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的临床疗效
黄连温胆汤加减的效果是什么
![黄连温胆汤加减的效果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bdbcedfdd36a32d72758167.png)
黄连温胆汤加减的效果是什么关于《黄连温胆汤加减的效果是什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坚信很多人针对黄连温胆汤这类中医学药品都十分的了解,它是一种生活起居之中常常采用的药品,可以清热去火、化痰止咳、治疗腹泻便秘和一些胃肠疾病都拥有很非常好的实际效果,可是假如在黄连温胆汤这类药品就再加一些碱实际效果也是怎样呢。
那麼,黄连温胆汤交互的实际效果是啥?第一,黄连温胆汤交互的实际效果是啥?黄连温胆汤交互是一剂中医药方,关键作用用以痰热内蕴,中焦遇阻,胃失和降:由此可见暖气片口苦口臭,胸闷气短腹胀。
治拟清热化痰,和胃降逆。
温胆汤源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转变而成,原方较己方少薏苡仁、红枣,而姜片则器重四两,治“重大疾病后虚烦不可眠”。
后人减姜片使用量而治痰热,方名仍称温胆,但功能实则清胆。
黄连温胆汤源于《六因条辨》,乃温胆汤去红枣、加黄芩而成,进一步加强了清胆的作用,行气止咳化痰,清胆和胃,主冶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第二,用黄连温胆汤清胆主导。
胆为盛德之官,喜温平静而恶烦恼,受扰则影响睡眠质量。
但与肝胃也是有密切相关,胃不和易得痰,肝火郁久化热,均扰胆腑。
因此作以上棘籽医治。
黄连温胆汤关键功能取决于清热化痰,故还善治痰证。
黄连温胆汤能够医治脾胃湿热的,药品有一定的清热解毒化湿,行气止咳化痰和胃利胆等作用的黄连温胆汤交互的实际效果是啥?温胆汤,中医方剂名。
为祛痰剂,具备行气止咳化痰,和胃利胆之作用。
主冶胆郁痰扰证。
怯懦易惊,头眩心悸,闹心难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
苔白腻,脉弦滑。
临床医学常见于医治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漫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若心热烦甚至,加黄芩、山栀、水豆豉以清热解毒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滋阴养血;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名镇镇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潜阳;癫痫抽动,可加胆星、钩藤、全虫以熄风止痉。
黄连温胆汤加减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结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黄连温胆汤加减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结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33e56513b3567ec102d8a87.png)
组 患者 3 0例 , 中药联 合标准三联 疗法治疗 , 分别对 患者 治疗前、 治疗结束后 1月均行 胃镜检 查和I 】 当 床症状评 分。结果 治疗组 H.
p y l o r i 转阴率为 8 6 . 7 %, 而对照组 H. p y l o r i 转 阴率为 6 1 . 5 %, 对两组进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 P <O . 0 5 )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临床症 状评 分进行 比较 , 差异均具有统计 学意义( P <o . o 1 )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进行 比较 , 差异也具有统计 学意义( P <o . 0 5 ) 。 对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 学处理 , 结果显示组 间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 P <0 . 0 5 ) 。结论 与单 纯西药标 准三联疗 法相 比, 黄连 温胆 汤加减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脾 胃湿热型结节性 胃炎幽门螺杆 菌根 除率明显提 高, 且在改善 患者临床症状、 消除 胃粘膜 炎症等
1 . 1临床资料 自 2 0 0 8 年 6月 一 2 0 1 2年 6月我院 胃镜检查 患者 6 1 3 2例 , 诊 断结节性 胃炎患者 8 9例。符合纳人 标准 的 5 6
例, 其 中男 1 6 例, 女4 O 例, 年龄 8 — 4 8 岁, 平均 2 5 . 4 . 岁 。随机分 活组织做病理组织嗜银染色及 1 4 C尿素 呼气试验均 阳性者定为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https://img.taocdn.com/s3/m/d2ceffd8b7360b4c2f3f6407.png)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究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2015年9月~2016年9月。
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A、B两组后,每组中40例患者。
A组患者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B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分别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数据形式进行记录后,在两组间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
结果:A组中,治疗效果为治愈、显效、有效的病例数分别为19、11、8,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在B组中,治疗效果为治愈、显效、有效的病例数分别为5、13、11,治疗总有效率为72.5%(29/40),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异显著(X2=7.4379;P<0.05);同时,在B组中有10例患者中出现了不良反应,而A组中仅有1例,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的出现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375;P<0.05)。
结论:对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治疗的效果,快速缓解患者的病情,避免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脾胃湿热;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慢性胃炎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致病原因多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免疫反应、遗传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1】,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上腹疼痛、饱胀、食欲不振、出血等情况【2】,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困扰。
其中,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是最为常见的胃炎类型,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很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加重,引发胃黏膜糜烂、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3】,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在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张灿玾黄连温胆汤加减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适应症
![张灿玾黄连温胆汤加减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适应症](https://img.taocdn.com/s3/m/19adc7d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b.png)
张灿玾黄连温胆汤加减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适应症【配方组成】陈皮10g,半夏10g,茯苓6g,枳实10g,竹茹10g,黄连6g,胆南星10g,甘草3g,牛黄清心丸.【作用与功效】清心化痰.【适应证】神志失常,每发若狂,常感心痛,心下梗塞,苔黄,脉沉而有力,郁怒伤肝,水泛为痰,浊气留滞.【张氏临证心得】曾治张某,男,老年,荣成下回头村人.初诊:由精神不快,郁怒未解,遂致神志失常,每发若狂,心下若鼓,气逆怒恚,无敢触犯者,既之,必呕哕浊痰,即感少快,常感心痛,心下梗塞,不思饮食,倦亦不寐,舌红苔黄,脉沉而有力,此因郁怒伤肝,肝气犯胃,运化失职,水泛为痰,浊气留滞.当以清心化痰为治,以黄连温胆汤加减.先以牛黄清心丸二丸,早晚各服一丸,继服汤剂.处方:陈皮10g,半夏10g,茯苓6g,枳实10g,竹茹10g,黄连6g,胆南星10g,甘草3g.水煎温服.复诊:服上方后,浊痰减少,呕恶减轻,精神亦稍稳,继用前方,以观其变.复诊:前方已服十剂,狂躁之发作大减,浊痰亦少,唯胸口仍感堵塞噎嗝.此痰阻中焦也,仍以清热祛痰利气化浊为法.【解读赏析】火、气、痰引发,狂躁而神志尚清,每吐出浊痰些许,则心中乃快.气郁不畅,阻滞中上二焦,水津郁而为痰,痰浊阻滞,化而为火,升降失职,扰乱神明,故治以清热祛痰利气化浊.明·虞抟《医学正传·癫狂痫证》云:'癫以精神抑郁,静而少动为特征;狂以狂躁刚暴,动而多怒为特征.一般而言,狂证多因五志之火不得宣泄,炼液成痰,或肝火乘胃,津液被熬,结成痰火;或痰结日久,郁而化火,以致痰火上扰,心窍被蒙、神志遂乱.癫证由于长期的忧思郁怒,心营暗耗,神失所养所致.前者多属实证,后者总有心血亏虚的一面.这是对癫狂病机的基本概括,对临床辨治癫狂有一定启迪.但从临床实际看,狂证因痰火实盛者固属多数,而癫证未必尽属心血不足.如《景岳全书癫狂痴呆》说:'癫病多由痰气,凡气有所逆,痰有所滞,皆能壅闭经络,格塞心窍.’张介宾认为,气郁痰结是癫证的重要病机.故临证治癫,当根据实际情况.心血不足者,调补其心血;气郁痰结者,疏肝解郁,化痰开窍,不可胶执一端.'临证宜斟酌之.编选者曾以清热祛痰利气化浊黄连温胆汤治儿童癫痌.癫痌是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动、惊掣啼叫、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亦如常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发作性疾病.属中医'痫证'范畴,本病的发生多由于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外伤、劳累过度或罹,患他病之后.沈金鳌云:'然诸痫证,莫不有痰.'(《幼科释迷·痫痉》)此外,还有'无痰不作痫'之说.《医学入门·痫证》指出'盖伤饮食蓄积为痰火'.饮食不节,脾虚不运,聚湿而为痰或脾胃积热酿炼为痰;七情失调,气郁化火,火邪炼液为痰;肝肾阴虚,阳亢烁液为痰;或由外感及内热炽盛,火动生风,煎熬津液,结而成痰.由于其发病突然,病程较长,往往痰蕴化热而有痰火见证,或为实火,或为虚火,均引起痰热上扰,蒙闭清窍而发病.此型多突然发作,表现为痰涎壅盛,喉中痰鸣,瞪目直视,神志恍惚,状如痴呆、失神,或仆倒于地,手脚抽搐不甚明显,或局部抽动,智力逐渐低下,心烦懊恼,咳痰黄稠,大便干结,坐卧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枳实、石菖蒲、胆南星、沉香、川芎、神曲、朱砂、天麻、青礞石等.抽搐甚者加钩藤、代赭石;发作频繁者加天竺黄、瓜蒌;风重者加天麻、蜈蚣、全蝎、白芍、龙骨、牡蛎、僵蚕;瘀血者加当归、赤芍、红花、丹参等;火盛者加栀子、薄荷、黄连.亦供参考.。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bcb19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1.png)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11-30T08:03:51.03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7月14期作者:关湘云[导读]关湘云(甘肃省成县中医医院;甘肃成县742500)【摘要】目的:分析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
方法:抽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5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病例,根据病患的个人意愿划入中药组与西药组(n=25)。
西药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中药组使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中药组病患的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对较低,与西药组对应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西药组Hp根除率是76.00%(19/25),中药组Hp根除率是96.00%(24/25),中药组根除率更高(p<0.05)。
西药组患者的病情恢复率是80.00%,中药组病情恢复率是96.00%,中药组的病情恢复率相对较高(p<0.05)。
西药组、中药组患者用药期间分别发生5例、1例不良反应,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较好,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为不同原因所诱发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或者萎缩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1]。
慢性胃炎患者多具有上腹部胀痛、反酸及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病情时间较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常规临床多使用西药治疗。
但是慢性胃炎病患需要长时间用药治疗,可能会出现各类药物副作用,影响病患治疗的依从性及用药的效果。
黄连温胆汤取自《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具有清热祛湿、理气化痰的功效。
为了深入探究不同方式治疗黄连温胆汤的作用,文章抽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5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病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讨论,报道如下。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疗效观察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e636c425ed630b1c59eeb5e3.png)
.7 .. 4.
采用 s s 3 P S1. 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 ( ± ) 。采用 t 检验 ,计 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 P O 5为 <. 0
有统计学差异 。
临床痊愈 :症状 、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 ≥
9 %: 5
f l e sc r t a g in W e d n d c ci n u l s a dwi Hu n l n a e o t n h a o
凌 继 荣
( 深圳 市龙 岗区第二人民 医院 ,广 东
深圳 ,5 8 1 l 12)
中 图分类号:R2 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7 .8 0( 0 1 10 4 .2 证型 :GD 5. 2 6 47 6 2 1 )0 .0 60 I 【 摘 要 】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 汤加减治疗脾 胃湿热型痞满证 的疗效。方法:将 中医符合 脾 胃湿热型痞满证 ,西 医符合 功能 性 消化不 良诊断的患者 9 ,随机分为 两组 ,试验组采用黄连温胆汤加 减治疗,对照组 口服西沙必利片 ,观察两组临床 疗效。结 2例
热偏 重者 加 栀 子 1 g 5 ,蒲 公 英 1g 5 ;纳 差 者 加 炒 二芽 各 1g 0 ,神 曲 1g 0 。每 日 1 ,分 2次 温 服 。对 照 组 给 予 西 沙 必 利 片 由西 剂 安杨 森 制 药 有 限公 司生 产 ,每 片 5 ,每 曰 3次 ,每 次 5 , mg mg 餐 前 半小 时服 用 。疗 程均 为 4周 。治 疗 期 间 停 用 其 他 治疗 功 能 性 消 化 不 良的药 物 。 1 观 察 指 标 - 3
觉异常 、胃电节律紊乱等 胃源性 因素关系密切 。胃动力 障碍 的
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温胆汤加减](https://img.taocdn.com/s3/m/3d78a9e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b.png)
黄连温胆汤加减温胆汤的药物组成来看,本方属于化痰清热,和肝胆,除虚烦,定惊悸的方剂,作用在于清而不在于温,与温寒暖胆的方剂明显有别。
那为什么不把本方叫做“清胆汤”,反而叫“温胆汤”呢?中医认为肝属刚脏,性喜条达而忌抑郁,胆喜宁静而恶烦扰。
《备急千金要方》说:“胆腑者,主肝也。
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可见肝胆在生理上是相互沟通的。
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人将肝胆之气比类如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能条达。
如果痰热邪气客于肝胆,则肝胆失其温和则发病。
欲复其性,必先去其痰热,痰热去则胆气自和而温,因此用“温胆汤”作为方剂的命名。
(2)病因病机温胆汤证的发病原因及机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情志因素:凡七情所伤,如恼怒,抑郁,思虑不决等,都能影响肝胆而使气机不利,不能顺其生长发陈之性,于是木气郁而土气不达,土气不达则易生痰湿;气郁日久则化热,痰与热因气郁而交阻,则内扰肝胆为患。
2)饮食内伤:如嗜食肥甘,过于饮酒喝茶,以致素体痰湿壅盛,日久蕴而化热,内犯肝胆而成疾。
3)外邪所伤:如外受湿热,或被暑湿所伤,或大病后痰饮未消,余热未尽,痰热扰于肝胆而为病。
总之,痰壅气郁,肝胆失于疏泄,久而化热生火,以致痰、气、火三者交郁,就形成了“温胆汤”证。
(3)主治病证温胆汤临床运用十分广泛,涉及多种病证,但根据临床所见,其主要脉证是:头目眩晕或疼痛,失眠,心烦,恶心,呕吐,心悸,胸胁胀满或疼痛,胆怯易惊。
舌质红绛,舌体胖大,苔黄白而腻,脉弦滑或数。
其主证分析如下:肝胆风火相煽,挟痰热上扰,壅闭清阳之位,故头目眩晕或疼痛;肝胆气郁而失于决断,神魂无主,所以心悸而善惊;痰热内扰心神则烦躁不宁,失眠而多梦不安;木郁土壅,脾胃升降失常,往往出现泛恶欲吐,纳呆;肝胆气郁,使其经脉不利,则胸胁胀满或疼痛。
此外,痰为百病之母,更兼火性肆虐,病在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各种兼挟证比较多见,或挟湿热;或挟食滞;或挟阳亢,或挟风阳入络等证。
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 Hp 阳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分析
![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 Hp 阳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1d799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7c.png)
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 Hp 阳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分析何成华;刘皓月【摘要】目的:探讨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Hp阳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97例脾胃湿热型Hp阳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
两种患者均采用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治疗。
此基础上,试验组患者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果胶铋胶囊治疗。
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病理疗效、Hp根除情况、治疗前后胃镜下黏膜变化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为60.42%,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组织炎症改善42例(85.71%),对照组组织炎症改善40例(83.33%),差异无显著性(P>0.05)。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Hp阴性33例(67.35%),对照组治疗后治疗后Hp阴性21例(43.7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点发生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点发生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Hp阳性浅表性胃炎效果较好,患者Hp根除效果好,治疗后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点发生率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19【总页数】3页(P2770-2772)【关键词】黄连温胆汤;脾胃湿热型;Hp阳性;浅表性胃炎【作者】何成华;刘皓月【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新余 338004;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新余 338004【正文语种】中文造成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中Hp感染率达95%[1]。
患者一旦感染Hp,往往会终生带菌,自然消退率很低。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胃脘胀闷案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胃脘胀闷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78231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9.png)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胃脘胀闷案
患者,女,50余岁。
2020-04-24,患者是我同学的亲戚。
患者曾因疫情在院治疗,前些日子出院在加休养。
主诉:胃脘胀闷不适1周。
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胃脘胀闷,伴呃逆,纳差。
遂微信找我开中药治疗。
刻下症:神清,精神一般,呃逆,胃脘胀闷,纳差,眼睛干涩,大便干结,小便黄。
睡眠差。
舌红苔黄腻。
病机分析:湿热内阻中焦。
由胃脘胀闷、舌苔看湿热在里,且在中焦为主,遂湿热导致脾胃升降气机受阻,胃气不降则呃逆,甚至胃府不通会出现便秘。
治则:清热利湿。
选用:温胆汤加味。
处方如下:竹茹15g,枳实10g,陈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2g,大黄5g,黄连5g,生甘草6g 5剂,每日1剂,每日2次。
方解:竹茹清热止呃,陈皮、姜半夏燥湿和胃,茯苓健脾利湿,大黄泻下通便以达“胃府以降为顺”的目的,枳实行气,行散中焦滞满的邪气,黄连清热燥湿,生甘草清热,亦为调和诸药。
服完5剂,诸症愈。
温胆汤,脾胃湿热一扫光!化解胃胀口苦,舌苔黄腻
![温胆汤,脾胃湿热一扫光!化解胃胀口苦,舌苔黄腻](https://img.taocdn.com/s3/m/7743325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1.png)
温胆汤,脾胃湿热一扫光!化解胃胀口苦,舌苔黄腻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用温胆汤治胃病的故事。
咱中国人的胃啊,挺不容易的。
你不爱护它,它就出毛病。
比如说胃胀、反酸、口苦这类现象。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是58岁,已经退休了。
参加工作的时候,由于她办事能力强,朋友多,所以经常出席应酬。
时间长了,这个胃就不太好,偶尔会胃胀难受。
不过在当时,她并没有当回事儿。
大概在三个月前,此人和从前的老同事聚会,完了以后就觉得胃里头胀乎乎,隐痛。
这是老毛病,她知道。
但是这一次,问题似乎尤为严重。
三个月来,每到饭后就胃胀难受,伴随烧心反酸,甚至会呕吐。
嘴巴里头又干又苦,十分难受。
家人见状,带她到医院检查。
胃镜做完以后,确诊慢性胃炎。
怎么办好呢?思来想去,决定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滑数,舌红苔黄腻。
患者自述,现在总感觉疲乏无力,吃不下饭,阵阵恶心。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
但见——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枳实10克,竹茹15克,白芨10克,厚朴10克,延胡索10克,佛手10克,海螵蛸15克,浙贝母10克,煅瓦楞子30克,代赭石15克,甘草5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患者用药以后,呕吐现象和胃胀痛感立刻减轻,反酸也不那么厉害了。
原方稍作加减,后续又治疗了一个月。
最终,患者诸证悉平,生活恢复正常。
医家嘱咐,以参苓白术散善后调理。
经过随访,患者半年来未曾复发。
这就是医案基本过程。
其实,像这种的胃病患者还有很多。
主要原因就在于痰热蕴于中焦,脾胃气机郁滞。
我们要做的,就是清痰热,行气滞。
方中,法半夏燥湿化痰。
竹茹清痰热。
陈皮理气化湿。
茯苓和白术,健脾益气,杜绝生痰之源。
清痰热这个事儿,有指望了。
接下来,枳实、厚朴、延胡索、佛手,理气止痛。
气滞的问题,也有指望解决了。
在这个基础上,代赭石降逆止呕。
瓦楞子、海螵蛸抑酸制酸。
浙贝清热化痰。
白芨可以修复胃粘膜。
你看,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黄连温胆汤的功能主治
![黄连温胆汤的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7b68c9c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09.png)
黄连温胆汤的功能主治黄连温胆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经过多年的使用和研究,被证实具有多种功效和主治作用。
下面将介绍黄连温胆汤的功能主治,希望对大家了解和使用该方剂时有所帮助。
一、功能特点1.清热燥湿:黄连温胆汤具有清热去湿的功效,可以帮助人体祛除体内的热湿毒素,减轻湿热引起的不适感。
2.攻胆清胃:该方剂中的黄连、黄芩等药材具有清胆解毒的作用,可刺激胆汁分泌,帮助消化,促进胃肠道功能。
3.解毒抗病毒:黄连温胆汤中的黄连具有抗菌、抑制病毒复制的功效,可用来治疗病毒感染等相关疾病。
二、主要适应症黄连温胆汤主要适用于以下症状和疾病:1.胃肠道感染:如急性胃肠炎、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等。
2.病毒感染:如流感、肺炎、疱疹等疾病。
3.湿痰壅滞:湿痰壅滞导致的咳嗽、胸闷等症状。
4.肝胆湿热: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口苦、黏腻口舌等问题。
5.湿热痢疾:湿热痢疾引起的腹泻、脓血便等问题。
三、用法用量根据病情和医生的指导,黄连温胆汤可采用不同的用法和用量。
一般来说,成人可以每次口服黄连温胆汤15克,每日3次;儿童的用量应适量减少。
四、注意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有胃寒、脾虚等体质的患者慎用。
3.在用药期间,应避免辛辣、生冷、过饮过食等刺激性食物。
4.如果出现过敏或不适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5.不要自行延长用药时间或超量使用。
五、其他注意事项1.在使用黄连温胆汤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嘱咐,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使用,避免停药或乱服。
2.在用药期间,如果病情无明显好转或出现其他严重情况,应及时咨询医生,并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3.平时应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的饮食习惯。
六、总结黄连温胆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清热燥湿、攻胆清胃、解毒抗病毒等功能特点。
它适用于胃肠道感染、病毒感染、湿痰壅滞、肝胆湿热和湿热痢疾等疾病。
在使用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用法用量,严禁自行延长用药时间或超量使用。
脾胃湿热型痞满证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脾胃湿热型痞满证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5a31c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f.png)
脾胃湿热型痞满证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2福建省德化县中医院,福建德化362500【摘要】目的:探究脾胃湿热型痞满证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脾胃湿热型痞满证患者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西药,观察组给予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大便糖稀、胸闷腹胀、食少纳呆症状积分、总有效率、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大便糖稀、胸闷腹胀、食少纳呆症状积分显著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黄连温胆汤加减应用于脾胃湿热型痞满证治疗的价值高,可更快改善病情,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脾胃湿热;黄连温胆汤;痞满;临床疗效痞满证是一种常见临床病症现象,患者可出现胸痛、腹痛、闷热不适、大便稀稀、食欲不振等,病因机制复杂。
如不及时治疗,会对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西医传统疗法在实际应用中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长期使用会引起不良反应和耐药性。
临床中以脾胃湿热型痞满证为常见,采取中药治疗安全可行,优于西医治疗,疗效显著,现已广泛应用。
本研究分析了脾胃湿热型痞满证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脾胃湿热型痞满证患者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50例。
其中,对照组年龄25-78(46.35±2.21)岁。
病程最短4天,最长6年。
男女各有27和23例。
观察组年龄25-77(46.75±2.25)岁。
病程最短5天,最长7年。
男女各有26和24例。
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
1.2方法对照组的患者给予西药:口服多潘立酮片 1次10mg,3次/d;口服奥美拉唑,20mg, 2次/d,治疗4-6周。
观察组给予黄连温胆汤加减应用:黄连10g、枳实10g、陈皮10g、甘草6g、陈皮10g、茯苓10g、竹茹15g、半夏8g。
黄连温胆汤对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血清MTL、GAS水平的影响
![黄连温胆汤对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血清MTL、GAS水平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51b515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14.png)
□中医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03·2020年第4卷第3期 2020 V ol.4 No.3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Modern Medicine and Health Research黄连温胆汤对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血清MTL 、GAS 水平的影响陈贵赏(贵州省德江县民族中医院脾胃科,贵州 铜仁 554300)摘要:目的 探讨黄连温胆汤对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血清MTL 、GAS 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贵州省德江县民族中医院收治的80例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黄连温胆汤治疗),各40例,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并随访3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MTL 、GAS 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75.0%);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MTL 、GAS 水平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复发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结论 黄连温胆汤可提高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血清MTL 、GAS 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疗效显著。
关键词:胃痞病;脾胃湿热型;黄连温胆汤;胃动素;胃泌素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0.03.0103.02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由十二指肠和胃功能紊乱等原因造成,临床多数研究认为其发生与胃肠激素紊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有关[1-2]。
西医治疗周期较长,复发率较高。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胃痞”范畴,其发病机制与肝胆关系密切,发病部位主要为脾胃,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型,以理气和胃为主要治疗原则。
黄连温胆汤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作用,利于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康复[3]。
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临床应用体会概要
![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临床应用体会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197ab5c67f1922791688e884.png)
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临床应用体会甘肃省肃南县祁丰乡卫生院祁青分院王成摘要:温胆汤适于胆郁化热, 胆胃失和, 痰浊中阻之证, 临床应用范围较广泛,痰为诸病之源,善治痰者能治百病,温胆汤清热化痰,为治胆、胃病之良方。
脾胃病中脾胃湿热型最为常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
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
临症随症候加减,对脾胃病湿热症者尤为适宜,疗效显著。
关键词:温胆汤脾胃湿热证体会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组成,以其温养胆气为主要功能,用于胆寒所致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但后世不断扩展,及至宋代陈无铎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把《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枣,指证不再说是“胆寒”,而说是“气郁生涎(痰,变生诸症”,主证也扩充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拓宽了其适应范围。
因为其有清胆和胃之功效,在脾胃湿热中此方历来应用较多。
脾胃湿热证在北方并不多见,但近年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增多趋势。
其其病因多为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笔者在每遇脾胃湿热证,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而获良效。
现将应用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证的认识和加减运用总结如下:一、要把握临症要点温胆汤主治胆胃失和,从生理上看, 肝主谋略, 胆主决断, 都与情志有关, 故病理上肝胆都有情志表现, 但肝以谋略失主的情志过激、暴怒为症状特征, 见有情绪激动,急躁易怒, 两胁胀痛, 脉弦有力等症。
胆则以数谋而不断的胆怯症状为特征, 见有触事易惊, 虚烦不宁, 梦寐易醒, 寐中恶梦等症。
从生理上看, 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故病理上二者都有水谷消化失和的表现, 但脾则以水谷运化失职的症状为特征, 表现为不思饮食, 饮食无味, 纳差、纳呆、恶食等由轻渐重的症状规律。
黄连温胆汤妙用多
![黄连温胆汤妙用多](https://img.taocdn.com/s3/m/34f6f5f419e8b8f67c1cb98a.png)
黄连温胆汤妙用多中医书友会第997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小编前两天刚喝了黄连温胆汤,故而对此方特别感兴趣。
亲身感受,此方对于痰热蕴结证真好使!本文作者列举了四案,分别为胃痞案、恶心案、不寐案、失眠案,也是例证。
(编辑/张亚娟)黄连温胆汤妙用多作者/蒋健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变化而成,原方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则重用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后世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方名仍称温胆,但功用实为清胆。
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乃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进一步加强了清胆的作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由于黄连温胆汤是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减而成,故首先能够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痰湿(热)中阻证。
胃痞案藩女,47岁,2006年4月25日就诊。
中脘痞闷伴恶心,食后尤甚,舌偏红,苔薄黄腻,脉弦细。
证属湿热内阻;治以清热化湿,和胃消痞;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3克,姜竹茹6克,姜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枳实12克,青皮12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莪术12克,佛手10克,木蝴蝶5克,苏梗12克,全瓜蒌15克,14剂。
5月12日二诊:药后诸症均除。
恶心案蒋女,74岁,2006年5月23日就诊。
恶心,反酸,胸骨后痞胀难受不适,胃脘上胸骨下处按则嗳气且有声,平素易受惊吓,夜寐欠佳,头晕,两下肢麻木30余年,左下肢肌肉萎缩,右上肢疼痛,其近肩处麻木,口腔右颊内溃疡疼痛,纳呆,舌红,苔黄腻,脉细弦。
患有抑郁症,浅表性胃炎伴重度糜烂,腰突症。
症状虽多,总以痰热内扰为主线;治以清热化痰为主;黄连温胆汤合平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和旋覆代赭汤加减。
组方:姜半夏15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川连3克,厚朴12克,苍术12克,白术12克,天麻12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石菖蒲12克,煅瓦楞子15克,丹参15克,蒲公英15克,7剂。
【推荐下载】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疗效观察
![【推荐下载】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d9ce5ee380eb6294dc886c09.png)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疗效观察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疗效观察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痞满;脾胃湿热 笔者在临床上应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获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6月-2007年5月在本院消化科就诊的痞满证患者,共70例,均符合痞满证脾胃湿热型辨证标准[1]。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32~58岁,平均48.2岁;病程1~18年,平均7.9年;慢性萎缩性胃炎2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8例。
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5~59岁,平均46.8岁;病程1~19年,平均7.6年;慢性萎缩性胃炎2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0例。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痞满证诊断及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辨证属脾胃湿热型。
主症: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次症: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
西医诊断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2]或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Rome Ⅱ标准)[3]。
1.3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脑、肾、肝、肺等严重疾病者;合并有消化性溃疡者、胃黏膜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癌变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黄连温胆汤:黄连10 g,竹茹15 g,枳实1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0 g,甘草10 g。
胀满甚者,加香附10 g、厚朴10 g;湿盛者加苍术10 g、佩兰10 g;气逆者加旋覆花10 g、代赭石10 g;热盛者加栀子10 g、川楝子10 g。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疗效观察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45e87fd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4.png)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脾胃湿热型痞满证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抽取2018年4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脾胃湿热型痞满证作为观察样本,以双盲法作为依据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中有患者39例。
对照组以西药方法治疗,治疗组以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性展开比较。
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要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低,组间数据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效果确切,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广泛的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应用。
【关键词】痞满;脾胃湿热型;黄连温胆汤痞满是一种以胸腹部胀痛、闷胀不适、大便糖稀、食少纳呆为主要症状表现的临床病症,其病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及时治疗会对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1]。
传统西药治疗的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并且长期用药的过程中还会导致药物副作用和耐药性等问题。
与西医治疗方法相比,中医治疗安全可行,且临床疗效显著,目前已在各种常见病中得到了全面性的普及。
本文抽取2018年4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脾胃湿热型痞满证作为观察样本,现需要将治疗过程和效果作以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2018年4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脾胃湿热型痞满证作为观察样本,满足功能性消化不良或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临床诊断标准[2];同时满足《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诊断标准[3]。
以双盲法作为依据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中有患者39例。
对照组中男性病人有21例,女性病人18例,年龄的取值范围在36-60岁间,平均的年龄则为(47.5±3.2)岁;病程的取值范围在2-20年间,平均的病程则为(8.5±2.4)年;治疗组中男性病人有22例,女性病人17例,年龄的取值范围在37-61岁间,平均的年龄则为(48.3±3.1)岁;病程的取值范围在2-21年间,平均的病程则为(8.6±2.5)年。
不同剂型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临床疗效比较
![不同剂型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临床疗效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446a74da8114431b90dd8a4.png)
不同剂型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临床疗效比较作者:杨蕊花等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3年第10期关键词:痞满;温胆汤;中药配方颗粒剂;剂型中图分类号:R25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74-02中药配方颗粒剂在国内临床应用已多年,与传统中药饮片相比具有安全高效、稳定可控、携带服用方便等诸多优势。
为探讨中药配方颗粒剂在脾胃病领域的应用优势与前景,我们针对脾胃湿热型痞满证进行了黄连温胆汤中药配方颗粒剂与中药饮片的临床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10年8月-2012年9月就诊于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的脾胃湿热型痞满证患者。
根据患者主观意愿分为中药配方颗粒剂组(颗粒组)和中药饮片组(饮片组)。
颗粒组68例,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19~58岁,平均38.6岁;病程1~14年,平均5.3年;慢性萎缩性胃炎51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7例。
饮片组85例,男性64例,女性21例;年龄23~67岁,平均41.8岁;病程1~17年,平均7.5年;慢性萎缩性胃炎6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6例。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中痞满证诊断及脾胃湿热型辨证标准。
主症: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次症: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
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2]或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RomeⅡ标准)[3]。
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者。
1.3 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心、脑、肾、肝、肺等严重疾病,消化性溃疡,胃黏膜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癌变者。
1.4 治疗方法颗粒组给予江苏天江制药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剂(所示剂量为中药配方颗粒剂相当于中药饮片的剂量),每日1剂,每剂分2次以温开水200 mL冲服。
不同剂型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临床疗效比较
![不同剂型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临床疗效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498bf8bbceb19e8b8f6ba59.png)
中药配方颗粒剂在 国内临床应用 已多年, 与传统中药饮片
相 比具 有 安全 高效 、稳 定 可 控 、携 带服 用 方 便 等 诸 多 优 势 。为
探讨中药配方颗粒剂在脾胃病领 域的应用优势与前景, 我们针 对脾 胃湿热 型痞满证进 行了黄连温胆汤 中药配方颗 粒剂与 中
药饮 片 的 临床 对 比研 究 , 现 将 结 果报 道 如 下 。 1 资 料 与方 法 1 . 1 一 般 资 料
1 . 3 排 除 标 准
妊 娠 或 哺 乳 期 妇 女 ;合 并心 、脑 、肾 、 肝 、肺 等 严 重疾 病 ,
消化性溃疡, 胃黏膜重度异型增 生或病理诊断疑有癌变者 。
1 . 4 治 疗 方 法
3 讨 论
颗 粒 组 给 予 江 苏天 江 制 药 生 产 的 中药 配 方 颗 粒 剂 ( 所 示 剂
2组患者临床 症状 ;观 察治疗期 间不 良反应发生情况。
1 . 6 疗 效标 准
参照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试 行) 》… 拟定 。临床
痊 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症状 、 体 征 消 失 或基 本 消 失, 证候积分减少≥9 5 % ; 显效 :
症状 、体征 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
7 0 % ;有效:症状、体征
7 4・
C hi n es e J o u r na1 of I nf o r m ati o n o n T C M
0ct .2 0 1 3 Vo1 .2 0 N o.1 0
不 同剂 型黄 连 温 胆 汤 治疗 脾 胃湿 热 型 痞满 证 临床疗 效 比较
杨蕊 花 , 郭晋 斌 , 杨 路庭 。 , 杨 文斌
均有好转, 证候 积分减少 ≥3 0 % ;无效:症状 、体征均无 明显改 善, 甚或加重, 证候积分减少不足 3 0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3月■中医中药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的临床疗效贾晓东,鱼涛*(陕西省中医医院脾胃病1科,陕西西安,710003)摘要: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的疗效。
方法将中医符合脾胃湿热型痞满、西医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或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口服黄连温胆汤加减,对照组口服枸橼酸 莫沙必利分散片,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治疗显效率、临床总有效率及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 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胃镜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疗效确切。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痞满;脾胃湿热中图分类号:R256.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413(2018)09-0107-02Clinical efficacy of modified C optis W en d a n decoction on distention and fullnesswith syndrome of spleen-stomach damp-heatJIA Xiao-dong, YU Tao*(No.1 Sp l een and Stomach Disease Department, Shaanxi Traditiona 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 l,Xi'an710003,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modified Coptis Wendan decoction on distention and fullness with syndrome of spleen-stomach damp-heat.Methods Eighty cases of patients who were meeting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distention and fullness with syndrome of spleen-stomach damp-heat by chinese medicine,and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or 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 by western medicin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used modified Coptis Wendan decoction,and the control group used oral mosapride citrate tablets.The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CM syndrome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re was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astroscopy(P>0.05). Conclusion Modified Coptis Wendan decoction has exact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ention and fullness with syndrome of spleen-stomach damp-heat.KEYW ORDS:Coptis Wendan decoction;distention and fullness;spleen-stomach damp-heat近年来以“胃脘胀满”为主诉就诊的患者数量日趋增多,中医将其诊断为“痞满”西医多属于“慢性胃炎”本病主要临 床表现为胃脘胀满、痞闷不舒,或伴有嗳气、纳差、乏力、急躁 易怒、口干口苦、心烦失眠、焦虑、便秘等。
笔者使用黄连温胆 汤治疗该病,收效甚佳,现将近1年来治疗的疗效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l.i 一般资料本研究80例患者均来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陕 西省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符合脾胃湿热型痞满诊断标准。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40.15±5.27)岁;平均病程(2.85±1.31)年;慢 性萎缩性胃炎1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6例。
对照组男14 例,女26例;平均年龄(38.30±6.03)岁;平均病程(3.27±1.85) 年;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8例。
两组一 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C P>0.05)。
1.2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 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②胃镜诊断标准:内镜下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 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 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 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
③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H中关于痞满的脾胃湿热证的 证候诊断标准。
主症: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舌红苔黄 腻。
次症: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脉滑。
上述症状中,主症必备,合并次症中2项以上即可确诊。
纳入标准:年龄18耀65岁,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排除标 准:①辨证不明确或有过多兼证者;②合并消化性溃疡,或疑 有恶变者;③合并肝肾严重损害者;④严重神经官能症、更年 期综合征或精神疾病者;⑤妊娠或准备妊娠和哺乳期女性。
1.3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组方:黄连6~8g,半夏10耀12g,陈皮10耀12g,竹茹10耀12g,枳实12耀30g,茯苓12耀15g,炙甘草6g。
湿热重者加黄芩9g,茵陈15g,山栀9g;夹肝郁 者加醋柴胡9g,白芍9g,佛手10g;便秘者加火麻仁30 g,生 地15g;失眠者茯苓换为茯神,加酸枣仁15耀30g,夜父藤15 g。
DOI:10.19347 /ki.2096 -1413.201809052作者简介:贾晓东(1982-),男,汉族,宝鸡凤翔人,主治医师,硕士。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通讯作者:鱼涛,E-maihyt0745@.-107-2018年3月对照组采用枸橡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5 mg/次,次/d。
两组 均治疗4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
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胃镜 疗效,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临床疗效参照《慢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3]评定。
①总体疗效。
临床治愈为临 床主症消失,次症基本消失或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 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显效为临床主症消失,次症基本消 失,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有效为 主症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 轻;无效为临床症状、内镜结果均无好转。
②胃镜疗效。
治愈为 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显效为黏膜 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有效为黏膜病变范围缩小 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无效为胃镜所见均无好转。
③中医证 候疗效。
临床痊愈为主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 数逸95%;显效为主症、体征明显改善,70%臆疗效指数<95%;有 效为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臆疗效指数<70%;无效为 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疗效指 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伊100%。
1.5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行数据分析,计数、计量资料以 n/%、、±s表不,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乂。
2结果2.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及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体疗效比较(n=40,n/%)组别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7.510/25.0*24/60.03/7.592.5*对照组1/2.54/10.024/60.011/27.572.5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7.5%C P<0.05,表 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40,n/%)组别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5/12.513/32.520/50.02/5.095.0*对照组1/2.59/22.517/42.513/32.567.5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镜疗效比较两组胃镜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表3)表3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镜疗效比较(n=40,n/%)组别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7.59/22.518/45.010/25.075.0对照组1/2.57/17.519/47.513/32.567.5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组仅有3例出现胃脘不适,对照组5例出现胃脘不适,例出现轻度腹泻。
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5%)低于 对照组(25.0%)(尤2=4.50,<0.05)。
3讨论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同处中州,共司受纳腐熟、运化布散 之功。
如脾胃强健,则水谷津液清者得以吸收输布,其余脏腑 得以滋养;浊者则下迫排泄,以粪、尿形式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