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礼
和老丈人喝酒的规矩
和老丈人喝酒的规矩
中国古代口头传统文化中,最常见的就是“和老丈人喝酒”了,无论是邀老丈人来访,还是老丈人自己去访,都要喝一碗酒,以示尊敬与祝福,但是并不只是喝一碗而已,其中还有一套规矩。
一、要尊敬老丈人。
和老丈人喝酒,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体现尊敬的方式,于是在喝酒之前,要做一些礼节动作,例如唱赞歌、拜礼、表演、表达敬意等,以表示对老丈人的尊敬。
二、要遵守喝酒礼仪。
有了尊敬,就要有规矩,所以是否和老丈人喝酒,主人要认真研究礼仪,例如在向老丈人端杯的时候,一定要用右手,不要用左手,在酒杯中要远酒近毒,在提杯的时候,要把杯面贴近自己的脸颊,以表示恭敬,以及不要浪费酒,不要离开座位之类的要求等等。
三、要注意礼节。
和老丈人喝酒,不只是要遵守喝酒礼仪,还要注意举止礼仪,例如不要紊乱的动作,不要躁动的走动,不要说话时瞪视别人,不要大声吆喝,还要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图,表现出谦恭、恪守的态度等。
四、要从容的喝酒。
和老丈人喝酒,最重要的是要将酒喝完,但是并不是要全喝下去,而是要从容不迫地喝,让老丈人看到你懂得尊重,这样才能够赢得尊重。
五、要记住当面受到的尊重。
和老丈人喝酒,是一件大事,但是你不要以为,把老丈人喝醉了就算了,而是要将这次礼节过后,留下良好的印象,做到当面收到尊重,而后也要记住所受的尊重,在日后
的生活中表述出谦虚的态度,严守礼仪,这样才能保持和老丈人的和谐关系。
以上就是和老丈人喝酒的规矩,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每个人都要学会这种文化,学会懂得尊重,并且记住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如何表达,这样才能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思想,让人们都能心无旁骛地去接受,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威望,享受到老丈人的尊重。
古代中国文学中的宴会文化与礼仪
古代中国文学中的宴会文化与礼仪1. 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视礼仪和宴会文化的国家,宴会既是交际社交的场所,也是体现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宴会场景经常被描绘和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及儒家思想的影响。
2. 宴会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国,宴会不仅是为了满足饮食需求,更多地是一种社交交流、展示身份地位、加强人际关系的方式。
2.1 宴席布置古代宴席布置非常讲究,包括座次安排、桌椅设施、宴具摆放等方面。
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规范和要求。
例如,在普通宴席中,东坐西望是最常见的座次安排规则;而在尊贵场合,主人或贵客坐南背北体现了主人地位高贵。
2.2 饮食菜肴古代宴席上供应的菜肴十分丰富多样。
根据地域和时代不同,菜肴的种类、制作方法各有特色。
食物的颜色、形状和摆盘也受到极大的重视,追求美感和审美效果。
3. 宴会礼仪在古代中国,宴会礼仪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参与者的行为表现有严格规定。
3.1 主人礼仪主人在宴会上要起到热情款待、照顾客人和维护秩序的作用。
主人需要学习和掌握正确的礼节,如与客人敬酒、致辞欢迎等。
3.2 宾客礼仪宾客在受邀请参加宴会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例如,在就座前向主人行酒礼、谦虚自持等。
4. 文学作品中的宴会描写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宴会场景,通过描写宴会细节来展示当时社交文化和人际关系。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家大宴、《水浒传》中忠义堂设宴等。
4.1 社交关系展现通过宴会场景的描写,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物之间的社交关系和地位差异。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府的宴会描写展示了贾家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
4.2 主题意义宴会在文学作品中通常被用来呈现某种情感、推进剧情或凸显主题。
通过宴会场景来表达欢乐、悲伤、挫折等情绪,丰富作品的内涵。
5. 宴会文化与现代社会古代中国的宴会文化与礼仪对今天的社交生活也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例如,在商业场合或官方活动中仍然有类似的宴会形式和礼节要求。
6. 结论古代中国文学中对于宴会文化和礼仪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交风尚和思想观念。
古代敬酒礼仪
古代敬酒礼仪古代敬酒礼仪古代敬酒礼仪非常有讲究,大家需要认真了解一下具体的敬酒步骤!下面就由小编为你分享一下古代敬酒礼仪吧!古代敬酒礼仪1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
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版拜礼,然后坐入次席。
长权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古人饮酒礼仪2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
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
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
古人饮酒,就仪礼而言,约有四部曲: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操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啧啧称美,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卒爵”,也就是“干杯”,这是古人的礼。
因为古酒淡薄,干杯不算难事。
而干杯,今人每说先干为敬,但古人却是后干为敬。
礼记曲礼说“侍饮于长者”,“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
”意思是说陪侍尊长喝酒,尊长举杯未干,年少的就不敢喝。
而宾主之间,则是客客气气,有节有度;主人敬客人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敬酒时总要说句类似祝您长命百寿的话语,所以敬酒又叫“为寿”。
普通为寿以三杯为度。
礼记《玉藻》说,君子饮酒,饮了一杯,表情肃穆恭敬;饮了两杯,显得温雅有礼;饮了三杯,心情愉快而知进退。
这是筵席上礼节的分寸,因为如果酒过三巡犹然不止,量浅的人难免失态。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在古代筵席的各种礼制中,座次礼节最能表现宴饮者的高低尊卑,席置、坐法、席层等无不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定,违者就是非礼。
在宴饮座制的严格标准下,人们根据各自的社会地位、身份及宗族关系等就席,宴饮进程因此而井然有序。
统治者正是运用这种手段来强化社会秩序。
具体言之,统治者对筵席座制相当看重,就是因为它具有建构一个长幼有序、君臣有别、孝亲尊老、忠君礼臣、层层隶属、等级森严之社会体系的功能。
早在三代时,人们即于宴饮活动中明确了席位的尊卑问题。
在非宴饮场合中,古人以右为尊,如“右姓〞“右族〞即指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右职即指要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注:“秦汉以前右为上。
〃《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
〃然日常起居〔包括宴饮活动〕那么以左为尊,“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礼记•檀弓》郑注〕,“男子行左,女子行右〃〔《荀子•号令》〕。
设酒者,其左边即为尊席,“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礼记•少仪》〕,常言所谓“虚左以待〃,就是指空着左边位置以待宾客的意思。
《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座次安排那么颇有趣味:“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依礼而论,项羽留沛公饮酒,刘邦为客,应东向位。
但项羽自己“东向坐〃,傲然居于最尊之位,且项伯、范增补居尊位,刘邦、张良卑居其后,项羽之霸气跃然纸上。
另据《后汉书•明帝纪》载,明帝宴于桓荣府,以荣坐向,自持弟子礼,其余座次以尊卑顺序为南向、北向和西向。
如此座制,至今犹有影迹。
宴饮者的尊卑等级,除了通过坐席方位之不同而加以区别外,设置专席也是“定上下明贵贱〃的重要标志。
在宴饮过程中转席之礼也是一项重要的座制内容。
尊者必设专席,这在三代之时未成风气,然进入秦汉后,人们对此颇为重视,尤其是宫廷之宴,帝王、皇后皆布专席。
酒礼
三一文库()〔酒礼〕*篇一:三牲酒礼中国儒家的礼经记载很多关于祭祀的典制。
礼、中庸:「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
」郊是祭天,社是祭地。
又礼、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牛羊豕三牲具备是太牢,只有羊豕无牛是少牢。
古来的中国,有国家的天地之祭,宗庙之祭、诸侯之祭、乡里之祭、家庭之祭,祭天地、神明、祖先,所谓祭神如神在、所谓慎终追远,皆为祭祀的观念所作的定义。
唐代用少牢祭祀三皇,即用羊、猪两牲。
宋改为用太牢祭祀,即用牛、羊、猪三牲。
金、元两代,卦台山伏羲庙以太牢祭祀,明代秦州伏羲庙沿袭用太牢。
据《明代?礼志》、胡缵宗《太昊庙乐章》所记,祭祀时陈设的祭器有登、刑、笾豆、俎、爵、尊等,分别盛肉类、羹、瓜果菜肴、黍稷稻粱、酒等祭品,另设玉帛等物。
清代太牢、少牢交替使用,改太牢为乌牛、白马、猪等三牲,陈设祭器祭品较前简略。
民国在某些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才三牲俱全,同献的祭品有果品、食物、酒等。
五牲五牲牲醴皆为整只敬献,包括全猪、全羊、全鸡、全鸭及鱼一条。
一般用在酬神、做醮、拜天公等重要祭典。
也有以猪头加一猪尾来代替全猪。
四牲略加烹煮过的猪肉一大块、鸡一只、鸭一只(或鸭蛋)、海鲜一味。
通常只用在喜庆、神诞时。
由于四」是双数,因此禁止用在丧事上。
而拜神或拜祖先是煮熟猪肉一份、鸡一只、鸭一只、鱼一条作為祭禮之用。
四牲在陈列上无固定排法。
三牲略加烹煮过的猪肉一大块、鸡一只、鱼一条。
一般用在祭拜土地公、灶神、家神或祖先等祭祀时用,祭祀一般神明也可以使用。
三牲又分为半生熟的三牲与全熟的三牲;半生熟的三牲用于祭祀神明,全熟的三牲用于祭拜祖先。
三牲在供桌上的排法为,猪肉居中,鸡与鱼置于两旁。
小三牲是三牲的简化,可用鸡蛋代替鸡,生鱼、用一小块猪肉[一至三两]代替一大块猪肉。
通常用来「谢外方」或犒劳天兵神将。
未加烹煮过的三牲,一般用来祭祀虎爷。
附注:1.【中牢】:祭祀时只用羊、豕二牲,这二牲即称为『中牢』。
《汉书˙卷七˙昭帝纪》:「有不幸者赐衣被一袭,祠以中牢。
酒俗与酒礼
酒俗与酒礼酒俗和酒礼,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内容。
酒俗是和酒的发明同时产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过“酒人”和“酒正”一类的人,专门在日常生活和交际场所,负责理酒和分配酒.汉代以后,国家开始设置酒官,专门管理酒业和科税等业务。
这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酒类管理和专卖机构,它们除经销酒类商品外,还起着协调生产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作用。
酒俗在民间的传承,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多种功能。
首先在酒的制作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酿造方法和传统的饮酒习俗.中国云南的傈僳族喜欢制作和饮用米酒.每年到了秋收季节,家家户户都做好酿酒的准备。
造酒原料一般是玉米、高粱、稗子等,其中以稗子酒为最好。
酿酒方法是:先将用来造酒的粮食格碎,并加以蒸煮,然后投入酒药,罐装封存,数十天后,即可启封冲饮。
饮酒时,先将铁锅置于火塘之上,倒入事先兑好的温水,然后用木勺把罐里的酒糟舀入锅内,同温水搅拌,片刻之后,尝一尝,如味道和温度均可,就将水酒舀出过滤,盛入精制的竹木小酒杯中,供人品尝。
这种自制的水酒,度数不高,味道甘淳,饮用起来特别爽口。
在傈僳族生活中,如遇贵客来临或喜庆节日,常借酒对歌,并以舞蹈助兴,有时一饮数日不散。
有些地区,每当贵客来临时,还有饮“双人酒”的习俗。
即主人斟一碗酒,然后主客各伸出一只手,捧起酒碗,同时喝下这碗酒,表示两人亲密无间,情同手足.过去在签订盟约和结拜兄弟时,也使用这种最高礼节,这表现出傈僳族淳朴、豪放的民族性格。
佤族也喜欢自制自饮水酒,佤语称为“布来”。
在喜庆节日里,“水酒是不可缺少的佳品,饮酒时,先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开杯,然后你一杯,我一杯的对饮,酒席上谈笑风生,还可引吭高歌,以示团结和兴旺.新疆哈萨克族牧民最喜欢饮用“马奶酒”。
这是一种由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酒,表面上看,虽和羊奶、牛奶无多大差别,但它有一股浓烈、醇厚的香味.每年的六月至九月,是哈萨克族牧人制作马奶酒的季节。
妇女们把刚刚挤来的马奶,倒入木桶和皮桶里,再用一种特制的工具在桶里上下搅动,使马奶提高温度,迅速发酵。
古代欢迎客人的礼仪
古代欢迎客人的礼仪
古代中国的欢迎客人的礼仪非常讲究,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方式:
1. 举行宴席欢迎:富贵人家会举行宴席,招待贵宾,并在门口设立牌坊,写上欢迎贵宾的字样。
主人会穿上最华丽的衣服,亲自出门迎接贵宾,并请贵宾入座,品尝美食。
2. 持礼相迎:在古代,人们对贵宾极其尊重,经常用持礼相迎的方式欢迎客人。
当主人听说贵客要来时,会提前派人去迎接,手捧鲜花献上,还会用羊皮或玉带束腰,表示尊敬。
3. 点燃香烛:在古代,人们认为燃起香烛能祈请神灵保佑,并表示欢迎。
当贵客到来时,主人会点燃香烛,在门口等待贵客进门。
4. 以礼相待:对于贵宾,主人会给予最高规格的招待,除了用最贵的食材,还要准备名贵的酒水和茶叶。
在宴席上,主人会先敬献酒水或茶叶,表示欢迎。
同时,主人也会安排音乐和舞蹈表演,增添气氛。
5. 祭祀迎宾:在远古时期,人们认为迎接贵客需要祭祀神灵,保佑贵客平安到来。
主人会在门口设立祭坛,燃香敬神,然后请贵客进门。
有关酒文化知识_喝酒礼仪知识
有关酒文化知识_喝酒礼仪知识酒文化历史悠久,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你对酒文化知识又了解多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有关酒文化知识,供你参考!有关酒文化知识一:酒文化起源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
看来,冥冥之中早有安排,酒作为现在最流行的饮品之一,它的出现自然不是某个人能随随便便创造的,天公作美,酒的出现便有了几分神秘色彩。
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
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这说明了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
人们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
二:酒礼习俗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
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
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
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
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
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
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
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诗酒趁年华:古代文人诗词中的饮酒文化
诗酒趁年华:古代文人诗词中的饮酒文化1. 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视文化和饮酒的国家,而文人更是对古代社会的精神领袖和文化引领者。
他们以自身的经历、情感和思考为灵感,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词作品。
其中,饮酒常常作为一个主题贯穿于他们的作品之中。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人诗词中所展现的饮酒文化,从不同角度描绘出当时社会的风貌、精神追求以及生活哲学。
2. 饮酒乐事在古代中国,饮酒被看作是一种娱乐方式和交际手段。
这种乐事不仅在修身养性上具有积极意义,还成为了传统礼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细致描绘众多宴席场景、亲友之间畅快淋漓的对话以及心情舒畅后产生的愉悦感受等元素,古代文人展示了他们对于饮酒乐事的热爱和体验。
3. 饮酒心境同时,古代文人还通过诗词表达了自己对饮酒的心境和感悟。
他们将饮酒视为减轻尘世烦恼、舒展心情的方式,不仅能够放松身心,更能够打开思维的窗口,启迪灵感,并借此过程来反思人生哲学与意义。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于生活深层次的思考。
4. 酒文化与社交酒文化也成为了古代社交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宴席与朋友、亲人共同分享美酒、畅谈人生、表达真挚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亲密关系和友谊纽带。
古代文人把饮酒看作是锻炼情分和加强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们对于友情、家庭以及社会群体间关系的理解和描绘。
5. 饮酒礼仪饮酒文化在古代中国有着独特的礼仪,文人亦是遵守这些礼仪规范的一部分。
他们将饮酒视为一种陶冶情操、表达感激之情的方式,并在其中注重审美的追求与纯粹自然的品味。
诗词中描述了许多饮酒场景,包括开场致辞、杯觞交错、碎玉洒金等细节,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宴会礼仪的重视与传承。
6. 革新与反思尽管古代文人对于饮酒抱有热情与喜爱,但也不乏对于过量饮酒和沉迷于欢愉的反思与忧虑。
通过淡化乐事舞会和富丽堂皇的宴席描写,文人们表达了对浪费光阴、纵情享乐无法真正实现理想价值和精神追求的担忧,试图唤起读者思考和改变。
古代社交礼仪知识
古代社交礼仪知识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那么有关古代的社交礼仪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古代社交礼仪知识。
古代社交礼仪知识一:称呼礼仪一、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
用于自称的谦称。
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古代餐饮礼仪
古代餐饮礼仪古代餐饮礼仪是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古人对待饮食的态度和对饮食文化的重视。
古代餐饮礼仪有着严谨的规定和讲究,不仅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观念。
古代餐饮礼仪注重座次的安排。
在古代宴会中,座次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反映了宾主之间的身份和地位。
主人通常会坐在主位上,而客人们则按照身份高低依次坐在主人的左右两侧。
此外,座位的摆放也有严格的规定,通常是以正中为尊,左右次之,远离主人的座位则是地位较低的客人。
古代餐饮礼仪重视用餐方式。
古代人们用餐时注重仪态端庄,不能大声喧哗或者吃得凶猛。
在用餐时,应保持优雅的姿势,慢慢品味食物的美味。
古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
古代餐饮礼仪还注重饮食顺序的安排。
在古代宴会上,食物的摆放和品尝是有严格顺序的。
通常,宴会开始时会先端上冷盘和开胃菜,然后是汤羹,接着是热菜和主菜,最后是甜点和水果。
这样的安排不仅考虑了菜肴的口味和烹饪技巧,也体现了古人对食物的重视和对饮食文化的追求。
古代餐饮礼仪中还有许多讲究,比如饮酒礼仪。
在古代,人们饮酒时要注意对酒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尊重。
主人酒满时,客人应站起来行酒礼,表示对主人的敬意。
喝酒时,要小口品尝,不可贪杯,更不可喝醉。
古代人们认为,饮酒应该是一种文雅的举止,而不是为了醉酒和放纵。
古代餐饮礼仪的重要性在古代社会中是无可忽视的。
它不仅是人们交际和社交的一种方式,也是展示一个人修养和教养的重要途径。
古代人们通过餐饮礼仪来彰显自身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总的来说,古代餐饮礼仪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古人对待饮食的态度和对饮食文化的重视。
古代餐饮礼仪注重座次的安排、用餐方式的规范、饮食顺序的安排以及饮酒礼仪的尊重。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观念,也体现了古人的修养和教养。
通过遵循这些礼仪规范,人们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古代餐桌礼仪的小故事
古代餐桌礼仪的小故事古代餐桌礼仪的小故事古代礼仪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
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灶君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灶王爷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也就是民间传统的“祭灶”一说,而在年三十的时候人们会把灶王爷再请回家,也就是说从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时是灶王爷回天上的日子,他会把在人间的好事向玉帝禀告,来回正好是七天,所以在民间有“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一说),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
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君”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我国是文明古国,历来崇尚礼仪,其中也包括饮食礼仪。
礼制肇始于古代的祭祀活动,而祭祀又是从饮食礼仪起始的。
古代食礼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且逐步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而当今的国人,大都自觉不自觉地继承了古代食礼的传统。
餐桌筷子礼仪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祟的科学发明。
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
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周代的酒与饮酒礼的开题报告
周代的酒与饮酒礼的开题报告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很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史上很重要的时期。
周代的酒文化和饮酒礼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篇开题报告中,我们将探讨周代的酒和饮酒礼,并研究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
一、周代的酒文化周代的酒文化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其他时期相比有着独特的特点。
周代的人们对酒的热爱和酒文化的影响都十分深远。
周代的酒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酒的种类和制作方法周代的酒主要有黄酒、糯米酒、白酒等酒类。
这些酒类均是通过精细的制作工艺来制作而成的,这些工艺包括酿造、储存等环节。
其中,黄酒是周代最常见的酒类之一。
它采用糯米和小麦麦芽为原料,通过浸泡、蒸煮、发酵等工艺来制作而成。
在周代,黄酒被广泛地应用于祭祀、宴席、婚丧等场合。
2. 酒的社交作用周代的人们非常重视酒的社交作用,他们经常通过饮酒来加强人际关系和建立信任。
通过酒宴、宴席等活动,人们熟悉彼此,建立友谊,加深感情。
3. 酒的仪式意义在周代的仪式中,酒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祭祀活动中,举行酒仪式,人们称之为“奠酒”。
在奠酒仪式中,人们会给神灵献上酒水,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孝顺之情。
二、周代的饮酒礼周代的饮酒礼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周代人们的健康观念、礼仪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品德规范等方面的文化价值观念。
在周代饮酒礼中,人们需要遵守以下规范:1. 饮酒之前要吸气在周代的餐桌上,人们在饮酒之前必须先吸一口气,称之为“献气”。
这个习俗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身体的健康状况,改善身体内部的气流。
2. 指定酒器在周代的餐桌上,人们会用一个特定的酒器来盛装饮料,称为“觥”。
觥是一种有容量、可用于献礼和赏赐的酒器,它是周代饮酒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喝酒要适量在周代的饮酒礼中,人们非常注重适度饮酒,断绝过度和饮酒陋习。
在宴席前,有关人士会明确告诫各位宾客注意适量可控,进酒多少要自己拿捏好。
三、周代的酒文化的重要性1. 周代酒文化给后世酒文化的影响周代的酒文化对中国文化史上的酒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中国酒的饮用习俗
筹令举例—唐诗酒筹令
玉颜不及寒鸦色 ——面黑者饮 人面不知何处去 ——胡须多者饮 千呼万唤始出来 ——后至者饮 情多最恨花无语 ——不言者饮
癫狂柳絮随风舞 ——起坐无常者饮 二水中分白鹭洲 ——茶酒并列者饮 养在深闺人未识 ——初会者饮 人面桃花相映红 ——面红者饮
唐王驾《社日》: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 醉人归‛
清明
阳历 4 月 5 日前后。通常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 一,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 晋国 清明节饮酒的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吃凉 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人 们哀悼亲人的心情
端午
农历五月五日,形成于春秋战国 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 毒,有饮菖蒲酒、蟾蜍酒和夜合 欢花酒的习俗 流传最广的是饮菖蒲酒
Leabharlann
9、文戏类 将文字游戏引用到饮宴席上作为酒令,约起于唐胜于宋。所 谓文戏,或为嵌字联句,或为字体变化,或为辞格趣引。酒 席上性文戏类酒令,既是智慧与才识的较量,也可以通过游 戏以达到培养人们敏捷的构思和诙谐风趣的目的。
几个好友常在一起吟诗对对,这年元宵节,他们又欢聚在一起畅饮了。 席间,姓懿的小弟提议说:‚这回咱们来个新鲜的,饮酒行拆字令。每 人一首,所拆的字必须和自己的姓有关。‛‚好!长者为首,依次往下 排。‛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作兴守夜,洒扫庭院, 露天设筵,摆上酒脯、时果、针线、笔砚以 祈福。以酒脯致神,焚香列拜。儿童裁诗乞 智,女郎对月穿针乞巧,其他如乞富、乞寿、 无子求子,因人而异 祈毕,垣订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 形成七夕酒俗,代代相承
中秋
饮酒其五的典故
饮酒其五的典故饮酒其五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酒宴礼仪。
这一典故体现了中国古代贵族风范、待客之道以及智慧与思辨的雅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介绍饮酒其五的典故,探讨它所带来的指导意义。
饮酒其五的典故最早见于《礼记·礼运篇》中。
稍微了解一下,饮酒其五的典故源自古代中国酒宴中的酒令。
古人饮酒注重仪式感和礼节,酒宴中主人通常会设立五个酒令,每个酒令都有特定的内容和规则,以增加酒宴的趣味和互动性。
饮酒其五的令名为“巧者乐胜”,这是其中一种让人发挥智慧和思辨能力的酒令。
宴席上,主人会给每个参与者发放五个小杯子,每个杯子中都倒满了酒,每个杯子上都盖着一个盖子。
参与者可以自由选择倒酒的位置,但是不能将盖子揭开,只能通过摇晃杯子的方式来猜测里面的酒。
这个酒令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深意。
首先,参与者需要面对未知的酒,他们不能通过外观来判断酒的种类或质量。
他们需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观察力来猜测酒的味道和性质。
其次,参与者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用直觉和猜测来做出选择。
他们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摇晃杯子的方式来获取更多信息,进而作出准确的判断。
这个酒令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智慧和思辨能力。
参与者在猜测酒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通过正确答案来获得胜利,更重要的是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
通过这个酒令,人们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培养出灵敏的思维和判断力。
饮酒其五的典故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生活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面对各种选择和困惑,有时候甚至不知道如何作出正确的决策。
这时候,我们可以借鉴饮酒其五的思想,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轻信直觉和第一感觉。
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分析,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在未知的情况下作出准确的判断。
此外,饮酒其五的典故也提醒我们在待人接物中要注重智慧和思辨。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破解别人的心意和意图。
只有通过思考和理解对方,我们才能做出恰当的回应和决策,避免意见和利益的冲突。
酒的礼俗
3、酒 人(三境界) 三境界)
雅清 俗浊 恶污
4、酒 德
古人饮酒,倡导“温克” 古人饮酒,倡导“温克”,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 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 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 所谓“三爵不识”,指不懂以三爵为限的礼仪。《礼记·玉藻》 所谓“三爵不识”,指不懂以三爵为限的礼仪。《礼记·玉藻》提及三 爵之礼云:“ 爵之礼云:“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 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 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就是说,正人君子饮酒,三爵而止, 饮过三爵,就该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所谓三爵,指的是适量, 量足为止,这也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 量足为止,这也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 唐人饮酒,少有节制。大概从宋代开始,人们比较强调节饮和礼饮。 至清代时,文人们著书将礼饮的规矩一条条陈述出来,约束自己,也 劝诫世人,如:《酒箴》 劝诫世人,如:《酒箴》、《酒政》、《觞政》、《酒评》等。清人 酒政》 觞政》 酒评》 张晋寿《酒德》 张晋寿《酒德》中有这样的句子: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 各适其意,勿强所难。由此可以看到清代奉行的礼饮规范的具体内
D、斟酒姿势
斟酒前,用干净的巾布将瓶口擦净。温酒或冰酒取盅的酒 瓶,应先用巾布擦拭干净,然后进行包垫。某些要保持较 低温度的酒,也须用餐巾裹着酒瓶倒酒,以免手温使酒升 温。 其方法是:用一块 50x50 厘米见方的餐巾折叠六折成 条状,将冰过的酒瓶底部放在条状餐巾的中间,将对等的 两侧餐巾折上,手应握住酒瓶的包布,注意将酒瓶上的商 标全部暴露在外,以便让客人确认。斟一般酒时,左手持 一块折成小方形的餐巾,右手握瓶,即可进行斟酒服务。 斟酒时用垫布及餐巾,都是为防止酒瓶外易产生的水滴及 斟酒后瓶口的酒液洒在客人身上。使用酒篮时,酒瓶的颈 背下应衬垫一块大小适宜的布巾,以防止斟酒时酒液滴漏。
古代倒酒别称
古代倒酒别称古代倒酒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社交活动,更是一种仪式和礼仪。
古人在倒酒时,有许多别称和特定的方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倒酒别称及相关内容,希望能带您进入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
一、斟酒(zhēn jiǔ)斟酒是古代倒酒的一种常见方式。
据史书记载,斟酒时要尽量用中规中矩的动作,端庄而不失庄重,同时要注重酒量的适度,不可过多或过少。
古人认为斟酒是一种尊重和关心对方的表达方式,借此可以增进友谊和拉近彼此的距离。
二、敬酒(jìng jiǔ)敬酒是一种古代倒酒的高级形式。
在敬酒时,以尊者先敬,晚辈后敬的顺序进行,象征着尊重和尊贵。
在宫廷和重大场合中,敬酒的方式更加繁琐,例如华筵之上,臣子们要依照等级敬酒,以示忠诚和顺从。
敬酒是古代社交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彰显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方式。
三、斟蓬(zhēn péng)斟蓬是一种倒酒的特殊方式,着重于技巧和表演性。
斟蓬起源于古代文人骚客的生活娱乐,他们借此表达才华和追求独特的审美体验。
斟蓬一般使用竹筒或竹管,将酒由高处倾斜注入杯中,使其如同流星般落下,形成美妙的酒花。
斟蓬不仅仅是倒酒的一种方式,更是古代文人雅士追求自由和情趣的表现。
四、倾壶(qīng hú)倾壶是一种带有仪式感的倒酒方式,一般出现在重大庆典或宴会之中。
古人认为酒具有神圣的寓意,倾壶的过程则象征着对神灵的祈祷和祝福。
倾壶时,倒酒者要长篇大论地颂扬酒的美德,以催化宴会氛围,为在场的人带来喜悦和庆祝之情。
五、斟满(zhēn mǎn)斟满是倒酒过程中的一种友好表达方式。
古人认为斟满是对友谊和亲情的一种尊重和关怀。
当倒酒者斟酒至杯满,无论对方是否能饮尽,都是对对方的一种美好祝福和善意。
斟满也体现了古代人重情义和待人厚道的价值观。
古代倒酒的别称和方式多种多样,每种方式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情味道。
它们代表了古人对友情、亲情、尊重和祝福的美好追求。
喝酒的文化说法
喝酒的文化说法
喝酒的文化说法涉及到酒桌礼仪、酒文化以及与饮酒相关的习俗和传统。
在中国,喝酒的文化说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敬酒:在酒桌上,主人或宾客会起身向其他人敬酒,表示尊敬和欢迎。
敬酒时,通常要说出一些祝福的话,并且一口将酒喝尽。
2.干杯:这是一种表示祝福和庆祝的饮酒方式,通常在宴会结束时进行。
干杯时,大家举起酒杯,齐声说出祝福的话,然后一口气将酒喝完。
3.举杯邀明月: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月下独酌》中的诗句,表达了饮酒时的一种意境,即举起酒杯邀请月亮共饮。
4.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话表达了在酒桌上遇到知己的喜悦,意味着与朋友饮酒,即使喝很多酒也不觉得多。
5.适量饮酒:提倡适量饮酒,避免过量饮酒带来的健康问题。
酒文化中常有“适量为宜,过量伤身”的说法。
6.酒桌文化:酒桌文化是指在饮酒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交习惯和礼仪,包括如何倒酒、如何敬酒、如何回应敬酒等。
7.酒德:指的是饮酒时的品德和行为,如不强迫他人饮酒、不酒后驾车、不酒后失态等。
8.酒令:在某些酒桌上,会举行一些游戏或比赛,以增
加饮酒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9.酒诗:古代文人墨客常在酒桌上即兴创作诗歌,以抒发情感或描绘饮酒的场景。
10.酒席:指举行饮酒的宴会,通常有主人、宾客、菜肴和酒水等。
这些文化说法体现了中国饮酒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社交特性,喝酒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社交活动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在不同的场合和背景下,喝酒的文化说法会有所变化,但都强调了饮酒的社会性和礼仪性。
古代酒礼习俗 古代喝酒聚会风气_酒桌礼仪
古代酒礼习俗古代喝酒聚会风气_酒桌礼仪p>酒后失德,往往是古人担忧的后果,中国历来就有“酒能败德”之说,惯于“酒色”并举,视为对道德、政事特别严重的潜在危害。
然而这个前提是“过量饮酒”,然而这些并非饮酒本身,古代饮酒之风仍旧十分兴盛。
汉代已有“陪酒女郎”中国早在先秦前街头已有酒馆。
《鹖冠子·世兵》有“伊尹酒保,太公屠牛”之说,伊尹是夏代人,被视为“中华厨祖”。
所谓“酒保”,就是店小二。
在汉代,餐饮业很发达,酒馆经营者颇有创意,常把酒坛放在店前垒起的高台(垆)上做广告,垆前还站着“促销小姐”揽客,人们喜欢光顾街头酒馆。
当年最有名的“促销小姐”,当是卓文君了。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才子司马相如与美女卓文君私奔后,变卖了车马等物,在四川临邛开了个小酒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司马相如洗盘子,卓文君在店前的酒坛旁揽客。
汉代的酒馆为了吸引消费者,一般都会用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做服务员。
汉乐府诗《陇西行》中就描写了一位“陪酒女郎”,此女长得相当漂亮,时称“好妇”,既陪酒,又赔笑:“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
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
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
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
”漂亮又热情的“女招待”,常遭到“性骚扰”。
诗人辛延年的《羽林郎》,就记述了霍将军的门人冯子都,仗势调笑当垆卖酒的美女胡姬。
胡姬当时只有15岁,冯子都对胡姬动手动脚的,还送了面镜子给胡姬。
但胡姬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女孩,卖酒不卖身,结果当场翻脸,警告冯子都:“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魏晋时期喝酒最会搞“气氛”魏晋时期并非中国酒文化的繁盛期,由于时局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酒禁一度极严厉。
《魏书·刑法志》载,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458年)曾规定“酿、沽、饮,皆斩之”。
这只是一时之禁,更多的时候还是放开的。
魏晋人喝酒已不再是单纯的饮食行为,而是一种文化。
有条件的人喝酒颇讲气氛,往往以歌舞助兴。
古代的饮酒仪式到底是什么样?
古代的饮酒仪式到底是什么样?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长河之中,酒文化是一项与国人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种属。
酒文化强调“人的关系”,饮酒中“观物、识人”,以此获得提升。
所以古人常将饮酒作为一种仪式,有专门的“酒礼”,据史料载,周代酒礼最为严格。
礼制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而饮酒礼则是礼制文化嘉礼中重要礼仪的一种。
王熹先生认为,古代乡里社会生活中,饮酒礼算是流行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礼教性最强的一种宴饮活动了。
那古代的乡饮酒礼是什么样的呢?谋宾与迎宾宾,即“宾客”。
曹操说过:“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的“宾”是一个意思,“谋宾”就是先得确定请哪些宾客。
在周代,是根据学成者德行才能的高低,高的作为主宾,其次的作为陪客。
这一礼节与现代基本一致,然而现代礼节中多了“东道主”、“辈分”等影响座次的因素。
再一是迎宾,主人要站在面前迎接宾客并行拜礼,这是不是让大家联想到现代人办喜事也是在酒店门口迎亲的场景了?献宾与旅宾献宾环节就是乡饮酒礼的中心了,由献、酢、酬三部分组成。
献是主人向宾客敬酒,先干为敬;酢是宾客回敬主人;酬是主人先来一杯,再劝客人一起饮。
简单地说来就如同如今的劝酒,也是请亲友喝酒的高潮阶段了,觥筹交错、你来我往、正是好酒正酣时。
旅是顺序的意思,旅宾则是献宾之后众宾相酬环节。
《礼记·乡饮酒义》:“介酬众宾,少长以齿。
”旅宾实际上是尊者敬卑者,由上而下的敬酒环节。
乐宾舞乐之声足以慰风尘。
为了尊敬和慰劳宾客,让宾客愉悦,乐宾环节要为宾客演奏乐曲。
此环节相对正式,要演奏赞颂周天子的曲目以达团结。
“呦呦鹿鸣”,古人为何常以鹿鸣来比喻宴会酬宾的盛况呢?因为古人认为鹿性善温顺、喜爱群居,不仅好客大方,还常常邀请其他伙伴共享美食,故以此来喻。
乐宾礼后便是“无算爵,无算乐”,这个时候就没那么拘束了,载歌载舞的声乐表演,众人可以看着歌舞喝着酒,乐声不停、饮酒不止。
中国酒礼文化源远流长,汤沟酒业秉持承继传统的精神,以礼为先、以德为上,匠心酒蕴,绵延礼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礼仪的本质在于“尊尊”、“亲亲”。
因为古代是宗法社会,特别是周代,国家与社会同构,人与人之间既有血缘关系,所以要“亲亲”——爱自己的亲属;也由于血缘的远近亲疏构成了尊卑有等,所以要“尊尊”——尊敬兄长与宗子。
“尊尊”、“亲亲”既是行礼的目的,也是制定礼仪的原则。
所有的“礼”及礼的仪文中无不贯彻了这种精神。
“尊尊”是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及其统治的根本,但在具体的仪文当中“亲亲”无疑是基础,因为没有“亲亲”,就不能把统治对象招拢。
因此周代的各种礼仪在表面上都要弄得“其乐也融融”。
酒的性质(它的美味与刺激性)最适合制造这种“其乐也融融”的气氛。
然而,酒的长处在此,其短处也在此。
参与礼仪者只顾“亲亲”,忘了“尊尊”(这在统治者看来是礼仪目的),在行礼场合中,没上没下、没大没小,乱了等级,甚至喝得口吐白沫,喧嚣叫嚷,酒的联欢作用过了头,往往弄得不欢而散。
这也是统治者特别警惕的,所以礼仪上的“礼”更有节制作用,不许“亲亲”越过限度,及时把“亲亲”引导到“尊尊”的轨道上来。
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乡州邻里之间定期的聚会宴饮。
周代的“乡”相当于五个州(每州2,500户),是个高层的地方行政单位。
“乡饮酒礼”分许多层次,其中最高级的是乡大夫(主持乡
政者)宴请贡于朝廷(周天子)的贤良之士;较低层次的是乡人邻里之间的欢聚。
欢聚前,他们一起祭祀鬼神,祭祀后便按照一定的仪式饮宴。
仪式庄重,不仅有仪文,还有音乐伴奏。
其精神是“让”和“敬”,通过行“乡饮酒礼”养成谦让和庄敬的人生态度。
秦汉以后,“乡饮酒礼”曾长期为士大夫所沿用,直到清代道光年间,朝廷为了把行礼经费拨充粮饷,才下令废止。
干杯与罚酒
参与饮宴,“干杯”之声每每不绝于耳,其实近代中国人饮酒不习惯一饮而尽,特别是一个人独饮之时。
因为北方人喝的都是酒精度数很高的白酒,这样的酒一饮而尽,胃里受不了。
另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对进口的食物和饮料都注重品“味”,不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吸,怎么能品出酒的美味呢?古代的酒,度数很低,为了表示豪爽,一饮而尽也是常见。
为了增加宴会的欢乐气氛、增加热闹程度,也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与宴者还编造出许多顺口溜劝人多喝,有的还想出带有强迫性的手段使人多饮,“罚酒”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代宴席上的惩罚是把受罚者驱逐出宴席,而不是让他喝酒。
“罚酒”本是文人搞的一种“韵事”。
晋人石崇的《金谷诗序》中说他与一些文士在金谷园游乐,人们有所感触,“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酒过三巡
在评书与旧戏中经常可以听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的话。
这句套话表明宴饮已经到了一定的深度,有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可以开始谈了,或者说宴饮已经到了尾声。
所谓“三巡”,就是三遍。
主人给每位客人斟一次酒,如巡城一圈,斟过三次,客人都喝光了,这就叫“酒过三巡”。
“酒过三巡”这种说法大概起源于人们围桌进食以后。
唐代以前,人们进食方式是席地而坐,各有一套餐具,分餐而食。
与宴者各有一席,分散而坐,为之斟酒也不会有“巡”的感觉。
随着胡床(一种高脚折迭椅)传入中原,人们有了高凳,为此逐渐发明了桌子。
到了唐代人们围着桌子吃饭的图画出现了(不过那时的桌子类似长方的高案)。
古人倡导饮酒有节,饮不过三爵,过则违礼。
因此“酒过三巡”的深层含义应是:酒已经喝得不少了,有正事谈正事,没有正事的话,也就应该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