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课件分解

合集下载

燃料及其燃烧分解PPT课件

燃料及其燃烧分解PPT课件

煤气在不同温度下所含的饱和水蒸气量见表4-4。
干、湿煤气换算关系第9页:/共H172s页
H
g 2
100
H2Os 100
第二节 燃料的热工性质及选用原则 一、发热量(热值)
1、概念:单位质量或体积的燃料完全燃烧, 当燃烧产物冷却到燃烧前的温度(20ºC)时所 放出的热量称为燃料的发热量或热值。
① 高位热值(QGW): 指燃烧产物中的H2O已 冷凝为0ºC的液态水。
1、从我国燃料资源的实际出发,根据当前的 能源政策选用燃料。应坚持就地取材和物尽其用 的原则,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和工业废料,并需设 法利用地质、劣质燃料。
2、满足工艺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并为机械 化、自动化生产提供条件。
3、来源充足,保证供应,能满足生产需要
第16页/共17页
第三节
感谢您的观看!
第17页/共17页
⑵ 使用:使用闪点低的油类应特别注意预热 温度不易过高,以确保安全。原油的闪点一般在
40-60ºC,重油的闪点一般为80-300ºC。
第14页/共17页
⑶ 测定方法:① 开口法 ② 闭口法
3、凝固点:油类完全失去流动性时的最高温 度。重油的凝固点一般为30-40ºC,原油的凝固点 在30ºC以下。为了安全,原油的卸油温度一般比 凝固点高10ºC左右。
② 低 位 热 值 ( QDW ) : 指 燃 烧 产 物 中 的 H2O 成 20ºC水蒸气状态。
QGW与QDW两者相差的数值为单位燃料燃烧所生 成的水由0ºC变成20ºC的水所吸收的热量。
第10页/共17页
⑴ 固体、液体燃料
20ºC时1㎏水蒸气的热含量约为2500kJ/

1㎏燃料生成水量为(
Wy 100

《燃烧学讲义》课件

《燃烧学讲义》课件

未来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未来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 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智能化控 制等。
挑战
未来燃烧技术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瓶颈、经 济成本、政策法规和环保要求等。需要加强科技创新 和政策引导,推动燃烧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燃料电池可应用于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电力系统和备用电
源等领域。
生物质能燃烧技术及应用
生物质燃烧技术
生物质燃烧技术是将生物质转化为热能和电能的一种方式,具有高 效、环保、可再生的特点。
生物质燃烧设备
生物质燃烧设备包括生物质锅炉、生物质焚烧炉和生物质热电机组 等。
生物质燃烧应用
生物质燃烧可用于供热、发电和工业生产等领域,是实现可再生能源 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02
燃烧的基本原理
燃烧化学反应机理
01
燃烧化学反应机理是研究燃烧过 程中化学反应如何进行的机制。 它涉及到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作 用以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02
燃烧化学反应机理对于理解燃烧 过程、优化燃烧效率和减少污染 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燃烧反应动力学
燃烧反应动力学是研究燃烧过程中化 学反应速率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各种 因素的科学。
通过燃烧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了 解燃烧反应的快慢程度,进而优化燃 烧条件,提高燃烧效率。
燃烧热力学
燃烧热力学主要研究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变化。 它涉及到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
燃烧热力学对于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燃烧过程中的物质传递与热力学
燃烧过程中的物质传递与热力学涉及 到燃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与转 化过程。

《消防燃烧学》PPT课件

《消防燃烧学》PPT课件
的性质分类、按燃烧方式分类
按燃烧物的性质分类
根据燃烧物的性质,可以将燃烧分为固体燃烧、液体燃烧和气体燃烧。固体燃烧又可以分 为表面燃烧、熏烟燃烧和炽热燃烧;液体燃烧可以分为闪燃和沸溢;气体燃烧可以分为扩 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按燃烧方式分类
根据燃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燃烧分为扩散燃烧、预混燃烧和动力燃烧。扩散燃烧是指可 燃物与助燃物在混合过程中进行燃烧;预混燃烧是指可燃物与助燃物预先混合,然后进行 燃烧;动力燃烧是指可燃物在高速气流中进行的燃烧。
火灾扑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冷却灭火法
窒息灭火法
隔离灭火法
抑制灭火法
通过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隔绝空气或稀释可 燃物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将可燃物与火源隔 离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抑制可燃物的化学 反应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应急救援的组织与实施
应急救援的组织 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应急救援工作。
火灾的起因与分类
火灾的起因
可燃物、助燃物(如氧气)和点火源 (如火柴、打火机)是火灾发生的必 要条件。
火灾的分类
根据燃烧物的不同,火灾可分为A、B 、C、D、E五类,分别为固体物质火 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气 体火灾、金属火灾和带电火灾。
火灾预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01
02
03
消除可燃物
减少室内可燃物的存放, 避免将可燃易燃物品置于 靠近火源的位置。
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 的化学反应,通常伴随 着火焰的产生。
燃烧反应需要可燃物、 助燃物(通常是氧气) 和足够的高温,三者缺 一不可。
燃烧反应通常涉及一系 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 些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 量和光。

燃烧学课件.精装版

燃烧学课件.精装版

(一)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 物质称可燃物,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 张、硫等。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可分为无机可 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从数量上讲,绝大部 分可燃物为有机物,少部分为无机物。按其所处 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 体三大类。对于这三种状态的可燃物来说,其燃 烧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是气体比较容易燃烧, 其次是液体,最后是固体。
(四)燃烧的充分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等于 燃烧必然发生,在各必要条件中,还有个量的概 念,这就是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充分条件。燃 烧的充分条件是: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只有达到 一定浓度,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如:车用汽油 在38℃以下、灯用煤油在40℃以下、甲醇在7℃ 时,均不能达到燃烧所需的浓度。在这种条件下, 虽有充足的氧气和明火,但仍不能发生燃烧。
可燃物是燃烧不可缺少的一个首要条件,是燃烧 的内因,没有可燃物,燃烧就根本不能发生
(二)氧化剂(助燃物)
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 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 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通常我们所 讲的氧化剂(助燃物)是指广泛存在于空气中 的氧气。此外,还有能够提供氧气的含氧 化合物和氯气等。
1998年5月5日下午5时35分,北京玉泉 营环岛家具城由于电铃线圈过热引起大 火,造成经济损失近亿元。
1991年5月30日凌晨3时30分,广东东 莞兴业制衣厂工人乱扔的烟头引燃可燃 物造成火灾,造成死亡72人、伤47人、 直接经济损失190万元的特大火灾,这是 一起典型的三合一厂房火灾事故。
1995年12月8日晚21时40分,广东省 广州市装修豪华的“广涛阁芬兰浴”大

《燃烧学》课件

《燃烧学》课件

焰 折火焰表面理论 ”。
传 播
容积燃烧理论:萨默菲尔德和谢京科夫建立。将
理 湍流火焰的前沿看成燃烧反应区。又称为“微扩
பைடு நூலகம்
论 散理论”。
湍流火焰现象分类
湍流火焰
小尺度湍流火焰 ( l l )
大尺度湍流火焰 ( l l )
大尺度弱湍流火焰 ( u Sl )
大尺度强湍流火焰 ( u Sl )
小尺度湍流火焰
即:
St
Sl
Ft Fl
只要求出
Ft Fl
即可求出
St
谢尔金 : 假设湍流火焰表面是由无 数锥形组成。
St Sl
4d Ft 2
Fl
h2d2 2
l2
1 h 2 d/2
d l
hutul/Sl
h /r 2 u l/S l/l2 u /S l2
故: St Sl 1ku/Sl2
火焰前沿面积的计算:用锥体面积表示有一定的误差,最近开始应用分 形几何学的方法 。
示,也称为层流燃烧速度 ( laminar burning
velocity) ,用Sl表示。
——大小取决于反应速度、热量和活性中心的传
递速度。
数学表达式
Bussen 燃烧 嘴火焰
Un Ucos Sl Ucos
U—未燃混合气局部流速
静止坐标下的预混合气火焰传播速度分析
us——混合气流速 up——火焰面的移动速度 u0——火焰面相对未燃混合气的移动速度
基本方程:
连续方程 : 能量方程: 组分扩散方程: 状态方程:
u u S l c o n st (4-11)
uCpddT xddxddT xWQ (4-12)
uddC xi ddxDddC xi W

《燃烧学讲义》课件

《燃烧学讲义》课件

能量转化
燃烧反应中的能量转化过程,包 括焓变、内能变化等,解释能量 转化的关键概念。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燃烧反应中的平衡态和非平衡态 的概念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和特 点。
爆炸理论
深入研究爆炸反应的机理和特性,包括爆轰波的传播、爆炸温度和压力等关键概念的介绍。
1
爆炸理论概述
简要介绍爆炸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定义,
《燃烧学讲义》PPT课件
燃烧学是研究燃烧及相关现象的学科,涉及热力学、化学动力学、流体力学 等多个领域。本课件将带你深入了解燃烧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
燃烧学介绍
详细介绍燃烧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帮助大家理解燃烧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价值。
研究领域广泛
燃烧学涵盖化学、物理、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与许多实际问题密切相关。
预混火焰
探讨预混火焰的形成和特性, 分析混合气浓度对火焰传播速 度的影响。
燃烧极限
介绍燃烧极限概念和测定方法, 以及燃料和氧气浓度对燃烧的 影响。
火焰传递和统计理论
研究火焰的传递规律和统计性质,探讨火焰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和特点。
1 火焰传播机制
解释火焰传播的基本机制和影响因素,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讨论。
燃烧反应机理
了解不同物质的燃烧反应机理,对于安全控制、能源利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燃烧产品分析
通过燃烧产物分析,可以得到有关燃料的详细信息,对环境保护和排放控制有重要作用。
热力学基础知识
介绍燃烧反应过程中涉及的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为后续的研究和理解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熵的概念
深入探讨熵的含义和作用,解释 燃烧过程中熵变的重要性。
爆轰波的形成
2
为后续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课件 《燃烧学(第2版)》徐通模

教学课件 《燃烧学(第2版)》徐通模

六、基元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在基-基之间的基元反应中,两个分子消失而形成组分C,需要“第三者”参与才 能完成该反应过程。在碰撞期间,新生成的分子的内能 传递给分子M,并表现为M 的动能,以带走形成稳定组分的能量,如果没有这一能量传递过程,新形成的分子会 分解回到 它的组成原子。
实际上,在三分子反应中三个分子相互碰撞的概率很小,因此,化学反应速率极 低。在气相反应中,三分子反应很少见,属于这类反应的只有NO参加的某些反应。 目前还没有发现三分子以上的碰撞反应。
• 在比较理想化的实验条件下测定的基元反应速率可直接应用到压力 较高且存在其他成分的场合
基元反应的化学计量系数代表参与反应的组分的摩尔数,基元反应 分为以下形式,相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1、双分子反应:
dcA dt
kbicAcB
2、单分子反应:
dcA dt
kunicA
3、三分子反应
:dcA dt
ktercAcBcM
• 在分析实际燃烧系统时,为了简化起见,基于总包反应的
概念,写出总反应方程式,并借用质量作用定律的形式写
出其反应速率表达式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燃料的消耗速率表示为:
dcF dt
k
cFa
cb O2
• 对总包化学反应,指数a、b与反应级数有关,由试验曲线
3、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c A :反应物初始浓度
cx :反应产物在任一时刻的浓度
4、异相反应(固态与气态同时存在)
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表面积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
三、基元反应与总包反应
绝大多数化学反应为复杂化学反应:并非一步完成,经若干相继的中间反 应,涉及若干中间产物生成最终产物 基元反应是组成复杂反应的各个反应 表示反应物分子、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碰撞而发生的化学反应各个过程

《燃烧学》第一讲PPT课件

《燃烧学》第一讲PPT课件
年前人类学会用火。
• 恩格斯:“火”使人类脱离野蛮进入文明 • “庄子”:木与木相摩则燃。 • 战国齐国田单:火牛阵 • 晋代张华“博物志”:四川用天然气煮盐 • 火药和火箭:我国首先发明(至少在宋代)
• 燃烧技术的三次大发展:蒸汽机和内燃机(产 业革命);航空航天技术(二次世界大战); 能源危机(70年代末)
• 混合气中各组分的物质流不等于该组分 的扩散流
• 各组分扩散流的总和为零 • 扩散流的总和对混合气整体运动没有影
响 • 各组分扩散线速度的总和不为零
(3)多组分有反应流动分子输运定律
Jsj
D12
Ys x j
Jsj
Ds
Ys x j
q
j
T x j
sVsjhs
h Yshs Ysh0s TT0 YscpsdT h0 TT0 cpdT
即由于分子不规则运动引起的扩散漂移 速度 • VS = vS – v
三种速度和三种物质流(续)
v g svs gs SVs Js
gsj svsj Jsj Ysv j sVsj sv j g j v j gsj svsj sVsj v j
sVsj Jsj 0
三种速度和三种物质流(续)
2-1 多组分有反应流体基本性质和关系式 (1)多组分完全气体混合物
s
s
Ys s /
p ps
s
Xs ps / p
nM
s nsMs
ps sRT / Ms nsRT
p RT / M nRT
Xs ps / p ns / n
n ns
s nsMs nM
多组分完全气体混合物(续)
(3)燃烧科学的发展
• 燃素论—18世纪中叶前 • 燃烧的氧化论—Lavosier,Lomonosov (1756-1771) • 燃烧热力学—Kirshoff,Hess (19世纪) • 燃烧反应动力学—Simonov,Lewis (20世纪初) • 燃烧学—Zeldovich,Frank-Kamenetsky,Spalding,

燃烧学讲义-第5章气体燃料燃烧幻灯片PPT

燃烧学讲义-第5章气体燃料燃烧幻灯片PPT
之内。 以上讨论是在说明指数曲
线转化成折线的合理性
28
d d x 2 T 2 k 0e x p ( R E T )C nQ 0
2(d d T x)2 w k 0 C n Q T q r T q r T e x p ( R E T )d T 0
d d T xw2k0C nQ T qrT qr Texp(R E T)dT
燃烧学讲义-第5章气体燃 料燃烧幻灯片PPT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燃烧过程是包括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故存在两个最基本的阶段:着火阶段、 着火后燃烧阶段。
着火定义:燃料和氧化剂混合后,由无化学反 应(从缓慢的氧化反应)向稳定的强烈放热状 态的过渡过程。
热着火
链式着火
2
热着火:可燃混合物由于本身氧化反应放热大于散热, 或由于外部热源加热,温度不断升高导致化学反应不断 自动加速,积累更多能量最终导致着火。——大多数气 体燃料着火特性符合热着火的特征。
7
Q
Q1
Q2Ⅰ
产热:Q 1k0ex p (R E T)C nV Q
C
Q2Ⅱ
Q2Ⅲ
A T0Ⅰ
T0Ⅱ
B Tlj T0Ⅲ
散热: Q 2 S(T T 0)
T
8
① 两个交点:A点,稳定,但其温度绝对值太低,熄 灭状态; C点,不稳定,脉动→燃烧 or 熄灭
② 线Ⅲ:Q1>Q2,没交点,着火 ③ 线Ⅱ:Q1≥Q2,一个切点
高温火源
向可燃混合物加热 在高物物体边界层中着火

燃烧学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5)

燃烧学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5)

四、 烟气
(一)烟气的含义
烟气: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悬浮在大气中可 见的固体和(或)液体微粒总和。 (二)烟气的产生
不论是固态物质或是液态物质、气态物质在燃烧, 都要消耗空气中大量的氧,并产生大量炽热的氧气。
(三)烟气的危害性
1.毒害性 2.减光性 3.恐怖性
五、火焰、燃烧热和燃烧温度
(一)火焰
三、燃烧的条件
(一)燃烧的必要条件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可
燃物、助燃物(又称氧化剂)和引火源。
助燃物
1.可燃物 定义: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或者其他氧化剂起
燃烧反应的物质。
按物理状态分:固体、液体、气体
可燃固体:凡是遇明火、热源能在空气(氧化剂) 中燃烧 的固体物质。
可燃液体:凡是在空气中能发生燃烧的液体。
主要内容
2.1 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2.2 燃烧类型 2.3 燃烧过程及特点 2.4 燃烧产物 2.5 影响或在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2.6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一、 燃烧的定义
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的放热反应,通常伴 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的三个特征:化学反应、放热、发光。
4.木材的燃烧产物 木材是一种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主要以纤维素分子形式存在。木材燃烧主要生成二氧 化碳、水蒸气、甲酸、乙酸、一氧化碳等产物,也会 申城可燃蒸气及颗粒。
三、 燃烧产物的毒性
燃烧产物有不少是毒害气体,往往会通过呼吸道 侵入或刺激眼结膜、皮肤黏膜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据统计,在火灾中死亡的人约80%是由于吸入毒 性气体中毒而致死的。一氧化碳是火灾中最危险的气 体。
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燃燃烧,称 为自燃。

1燃烧学课件解析

1燃烧学课件解析

1燃烧化学基础1.1燃烧本质和条件1.1.1燃烧本质所谓燃烧,就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

燃烧区的温度很高,使其中白 _________ 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的存在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扌 _________ 这样就形成了烟。

从本质上说,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燃烧反应速度极快,则因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气体和周围气体共同膨胀作用,使反应能量直接转变为机械功,在压力释放的同时产生强光、热和声响,这就是所谓的爆炸。

它与燃烧没有本质差别,而是燃烧的常见表现形式。

现在,人们发现很多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在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

这里,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1.1.2燃烧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1.121燃烧条件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作为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反应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此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能源。

1、可燃物(还原剂)不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也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氢气、乙炔、酒精、汽油、木材、纸张等。

2、助燃物(氧化剂)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氯气、氯酸钾、过氧化钠等。

空气是最常见的助燃物,以后如无特别说明,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指在空气中进行的。

3、点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点火源,如明火、高温表面、摩擦与冲击、 自然发热、化学反应热、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

但是即使具备了三要素并且相互结合、相互作 用,燃烧也不一定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燃烧化学基础燃烧本质和条件燃烧本质所谓燃烧,就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

燃烧区的温度很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的存在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微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从本质上说,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燃烧反应速度极快,则因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气体和周围气体共同膨胀作用,使反应能量直接转变为机械功,在压力释放的同时产生强光、热和声响,这就是所谓的爆炸。

它与燃烧没有本质差别,而是燃烧的常见表现形式。

现在,人们发现很多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在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

这里,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1.1.2 燃烧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1.1.2.1 燃烧条件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作为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反应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此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能源。

1、可燃物(还原剂)不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也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氢气、乙炔、酒精、汽油、木材、纸张等。

2、助燃物(氧化剂)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氯气、氯酸钾、过氧化钠等。

空气是最常见的助燃物,以后如无特别说明,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指在空气中进行的。

3、点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点火源,如明火、高温表面、摩擦与冲击、自然发热、化学反应热、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

但是即使具备了三要素并且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也不一定发生。

要发生燃烧还必须满足其它条件,如可燃物和助燃物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点火源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等。

燃烧能发生时,三要素可表示为封闭的三角形,通常称为着火三角形,如图1-1(a )所示。

经典的着火三角形一般足以说明燃烧得以发生和持续进行的原理。

但是,根据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很多燃烧的发生都有持续的游离基(自由基)作“中间体”,因此,着火三角形应扩大到包括一个说明游离基参加燃烧反应的附加维,从而形成一个着火四面体,如图1-1(b )所示。

掌握发生燃烧的条件,就可以了解预防和控制火灾的基本原理。

所谓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根据着火三角形,可以提出以下防火方法: 1、控制可燃物在可能的情况下,用难燃或不燃材料代替易燃材料;对工厂易产生可燃气体的地方,可采取通风;在森林中采用防火隔离林等。

2、隔绝空气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过程,应在密闭设备中进行;对有异常危险的,要充入惰性介质保护;隔绝空气储存某些物质等。

3、消除点火源在易产生可燃性气体场所,应采用防爆电器;同时禁止一切火种等。

根据着火三角形,可以提出以下灭火方法:1、隔离法将尚未燃烧的可燃物移走,使其与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分开;断绝可燃物来源等,燃烧区得不到足够的可燃物就会熄灭。

2、窒息法用不燃或难燃物捂住燃烧物质表面;用水蒸气或惰性气体灌注着火的容器;密闭起火的建筑物的空洞等,使燃烧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3、冷却法用水等降低燃烧区的温度,当其低于可燃物的燃点时,燃烧就会停止。

着火四面体为另一种灭火方法——抑制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去,它可以销毁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从而使燃烧反应终止。

根据燃烧的条件,防火和灭火最根本的原理是防止燃烧条件的形成和破坏已形成的燃烧条件。

燃烧空气量的计算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近21%(%重量)的氧气,一般可燃物在其中遇点火源就能燃烧。

空气量或者氧气量不足时,可燃物就不能燃烧或者正在进行的燃烧将会逐渐熄灭。

空气需要量作为燃烧反应的基本参数,表示一定量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空气质量或者体积。

其计算是在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条件下进行的。

1.2.1理论空气量理论空气量是指单位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所需要的最少的空气量,通常也称为理论空气需要量。

此时,燃料中的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完全反应,得到完全氧化的产物。

1.2.1.1 固体和液体可燃物的理论空气需要量一般情况下,对于固体和液体可燃物,习惯上用质量百分数表示其组成,其成分为:+W+++ASC(1-1)HON+%%100%+%%=%%%式中,C、H、O、N、S、A和W分别表示可燃物中碳、氢、氧、氮、硫、灰分和水分的质量百分数,其中,C、H和S是可燃成分;N、A和W是不可燃成分;O是助燃成分。

计算理论空气量,应该首先计算燃料中可燃元素(碳、氢、硫等)完全燃烧所需要的氧气量。

因此,要依据这些元素完全燃烧的计量方程式,例如完全燃烧的总体方程如下:O H O H 222141=+ (1-2)假定计算中涉及的气体是理想气体,即1000 mol 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为22.4 m 3,则所需氧气的体积为2,0104.22)3232412(2-⨯⨯-++=OS H C V O (m 3) (1-3)因此,每1kg 可燃物完全燃烧时所需空气量的体积为21.02,0,0O air V V =(m 3) (1-4)例1-1:求5kg 木材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

已知木材的质量百分数组分为:C -43%,H -7%,O -41%,N -2%,W -6%,A -1%。

解:依据上述有关公式,燃烧1kg 此木材所需理论氧气体积为 91.0104.22)3241471243(2=⨯⨯-+=-(m 3) 因此,燃烧5kg 此木材所需理论空气体积为 521.02,0,0⨯=O air V V =521.091.0⨯=(m 3) 1.2.1.2 气体可燃物的理论空气量对于气体可燃物,习惯上用体积百分数表示其组成,其成分为%100%%%%%%%%222222=+++++++∑O H N O CO S H H C H CO m n (1-5)式中CO 、H 2、C n H m 、H 2S 、CO 2、O 2、N 2、H 2O 分别表示气态可燃物中各相应成分的体积百分数。

C n H m 表示碳氢化合物的通式,它可能是CH 4、C 2H 2等可燃气体。

根据可燃物完全燃烧的反应方程式,如下从以上反应方程式可以得出:完全燃烧1mol 的CO 需要1/2mol 的O 2,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则燃烧1m 3CO 需要1/2m 3O 2。

同理,完全燃烧1m 3H 2、H 2S 、C n H m 分别需要1/2m 3、3/2m 3、(n+m/4)m 3的O 2,因此,每1m 3可燃物完全燃烧时需要的氧气体积为2222,010)4(2321212-⨯⎥⎦⎤⎢⎣⎡-++++=∑O H C m n S H H CO V m n O (m 3) (1-6)每1m 3可燃物完全燃烧的理论空气体积需要量为2222,0,010)4(23212176.421.02-⨯⎥⎦⎤⎢⎣⎡-++++⨯==∑O H C m n S H H CO V V m n O air (m 3) 例1-2:求1m 3焦炉煤气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

已知焦炉煤气的体积百分数组成为:CO -%,H 2-57%,CH 4-%,C 2H 4-%,CO 2-%,N 2-%,H 2O -3%。

解:由碳氢化合物通式得因此,完全燃烧1m 3这种煤气所需理论空气体积为1.2.2 实际空气量和过量空气系数在实际燃烧过程中,供应的空气量往往不等于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

实际供给的空气量称为实际空气需要量或者实际空气量。

实际空气量L 与理论空气量L 0之比称为过量空气系数,通常用α表示:L L=α (1-7) 因此,实际空气需要量与理论空气需要量的关系为:air air V V ,0,⋅=αα (1-8)α值一般在1~2之间,各态物质完全燃烧时的α经验值为:气态可燃物α=~;液态可燃物α=~;固态可燃物α=~。

常见可燃物燃烧所需空气量见下表1-1。

表 1-1 常见可燃物燃烧所需空气量 物质名称空气需要量物质名称空气需要量m 3/m 3kg/m 3 m 3/kg kg/kg 乙炔 氢丙酮 苯一氧化碳 甲烷 丙烷 丁烷 水煤气 焦炉气 乙烯 丙稀 丁烯 硫化氢甲苯 石油 汽油 煤油 木材 干泥煤 硫 磷 钾 萘当α=1时,表示实际供给的空气量等于理论空气量。

从理论上讲,此时燃料中的可燃物质可以全部氧化,燃料与氧化剂的配比符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当量关系。

此时的燃料与空气量之比称为化学当量比。

当α<1时,表示实际供给的空气量少于理论空气量。

这种燃烧过程不可能是完全的,燃烧产物中尚剩余可燃物质,而氧气却消耗完毕,这样势必造成燃料浪费。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点火时,为使点燃成功,往往多供应燃料,一般情况下应当避免α<1的情况。

当α>1时,表示实际供应的空气量多于理论空气量。

在实际的燃烧装置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均采用这种供气方式,因为这样既可以节省燃料,也具有其它的有益作用。

综上,过量空气系数α是表明在由液体或者气体燃料与空气组成的可燃混合气中,燃料和空气比的参数,其数值对于燃烧过程有着很大影响,α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燃烧的进行。

燃料空气比与过量空气系数在实际燃烧过程中,表示燃料与空气在可燃混合气中组成比例的参数,除了α外,还有燃料空气比f 和过量燃料系数β。

1.2.3.1 燃料空气比f燃料空气比是在燃烧过程中实际供给的燃料量与空气量之比,即:af G G f(1-9)它表明每千克空气中实际含有的燃料千克数。

这一参数常用于由液体燃料形成的可燃混合气,习惯称为“油气比”。

根据燃料空气比的定义,可得到它与过量空气系数α的的关系为11L L G G f af α===(1-10) 对于一定燃料来说,L 0是确定的值,因而f 和α成反比。

当α=1时,油气比f =1/L 0。

对于一般烃类液体燃料,如汽油、柴油、重油和煤油等的理论空气量L 0约在13-14kg 。

所以,当α=1时其相应的油气比14~131=f 。

1.2.3.2 过量燃料系数β此定义指实际燃料供给量与理论燃料供给量之比。

而理论燃料量指为使1kg 空气能够完全燃烧所消耗的最大燃料量,它是理论空气量的倒数,即:01L L f =(1-11)可以看出,实际空气量的倒数1/aL 0就是实际燃料量,即燃烧消耗1kg 空气时实际供给的燃料量。

因此,过量燃料系数β为ααβ1L 110==理论燃料量实际燃料量L = (1-12)显然,过量燃料系数β与过量空气系数α互成倒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