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
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
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它分成两类:一类是未经人加工可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的树木、地下埋藏的煤层和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棉花、钢铁等原材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了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人的要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因而不能构成生产力的要素。
同时,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各种联系,从而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在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它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分配和交换中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经济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制度的演化)【圣才出品】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一章经济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制度的演化1.如何理解人类生产由孤立的小生产发展成社会化大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谈谈你对社会分工及社会化大生产作用的认识。
答:(1)人类生产由孤立的小生产发展成社会化大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的。
社会分工作为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既包括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等),又包括各部门内部的分工(如工业内部分为纺织、造纸、食品、冶金、机器制造等等)。
社会分工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2)对社会分工作用的认识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
①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a.原始人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发现了可以驯服和在驯服后可以繁殖的动物,于是有些部落就逐渐专门从事饲养牲畜,成为游牧部落,引起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这便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b.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以及金属加工、纺织、酿酒、榨油等生产活动开始发展,出现了手工业。
起初手工业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副业,后来成为许多人的独立职业。
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c.随着两次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级,这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三次社会大分工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②正是因为存在着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劳动产品才会作为商品来生产和交换,才产生了商品经济。
(3)对社会化大生产的认识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真正形成是在产业革命和机器大工业的产生之后。
18世纪70年代人类科技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随着机器被大量投入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形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空前提高,其特征表现在:①在生产资料的使用上,由个人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实现了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②在生产过程中,由一系列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C.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D.相对于产品经济而言的
E.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
答案:BCE
解析:A、C、D三项中;应选C..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是商品经济..
一、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
一、 市场与市场体系
要求:了解市场与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熟悉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
市场的基本概念: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市场..与简单商品生产阶段相适应的是单一的商品市场;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已经从单一商品市场、局部市场发展到复杂多样、国际国内统一的市场体系..
例题3: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生产力 B.物质资料生产C.生产资料所有制 D.劳动过程
答案:C
解析:从生产关系定义里就可以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形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例题4:构成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基本环节有 ..
A.生产 B.占有 C.分配 D.交换 E.消费
答案:D
解析: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等..机器社会就是属于生产工具..A项原料、B项辅助材料、C项燃料都是属于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物质资料..
例题2: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货币 B.人的劳动 C.劳动管理 D.劳动资料 E.劳动对象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体制的演化

三次社会大分工
一、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
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三、商人的出现
买进
卖出
第三节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一)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
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避免人力、物 力、财力的闲置浪费,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 是一切社会生产共同的要求。
(二)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2.奴隶社会制度。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 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即奴隶,奴隶是在奴隶主或监工的 暴力手段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生产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 有和支配。
3.封建社会制度。在封建社会,封建主占有大部分的土地, 农民则完全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奴 役。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 者(农民或农奴)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1.计划配置方式。计划配置方式是指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 要及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 计划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指令性计划,另一种是指导性计 划。
2.市场配置方式。企业和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企业根据市 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 争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 反映就是市场经济。
(一)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 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自然经济特征:
(1)与低下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
(3)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 经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初级经济基础完整重点笔记(自整理)

第一部分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1、人的劳动: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2、劳动对象:生产工具3、劳动资料:物质资料(二)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社会生产方式决定适应反作用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 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三)社会经济规律客观性:建立在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赖以生存的条件分: 在人类社会各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原始社会:最初时候制度,石器生产工具,2、奴隶社会:铁器出现3、封建社会:出现商品经济4、资本主义社会:蒸汽机出现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
内燃机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自由竞争趋向垄断5、社会主义社会: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一)自然经济特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自足(二)商品经济特征:以交换为目的的时候经济形态形成条件:社会分工第一次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分工:手工业从畜牧业中分离第三次分工:商人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四、市场与市场体系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狭义:交换的场所广义: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体系: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相互作用联系过程中形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生产资料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劳动力、房地产、信息技术完善的市场体系有以下功能:提高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相互作用。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制度的演化)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制度的演化1.1 复习笔记一、经济制度改革的规律1.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1)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反映着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
(2)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两三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制度、数千年的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四五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数十年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1)原始社会经济制度①原始公社制度原始公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社会经济制度。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发展速度极为缓慢,人们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集体劳动。
②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相适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原始的互助合作关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①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②奴隶是在奴隶主或监工的暴力手段的强制下劳动;③奴隶生产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3)封建社会经济制度①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在封建社会里,封建主占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则完全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
为了取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农民不得不通过向封建主缴纳地租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不得不忍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奴役。
②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a.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b.封建主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c.农民不得不租种土地。
(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机器大工业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制度,雇佣劳动从对资本的“形式从属”转变为“实际从属”,不仅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切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03 (14)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一、单项选择题2、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B )。
A、社会文明水平B、社会经济制度C、市场发达程度D、科技发展水平3、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D )的运动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A、思维B、社会分工C、生产资本D、社会基本矛盾4、(A )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宗教与政治的矛盾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5、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社会经济制度是(D)。
A、奴隶制度B、封建制度C、资本主义制度D、原始公社制度6、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是(C )。
A、封建主不占有生产资料,也不占有生产者B、封建主和生产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C、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但不完全占有生产者D、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同时占有生产者7、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B)。
A、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B、以青铜器为主要生产工具C、以铁器为主要生产工具D、以蒸汽机为主要生产工具8、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D )。
A、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B、电机的发明和利用C、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D、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9、为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A )。
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计划经济D、市场经济10、自然经济是建立在(B )基础上的。
A、社会分工B、自然分工C、国际分工D、生产交换11、(A )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
A、社会分工B、货币的产生C、经济的发展D、市场的统一1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D )。
A、社会分工B、货币的产生C、市场的统一性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13、商品经济作为多个社会形态共同存在的社会经济形式,经历了(C)两个发展阶段。
A、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B、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C、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14、市场经济中,(B )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政治经济学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2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第1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任课老师:小朵老师3 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第一篇框架4 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1.1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1.1.1 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1.1.2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5 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1.1.1 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社会经济制度1.含义:是一定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地位: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6 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社会基本矛盾1.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地位: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位:(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2)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的进化。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或状况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013年7月考题·单选题】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分工的发展C.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2013年7月考题·单选题】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D)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分工的发展C.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9 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1.1.2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2014年10月考题·单选题】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科技革命的标志是()A.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B.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C.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D.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2014年10月考题·单选题】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科技革命的标志是(B)A.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B.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C.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D.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12 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1.2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2.1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1.2.2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自然经济的含义:为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初级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内容汇总-整理目录版 (1)前言 (2)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3)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7)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12)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7)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0)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 (22)第七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27)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32)第九章财政职能 (35)第十章财政支出 (38)第十一章财政收入 (41)第十二章税收基本制度 (45)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制度 (52)第十四章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 (55)第十五章信用与金融中介 (60)第十六章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 (64)第十七章汇率与国际收支 (69)第十八章市场营销概述 (743)第十九章市场营销环境 (76)第二十章消费者行为 (79)第二十一章市场营销策略 (83)第二十二章产品和服务策略 (86)第二十三章管理概述 (90)第二十四章计划职能 (92)第二十五章组织职能 (95)第二十六章领导职能 (101)第二十七章控制职能 (107)第二十八章法的基础知识 (108)第二十九章经济法基础知识 (111)第三十章民法基础知识 (113)第三十一章行政法基础知识 (121)第三十二章诉讼与仲裁法律基础知识 (127)前言(一)初级经济师的报名条件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并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者,均可报名参加经济专业初级资格考试。
(二)报名时间与报名方法报名时间一般为4、5月份(以当地人事考试部门公布的时间为准)。
报名方法:报考者由本人提出申请,携带有关证明材料到当地人事考试管理机构办理报名手续。
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部队及直属单位的人员,按属地原则报名参加考试。
(三)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1.考试科目初级和中级经济师均2个科目:《经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初、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科目均分为工商管理、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水路、公路、铁路、民航)、人力资源、邮电经济、房地产经济、旅游经济、建筑经济等15个专业。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1.1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单选)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多选)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有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的原始公有制、平均分配制度。
(多选)奴隶制度形成的条件有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所形成的家庭经济的产生、奴隶劳动成为社会生产的基础、青铜器的出现和使用、产生了阶级和阶级对立。
(简答)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的进化。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多选)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单选)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
(单选)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单选)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出现于14世纪。
(单选)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为标志的革命是第二次科技革命。
(单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
(单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贡献是实现了社会生产的系统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1.2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单选)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经济是商品经济。
2018年自学考试最新政治经济学课件第一篇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①自然经济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 各个生产者的生产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力的发展受 自然条件极大限制。 ②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经济。生产者的生产目的是 满足本人或经济单位自身的需要。 ③自然经济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劳动产品无 需交换,就直接成为经济单位的共同产品。
练一练
AB
• 多项选择题 • 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有( )。 • A、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 • B、封建主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 C、封建主完全占有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 D、封建主不完全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 • E、封建主拥有大量剩余资本
练一练
• 简答题 • 简述在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表现。
•
•
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 奴或农民),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人类社会的变革过程:
• 资本主义制定建立之初,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随着资本主 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暴露出与生产力发展不 相适应的一面。生产的社会化要求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趋 势,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中表现了出来。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限度内的调整,表明了它的生命力。 资本主义也在不自觉地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着物质条件。 它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决定了历史发展趋势。
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
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 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
• 所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
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第1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商品 经济 产生 条件
社 分
会 工
生 产 不同产品
需 要 互通有无
劳动产品 归不同所 有者
各自有相 对独立的 物质利益
采取商品 交换形式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自给自足
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社会分 工,没有剩余产品,产品按照 长期形成的惯例在氏族部落成 之间进行分配。
1.2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一.自然经济: 概念:即自给自足的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 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 自然经济是建立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体现了 其社会生产力水平。 具体表现:
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共同体的集体经济,完全的自然 经济,实行按性别和年龄进行自然分工。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 个体农民的家庭经济
优点
不足
经济总量失衡 贫富差距扩大 缺乏环境保护
市场经济 以市场为主要手段来配置资源的方式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商品经 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只有当简单商品经 济发展到发达商品经济,成为社会占支配地位 的经济形式时,才形成市场经济。
1.3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一、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配置任务: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地区之 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 资源配置目标: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 社会经济资源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可以通过市场 和计划两种方式 计划方式
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计划经济是人类通过自觉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始于社会主义国家14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矛盾矛盾矛盾经济制度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一定的经济制度可采取的经济体制是多样的一定的经济制度建立以后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特点规定着他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要点

2020/3/7
三、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 (二)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 • 市场经济:
• 计划经济: • 自由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
2020/3/7
市场失灵
2020/3/7
政府失灵
2020/3/7
• 市场配置资源的长处 • 调节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 • 发挥竞争机制作用 • 实行优胜劣汰 市场配置资源的长处 • 不足: • 经济总量失衡 • 贫富差距扩大 • 环境保护
经济形式 • (3)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
源的经济形式。
2020/3/7
三、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 (一)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 资源配置:在全社会范围内把经济资源按比例分
配到各个部门和地区,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而有 效地组合,以保持社会经济均衡和快速地发展, 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
2020/3/7
2020/3/7
• 3、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 )。 • A、商品经济存在于封建社会,市场经济存在
于资本主义社会。 • B、商品经济是一种实行行规等价交换的经济
形式,市场经济则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 C、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市场经
济不存在价值规律。 • D、商品经济实行的是等价交换,市场经济实
行的是不等价交换。
2020/3/7
• 4.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 ) • A.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 • B.价格配置和财政配置 • C.纵向配置和横向配置 • D.指令性配置和指导性配置
2020/3/7
• 5、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 )。 • A、市场机制是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
机制 • B、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 • C、政府作为市场的主体 • D、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 E、企业经营活动按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xx年《初级经济基础》知识点:社会经济制度

xx年《初级经济基础》知识点:社会经济制度为了帮助各位初级经济师考生们顺利复习,加强记忆,了重要知识点:社会经济制度,希望有所帮助!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第二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社会经济制度是不同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者根据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实现增进自身利益的经济目标,对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定。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例题1·单选题】(xx年)( )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A.生产力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社会经济制度【答案】D【解析】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例题2·单选题】( )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B.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的变化D.经济基础的变化【答案】A【解析】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扩展阅读】资格考试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也称作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1993年1月,人事部下发了《人事部关于印发及其的通知》(人职发[1993]1号),决定在经济专业人员中实行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
考试工作由人事部和部分专业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由设在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的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负责,具体考务工作委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组织实施。
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11月初。
原则上只在地级以上城市设置考场,必要时可在县设置考场。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精品.pdf

考试大纲第一部二步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是否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否能够掌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考试内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六、资源配直方式与经济体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是否掌握货币形成的过程、职能、特征及其流通规律,是否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考试内容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商品的基本属性,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否掌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否了解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流通的基本过程。
考试内容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各种联系,从而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在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它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人的要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因而不能构成生产力的要素。
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是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形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以生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另一特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 作者:
———————————————————————————————— 日期: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一)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一方面,生产力决定性着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于经常变动之中,而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时,旧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必然就会发生变革,被适应生产力性质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体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落后陈旧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超越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无力,更不意味着人们可以任由经济规律摆布。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人们只有在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它作出科学的表述和概括,才能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三)社会经济规律
在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在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不管人们能否认识它,它都会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以及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
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它分成两类:一类是未经人加工可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的树木、地下埋藏的煤层和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棉花、钢铁等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