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二读的分辨

合集下载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完全稿)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完全稿)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说明一、本表所审,主要是普通话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

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与字典、词典形式不同,例如:“和”字有多种义项和读音,而本表仅列出原有异读的八条词语,分列于hè和huo两种读音之下(有多种读音,较常见的在前。

下同);其余无异读的音、义均不涉及。

二、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轻声变读不受此限),本表不再举出词例。

例如:“阀”字注明“fá(统读)”,原表“军阀”、“学阀”、“财阀”条和原表所无的“阀门”等词均不再举。

三、在字后不注“统读”的,表示此字有几种读音,本表只审订其中有异读的词语的读音。

例如“艾”字本有ài和yì两音,本表只举“自怨自艾”一词,注明此处读yì音;至于ài 音及其义项,并无异读,不再赘列。

四、有些字有文白二读,本表以“文”和“语”作注。

前者一般用于书面语言,用于复音词和文言成语中;后者多用于口语中的单音词及少数日常生活事物的复音词中。

这种情况在必要时各举词语为例。

例如:“杉”字下注“(一)shān(文):紫~、红~、水~;(二)shā(语):~篙、~木”。

五、有些字除附举词例之外,酌加简单说明,以便读者分辨。

说明或按具体字义,或按“动作义”、“名物义”等区分,例如:“畜”字下注“(一)chù(名物义):~力、家~、牲~、幼~;(二)xù(动作义):~产、~牧、~养”。

六、有些字的几种读音中某音用处较窄,另音用处甚宽,则注“除××(较少的词)念乙音外,其他都念甲音”,以避免列举词条繁而未尽、挂一漏万的缺点。

例如:“结”字下注“除‘~了个果子’、‘开花~果’、‘~巴’、‘~实’念jiē之外,其他都念jié”。

七、由于轻声问题比较复杂,除《初稿》涉及的部分轻声词之外,本表一般不予审订,并删去部分原审的轻声词,例如“麻刀(dao)”“容易(yi)”等。

“不得不”中的‘得’读什么”等11则

“不得不”中的‘得’读什么”等11则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1课《从现在开始》中有这样一句:“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

”句中“不得不”的“得”,多数学生读de(轻声),部分学生读dei。

当时我与学生想通过查词典找到正确读音,可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没有列出词条“不得不”。

而在“不得”条中“得”读de(轻声)。

“只得”是“不得不”的意思,而“只得”的“得”要读成de。

我考虑再三不能确定这个“得”字的读音,其他老师也不能肯定。

“不得不”中的“得”究竟读什么?敬请编辑同志予以解答。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第一实验小学李敏《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有下面两个词条:[不得]bu de①团得不到:没有得到求之不得不得要领。

②动不能;不可以》会场内不得吸烟这笔钱任何人不得动用。

[不得不]bu de bu不能不.相当于“只能”“只好”任务在身,我是不得不这样做呀。

“不得”作助词,专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作补语,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这时候应读作bu de(轻声)。

如:动弹不得、马虎不得。

课文中的“不得不”表示“不能不”,相当于“只能”“只好”,它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作补语的,故这个“得”应该读de。

(令怡)【回答】和【说】并用重复吗?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3课《坐并观天》中有这样的句子:青蛙问小鸟:“你从哪里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回答”有“说”的意思,“回答”和“说”并用,不是重复了吗?我问遍办公室里所有的老师,他们都说不知道,故特写信请教编辑老师,敬请指导。

河北省沦州市海兴县张会亭乡杨店中心校黄秀英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到写人物语言,用“××说道、××答道”等提示语,读者都不觉得它们重复哕唆,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用法。

请看名家笔下的例子:△武松走进店里坐下,把哨棒靠在一边,叫道:“主人家,快拿酒来吃。

”(施耐庵《景阳冈》)△武松站住了问道:“叫我做什么?我又不少你酒钱!”(同上)△武松……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普通话考试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1)

普通话考试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1)

2012年普通话考试——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说明一、本表所审,主要是普通话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

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与字典、词典形式不同,例如:“和”字有多种义项和读音,而本表仅列出原有异读的八条词语,分列于hè和huo两种读音之下(有多种读音,较常见的在前。

下同);其余无异读的音、义均不涉及。

二、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轻声变读不受此限),本表不再举出词例。

例如:“阀”字注明“fá(统读)”,原表“军阀”、“学阀”、“财阀”条和原表所无的“阀门”等词均不再举。

三、在字后不注“统读”的,表示此字有几种读音,本表只审订其中有异读的词语的读音。

例如“艾”字本有ài和yì两音,本表只举“自怨自艾”一词,注明此处读yì音;至于ài音及其义项,并无异读,不再赘列。

四、有些字有文白二读,本表以“文”和“语”作注。

前者一般用于书面语言,用于复音词和文言成语中;后者多用于口语中的单音词及少数日常生活事物的复音词中。

这种情况在必要时各举词语为例。

例如:“杉”字下注“(一)shān(文):紫~、红~、水~;(二)shā(语):~篙、~木”。

五、有些字除附举词例之外,酌加简单说明,以便读者分辨。

说明或按具体字义,或按“动作义”、“名物义”等区分,例如:“畜”字下注“(一)chù(名物义):~力、家~、牲~、幼~;(二)xù(动作义):~产、~牧、~养”。

六、有些字的几种读音中某音用处较窄,另音用处甚宽,则注“除××(较少的词)念乙音外,其他都念甲音”,以避免列举词条繁而未尽、挂一漏万的缺点。

例如:“结”字下注“除…~了个果子‟、…开花~果‟、…~巴‟、…~实‟念jiē之外,其他都念jié”。

七、由于轻声问题比较复杂,除《初稿》涉及的部分轻声词之外,本表一般不予审订,并删去部分原审的轻声词,例如“麻(dao)”“容(yi)”等。

关于教材中有争议字的正确读音

关于教材中有争议字的正确读音

关于教材中有争议字的正确读音蔡静/辑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小石潭记》)见:xiàn,通“现”。

根据上下文,可知作者此去小石潭,伐竹取道,可谓颇费工夫,用心良苦。

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

再看“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又可见他对将见却未见的小石潭充满高度的期待与神往,好奇、急切的心情跃然纸上。

就在他“踏破铁鞋”的时候,一方小潭不期然地显现眼前,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何等的惊喜。

这种惊喜的心情是小石潭突然出现带给他的特别反应。

因此“见”(音xian,通“现”)可体现这种突然性,而且表现了作者因小石潭突然出现而尤感惊喜的心情。

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社戏》蕴:wēn。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1986年4月第7次印刷)“蕰”有两个读音,一亦作“蕴”(yùn)。

《说文草部》:“蕴,积也。

”《春秋》传曰:“蕰利生孽。

”二(wēn)聚藻,水草的一种,即金鱼藻。

《左传隐公三年》:“蘋、蘩、蕰藻之菜。

”“蕴藻”之“蕴”应读“wēn”音,“蕴藻”即“蕰藻”。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木兰诗》裳:cháng。

“裳”在古代作为与“衣”相对的一个词,意为下裙。

《说文解字·衣部》中说:“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正韵》中说:“裳,‘陈羊切’,并径注读‘常’。

”从文字发展关系上看,“裳”与“常”系古今字关系:“常”为古字,“裳”为今字。

《集韵》上说“裳”本作“常”;《说文解字·巾部》亦云:“‘常’裙也。

今作‘裳’。

”显然,“裳”的读音与“常”的读音相同。

《汉语大字典》也注“裳”音为cháng,解释其意为“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皆服”,并举“绿兮衣兮,绿衣黄裳”为其例。

通常情况下,“裳”在古代指下身穿的衣裙,但亦可泛指衣裳。

小论苏州方言之三:苏州话中的一个字的文白两种读法

小论苏州方言之三:苏州话中的一个字的文白两种读法

小论苏州方言之三:苏州话中的一个字的文白两种读法苏州话中有时一个字有文白两种读法,这里的“文”指书面语,而“白”指日常口语。

经过慢慢的演变,一个字的两种读法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很多见了。

举个例子吧:大小的“大”,苏州话中有两种读法,一种读【da】,是“文读”,相近于普通话的读法,另一种是“白读”,读作【dou】,音相近于苏州话的“多”。

请看下面的一段话:有个大连来的男人,年纪大概50来岁,姓杨,周围的人都叫他“大杨”。

家住在大石头巷,每天开了那辆大众宝莱的汽车来到大世界浴室,一泡就是大半天。

最近,他的大儿子考上了大学,听说一年的学费连生活费要很大开销的,所以大杨决定要大大的节约了。

文中出现了若干个“大”字。

统计了一下读【da】的有:大连、大概、大杨、大石头巷、大众、大世界大学、大大的读【dou】的有:大半天、大儿子、很大开销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了吧,读[da]的情况主要1.有专有名词,如大连、大世界等;2.表示状态副词的,如大概、大约,用来修饰动词的程度副词,如大大、大好形式等而读[dou]的情况,主要是用来作为偏正结构的,修饰名词的形容词的时候。

下面这个,不知该怎么读了呢。

例如,你去买衣服,试了一下,稍微有点大,但还是可以穿的,就可以说“大大不大大”“大大不大大”用苏州话说应该是“dou dou fe da dou”,第一个“大”副词,表示大的程度;第二个“大”动词,表示衣服大出许多,也就是北方话的“肥”;第三个也是副词,表示状态,有大概的意思;第四个是形容词。

第二个“大”紧接着第一个连读,应该读做轻声。

可能以上概括的不全面吧,还有很多情况需具体对待了,希望懂行的朋友补充说明了。

河北方言与普通话发音的主要差异

河北方言与普通话发音的主要差异

河北方言与普通话发音的主要差异河北方言与普通话发音的主要差异河北方言与普通话发音的主要差异[摘要]河北方言属于典型的北方话,虽然在语音、语调及词汇方面与普通话很接近,但大部分地区在发音方面与普通话相比还有较大差异,在声母、韵母及声调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发音方法。

[关键词]河北方言普通话差异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

这个定义实质上是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

河北在地理区域划分上属于北方,从方言区域划分上属于典型的北方话,而且北京被河北省环绕,环北京的地区廊坊、承德一带方言的语音、语调基本与北京话一致,河北方言在语音、语调及词汇方面较(27)她放都学就回家啦。

(28)她知道都准得生气。

(29)快把这碗汤喝都再上学去。

上面例句中的“都”分别表示现在完成、过去完成、将来完成和用于祈使句中表未然。

2.“都”用作“了1+2”时,只能用在小句句尾,即“小句+都”。

第一:“都”用于疑问句和陈述句,句尾后另有一语气词。

如:(30)天亮都呗[pai°]?(31)你考上大学都呗[pai°]?(32)给你明说都吧,我有钱也不借给你。

第二:[反复问句中的]前一小句+都+不,询问新情况是否发生。

如:(33)你吃饭都不?(34)晏每黑家(昨天晚上)回家你害怕都不?(三)“都”放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态的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静态的性质状态正在持续,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在很多情况下有较强的对应性,只是用在不同句类中其句末语气词不同而已,在单县方言中多用语气词来[lai°]或呗[pai°]。

如:(35)站都吃饭。

(36)门口站都几个人。

(37)他们正唱都歌来[lai°]。

(38)电视还演都(喽)呗[pai°]?(39)走都走都摔倒啦。

从“堰塞湖”谈文白异读词的读音确认

从“堰塞湖”谈文白异读词的读音确认

从“堰塞湖”谈文白异读词的读音确认作者:王敏来源:《语文建设》2009年第05期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后,新闻报道中“堰塞湖”一词出现频率很高。

最初不同媒体对这个词的读法处理不同,有的读“yan sai hu”,有的读“yan”sai hu”,还有的读“yan sehu。

大约在6月底,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接到来自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咨询电话,询问“堰塞湖”一词的准确读法。

经分析多个方面的要素,确定这个词的读音为“yan se hu”,此后各媒体逐渐统一了读法。

“堰塞湖”一词之所以产生三种不同的读法,是因为“塞”是个多音字。

当遇到由多音字构成的词,尤其是尚没有固定读法的新词的时候,如何确定准确的读音呢?下面以“堰塞湖”为例试作分析。

辞书通常从几个方面对多音字加以界定。

大致来说,有意义、词性、构词能力、词语色彩等几项。

在遇到“堰塞湖”这样的词时,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尝试确定应该选用哪一个读音。

我们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塞”字有三个读音:读“sai”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动词义,“把东西放进有空隙的地方”,也就是“堵住”,比如“塞住窟窿”;二是名词义,也就是“塞子”,用来堵容器口的东西,比如“瓶塞”“火花塞”等。

读“sai”时,指“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如“边塞”“要塞”,“塞上”等词是由此义引申而来的。

读“se”时,“塞”字的义项与读“sai”时相近,但不承担名词义,也不单用,而是作为动词性的语素组成一些合成词,比如“塞擦音”“塞音”,还有“塞责”“搪塞”等。

“堰塞湖”一词,指的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这个词在专业领域并不是首次出现,不过对于大众层面来讲仍属新词。

从这种地理现象产生的过程来看。

首先由“熔岩、冰碛物、山崩滑坡体”等构成“堰”,也就是“围堰”这样的东西;其次,围堰在原有的水系上造成堵截,使水流无法通过,渐渐形成湖泊。

汉语文白异读现象探究

汉语文白异读现象探究

汉语文白异读现象探究一.综述一般而言,汉字的读书音与说话音是相同的,即一字一音。

在普通话里,一字两音较少见,即使有两音,其字义也不同。

但是,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方言中,一字既有读书音又有说话音,却是较为普遍和常见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读与白读。

文白异读是汉语族的一种特有现象,一些汉字在汉语中存在两种的发音—文读音和白读音,两者代表不同的语音层次:文读,又称文言音、读书音、读音或字音,是语言的外源层;白读,又称白话音、说话音、话音或语音,通常是语言的自源层。

主要表现为“我手无法写我口”,口语和书面语不一致,基本上所有的南方方言都存在文白异读现象,部分北方方言也存在少量文读音,但南方方言的文白异读现象更为显著。

二.研究现状及问题国内可查的有关文白异读的资料多以方言观点进行讨论,根据其内容侧重点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对现代汉语方言的文白异读现象进行描述;2.对具体方言文白异读起源、特点以及发展等进行说明;3.对文白异读的语音层次进行讨论;4.对文白异读现象进行理论探讨。

在整理之后可以认知到如下存在的问题:1.偏重描写,语料的收集是语言研究的基础,在文白异读的研究方面,对现象本身进行描述和说明的文章几乎占据半壁江山;2.理论薄弱,描写性文章所得出的结论过于单薄,专门对文白异读现象进行理论总结的文章数量较少,且各自孤立、较为零散无法形成体系。

因而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文白读的产生出发围绕文白异读的性质进行梳理归纳和理论性的摸索探讨。

三.讨论与分析(一)文白异读的形成一般认为,汉语中的白读普遍是在《广韵》或更早的音系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语言固有成分;文读是从外来强势语言借入的成分,尤其是受历史上的通语影响产生。

古代人认为标准语有正统性、文化性,旧书塾倾向用接近权威的汉语读音教书,成为文读;而本地语的固有读音被文读驱逐出文教领域,被称为白读。

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文白异读的产生应该从文读音的产生开始研究,而文读其来源有二:一是用《切韵》一系的音书、字典的注音、反切折合出来的当地读书音;二是一个地区的权威语言的读音作为当地土语的读书音。

与多音字有关的几个问题

与多音字有关的几个问题

与多音字有关的几个问题李明亮(平乡县大刘庄小学,河北邢台054500)摘要:根据对《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等辞书的统计,在通用字范围内,多音字约有800多个。

形成多音字的原因很多,如假借、汉字的简化等等。

多音字主要分为多音多义字、同音多义字、又读字。

关键词:多音字;统读;多义多音;假借;读音变化一、有多少个多音字?这是一个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

原因是:第一,汉字的总数无法确定。

第二,即使限定了汉字的范围,如限定在3500个常用字(即《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字)范围内,或者限定在7000个通用字(即《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字)范围内,也因为判断一个字是不是多音字的标准难以掌握,而无法准确统计多音字的数量。

目前,汉字读音的最高标准,是由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审定、国家三部委于1985年12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

但《审音表》只列出了800多字的读音,其中550字为“统读”。

“统读”的意思是“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轻声变读不受此限)”。

这就是说,《审音表》中这550字之外的字,是被审定为有多个读音的;没有列入《审音表》的,也是可能有多个读音的。

常用辞书对有些字的注音是互相矛盾的。

如,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上,“妻、铅、稍、王”等都是多音字,而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以下简称《规范字典》)上,它们都不是多音字;在《规范字典》上,“哎、逢、萁、喂”等都是多音字,而在《新华字典》《现汉》上,它们又都不是多音字;在《现汉》《规范字典》上,“们、齐、其、砌、虎”等都是多音字,而在《新华字典》上,它们不是多音字;在《现汉》上,“祭、俱、育”等,都是多音字,而在《规范字典》《新华字典》上,它们又不是多音字。

所以,根据辞书统计多音字,只能统计出大概数量。

根据对上述三种辞书中多音字的统计,在3500个常用字范围内,多音字约有400多个;在7000个通用字范围内,多音字约有800多个(如果根据《辞海》来统计,通用字中的多音字还会再多800多个)。

普通话正确发音

普通话正确发音

普通话正确发音一:[一般话正确发音]如何正确的使用一般话的音调一般话有四种基本调值,可以归并为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那么如何正确的使用一般话的音调,让自己发音精确呢?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学习把握音调的方法。

一般话有四种基本调值,可以归并为四个调类。

依据古今调类演化的对应关系,定名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详细描写如下:1.阴平。

高而平,叫高平调。

发音时由5度到5度,简称55。

例字:妈、督、加、先、通。

2.阳平。

由中音升到高音,叫中升调。

由3度到5度,简称35。

例字:麻、毒、荚、贤、铜。

3.上声。

由半低音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叫降升调。

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简称214。

例字:马、赌、甲、显、桶。

4.去声。

由高音降到低音,叫全降调。

由5度到1度,简称51。

例字:骂、度、价、县、痛。

一般话声调的调类和调值可以综合为下面的表:调类调值调型调号例字阴平55 高平-咪mī,身shēn阳平35 中升/迷mí,神shén上声214 降升√米mǐ,审shěn去声51 全降\密mì,慎shèn(二) 变调我们平常说话,总是一个一个音节连在一起发音的。

音节和音节相连时,有的音节的调值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做变调。

变调是汉语很多方言都有的现象,最常见的变调是后面音节的调值影响前面音节的调值。

下面我们介绍一般话里两种重要的变调。

1.上声的变调。

两个音节相连,前一个音节是上声时,这个上声受到它后面音节声调的影响发生变调。

规律是:上声和上声相连时,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35。

例如:买米、好酒、土改、检举、冷水。

上声和非上声相连时,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21(半上)。

⑴上声加阴平,例如:买姜、好书、写诗、语音。

⑵上声加阳平,例如:买油、好房、两条、语言。

⑶上声加去声,例如:买菜、好戏、写信、美味。

2.“一”和“不”的变调。

“一”的本调是阴平,单读时或在词句末尾时读本调。

先生先死,先死先生——谈谈潮汕方言的文白异读

先生先死,先死先生——谈谈潮汕方言的文白异读

先⽣先死,先死先⽣——谈谈潮汕⽅⾔的⽂⽩异读那么,为什么这么会出现这种地名⽤字的多⾳异读现象呢?这主要的问题在于:汉字在潮汕⽅⾔中,多⾳字本⾝就很多,⼏乎过半以上(⽑估,未进⾏统计学意义的统计)的汉字都有⽂⽩异读现象。

换句话说,就是:潮汕话的语⾳特点之⼀是⽂⽩异读现象突出,很多字都可能出现⽂⽩异读两个读⾳,甚⾄多个读⾳。

举⼏个常⽤的例⼦:差—⽂读ca1:落差loh8 ca1⽩读cê1:出差cug4 cê1马—⽂读ma2:马上ma2 siang6(⽴即)⽩读bhê2:bhê2 zion7(在马背上)树—⽂读su6:树⽴su6 lib8⽩读ciu7:种树zêng3 ciu7⾐—⽂读 i1:⾐服i1 hog8⽩读ui1:烧⾐sio1 ui1(烧冥器给死⼈)染—⽂读riam2:染⾊riam2 sêg4⽩读nin2:染衫nin2 san1淋—⽂读lim5:淋漓lim5 li5⽩读lam5:淋豉油nam5 si7 iu5堂—⽂读tang5:堂堂tang5 tang5⽩读deng5:祠堂se5 deng5⾹—⽂读hiang1:⾹港hiang1 gang2⽩读hion1:烧⾹sio1 hion1客—⽂读kêh4:客厅kêh4 tian1(新式)⽩读kah4:kah4 tian1(旧式)那么,凭什么认为这两个读⾳就是⽂⽩异读,⽽不是古⾳保留下来的有两个反切的不同读⾳呢?那就得了解⼀下什么叫做“⽂⽩异读”了。

“⽂⽩异读与(语⾳的历史)层次叠加相关。

权威语⾔通过书⾯语⾳系统不断影响⽅⾔,形成了⽅⾔的⽂读层系统,与⽅⾔⾃⾝的⼝语系统相互竞争,并存于⽅⾔内部。

同⼀个字的(⽂⽩)异读可能是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全部异读,也可能是三者⼀类或两类异读。

”(詹伯慧主编《汉语⽅⾔学⼤词典》上卷第553页)这读书⾳,过去⽼秀才们叫做“孔⼦正”,也叫“正⾳”;⼟话⾳就是“⽩话⾳”,即⽩读⾳。

林荫道辨析“血”的读音

林荫道辨析“血”的读音

前几天,故宫(微博)一个别字“撼”原应为“捍”,让全国人民热烈地讨论了一把。

近日,一苏州网友在其博客上称,他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

不过,当他在女儿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看到“林阴道”一词时,却产生了极大的质疑:记得自己一直学的是“林荫道”。

对此,教材编写者解释说“林荫道”是异读词,为防止出现混淆,所以国家语委进行了统一修改。

对于日前故宫出现的“撼”字风波,该网友称,大家之所以敢讨论,敢说这个字错了,是因为故宫不是教书育人的。

大家讨论讨论,就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而已。

“我觉得挺好。

”但如果一个权威机构,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将错误堂而皇之地印在教科书上,所有老师都不敢质疑,将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呢?随后,该网友特别指出,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教科书104页“识字”中,出现“林阴道”一词,让人着实吓了一跳。

“因为明显与我们老师长期教我们的区别大啊。

”经过多番联系,昨天记者联系上了这位姓李的市民。

据其介绍,他多年前和妻子一起来苏打拼,目前开了一家体育文化广告传媒公司,女儿就读于苏州新区某小学一年级。

去年,女儿开学后,兴冲冲把教科书背回了家。

后来,他无意间翻到了语文书第104页,看到了那个错别字,认为非常不妥。

“可教科书上已经白纸黑字地印出来了,既成事实,我们这些家长也只能望洋兴叹啦。

”李先生表示,对于教科书上出现这样的错误,他们家长感觉很无奈,也很无语。

带着网友的质疑,记者来到苏州新区狮山实验小学。

在校方提供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教科书第104页上,记者果然看到了“林阴道”一词。

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陆菊敏告诉记者,他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有17年了,自从语文书从人教版换成苏教版后,这15年里一直都是“林阴道”,他们也是一直这样教的。

陆菊敏告诉记者,当他刚接触到“林阴道”时,第一反应是这个字印错了,因为在之前近20年的学习中一直都是“林荫道”。

在他和学校同事讨论后,大家也一致认为这个词是印错了。

(完整word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完整稿)

(完整word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完整稿)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该表是由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今国家教育部)和广电部于1985年12月发布的。

到目前为止,它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最新的法定标准,是我们规范异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着眼于普通话词语的一些异读现象来审定读音,继承了1963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的成果,重新审订了某些读音。

说明一、本表所审,主要是普通话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

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与字典、词典形式不同,例如:“和”字有多种义项和读音,而本表仅列出原有异读的八条词语,分列于hè和huo两种读音之下(有多种读音,较常见的在前。

下同);其余无异读的音、义均不涉及。

二、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轻声变读不受此限),本表不再举出词例。

例如:“阀”字注明“fá(统读)”,原表“军阀”、“学阀”、“财阀”条和原表所无的“阀门”等词均不再举。

三、在字后不注“统读”的,表示此字有几种读音,本表只审订其中有异读的词语的读音。

例如“艾”字本有ài和yì两音,本表只举“自怨自艾”一词,注明此处读yì音;至于ài音及其义项,并无异读,不再赘列。

四、有些字有文白二读,本表以“文”和“语”作注。

前者一般用于书面语言,用于复音词和文言成语中;后者多用于口语中的单音词及少数日常生活事物的复音词中。

这种情况在必要时各举词语为例。

例如:“杉”字下注“(一)shān(文):紫~、红~、水~;(二)shā(语):~篙、~木”。

五、有些字除附举词例之外,酌加简单说明,以便读者分辨。

说明或按具体字义,或按“动作义”、“名物义”等区分,例如:“畜”字下注“(一)chù(名物义):~力、家~、牲~、幼~;(二)xù(动作义):~产、~牧、~养”。

六、有些字的几种读音中某音用处较窄,另音用处甚宽,则注“除××(较少的词)念乙音外,其他都念甲音”,以避免列举词条繁而未尽、挂一漏万的缺点。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读后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读后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读后李志江摘 要㊀‘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有些读音改动的论证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㊂文章在肯定修订稿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主要是:有的多音字要考虑社会使用的稳定性,不必急于统读;凡是规定统读的字音,需要注明统读前的多个读音,说明取舍背景;关注并审定地名和科技名词的异读;建议进一步开展社会调查,编写‘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⓪解读“;建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包括‘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在内的语言文字规范的常态化研究㊂关键词㊀普通话异读词㊀语言文字㊀规范研制㊀㊀普通话异读词,是指普通话词汇中表达同一个意义而习惯上有不同读音的词,如 薄 (bó/báo)㊁ 谁 (shuí/shéi)㊁ 装订 (zhuāng dīng/zhuāng dìng)㊂这里所说的异读是社会上普遍性认同的异读,不包括少数人甚至是个别人的误读㊂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要求在普通话异读词的多个(通常是两个)读音中,确定其中之一作为规范读音,另外的则予淘汰,或者区别不同读音的不同适用场合㊂㊀㊀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11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 国家语委 )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普通话审音工作,任务是研制普通话审音原则,修订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㊂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以下简称‘修订稿“)完成㊂2016年5月,为确保‘修订稿“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国家语委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㊂‘修订稿“公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㊂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汉语辞书编纂的编辑,我认真学习了‘修订稿“,并努力加深理解㊂一㊀㊀根据课题组介绍,本次修订的审音原则是:1.以北京语音系统为审音依据㊂2.充分考虑北京语音发展趋势,同时适当参考在官话及其他方言区中的通行程度㊂3.以往审音确定的为普通话使用者广泛接受的读音,保持稳定㊂4.尽量减少没有别义作用或语体差异的异读㊂5.在历史理据和现状调查都不足以硬性划一的情况下暂时保留异读并提出推荐读音㊂㊀㊀根据以上原则,课题组和审定委员会做了许多社会调查和学术研究㊂总体来说,本次审定改动的读音数量不多,有些读音改动的论证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㊂44㊀辞书研究2021年第1期㊀㊀‘修订稿“中,不少读音改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同㊂㊀㊀1.‘审音表“中有个别不应做统读处理而做了的,‘修订稿“中予以退回㊂例如:㊀㊀(1)‘审音表“荫㊀yìn(统读)( 树~ 林~道 应作 树阴 林阴道 )‘修订稿“荫㊀①yīn㊀~蔽㊀~翳㊀林~道㊀绿树成~②yìn㊀庇~㊀福~㊀~凉㊀㊀(2)‘审音表“作(除 ~坊 读zuō外,其余都读zuò)‘修订稿“作㊀①zuō㊀~揖㊀~坊㊀~弄㊀~践㊀~死②zuó㊀~料③zuò㊀~孽㊀~祟㊀㊀2.‘审音表“中有个别应做统读处理而未做的,‘修订稿“中改为统读㊂例如:㊀㊀(1)‘审音表“荨㊀①qián(文)㊀~麻②xún(语)~麻疹‘修订稿“荨㊀xún(统读)㊀㊀(2)‘审音表“芥㊀①jiè㊀~菜(一般的芥菜)㊀~末②gài㊀~菜(也作 盖菜 )㊀~蓝菜‘修订稿“芥㊀jiè(统读)㊀㊀3.在‘审音表“发布后的二十多年中,有些字音出现了新的异读,并且已被社会普遍接受,‘修订稿“予以确认㊂例如:㊀㊀(1) 的 的读音原来已有de㊁dí㊁dì三个㊂‘修订稿“增收了dī,用于 的士㊁的哥㊁的姐㊁打的㊁面的㊁残的 等㊂㊀㊀‘审音表“的㊀dí㊀~当㊀~确㊀㊀‘修订稿“的㊀①dī㊀打~②dí㊀~当㊀~确㊀㊀(2) 拜 的读音原来只有bài一个㊂‘修订稿“增收了bái,用于 拜拜 (英语 再见 的译音)㊂㊀㊀‘修订稿“拜㊀bái㊀~~(再见;分手)㊀㊀4.还有的异读词在长期使用中几乎是浑然不觉地完成了统读,例如 一场雨 的 场 (cháng),人们早已与 一场球赛 的 场 (chǎng)一样读作chǎng了,‘修订稿“确认了这种用法㊂㊀㊀‘审音表“场㊀①chǎng㊀~合㊀~所㊀冷~㊀捧~②cháng㊀外~㊀圩~㊀~院㊀一~雨③chɑng㊀排~㊀㊀‘修订稿“场㊀①chǎng㊀~合㊀~所㊀冷~㊀捧~㊀外~㊀圩~㊀一~大雨②cháng㊀~院③chɑng㊀排~㊀㊀(按: 圩场 是方言词,这里的 场 读cháng,是 集市 的意思㊂‘修订稿“将 圩~ 由xūcháng改读为xūchǎng,似欠妥)㊀㊀5.‘修订稿“对专业上一直存在异读的读音予以判断㊂例如,中医古籍‘金匮要略“的 匮 ,到底应该读guì还是应该读kuì,‘修订稿“明确 匮 是 柜 (櫃)的古字,读作guì㊂㊀㊀‘修订稿“匮㊀guì(同 柜 )石室金~㊀‘金~要略“㊀㊀‘修订稿“中改变的读音,有些已经在通行的语文辞书中得以体现,社会反响比较平稳,客观上为后来的审音做出了积极的铺垫㊂㊀㊀不必讳言,对于‘修订稿“中的一些改动,相当一部分人还持有不同的看法㊂㊀㊀1.两个读音没有交叉混淆,不必统读而改为统读㊂例如:㊀㊀‘审音表“葛㊀①gé㊀~藤㊀~布㊀瓜~②gě㊀ 姓 (包括单㊁复姓)㊀㊀‘修订稿“葛㊀gě(统读)㊀㊀ 葛 本有gé㊁gě两读㊂‘修订稿“规定统读为gě,那就意味着 葛布㊁葛麻㊁葛藤㊁瓜葛㊁纠葛 中读gé的 葛 ,都要与姓 葛 的 葛 ㊁ 诸葛 的 葛 一样读为gě㊂原来两读的用法明确,没有交叉,没有统读的必要,有些人读错了,那正是需要纠正的㊂规范读音不宜采取将错就错㊁以错为对的办法,这样做对经过学习,已经掌握正确读音的人不公平,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㊂㊀㊀2.姓氏读音,不宜处理为统读㊂例如:㊀㊀‘审音表“纪㊀①jǐ㊀ 姓②jì㊀~念㊀~律㊀纲~㊀~元㊀㊀‘修改稿“纪㊀统读jì(纪姓旧读jǐ)㊀㊀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符号,其读音代代相传,不可轻易改动,特别是在没有征求本人意见的情况下㊂有些姓,例如 瞿 (Qú)㊁ 任 (Rén )㊁ 曲 (Qū)㊁ 应 (Yīng )㊁ 华 (Huà)等,平时经常被人读错,但是不能因此就 一刀切 ,还是维持‘审音表“原来的处理为好㊂㊀㊀3.异读词的某个读音,虽然比较少见,但那些有理据㊁有传承㊁在语文学习中反复强调的,不必改为常见音㊂例如:㊀㊀‘审音表“强㊀①qiáng ㊀~渡㊀~取豪夺㊀~制㊀博闻~识②qiǎng ㊀勉~㊀牵~㊀~词夺理㊀~迫③jiàng ㊀倔~㊀㊀‘修订稿“强㊀①qiáng ㊀~渡㊀~取豪夺㊀~制㊀博闻~识㊀~迫②qiǎng ㊀勉~㊀牵~㊀~词夺理㊀~颜欢笑③jiàng ㊀倔~㊀㊀ 强迫 的 强 读qiǎng 是正确的,历来如此㊂至于相当多的人读为qiáng ,那是因为学习得不够,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必强求㊂有的专家认为,这里的 强 读为qiáng ,从字理上说也是可以讲通的㊂问题是:如果读音不改,是不是没有错误?如果没有错误,不改是不是更稳妥一点?㊀㊀4.异读词的规范,如果废弃原有读音而另立新读音,需要慎之又慎㊂例如:㊀㊀‘审音表“血㊀①xuè(文)用于复音词及成语,如 贫~ ㊁ 心~ ㊁ 呕心沥~ ㊁ ~泪史 ㊁ 狗~喷头 等㊂②xiě(语)口语多单用,如 流了点儿~ 及几个口语常用词,如: 鸡~ ㊁ ~晕 ㊁ ~块子 等㊂54‘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读后㊀64㊀辞书研究2021年第1期㊀㊀‘修订稿“血㊀xuě(统读)(口语单用也读xiě)㊀㊀ 血 有xuè和xiě文白两读㊂现在社会使用上,二者的区分并不十分严格,甚至说话时不读xuè而读xuě的也大有人在㊂但是,据此就将 血 的读音由xuè改为xuě,恐怕不很合适㊂在普通话中,字的注音与口语读音有时不完全吻合,例如 经 字,只有jīng和jìng 两个读音,但 正经 在口语中一般读zhèngjǐng; 主 字只读zhǔ,但 主意 在口语中通常读zhúyi; 流 字只读liú,但 二流子 在口语中一直读èrliūzi;等等㊂‘现代汉语词典“的各个版本中,从来没有给 经㊁主㊁流 之类另立读音㊂第7版的处理为:㊀㊀正经㊀zhèng㊃jing(口语中也读zhèngjǐng)㊀㊀主意㊀zhǔ㊃yi(口语中也读zhú㊃yi)㊀㊀二流子㊀èrliú㊃zi(口语中也读èrliū㊃zi)㊀㊀‘现代汉语词典“的处理,在字音上没有割裂语言发展的历史,又反映了当今的语言实际,是值得借鉴的㊂如果 血 的读音改动了,援其例,或许还有一些字的读音也要改动,那将不利于普通话读音的稳定性㊂二㊀㊀普通话异读词的审定范围,可以有三个角度的理解㊂从历时的角度,它不审定古代汉语㊁近代汉语,只审定现代汉语;从共时的角度,它只审定普通话,不审定方言;从词汇分类的角度,它既审定一般语词,也审定专科语词㊂㊀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审定异读词时,这个概念尚不十分明晰㊂从‘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1963)看,归入异读词的,有的是普通话内的异读(例如 炽 有chì㊁zhì两读),有的是普通话与北京土话的异读(例如 把 bǎ,北京土话也读bǎi),有的是普通话与古汉语的异读(例如 哑 yǎ,古汉语另读è)㊂后来制定‘审音表“的时候,审音委员会明确了审音范围,但是仍存在着个别瑕疵㊂㊀㊀普通话内有异读,同时又涉及方言音的,处理时宜区别对待㊂例如:㊀㊀‘审音表“凹㊀āo(统读)(‘修订稿“未改动)㊀㊀ 凹 在 低于周围 义上有āo㊁wā两读,二者统读为āo是没有问题的;而它在方言中还读wā,用于地名或人名,就不便于统读了㊂似应保留方言音,并给予提示 (在方言中又读wā) 为好㊂㊀㊀讨论普通话与古汉语异读的,似应从‘修订稿“中删除㊂例如:㊀㊀‘审音表“哑㊀yǎ㊀~然失笑(‘修订稿“未改动)㊀㊀ 哑然 读yǎrán,又读èrán㊂读yǎrán时,意思是 形容寂静,或形容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读èrán时,意思是 形容笑声 ㊂一个无声,一个有声,语义对立,不宜混为一谈㊂在 哑然 的 形容笑声 义上,‘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注音yǎrán,又注明 哑 旧读è ;‘汉语大词典“注音èrán,又按:哑,今读yǎ㊂既然二者的读音不同且语义有别,那么是否就没有审音的必要了,如果有必要,似也不应以 哑然失笑 做例㊂㊀㊀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地名的异读是亟需规范的一项内容㊂1963年‘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中有190多个地名的异读审定,后来基本上都落实到‘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了㊂1985‘审音表“没有顾及地名,其 说明 中说: 人名㊁地名的异读审订,除原表已涉及的少量词条外,留待以后再审㊂ 如今近30年过去了,‘修订稿“依然是 不审订人名㊁地名等专有名词的读音,原表涉及的人名㊁地名的条目除外 ,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㊂全国各级各类的汉语地名多如牛毛,但乡镇街以上的行政区划地名中,有异读的毕竟很少,目前仍存在不同意见的更少㊂花一些时间,下一点功夫,早一些把它们的读音确定下来完全应该,也完全值得,一拖再拖恐怕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㊂处理地名异读规范时, 名从主人 原则是建立在 方言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的前提下的,最好能够制定一个基本规则,既有学理支撑,又有成功范例,以便统一标准,而不至于 按下葫芦起来瓢 ㊂如果常见的地名异读解决了,那么无论是辞书的注音,还是广播电视的播音,就都有了明确的依循,也不必为 六安 到底是读Liù ān 还是读Lù ān , 解州 到底是读Xièzhōu 还是读Hàizhōu 而争论不休了㊂在地名异读的审定方面,国家语委的规范无疑是具有权威性的㊂㊀㊀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科技术语的异读也是亟需规范的一项内容㊂参与制定规范的语言专家,一般对科技术语不甚熟悉,他们所依据的语料中,科技方面的内容很少,所以审定也就难以顾及了㊂㊀㊀科技术语中有相当多的异读词是需要审定的㊂试举几例㊂㊀㊀1.排挡(档)(páidǎng /páidàng )㊀㊀ 排挡 简称挡㊂是汽车㊁拖拉机等用来改变牵引力的装置,用于改变行车速度或倒车㊂通常所说的 挂挡㊁一挡㊁二挡㊁倒挡 就是这个 挡 ㊂因为 挡 是实物,不是动作,所以有些汽车专家坚持写作 档 ㊂过去, 档 有dàng 和dǎng 两个读音,现已统读为dàng ㊂㊀㊀‘审音表“档㊀dàng (统读)(‘修订稿“未改动)如果写成 排档 才是正确的,那 档 是不是要恢复dǎng 的读音?如果不恢复,那是不是要说服汽车专家写作 挡 而不写作 档 ?或者采取妥协的办法,辞书中注为:排档páidàng (口语中多读páidǎng )?这个问题讨论多年,应该有一个权威的说法㊂㊀㊀过去,有些字的读音在北京话中有去声㊁上声两读,后来审音都统读为去声,如 室 (shì)㊁ 质 (zhì)㊁ 亚 (yà)㊁ 较 (jiào )等㊂这些字音的统读被社会普遍接受,只有 档 字稍有特殊㊂ 档 统读dàng , 排档 读páidàng ,采用 档 字,维持现状,是一个稳妥的办法㊂㊀㊀2.栅极(shānjí/zhàjí)㊀㊀ 栅极 是由金属细丝组成的筛网状或螺旋状电极㊂在电子管中位于阴极和阳极(板极)之间,用来控制电子流㊂这个 栅 就是因为形状像栅栏而得名,本来应该读zhà,可是在电子行业里, 栅极 一直读为shānjí(可能因为 栅 与 珊 姗 的字形相像)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也注为shānjí,这是一种从俗从众的处理,现在看来似乎不够妥当㊂这种异读实为误读,应该予以规范㊂㊀㊀3.射干(yègān /shègān )㊀㊀ 射干 是鸢尾科草本植物,它的根茎可入药,性寒,味苦,功能是清热解毒㊁利咽㊁祛痰,主治喉痹咽痛㊁肺热咳嗽痰喘等症㊂中医界一直将 射干 读为shègān ,‘中国药典“也注为shègān ㊂而在‘辞源“‘辞海“里, 射干 则注为yègān 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 射 ,只收shè音,未收yè音,也未收 射干 一词㊂那么, 射干 到底应该读为yègān ,还74‘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读后㊀84㊀辞书研究2021年第1期是应该读为shègān呢?希望异读词审音能够给出答案㊂㊀㊀4.癫痫(diānxián/diānjiān[癫癎])㊀㊀ 癫痫 的写法和读法,语言学界与医学界一直有分歧㊂‘审音表“制定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医学界认为此病为间歇性发作,因而习惯写成 癎 ,读作jiān;语言学界认为‘广韵“以来 痫 字为 户间(閒)切 ,与 闲 同音,读作xián㊂当时作为疑难问题搁置下来㊂2013年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录了 痫 字,未收 癎 字㊂后来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专门发文,确认医学界可以写作 癫癎 ,读作diānjiān㊂这桩时间久远的悬案应该可以解决了㊂㊀㊀总之,科技术语异读词的审定,长期缺位是不妥当的㊂就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科技术语来说,应该重视语音的历史传承,尽量避免将某个学科内的误写误读作为规范加以审定㊂这方面的工作,似可专门立项,专门研究,以求比较全面的观照和考量,使异读词规范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㊂三㊀㊀由于种种原因,‘修订稿“至今还未作为语言文字规范文件正式公布㊂没有正式公布也就意味着修订工作仍未结束,未结束就要继续工作下去㊂㊀㊀就近期任务来说,课题组不妨结合社会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对‘修订稿“的改动内容再次梳理㊁斟酌㊂凡是学理上有支撑,群众基础也较好的,就可以考虑改动;凡是学理上认识有分歧,也缺乏群众基础的,就可以搁置不论㊂改动与否,关键在于条件是否成熟㊂改动宁愿少一点,也要稳一点,以维护语言文字规范文件的稳定性和权威性㊂㊀㊀规定统读的字音,需要注明原来读几个音,读什么音㊂如果不注明,就不了解其取舍的背景,不知统读从何说起㊂例如:㊀㊀‘审音表“喔㊀wō(统读)(‘修订稿“未改动)㊀㊀在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o所对应的汉字是 喔 ㊂ 喔 有两读,一读wō(拟声词,形容公鸡的叫声),一读ō(叹词,同 噢 )㊂如果拟声词的wō和叹词的wō统读为wō,那么 喔 就不能再读为ō(即没有ō的读音),于是‘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o与 喔 的对应就有问题了㊂如果说拟声词的 喔 过去有wō和ō两读,现在统读为wō(与叹词 喔 的读音无关),那就顺理成章了㊂由此可见,说明统读的背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㊂㊀㊀要说明不同读音的适用场合,就需要举例㊂举例不宜过少,相反,多举为佳㊂依靠类推不是方便使用者的做法,也不是所有的使用者都具备类推的能力㊂例如:㊀㊀‘审音表“答㊀①dá㊀报~㊀~复②dā㊀~理㊀~应㊀㊀‘修订稿“答㊀①dá㊀报~㊀~复②dā㊀~理㊀~应㊀㊀以上内容‘修改稿“未改动㊂如果能够改为:㊀㊀答㊀①dá㊀~案㊀~辩㊀~对㊀~复㊀~卷㊀~谢㊀~疑㊀~题㊀报~㊀对~㊀回~㊀解~㊀问~㊀应~㊀作~㊀~非所问②dā㊀~理㊀~应㊀~腔㊀~讪㊀~茬儿㊀羞~~信息量就大得多了㊂㊀㊀就中期任务来说,课题组可以准备编写一本‘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⓪解读“㊂将三次审音的来龙去脉,包括审音原则㊁审音范围等做出权威的阐释,对工作组织㊁工作流程等做出翔实的说明㊂同时,审定的每一条都对取舍及应用做出明确的交代㊂这些不仅是规范内容的必要补充,也是推广㊁贯彻规范的必要手段㊂前些年,新的规范文件公布后都推出了 解读 小册子,‘修订稿“亦应如此㊂没有 解读 ,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机械地贯彻执行就陷于被动㊂当年‘审音表“的主要制订人之一徐世荣先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于1997年5月出版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一书㊂其中内容一字一议,追根溯源,有问题,有分析,很有参考价值㊂例如该书73页有:㊀㊀巷hàng ㊀~道㊀㊀‘初稿“(即‘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审 巷道 一词,定此词中 巷 为特定音hàng ,广泛用于矿业㊁矿工㊂并注: 巷 在别的地方念xiàng ㊂ 其实hàng 为18世纪以前的中古音㊂舌面音j㊁q㊁x 是明末才由g㊁k㊁h 腭化 发音部位由 舌根音 前移而成㊂ 腭化 ,即因经常后拼细音(齐㊁撮韵母)形成,故hàng 变为xiàng ㊂矿业㊁矿工用语,又由方音返回古音,因已成行业专用语,不可改易,其实词义仍是 巷 (小的通道)的本义㊂又北方话称繁密树林或树木成行之处为 树巷子 shùhàngzi ,也是这个 巷 字的古音,但此词并不通用㊂㊀㊀修订‘审音表“,首先要把‘审音表“中遗留的问题以及新的规范需求了解清楚,遵循问题导向,才能对症下药㊂准备工作不充分,就难免采取 排雷式 的方法,碰到什么问题是什么问题㊂对‘审音表“的得失,以及还有哪些异读词需要审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编辑(特别是辞书编辑)和中小学语文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㊂他们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本职工作几乎天天与普通话异读的是非正误打交道,哪些地方需要及时规范,哪些地方可以暂且不动,怎样稳中求进,他们最有切身体会㊂建议课题组有机会下沉基层,听取一线同志的意见,再加上在校大学生层面的调查,情况就能掌握得更全面了㊂㊀㊀就长期任务来说,课题组要将地名㊁人名的异读词审定承担起来㊂地名归民政部门管理,汉字读音归国家语委审定,两个部门团结协作,有分歧的读音总会找到相对稳妥的解决办法㊂现在,全国地名第二次普查工作已经结束,民政部正在组织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这部词典中,地名要注音,就要面对异读问题㊂充分地占有地名资料,科学地制定审音原则,只要下功夫,一定能够有所突破,有所前进㊂㊀㊀课题组还要把科技术语中的异读词审定承担起来㊂科技术语归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审定,汉字读音归国家语委审定,两个部门一向联系㊁合作比较多㊂现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已经审定了100多个学科共50万条左右的科技术语,并出版了十卷本的‘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㊂在这个基础之上,将术语的多音字全部调出,筛查分析其中处理不同的异读现象,相信科技术语异读词的审定能够出现令人振奋的新面貌㊂㊀㊀如果‘修订稿“一时不能形成正式文件,建议尝试将其中比较成熟的改动意见在辞书中体现,一方面与使用者见面,接受社会检验,一方面发现不足之处,促使规范文件更加完善可行㊂还可以请中国辞书学会出面,组织有辞书编纂出版单位和语言学者㊁词汇学者参加的协调会议,就那些意见尚存分歧的改动意见展开学术讨论,重视并充分发挥规范性语94‘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读后㊀05㊀辞书研究2021年第1期文辞书的作用,避免若干辞书的不同处理给社会使用造成混乱㊂学术讨论可以畅所欲言,确定规范要谨慎稳妥㊂㊀㊀普通话异读词的审定,既要成立阶段性的课题组,也要组织常态化的课题研究,二者缺一不可㊂第一次审音于1963年结束,第二次审音于1989年结束,第三次审音的修订稿于2016年公开征求意见,每两次间隔大致算来都是26年㊂由于间隔时间长,其间均未有组织地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因而前后缺乏有机衔接㊂一旦新的审定启动,许多事情都要从头做起,这显然不利于历史传承,也加重了工作负担㊂有些重要的工作,由于缺少充分的前期准备,或者受到时间㊁人力的限制,力不从心,只好暂付阙如㊂为此,建议国家语委设立 中国语言文字规范研究中心 ,承担包括‘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在内的语言文字规范的常态化研究,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和相关报告,使各项语言文字规范的贯彻执行实现持续研究㊁定期监测㊁适时修订或制定的良性循环㊂参考文献㊀㊀1.曹先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中国语文,2002(1).㊀㊀2.陈会兵,朱良群,杨晨笛.‘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音比较研究.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5).㊀㊀3.陈茜.审慎对待两岸语音标准的差异 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修订说起.语言规划学研究, 2017(2).㊀㊀4.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12月修订).㊀㊀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1994.㊀㊀6.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3.㊀㊀7.普通话审音原则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课题组编.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2016.㊀㊀8.冉启斌,石锋.普通话异读词的调查.中国语文,2016(4).㊀㊀9.王力.论审音原则.中国语文,1965(6).㊀㊀10.徐世荣.四十年来的普通话语音规范.语文建设,1995(6).㊀㊀11.徐世荣.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㊀㊀12.张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讨论二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4).㊀㊀13.赵贤德,冯寿忠.‘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审音范围应进一步扩大.辞书研究,2012(3).㊀㊀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㊀北京㊀100732)(责任编辑㊀马㊀沙)。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完整稿)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完整稿)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该表是由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今国家教育部)和广电部于1985年12月发布的。

到目前为止,它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最新的法定标准,是我们规范异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着眼于普通话词语的一些异读现象来审定读音,继承了1963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的成果,重新审订了某些读音。

说明一、本表所审,主要是普通话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

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与字典、词典形式不同,例如:“和”字有多种义项和读音,而本表仅列出原有异读的八条词语,分列于hâ和huo两种读音之下(有多种读音,较常见的在前。

下同);其余无异读的音、义均不涉及。

二、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轻声变读不受此限),本表不再举出词例。

例如:“阀”字注明“fá(统读)”,原表“军阀”、“学阀”、“财阀”条和原表所无的“阀门”等词均不再举。

三、在字后不注“统读”的,表示此字有几种读音,本表只审订其中有异读的词语的读音。

例如“艾”字本有ài和yì两音,本表只举“自怨自艾”一词,注明此处读yì音;至于ài音及其义项,并无异读,不再赘列。

四、有些字有文白二读,本表以“文”和“语”作注。

前者一般用于书面语言,用于复音词和文言成语中;后者多用于口语中的单音词及少数日常生活事物的复音词中。

这种情况在必要时各举词语为例。

例如:“杉”字下注“(一)shün(文):紫~、红~、水~;(二)shü(语):~篙、~木”。

五、有些字除附举词例之外,酌加简单说明,以便读者分辨。

说明或按具体字义,或按“动作义”、“名物义”等区分,例如:“畜”字下注“(一)chù(名物义):~力、家~、牲~、幼~;(二)xù(动作义):~产、~牧、~养”。

六、有些字的几种读音中某音用处较窄,另音用处甚宽,则注“除××(较少的词)念乙音外,其他都念甲音”,以避免列举词条繁而未尽、挂一漏万的缺点。

关于普通话中的“文白二读”

关于普通话中的“文白二读”

关于普通话中的“文白二读”
赵亚明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1999(000)010
【摘要】在电视剧《水浒传》“宋江杀惜”一集中,宋江向阎婆惜讨要招文袋时说:“我宋江待你不薄(bó)”。

其实,“薄”字在这里应该读báo,是口语单音词。

这种在书面语言复音词或文言成语中是一种读音,在口头语言单音词及少数日常生活事物的复音词中是另一种读音的现象,叫做“文白二读”。

普通话中有许多这样的“文白二读”字,如不注意区别,就会造成读音错误。

以下是常见的“文白二读”字,望读者加以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赵亚明
【作者单位】安阳一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2
【相关文献】
1.文白二读的乱象有待治理 [J], 殷作炎
2.在多民族的云南,学汉语普通话之著——读陆惠云等著《云南省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研究》 [J], 骆小所
3.文白二读的乱象有待治理 [J], 殷作炎;
4.论"塑料"普通话的形成及方言文读现象 [J], 伍长清
5.情传千秋名播万世——读杜甫的《梦李白二首》 [J], 段学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白二读的分辨
你知道这些文白异读字的正确读音吗?
有些汉字有“文”、“白”两读。

前者或称“读书音”,后者或称“口语音”。

例如,“剥”字在“剥削”、“剥夺”等书面词语中读bō,而在“剥皮”、“剥花生”等口头词语中却读büo。

前者常出现在复音词中;后者常用做单音词。

B 剥①bō <文> 剥削剥夺生吞活剥②büo <白> 剥皮剥花生薄①bó <文> 薄弱单薄厚今薄古②bóo <白> 薄板薄饼待他不薄
C 澄①chãng <文> 澄清澄湛江澄似练②dâng <白> 把水澄清了澄沙澄浆泥
D 逮①dài <文> 逮捕②dǎi <白> 逮蚊子逮特务
H 貉①hã <文> 一丘之貉②háo <白> 貉子貉绒核①hã <文> 核心核桃仁核实核算结核原子核②hú <白> 枣核儿煤核儿虹①hóng <文> 彩虹虹吸霓虹灯②jiàng <白> 出虹了
J 颈①jǐng <文> 颈项颈椎长颈鹿②gþng <白> 脖颈子脖颈儿嚼①juã <文> 咀(jǔ)嚼过屠门而大嚼②jiáo <白> 嚼碎嚼舌嚼子细嚼慢咽
L 勒①lâ <文> 勒令勒索悬崖勒马勾勒勒碑②lýi <白> 勒紧行李勒掯(kân)馏①liú <文> 蒸馏干馏②liù <白> 馏馒头露①lù <文> 露天露骨暴露显露抛头露面露头(矿苗) ②lòu <白> 露头(出现) 露富露脸露马脚落①luò <文> 降落涨落落魄落花生②lào <白> 落色落枕落架③là <白> 丢三落四落在后
面络①luò <文> 经络联络络腮胡子络绎不绝网络笼络②lào <白> 络子M 蔓①màn <文> 蔓延蔓草蔓生植物②wàn <白> 爬蔓顺蔓摸瓜瓜蔓儿打蔓儿
N 尿①niào <文> 尿布尿肥糖尿症屎尿<白> 尿(niào)尿(suÿ) 尿脬(püo) 疟①nûâ <文> 疟疾疟蚊②yào <白> 发疟子
Q 荨①qián<文> 荨麻②xún <白> 荨麻疹翘①qiáo <文> 翘首翘楚连翘②qi ào <白> 翘尾巴翘辫子壳①qiào <文> 甲壳地壳躯壳金蝉脱壳②ký <白> 蛋壳儿壳郎(láng)猪手枪卡(qiǎ)壳脑壳儿子弹壳儿雀①quâ <文> 雀斑门可罗雀雀盲症雀跃孔雀麻雀②qiǎo <白> 家雀儿雀盲眼③qiüo <白> 雀子(雀斑) S 色①sâ <文> 色彩景色面色色厉内荏(rþn) 贪财好(hào)色②shǎi<白> 掉色套色色子(骰子) 塞①sâ <文> 堵塞闭塞塞责搪塞闭目塞听②sài <文> 要塞边塞塞外塞翁失马③süi <白> 活塞瓶塞把洞塞住杉①shün <文> 杉树紫杉水杉②shü <白> 杉篱杉木葚①shân <文> 桑葚②rân <白> 桑葚儿熟①shú <文> 成熟熟练熟视无睹时机已熟②shóu <白> 苹果熟了蒸熟了 T 苔①tái <文> 苔藓青苔苔衣②tüi <白> 舌苔
X 削①xuý <文> 剥削削减削弱②xiüo <白> 削铅笔刀削面削球(乒乓球) 血①xuâ <文> 心血血压贫血血汗血战血吸虫血泪史流血牺牲②xiþ <白> 流了点儿血吐了一口血鸡血血块子熏①xūn <文> 熏染熏陶熏肉臭气熏人利欲熏心②xùn <白> 煤气熏着了
Y 钥①yuâ <文> 锁钥(比喻关塞)②yào <白> 钥匙(shi)
Z “爪”是个文白二读字:一读zhǎo(文),用在书面语中,如“前爪、鹰爪、利爪、爪牙、张牙舞爪”;一读zhuǎ(白),用在口语中.如“爪子、爪儿、爪尖儿、鸡爪子、鸡爪儿、猫爪子、猫爪儿”。

“爪”除了表示“鸟(禽)兽的脚”之外,还指动物的脚趾甲,如“乌龟趾间有蹼,趾端有爪”。

这里的“爪”也应读作zhǎ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