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琢型历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早 至 1 2 - 1 3 世 纪 : 八 面 体 的 简 单 磨 光(与面小角度相交),改善对称 性和透明 度。
b.约14世纪:桌形琢型—磨掉八 面体的一个角顶。
c.15世纪初—16世纪 : 玫瑰花琢型 特点:典型的平底、尖顶、三角形小面 对称地覆盖整个钻石,特别是 双玫瑰花琢型可充分提高钻石 加工成品率、增强闪烁效果。
花式琢型:阶梯形琢型
Leabharlann Baidu
花式琢型:多面形琢型
1988年, De Beers推出5种新款琢型:
火玫瑰、向日葵、大利花、 百日红、金盏花等。
主要意义: 提高大颗粒原石的成品率; 提高闪烁和亮度,增强美学效果; 减轻颜色缺陷如褐、黄、黄绿等对外观的影响。
三、琢型与光学性质的关系
1、主要光学性质: 光泽、亮度、火彩、闪烁 要完美体现这些光学特点,必须比例适当, 抛光优良。 2、亭部角度影响内反射光线并决定亮度; 3、冠高、冠角影响台面大小; 4、亭部比例恰当时,台面大则亮度大、火彩小 台面小,周围小面范围大 则火彩强、亮度小。 优良的切工使火彩与亮度达到理想统一
56-66%
11.0-15.0%
3100’-3700’ 39.40-4201’
41.0-45.0%
四种典型琢型比例表
名称 托尔可夫斯基 艾普洛 斯堪的纳维亚 34030’ 冠角 33010’ 34030’ 亭角 台宽 冠高 亭深 40005’ 53% 40050’ 56% IDC 310-370 39040’~ 42010’ 56~66%
亭部比例对光线的影响
冠部比例与亮度、火彩的关系
荷兰玫瑰花型
半荷兰玫花琢型 双玫瑰花琢型
d. 17世纪:多面形琢型
单多面形琢型--磨掉一角顶,四条边棱
双多面形琢型--马扎林琢型, 英国星形、方型琢型
双 多 面 形 琢 型
三重多面形琢型 -- 帕鲁兹琢型、老矿 工琢型, 58 个面,外形不规则,增加了 亮度与火彩。
e. 18-19世纪,瑞典欧洲琢型,58个面,外形 更圆,小面大小、角度均匀,接近现代琢型。
40045’
57.5% 14.6% 43.1%
16.2%
43.1%
14.4%
43.2%
11~15%
41~45%
二、花式琢型
除圆多面形琢型以外的任何现代琢型 产生原因: a. 原石形态不规则,加工保重、提高 成品率的需要, b.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及审美需要。
多 种 花 式 琢 型
花式琢型分类
多面形琢型:心形、椭圆形、梨形、橄榄形等; 阶梯形琢型:祖母绿琢型、正方形、长方形、 三角形、梯形、风筝形等; 现代新款琢型: barion琢型:祖母绿琢型的冠部和改形的 多面形琢型亭部。 王妃琢型:多面形琢型变种,外形为正方 形或矩形,冠亭增加小面数目, 改善亮度,小面无固定排列方式。
冠部主刻面
星刻面
下腰刻面
上腰刻面 冠部 腰棱
台面
亭部主刻面 台面
亭部 底尖
f. 19世纪以来近代琢型
1860年美国摩斯创办第一家钻石加工厂 1919 托尔可夫斯基( Tolkowsky)提出美国理 想琢型,规定各部分比例标准。
100% 53%
34030’ 40005’ 43.1% 98%0 16.2%
1940 年,德国 (Eppler) 艾普勒琢型 比例不同
100% 56% 14.4%
33010’
40050’ 43.2%
1969年,Scan.D.N
琢型
100%
57.5%
14.6% 34030’ 40045’ 43.1%
1978年, 国际钻石委员会(IDC)提出圆多 面形琢型标准比例范围
100%
Cha.9 钻石琢型发展史
一、发展历史 钻石加工是指钻石原石转变成最终抛磨形状 的过程。 一块钻石原石,只有精心设计、切磨和抛 光后才能使其表现出特有的光学性质,成为精 美的工艺品并充分体现其品质价值。 最早,印度在公元前即认识钻石并视为宝 石;工由简单→复杂,经历几百年的演变历史 (大约500-600百年) 加工技术的重大进展——近50-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