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与MIDI电脑音乐
苏少版音乐八上第三单元《西南风情》ppt课件
第三部分
拉弦乐器:
二胡、中胡、高胡 、板胡
二胡
高胡
中胡
板胡
弹拨乐器:
扬琴、琵琶、古筝、柳琴、阮
扬琴
古筝
柳琴
阮
琵琶
吹管乐器:
唢呐、 笛子、 箫、 笙、 管子
唢呐
笛子
笙
箫
管子
三 弦
葫 芦 笙
月 琴
阿西里西
(图中乐器为月琴)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苗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节”、“四月八”、“龙船节”等。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
西南情韵
云南省少数民族分布图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支系繁多。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并有自己的历法。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
彝族音乐丰富多彩,不同支系、不同地域之间差异较大。彝族每年都有若干次盛大的风俗性歌舞活动。农历六月的火把节,年节婚丧等活动中歌舞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返回
第一部分a主题
第一遍:小提琴,自然流畅,优美抒情 第二遍:木管乐器,增添活跃气氛 第三遍:弦乐, 更加热情
第一遍:大管,双簧管,大管依次出现,表现男女青年翩翩起舞情景。 第二遍:乐队全奏,热闹欢腾,粗犷豪放。表现 节日舞会狂欢的情景。
苗族飞歌、竹笛、降记号、侗族大歌-西南师大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苗族飞歌、竹笛、降记号、侗族大歌背景介绍本文是针对西南师范大学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所涉及的四种音乐元素:苗族飞歌、竹笛、降记号、侗族大歌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和解析。
苗族飞歌,是指苗族传统歌曲中的一种形式,通常在苗族的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中演唱。
这种歌曲的特点在于歌手的高亢声音和飞舞的舞蹈动作。
竹笛,是一种传统乐器,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一些地区,如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
竹笛的音色温婉动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降记号,是音乐中常用的标记符号之一,用于表示音高的下降。
常见的降记号包括降音符、降二度符、降三度符等。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
这种音乐通常是由一位主唱带领着一群人演唱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内容极为丰富。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四种音乐元素,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苗族飞歌、竹笛、降记号、侗族大歌的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2.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这些音乐元素的艺术表现和特点;3.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演唱来感受这些音乐元素。
教学步骤1.简要介绍苗族飞歌、竹笛、降记号、侗族大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分组让学生分别学习和了解这四种音乐元素的音乐表现和特点;3.带领学生现场演奏竹笛、唱苗族飞歌和侗族大歌,并让学生感受降记号在音乐中的运用;4.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首包含这些音乐元素的曲子并进行演唱。
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让他们对音乐本身产生了更浓厚的情感。
同时,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曲子创作和演唱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汇报能力,对于自身素养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苗族民间音乐
苗族民间音乐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苗族文化中,音乐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苗族民间音乐赋予了他们的生活以动感和美感,同时也通过音乐传递着苗族的历史、价值观和情感。
一、苗族音乐的特点苗族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一听就能辨认出来。
苗族的音乐多以人声和乐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演。
乐器方面,苗族常使用葫芦丝、龙柱笛、驴鞭、锣鼓等传统乐器。
这些乐器各具特色,能够演奏出丰富多彩的旋律和节奏。
此外,苗族音乐还以其独特的调式和节奏而著称。
苗族的音乐调式多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有时也会加入半音和全音,使得音乐具有变化多样的层次感。
节奏方面,苗族音乐的节奏通常快速而富有活力,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动力。
二、苗族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苗族音乐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苗族的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苗族音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苗族人民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传递祝福和祈愿。
在苗族的节日庆典上,人们会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载歌载舞,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展示出苗族的独特魅力。
而在苗族的婚礼仪式上,音乐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郎、新娘及亲友们会围绕着音乐跳起传统的舞蹈,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
此外,苗族音乐还经常用于治疗和驱邪的仪式中。
苗族人民相信音乐的力量可以净化心灵,驱走疾病和邪恶。
因此,音乐成为了苗族人民对抗病魔和邪恶的一种手段,具有着特殊的宗教和医疗意义。
三、苗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苗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苗族人民的努力。
苗族音乐作为一种口头传统,长期以来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保留下来。
年幼的苗族子女从小就接触和学习音乐,逐渐掌握了苗族的音乐技巧和表演艺术。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苗族音乐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些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减少,更倾向于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
为了保护和传承苗族音乐,许多苗族的音乐家和文化组织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推广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苗族音乐的兴趣。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色音乐教学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色音乐教学研究作者:杨舟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10期随着新《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色音乐教学研究不断发展,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特色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韵味,由当地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创造而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民族地区音乐教学中,应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资源,创新民族地方特色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该文主要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色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两方面探讨了加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色音乐教学的措施。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色音乐教学的改革发展,西南是少数民族地区之一,该地区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
民族特色指的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独特风格,民族特色音乐教学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1]。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们的音乐表现方式是载歌载舞、自奏自娱,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教师将民族音乐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唱歌、跳舞、奏乐中认识和了解西南民族音乐文化特色,该教学方式是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特色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该教学方式可以让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利用现代教学方式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和质量。
此外,有助于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构建出富于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特色音乐教育。
1.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色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民族情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音乐教学的成功,应以培养学生民族音乐兴趣与情感为出发点,通过学校音乐教学让学生喜爱民族音乐,是音乐教学成功的体现。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色音乐教学中,利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且为学生欢迎的多种民族音乐形式和内容,可以创设出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西部传统音乐形式及传承保护策略
西部传统音乐形式及传承保护策略中国西部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丰富多样,代表了该地区的独特文化和民族特色。
西部传统音乐形式主要有民歌、舞曲和器乐三种。
民歌是西部地区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歌以其简单朴实的旋律和真挚深情的歌词而闻名,通常由老百姓创作并传承,是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和情感的方式。
西部地区的民歌种类繁多,有草原民歌、山区民歌、黄土高原民歌等等。
这些民歌都反映了西部地区的自然风光、农牧民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舞曲也是西部传统音乐的重要形式之一。
舞曲多以婚庆和节日活动为背景,通常伴随着传统乐器的演奏,如马头琴、吹管乐器等。
舞曲以其欢快的节奏和活泼的舞蹈动作吸引了众多人的参与。
西部地区的舞曲有农奴舞曲、马舞曲、阿坝舞曲等等,每种舞曲有着独特的舞步和表演风格。
器乐是西部地区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器乐通常由乐师表演,是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
西部地区常见的传统器乐有琵琶、洪琴、坠子等等。
这些器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演奏技巧吸引了众多听众的关注。
乐师通常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胜任这些传统器乐的演奏。
加强传统音乐的收集和记录工作,将西部传统音乐的珍贵资源进行梳理和整理。
这样可以保留音乐形式的原始风格和历史记忆,为后人传承提供参考。
加强传统音乐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
针对西部地区传统音乐的特点和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和培训班,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帮助年轻人了解和学习传统音乐,培养传统音乐的继承人。
加强传统音乐的传播和推广工作,提高传统音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通过举办音乐节、演出和比赛,将西部传统音乐带给更多的听众,增加传统音乐的曝光度和受众群体。
加强传统音乐的保护和继承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法律法规的保护和资金的支持,为传统音乐的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立传统音乐的继承机构和团队,进行专业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西部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丰富多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加强传统音乐的收集、教育、传播和保护工作,可以有效地传承和保护西部传统音乐,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恩施民间音乐研究报告
恩施民间音乐研究报告恩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
其中,恩施民间音乐是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被誉为“乐的摇篮”。
恩施民间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风格。
首先,恩施的民间音乐主要通过歌唱和演奏乐器来表达。
歌唱形式有山歌、花儿、民谣等,演奏乐器有竹笛、板胡、扬琴等。
其次,恩施民间音乐在旋律和节奏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旋律优美悠扬,柔和而富有感染力;节奏独特鲜明,节奏感强烈,一般采用二拍、四拍、六拍等简单的节奏形式。
再次,恩施民间音乐在表达情感和宣传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音乐,人们表达悲欢离合、赞美大自然、歌颂生活等各种情感,同时也传承和宣传了恩施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
恩施民间音乐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是恩施民间音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恩施地区地处山区,地理环境与多民族聚居使得各种民间音乐形式相互影响,融合了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演唱形式和乐器。
其次,历史背景也给恩施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长期以来的农村生活和劳动中,人们以歌唱祈福、歌唱工作、歌唱生活,使得恩施民间音乐无处不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文化传统的继承和革新也为恩施民间音乐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支持。
然而,恩施民间音乐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的推进,恩施地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正在发生改变,恩施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
其次,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对恩施民间音乐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流行音乐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恩施民间音乐的受众缩小,年轻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下降。
为了保护和传承恩施民间音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文化保护的投入,鼓励恩施地区的民间音乐爱好者和专家学者对恩施民间音乐进行研究和整理,记录其音乐形式和特点,以便后人学习和传承。
其次,加大对恩施民间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恩施民间音乐。
浅析电脑音乐在藏族弹唱音乐制作中的实例研究
浅析电脑音乐在藏族弹唱音乐制作中的实例研究作者:吴挺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6期1藏族弹唱音乐的主要风格特点弹唱音乐是藏族很有特色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它有着有着悠久的历史。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县,被誉为弹唱之乡,其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曲调多种多样,节奏轻快明朗。
弹唱曲一般音域不宽,音调朴实,节奏鲜明,节拍均称,多为轻声吟唱,接近藏语口语,生动别致,调式结构以五声羽调式、五声微调式、五声宫调式、五声商调式等为多见。
节拍多为四二拍、四三拍、八三拍等。
弹唱的歌词内容也相当丰富,有涉及生活、文化、历史、宗教等等,多由歌唱者即兴编填,丰富了生活娱乐,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藏民族在弹唱演唱中所用的乐器主要是扎木聂琴,也叫龙头琴。
在演奏方式上,可自弹自唱,也可与其他乐器合奏,现在多和曼陀铃、吉他合奏,弹扎木聂琴的乐手自己跟着伴奏演唱,多为即兴演唱。
在演奏节奏上也很有特点:首先,多用附点节奏,主要是前长后短如。
其次,多用三连音弹奏。
2藏族弹唱音乐的织体编配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扎木聂琴的音色问题。
要保持藏族弹唱音乐的风格,有一样乐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是藏族弹唱音乐了,那就是弹唱藏族歌曲必备的乐器——扎木聂琴。
然而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中没有扎木聂琴音色,那么如何在电脑音乐制作中模仿或寻找相似音色,实话说这是很难的。
我们的担心是,如果找不到相似音色,一旦使用看似相似音色替代,会不会破坏藏民族弹唱音乐的原味,影响其传唱与流行。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曾尝试过多次,使用过贝斯、吉他等,都没有找到满意的结果。
由于许多藏族歌手又非常喜欢使用札木聂,因此每每录制需要有札木聂伴奏的歌曲时都必须现场弹奏并录制,非常麻烦。
经过笔者长期在录音棚里工作实践与努力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相似的音色,这结果令人惊喜,也算给现代藏民族弹唱音乐制作作一点贡献。
在hypersonic音源中,有一个叫koto(日本筝)和shamisen(三味线)的音色。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和声研究
谱例 8 贵州侗族民歌《心中念郎》(大歌)序曲片段
谱例 9 贵州布依族民歌《我们很欢迎》片段(二重唱)
谱例 10 贵州布依族民歌《好久没唱歌》片段(男声二重唱)
036
2021 · 2
同度和二度进入,收束在同度、三度上。旋律横 向线条也有增四度三全音音列的运用。
二、旋律中的和声思维及终止表达
实际上,和声材料的使用要受调式构成、演 唱组合形式、旋律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来讲, 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和声思维的横向表达对纵向 和声的构成是起关键作用的。也就是说,横向旋 律出现较多的音程在纵向和声上也会相应地出现 较多。比如在四川松潘的羌族民歌《哈伊哈拉》 中的四、五度和声以及贵州黎平的侗族大歌《嘎 尼阿》中的三度和声等,这些旋律的和声思维对 和声音程的影响同样也反映在多声部民歌的终止 表达中。
(一)旋律中的和声细胞 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保罗·欣 德米特在《作曲技法》一书中写道 :“旋律中有和 声”。他认为,旋律中的和声是用旋律的方式横向 连接而成的,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是音程或者音列 运用于旋律,或者认为是和弦运用于旋律。从旋 律中是可以划分出和声组细胞或者音群的,它们 是旋律的立体构成。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 歌旋律中所具有的和声性当然也不例外,一些独 特的特性和声音程在横向旋律线条上也有所体现。
遍性意义且具有独立功能意义而存在(见谱例 7)。 民歌伴随着布依族的形成与萌发,起源于古代的
增四度音程的出现是后来减三和弦、属七和弦构 “百越”,在秦汉以前就已存在。现虽然无法考证
成的基础。中国元代(约 13 世纪)出现的琵琶曲《海 这些多声部民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运用增四度和
青拿天鹅》中,为了表现海青(猎鸟)捕捉天鹅 音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增四度和音并不是现当
当代民族器乐曲对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新翻
舞 曲》 、 筝曲《 云岭 音 画》、 扬 琴 曲《 凤 凰 于 飞》 、 笛子 曲《 欢 乐 的 芦 笙节 》、 二 胡 曲《 第 一 二 胡 狂 想 曲》 等 具 有 代 表性 的 乐
曲. .
一
的 民 间 传 说 ,表 达 了对 邪 恶 势 力 的 不 满 以 及 对 忠 贞 美
当代 民族器 乐 曲对西南 少数 民族音乐 的新翻
卢盈盈 闽江 学院音 乐学 院
摘要: 在我 国' 3代 的 民族 器 乐 曲 中, - 不乏 对 少 教 民 族音 乐的 运 用 。 而 西 南地 区 少数 民 族 数 量 众 多 , 丰富的民间 音 乐 更 是 为 当代 的 民族 器f t . 曲创 作提 供 了大 量 的 素 材 , 尤其 是 这 些 少数 民族 的 民歌 和 歌 舞 音 乐 , 更 是在 3 _代
布 依族 的伴 嫁 歌 、 瑶 族 的长鼓 歌 舞 等 。在 对 西南 少 数 民族 歌 舞 音 乐 的 运用 上 ,作 曲 家或 是 以舞 蹈 音 乐 中 的音 乐 作 为 创 作 素 材 ,或 是 引入 舞 蹈 音 乐 中 的节 奏 特 点 进 行 乐 曲
两 南 地 的少 数 民族 音 乐 主 要包 含 民歌 、 歌舞音乐 、
I 捕艺音 乐 、 戏 曲音 乐 和 民 间器乐 等 类 别 。其 中 民歌 和 歌舞
音 乐在 当代 民族 器 乐 曲创 作 中的运 用 较 为普 遍 。
( 一) 两 南 少 数 民族 民歌 的运 用
白族 调 常 用 的 五 声 音 阶 羽 调式 ,在 旋 律 巾 “ 主 要 使 用 了 ‘ l a 、 d o 、 r e 、 m i ’ 四个 音 , 是在剑川 I 白族 调 中常 见 的 羽调 式 四 音 列构 成 的 民 歌旋 律 。 ”… 因此 , 虽 然 没 有直 接 取 材 于某 ~ 首具 体 的 民歌 , 但《 望 夫云 》 一 曲仍 然 展 现 出 了浓 郁 的 白族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研究”专栏主持人语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研究”专栏主持人语作者:邓如金来源:《歌海》2018年第02期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四川、云南和广西就聚居着30多个。
他们勤劳勇敢,能歌善舞,传统音乐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有民间音乐(分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器乐曲、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与宗教音乐两类。
四川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康定情歌》,云南的《小河淌水》《海菜腔》和广西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唱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根据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改编的电影《阿诗玛》《刘三姐》深受百姓称道,蜚声海内外……这些精品来自民间,是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西南地区盛传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尤以祖先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为甚。
常由巫师主持仪式,唱祭祀歌、跳祭祀舞,驱鬼治病。
巫师多身兼数职,他们既是祭祀仪式主持人,又是当地民间歌手、乐师和舞者,边唱边跳,传授知识,教育大众,起到娱乐大众、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时至今日仍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但要与时俱进,做到古为今用。
曹昆的《论少数民族地区异地迁入模式对其民歌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四川新津县与邛崃市羌族移民安置为例》,描述了四川省新津县与邛崃市羌族移民迁入安区前后,对其生产生活模式以及语言环境的变化对传统民歌文化保留的差异性,因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根本的差别。
民族语言、民俗活动、地理环境、生产劳动等伴随着各种门类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数以千万计的民间歌曲与民间艺人、歌手,同样,失去了母语,丢失了民间的各种民俗活动也就丢失了这些民间歌唱赖以生存的土壤,民歌将会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走向衰亡。
因此挖掘与整理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是当今文艺工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谭嗣钰的《仪式与音乐的互动交融——以四川凉山美姑彝族地区苏尼信仰仪式为例》以四川凉山彝族美姑地区苏尼信仰仪式为例,介绍了苏尼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祖先宗拜、鬼神崇拜等,阐述了仪式音乐对仪式有着聚合、激发、象征、娱乐与审美作用。
浅析广西融水苗族民歌与数字音乐相结合的创编演绎探究
乐器编辑、处理制作出来的音乐,也叫“电子音乐”“Midi 音乐”。
“实质上数字音乐是一串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字信号,是指用数字格式储存,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音乐”②。
如今越来越多的乐器被数字化模拟到电脑里,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在电脑上运用钢琴、吉他、架子鼓、长笛、小提琴等多种乐器,同时越来越多的音乐制作软件也孕育而生,常见的音乐制作软件有FL studio、Cubase、Adobe Audition、Logic等等,这些强大的音乐制作软件可以非常逼真地制作出各种音效、各类音乐,这些音乐完全可以媲美于任何乐团。
同时,现今也会有很多高明的音乐制作人会将Midi音乐创作与真实乐器交叉使用,将其混合作数字化处理,产生出高端的音乐作品。
数字音乐相较于传统音乐,更加具有技术性、即时性、准确性、拓展性、便捷性,同时更加满足了广大用户群的审美需求和市场导向,逐渐成了音乐主流传播方式,当然,这也离不开各类音乐平台与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如网易云音乐、腾讯音乐它们的用户人数每年都在逐步提升,这也为数字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数字音乐有了一个可以发挥和成长的空间。
同样,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为数字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块新的实践场地。
数字音乐在我国已经有了将近十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呈增长发展趋势,凭借其目前的独特性、便利性,随时随地想听就可以听的特殊属性,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
将广西融水苗族民歌与数字音乐相结合,可以完整地保留广西融水苗族民歌特有的音乐特性与人文情怀,在不破坏、不影响广西融水苗族民歌的情况下,将其巧妙地记录、保存下来,解决了其没有文字、谱面记载,传播范围局限,传播准确性较差等各项问题。
数字音乐主要以MP3、WAV、WMA、RAM、AIFF等格式将音乐保存下来,可以在各大音乐平台、短视频平台推广传播,这样使得其受众范围不再局限,解决了因地域问题造成的困境,使人们不需要前往融水苗族也可以听到正宗的融水苗族民歌。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与MIDI电脑音乐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与MIDI电脑音乐龙源期刊网 /doc/736079900.html,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与MIDI电脑音乐作者:郜慧琳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7期摘要:由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现况不够乐观,我们就要用到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帮助记录保存下来,并且要主动的运用民歌里的曲调和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使得编曲具有民族特色,并对其进行传承发展。
因此,我们在西南地区有序的进行田野工作,收集大量的少数民族民歌,少数民族乐器,通过录音,合成等手段进行音色的采样与曲调的采集,然后将采样过后的音色运用在歌曲制作中。
关键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MIDI电脑音乐制作;编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国,从两千年前的秦汉以来即是如此,现今有56个民族,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显示,我国的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人口91.51%,少数民族虽占8.49%,但其分布的面积超过了全国的一半。
各民族对中国的缔造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并且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局面。
西南地区狭义上是指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和重庆直辖市;广义上是指在狭义的基础之上,加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藏族自治区。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中,西南地区居住有以羌族为代表的10个世居少数民族,和以藏族、彝族为代表的22个跨界少数民族,共居住有32个少数民族,西南地区族群的自然迁移,主要动因来自于中国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
历史上中国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历史上几次民族大融合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和契合关系。
大致可以分为两波:第一波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两宋时期,大量的汉族迁入长江流域,并在社会、文化、经济方面迅猛发展,使得原来居住在长江流域的弱小民族迫于种种压力,向着西南地区的“蛮荒”地带慢慢迁移,西南地区由此形成了多族群共生的特征。
第二波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元明清时期。
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加大了对西南地区的治理力度;明朝时期,中央政府向西南边疆地区大量迁入军民,在西南地区实行了屯兵政策;清朝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改土归流”政策,使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迁徙更加频繁。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研究
A STUDY OF THE PROTECTION MODE OF THE MUSIC INTA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OUTHWESTERN ETHNIC MINORITIES 作者: 陈炜[1];刘宵[1]
作者机构: [1]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出版物刊名: 音乐探索
页码: 49-5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生产性保护;西南地区
摘要:少数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价值。
在分析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其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从民族音乐产业融合、民族音乐保护主体、民族音乐传播载体、民族音乐整合营销四个维度,构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生产性保护模式,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电子管风琴及西南少数民族乐的碰撞.doc
电子管风琴及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碰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的经济结构、结构、风俗习惯、语言等都有着各自特点,从全国少数民族分布图上看,可以看到、贵州、地区了很多西南少数民族,包括:彝族、哈尼族、阿昌族、独龙族、佤族、傣族、拉祜族、普米族、仡佬族、苗族、侗族、、羌族、土家族、布依族、傈僳族、白族、怒族、基族等。
西南这些少数民族都拥有着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他们不断吸收周边少数民族音乐的精粹,同时它又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互相渗透融合,逐渐了丰富多彩的独特的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它是整个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馈赠,它有着深厚音乐文化底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所在.而电子管风琴与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碰撞,努力将传统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传承下去,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吸收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精华,融合现代电子音乐的特点,进一步提升音乐创造能力,改编创作出更多的经典优秀的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作品。
电子管风琴是现代电子科技与音乐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它是不同于我国传统乐器的现代乐器。
近年来,电子管风琴的功能随着科技的,音色模仿也更加真,电子管风琴内设置了非常丰富的乐器音色,它具有音源、功能丰富、表现力强并兼容性强等特点。
而西南少数民族有着非常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弦乐乐器有二胡、月琴等,打击乐器有铃鼓、木鼓和皮鼓等,管乐乐器有芦笙、箫、笛等,并且每一种民族乐器都会根据其不同的情绪、风格、演奏法而奏出不同的音色与音响效果,有时是宽广而饱满、有时是坚定而有力、有时是优雅而柔和、有时是纤细而黯涩的音响,那么如何运用多种乐器的不同特点、不同演奏法在电子管风琴上编辑出不同的音色,是西南少数民族乐曲制作音色的关键.ﻭﻭ电子管风琴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弦乐器"的碰撞西南少数民族弦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极富特色的乐器。
弦乐器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拉弦乐器”,拉弦乐器是依靠机械力量使张紧的弦震动发音,用手指按弦改变弦长,拉弦乐器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它以丰富多变的弓法、指法等技巧塑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形象,具有音色柔和丰富、细腻柔美、动听的音乐表现力。
《中国西部组曲》之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探析
《中国西部组曲》之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探析
张凯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8)002
【摘要】陈怡的《中国西部组曲》以浓郁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融合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术,其独特的立意和新颖的手法,实现了中西音乐文化内涵的高度融合.这部运用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优秀作品,不仅体现出作者开阔文化视野下特立独行的审美追求,而且给当下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带来新的启示.
【总页数】5页(P73-77)
【作者】张凯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民族音乐元素在《克里奥尔舞蹈组曲》中的体现
2.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技法的融合——以陈怡的《中国民族舞组曲》作品为例
3.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技法的碰撞与融合——以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为例
4.探析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
5.探析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创歌曲《大河之魂》的配器及MIDI制作探究
原创歌曲《大河之魂》的配器及MIDI制作探究
崔峰
【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3)015
【摘要】音乐是唯一一个可以跨领域,跨学科,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学历,不分等级全世界可通用的语言.它可以用音符来传达它想要传达的含义,表达它想要表达的情绪.然而,如果只靠单旋律来表现,显然是很有限的.电子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长足发展,可以以单旋律为枝干,通过音源和软件的支持,以立体化形式传达音乐要带给听众的意境.文章以原创作品《大河之魂》纪录片的主题曲为例,阐释了在Cubase软件中,配器和MIDI制作者对于创作该首作品的思路以及创作手法,之后通过对歌曲配器的实践运用和理论分析进一步总结出了Cubase电脑音乐制作软件配器的特点,并探索出一种适合陕西地方民歌配器的一种新形式,给更多的音乐作品以制作和创作的启发.
【总页数】9页(P82-90)
【作者】崔峰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丝绸之路艺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4
【相关文献】
1.谈歌曲配器伴奏功能在MIDI中的运用 [J], 朱健
2.谈歌曲配器伴奏功能在MIDI中的运用 [J], 朱健
3.Cubase电脑音乐制作软件配器的研究r ——以原创歌曲《晚夏.近秋》为例 [J], 莫继本;宋晶晶
4.Logic Pro X电脑音乐制作软件配器的研究--以原创歌曲《做勇敢的自己》为例[J], 李颜汐
5.Cubase电脑音乐制作软件配器的研究-以原创歌曲《晚夏.近秋》为例 [J], 莫继本;宋晶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与MIDI电脑音乐
作者:郜慧琳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7期
摘要:由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现况不够乐观,我们就要用到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帮助记录保存下来,并且要主动的运用民歌里的曲调和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使得编曲具有民族特色,并对其进行传承发展。
因此,我们在西南地区有序的进行田野工作,收集大量的少数民族民歌,少数民族乐器,通过录音,合成等手段进行音色的采样与曲调的采集,然后将采样过后的音色运用在歌曲制作中。
关键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MIDI电脑音乐制作;编曲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国,从两千年前的秦汉以来即是如此,现今有56个民族,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显示,我国的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人口91.51%,少数民族虽占
8.49%,但其分布的面积超过了全国的一半。
各民族对中国的缔造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并且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局面。
西南地区狭义上是指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和重庆直辖市;广义上是指在狭义的基础之上,加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藏族自治区。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中,西南地区居住有以羌族为代表的10个世居少数民族,和以藏族、彝族为代表的22个跨界少数民族,共居住有32个少数民族,西南地区族群的自然迁移,主要动因来自于中国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
历史上中国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历史上几次民族大融合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和契合关系。
大致可以分为两波:第一波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两宋时期,大量的汉族迁入长江流域,并在社会、文化、经济方面迅猛发展,使得原来居住在长江流域的弱小民族迫于种种压力,向着西南地区的“蛮荒”地带慢慢迁移,西南地区由此形成了多族群共生的特征。
第二波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元明清时期。
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加大了对西南地区的治理力度;明朝时期,中央政府向西南边疆地区大量迁入军民,在西南地区实行了屯兵政策;清朝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改土归流”政策,使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迁徙更加频繁。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族流传下了大量的民歌与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MIDI电脑音乐技术为这些民族的音乐记载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更好的将民间濒临消失的民歌保存下来。
并且我们可以尝试用电脑音乐制作与民歌相结合产生新的更为丰富的语汇,音色,这也是主要研究目标。
由于民歌是民众之间自然发生,集体创作而口头传承的歌曲,是民众的,民俗的歌曲。
民歌是民间歌谣或民间歌曲的简称。
民歌与民众的“劳动”、“仪式”、“喜怒哀乐”等场景紧密相连,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及民俗事项。
因此要想在音乐制作中加入民歌的元素,我们就要进行丰富的田野调查工作。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民歌演唱于劳动现场及其劳作休闲场合,增长劳动情趣,提高劳动效率。
民歌演唱于仪式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强调了民族的传统民间信仰。
民歌演唱于喜怒哀乐生活情感中,发泄出民族的人间情绪。
下面以羌族民歌为例,羌族民间传唱的民歌,从它的歌词方面来看,存在着词意和语源不相符的部分;从音乐方面看,靠口头继
承的旋律演唱者,如果记忆力衰退或者自身的素质修养不够,则也会导致误传,民歌通过民众的创作—传承,演奏—变异,听众欣赏—选择三个要素完成传播。
具有持续不断的变化的特征。
电脑音乐制作的技术实际上在这次的田野工作中充当的是传承发展的角色,因为我们在此次采访调查中发现,不止一位传承者向我们倾诉着,如今愿意学习传统音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尤其是马布,因为其对肺活量和气息的要求比较大,所以一般很少有女孩子愿意学,另一位马布乐器传承者木乃布沙告诉我们,马布乐器制作成功率低,做十个只能有两个成功,而制作年份越久的马布乐器演奏起来越容易,木乃布沙说他曾经参加过在四川省西昌市举办的“黄金100秒”的比赛,因为评委没有听过这个乐器而遭到淘汰,实在是很遗憾。
由于民歌的传承现况不够乐观,我们就要用到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帮助记录保存下来,并且要主动的运用民歌里的曲调和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使得编曲具有民族特色,并对其进行传承发展。
因此,我们在西南地区有序的进行田野工作,收集大量的少数民族民歌,少数民族乐器,通过录音,合成等手段进行音色的采样与曲调的采集,然后将采样过后的音色运用在歌曲制作中。
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歌中,我们以彝族为例,找到了4位彝族的民歌传承者,和口弦乐器、马布乐器的传承者。
彝族马布传承者吉克黑曲首先为我们演奏了《快乐的彝族》马布曲。
马布传承者吉克黑曲说马布是在婚丧嫁娶的时候吹的,5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在他们来说是喜丧,因此会吹奏马布,年轻人去世是不吹的。
我们深一步的了解知道了马布是可以和其他乐器一同演奏的,并且在甘洛有一个乐队,乐队有马布,葫芦丝,笛子,电吉他和架子鼓这几样乐器。
因此我们更加确定将马布音色采样以后完全可以用于电脑音乐编曲制作,丰富我们音乐制作的音色。
这次田野工作我们也收集了大量的民歌,丰富了作曲的乐汇,使得电脑音乐制作更富有特色,音乐内容更加贴近西南地区的风格。
另外两位彝族的大姐给我演奏了彝族口弦音乐《劳动歌》,我没发现不论是马布乐器还是口弦乐器,其演奏出来的音高是不能以西方的测量方法来评定的,其乐器音准是独特的。
民族乐器用在编曲中已经有了很多例子了,比如在谭维维改编演唱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与溜溜调》中前42秒用了口弦乐器进行编曲,还有著名彝族女歌手阿果的《口弦》歌曲中的前15秒也运用到了口弦乐器进行编曲,使其歌曲富有彝族音乐特点。
发掘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曲调是传承和发展的必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工具,在现在数字化的音乐时代,我们在发扬传统民间歌曲和乐器的同时也要与时代相联系,不止是口弦乐器与马布乐器,需要我们发掘传承的民歌和民族乐器有很多,期待我们下一次的田野调查工作。
基金项目: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与MIDI电脑音乐,基金编号:CX2018SP133。
作者简介
郜慧琳(1995.5),女,汉族,河南焦作人,西南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硕士(音乐)MIDI电脑音乐制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