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附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在一定的地段上共同生活的植物物种彼此发生作用,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组合,这种组合就是植物群落。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愈长和群落内部物理环境愈复杂即空间异质性程度愈高,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结构也愈复杂。植物群落是在一定的气候、基质、生物等综合作用下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0、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以人为核心,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着频繁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并彼此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复杂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如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二、简答题(15×4=60)
1、简要分析地貌成因。
(一)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构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二)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髙纬和高山寒冷气候:冰川、冰缘(冻融)作用为主,形成各种冰川地貌、冰缘冻融地貌。 温湿气候:流水作用为主,形成各种流水地貌类型。 干旱气候:风的作用为主,形成各种风蚀、风积地貌。 山地气候:1)湿润而又足够高的山地以冰川作用和流水作用组合及相应地貌类型占优势。 2)干旱区山地高、中、低山带分别以冰川冰缘作用、流水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要外动力并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 (三)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与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 (四)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生物也可以形成岩石,除生物遗体沉积形成生物岩外,生物的化学作用常促进某些化学物质形成典型的生物地貌。 (五)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7、富铝化过程 是指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黏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且相对累积。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甚至出现大量铁结核和铁磐层。如砖红壤。
8、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该地作垂直于地心的地表切线的夹角。简称高度角。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4、滑坡(2) 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因此,坡体滑落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
5、潮汐 (2)
6、土壤诊断层 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层。
2、季风(3)
3、冰斗 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雪线附近山坡下凹部分多年积雪斑边缘的岩石因冻融作用频繁而崩坍为岩屑,并在重力作用与融雪径流共同作用下搬运到低处,使积雪斑后缘、雪斑下的地面则逐渐蚀低成为洼地即雪蚀洼地。积雪演化为冰川冰后,冰川对底床的刨蚀作用使洼地加深,并在前方造成坡向相反的岩槛,同时后缘陡壁受冰川拔蚀作用二后退变高,从而形成冰斗。
2004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附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3×10=30)
1、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4、简分析人类活动对现代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三、论述题(30×2=60)
1、对比分析欧亚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会出现地域分异。
2、举例分析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3、比较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的特征与差异。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1. 上层滞水: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 特点:分布范围小,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一致;补给源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主要耗损形式是蒸发和渗透。上层滞水接近地表,受气候、水文影响较大,故水量不大且季节变化剧烈。 上层滞水的动态主要决定于气候、隔水层的范围、厚度、隔水性等条件。上层滞水矿化度比较低,但最容易受到污染。 2. 潜水: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潜水面)的重力水。从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称为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面到下伏隔水层之间的岩层称为含水层,而隔水层就是含水层的底板。 特点:a.从力学性质看,潜水是具有自由水面的稳定重力无压水;b.从埋藏条件来看,潜水埋藏深度较小,潜水埋藏深度时空变化较大,受地质构造、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影响;c.从分布和补给与排泄条件看,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d.从动态变化来看,潜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受到降水、气温、蒸发等气候因素的影响,潜水的水位、水量、厚度和水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e.从与其他水体的水力联系看,潜水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有着密切的补给联系;f.潜水补给条件好,水量丰富;g.正是由于潜水埋藏深度浅,水质容易遭污染。 3. 承压水:指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具有承压水头的地下水称为承压水。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顶板,下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底板,隔水顶板底面和底板顶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承压含水层的厚度。 特点:a.从力学性质来看,承压水具有压力水头,这是承压水的基本特征;b.从埋藏条件来看,承压水埋藏于地下较深的部位,上部有稳定隔水层的存在,受气候和地表水的影响小,水量水质较为稳定,不易被污染,一旦污染也不易被消除;c.从分布、补给与排泄条件来看,承压水隔水顶板妨碍了含水层直接从地表得到补给,故承压水分布区、补给区和排泄区不一致;d.从动态变化来看,承压水季节变化较小,较为稳定,是良好的供水源;e.从水质来看,承压水的水质具有垂直分带现象。
10、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以人为核心,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着频繁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并彼此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复杂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如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二、简答题(15×4=60)
1、简要分析地貌成因。
(一)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构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二)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髙纬和高山寒冷气候:冰川、冰缘(冻融)作用为主,形成各种冰川地貌、冰缘冻融地貌。 温湿气候:流水作用为主,形成各种流水地貌类型。 干旱气候:风的作用为主,形成各种风蚀、风积地貌。 山地气候:1)湿润而又足够高的山地以冰川作用和流水作用组合及相应地貌类型占优势。 2)干旱区山地高、中、低山带分别以冰川冰缘作用、流水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要外动力并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 (三)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与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 (四)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生物也可以形成岩石,除生物遗体沉积形成生物岩外,生物的化学作用常促进某些化学物质形成典型的生物地貌。 (五)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7、富铝化过程 是指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黏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且相对累积。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甚至出现大量铁结核和铁磐层。如砖红壤。
8、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该地作垂直于地心的地表切线的夹角。简称高度角。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4、滑坡(2) 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因此,坡体滑落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
5、潮汐 (2)
6、土壤诊断层 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层。
2、季风(3)
3、冰斗 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雪线附近山坡下凹部分多年积雪斑边缘的岩石因冻融作用频繁而崩坍为岩屑,并在重力作用与融雪径流共同作用下搬运到低处,使积雪斑后缘、雪斑下的地面则逐渐蚀低成为洼地即雪蚀洼地。积雪演化为冰川冰后,冰川对底床的刨蚀作用使洼地加深,并在前方造成坡向相反的岩槛,同时后缘陡壁受冰川拔蚀作用二后退变高,从而形成冰斗。
2004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附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3×10=30)
1、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4、简分析人类活动对现代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三、论述题(30×2=60)
1、对比分析欧亚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会出现地域分异。
2、举例分析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3、比较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的特征与差异。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1. 上层滞水: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 特点:分布范围小,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一致;补给源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主要耗损形式是蒸发和渗透。上层滞水接近地表,受气候、水文影响较大,故水量不大且季节变化剧烈。 上层滞水的动态主要决定于气候、隔水层的范围、厚度、隔水性等条件。上层滞水矿化度比较低,但最容易受到污染。 2. 潜水: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潜水面)的重力水。从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称为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面到下伏隔水层之间的岩层称为含水层,而隔水层就是含水层的底板。 特点:a.从力学性质看,潜水是具有自由水面的稳定重力无压水;b.从埋藏条件来看,潜水埋藏深度较小,潜水埋藏深度时空变化较大,受地质构造、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影响;c.从分布和补给与排泄条件看,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d.从动态变化来看,潜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受到降水、气温、蒸发等气候因素的影响,潜水的水位、水量、厚度和水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e.从与其他水体的水力联系看,潜水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有着密切的补给联系;f.潜水补给条件好,水量丰富;g.正是由于潜水埋藏深度浅,水质容易遭污染。 3. 承压水:指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具有承压水头的地下水称为承压水。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顶板,下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底板,隔水顶板底面和底板顶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承压含水层的厚度。 特点:a.从力学性质来看,承压水具有压力水头,这是承压水的基本特征;b.从埋藏条件来看,承压水埋藏于地下较深的部位,上部有稳定隔水层的存在,受气候和地表水的影响小,水量水质较为稳定,不易被污染,一旦污染也不易被消除;c.从分布、补给与排泄条件来看,承压水隔水顶板妨碍了含水层直接从地表得到补给,故承压水分布区、补给区和排泄区不一致;d.从动态变化来看,承压水季节变化较小,较为稳定,是良好的供水源;e.从水质来看,承压水的水质具有垂直分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