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扇贝的生物学(一)(精)
海洋生物学-----贝类和藻类介绍-舟山教育学院
海洋生物学-----贝类介绍◆教学目标1.描述贝类的生活习性2.了解舟山常见贝类3.知道贝类的营养◆教学内容贝类是指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在科学分类上包含双壳纲(双壳贝)、大部份的腹足纲(螺)、多板纲(石鳖)和掘足纲(角贝)等。
海牛类、头足纲(乌贼、章鱼)等虽然也属于软体动物,但外壳已退化,不被认为是贝类。
贝壳的主要成份为碳酸钙。
贝类的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足、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组成。
头部生有口、眼和触角等感觉器官。
足部在身体的腹面,由强健的肌肉组成,是爬行、挖掘泥沙或游泳的器官。
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消化腺和生殖腺等内脏器官。
外套膜包被于身体的外面,系由内外两层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少许肌肉组成。
外套膜的表皮细胞分泌贝壳,外套膜和贝壳都是贝类的保护器官。
贝类的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和与其联络的神经构成。
脑神经节位于食道的背侧,派出神经至头部和体前部;足神经节位于足的前部,派出神经至足部;侧神经节位于身体前部,派出神经至外套和鳃;脏神经节位于身体之后部,派出神经至内脏诸器官。
贝类原始的种类神经系统简单,没有显著的神经节,较进化的种类形成神经节,更进化的种类则是各神经节集中在头部形成“脑”。
感觉器官主要有触角、眼、平衡囊、嗅检器等。
贝类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齿舌食道、胃肠、肛门和附属的消化腺,其中齿舌是贝类比较特殊的舐食和磨碎食物的器官,又是分类的重要根据之一。
贝类靠鳃和肺呼吸。
水生的种类有鳃,通常由外套膜内面皮肤伸展形成的,称为本鳃。
每一鳃片鳃轴的两侧或一侧生有鳃丝,鳃上生有纤毛。
依纤毛的运动使呼吸水流按一定线路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
有的种类本鳃消失,而用皮肤表面或在皮肤表面形成二次性鳃(后鳃类)进行呼吸。
陆生种类外套膜的一部分形成脉网密集的肺室,借以在空气中呼吸。
贝类的循环系统一般是开管式的,但在高等的头足类动脉管和静脉管由微血管联络成为闭管式。
贝类循环系的中枢为心脏,心脏有1个心室,1个、2个或4个心耳。
贝类的种类分布及生活习性
精品课件
3、硫化氢(H2S)
硫化氢大量存在的水域,可以成为所有贝类的不分 布区。
硫化氢的浓度达0.77ppm时,牡蛎的呼吸完全停止 当底质的硫化物含量多时,在夏季水温上升,加之
海水流动缓慢,在海区底部及附近的浮泥中细菌很 快繁殖起来。由于腐败分解,产生了大量硫化氢。
海星泛滥蛤蜊大面积死亡 沿海养殖面临严重威胁
精品课件
(8)海产涡虫
涡虫是一种姜片状的椭圆形动物。春、夏 季在养成区出现,主要危害蛤仔。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9)赤潮
浮游生物是贝类饵料,但它也可以形成赤 潮,危害贝类。
精品课件
1、酸碱性(pH)
海水一般呈弱碱性。其pH值在7.5—8.6之 间,外海通常在7.9—8.2之间。
正常影响海水酸碱性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大气中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情况;天然水 域中溶解的碳酸盐类的状态以及生物的呼 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生命活动以及有机物 的分解等。
精品课件
在异常情况下,工业污染的海水,使海水 酸碱性失去常态,因而贝类的正常代谢受 到破坏,产生严重的影响。杂色蛤仔在pH 4以下或者9.5以上的海水中,不到两周便 全部死亡。
在潮间带往往看到层次分明的种群垂直分 布层和水平分布区。
精品课件
二、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对贝类 生活的影响
(一)潮汐、波浪和海流 潮汐、波浪和海流都是海水运动的形式,它对贝
类有很大影响。
潮汐、波浪和海流是良好滩涂创造者之一。由于 它们的不停地运动,构成了各种各样的滩涂底质, 为贝类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在自然情况下,这些动物、植物死亡后的尸体、排泄物等, 经细菌的作用又还原成营养盐类,营养盐又被植物利用,如 此形成无止境的循环。这种关精品课系件 就称为食物链。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024)测试卷】第一节无脊椎动物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024)同步练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一、单选题1.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4月21日消息,新疆发现生活在约42亿年前的赛尔玛尔迪布拉克虫化石,这是迄今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淡水节肢动物。
下列有关节肢动物的叙述,错误的()A.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B.每个个体都有三对足C.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D.不是所有的节肢动物都能飞行2.下列动物身体有口无肛门的是()A.乌贼B.水螅C.蜘蛛D.蛔虫3.仲夏雨后,常看到地面上蠕动着的蚯蚓,这是雨后蚯蚓爬出地面进行()A.晒太阳B.寻找食物C.伸展活动D.呼吸作用4.许多富含哲理的歇后语与动物有关。
如“寒蝉抱枯枝——日暮穷途”、“蝎子战蜈蚣——以毒攻毒”、“蝗虫打喷嚏——满嘴庄稼气”、“河里的蟹——都有夹(家)”等。
请根据动物的相关知识,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螃蟹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节,属于节肢动物B.蝉、蜈蚣和蝗虫体表有外套膜防止水分蒸发C.蜈蚣酷似沙蚕,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D.蝉、蝎子、蝗虫属于昆虫5.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是()A.扁形动物B.两栖动物C.节肢动物D.哺乳动物6.蚯蚓在干燥的灰尘里和沙里,很快会死去,是因为()A.体表黏液干燥,呼吸无法进行B.体内水分蒸发,失水过多C.灰尘阻滞了呼吸通道D.干燥的环境中没有食物7.蛔虫和华支睾吸虫相同的结构特点是()A.消化器官发达B.生殖器官发达C.感觉器官发达D.运动器官发达8.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的是()A.身体呈两侧对称B.身体都由二层细胞组成C.身体呈辐射对称D.有口无肛门二、综合题9.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资源丰富,生物种类多,下图是某同学在网上搜索到的几种动物图片,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扇贝的体表有贝壳,起保护作用。
贝壳是由的分泌物形成的。
(2)缢蛏生活在水中,利用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同时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
八年级生物上册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蝴蝶
蝴蝶(butterfly),昆虫纲(Insecta),类脉总目(Amphiesmenoptera),鳞翅目 (Lepidoptera)中一类昆虫的统称,全世界已记载近2万种,中国的蝴蝶资源较 为丰富,已记录2000多种。大部分蝴蝶触角为棒状或锤状,细长,底部略有加 粗。白天活动,两翅连锁器为翅抱,身体相对纤细。蝴蝶被誉为"会飞的花朵", 是一类非常美丽的昆虫。蝴蝶大多数体型属于中型至大型,翅展在15~260毫米 之间,有2对膜质的翅。体躯长圆柱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及翅膜上 覆有鳞片及毛,形成各种色彩斑纹。
河蚌
河蚌是软体动物门蚌科(学名:Unionidae)的一类动物统称,分布于亚洲、欧洲、北 美和北非的淡水湖泊、河流、池塘中。肉可食,也适作鱼类、禽类的饵料和家禽、 家畜的饲料。有的地区用为淡水育珠蚌,用作育珠的主要为三角帆蚌及褶纹冠蚌。 在一些地方称为蚌壳,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体后 端的出入水管外露,水可流入流出外套腔,借以完成摄食、呼吸及排出粪便和代谢 产物等机能,滤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及有机质颗粒等。
A.保护身体内部柔软部分 B.完成运动 C.能使贝亮开和闭 D.保护内部和形成贝壳
第4题
A 下列不属于节肢动物的是( )
A.沙蚕 B.对虾 C.蜘蛛 D.蜈蚣
第5题
A 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其原因是( )
A.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生长而长大 B.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C.蜕掉原来的外骨骼使运动更灵活 D.减轻体量,有利于运动
讨论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答:具有保护作用。
讨论
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 又是靠什 么结构呼吸的呢?
答:缢蛏可以用足缓慢运动;用鳃呼吸。
贝类的繁殖和发育1
九、生殖细胞形态和结构
卵
卵子类型 多数均黄卵,少数间黄卵、多黄卵、端 黄卵
母体排出的卵有两种: 1、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 扇贝、贻贝、帘蛤科 2、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 牡蛎 卵子的大小:栉孔扇贝68-72微米 海湾扇贝:47-52
微米;鲍 180-220微米 如何判断卵子成熟: 1、卵圆形、卵膜完整 2、卵黄颗粒充实 3、在水中能均匀的散开
壳顶中期幼体 特点:壳顶突出铰合部,面盘发达,足皱褶。
壳顶后期幼体(眼点幼体)
特点:1、足成靴状,足的基部出现一对平衡囊
2、消化盲囊几乎包被整个胃
3、在消化盲囊腹面外套膜中间,足的基 部出现一对眼点,眼点有视觉的作用,幼体幼背 光性。
4、外套膜边缘加厚,外套膜内表皮下陷 形成鳃原基
匍匐幼体
一般通常幼小个体雄性个体所占百分比较大,年 龄较老的个体中,雌性占的百分比大。
每年生殖细胞开始也大都是雄性先熟。
关于性变现象的原因
第一,雄性先熟,持有这种论点者认为幼小贝类 性腺最初是两性的,处于可变状态,,因为精子 形成的快,所以第一次成熟时,雄性占优势。当 繁殖季节过后,又恢复到两性状态,第二年出现 雄性或雌性,由营养条件决定。
第二,营养条件与性变。有人发现在营养条件优 良的情况下,雌体所占的百分数较高。反之,在 营养条件不良的情况下,雄体所占的百分数较高。 这些人认为性变是由营养条件来决定的。
关于性变现象的原因
第三,水温与性变。水温升高,雌性占优势;若 水温降低,雄性占优势。
第四,代谢物质与性变。有的认为性别与代谢有 关,如果蛋白质代谢旺盛,雌体占优势,若是醣 元或其它碳水化合物代谢旺盛,雄性占优势。
早期担轮幼虫:胚体成梨型,顶端膨大,细胞加 厚,长有纤毛束,其中央有1-2根鞭毛。胚体背部 细胞加厚且略下陷形成壳腺;胚孔闭合内陷形成 口凹。在静水中喜欢浮游于水表面或明亮区,但 趋光性不明显。
第十四章蛤仔的养殖第一节蛤仔的生物学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蛤仔的养殖第一节蛤仔的生 物学
(二)育苗前的准备
• 1.清池 育苗前20天排干池水,让阳光曝晒几日。每亩用氰化钠 5千克配成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蛤仔的养殖第一节蛤仔的生 物学
四、蛤仔的生长
• 蛤仔的生长与年龄、季节和环境条件有关。从年龄来看,1~2龄 的个体生长快,年龄越大生长越慢;从季节来看,温度较高、饵 料丰富的4—9月生长最快;环境因子的影响更为显著,水温、盐 度、底质、潮区、饵料等,综合影响到蛤仔的生长。由于水温和 饵料的影响,使蛤仔的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生长快,冬季 生长慢。
PPT文档演模板
第十四章蛤仔的养殖第一节蛤仔的生 物学
• (四)食性与食料 蛤仔是滤食性,对食物种类一般无选择性,只要颗粒大小适
宜即可摄食。其食料组成以底栖硅藻为主,常见有舟形藻、菱形 藻、圆筛藻等。此外,还有大量的底栖硅藻。 (五)灾敌害
蛤仔的生物敌害种类很多,肉食性的鱼类(如蛇鳗、虾虎鱼、 无斑鳐鲼、海鲶、黑鲷、鲨鱼等)、肉食性的贝类(如蛸、红螺、 玉螺等)、蟹类、海星及海鸟等都能直接捕食蛤仔;凸壳肌蛤、藤 壶、沙蚕等能与蛤仔争夺生存空间及食物,影响其生活。此外, 洪水、台风以及烈日曝晒都会引起蛤仔的死亡。
育苗前一个月可将亲蛤置于暂养池内蓄水精养,以便获得性腺发育 良好的亲蛤。 4.水质调控
育苗水体允许的理化因子变化范围是:水温10.0℃~ 27.0℃,海水 比重1.010—1.024,pH值7.6—8.73,溶解氧 3.2—8.6毫升/升。
第2章贝类繁殖原理
贝类的性成熟年龄随着种类及其分布的纬度而不 同。
生物学最小型
生物学最小型即是性成熟时的最小规格。种类不 同性成熟规格差别较大。贻贝壳长14.0mm;华贵 栉孔扇贝壳高26.8mm;杂色鲍壳长35.0mm;皱 纹盘鲍壳长43.0mm。 繁殖季节
一般情况下,从开始产卵起到最后结束为止,这 个时期称为该种贝的繁殖季节。
第二章贝类性腺发育
第一节 贝类的性腺发育与生殖周期 判断性腺发育分期的方法 肉眼观察法 组织学方法 性腺指数和肥满度作为生殖腺成熟的标志
性腺指数=性腺重量/软体部重量×100% 或性腺指数=性腺重量/鲜贝重×100%
第一节 贝类的性腺发育与生殖周期
性腺的发育分期 (以泥蚶为例、性腺肉眼判断法) 1.增殖期:性腺开始形成,在内脏团表面,主要分布于背部
四、性变 性变也称之为性转变,贝类中有的一部分是雌
雄同体的,另一部分为雌雄异体,但是雌雄异体 的性别在某些种类中不是恒定的,有从一种性别 转换到另一种性别的性变现象(帆螺、船蛆、食用 牡蛎)。 性变现象产生原因: 1.水温;2.代谢物质;3.营养条件;4.雄性先熟;5. 寄生豆蟹 。
第二节 性成熟年龄和繁殖季节
海湾扇贝80年代、墨西哥扇贝90年代) 5.鲍鱼人工繁育(1971杂色鲍、1973皱纹盘鲍育苗成功) 6.东风螺人工繁育(2000年方斑东风螺育苗成功) 7.其它种类:泥蚶、缢蛏、文蛤、青蛤、施氏獭蛤、西施
舌、象拔蚌、菲律宾蛤仔、砗磲、硬壳蛤、红螺、竹蛏、 古蚶、长肋日月贝、黄边糙鸟蛤、马蹄螺、乌贼、河蚌等。
第一节 贝类的性腺发育与生殖周期
精巢发育组织学分期(以泥蚶为例 ) 1.增殖期:滤泡开始出现,滤泡间结缔组织丰富,
随水温上升,滤泡生殖上皮的生殖细胞开始增 殖。 2.生长期:滤泡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壁加厚, 染色加深。 3.成熟期:本期精巢达全年最丰满阶段。 4.排放期:成熟精子大量排放阶段。 5.休止期:精子排放完之后
贝类增养殖——精选推荐
第一章绪论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经济贝类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贝类又称为软体动物。
第一节贝藻套养1、贝类与藻类混养,贝类的代谢产物为藻类提供了有机肥料,藻类光合作用排出的氧气,有利于贝类的呼吸。
2、贝类的生物沉积物对底栖藻类的生长具有刺激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营养盐循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3、贝类可以固碳,为其它生物提供生存场所。
第二节五次海洋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引领蓝色技术革命科技浪潮这5次浪潮发源于山东,成形于山东,迅速从山东沿海推向全国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堪称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又是科学技术惠及人民群众的光辉典范。
正因为有了海水养殖的5次浪潮,我国水产业才实现了“养殖高于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历史性突破。
第一次:上世纪60年代,海洋藻类养殖浪潮天然海带只适应冷水生长。
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等为代表的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人工移植的科学研究。
使我国海带的总产量大幅度提升,迅速成为世界第一。
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带生产国,全世界80%的海带由我国生产。
第二次:上世纪80年代,海洋虾类养殖浪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院士为代表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关于对虾的调查研究工作。
80年代初,以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
该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对虾产量世界第一。
第三次:上世纪90年代,海洋贝类养殖浪潮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并系统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突破了产业化生产的一整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技术,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
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获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初中生物贝壳的作用教案
初中生物贝壳的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贝壳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掌握贝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重点:1. 贝壳的结构和特点;2. 贝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教学难点:1. 贝壳的结构和特点;2. 贝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贝壳的结构、形成过程和作用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贝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贝壳的形状和结构;2. 学生观察贝壳的图片,描述贝壳的外貌特征。
二、探究贝壳的结构和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触摸贝壳,感受贝壳的硬度和质感;2. 学生观察贝壳的断面,了解贝壳的内部结构;3. 教师讲解贝壳的结构和特点,包括贝壳的层状结构、珍珠层等;4. 学生记录贝壳的结构和特点。
三、学习贝壳的形成过程(15分钟)1. 教师展示贝壳形成的过程的图片和文字,讲解贝壳的形成过程;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听讲解,了解贝壳的形成过程;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型或实物,模拟贝壳的形成过程;4. 学生参与模拟活动,加深对贝壳形成过程的理解。
四、探讨贝壳的作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贝壳的作用,如保护、呼吸、运动等;2. 学生列举贝壳的作用,并说明其原理;3. 教师讲解贝壳作用的科学原理,如贝壳的浮力原理、呼吸作用等;4. 学生记录贝壳的作用及其原理。
五、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为什么贝壳会随着生长而更换;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解答,强调重点知识点;4. 学生整理笔记,总结学习内容。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贝壳的结构、形成过程和作用;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物和模拟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贝壳的结构、形成过程和作用。
贝类学课程教材文本资料
绪论贝类:贝类(Shellfish)就是软体动物(Mollusca)。
因为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壳,所以称为贝类;又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不分节,所以又称为软体动物。
多倍体育种: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群聚:很多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如牡蛎。
干贝:扇贝闭壳肌干品。
贻贝的干制品叫淡菜。
牡蛎的干制品叫蚝豉。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
A.无板纲B.多板纲C.单板纲D.瓣鳃纲E.掘足纲F.腹足纲G.头足纲第一章贝类的形态与结构贝类的基本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腹足类除外)2、一般分头、足、内脏块三部分,体外被有外套膜及其分泌的贝壳;(瓣鳃类除外)3、除瓣鳃类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4、体腔退化为围心腔和肾腔;(掘足类除外)5、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及其联络神经组成;(双神经类除外)6、多数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头足类除外)7、多用鳃呼吸,鳃位于外套腔中.(掘足类与肺螺类除外)一、贝类的外部形态(一)头部位于体前端;具吻、口、眼、触角和其他感官;头叶、触角叶、棘状突起等附属物。
(二)足部运动器官,腹面的一个肌肉质突起足的功能:爬行(玉螺等);附着(鲍等);挖穴(缢蛏,蛤仔等);浮游(蚱蜢螺、拟皮鳃)足丝:附着生活种类的特殊器官;足丝腺分泌的产物;利用足丝附着于外物上生活;可重新分泌。
厣:腹足类独特的保护器官;由足部皮肤分泌而成;大小和形状常和壳口一致,象一个盖子,可将壳口封住;上面有核心部和生长纹。
(三)内脏块也称内脏团(囊)或“背部隆起”;位于身体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和消化腺等内脏器官;除某些腹足类外,皆左右对称(四)外套膜包被软体部分;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伸而成的薄膜;一般由内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许肌纤维组成。
外套膜的结构:1、外褶2、外沟3、中褶4、内沟5、内褶6、内表皮7、生石灰上皮区8、生珍珠上皮区9、结缔组织区外套膜的功能:外表皮分泌贝壳; 有血管,能辅助呼吸; 控制水流出入体内; 感觉.外套膜的形状分为三类: 覆盖在体背部; 悬挂体两侧; 袋状包裹软体部.第一类:外套膜覆盖在体背部双神经类; 腹足类.第二类外套膜悬挂在体躯两侧双壳类独有;悬挂于内脏囊两侧;半透明状,边缘较厚;分为4种类型: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四孔型(1)简单型:两片外套膜仅在背部愈合;如扇贝、蚶、不等蛤、胡桃蛤等。
扇贝的养殖概况和生物学特性
海湾扇贝的性别及性腺分布
海湾扇贝为雌雄同体,其生殖腺分为两个区:
精巢位于腹嵴外周缘,成熟时为乳白色;卵 巢位于精巢内侧,靠近闭壳肌处,成熟时呈 橘红色。通常在性腺部位,表层具一层黑膜, 当性腺成熟时,黑膜逐渐消失。
课堂思考
雌雄同体的海湾扇贝,在人工催产中如何控
制精、卵量?如何判断精液过多?
(四)内脏囊
1. 肌肉系统 扇贝的肌肉系统主要包括闭壳肌、足的伸缩 肌、外套膜肌。 闭壳肌的主要功能为关闭贝壳。 扇贝前闭壳肌退化,后闭壳肌肥大,干制品 称“干贝”。
2、生殖系统
(1)几种养殖扇贝性别
栉孔扇贝 华贵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海湾扇贝
雌雄异体 雌雄异体 雌雄异体 雌雄同体
华贵栉孔扇贝的生态习性:自然分布于日本的本州、 四国、九州及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自然分布于 东海南部、南海,广东潮阳海门、海丰遮浪、澳头、 广海、闸坡、海南岛的新村等地。自低潮线至369米 的海底都有分布,但多发现于2—4米深、有岩石及 碎石块的砂质浅海底。适宜水温18-30℃(最适20 -25℃)在温度年幅度为18—30 ℃时,均可正常发 育生长,属高温狭温性种类;盐度的适应范围为 23.6--31.4,属高盐种类。生长速度较快,在饵 料丰富的海区,满1龄可生长至壳高7.4厘米,重 68.4克;1.5年可达8.8厘米,重115.4克。
海湾扇贝的生态习性:自然分布于美国东海岸浅水 区,1982年引进到我国。在我国南北方均可养殖对 温度、盐度适应的范围较广,它在-1--31℃均可存 活,5℃以下停止生长,10℃以下生长缓慢,18-28℃生长较快。耐盐度的范围为16--43 ‰ ,适宜 范围为21—35 ‰ 。一般从商品苗(壳高5毫米)到养 成商品贝(壳高5厘米)作业过程约需5—6个月。我国 北方4月份产卵培育的苗,当年11月下旬一般平均壳 高达5.3厘米,重34.5克。4月底5月初采卵培育的 苗,12月上旬达5.2厘米,重37.6克。一般高温期 生长快,壳高月生长约1厘米。在我国南方海区适于 海湾扇贝生长的时间长,对海湾扇贝的养殖十分有 利。
贝类生物学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0: 36:0800:36:0800:36T uesday , October 20,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2020.10.2000: 36:0800:36:08October 20,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20 日上午1 2时36 分20.10. 2020.1 0.20
神经组成 心脏位于身体背侧,1个心室,1或2个心耳 雌雄同体或异体 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二、分类
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 中腹足目,田螺 新腹足目,骨螺
后鳃亚纲:头盾目,无盾目,被壳翼足目, 裸体翼足目,囊舌目,无壳目,背盾目,裸 鳃目
肺螺亚纲;基眼目,椎实螺 柄眼目,大蜗牛
我国渔业与贝类养殖概况
我国海洋面积为483万平方公里。濒临中国的海洋有 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属封闭程度不同的太平 洋西北部的陆缘海
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 河,岸形曲折,港湾众多。海域内,大小岛屿6500 多个,岛屿岸线14000多公里,总长32000多公里
浅海滩涂面积在水深15m以内的为1200万公顷,潮间 带面积200万公顷。
发展水产是人类食粮安全保障的重要措施。
第一章 总论
贝类的主要特征与分类 贝类的形态构造 贝类的经济价值
贝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足部、 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除瓣鳃纲,口腔内有颚片、齿舌 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环绕食道
的神经环 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间接发育的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渔业水域和生物资源丰富,可供捕捞生产的渔场面 积为81.8万平方海里。我国海洋生物有3000多种, 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有1694种,经济价值较大 的有150多种。
贝类的繁殖和发育1资料
四、繁殖类型
卵生型:极大多数瓣鳃纲贝类及少数原始腹足 纲贝类,在繁殖季节雌雄个体将精卵排放到 海水中,精子和卵子在海水中发育变态形成 一个个体。 幼生型:某些瓣鳃类卵细胞在母体的鳃腔内受 精孵化形成一个个面盘幼虫,然后在海水中 继续发育形成一个个体。如:蚌、密麟牡蛎 卵胎生型:极大多数腹足纲,往往有交尾活动, 母体排出卵块、卵袋,其中有的几个、几十 个受精卵,受精卵在卵袋、卵块乃孵化发育 变态形成个体后在离开。
第六章
贝类的繁殖和发育
第一节
贝类的繁殖
一、性别与性变 二、性成熟年龄与繁殖季节 三、繁殖能力 四、繁殖类型 五、繁殖活动 六、繁殖的适应性 七、贝类繁殖的调查方法 八、性腺发育与生殖周期 九、生殖细胞形态和结构
一、性别与性变
贝类的性别很复杂,有雌雄同体,雌雄异体,也 有性变(性反转)现象。
多数贝类是雌雄异体(如缢蛏、蛤仔、珍珠贝、鲍
二、性成熟年龄与繁殖季节
生物学最小型:具有繁殖能力的最小个体 大部分贝类:1龄 北方部分种类:2-3龄
繁殖季节:是指每年在此季节中环境条件 (水温)最适于其产卵排精
繁殖盛期:贝类在繁殖季节中的产卵高峰, 又叫繁殖汛期。
常见贝类的繁殖季节和繁殖盛期
贝类复习题(1)1
贝类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足丝:从瓣鳃类足部足丝孔伸出的、以壳基质为主要成分的强韧性硬蛋白纤维束。
瓣鳃纲是利用足丝附着在其它物体上的。
2、不完全壳口和完全壳口不完全壳口:具有前沟或后沟的壳口称为“不完全壳口”完全壳口:草食性的种类壳口大多圆滑,无缺刻或沟,称为“完全壳口”3、嗅检器嗅检器是外套腔或呼吸腔的感觉器,具有嗅觉的作用。
4、晶杆晶杆是一个几丁质的棒状物,它的末端伸入到胃腔中,它能依靠幽门盲囊表面的纤毛,以一定的方向做旋转和挺进运动,对事物进行搅拌;另外,晶杆内含有糖原酶,在胃液作用下可以使晶杆溶解并将糖原酶释放出来,能够消化食物。
5、墨囊乌贼等软体动物体内能分泌黑色汁液地囊状器官,遇到敌害时,即将墨囊内地黑色汁液喷出,使水浑浊借以逃脱。
6、文蛤的“跑流”文蛤常因水温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有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7、栉孔扇贝的海上过渡与中间育成海上过渡:当幼苗个体达到2毫米时,可装袋向海上过渡,直至将其培养成商品苗(0.5-1厘米)为止。
贝苗的中间育成又称贝苗暂养,指将壳高0.5厘米的商品苗育成壳高2厘米左右的幼贝的过程。
8、珍珠:在珍珠层内形成。
是珍珠贝、河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着进入外套膜和贝壳之间的异物而形成的。
9、贝类的滤水量、耗氧量、呼吸系数贝类的滤水量是指贝类的耗氧量是指贝类呼吸和非生物氧化所消耗溶解氧的数量。
贝类的耗氧量比一般游泳动物低得多,这就造成贝类能高密度分布和养殖的有利条件。
贝类的呼吸系数就是动物单位体重(一般以50公斤为单位)在1小时内排出的二氧化碳与消耗氧的比值。
10、缢蛏的“进埕附着”在人工养殖过程中,螠蛏苗浮游期结束后即开始下沉附着在人工修筑的苗埕上,这一过程叫螠蛏的“进埕附着”。
11、鲜(干)出肉率和肥满度出肉率是指软体部湿重占鲜贝湿重的百分比。
出肉率=软体部湿重(或干重)/鲜贝湿重肥满度是表示贝类软体部肥瘦程度,它既可以作为衡量贝类性腺成熟度的一个指标,也可以作为衡量贝类生长的指标。
《贝类的形态构造》课件
2
自由孵化
它们不会像成年人一样一成不变地附着在岩石上,取而代之的是自由漂浮着,随 着海水流动向海洋深处游去。
3
附着运动
坐在深海靠近海岸的岩石、船舷或沉在海底的船上等物品上,它们的生长随着定 居体的附着而快速繁殖,并在不断的波浪冲刷中挺过一次又一次的风浪雨水。
贝类的生态和栖息地
贝类的栖息地包括海滩、泥泞海滩、岩石、潮间带和深海等。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贝类栖息地和 它们的生态特征。
悬滤摄食
许多贝类通过位于口部的多 个鳃来过滤水体中的浮游生 物为食。
过滤摄食
牡蛎和某些扇贝能够通过伸 出须来摄取浮游生物和悬浮 物质。
扇动摄食
像开心贝、栉口贝和剑口贝 一类扇动体内鳃条来将水送 入体内,用于摄取食物。
贝类的消化系统
大多数贝类消化系统包括两个口:进水口和排泄口。口部之间的肠道和胃部用来消化和吸收食物。
蛤蜊是一种双壳动物。它们的壳体由两 个齐型或几乎齐型的凸壳组成。各个贝 壳具有一定的丰满度和可变性。
壳的生长和形成
壳的生长是一项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贝类壳体的生长周期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分泌、成形和巩 固。
1
分泌
贝类的生殖器、消化器和呼吸器官都涉及了壳的生长。它们会分泌具有高度可 塑性和张力的碳酸钙质壳体,不断调整其形状和大小。
贝类的循环系统
贝类的循环系统主要由一个心脏和血管组成。它们没有红细胞,而是将氧气通过其周围的水体摄 取。
1 心脏
贝类的心脏由两个房间和一个动脉血管组成。心脏将血液从周围的器官中汲取,并将其 送往腮类以进行氧气交换。
2 血液
贝类没有红细胞,因此它们的血液是浆液性质。血液中含有铁离子,可以将氧气从周围 水体中吸收。
贝类的形态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扇贝的生物学特性
华贵栉孔扇贝
壳面呈淡紫褐色、黄褐色、淡红色或具 枣红色云斑纹 壳高与壳长约略相等 放射肋巨大,约23条 同心生长轮脉细密形成相当密而翘起的 小鳞片 两肋间夹有3条细的放射 肋,肋间距小于肋宽 具足丝孔。
§1. 扇贝的生物学特性
海湾扇贝
贝壳中等大小,壳表黄褐色 左右壳较凸,具有足丝孔,成体无足丝 壳表放射肋20条左右 肋较宽而高起,肋上无棘 生长纹较明显 中顶,前耳大,后耳小
§1. 扇贝的生物学特性
虾夷扇贝
贝壳大型,壳高可超过20厘米,右壳较凸,黄白色 左壳稍平,较右壳稍小,呈紫褐色,壳近圆形 壳顶两侧前后具有同样大小的耳突起 右壳的前耳有浅的足丝孔 壳表有15-20条放射肋 右壳肋宽而低矮,肋间狭,左壳肋 较细,肋间较宽 有的有网目雕刻 壳内面白色,壳顶下方有三角形的 内韧带 闭壳肌大,位于壳的中后部
利用足丝附着在其它物体上,附着型贝类其附着位置不是 终生不变的,它可以切断旧足丝稍作移动,再重新分泌足丝附着 于新的附着基上。
在60年代前,我国扇贝的生产全部是采捕自然生长的。在 1968年开始人工养殖,特别是1973年以来,山东、辽宁、福建等 省对扇贝半人工采苗、人工育苗和养成等关键技术突破之后,扇 贝的养殖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当前扇贝养殖已遍及全国沿海 各省市。 由于适合扇贝养殖的水域广阔,与对虾、滩涂贝类养殖水 面无矛盾,可养种类多,苗种来源容易,生产性能高,适应能力 强,养殖成本低,有群聚习性等,使扇贝养殖有着十分广阔的前 途。
§1. 扇贝的生物学特性
§1.1 养殖扇贝的种类
§1. 扇贝的生物学特性
1.1.1主要养殖种类
栉孔扇贝
贝壳—般紫色或淡褐色,间有黄褐色、杏 红色或灰白色; 壳高略大于壳长。前耳长度约为后耳的二 倍; 前耳腹面有一凹陷,形成一孔即为栉孔; 在孔的腹面右壳上端边缘生有 小形栉状齿6--10枚; 具足丝; 贝壳表面有放射肋,其中左壳表 面 主要放射肋约10条,具棘,右 壳主要放射肋较多。
§1. 扇贝的生物学特性
海湾扇贝
自然分布于美国东海岸浅水区,1982年引进到我国。对温度、盐 度适应的范围较广,它在-1~31℃均可存活,5℃以下停止生长, 10℃以下生长缓慢,18--28℃生长较快。耐盐度的范围为16--43, 适宜范围为21—35。 一般从商品苗(壳高5毫米)到养成商品贝(壳高5厘米)作业过程约需 5--6个月。我国北方4月份产卵培育的苗,当年11月下旬一般平均壳 高达5.3厘米,重34.5克。4月底5月初采卵培育的苗,12月上旬达 5.2厘米,重37.6克。一般高温期生长快,壳高月生长约1厘米。在 我国南方海区适于海湾扇贝生长的时间长,对海湾扇贝的养殖十分 有利。
§1. 扇贝的生物学特性
虾夷扇贝
我国养殖的虾夷扇贝是从日本引进的低温种类,适温范围 在0—20℃,最适温度在10--16℃,对盐度的适宜范围24-40, 分布于盐度较高、无淡水注入的内湾。主要在我国北方的辽 东半岛、山东长岛等海区进行养殖。 生长速度较慢,从稚贝开始至壳高1l--12厘米,最短时间需 1年零7个月。据记载,最大壳高可达27.94厘米,其寿命约 在25年。
§1. 扇贝的生物学特性
华贵栉孔扇贝
自然分布于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及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 分布于广东潮阳海门、海丰遮浪、澳头、广海、闸坡、海南岛的新 村等地。自低潮线至369米的海底都有分布,但多发现于2~4米深、 有岩石及碎石块的砂质浅海底。 在温度年幅度为18~30℃时,均可正常发育生长,属高温狭温性 种类;盐度的适应范围为23.6~31.4,属高盐种类。生长速度较快, 在饵料丰富的海区,满1龄可生长至壳高7.4厘米,重68.4克;1.5年 可达8.8厘米,重115.4克。
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
学习情境1-附着型贝类 -扇贝养殖技术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
一、扇贝的生物学特性
§1. 扇贝的物学特性
概述
扇贝科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翼行亚纲、珍珠贝目; 属于海产八珍之一(鲍、干贝、鱼翅、燕窝、海参、鱼肚、鱼 唇、鱼籽); 扇贝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为55.6%,脂肪2.4%,糖类 5.1%,灰分9.5%。另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为 国内外人们所喜爱的美味佳肴; 加工干贝的油汤可浓缩成扇贝精油,为佐餐佳料。扇贝壳绚丽 多彩,是制作贝雕和螺钿的良好原料,也是牡蛎育苗的良好固着 基。
§1. 扇贝的生物学特性
§1.2 扇贝的生态习性
§1. 扇贝的生物学特性
栉孔扇贝
自然分布于辽宁、山东沿海。栖息于低潮线以下,水流较急、盐度较高、 透明度较大,水深10-30米的石礁或有贝壳砂砾的硬质海底。用足丝附着于 附着基上,常成群栖息互相附着,形成群聚。有时可以切断足丝,利用贝壳 张闭的排水力量和海流的力量作短距离的移动,待它在新的环境适应以后, 重新分泌足丝进行附着。闭壳肌大,位于壳的中后部。 扇贝是滤食性贝类,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以及有机碎屑等。栉孔 扇贝的摄食在夜间1-3时最旺盛,中午11-13时最低。 生长速度以1—2龄为最快(在自然海区,当年个体壳高可长至2厘米左右, 第二年长至5厘米左右,第三年长至6-7厘米左右,第四年长至7厘米左右, 第五年长至7-8厘米),老成个体生长较慢。一般在水温较高的月份生长迅 速,而水温较低月份生长较慢,在寒冷季节完全停止生长。饵料丰富的海区 扇贝生长速度较快。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