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与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社会医学课件PPT
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都强调预防为主 的原则,通过预防措施降低疾病发生 的风险,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都关注公共卫生 问题,致力于改善整个社会的健康状 况,强调群体预防和群体治疗。
跨学科性
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都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 等,需要跨学科合作来综合解决健康 问题。
综合评估方法
采用多维度、多指标的综合评估方法,全面评估预防措施的效果 和影响,为优化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健康教育普及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普 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 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 健能力。
健康行为促进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 作方式,鼓励健康饮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健 康行为。
2024-01-11
预防医学社会医学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目 录
• 预防医学概述 • 社会医学概述 • 预防医学与社会医学的联系 • 预防医学与社会医学的应用 • 未来展望
01
预防医学概述
预防医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预防医学的定义
预防医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预防和 控制疾病的学科,它强调从源头 上控制健康问题,减少疾病的发 生率。
慢性病预防与管理
研究营养素与健康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 的膳食指南,促进公众健康。
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等,开展一级预防和二级管理,降 低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02
社会医学概述
社会医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社会因素对人类健 康和疾病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公共卫生和预防疾病。
04
预防医学与社会医学的应用
预防医学章节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章节复习重点绪论重点:概念:预防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预防难点:三级预防措施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目标的一门学科。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认同人的生物属性,同时兼顾心理、社会及其他因素,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理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第一章重点:概念: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
难点:两种烟雾事件的特征比较;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损害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所共同构成的功能系统。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间,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各种群数量比例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食物和饮水使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碘缺乏性疾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常见: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是指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ion)从污染源直接进入环境,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SO2、CO、NO、NO2、颗粒物、汞。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的新污染物,如酸雨、CO2、光化学烟雾、甲基汞等。
带你认识“社会医学”
带你认识“社会医学”以健康为教育目标的高等医学院校学科体系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医学学科备受瞩目,社会医学知识体系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角度出发,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讨人群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社会卫生策略的一门医学学科,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点。
社会医学属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医学统计、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多个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
目前多数教材认为,社会医学以社会学为基础,交叉融合了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等学科知识。
人口学在该学科内容体系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人口学研究方法基于人口社会属性的定量分析,对理解社会医学的理论架构、认知社会医学的学科特征、分析社会医学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1848年法国医学家儒勒·盖林首先提出了社会医学的学科概念,主张把零散、不协调的医学监督、公共卫生、法医学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统称为社会医学,包括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社会治疗学四个部分。
随着医学学科的专业化发展,后人根据社会医学教学与科研的经验,将社会医学内容结构进一步归类为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医学研究方法及社会医学处方四个方面。
社会医学每个知识模块都“先验地”嵌入了人口学的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
社会生理学研究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与健康、社会因素与医学模式两大块内容,相关研究与人口学联系紧密。
其一,生育与经济关系密切,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水平存在双向作用。
具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育规模,生育规模又通过劳动力年龄结构及其规模所形成的“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效应;同时,生育行为与出生质量紧密相关,人们的经济条件是出生质量的贴近变量。
其二,人口流动影响疾病空间分布,是传染病防控的社会环境要素。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摘要:文章针对本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社会医学课程兴趣不足、内容陈旧等教学问题,进行了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探索——建立社区教学基地。
通过社区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社会医学;教学改革;社区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26-02近几十年来,经济和科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医学的社会化、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观察和处理医学问题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由多元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学角度综合观察和处理医学问题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应用基础医学、环境医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毒理学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并予以评价,进而采取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或伤害,促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
预防医学面向社会、面向人群,在新的医学模式里,它的作用越来越大。
而预防医学自身也要发展、完善,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其中,预防医学专业必修课《社会医学》的教学改革就是很重要的一环。
社会医学是从预防医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是在适应疾病谱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预防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社会医学侧重于社会预防,重点研究社会环境、卫生服务、行为生活方式等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制定综合性的社会预防策略和措施[1]。
社会医学就是完整体现医学模式从生物型向生物心理社会型的转变的一座桥梁。
目前,《社会医学》这门课程是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年学习。
本课程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李鲁主编教材,全部为理论课教学,共32学时,理论课由教师按教材和大纲进行课堂讲授。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医学教学的改革就变得迫在眉捷。
预防医学主要课程
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
以下是预防医学的一些主要课程:
1.基础医学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医学遗传学
等。
2.临床医学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
3.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
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等。
4.实践课程:包括临床实习、社区卫生实习、预防医学实习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预防医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预防医学工作奠定基础。
社会医学的概念
1.社会医学的概念?
答: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制定各种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
它是随着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而产生的,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社会医学从预防医学发展而来,是预防医学深化和发展的产物。
它在重视疾病流行与控制的生物因素外,还重视影响疾病和健康的社会经济和心理行为因素,对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
安徽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
安徽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
安徽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修习的公需课包括:
1. 基本医学科学:包括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方面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员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为掌握相关医学知识打下基础。
2. 制度与政策:包括医疗保障、卫生计生相关政策和法律等,对于学员在工作中的岗位职责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 流行病学:涵盖疾病流行的原因、防控措施、预防策略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
4. 社会医学与预防医学: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学员在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公众健康、掌握疾病预防策略等方面提高能力水平。
5. 医学信息学:包括医学信息技术、医学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员利用信息科技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预防医学与社会医学考试重点
《社会医学与预防医学》重点绪论预防医学的概念: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预防医学的内容:1、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环境因素2、研究预防疾病、保护人群健康的策略与措施3、研究疾病的分布、影响因素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4、研究疾病预防的组织和科学管理方法预防医学的任务:1、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2、评价社会卫生状况3、制定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的对策和策略第一章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概念:是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于人类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生物与医学模式的内容:立足于科学实验方法和生物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每种疾病都是由一种确定的生物或理化等病因引起的。
可在人体内某一特定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分子导致可测量出的形态结构和/或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能够明确诊断,并通过相应的手术、药物、理疗等方法控制病理变化以达到治疗目的。
并提出了病因、宿主和环境三者动态平衡的概念,如三者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则机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之中;如致病因子加强、环境条件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等均可使三者之间的平衡破坏,导致疾病发生。
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的内容:生物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和卫生服务是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1、生物因素:人类的年龄、性别、特殊生理状况和遗传因素等对健康有明显的影响;2、环境因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3、行为和生活方式: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起着促进作用;4、卫生服务:卫生服务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群健康。
第二章健康观整体健康观的定义:整体健康观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视健康为多位系统,视机体为一个整体。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社会医学
一、概述
2. 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身体、心理、社会
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改变社会卫生状况 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 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特殊人群: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有害作业职
工,流动人口
社会病:意外伤害、精神障碍、酗酒、吸毒、 艾滋病
一、概述
3. 相关学科
社区医学 医学社会学 卫生管理学 预防医学 医学心理学
二、医学模式
1.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 阴阳五行的病理学说
3. 机械论医学模式 4. 生物医学模式 5. 现代医学模式
三、社会因素与健康
㈠ 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1. 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 ① 促进作用 ② 副作用
四、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㈠ 心理因素与健康
1. 人格与健康 2. 认知因素与健康 3. 心理压力与健康
㈡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1. 吸毒、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 2. 生活节奏等
五、健康管理 六、卫生服务研究 七、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
社会卫生状况及评价 卫生政策制度 全球卫生状况和社会卫生策略 我国卫生状况和社会卫生策略
社会医学
一、概述
1. 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
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 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 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订相应的社会措施,保 护盒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 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和社会功能,提高 人群健康水平。
八、医疗保健制度 九、社区卫生服务 十、弱势人群卫生服务 十一、社会病防治
自杀、吸毒、性传播疾病、青少年妊娠、 精 “三级预防” 2. 社区卫生服务
预防医学重点归纳_完整版
: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 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与包括群体,既着眼于健康人群又着眼于亚健康人群。
2 从整体论出发,研究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探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 重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客观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各种生物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与身心疾病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4 从群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制定卫生政策,实现社区预防保健,将临床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提供社区预防和干预的卫生保健。
(病因预防):主要任务:针对疾病发生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于传染病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
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第三级预防( 临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是指由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其服务提供者是临床医务人员,服务的地点是在临床场所,服务的内容强调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且是临床与预防一体化的卫生服务。
1.健康咨询2.健康筛检3.免疫接种4.化学预防。
1.求医者的健康咨询通过收集求医者的健康危险因素,与求医者共同制定改变不健康行为的计划,督促求医者执行干预计划等,促使他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筛查指运用快速、简便的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以及危险因素监测与评估等手段,在健康人群中发现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健康缺陷的人。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04
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技 术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方法
1 2 3
描述性研究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疾病、健康状况及其 相关因素的资料,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特 征,提供病健 康状况与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病因推断和疾 病预防提供依据。
实验性研究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目录
• 预防医学概述 • 预防医学的核心概念 • 预防医学的实践应用 • 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 预防医学的未来展望
01
预防医学概述
预防医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预防医学是一门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 ,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
特点
预防医学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 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疾 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特点,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 各种因素和预防措施。
企业健康管理
通过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健康咨询等措施,关注员工 健康状况,提高员工健康水平。
职业卫生防护
识别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采取工程措施、个人防护等措施, 保护员工免受职业危害的影响。
员工心理健康关怀
关注员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辅导,帮助员工 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困扰。
古代预防医学
早在古代,人们就有了预防疾病的意识,如《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治未病”思想。
近代预防医学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预防医学逐渐从临床医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预防医学不仅关注个体健康,还关注群体健康和社会健康,强调环境、社会和心理等 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预防医学在疾病预测、早期诊断和 个性化治疗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预防医学_精品文档
1.定义: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环境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生产能力的目的。
◆研究因素:环境因素(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研究对象:◆工作模式:环境-人群-健康◆研究工具: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作用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防治对策,并采取各种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
◆研究目的:2.内容◆空间:从宏观到微观◆时间:过去、现在和将来◆服务对象:◆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具体包括:不同的空间,时间和人群间(性别、年龄、职业)的分布特点并比较其差异。
改善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防制疾病,增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3.特点如发生传染病疫情,预防工作者应采取:◆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接触者、动物传染源等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等◆传播途径:消毒、杀虫、灭鼠◆易感人群:免疫预防、药物预防(2)预防医学把环境和机体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
例如:在克山病患者的研究中,预防医学就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克山病患者的影响。
在低硒的基础上,各种综合因素相互作用。
(4)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更侧重向宏观领域发展。
而临床医学更侧4.预防医学发展简史:三个阶段-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将三者视为一个整体。
第二次卫生革命,疾病预防的重点从传染病转向慢性病,1.医学模式(1)定义: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们对自身生命、生理、病理、治疗、预防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2)发展阶段:五个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2.健康观:即人们对健康的看法,是在一定医学模式基础上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本质的认识。
预防医学的定义
预防医学的定义xx年xx月xx日contents •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预防医学的应用价值•预防医学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学习预防医学知识目录01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预防医学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整个生命过程,促进和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它涵盖了从人类生物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到卫生服务研究等多个领域。
预防医学的定义内涵:包括健康促进、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
健康促进是指通过改善环境、生活方式等手段,使个体和社会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预防疾病是指通过疫苗、筛查等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
保护和促进健康是指通过改善卫生设施、健康行为等手段,保护和促进个体的健康。
外延:包括环境卫生、职业卫生、食品卫生、放射卫生等领域。
预防医学的内涵与外延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研究对象:临床医学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临床医学主要涉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预防医学则涉及整个人群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控制。
•工作重心:临床医学侧重于疾病的个体治疗,预防医学侧重于群体预防。
•联系•临床医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预防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延伸和拓展。
•二者都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以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和健康保障。
•二者都需要重视公共卫生问题,共同维护社会健康。
02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经验积累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和经验逐渐认识到一些疾病的原因和传播方式,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古代医学文献古代医学文献记录了众多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
古代预防医学的起源近代医学进步自19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预防医学得到不断发展。
卫生防疫体系各国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近代预防医学的发展现代健康观念已经从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这为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预防医学知识点归纳
预防医学知识点整理一、绪论★1、预防医学的概念: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自然与社会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等目标的一门学科。
基本理念: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大卫生;生态平衡;多因多果;宏观与量化研究;社会与经济效益评价及法制观念。
研究内容:描述疾病分布与健康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健康影响因素;制定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研究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特点:研究对象是人群;突出预防为主的观念;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实施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研究方法上重视宏观与微观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
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利用,联系紧密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比较:前者针对群体,后者针对个体。
公共卫生:是以预防医学的观念、理论和技能为基础,针对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而采取的社会性实践的总称。
★4、医学模式的定义:是关于医学的总体看法或概括认识,即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及行为方式。
发展阶段: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机械论医学模式④生物医学模式⑤社会生态学⑥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的影响:①医学研究②临床治疗③临床康复④疾病预防★5、健康观:人们在特定医学模式指导下对健康的整体性认识。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
健康决定因素:①社会经济因素②个体因素③环境因素④卫生服务★6、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13、疾病的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根据健康决定因素、健康-疾病连续带、疾病自然史、全程生命健康观,结合医疗卫生工作实际,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把预防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如个体措施和环境措施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三早”预防工作,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预防:对已换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防止伤残,提高生活质量二、自然环境与健康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
一级学科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一级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
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一级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涉及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管理卫生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关注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因素对健康和卫生事业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管理和政策干预来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涉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地位、文化因素、生活方式等对健康的作用,以及如何制定相应的社会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
2. 卫生事业管理:关注卫生系统的组织、管理和运营,包括卫生资源的规划、配置和利用,卫生服务的提供和质量管理,以及卫生政策的制定和评估。
3. 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卫生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管理手段来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4. 医疗卫生体系:研究医疗卫生机构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医院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医疗保险制度等,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5. 公共卫生管理:涉及公共卫生项目的规划、实施和评估,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卫生政策和管理措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公众健康,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预防医学学科分类
预防医学学科分类
1. 嘿,预防医学里有流行病学呀!就好比侦探在追查病因,研究疾病在人群中是怎么传播的。
像非典、新冠这些传染病,流行病学可是大显身手呢!
2. 还有环境卫生学呢!这就像是给我们生活的环境做“大体检”,看看水干净不,空气好不好。
你想啊,要是环境不好,我们能健康吗?
3. 嘿,别忘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哦!它关乎我们每天吃啥喝啥,就像个营养师,指导我们怎么吃得健康。
你难道不想知道怎么吃才能身体倍儿棒吗?
4. 预防医学里的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也很重要呀!就像专门守护小朋友和妈妈们健康的天使。
想想那些可爱的宝宝们,得好好保护他们呀!
5.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呢,就像是工人的健康卫士!它管着那些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危害,保障大家工作时也能健康安全。
这多重要啊!
6. 卫生毒理学也别小瞧哦!它在帮我们搞清楚那些有害物质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就像个排雷专家。
难道你不担心身边有啥潜在的危害吗?
7. 卫生统计学可不能少呀!它就像是个数据高手,把各种信息整理得明明白白,让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状况。
没有它怎么行呢!
8. 最后还有社会医学呢!它关注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就像个宏观调控大师。
想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都和健康有关系嘛!
总之,预防医学的这些学科分类都超级重要,它们共同守护着我们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医学与预防医学绪论预防医学的概念、内容;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科学。
内容包括:1.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环境因素;2.研究预防疾病、保护人群的策略与措施;3.研究疾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4.研究疾病防治的组织和科学管理的方法。
第一章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概念: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为保护健康与疾病作斗争时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
生物与医学模式的内容:立足于科学实验方法和生物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每种疾病都是由一种确定的生物或理化等病因引起的。
可在人体内某一特定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分子导致可测量出的形态结构和/或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能够明确诊断,并通过相应的手术、药物、理疗等方法控制病理变化以达到治疗目的。
并提出了病因、宿主和环境三者动态平衡的概念,如三者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则机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之中;如致病因子加强、环境条件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等均可使三者之间的平衡破坏,导致疾病发生。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容:生物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和卫生服务是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1、生物因素:人类的年龄、性别、特殊生理状况和遗传因素等对健康有明显的影响;2、环境因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3、行为和生活方式: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起着促进作用;4、卫生服务:卫生服务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群健康。
第二章健康观传统健康观:1.社会学:健康是对劳动的胜任,疾病是劳动能力的丧失; 2.统计学:健康是人体统计学的正常状态;3.生物医学:健康是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4.生态学:健康是人体与生态条件的平衡状态。
整体健康观的定义:整体健康观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视健康为多位系统,视机体为一个整体。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整体健康的特征:健康具有多维性;健康具有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
整体健康的内容:躯体健康——躯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
心理健康——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及时适应环境。
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包括:1、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得到充分的发挥,2、作为健康人应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3、每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一致。
第三章预防策略和措施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使健康人免受致病因素的危害。
一级预防的内容主要包括改善环境措施和增进健康措施两方面。
二级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目的是控制或减缓疾病病程的进展。
三级预防即临场预防:对已患病的病人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防止残疾,使之早日康复。
包括防止残疾和康复工作两方面。
第四章人类与环境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
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
生态系统概念: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对立统一体系。
食物链:生物间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
环境污染: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构成发生很大的变化,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环境污染。
包括生产性污染、生活行污染和其他污染。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1、急性作用2、慢性作用3、远期危害(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致敏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传染病、食物中毒、公害病——有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社会影响较大的地区性疾病。
职业病——特点:病因明确;病因大多数可以定量测定,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兵损程度有明确的剂量—反应和剂量—效应关系。
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判断条件:1、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且与该地区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关系密切;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群中均有同样的相关性。
2、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
3、上述相关性,可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
第五章化学因素与健康毒物进入体内的途径:呼吸道、皮肤、消化道。
毒物在体内的代谢:1、分布、蓄积:亲和分布、物质蓄积、功能蓄积2、生物转化:分为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和第二相反应(结合)。
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化学结构、物理特征、毒物的剂量、毒物的联合作用、个体情况第六章物理因素与健康高温作业的范围:指工作地点的气温在寒冷地区和一般地区超过32℃,炎热地区超过35℃;或工作地点热辐射强度超过4.18J/(c㎡·min)或工作地点气温在30℃以上,相对湿度超过80%的作业。
高温作业的类型:高温、强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夏天露天作业。
中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热辐射、热痉挛、热衰竭。
噪音对人体健康的损害:1、对听觉功能的影响(暂时性听阈移位、永久性听阈移位、爆震行耳聋)2、对非听觉系统的影响。
第七章生物因素与健康生物性有害因素的来源:自然疫源与外源性传播;生活性污染与生产性污染;医源性污染。
生物性有害因素导致的主要疾病:传染病与寄生虫病;食物中毒;过敏性疾病;癌症;畸胎;其他急、慢性疾病第八章食物营养与健康营养素:食物中可为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成分和修复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
人体需要六大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糖类,水,维生素和无机盐。
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动物性—畜禽类鱼类蛋类奶类;植物性—豆类粮食类。
蛋白质生理功能:构成人体组织,器官和体内各种重要生理活动物质的基本成分;是机体氮元素的唯一来源;作为能源提供能量。
脂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植物油脂动物脂肪;肉类、乳类、蛋黄、动物内脏(类脂);豆类、坚果类碳水化物的食物来源:粮食、豆类(供给多糖);根茎类食物;蔬菜水果(供给膳食纤维)。
碳水化合物生理作用:1. 增强大肠功能;2. 减慢胃排空时间;3. 减慢餐后血糖的迅速升高;4. 降低血浆胆固醇、血脂水平;5. 有利于肠道益生菌的增殖。
无机盐:常量元素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
钾、钠、钙、镁、磷、硫、氯等七种含量最多。
微量元素:体内含量占体重0.01%以下的元素。
铁、锌、铜、碘、硒、钼、铬、钴8种为人体必需,称为必需微量元素钙缺乏的临床表现:婴儿的佝偻病;成人骨质软化症;老年骨质疏松症;维生素定义:维持人体正常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维生素缺乏症:维A---夜盲症,维生素B1---脚气病,维生素B2---口腔-生殖综合症,维C----坏血病。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易缺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易引起中毒。
合理营养:通过不同种类的食物合理搭配,能量及各种营养素能充分满足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并达到相互之间的平衡。
平衡膳食的基本卫生要求:1. 满足机体能量和营养素需要;2. 食品多样化;3. 合理加工烹调;4. 食用安全;5. 合理的膳食制度。
第九章食品卫生与健康食品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污染,可能引起具急性短期效应的食源性疾病或具慢性长期毒性作用的食源性危害,是引起常见食品卫生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食品污染物质按性质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三类。
一.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和昆虫的污染,以微生物污染最为常见,危害也最大,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等。
除肝炎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外,一般的病毒不容易在食物上繁殖,因此很难通过食品传播疾病。
二.化学性污染:按其来源可分为,1.来源于生产、生活和环境中的污染物,如农药、有害金属;2.从容器、包装材料、涂料及工具等溶入食品中的各种原料、单体及助剂等;3.在食品加工贮存中产生的物质,如酒中的有害醇类、醛类等;4.不当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三.放射性污染.: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发生在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生产及在生活的应用与排放过程,尤其是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污染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食物中毒的定义: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根据中毒食品的不同,可将食物中毒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及化学性食物中毒五类。
食物中毒的特征:1. 突然暴发,潜伏期短;2.临床表现相似,多为急性胃肠道症状;3. 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停止食用有毒食品,发病很快停止。
4.发病者均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联系。
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三个环节,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1. 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以防止食品被细菌污染;2. 对食品尽快进行低温贮存以控制食品中细菌的繁殖;3. 在食用前彻底杀死病原菌是防止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
第十章社会因素与健康社会因素的概念——社会因素可称社会环境,包括与社会生产力(经济状况、人口状况、社会保障、科学技术等)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法律、文化教育、家庭婚姻等)有密切联系的诸因素,其中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1. 作用的发散性/非特异性/非明显性:社会因素不像生物、理化因素那样给躯体造成可观察到的创伤,社会因素主要是心理上的创伤。
社会因素不像一些生物因素那样对机体的损伤有明显的特异性;2. 作用的持久性:广泛存在。
长期存在。
作用缓慢;3. 交互作用:一种社会因素可直接作用于机体,也可以其他因素为中介,或作为其他因素的中介。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社会因素从两方面影响人类健康:即躯体与心理,社会化与社会适应。
社会因素中的非物质因素是通过一些生活事件引起机体的心理感受,而不是躯体感受来起作用的。
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经济发展与健康水平提高是双向的关系,即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提高,而健康水平提高又促进经济发展。
1. 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可促进健康水平提高,但是经济增长与健康水平提高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或者说联系是有一定限度的;2. 经济发展引发的新问题:a.现代社会病的产生;b.心理紧张因素增加;c.环境污染的加剧;d.社会流动人口增加;3. 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a.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b.资源消耗减少。
文化影响健康的途径教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1. 消费结构和闲暇时间: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消费结构和闲暇时间的安排不同,从而对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2. 社会化和社会适应:人类通过不断的接受教育,掌握生活技能,了解行为规范、社会角色等,从而实现社会化和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