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皮质的感觉功能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仅限参考]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仅限参考]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一)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与分区人类大脑皮层内神经元的数量极大,有人估计约为140亿个,其类型也很多,神经元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

但是,各种各样的神经元在皮层中的分布不是杂乱的,而是具有严格层次的。

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古皮层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三层:①分子层;②锥体细胞层;③多形细胞层。

大脑半球外侧面等处的新皮层,具有六层:①分子层;②外颗粒层;③外锥体细胞层;④内颗粒层;⑤内锥体细胞层;⑥多形细胞层。

新皮层的不同区域虽然具有相似的六层结构,但不同区域各层的相应厚度并不相同,其中所含神经元的形状与大小与不完全相同。

根据神经元成分与结构特征,可以把大脑皮层分成很多区,例如有人把它分成52个区(图10-25)。

图10-25 人类大脑皮层分区上:大脑半球外侧面下:内侧面对大脑体表感觉区皮层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指出,皮层细胞的纵向柱状排列构成大脑皮层的最基本功能电位,称为感觉柱(sensory column)。

这种柱状结构的直径为200-500μm,垂直走向脑表面,贯穿整个六层。

同一柱状结构内的神经元都具有同一种功能,例如都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型感觉刺激起反应。

在同一刺激后,这些神经元发生放电的潜伏期很接近,仅相差2-4ms;说明先激活的神经元与后激活的神经元之间仅有几个神经元接替;亦说明同一柱状结构内神经元联系环路只需通过几个神经元接替就能完成。

一个柱状结构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传入冲动先进入第四层,并由第四层和第二层细胞在柱内垂直扩布,最后由第三、第五、第六层发出传出冲动离开大脑皮层。

第三层细胞的水平纤维还有抑制相邻细胞柱的作用;因此一柱发生兴奋活动时,其相邻细胞柱就受抑制,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这种柱状结构的形态功能特点,在第二感觉区、视区、听区皮层和运动区皮层中也一样存在。

(二)体表感觉中央后回(3-12区)主要是全身体感觉的投射区域。

通过在灵长类动物皮层诱发电位的引导研究,找出中央后回的感觉投射规律如下:①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向皮层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即一侧传入冲动向对侧皮层投射,但头而部感觉的投身是双侧性的;②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分辨愈精细有部位在中央后回的代表区也愈大,例如大拇指和食指的代表区面积比胸部十二根脊神经传入支配的代表区总面积大几倍,说明分辨精细有部位具有较大量的感受装置,皮层上与其相联系的神经元数量也必然较多,有利于精细的感觉分析;③投射区域具有一定的分野,下肢代表区在顶部(膝部以下的代表区在皮层内侧面),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代表区在底部,总的安排是倒置的,然而头而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生理学课件)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生理学课件)
分布与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 致痛物质:K+、H+、组织胺、缓激肽、5-羟 色 胺、前列腺素等。
* 痛觉的分类:

快痛
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 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

躯痛 体
慢痛
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 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
痛 深部痛 疼痛与慢痛相类似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 域的N纤维。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大脑皮层是人体感觉的最 高级中枢。
人的大脑皮层内神经元的 数 量 大 约 140 亿 个 , 大 脑 皮 层分成52个区。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在功 能上具有不同的分工,称为 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
体表疼痛 心前区 左上腹 右肩胛 腹股 上腹部
的部位 左臂尺侧 肩胛间
沟区 或脐区
章节知识点总结
➢ 体表第一感觉区投射特征:①投射的交叉性;②投射的 空间倒置性;③投射的不均衡性。
➢ 内脏痛特征: ①定位不准确、对刺激分辨力差,难以描 述疼痛的性质;②对机械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 激敏感,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③缓慢、持久, 常伴有明显的情绪变化。
内脏痛 以空腔脏器壁受刺激产生的疼 痛为主,表现为“钝痛”
体腔壁痛 内脏疾患累及临近的体腔壁所产生的疼痛, 性质与躯体痛相类似
牵涉痛 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二)皮肤痛觉 皮肤痛与内脏痛的比较
皮肤(快、慢)痛 内脏痛(包括躯体深部痛)
疼痛特点 ①产生和消失迅速 ②定位明确、分辨能力强 ③慢痛的情绪反应明显 ④无牵涉痛
①产生缓慢、持续时间长 ②定位不清、分辨能力差 ③情绪反应明显 ④有牵涉痛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PPT课件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PPT课件
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 觉中枢等。
精选2021最新课件
5
(中央前回) 躯体运动中枢
(中央后回) 躯体感觉中枢
语言中枢
听觉中枢
精选2021最新课件
视觉中枢
6
精选2021最新课件
7
2、大脑沟、回
• 大脑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凹陷处为沟,凸面处
为回,以增加大脑皮质的面积。沟间的隆凸部 分称大脑回,脑回之间的凹陷为大脑沟。大脑 半球的背侧面,各有一条斜向的沟,称为侧裂。 侧裂的上方,约当半球的中央处,有一由上走 向前下方的脑沟,称为中央沟。
精选2021最新课件
22
三、大脑功能的分区
• 目前最常用的是
Brodmann的分区, 他将大脑皮质分为
52区。各区代表 的机能不同。左 右大脑的构造和 功能相似,但稍 有区别。
精选2021最新课件
23
• 皮质运动区:位于中
央前回(4区),是支
配对侧躯体随意运动
的中枢。主要接受来
自对侧骨骼肌、肌腱
球都在左侧。因此,左侧半球发生卒中时 更容易出现失语和其他言语功能障 。
精选2021最新课件
42
• 由于神经纤维在脑干发生交叉,所以左侧
大脑半球控制着身体右侧的大多数功能, 右侧大脑半球控制着身体左侧的大部分功 能。因此,左侧大脑半球损伤会造成身体 右侧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反之亦然。
精选2021最新课件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颞上回后部,如
损伤表现“感觉性失语症”(听不懂)患者听觉
正常,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虽有说话能力,但
词汇、语法错误紊乱,常答非所问,讲话内容无
法使人真正了解,但精选常202能1最新正课件确模仿他人语言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概述课件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概述课件
1.体表感觉代表区:
⑴第一感觉区
(3-1-2区)
①位置:中央后回
②功能:定位明确、感
觉分析不十分清晰。
③投射特点:
Ⅰ.左右交叉
Ⅱ.倒置分布
Ⅲ.精细正比
⑵第二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②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 粗糙(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 ③投射特点: Ⅰ.双侧性投射; Ⅱ.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 大的重叠区。
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 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
深部痛
这种痛与慢痛相类似
觉 内 脏 痛
牵涉痛 体腔痛
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内脏疾患累及临近的体腔壁所致 这种痛与躯体痛相类似
⑵皮肤痛内脏痛的比较: ⑶牵涉痛:
⑵皮 肤 痛 与 内 脏 痛 的 比 较
锐性刺激 (切割、烧灼等)
钝性刺激 (牵拉、痉挛、炎症、缺血等)
感受器
游离N末梢 (其特异性不如其他类感受器,刺激阈比其他类感受器高)
传导纤维
躯体传入纤维 (快痛Aδ,慢痛C)
自主N传入纤维
⑶牵涉痛(referred pain)
①概念: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
过敏现象。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前外侧束传导;痛、温和本体
觉由脊-丘系传导。
②∵痛 、温和 部分触 压觉在
脊髓是先交叉后上行;本体觉
和部分触压觉则先上行后交叉。

∴当脊髓半横断时:痛、
丘 系
温和部分触压觉障碍发生在横
断的对侧;本体觉和部分触压
觉障碍发生在横断的同侧。
2.痛 觉
⑴痛觉分类:
皮 肤 躯痛 体 痛痛
快痛 慢痛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3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3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各种感觉传人冲动最后到达大脑皮层,通过精细的分析、,综合而产生相应的感觉。

因此,大脑皮层是感觉分析的最高级中枢。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在感觉功能上具有不同的分工,不同的感觉在大脑皮层有不同的代表区。

目录∙• 1.躯体感觉区∙• 2.感觉运动区∙• 3.内脏感觉区∙• 4.特殊感觉区1.躯体感觉区编辑本段回目录图1 大脑皮层体表感觉与躯体运动功能代表区示意图丘脑后外侧腹核接受脊髓丘脑束与内侧丘系的纤维投射,传导来自躯体的感觉,投射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区。

躯体感觉区位于大脑皮层顶叶。

不同进化程度的动物大脑皮层躯体感觉区的确切定位有所区别。

在灵长类动物一般位于中央后回,而在猫、犬和绵羊的该区在皮层的定位比较靠前。

低等哺乳动物(如兔和鼠等)的躯体感觉区和躯体运动区基本重合在一起,统称感觉运动区。

身体不同部位在躯体感觉区的投影区域的大小与感觉功能的重要性和精细程度有关,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种属差异。

如兔,口唇和面部的投射区相对较大,并且投射到皮层的对侧;而绵羊和山羊,面部的感觉却投射到皮层的同侧。

高等动物的躯体感觉区产生的感觉定位明确,性质清晰,表现以下特征:①头面部以外的投射纤维左右交叉,即一侧的体表感觉投射到对侧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

②投射区域的空间安排是倒置的,即后肢代表区在顶部,前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图1)。

③投射区的大小与体表感觉的灵敏度有关,感觉灵敏度高的口唇的代表区大,而感觉灵敏度低的背部代表区小。

这是因为感觉灵敏的部位具有较多的感受器,大脑皮层与其相联系的神经元数量也较多,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精细的感觉分析。

在人和高等动物的脑,还存在着第二感觉区(somatic sensory area Ⅱ)。

它位于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其面积较小,体表感觉在此区的投射是双侧性的,空间安排呈正立位。

它对感觉仅有粗糙的分析作用,其感觉定位不明确,性质不清晰。

最新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功能ppt课件

最新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功能ppt课件

2021/3/113 Nhomakorabea 脊髓❖
低级反射

联络作用
2021/3/11
7
(三) 大 脑
1、结构:
2021/3/11
8
2、大脑的机能: • 1、有相应的中枢区域定位。 • 2、各中枢联合协同活动。 • 3、有一个优势半球。 • 4、有重新调整和代偿功能。
• • 大脑内在的复杂结构,决定了它的特殊
机能,使其成为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调节 器官,也是统一的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来的
2. 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都需要强化。强化 是指无关刺激(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 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
3. 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质上暂
时神经联系的接通。
2021/3/11
26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实 验 简 介:
将饥饿的白鼠放入“斯金纳箱”,箱内有一 套杠杆装置,白鼠如果碰压杠杆,就会有一粒食 丸掉入箱内。起初,白鼠是在箱内乱动,偶尔碰 压杠杆,得到食物强化。多次强化之后,动物自 动碰压杠杆得到食物。在压杠杆和取食之间形成 了条件反射。
2021/3/11
16
• 一女婴,因病变,切除了右半球。30 岁时表现,复杂图形的知觉、空间关 系理解、图形识别、音乐绘画等均正 常。
• 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贯穿一 生,但年龄小,可塑性越大。
2021/3/11
17
3、活动机理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心理现 象,无论简单与复杂,就其产生方式来 说,都是反射活动。
的活动。
2021/3/11
14
脑的可塑性:
• 在后天经验的影响下,脑的结构、形态、 功能等方面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大脑皮层功能区简介ppt课件

大脑皮层功能区简介ppt课件

ppt课件.
17
五 边缘系统
在发育过程中,前脑不断地向四周发育。在颅骨的限制下,扩展的边缘脑区被卷入内侧,包裹着间脑, 并与间脑相联系和融合。这部分边缘脑区被称为边缘叶。边缘叶与其皮质下核、间脑和中脑的部分脑 区共同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边缘系统。边缘系统参与学习记忆、情绪表达、应激反应和对 内脏与内分泌活动的调节。
ppt课件.
34
根据细胞的特性、分布和传入的不同,将海马分为CA1、CA2、CA3和CA4区。海马锥体细胞分泌的递 质主要是谷氨酸。
ppt课件.
35
海马组织的信息通过“三通路”传递:内嗅区到齿状回的前穿质通路、从齿状回到CA3区的苔藓纤维、从 CA3到CA1区的Schaffer通路。
ppt课件.
ppt课件.
10
41区接受内侧膝状体的信息传入,被称为初级听皮层区;位于41区外周的42区是听觉联络区,被
称为第二听皮层区。实验表明,简单的声音刺激可引起41区神经元的反应,更复杂声音的感受需
要听觉联络区的整合。41区损伤所造成的听觉障碍要比42区损伤严重。
ppt课件.
11
初级听皮层神经元按接受听觉信息的频率定位:接受高频信息的神经元位于41区的 后外侧,接受低频信息的神经元位于41区的前内侧。
ppt课件.
45
边缘系统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
边缘系统与下丘脑和脑干的联系是边缘系统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基础。 以扣带回为中心的边缘叶是调控内脏活动的高级皮层,有人称之为大 脑皮层的第三个联络区(另两个分别位于前额叶和枕-顶-颞叶交界 区)。刺激边缘系统的一些结构可诱发内脏活动的改变。
边缘系统参与应激反应
ppt课件.
30
ppt课件.

大脑皮层的运动功能PPT课件

大脑皮层的运动功能PPT课件
• 分支少--利于做精细运动,如眼外肌,只有6–12根肌纤维; • 分支多 - 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
• 不同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是交叉分布的,有利于产生均匀的 肌张力。
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
胞体大 小 兴奋性
接受信 息
较大 (30-150μ)
较低
高位中枢 外周传入
较小 (10-30μ) 较高,有自发 放电活动 高位中枢
脊髓γ 脊髓α


梭内肌 梭外肌(伸肌)
(肌 梭)
2)去大脑僵直 去大脑动物:在脑干的上下丘之间,切
断脑干的动物。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脑 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 柱挺硬等肌紧张亢进的现象
①部位:在脑干的上下丘之间,红核之后 ②特征:全身伸肌紧张性亢进
③机制:牵体运动的调节 ㈠脊髓 ㈡脑干 ㈢大脑 ㈣小脑 ㈤基底神经节
二、内脏运动、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 运动方式 • 反射运动 • 随意运动 • 节律性运动 • 三级中枢控制 • 脊髓、脑肝、大脑皮层及下行系统
运动调节系统的基本功能 大脑皮层运动区
意义:是维持身体姿势和进行随意运动的基 础
3).牵张反射的意义:
使肌肉保持一定的收缩状态,维持机体的 一定姿势;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肌肉张 力;参与呼吸调节,维持呼吸运动的频 率和深度。
4). 牵张反射的结构基础
①. 感受器---肌梭:牵张反射的感受器, 有效刺激是牵拉。γ神经元提高其敏感性。 α神经元降低其敏感性。传入冲动兴奋α 神经元。
传入冲动抑制α运动神经元。
肌梭与α运动神经元并联, 与γ运动神经元串联。腱 器官与α运动神经元串联。 此两种感受器受到静态和 动态刺激时的反应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幻灯片课件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幻灯片课件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1
爱因斯坦被称为世界上最为聪明的人,其在物理学领域所拥有的成就无人能及,不 仅如此,爱因斯坦的智商也是前无古人。那么爱因斯坦的智商到底多少呢?他为何 在物理界有着如此辉煌的成就呢?
2
中央沟
顶枕沟
外侧沟
枕前切迹
3
4
中央旁沟
边缘支
侧副沟
5 枕颞沟
大脑概述
人类大脑又称端脑,由左右两侧半球组成, 是控制 运动、产生感觉及实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 主要包括大脑皮质、大脑髓质和基底核等三个部分。 端脑由约140亿个细胞构成,重约1400克,据估计脑 细胞每天要死亡约10万个(越不用脑,脑细胞死亡越 多)。一个人的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1万个藏书 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人脑中的主要成分是水,占 80%。脑虽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 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 经脑的血液为2000L。
参与视觉形成的分析 参与视觉信号的分析 为Wenickle 区一部,参与听觉信号的分析
23,24
25 26 27 28 29,30 31 32 33 34 35
扣带回皮层,前部为24区,后部为23区
额叶下部眶额皮层 扣带回后部和颞叶内侧之间的移行部 颞叶内侧的海马结构CA1-CA4 颞叶前、内侧部的联合和感觉皮质 扣带回后部和颞叶内侧之间的移行部, 即压后扣带皮质 顶叶内侧面,23区背侧的上后扣带皮层 额叶内侧面,24区背侧的内侧前额叶 额叶内侧面,扣带回前部24区腹侧 位于海马回钩 颞叶内侧面靠近嗅沟的部位,又名嗅周 皮质,是海马结构的一部分
43
44 45 46 47 48 49 50,51 52
额、顶叶中央前后回下部的中央下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感觉冲动沿特定神经纤维束的行走路径,称 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感觉产生过程:




环 境 的 各 种 变 化
感 受 器
换 能 作 用


经 传导路 脑




综 合 产 生 主 观 感 觉
什么是传导路?
是指大脑皮质与感觉器或效应器 之间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分为 感觉传导路和运动传导路。
1.特异性投射系统
浅感觉传导路径 深感觉传导路径
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 (外侧部,先交叉后上行) 传导肌肉本体感觉和深部压觉 (内侧部,先上行后交叉)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
特 异 性 传 导 系 统
非 特 异 性 传 导 系

特 异 性
请同学们归纳 感觉传导通路
传 的特征



(一)本体感觉(深感觉)传导路:
▪ 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脊神经节,其周 围突随脊神经或脑神经连于感受器,中枢突进 入中枢与第二级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 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或脑干内,其纤 维多交叉到对侧上行至第三级神经元;
▪ 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均在丘脑,它发出的纤维 组成丘脑皮质束,投射到大脑。
感觉传导路(感觉投射系统)
最厚
▪ 多形细胞层:梭形细胞+锥体细胞、颗粒 细胞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感觉皮层结构特 点:N元分布呈柱状排 列构成感觉皮层的最基 本功能单位-感觉柱:① 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 感觉刺激起反应;②是 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 合处理单位;③细胞柱 N元兴奋时,其相临的 细胞柱就受抑制,形成 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组 成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 射纤维
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 多次换N元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 ④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
①引起特定的感觉
①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功 能 ②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②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
脊髓小脑前束(上脚)
1、躯干、四肢的痛、温、粗略触觉和压觉 传导路:
躯干 周围突 ⊙ 中枢突
四肢
<⊙
的皮肤 经脊N 脊N节 经后根入脊髓 后角
固有核
×痛、温觉纤维 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丘脑皮质束 中央后回中
<⊙
上部
粗略触觉 纤维组丘脑腹后 经内囊枕部 中央旁小叶
成脊髓丘脑前束 外侧核
后部
2、躯干、四肢的精触觉传导路: 感受器为触觉小体,传导路与躯
大脑皮质的感觉功能演示文稿
▪ 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 感觉:生理学把信息从感受器沿传入通路传 向中枢神经的活动过程称为感觉。
▪ 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 觉、痛觉、温度觉、内脏感觉、本体感觉、 位置平衡觉。
▪ 到目前为止感觉产生的机制还不清楚,探讨 感觉的机能从传导通路和有关功能特点。
节细胞 视网膜颞侧纤维不
膜鼻侧纤维交叉) 视辐射
<⊙
<距状裂周围
交叉 外侧膝状体
(四)听觉传导路:
螺旋器 周围突
中枢突 部分交叉至对

<⊙
毛细胞 螺旋N节 蜗N 蜗N核 部分不交叉
侧外侧系上升
经内囊枕部
<⊙
< 颞横回
在同侧外侧丘 内侧状体 听辐射
系上升
什么是特异投射系统?
经典的感觉传导束(第一级:脊N节或 有关脑N感觉节→第二级脊髓后角或脑干有 关N核)→第三级丘脑感觉接替核(视、听 觉更多接替)→皮层特定感觉区。
⑵第二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②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 (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 ③投射特点: Ⅰ.双侧性投射; Ⅱ.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 叠区。
2.本体感觉代表区:与运动区重叠 在一起。
3.内脏感觉代表区:第二感觉区+运 动辅助区。
(一) 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
分子层:少量细胞、有顶树突 ▪ 外颗粒层:多小锥体细胞,少量星状细胞 ▪ 外锥体细胞层:多中等锥体细胞 ▪ 内颗粒层:小星状细胞为主 感觉皮层最厚 ▪ 内锥体细胞层:大锥体细胞为主 运动皮层
特点 点对点关系,引起特定感觉,能激 发皮层产生传出冲动。
什么是非特异投射系统
特异感觉传入在脑干网状结构的侧支, 经多次突触换元,经丘脑髓板内核群弥散 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
特点 ①非点对点,而到皮层广泛区域,不 引起特定感觉 ②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③多突触,易受药物影响
非 特 异 性 传 导 系
1、躯体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路
肌肉 ⊙
×内侧丘系
肌腱
<⊙
关节 脊N节 薄束 薄束核
楔束 楔束核
丘脑皮质束 <⊙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囊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反射性通路)
关节

胸核
肌肉
<⊙
肌腱 脊N节 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后束(下脚) < 小脑旧皮质
外侧面
体表感觉区 = 3-1-2区(第一感觉区) + 岛叶(第二感觉区)
本体感觉区 = 4区(又是运动区) 内脏感觉区 = 第二感觉区 + 运动辅助区 听觉区 = 41区 + 42区 视觉区 = 17区
感觉区的柱状结构 大脑皮层感觉区皮层细胞纵向柱状排列构成的基本功能 单位,称感觉柱(sensory column)。直经约0.2-0.5
状态(上行激醒作用)
①三次更换N元
①多次更N换元
特 点 ②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 ②投射区广泛(点对点关系)
③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 ③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
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
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
(二) 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1. 体表感觉代表区的分布
S1:中央后回(3-1-2区)
S2:在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43区)
感觉传导通路一
什么是特异性投射系统?
▪ 特异性投射系统:感觉冲动沿特 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皮质 的特定部位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 导路径。
▪ 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 脑皮质产生传导冲动。
▪ 一、感觉传导路
▪ 感觉传导路又称上行传导路。
▪ 即从外周感受器到大脑皮质一般由三级神经元 组成。
干四肢的深感觉传导路相同。
3、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头面部的 周围突

皮肤粘膜 三叉神经 半月神经节
中枢突
<⊙
入脑桥 三叉N 感
觉核
(脑桥核、
脊束核)
×或不×三叉丘系
丘脑皮质束
<⊙
< 中央后回下部
上升
丘脑腹后 经内囊枕部
内侧核
(三)视觉传导路:
视锥C 周围突
中枢突
视 N视交叉(视网
<⊙
<⊙
视杆C
双极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