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拓展阅读内容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XX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7长方形和正方形完美正方形与完美长方形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
完美正方形与完美长方形完美正方形是指由若干个边长不相等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
如果其中任何一部分小正方形都无法构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则称为简单完美正方形,否则称为复合完美正方形。
1939年斯普拉格造出第一个完美正方形,它由55个小正方形组成,边长4205个单位。
最小的简单完美正方形由21个小正方形组成,边长112个单位,于1978年由荷兰数学加杜依维斯廷用计算机发现,这个完美正方形不仅阶数最低,同时数字也更简单(较小),且构造上有许多优美的特性,如右图(正方形内数字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最小的复合完美正方形则由24个小正方形组成,有威尔科克斯发现。
完美长方形,是可以分割成几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的长方形。
完美长方形是由完美正方形演变来的,因为完美正方形太难寻找了,所以有些人就放宽条件,转而研究完美长方形。
1925年数学家莫伦发现世界上第一个完美长方形,它恰能被分割成10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
长为33个单位,宽为32个单位。
如右图。
时分秒赛跑一年一度的跑步比赛到了!时、分、秒这三个小伙伴都很兴奋,他们个个都相信自己能第一个跑完60米。
于是,他们便刻苦地训练起来。
时,一开始很用心。
每天早晨在体育场跑5圈。
晚上,又小跑着来到体育场,哎哟哎哟地跑了10圈。
10+5=15圈,时一天要跑15圈哩!可是,他还没坚持3天,就待在家,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电视。
他想:反正还有这么多天,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后再去跑,也不迟啊!就这样,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时越来越胖,就跑一圈也能把他累死,可他丝毫没有一点担心。
分,还算用心。
他总是每隔3.4天,去体育场跑上30分钟,比时勤劳多了。
秒,练得最刻苦。
清晨,他围着体育场5.6圈,傍晚又去体育场跑上5圈。
就连走路的时间也不放过,秒一直坚持到了比赛的前一天。
终于,比赛在11月21日开始了。
时、分、秒三个选手都信心十足地来到了起跑线上,期待着一声响亮的枪声响起。
“砰!”三个选手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总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总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巩固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基本运算。
建立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
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分数和集合的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分享意识。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定义与性质分数的表示方法分数的大小比较简单分数的加减运算集合集合的概念与表示集合的元素与属性集合间的关系(子集、交集、并集)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基本运算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集合间的关系和简单运算教学难点分数与整数的转换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集合的抽象理解集合间关系的逻辑推理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分数卡片、集合模型、实物道具等。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分数和集合的概念。
提问学生,引导他们思考分数和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分数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通过直观教具演示,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探讨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运算。
介绍集合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模型展示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讲解集合间的关系,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子集、交集、并集的概念。
实践活动设计分数运算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分数的加减。
分组进行集合的分类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集合的概念。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分数和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遇到的困难。
教师点评,强调重点和难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板书设计清晰展示分数的定义、性质、表示方法及运算规则。
用图示展示集合的概念、元素、属性及集合间的关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看一看》教学设计
3.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6.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观察、空间想象力相关的书籍或资料,如:《形状的世界》、《有趣的立体图形》等。引导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3.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觉得这个物体是由哪些几何图形组成的?”“这些几何图形是如何拼接在一起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一些物体,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学生独立完成观察任务,锻炼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2.教师设计一些比较和分类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练习。此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比较和分类方法的掌握。
二、新课导入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对物体进行分类。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类结果,并进行展示。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几何图形拼搭出不同类别的物体,巩固比较和分类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一些物体,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
2.学生分组进行比赛,提高比较和分类的速度和准确性。
四、总结与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较和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教师应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观察物体时,能够细致入微地捕捉物体的特征,并进行准确的描述。
2.运用几何图形拼搭出不同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看日历(认识年月日)》(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看日历(认识年月日)》(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看日历(认识年月日)》(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内容:1. 年、月、日的认识2. 时间的计算和表示3. 星期的循环规律4. 节假日的安排和计算5. 跨年度的时间计算和表示二、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时间和日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数字、简单的时间和日期计算等。
他们对年、月、日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不深入。
2.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来自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安排活动和计划等。
他们可能对时间计算和日期的安排感到好奇和挑战。
3. 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能因个人差异而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有的学生可能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索。
4.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掌握时间的计算和表示方法,以及理解和应用星期的循环规律和节假日的安排等。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对年、月、日的认识,采用讲授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年、月、日的概念和时间的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星期的循环规律和节假日的安排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a.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家庭成员、活动组织者等,通过模拟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b. 实验: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制作日历、计算时间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c. 游戏:设计一些与时间计算和日期安排相关的游戏,如“猜日期”、“时间接龙”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a. 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年、月、日的概念和时间的计算方法,以及星期的循环规律和节假日的安排,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5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的周长,引出周长的主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周长的定义,设计小组合作测量图形周长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及时解答。
2. 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和拓展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提高他们的操作熟练度。
3. 利用课堂时间,展示更多实际生活中的周长应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勇于尝试和克服。
这些例题涵盖了周长计算的基本题型,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及周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这些例题的讲解和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内容逻辑关系
① 重点知识点:
- 周长的定义:围成封闭图形的所有边的总长度。
- 周长的计算方法:长方形周长=2×(长+宽),正方形周长=4×边长。
作用与目的:
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掌握计算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课程内容,布置周长计算和应用的相关作业。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周长相关的拓展学习材料,如书籍和视频。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提供个性化反馈。
《5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 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5什么是周长》是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一部分,本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和认识周长,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围绕周长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简单图形周长的计算,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周长这一数学概念,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年级上数学拓展资料三年级 上册家长会北师大版
⑥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给孩子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监督孩子专心完成作 业。初入学的孩子往往稳定性差,注意力集 中时间短,当孩子看书写字时,家长应尽量 避免在旁边大声讲话,吸烟,提醒各位家长, 不要在儿童做作业的时候批评、教育孩子, 这样一来教育无效,二来作业效率低下,长 此以往,还会导致作业与烦人的数落联系在 一起,从而讨厌做作业。看电视或搓麻将, 最好坐在孩子身边和他一起看书,既能起到 督促作用,又创造了学习气氛。
2. 定期与教师进行沟通,对孩子的优点、 不好的习惯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 疑惑,可以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共 同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
3. 每天与孩子进行亲切交流,和他们谈 谈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知道哪些 道理,今后打算怎样做,交谈时,要 有耐心,不能简单粗暴。
一是有无完成 二是是否正确
回家作业每天一定会有,但量不会很多,有的 是要读的,有的是要写的,一般情况下我会要求孩 子登记作业。也希望各位每天都能给孩子检查后再 签名。
每天做完作业前先复习当天所学内容。
除了相应的练习以外,每周周末做三 件家务。
PART 04
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① 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和孩子交流。 ② 鼓励孩子多多参与班级和校外活动,
增长孩子自信心。 ③ 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重视孩子的体
育锻炼。 ④ 关注孩子学习过程,少指责,多帮助。 ⑤ 重视孩子情商培养,因为智商大家都
放在心里,不喜欢和老师、家长交流,有时候行为让你摸不透,这阶段的孩子自 尊心逐渐增强,也就是说怕“丢面子” ,所以各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把 握好尺度。 2、学习内容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2笔算乘法练习课配套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重点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为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乘法法则。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
1.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练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乘法法则,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2.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运用乘法法则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3.数据分析能力:通过练习不同难度的乘法题目,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4.数学运算能力:强调笔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学生熟练的数学运算能力。
5.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点,能够进行简单的笔算乘法。此外,学生还应该具备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数学符号。
⑤练习题目与巩固知识点
-设计一些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笔算
-引导学生分析练习题目,理解乘法法则的应用
-鼓励学生相互检查,共同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点
⑥总结与复习
-回顾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概念和笔算方法
-强调多位数乘一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能力
(4)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疑问,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5)建议学生在课后进行实际操作,如计算购物总价、计算利息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6)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活动,提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课外拓展知识
三年级数学课外拓展知识在三年级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除了课本上的知识,还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数学拓展知识。
这些拓展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有趣的数学拓展知识。
一、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通过玩“数独”游戏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
数独是一种通过在九宫格中填入数字的游戏,要求每一行、每一列和每一个九宫格内的数字都不能重复。
通过解决数独难题,学生们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一个数学游戏是“24点”,这是一种通过运算四则混合的方式得到24这个目标数的游戏。
学生们可以通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来组合数字,使其等于24。
这个游戏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又能够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数学竞赛参加数学竞赛是拓展数学知识的另一种好方法。
通过参加数学竞赛,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在竞赛中,学生们可以与其他同学切磋思路,分享解题经验,相互促进进步。
例如,参加“小小数学家”竞赛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是一项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数学竞赛,它涉及到的题目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趣味知识除了游戏和竞赛,还有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比如,我们可以介绍一些有趣的数字和数学定理给学生们。
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字是“π”(圆周率),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工具来近似计算圆周率的值,并观察它的特点。
另外,我们还可以介绍费马大定理给学生们。
费马大定理是一个数学问题,它最早由法国数学家费马在17世纪提出,经过了近400年的努力,最终在1994年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证明。
这个定理的证明非常复杂,但它展示了数学中的美和深度。
在三年级学习数学时,除了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数学竞赛和数学趣味知识来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6.5用估算解决问题整体教学)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注重教学拓展,设计有趣的估算游戏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估算的方法和技巧。
2.自主探究:学生根据问题,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究估算的方法和技巧。
3.问题解决: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提升估算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估算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购物场景为例,展示一份购物清单,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快速估算总价。
2.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估算学习的兴趣。
3.引出课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快速估算购物清单的总价?”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用估算解决问题”。
(二)讲授新知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6.5用估算解决问题整体教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章第五节“用估算解决问题”为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五、教学拓展
1.估算游戏:设计有趣的估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估算能力。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六采摘节——混合运算信息窗3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方法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4)请解释为什么在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我们需要先计算小括号内的运算。
(5)请设计一个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题目,并尝试解答。
请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当堂检测题目,并及时提交。我会为大家批改和讲解,帮助大家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小括号进行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办法:
1.通过具体的采摘节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从而突破重点。
2.采用分步骤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并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2)视频:播放与采摘节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计算器等工具,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练习题库:准备丰富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等,用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小组讨论平台:搭建在线小组讨论平台,方便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本原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思维拓展题
三年级数学思维拓展题
三年级数学思维拓展题是一道比较有挑战性的数学练习,需要孩
子们运用到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
下面,我将分步骤阐述如何
解决这道数学拓展题:
第一步:阅读题目
首先,我们需要具体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和要求。
这道题
目是:有一篮子篮球和足球,篮子里一共有28个球,其中18个是篮球,求此篮子里有几个足球。
第二步:分析题目
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分析题目,找到其中隐藏的数学
规律。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已知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出剩下的足球数量。
具体计算方式为:28-18=10,因此,此篮子里有10个足球。
第三步:思考拓展
当我们完成题目之后,可以考虑一下拓展的问题。
例如,在此篮
子里有56个球时,其中有多少个篮球?如果其中有30个足球,篮球
数量又是多少?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结合已知的数据,并运用数学方
法来解决。
以上就是解决三年级数学思维拓展题的步骤,虽然这道题目看似
简单,但需要孩子们综合运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来解决,因此,这道题目能够拓展孩子们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同时,在解题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判断
能力,有助于提高孩子综合能力。
三年级数学阅读课
三年级数学阅读课
一、教材内容阅读。
1. 课本知识点回顾。
- 数与代数。
- 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三),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等。
例如在学习万以内的加法时,要理解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 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等。
像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掌握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如果最高位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等计算规则。
2. 课本中的数学故事。
- 寻找课本中的趣味数学故事,如在某些章节的拓展部分可能会有古代数学问题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数学阅读拓展材料。
1. 数学绘本阅读。
2. 数学科普文章阅读。
- 可以从网上或数学科普书籍中选取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如关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像建筑中的数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桥梁建筑中的应用),或者是一些简单的数学趣题(如鸡兔同笼问题的趣味解法介绍)。
三、阅读活动与练习。
1. 阅读后的讨论。
- 组织学生对阅读的数学故事、绘本或文章进行讨论。
例如读完一个关于乘法的数学故事后,让学生讨论故事中是如何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
2. 阅读练习。
- 设计一些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练习,如根据数学绘本中的图形内容,让学生画出不同的图形并标注其特点;或者根据科普文章中的数学知识,出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题或应用题。
三年级数学故事大全
三年级数学故事大全
小明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对数学非常感兴趣。
他喜欢用有趣的故事来理解数学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喜欢的数学故事吧!
1. 小猫咪的鱼。
小明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咪,每天都要给它喂食。
一天,小明给小猫咪喂了5条鱼,第二天又给了它3条鱼,那么这两天一共给小猫咪喂了多少条鱼呢?这就是一个加法题,5+3=8,所以小明一共给小猫咪喂了8条鱼。
2. 水果摊的水果。
小明去水果摊买了4个苹果和3个梨,他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呢?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4+3=7,所以小明一共买了7个水果。
3. 动物园的动物。
小明去动物园看到了5只大象和2只长颈鹿,他一共看到了多少只动物呢?这是一个加法问题,5+2=7,所以小明一共看到了7只动物。
4. 小朋友的糖果。
小明有6颗糖果,他送给了小红3颗,还给了小明2颗,他自己还剩下多少颗糖果呢?这是一个减法问题,6-3-2=1,所以小明还剩下1颗糖果。
5. 小鸟的窝。
小明家的小鸟每天会下3个蛋,连续下了5天,一共下了多少个蛋呢?这是一个乘法问题,3x5=15,所以小鸟一共下了15个蛋。
6. 小兔子的胡萝卜。
小明家养了一只小兔子,每天给它吃4根胡萝卜,连续吃了7天,一共吃了多少根胡萝卜呢?这是一个乘法问题,4x7=28,所以小兔子一共吃了28根胡萝卜。
通过这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小明不仅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增加了对数学的兴趣。
希望每个三年级的小朋友都能通过这些故事,更好地学习数学,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以上就是小明喜欢的数学故事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有趣的故事来学习数学吧!。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如何用集合表示家庭成员关系。
- 集合与组合数学:通过集合的概念学习组合数学的基础,如排列组合中的集合问题。
- 集合与概率论:了解集合在概率论中的重要性,如何用集合表示样本空间和事件。
- 集合与计算机科学:探索集合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如编程语言中的集合类型和集合操作。
Hale Waihona Puke 板书设计1. 重点知识点①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整体。
举例:描述集合{x | x是小于10的自然数},学生需要理解“小于10的自然数”这一规则。
(4)集合的直观表示:学生可能在将抽象的集合概念用图形表示出来时遇到困难。
难点解析:图形表示法要求学生能够将集合的元素和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起来,这对于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举例:使用文氏图来表示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6. 作业:
(1)课后练习:课本第XX页,第XX题。
(2)思考题:如何用集合的知识表示家庭成员关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 例如,设计“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是多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通过阅读和观看视频资源,加深对数学和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数学的奇妙世界》:这本书介绍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的美妙之处,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认识和兴趣。
-《几何的魅力》: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应用,让学生对几何有更深入的了解。
-《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数学家们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点评:在批改作业后,我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我会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比如:“你的计算很准确,但是你的解答过程有些混乱,需要注意条理性和清晰性。”等。通过点评,我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反馈:在点评后,我会及时地将作业反馈给学生。我会让学生知道他们的作业情况,以及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反馈,我可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 苏教版 阅读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阅读题在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有一道关于阅读题的题目,让我们一起来解答吧。
题目如下:
小明去菜市场买了6个橙子,5个苹果和3个西瓜。
他总共花了22元。
其中,每个橙子的价格是2元,每个苹果的价格是3元,每个西瓜的价格是5元。
根据该信息,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 小明买了几个水果?
2. 小明买的橙子花了多少钱?
3. 小明买的苹果花了多少钱?
4. 小明买的西瓜花了多少钱?
解答如下:
1. 小明买的水果有6个橙子,5个苹果和3个西瓜,所以他一共买了14个水果。
2. 小明买了6个橙子,每个橙子的价格是2元,所以他买橙子花了6 × 2 = 12元。
3. 小明买了5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3元,所以他买苹果花了5 × 3 = 15元。
4. 小明买了3个西瓜,每个西瓜的价格是5元,所以他买西瓜花了3 × 5 = 15元。
总结:
根据给定的信息,小明一共买了14个水果,其中6个橙子花了12元,5个苹果花了15元,3个西瓜花了15元。
通过解答这道题目,我们可以练习数学运算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主要涉及到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让学生们在实际的购买场景中进行计算和分析。
同时,通过解答问题,学生们还要运用阅读理解的能力对题目进行分析和理解。
这样的阅读题可以帮助学生们巩固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希望通过解答这道题目,学生们能够进一步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3页至第104页2. 教学内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计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一种无序且元素互异的组合。
2.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
3. 让学生学会计算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无序性和元素互异的特点。
2.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让学生掌握这两种表示方法。
3. 讲解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计算方法,通过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两种运算。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和交集、并集的计算方法。
教学评价:二、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如加减乘除等。
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运用简单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能够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特别是对数学问题和实际应用。
他们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和公式。
他们喜欢通过实际例子和问题解决来学习,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来学习。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可能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可能不熟悉这种抽象的概念。
他们可能对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计算方法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可能不熟悉这种数学运算。
他们可能对如何将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感到挑战,因为他们可能不熟悉如何将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年级学生必备的数学思维训练方法
三年级学生必备的数学思维训练方法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解题能力。
一、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一种趣味性强的学习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三年级阶段,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数学游戏,比如“数独”、“数形结合”等,这些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数学思维训练题数学思维训练题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重要工具。
这些训练题通常涉及一些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学生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
在三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题的解答,引导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数学思维启发活动数学思维启发活动是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些常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求解能力。
这种活动让学生自主发挥,从问题中寻找规律和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定期组织数学思维启发活动,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数学谜题、解决实际问题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数学思维拓展阅读数学思维拓展阅读是通过阅读有关数学思维的书籍或文章,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视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读物,如数学童话故事、数学趣味解法等,这样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扩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五、数学思维竞赛数学思维竞赛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数学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如数学趣味竞赛、数学解题比赛等。
这种竞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与他人的较量中锻炼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通过数学游戏、思维训练题、思维启发活动、拓展阅读和数学竞赛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1的倍数或几倍数
在遇到求1倍数或几倍数的问题时,特别要注意分清是属于求几倍数的题,还是求1倍数的题。
求几倍多几或几倍少几的量,都要先求出几倍数,然后再加或减,即先乘再加或减。
反之,已知几倍多几或几倍少几的量,而求1倍数时,应先减或加,求出几倍的对应量,再除以倍数。
例1 果园有苹果树1200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多80棵。
梨树有多少棵?
解析:
根据题意,可以画出线段图:
由“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多80棵”可知,苹果树的棵数是1倍数(1200棵),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的2倍多80棵,即先求出苹果树棵数的2倍(1200棵×2=2400棵),再求出比它多80棵的数。
1200×2+80
=2400+80
=2480(棵)
答:梨树有2480棵。
例2 果园有梨树2480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多80棵。
苹果树有多少棵?
解析:
根据题意,可以画出线段图
由“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多80棵”可知,苹果树的棵数是1倍数,梨树是2480棵,减去多的80棵,正好是苹果树棵数的2倍。
求1倍数用除法,由此可以求出苹果树的棵数。
(2480-80)÷2
=2400÷2
=1200(棵)
答:苹果树有1200棵。
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单位的争吵
今天的数学课上老师讲了面积和面积单位方面的知识,童童非常高兴认识了几个新朋友。
晚上,童童很早就进入了梦乡,可这几个面积单位却从数学书中蹦出来,好像还吵了起来。
平方米说:“今天终于让童童认识我了,你看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多喜欢我呀!”
平方厘米不同意了,噘着小嘴说:“哼,先介绍的是我,说明我最重要,大家喜欢我!”
平方分米也不甘示弱,说道:“有本事咱们比一比!”
平方米说:“比就比!你说,比什么?”
平方分米想了想说:“就比举例什么东西的面积和自己大小差不多,看谁举的例子多,谁就赢!”
“我先来。
”平方厘米抢着说,“小朋友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
平方分米想了想说:“墙上开关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
平方米不假思索地说:“一块地板砖的面积大约就是1平方米。
”
“该我了……”他们争吵了半天,还是不分胜负。
他们的声音吵醒了童童。
童童制止了几个新朋友的争吵,说道:“别吵了,朋友们,你们都是面积单位的一分子,都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要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才可以,你们几个都是我的好朋友!”
听了童童的话,几个面积单位安静下来,脸红了:是呀,我们都很重要,是面积单位家族中的一员,怎么为了这点小事吵了起来?真是惭愧呀!
第二天清晨,童童揉揉眼睛,想起昨天夜里的事情,忙翻开数学书,一看,面积单位都还在书上待着,仿佛还对童童笑着眨眼睛呢。
原来是个梦呀!
面积概念的形成
面积的概念很早就形成了。
尼罗河是古代埃及人生存的命脉,但是它每年泛滥一次,洪水给两岸带来了肥沃的淤泥,但也抹掉了田地之间的界限标志。
水退了,引起地主们纷争迭起,因此人们需要重新划分田地的界限,这就必须丈量土地和计算田地的面积。
于是,逐渐有了面积的概念。
《九章算术》中求出长正方形面积:(原文:今有田广15步,从16步,问为田几何?)方田术曰:广从相乘得积步。
以亩法二百四十步除之,即亩数。
百亩为一倾。
题的意思是:已知某田宽15步,长16步,这块田的面积是多少?
方田,是指长方形、正方形的田地。
术,是指计算的方法。
方田术,就是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以亩法二百四十步除之,意思是240平方步的面积就是1亩,看田地的面积有多少个240平方步,就有多少亩。
百亩为1倾,意思是一百亩等于一倾。
古代数学
家在计算面积过程中,不仅有计算面积的方法,还有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十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开始认识只使用简单的分数,如一半、一半的一半等,后来才逐渐出现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等复杂的分数。
说到分数的历史,得从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说起。
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为了在不能分得整数的情况下表示数,开始用特殊符号表示分子为1的分数。
2000多年前,中国出现了分数,不过秦汉时期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的不一样。
后来,印度出现了与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
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今天分数的表示法就由此而来。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
7 3米。
像
7
3
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分数。
为什么叫它分数呢?分数这个名称直观而生动地表述这种数的特征。
例如,一个西瓜
四个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块行吗?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数是度量和数学本身的需要——除法运算的需要而产生的。
单位“1”不能重“1”轻“单位”
单位“1”是给分数定义、建立分数概念的重要前提。
正确地认识单位“1”,对于建立分数概念至关重要。
其实,1979年版的《辞海》就将“分数”定义为:“把单位分成若干等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称为‘分数’”。
“单位‘1’”应为“单位”。
单位“1”实际是指“整体量”或“单位量”。
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我们称它为单位“1”。
单位“1”不仅表示一个,也可以表示由多个事物组成的整体,它体现了数学高度抽象概括的特征。
学习分数时,我们特别要注意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去认识单位“1”,不要仅局限于我们熟悉的、常见的事例,还要适当从宏观世界举些例子,如一个国家、全世界、整个地球,不论其数量多少、体积大小、重量轻重……都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
强化我们的整体意识、单位意识,为牢固地建立分数概念夯实基础。
第十一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
概率
传说18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达兰倍尔有次拿两个五分硬币往下扔,接下来会出现的情况只有三种:可能两个都是正面;可能一个是正面,一个是背面;也可能两个都是背面。
因此,得出结论说两个都出现正面的概率是1
3。
你想想,这种说法对吗?
解析:
两个都出现正面的概率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