油腻。清洗后30min左右失去紧绷 感。活特氏灯下可见适量小面积橙黄色荧光 块。
止痛和止痒作用。③本品毒性极低,外用极少产生不良反应,
即使浓度高达50%也不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和致敏性。 • 应用:氮酮被广泛用在高级化妆品中,用以提高营养性、疗 效性化妆品的效果,如高级护肤、嫩肤用品、减肥霜、丰乳 霜、防晒霜、生发水、染发剂等产品中。
• 薄荷醇
对多种亲水性和亲 脂性药物的透皮吸 收均有显著促进作 用,且起效快。薄 荷醇以其突出的安 全性被称为“公认 的安全药物”。清 凉、止痛作用。
(三)不同性别年龄的皮肤差异
• 遗传因素和激素的差别影响了皮肤的结构 和功能,带来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皮肤的性 别差异,同时这种性别差异会随着年龄而 改变。 • 女性角质层脂质的含量随年龄增长有显著 变化,而男性却没有此种变化,提示雌性 激素的影响。 • 皮肤的血液循环可受激素影响。 • 女性的肤色比男性要浅。
(二)基质的影响 •药物在基质中的溶解状态对其透皮吸收有很 大影响,只有溶解状态的药物才能进入皮肤 。药物在基质中的过饱和状态可增大药物的 化学势,从而大大提高透皮速率。如雌二醇 的过饱和溶液,其透皮速率可提高13倍,角 质层的摄取提高18倍。
(三)透皮促进剂的影响
•透皮促进剂是一种可暂时调节皮肤通透性的 物质,它能可逆地改变角质层的屏障功能, 而又不会损伤任何活性细胞。各种透皮促进 剂的作用机制不一,有的直接作用于皮肤,
L/O/G/O
外用美容药物的 透皮吸收
医疗美容技术系 陈盛兰
学习目标
掌握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含义和途径
熟悉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意义和影响透
皮吸收的因素
了解皮肤的屏障和通透功能与外用美容药物
的透皮吸收的关系,以及外用美容药物在皮
肤的代谢。
第一节 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 收的含义和意义
一、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含义
有的则作用于制剂。
(三)皮肤条件
皮肤水合作用
表2 不同部位的皮肤对1.0% 氢化可的松的吸收系数
皮肤状态
皮肤部位
前臂 足跖 头皮 前额 脸颊
1 0.14 3 6 13
皮肤温度
皮肤的储库作用
机体的其他状况
阴囊
42
(一)药物性质
药物的理化特征
基质
基质是药物的赋形剂,对主药的稳定性、释放与透皮吸 收等均有一定影晌。基质本身对机体亦可产生保护、润 滑及湿润等作用,因而选择适宜的基质是必要的。 凡士林、液体石蜡、硅油等基质完全或几乎不能进入皮 肤。而猪油,羊毛脂、橄揽油则能进入皮肤各层、毛襄 和皮脂腺。也就是说,皮肤对动植物油的吸收要比矿物 油好的多。各种激素,脂溶性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 生素D、维生素E)等则很容易被吸收。
醋酸地塞米松、薄荷脑、 樟脑
第四节 影响外用美容药物透皮 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如下面几种甾体类药物的渗透常 数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孕酮>羟 基孕酮>去氧皮质酮>去氧可的松 ,即随结构中羟基数的增加而降 低。
(二)药物的分子量和油/水分配系数 •影响药物被动透过生物膜的主要理化性质是分子 量和油/水分配系数。药物分子越大,越难在皮肤 内渗透。相对分子质量在3000以上者不会透皮吸 收。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指药物在油相和水相中
的分配比例,反映了药物分子的亲脂特性。只有
油/水分配系数适中的药物才会具备较好的透皮渗
透系数。
(三)药物的解离状态
• 通常非解离型药物分子容易透皮吸收,而
解离型分子则难以吸收。pH的降低不利于弱
酸性药物的透皮吸收,而有利于弱碱性药物
的透皮吸收。
二、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