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劳动法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 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定劳动关系 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 以规章的形式确认了认定劳动关系的标准:第 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但同时具各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1)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 资格;(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 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 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3)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劳动法
张晓霞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内容提要: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理论基础 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 劳动法的渊源及体系框架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其 调整对象
• 一、劳动法的概念 • 国外的不同立法含义: • 德国的学者和专家认为劳动法是与劳动 有关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 日本劳动法是调整雇佣劳动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这种雇佣关系在目本经济 学中被称为劳资关系,是指劳动者受雇 主雇用,并在其指挥下从事劳动者的被 动性劳动法律关系。
●思考 个体劳动、农民劳动是否属于劳动法意义 上的劳动?
2.劳动关系的含义
• 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主体在实现集体劳动过程 中彼此之间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它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劳动者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与其他劳动者或其他 组织之间产生的关系等; • 另一类是劳动者在实现集体劳动过程中与所在单位之 间发生的关系。这两类劳动关系并不全由劳动法调整, 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仅限于后者,亦称狭义的劳 动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用人单位 之间的关系、个体工商户的家庭成员之间基于共同劳 动所发生的关系等,都不是劳动关系,均不由劳动法 调整。 • 因此,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 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劳动法基础理论 PPT课件
• 3.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关系 • 区别: • 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 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 系是一种意志关系,属于上层建 筑范畴. • 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动的存在为 前提,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以劳 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 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法 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义务。 • 联系: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 产生的基础,劳动法律关系是劳 动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
• (2)劳动关系的特征
• 1)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 关系,与劳动有着直接联系(出版关系、农 民出售劳动产品的买卖关系是劳动关系吗?) • 2)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 一方劳动使用者(用人单位)(问:个体劳 动者的个人劳动或与其家庭成员共同参加劳 动是否由劳动法调整?个体劳动者与帮工、 学徒之间的劳动关系是否由劳动法调整?) • 3)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用 人单位的成员,劳动关系建立后,双方存在 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劳动者要依法服从经 营者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问:承揽关 系、劳务关系是劳动关系吗?)
•案例分析:档案 关系与劳动关系
二、劳动法的地位、体系及法律渊源
• (一)劳动法的地位、 体系及法律渊源 • 劳动法的地位问题: 是一个独立部门吗?
• 劳动法的地位依赖于劳动、 劳动者的地位。 • 公法的因素在劳动法律关 系中的体现:工会法、集 体合同法的产生;劳动标 准规范;劳动安全和劳动 卫生规范。
• 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是指对哪 些人发生效力。《劳动法》第2条规 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 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 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 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 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 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无劳动合同关系的国家公务员、军 人等由法律另行规定。 • 问:国家公务员是否适用劳动法? 如果不是,应该适用什么法?
第一篇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篇: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第一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一、公民、劳动和社会保障1、公民与劳动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劳动权和保障权(这属于社会法范畴,是公民的社会权利)。
欧洲学者马歇尔归纳:民事权利产生于18世纪,政治权利产生于19世纪,社会权利产生于20世纪。
公民: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
与自然人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该国国籍。
自然人包括单国国籍的人,无国籍的人,还有双重国籍的人。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体力和脑力,主要包括自我劳动(如家务劳动、自雇人的劳动)、雇用劳动(如企业员工的劳动)和公益劳动(如国家公务员的劳动和义工)。
劳动者有广义和狭义,广义劳动者出现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狭义劳动者指宪法和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宪法意义的劳动者为公民中具有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包括具有就业愿望和不具有就业愿望的人。
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
我国年满16岁的公民开始享有未成年的劳动权力,年满18岁的公民即具有完全劳动权利。
劳动权是公民劳动义务和劳动权利的统一,包括就业权(获得职业培训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和社会福利的权利),结社权(建立、加入和退出劳动者组织的权利)和参与权(参与企业管理和分享企业利润的权利)2、公民与社会保障国际劳工组织在1952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的规定社会风险包括年老、患病、失业、职业伤害、生育和家庭困难六类。
生存权是维持人的生存的基本权利。
保障权是当公民基本生活遇到风险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帮助的权利。
二、公民的劳动权就业权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职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等七项权利。
结社权:工会和职工大会。
工会是劳动者的组织,可以代表企业职工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工会具有代表功能、具有规范功能和教育培训功能。
第一讲 劳动法基础理论(法硕)
劳动附随关系
与劳动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但本身不是 劳动关系的一些社会关系。具体包括:
1、劳动行政管理关系 2、社会保险关系 3、职业介绍关系 4、劳动监督检查关系 5、劳动争议处理关系
第一讲 劳动法基础理论
主要内容
一、劳动法的概念 二、劳动法的地位 三、劳动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四、劳动法发展简史 五、劳动法基本原则 六、劳动法的渊源 七、劳动法的体系
一、劳动法的概念
1、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附随 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劳动关系和劳 动附随关系。
六、劳动法的渊源
1、宪法 2、劳动法律 3、劳动行政法规 4、司法解释 5、地方性劳动法规 6、部门规章 7、地方劳动规章 8、国际公约与双边条约
七、劳动法的体系
1、按照法律规范的性质,可以分为劳动 实体法与劳动程序法
2、按照劳动法律规范的功能,可以分为 劳动合同法、劳动基准法、产业关系法、 就业促进法、劳动保险法、劳动争议处 理法
二、劳动法的地位
1、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劳动法是从民法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
法律部门; 3、劳动法兼具公法与私法双重属性; 4、劳动法是社会法(第三法域)的重要
组成部分
三、劳动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 关系
1、与宪法的关系:具体性权利还是纲领性规 定?
2、与民商法的关系:密切联系但互相独立。 3、与经济法:同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手段,
福利国家转向放松规制
(二)中国劳动法发展简史
1、民国时期有了初步发展: (1)1923年《暂行工厂条例》是起点; (2)先后颁布《工厂法》、《劳动争议
劳动法教学大纲
第一章劳动法基础理论引导案例1.1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1.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地位和作用1.3劳动法的渊源和体系1.4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案例分析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引导案例2.1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2.2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2.3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案例分析第三章就业促进法律制度引导案例3.1劳动就业概述3.2公平就业3.3就业服务与管理3.4就业援助案例分析第四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引导案例4.1劳动合同的概述4.2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4.3劳动合同的订立和法律效力4.4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4.5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4.6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第五章集体合同引导案例5.1集体合同的概述5.2集体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解除和终止第六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法律制度引导案例6.1工作时间6.2休息和休假6.3延长工作时间和及其限制第七章工资法律制度引导案例7.1工资的概述7.2工资构成和工资形式7.3最低工资制度第八章劳动保护法律制度引导案例8.1劳动安全卫生制度8.2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第九章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引导案例9.1劳动争议的概述9.2劳动争议协商与调解9.3劳动争议仲裁9.4劳动争议诉讼第十章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引导案例10.1社会保障法的概念和内容第十一章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引导案例11.1养老保险法律制度11.2医疗保险法律制度11.3失业保险法律制度11.4工伤保险法律制度11.5生育保险法律制度第十二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引导案例12.1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概念和内容第十三章社会福利法律制度引导案例13.1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的概念和内容第十四章社会优抚法律制度引导案例14.1社会优抚法律制度的概述。
第一章 劳动法基础理论
(四)无单位人员,凭生育情况证明,享受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优惠待遇。
职工在享受产假、护理假期间,按其正常工作对待,工资、奖金照发,其 他福利待遇不变。
2007---劳动法立法年
2007年6月29日通过《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007年12月29日通过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8年5月1日
(二)劳动法的特点
3.实体法与程序法相 统一
实体法:劳动法规定 了许多劳动者的权利
如:平等就业权
程序法:程序性规定, 如:“面向社会、公 开招收、择优录用等”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调整对象
(一)劳动关系
(二)与劳动关 系有密切联系的 其他社会关系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一)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的概念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社会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的特点 (1)主体资格法定 (2)产生于社会化生产过程中 (3)具有财产与人身双重属性 (4)平等性与从属性相互交织
黑砖窑案
黑砖窑案,又名黑窑案,黑砖窑事件。是指发生在2007年前后, 那些非法拘禁并强迫农民工从事危重劳动、非法收买和使用被拐 骗儿童、恶意拖欠工资和侵占他人财产的砖窑窑厂豢养帮凶剥夺 他们人身权利并强制劳动每天长达14小时到16小时不给任何劳动 报酬的严重违法犯罪案件。
富士康跳楼事件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 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自 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 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2012年6 月13日成都公安局确认,12日下午16时一名谢姓富士康员工坠楼 死亡。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电影《天注定》有对“富士康跳楼事件” 的相似描述。
完整版劳动法
法学院刘婷婷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劳动法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
对象,旨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 益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 系中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 对象
一、劳动的含义 二、劳动法的概念 三、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一、劳动的含义
劳动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和
《劳动法》第12条规定: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 仰不同而受歧视
二、从本位思想看劳动法律关系
1、一元法律结构与国家本位 即公法上的权力渗透到社会一切领域的一种 法律结构。 2、二元法律结构与个人本位 以公法与私法的区分为特征的法律结构。 3、三元法律结构与社会本位 公法、私法与社会法并存的法律结构。
现代意义劳动法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 “工厂法”,“工厂立法”一定程度上体 现了劳动法对劳动者保护的要旨。劳动法 产生的根本原因则是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 身利益而进行的长期斗争。
(九)法律责任
第二章
第一节
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劳动法的起源 第二节 外国劳动立法简况 第三节 中国劳动立法简况 第四节 国际劳动立法
第一节
劳动法的起源
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是在18世纪产为革 命以后,劳资关系日益趋紧张,工人运 动不断高涨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是以限 制资本家对劳动者剥削程度为内容的法 规。
3、特有的调整原则。私法遵循的是“平
等协商”、“契约自由”原则,公法遵循 “依法行政”原则,劳动法在用人单位与 劳动者之间将保护的重点放在后者,产生 了一系列独特的调整原则。如保护弱者、 倾斜立法。
第1部分-劳动法基础理论知识
第一部分劳动法基础理论知识一、劳动法产生的社会背景(一)圈地运动:雇主和雇员形成的前提(二)身份解放:实质平等的需求(三)工业革命:社会关系的转变(四)工业劳动社会化的法律调整——劳动法的产生二、劳动关系——劳动法的调整对象3.报酬不同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具有分配性质,往往表现为一种持续性、定期性的工资支付。
劳务关系中,劳务提供者取得的报酬是其所提供的劳务商品的价格,通常采用一次性、即时清结的支付方式。
4.待遇不同劳动关系中劳动者除获得工资报酬外,还有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和参与单位民主管理的权利等。
劳务关系中的劳务提供者,一般只能获得劳务报酬,没有保险、福利等待遇,更不用说参与单位的相关管理。
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劳动年龄主要受劳动者生理条件和受教育程度影响最低16周岁。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劳动年龄有上限吗①我国60、55。
返聘---发挥余热-—社保?②国际上通行65周岁。
有的高达69周岁。
(2)劳动者的义务✓完成劳动任务的义务✓ 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 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的义务✓ 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服从与保密(三)用人单位&劳动者的认定范围1.《劳动法》2.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3.《劳动合同法》4.《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四、在校大学生是不是劳动法上的劳动者?2.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号公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第56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但不得影响学业任务的完成。
第1章 劳动法基础理论
钟某在卸车过程中,由于不慎被水泥电线杆
压死。2010年1月9日,钟某家属向某市劳动
局申请,要求对钟某死亡作出工伤事故认定。
问题:龙某与钟某的关系是劳务关系,还是
劳动关系?
26
第二节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
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
◇兼职人员与单位
17
劳动关系认定难
2007年2月,李炳文经人介绍,进入宁夏金 山云鹤服务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金山陵园 工作,负责陵园园区清洁和拉土下葬工作, 但公司一直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2008年7月16日,陵园方面与李炳文签订协 议,由李炳文承包陵园清洁和拉土下葬等 工作,按年领取费用。 2009年3月20日,一场车祸使李炳文身受重 伤落下残疾,生活无法自理。
劳动与就业法律常识
何 静
1
常见重要问题
美丽的……
2
实习期间需要签合同吗? 如果实习期间不签合同,权利受损时 如何维权? 就业协议书是不是劳动合同? 见习期与试用期? 什么是工伤?工伤如何认定? 什么是五险一金?是不是所有用工都 需缴纳五险一金?
3
同学实际问题
我在事业单位工作 ,有正式编制 ,现在我 要到另一个省的有编制的单位工作,但原 用人单位要我赔六万元 ,而我们签的劳动 合同没说赔钱,且我09年刚毕业,还在试 用期。依据劳动法,我要不要赔钱啊?
34
2)具有劳动能力: 身体健康、能正常劳动; 具有人身自由;
特定行业:如餐饮行业,不得患
有传染病; 国籍? 妇女、未成年工的使用受到限制
劳动法知识点重点
劳动法重点第一章劳动法基本理论( 1 )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广义)劳动法是指由国家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 1994 年 7 月 5 号通过并于 199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狭义)( 2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即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实现其经济利益的社会关系。
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基于劳动关系,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介入其中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主要为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的关系。
此外,这些关系还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而形成的社会保障关系。
劳动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参加社会劳动并按照其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取得相应的报酬或收入的权利。
其核心内容包括自主择业权、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职业培训权和职业保障权 6 个方面。
劳动权即生存权,公民需要通过劳动建立社会关系和获取报酬;劳动权即就业权,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公民具有得到职业培训和工作岗位的权利;劳动权即保障权,公民需要持续收入和健康的基本保障。
第四章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用人单位提前通知或者额外支付解除、经济性裁员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 1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 2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 3 )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的。
( 4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劳动法基础理论》课件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总结词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保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 定等。
详细描述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保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 等。这些原则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贯穿于整个劳动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
劳动监察的方式与程序
劳动监察的方式
包括日常监察、专项监察、举报 投诉监察等。
劳动监察的程序
一般包括立案、调查、处理、送 达等程序,确保公正、公开、公 平。
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类型
包括违反劳动合同、工资、工时、安全卫生 等方面的规定。
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需要承担相应的 法律责任,包括警告、罚款、吊销许可证等 行政处罚,以及赔偿劳动者损失等民事责任 。
04
劳动保障权益
工资保障
工资支付
劳动者有权获得按约定支付的工资,不得拖 欠、少发或无理扣除。
最低工资标准
国家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劳动者获得基 本生活保障。
工资调整
劳动者工资应随经济发展、物价变动等因素 进行调整。
工时保障
01
02
03
工作时间规定
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 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 不超过44小时。
劳动法的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
劳动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的法律规范,随着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劳动法逐渐发展完善。
详细描述
劳动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的法律规范,当时 已经有了关于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定。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 发展,劳动法逐渐发展完善,各国相继制定了劳动法典或相 关法规,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第一章 劳动法基本理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第二版)PPT课件)
• 遵守工会章程,执行工会决议,参加工 1 会活动,按月交纳会费
• 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公德和职业 2 道德,遵守劳动纪律
• 积极参加民主管理,努力完成生产和工 3 作任务 4 • 其他:学习法律和工会知识等
三、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一)用人单位在个别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用人 单位 在个 别劳 动法 律关 系中 的权
劳动
5
得特殊培训
者在
个别
• 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平等享受保险福利、
劳动
6
获得社保待遇给付、获得利用公共福利
法律
设施
关系
中的 权利
•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依法自主选择争
7
议处理方式、请求依法受理争议、控告
不法行为
1 • 履行劳动合同、完成劳动任务
劳动 2 • 服从指示命令
者在 个别
3 • 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含 义
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特殊保护或者倾斜性保护
理论 基础
是劳动法的本质要求;由劳动关系从属性决定 ;劳动者权利的人权性质
具体 建立劳动者权利的内容体系;形成特殊保护的 体现 实体规范体系;设置特殊保护的程序规范体系
引申:为何劳动者相对是个“弱者”?
(四)劳动法基本原则——劳动协调原则 含义 既是目标状态,也是调整方法
• 会计、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
• 基金会
引申: 1.自然人用工的 法律调整? 2.“高管”的界 定与法律调整
地域上的 适用范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由劳动法调整的用工 主体与劳动者形成的劳动关系
四、劳动法基本原则
(一)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
劳动法基础理论课件1
里程碑: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的社会安全最低基 准公约,正式将社会安全制度纳入国际劳动基准 的范畴。
意义:大多数人不必以自由换生存,强有力的社 会安全体系将代表了生存权的基本保障。
典藏PPT
3、经贸全球化的冲击 过去的劳资关系体制:以内国为基础
冲击:资本的跨国与本国失业;劳资关系本身成 为国际竞争对象;跨国就业与对国际劳动关系的 规范需求。
标志:1349年英国爱德华三世颁布的“劳工法规”
特点:
1、以国家强制手段迫使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到资本家的工 厂做工,即强迫劳动者同资本家建立雇佣劳动关系。
英国亨利八世时期曾明文规定,对流浪者给予鞭打;如再 度流浪,则被捕,除了鞭打,还要割去半只耳朵;三度流 浪就要当作重犯罪人或社会敌人处死。
典藏PPT
1、公法与私法兼容 雇佣合同→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基础性地位并未消失,劳动关系仍须
遵循债的一般规则;受政府强力干预。
典藏PPT
2、劳动者利益保护的倾斜性 原因: (1)劳动者的弱势地位; (2)劳动关系的从属性、人身属性:劳动力承
载着劳动者的生存权 倾斜保护,经营利益让位于生存利益。 三、法律规范的多样性 缘由: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层次性
(一)工厂立法的特点
(1)以保护弱势劳动群体为宗旨。 (2)仅适用于部分劳动强度大的企业和行业。 (3)通过工时上限和工资下限,限制资本家的
剥削程度。
重新回到公法的轨道。
典藏PPT
(二)产生原因 1、社会基础 产业雇佣关系的主导地位(组织性、从属性、社会性) 2、雇用契约法调整的不足 (1)自由的契约以契约背后平等的当事人为前提。 (2)劳动关系的特殊性: 具备一般债权债务关系中所没有的特殊的身份因素(标
劳动法案例分析
第一章劳动法基础理论劳动法的效力——对人的效力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一、适用范围1.劳动法第二条中的“个体经济组织”是指一般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
2.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适用劳动法。
3.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其他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劳动法。
4.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适用劳动法。
5.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在劳动法中被称为用人单位。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劳动法执行。
根据劳动法的这一规定,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应当视为用人单位。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学习目的:通过案例了解劳动法和其他法律部门不同的调整对象。
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案例1:[案情]一个体餐馆要扩大经营,需装修门面。
餐馆经理联系了某美术学院的一名教师承揽该项业务。
双方订立了合同,餐馆出料,教师负责设计和施工。
双方还约定了施工期限和报酬等事项。
[问题] 双方订立的是否是劳动合同?[答案]问题的关键是美术学院教师与这一餐馆是否形成了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特征:第一、它是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第二、它的双方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用人单位。
第三、主体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第四、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用人单位的成员。
本案中美院教师与餐馆之间无劳动关系,而是民事合同中的承揽合同关系。
[解析]目前,与劳动关系相近的一类劳务关系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用人单位将某项工程发包给某个人员或某几个人员,或者将某项临时性或一次性工作交给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双方订立劳务合同,形成劳务关系。
劳动法的基础理论课件
第二节
• 一、劳动权概述
劳动权
• 二、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
• 三、我国宪法中劳动权的法律效力
一、劳动权概述
• 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立 法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 立法在一定意义上则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
二、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
• (一)劳动权的性质 • 劳动权首先是宪法所确认的基本人权,接着 才是社会权和受益权。尽管“自由权”和 “社会权”存在较大的区别,但是二者并非 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二者在确保人 的自由和平等,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的理念追 求上是相同的。故劳动权的性质是基本自由 权和社会基本权。
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 • (1)内容的根本性。 • (2)效力的贯穿始终性。
•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 1、立法准则——指引劳动法律规范体系的 形成及其秩序性的维护 • 2、法律适用准则——指引劳动法律规范的 解释,弥补规范漏洞 • 3、行为准则——提示人们行为的基本方向 和基本模式
• 我国劳动法的正式渊源与非正式渊源的区别 在于: • 一是法的形式的区别,即劳动法的正式渊源 是有权机关经过法定程序制定或修改的以法 律条文形式呈现的规范性文件;非正式渊源 则并非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体现。 • 二是法的实质的区别,即劳动法的正式渊源 与非正式渊源在法的拘束力上存在区别。
二、我国劳动法的正式渊源
• (二)劳动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 • 1、劳动法与民法的关系
• 一方面,劳动法源自传统民法传统民法之间有传承 关系: • ( 1 )劳动法(尤其是劳动合同法和集体合同法) 中的制度设置源自传统民法中的债法。 • ( 2 )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源自属于传 统民法调整对象的雇佣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法的渊源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 1、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 务(实体合法)。 2、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 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程序合法)。 3、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 劳动者(告知程序)。
兴业第银一行—章—安劳愉动人法生— 的—基法础律理顾论问服务
劳动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
1802年,英国通过了《学徒健康和道德法》,代表着现代劳动法的产生。
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
法律进化——工业劳动社会化的法律调整
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
劳动的概念 (一)何谓劳动? (二)何谓劳动法中的劳动? 1、从属性 2、契约性 3、职业性 4、有偿性
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之一 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1、人身性与财产性的兼容(人物两分法) 2、从属性与平等性的兼容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之二 附随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1、劳动行政关系 2、劳动保险关系 3、劳动市场服务关系 4、劳动团体关法概述
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 (二)基本原则的作用 1、立法准则 2、适用准则 3、行为准则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劳动权平等原则 (二)劳动自由原则 (三)倾斜保护原则
第一节 劳动权
劳动权的概念:人类享有的与劳动相关的权利。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1804年法国《拿破仑法典》 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
第一节 劳动权
劳动权的体系: 宪法中的劳动权:个体劳动权、集体劳动权 劳动法中的劳动权。
宪法中劳动权的法律效力?
第三节 劳动法的体系与地位
劳动就业法
劳
动
法
劳动关系协调法
体
系
劳动保障法
第三节 劳动法的体系与地位
劳动法与相邻部门法之间的关系 1、与民法 2、与行政法 3、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