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叙事特征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叙事特征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叙事特征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叙事特征

院(系)文学与传媒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生姓名石丛

学号 08052059 指导教师吴玲职称助教

论文字数 10026

完成日期: 2012年 6 月 2 日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巢湖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论文 (设计)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巢湖学院。学校根据需要,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论文 (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叙事特征

摘要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可以算得上是简·奥斯丁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因此吸引了古今中外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戏剧性叙事特征。本文将分三个部分对它的戏剧性叙事特征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小说中的戏剧性冲突,将从情节和结构上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小说集中单一的浓缩时空,具体体现在人物和场所选择的单一;最后一部分主要阐述小说中戏剧性的人物对话,突出语言含义深远和带有反讽的特色。小说的戏剧性叙事手法使小说不同于一般的通俗小说,并且因此具有了伟大的艺术力量和思想。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戏剧性叙事特征;冲突;时空;语言

"Pride and Prejudice" Dramatic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Abstract

"Pride and prejudice," the novel can be called one of the classic masterpieces of the Jane Austen, the novel has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therefore attracts a batch of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and a number of reader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is its dramatic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of its dramatic narrative features to be discussed.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fiction of the dramatic conflict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lot and elaborates the structure;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ingle concentration of enrichment of time and space, and embodies the characters and the place of a single choice; The last part mainly expounds the novel in dramatic dialogues, and highlights language’s deep meaning and ironic characteristics. The drama narrative technique of the novel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popular fiction, and thus has a great power of art and thought.

Key Words:“Pride and prejudice”, Dramatic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 Conflict, Time and Space, Language

目录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II 前言 (1)

一、戏剧性的冲突 (1)

(一)情节冲突 (2)

(二)结构冲突 (3)

二、集中单一的浓缩时空 (4)

(一)场所选择的单一 (4)

(二)人物的单一 (4)

三、戏剧性的人物对话 (7)

(一)语言上的言近旨远 (7)

(二)语言上的反讽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1)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叙事特征

前言

简·奥斯丁是身处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她还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坛上最后一个小说家。我们所熟知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这六部长篇小说就是她花费了一生创作的结果,虽然她的作品在广度和深度的反映上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1](P23)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以其独特的“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1](P30)的风格吸引着一代代读者,在经历了近二百年的风风雨雨之后, 她终于被举世公认为经典作家, 而且如一位奥地利评论家大卫·塞西尔所说:“在所有英国作家中, 唯独她的声望最为稳固。”[2](P35)

《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不仅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同时这部小说还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小说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主要围绕班纳特一家五个女儿的婚姻故事而慢慢展开。

我们知道重大的社会矛盾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并没有得到反映,但小说却反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观察力,即作者她那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作者用这种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生活世界的小天地,这一点在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这两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品它那轻松诙谐的格调,富有戏剧性冲突的特色使无数读者对这部小说爱不释手。但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的戏剧性叙事特征,这也是它拥有国内外大批忠实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它的戏剧性叙事特征本文将从戏剧性的反讽、时空高度浓缩以及人物的对话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独特魅力。

一、戏剧性的冲突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的矛盾冲突随处可见,并且具有戏剧性,这也是小说叙事的一大特征。冲突一般是指在意见、兴趣等各方面的碰撞或分歧,尤其是指由于那些不可调和的愿望、目的等所引起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斗争。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戏剧性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个

巢湖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

别场面和情节的处理,第二个方面就是整部作品的构思。她善于对语言进行惊心的雕琢,为人们揭开层层矛盾冲突,从而构筑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

(一)情节冲突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冲突首先在情节上就有很好的体现。这部小说的情节平淡无奇,没有冒险奇遇,没有滔滔雄辩,所描写的无非是英国平静的乡村生活,或者是乡村绅士淑女间的男婚女嫁,难免会单调乏味,落入俗套。然而,“只有具有心灵修养的人才能完全欣赏奥斯丁小姐的精巧艺术。”[3](P55)也许大家会奇怪如此简单的情节竟然会如此吸引读者,这是因为作者她运用了讽刺性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让人忍不住想一直看下去。

小说中的众多情节作者都做了喜剧性的处理,让人看了有时忍不住发笑。我们在一边被文中激励的矛盾冲突所吸引,一边为情节所捧腹大笑。相信看过这部小说的读者都不会忘了文中柯林斯向伊利莎白求婚的场景,这个求婚过程本身上就是充满了矛盾冲突。他那些充满滑稽口吻的求婚词至今仍在我们的耳边回响,文中也有大量这样的情节。例如文中柯林斯虔诚地向伊丽莎白表白时,说道:“……我差不多一进屋子,就挑中了你做我的终身伴侣”,“在我还控制得住我自己感情的时候,先谈谈我要结婚的理由,更要谈一谈我来到哈福德郡择偶的打算”,而且还严正声明有四点理由。事实上,在观众眼中他的这段求婚词显得十分滑稽可笑,我们就像在看一幕活生生的闹剧,讽刺之意就不言自明了。结果毫无疑问就是他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然而伊丽莎白的拒绝也很有意思,一开始她表明自己很荣幸得到他的求婚,接着她果断拒绝,因为她除了谢绝之外,别无办法,在这里矛盾冲突就一下子凸显了出来。柯林斯在遭到拒绝后,他并没有放弃,因为在他看来那些年轻的姑娘们遇到别人的第一次求婚,即使她们心里是愿意答应的,但口头上总是会拒绝,有时候甚至会拒绝两次三次。与此同时拿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财产来炫耀,可结果还是一样,再次遭到了拒绝,到了这里冲突就更加的明显了。可让人嗤之以鼻的是他仍然不放弃,甚至是不知廉耻死皮赖脸的继续追下去,并且还盲目的认为她的拒绝其实还是在鼓励他的追求。得到的只是伊丽莎白的严词拒绝,这是他显得十分的狼狈,但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他找了一个不存在的借口好让自己下得了台。他认为只要伊丽莎白的父亲做主应承了他的请求,伊丽莎白就不会拒绝,显然这只是一个借口,让自己下台的借口。在这个求婚的过程中,矛盾冲突就显得十分鲜明。大家都知道伊丽莎白肯定只会拒绝,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叙事特征

只有柯林斯不这么认为,他反而认为他的求婚是一定会成功的,而结果也与他自己的想法大相径庭,在这里两个人对求婚这件事的看法发生了分歧,而柯林斯为了求婚能成功也做了一番的斗争,从而使小说激烈的矛盾冲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将小说的故事情节推向了喜剧的高潮。

(二)结构冲突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戏剧性冲突,还体现在整部小说的构思上。文中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随处可见,如达西只是大致了解班纳特家的情况后就初次认定,由于班纳特家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他们的几个女儿以后肯定很难找到像样的人家,可结果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却是他本人娶了班府的二小姐伊丽莎白,而他的好友彬格莱先生娶了班府大小姐吉英。而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曾经发誓决不嫁给达西,可是后来还是欣然地做了名副其实的达西夫人,这样的结构安排就充满了矛盾冲突,极富戏剧性,从而使小说具有了戏剧性的冲突这一叙事特征。

此外文中那位专横跋扈的德·鲍夫人,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可以毫无疑问的嫁给自己的外甥达西,不惜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方法来防止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结合,甚至是不怕辛苦,由自己亲自出马,先使出了威吓伊丽莎白这一招,接着又忙着去训诫达西。可后来恰恰是德·鲍夫人及时的“穿针引线”,促使了达西立刻第二次向伊丽莎白求婚和伊丽莎白的欣然应允,因为当时伊丽莎白和达西两个人之间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沟通。看到这里,读者肯定会想象德·鲍夫人当时有多么的后悔,这里结构冲突就显而易见了。

然而,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提班纳特太太。我们知道上面所谓的几位“智者”都被现实嘲弄了一番,而班纳特太太作为最滑稽可笑的“愚人”,到最后却被证明是最正确的。班纳特太太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自己的女儿身上,从想要把自己的一众女儿嫁出去开始,她就闹出了不少的笑话,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被大家嘲讽的对象,然而被大家尽情嘲讽的还有她那“举世公认的真理”。可是后来,小说的发展发生了一个大的逆转,班纳特太太的那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得到了全面的兑现,小说也以此告终。事实果然如此,只要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着娶一位太太,达西娶了伊利莎白,而好友彬格莱则娶了吉英,就连柯林斯最后也是娶了夏绿蒂。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班纳特太太预言的正确,而不可以一味地嘲笑她,这也告诉了我们荒谬可笑的一厢情愿和“举世公认的真理”原来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尽管超越了一半意义上的是非观念,却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对生

活深刻体验的结果。很可能最后被证明是正确的,往往是被嘲笑最多的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结构上的矛盾冲突不言而喻,奥斯丁善于运用具有戏剧性冲突的语言,向读者展示她的理性思考,也因此,她的小说具有永久的独特魅力。

二、集中单一的浓缩时空

通常考虑到舞台背景的物质性,人物、时间、地点等因素在戏剧中一般很少发生一些大的转换,集中,毋庸置疑是戏剧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段。无论是布瓦洛的“三一律”还是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都是其存在的一定合理性,因为戏剧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舞台的表演,叙事作品的戏剧性特征同样也体现在时间和空间这两方面的集中处理上,而《傲慢与偏见》的时间和空间就是经过这种处理的结果。

(一)场所选择的单一

纵观全文,似乎只有哈福德郡的浪博恩、麦里屯,肯特郡的汉斯福,以及德比郡的蓝白屯等几个地点能够真正意义上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所,而小说中出现的主要地点总的来说也确实只有这几个地方。纵观这些不同的地点,只要你善于观察并且足够细心的话就会发现,一切有人物活动(跳舞、谈话)的戏都集中在两类场所中,大一点来说就是室内和室外,具体一点来说就是客厅和花园,文中这几处地方虽然不同,但是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所实际上则只有这两种形态。从这一点来说,小说在场景的选择上确实显得比较单一。尽管如此,这也并没有消减奥斯丁小说的艺术魅力,我们依然会对她写的这本小说爱不释手。

(二)人物的单一

小说中的人物叙述也显得比较单一,总是一两个主要人物紧紧地抓住了小说叙述的视角。哪怕是对一个别开生面的舞会的叙述,一两个主要人物依然会紧紧地占据小说叙述的镜头。如文中对第一次在班府舞会上的叙述,文中真正涉及到的人物就只有彬格莱、达西和伊丽莎白三个主要人物,而其他的一些人物和事件,

都是在其他的场合、其他的时间通过人物的一些对话来追述的,例如彬格莱先生首先是和夏绿蒂跳了舞,并且两次邀请了吉英跳舞,而他的好友达西则不屑跟朗格太太谈话等这一系列事件,,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到。另外,第二次在卢府的舞会上也是如此,伊利莎白和达西两个主要人物照样成了小说叙述的中心。

这也就是说,小说中的叙述场景很少涉及到环境特征,因为它是集中在单一场景中的小范围之中的,谁也说不清楚班府、卢府和尼日斐庄园的客厅这些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而班家花园又与罗新斯(柯家)花园有什么区别,因为小说中多半是含糊不清、抽象的室内、外场景。然而,有一处例外,那就是彭伯里庄园,庄园中涉及到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景色描写。由此看来,小说的叙述者并没有花太多的心思在广阔的社会场面的描写上,也并不专注于景色和环境的叙述和描写,他的目的只是想筑建一个能给人物提供活动,建立各种关系的“舞台”。其实也只有这样,在那些含糊不清的场景中人物才能更加突出,含糊不清也才更有普遍性,这样的场景才更能成为表演生活剧的普遍场景,同时这一点也更是符合了戏剧的整一要求的。

如此看来,人们对小说作者的指责也是带有一定的“偏见”的,认为奥斯丁的小说背景窄、场面小。而外界关于她的一些评论“场面用在小说里还不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用在戏剧里就会刚好合适”,[3](P60)这句话就反驳了人们对她的指责,因为这句话从反面证明了她的小说里场景与场景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没联系的,场景的集中并不意味着彼此孤立,实际上它们是通过一系列的事和物而有机地串联了起来,譬如人物之间的对话,叙述者必要而简略的交代以及书信的介绍、补充等等。

有时为了达到同样的效果,对小说中场景的转换和衔接的描叙也是含糊和简洁的,常常只需要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引出了另外一个场景。譬如,当伊丽莎白要到尼日斐去探望因为生病而滞留在那里的姐姐吉英时,小说中只用了一句话描叙,写到“三姐妹到麦里屯分了手’就这样轻松地脱离了前一个场景,接着就写道;“留下伊丽莎白独个儿继续前走,急急忙忙地大跨步走过一片片田野,跨过了一道道围栅,跳过了一个个水洼,终于看见了那所房子”,这样就把场景一下子转换到了尼日斐府餐厅。毋庸讳言,戏剧性小说中会有不可避免的非戏剧性概述的出现,“就戏剧这个词的全部意义来说,在小说中显然是没有”。[3](P65)因而《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叙事特征正是通过相对地拉长和缩短场景和概述的叙述事件来体现的。

如此一来,有时候小说为了能够有效地把人物和事件集中在几个场景中,就必须提纲挈领地交代那些“纯时序”的“催化”成分。而遇到必须做出交代和过度的时候,作品就要通过尽力加快小说情节发展的节奏来实现。如当伊丽莎白等着她舅妈夫妇俩带着她去湖区游玩时,却只等到行期推迟两周的信,为此她也十分失望。然而就在此时,小说叙述的节奏就突然地加快:“舅父母还得过四个星期才能来。可是四个星期毕竟过去了,嘉丁纳夫妇终于带着他们的四个孩子来到了浪博恩”。在这里作者巧妙的只用了两个简洁的句子就把一整月的时间都交代过去了。至于要是碰到必须过度的地方,作者常常用“于是”、“至于”等词汇将时间浓缩或将事情省略。如第55章彬格莱重返浪博恩时,班纳特太太留他吃饭,他已有约会,因此班纳特太太邀请他下次再来。他说他随时都乐意来,只要她不嫌麻烦,他一有机会就来看他们。接着班纳特太太就问他明天能不能来,彬格莱就表示他有时间,,没有约会,于是就爽爽快快地接受了班纳特的邀请。在这里,小说就用了于是这个词汇,将时间进行浓缩。

此外,在戏剧中,“通常人物只有过去时,即人物出场时,基本性格,素质已定型,人物既定素质可以决定情节,而情节反转来又逐渐改变人物。”[4](P154)由此可见,能够区别史诗和戏剧的一个显然的标志就是看有没有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傲慢与偏见》为了保证小说在时间上的整一,突出“现在性”,不管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还是陪衬人物,其主要性格特征在他们露面前就已经基本形成,而有些“过去时”,像小说中人物的历史,以及需要消耗时间和费事的情节,则主要通过对应场景中的人物对话和书信的形式来追述、补述,为现在时所服务,使叙述时间集中和依赖于现时的时间。如吉英通过书信对自己途中淋雨在彬格莱家耽搁一事作的一番叙说;又如文中达西对自己过去的回述,就发生在向伊利莎白开诚布公抒说对她的情意时;而韦翰的现状,就是通过嘉定纳太太给伊丽莎白的信来透露的,信中又体现了达西的思想动态。不管是概述,追述还是补述,这些多数属于罗朗·巴特所说的催化。“凡是记录下来的东西总是以值得记录的重要东西的面貌出现的,即使是催化,它也是“不断地触发话语的语义张力,不断地说:曾经具有、将要具有意义”。[5](P15-16)而这样一来,《傲慢与偏见》中的叙述形式就变成了叙述时间比故事实际发生时间更短的形式,也也是小说戏剧性叙事特征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戏剧性的人物对话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叙事特征,在大量使用的人物语言上也有重要的体现,尤其体现在文中精彩的人物对话上,有些对话乍一看就是很好的舞台对白,几乎都不用很大的改动。具体就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语言上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富有诗意和哲理性;另一方面就是反讽性的语言,在一字一句中就能体现出戏剧性叙事特征。正如19世纪著名的评论家乔治?亨利?路易斯所说:“她掌握了戏剧手法这门难得的、困难的艺术;她不是告诉我们人物如何如何,她把人物摆在我们面前,让他(她)们自己表演”。[4](P154)奥斯丁就是善于通过人物角色的自我表现来展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从而打动读者。“她这种戏剧技巧,高就高在我们看了蠢人蠢事又好笑又好气的时候,一边是笑泪与同情,一边又感到,正是那样的人才说出那样的话……创作之为上品者并不在于为人物物色新的语言,而在于为他们物色真实的语言。”[3](P44)这样的语言其实就是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语言。

(一)语言上的言近旨远

在《傲慢与偏见》中,那些通俗易懂、干净利落,同时又生动有趣,而且富有诗意和哲理性的人物对话所使用的语言也符合了戏剧语言的特点,从而使小说具有了戏剧性特色,因为戏剧性的叙事特征也表现在语言的诗意和哲理性上。有些对话符合舞台语言的特点,几乎不用多少的改动就可以搬上台。

如文中第10章达西先生和彬格莱小姐之间的一段对白,就相当具有戏剧语言的特色。彬格莱小姐奉承达西时谈论到他写给达西小姐的信,认为达西小姐收到信肯定会非常高兴,而达西却没有回答。接着彬格莱就夸奖他写信写得快,很少见,达西这时却认为她说的不对,并说自己写得慢。这时彬格莱小姐就问起他一年里头要写多少信,并认为这会很烦,因为还得写事务上的信,达西的回答很有意思“这么说,这些信总算幸亏碰到了我,没有碰到你。”听完这个回答后,彬格莱小姐就希望他告诉他的妹妹,自己很想和她见见面。达西的回答依然很有趣,他说自己已经遵命告诉她了。此时的彬格莱却注意起了他的笔,她再次向达西献殷勤,拿修笔是自己的拿手好戏作借口,希望能够亲近他。可达西表示向来都是自己修理,依然谢绝了她的好意。

这段对话向我们展示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是极尽恭维之词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冷冰冰爱理不理的人物形象。达西和彬格莱之间的对话其实只是很简单的你问我答,但这种简单的你问我答,就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两个人在聊天,明明白白,一清二楚就像白话,没有优美动听的语言,具有戏剧语言的简洁省略。再加上对话在安排上的巧妙,又显得相当生动有趣。

我们再来欣赏对主人公伊利莎白和达西在舞会上的一段对话的描写。在舞会上达西问伊丽莎白谈谈书本怎么样,伊利莎白拒绝了他,她认为他们读过的书会不一样,体会也各有不同。达西为她的想法感到抱歉,他认为如果真是如此,也不是就无从谈起,他们也可以比较各自不同的见解。伊丽莎白表明态度,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在舞会里谈论书本,因为她无法集中精神,总是会想别的事,因而再次拒绝了他。这时达西带着犹疑的眼光询问她是否在为眼前的场合烦神,伊丽莎白的回答是肯定的。其实, 她的思想早跑走了,她甚至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接着伊丽莎白就想证实自己听说的是不是正确的,就问达西先生是否他真的生来不能原谅别人,一旦和别人结下了怨, 就消除不掉,并且想知道他结怨的时候是否很认真。达西的回答很坚决,正是如此。紧接着伊丽莎白就问他是不是从来不会受到偏见的蒙蔽,而达西的回答依然很肯定。听完他的回答,伊丽莎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对于某些坚持己见的人来说, 在拿定一个主张的时候, 开头应该特别慎重地考虑一下。此时的达西却很礼貌地询问起了伊丽莎白问他这些话的用意,伊丽莎白竭力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解释到,这不过是为了要把他的性格弄清楚罢了。

从这幕对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使用语言上的特点,即富有幽默、机智、诗意和反讽意味,使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对话别有一番意味。当然,不可否认这是作者充分发挥其艺术才能的结果。不论是达西先生的自视甚高也好,还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攻击也好,两人的谈话都是含义深远,意蕴深长,就像是戏剧的潜台词。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伊丽莎白的人物性格,即活泼调皮和机智幽默。从表面上来看这些对话确实是带有攻击性的,可从本质上看则完全是理性的对话,这也是符合他们各自的身份和心理状态的。也正是经过一次次的对话,达西和伊丽莎白才一步步真实地了解了彼此,从而消除了对对方的误会,转变了对各自的态度和看法,最后都爱上了对方,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语言上的反讽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在反讽性的语言上也有很好的体现,她的小说通常只需要只言片语就能达到戏剧性的讽刺效果,使小说具有喜剧色彩,因为人们的愚昧无知和盲目在她讽刺的笔调下暴露无遗。老舍对喜剧语言曾有过这样的要求:“它必须深刻,同时又要轻松明快,使大家容易明白,而又不易忘掉,听的时候发笑,日后还咂着滋味发笑。”[6](P34)奥斯丁的语言就完全符合了这一特点,所以才保持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如小说的开场白“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句话就为小说定下了喜剧性的讽刺基调。而后面的一句话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仿佛是要讨论有关哲学的重大的问题,笔调显得庄重、严肃,但突然句中的口气一转,“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句话就反映了这个真理就是一个有钱的男人一定要娶一位妻子,换言之就是一个没有财富的女子需要一位有钱的丈夫作为依靠。在这里笔调就显得平平淡淡,让人忍不住想笑。在作者反讽的笔调下,这句话在最终的意义上和当初的陈述方式之间出现了重大的反差,同时也使小说具有了浓厚的戏剧性特色。

《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太太,小说在一开头给她打上了“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标记,因为只要当她碰到了不称心的事,她就神经衰弱起来。如在作品的一开头,班纳特太太就急着在别人之前认识彬格莱,不把希望寄托在朗格太太的介绍上。于是这个时候她就向众人传达这样的信息,她不相信朗格太太会为她介绍,因为她自己有两个侄女。并且说她是个为自己着想、虚情假意的女人,自己瞧不起她。可是当吉英与彬格莱的婚事确定了下来,这个时候再次提起朗格太太,班纳特太太却非常高兴的夸奖起了她,认为她这个人真的是太好了,甚至夸奖她的侄女们都是些规规矩矩的好姑娘,唯一不足就是长得一点也不好看,不过自己还是真的喜欢她们。很难想象这两段出自一人之口的话,其中的讽刺意味跃然纸上,小说的戏剧性特色也不言而喻。

另外文中大量带有反讽性的人物对白也使小说具有了戏剧性的色彩。如小说中班纳特夫妇关于彬格莱先生租下尼日斐花园的一段有趣的对话,班纳特太太对其丈夫说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问他可曾听说过,班纳特先生就回答说没听说过,接着班纳特太太就郑重其事地说确实如此,因为郎格太太把这件事的底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起初班纳特先生并没有理睬她,这时太太就不耐烦地嚷起

来了,并问他难道不想知道是谁租去了吗,而此时班纳特先生认为听听也无妨。这句话鼓励她讲了下去,她听郎格太太说尼日斐花园被英格兰北部一个有钱的少爷租去了。她还听说这个有钱人在星期一那天,乘着一辆驷马大轿车来看房子,非常中意后,当场就谈妥了,租了下来。并且他计划在‘米迦勒节’以前搬进来,准备叫几个佣人来住。接着班纳特先生就问起了这个人的姓名,太太就答道彬格莱,紧接着班纳特先生就问他是否单身,这时班纳特太太十分兴奋。因为他是个单身汉,而且还是个收入不菲的单身汉,她认为这是女儿们的福气。这却令班纳特很不解,这关女儿们什么事。原来他不知道自己的太太此时心里打的算盘,她盘算着让这个阔少挑中自己的一个女儿做老婆。而班纳特先生却很疑惑难道这个阔少住到这里就是有了这个打算,太太却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不过她打心里却希望他能看中他们的某一个女儿。

这段对白通过他们的自我表演向我们呈现了出来,对白中字里行间的反讽意味不言而喻,并不需要我们过多的解释。这段对话更是将开场白中“举世公认的真理”所包含的两方加以戏剧化了。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说话非常幽默, 并且带有讽刺意味的人物形象,而这个人就是班纳特先生。至于班纳特太太,虽然从她的口中说不出讽刺话,她说的话给人的感觉就是又长又别扭,但她极有喜剧色彩的个性完全得到了体现,因为她的话就像是感情冲动的叫喊。奥斯丁善于运用反讽的笔调,她的反讽反映了她的不屑,她的幽默折射了她的无奈,从而向世人展示了她小说的伟大艺术魅力。

结束语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叙事特征使小说不同于一般通俗小说的叙事手法而具有伟大的艺术力量和思想。论文通过在戏剧性的冲突、集中单一的浓缩时空以及戏剧性的人物语言三方面的叙述可以使我们看出奥斯丁小说具有的独具一格的戏剧性叙事风格,也可以从中领悟到小说伟大的艺术影响力。就像乔·亨·路易斯所说的那样“奥斯小说的伟大之处,即她那绝妙的戏剧力量,比司各特的一切更近似莎士比亚的最伟大的特点”[3](P32),确实如此,奥斯丁总是能以她那戏剧性的叙事风格在文学上占有一席之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参考文献

[1]朱虹著.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朱虹.奥斯丁和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朱虹.奥斯丁研究 [M]. 上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4]论简?奥斯丁的小说 [M]. 转引自《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6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5]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老舍. 戏剧语言—在话剧、歌剧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7]黄新叶.论简·奥斯丁笔下的女性形象 [J]. 南昌高专学报,2009(6).

[8]童慧萍.论《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叙述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2002(3).

[9]姚丽华.论《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特色 [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5).

[10]马红玲.论《傲慢与偏见》女性主体意识与叙事技巧 [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6).

致谢

四年的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与此同时经过几个月的查资料、整理材料、反复修改,论文终于要完成了。随着论文的完成,终于让我在大学的生活得以划下完美的句点,此刻感慨良多。首先,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吴玲老师,因为论文是在吴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才得以完成的。吴老师指引我的论文的写作的方向和架构,并对本论文初稿进行逐字批阅,指正出其中误谬之处,使我有了思考的方向,他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其次,我要感谢在论文写作中给予喔帮助的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在整个的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的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个论文。最后,要感谢在大学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

傲慢与偏见人物特点

傲慢与偏见人物特点 1.伊丽莎白·班内特(Elizabeth Bennet):班内特家二小姐,二十岁,故事的主角。活泼,聪明,机智,经常由第一印象来判断别人。她对于婚姻有着和当时社会不一样的看法,认为只有爱情才能带来幸福,不肯为钱随便找个有钱人结婚。她也看不起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做作。因为达西先生的高傲脾气,加上韦汉先生散播的谣言,对达西先生产生种种误会,对他的人格打了极低的分数。但随着时间的过去、事件的发生,伊莉莎白对达西先生的看法开始有了改变。从原来的鄙视转为满心的钦佩和感激。 2.达西先生(Mr. Darcy),全名费兹威廉·达西(Fitzwilliam Darcy):一位富有的年轻人,故事主角。他是宾利先生的好友,外表英俊且风度翩翩的绅士,个性内敛和高傲,对宾利先生打算跟不适合的女子结婚一事十分不满,同时也看不起其他人的趋炎附势。因不习惯和人打交道,所以经常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引来不少的毁谤声。但被伊莉莎白拒绝求婚后,也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改掉了高傲的脾气。在莉蒂亚一事上,给予不少的帮助,使莉蒂亚的名声没有败坏。 3.班内特先生(Mr. Bennet):一个住在英国德福郡的绅士.他已婚并育有五名女儿。但他的财产需要由男性继承,所以在他死后,他的遗产将会由和他有着差劲关系的柯林斯先生(Mr Collins)继承。班内特先生是一个温柔而体贴的人,对他的两位大女儿,珍和伊丽莎白宠爱有加。不过,他不喜欢他的妻子和三位小女儿的愚昧和不理性,经常说她们愚蠢以及嘲笑她们。对自己失败的婚姻已绝望,是个沉默而善变、幽默却善讽的人。对于妻子的愚昧,保持着冷眼旁观的态度。 4.班内特太太(Mrs. Bennet):班内特先生的太太。她人生中最关注的事,是她将来的财产和屋子将会由柯林斯先生继承。因为这件事,她非常渴望她的五个女儿能嫁得好,并尽力撮合新邻居宾利先生和其中一个女儿。她亦希望能够令其中一个女儿和柯林斯先生结婚。是个非常平庸、见识浅薄而又长舌的女人。她的生活重心在于女儿的终生大事,想利用女儿钓金龟婿。 5.珍·班内特(Jane Bennet):伊莉莎白的姊姊,班内特五姐妹中最年长的,也是公认最美丽的一个。她温柔、善解人意,但性格矜持,经常收藏自己的情感。她相信人性本善,凡事都往好处想,认为世界上没有坏人。和宾利先生一见钟情,最后排除万难结为夫妻。 6.玛莉·班内特(Mary Bennet):排行第三,性格并不讨好,是一名书呆子。她鄙视其他姊妹的兴趣,并经常希望能展视自己的音乐才华,及以警世格言来警告身边的人。 7.凯瑟林(凯蒂)·班内特(Catherine "Kitty" Bennet):排行第四,十七岁,经常跟随妹妹丽迪亚。 8.丽迪亚·班内特(Lydia Bennet):排行最小,十五岁。她非常喜欢调情,个性天真而鲁葬。最终和韦克翰私奔,在达西的大力帮助下两人才能结婚。 9.查尔斯·宾利(Charles Bingley):一个单身的有钱人,在班内特的住宅附近租了房子。达西先生的朋友。性格温和,活泼,但易受人影响,所以常被朋友牵着鼻子走。一直爱慕珍·班

傲慢与偏见人物介绍

《傲慢与偏见》人物关系介绍1.伊丽莎白·班内特(Elizabeth Bennet):班内特家二小姐,二十岁,故事的主角。活泼,聪明,机智,经常由第一印象来判断别人。她对于婚姻有着和当时社会不一样的看法,认为只有爱?情才能带来幸福,不肯为钱随便找个有钱人结婚。她也看不起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做作。因为达西先生的高傲脾气,加上韦汉先生散播的谣言,对达西先生产生种种误?会,对他的人格打了极低的分数。但随着时间的过去、事件的发生,伊莉莎白对达西先生的看法开 始有了改变。从原来的鄙视转为满心的钦佩和感激。 2.达西先生(Mr. Darcy),全名费兹威廉·达西(Fitzwilliam Darcy):一位富有的年轻人,故事主角。他是宾利先生的好友,外表英俊且风度翩翩的绅士,个性内敛和高傲,对宾利先生打算跟不适合的女子结婚一事十?分不满,同时也看不起其他人的趋炎附势。因不习惯和人打交道,所以经常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引来不少的毁谤声。但被伊莉莎白拒绝求婚后,也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改掉了高傲的脾气。在莉蒂亚一事上,给予不少的帮助,使莉蒂亚的名声没有败坏。 3.班内特先生(Mr. Bennet):一个住在英国德福郡的绅士.他已婚并育有五名女儿。但他的财产需要由男性继承,所以在他死后,他的遗产将会由和他有着差劲关系的柯林斯先?生(Mr Collins)继承。班内特先生是一个温柔而体贴的人,对他的两位大女儿,珍和伊丽莎白宠爱有加。不过,他不喜欢他的妻子和三位小女儿的愚昧和不理性,?经常说她们愚蠢以及嘲笑她们。对自己失败的婚姻已绝望,是个沉默而善变、幽默却善讽的人。对于妻子的愚昧,保持着冷眼旁观的态度。

浅析《傲慢与偏见》原著与电影中的对白差异 燕楠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傲慢与偏见》原著与电影中的对白差异 姓名:燕楠 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与职业教育学院 系: 专业:英语 年级:2011级 学号:27220113351035 指导教师(校内):丁燕蓉职称:副教授 2013年05月20日

信息时代的个性化与顾客关系管理下的品牌分析 浅析《傲慢与偏见》原著与电影中的对白差异 [摘要]经典文学总是不断被后人作为基础进行艺术再创作,2005年的电影《傲慢与偏见》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在口碑和票房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电影《傲慢与偏见》在尽可能保持原著表意与内涵的基础上,在对话方面做了大量的删减。编剧在台词选用上,有时也会通过修改词组或调整语法的方式来迎合当下的思维方式。 [关键字] 《傲慢与偏见》艺术再创作对白差异

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Dialogu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Film [Abstract]Classic literatures are always used as a basis for art re-creation. The film Pride and Prejudice made in 2005, which received good reputation and great box-office, is a typical example. Even it trimmed a large amount of dialogue s, but also retain ed the original connotation. The scriptwriter of this film sometimes changed the phrase and sentential form to cater for the audience. [Key word]Pride and Prejudice Art re-creation Differences in Dialogues

《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与翻译

《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与翻译 【摘要】从十九世纪开始,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文坛上充斥着哥特式的“恐怖”和浪漫色彩的“感伤”,整个英国小说艺术的情节模式都是一些虚假、做作或者是陈腐、刻板的。文学界几乎忽略了小说的结构形式之美。英国的小说艺术等待伟大作家的拯救,这个时候,乡村女作家简·奥斯丁出现了,她以位数不多的几部作品重新开创了英国文坛的新气象。本文将对其经典著作《傲慢与偏见》中的语言特色和翻译进行研究。【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语言;爱情 青年的爱情婚姻是奥斯丁常常用到的创作主题,他经常以一些家庭琐事为材料进行创作。他的作品也许没有传奇的情节构造、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也没有深邃的思想和多么深刻的涵义。但是通过一些普通事物或者平凡生活中的小事情、小人物,她能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比较自信的作品,是作者对素材精心挑选后的产物。奥斯汀讲那些孤立的琐事和生活片段用缜密的思维进行连接,创作了文学的传奇。 一、作品概述 1813年,著名女作家奥斯汀完整了这部脍炙人口的《傲慢与偏见》,在奥斯汀短暂的创作生涯中,这部作品算是早期作品之一。奥斯汀当时已经37岁,她通过英国当时中产阶级的乡村生的体验与观察,再结合自己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用普通人物平凡生活的小故事凝练出这一部经典著作。这部作品中描写的是一位绅士与一位淑女间的爱情悲喜剧。在刻画生活场景和时代特征的过程中,奥斯汀将她的优雅技巧和精妙剧情构建展现得淋漓尽致。奥斯汀的这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赫然跻身世界十大名著之列。而奥斯丁本人也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受读者欢迎的英国女作家。这部作品讲述的是绅士达西与淑女伊丽莎白之间的情感纠葛,二人从一开始的各自傲慢与心怀偏见,最后经历艰辛坎坷,终于冰释前嫌,所有傲慢与偏见都烟消云散,终于结为秦晋之好的故事,这也是这部小说的主要线索。达西与伊丽莎白最终的婚姻是美满而幸福的,这也正代表了作者的婚姻观念。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寻到作者奥斯丁年轻时初恋的影子。年轻的奥斯丁与他的初恋情人在姐姐的婚礼上因为姐姐的发言而产生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俩人从相识、矛盾一直到坠入爱河。然而俩人的身份地位有很大的悬殊,奥斯丁的初恋情人汤姆是出身于下层中产阶级家庭。为了能让汤姆以后的生活更加富裕,奥斯丁最终没有与汤姆私奔,而是放弃了这段感情。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劳燕分飞在作品中却被她改编成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在奥斯丁看来,俩人相爱,就应该互相欣赏而成全堆放,而是不委曲求全,最后俩人都不能幸福。在《傲慢与偏见》奥斯丁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达西与伊丽莎白最初一见钟情,但是受别人的意见左右而互相迁就隐忍,他们没有抓住最佳的机会相互表白,但是最终他们活得了幸福的婚姻。爱情在奥斯丁看来是可贵的,而不是建立在金钱与物欲基础之上的。 二、语言特色 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深刻的分析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活动,而且表达了强烈的意念,这也是这部作品最大的语言特色。作者在作品中追求的是人物的行为和言论如何能方便读者理解,符合读者的理解和语言习惯,并将这一点做到恰到好处。这种要求无形中限制了言语行为学的应用方式以及基本内涵的表达。例如某人物在说话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语言能力,而且要在言语时表达出足够的诚挚。并且,言语人不能对自己所作的行为和言语反悔,而是要负责到底。语言特色显著展示要求必须达到这一点。在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反讽”是最为显著的语言特色。这种语言特色的外在表现就是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对自己说出的话是否定的,说话人用自己的语言挑战自己话语的诚实性,说明言语者本身就存在无诚意意识。我们再对作品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以及中心思想。我们发现作品的语言表现能力是这部作品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由于其主题中鲜明

电影傲慢与偏见2005_同步台词

7 INT. ASSEMBLY ROOMS - MERYTON VILLAGE - NIGHT. The local subscription dance is in full swing, (Dance 1). It's a rough-and-ready, though enthusiastic affair: yeo man farmers, small-time squires with their ruddy-cheeked daughters. Lydia and Kitty are dancing. LYDIA: I can't breathe. How am I going to dance all night if I can't breathe? KITTY: My toes hurt already. Lizzie and Jane are a little apart from their family. Jane looks breathtaking. LIZZIE: Well, if every man in this room does not end the evening in love with you then I am no judge of bea uty. JANE: Or men. LIZZIE: Oh, they are far too easy to judge. JANE: They are not all bad. LIZZIE: Humourless poppycocks, in my limited experience. JANE: One of these days, Lizzie, someone will catch your eye and then you'll have to watch your tongue. She stops speaking and stares. A dazzling group enters the room: George Charles Bingley (25) a good hearted soul but prone to bumbling embarrassment when his enthusiasms get the better of him, his sister Caroline (23) a victim of every latest fashion, counting herself superior to most company she encounters, and finally, Mr Fit zwilliam Darcy (27) dashing, brooding with an introversion which could be misconstrued as hauteur. They are dressed in the highest modes. The music and dancing stops as the local people turn and stare. The newcomers - creatures from another worl d - make quite a stir. Darcy surveys the hall. He catches Lizzie's eye. She stares, with a kind of surprised shock. Caroline Bingley turns to Darcy. CAROLINE: Oh dear, we are a long way from Grosvenor Square, are we not, Mr Darcy? He does indeed look superior to the assembled company. SIR WILLIAM LUCAS (53) a hale but unsophisticated member of the self-made gentry, hurries to greet the ne w arrivals. He leads them down the center of the dance floor towards the best seats in the room, stopping occa sionally to introduce them to various parties. Lizzie's great friend Charlotte Lucas, Sir Williams’ daughter - an intelligent, sensible woman in her late twenti es, comes to Lizzie's side. LIZZIE: So which of the painted peacocks is our Mr Bingley? CHARLOTTE: He is on the right, and on the left is his sister. LIZZIE: And the person with the quizzical brow? CHARLOTTE: That is his good friend, 'Mr Darcy. LIZZIE: He looks miserable, poor soul. CHARLOTTE: Miserable he may be, but poor he most certainly is not. LIZZIE: Tell me. CHARLOTTE: Ten thousand a year and he owns half of Derbyshire. LIZZIE: The miserable half? They share a complicit giggle. Sir William Lucas arrives with Darcy and the Bingley's to introduce his daughter Charlotte and the Bennet fa mily. Behind them the music and dancing re-start where they left off. SIR WILLIAM: (to Mr Bingley) My eldest daughter you know, Mrs Bennet, Miss Jane Bennet, Elizabeth and Miss Mary Bennet. MRS BENNET: It is a pleasure. I have two others but they are already dancing. Mr Bingley is transfixed by Jane and gazes openly at her. MR BINGLEY: Delighted to make your acquaintance. SIR WILLIAM: And may I introduce Mr Darcy. (Significant look) - of Pemberley, in Derbyshire! A stiff bow from Darcy, Lizzie smiles, Darcy does not. 8 INT. ASSEMBLY ROOMS - MERYTON VILLAGE - NIGHT. Moments later. Lizzie is standing in a small group with Jane, Bingley, Miss Bingley and Darcy. JANE: How do you like it here in Hertfordshire, Mr Bingley? MR BINGLEY: (smiling at Jane shyly) Very much. LIZZIE: The library at Netherfield, I've heard, is one of the finest in the country. MR BINGLEY: Yes, it fills me with guilt. He looks at Jane and a little blush starts around his collar. BINGLEY: Not a good reader, you see. I prefer being out of doors. I mean, I can read, of course and, and I'm

电影傲慢与偏见的语言风格特点分析

风格与特色 MOVIE LITERATURE 2012年第11期/电影文学 电影《傲慢与偏见》的语言风格特点分析 ■廖锦超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摘 要]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最为基本的手段,通过对电影《傲慢与偏见》呈现的语言特色中讽刺 诙谐艺术的分析,着重关注其人物对话描写艺术,如白描、反语、夸张等,进而研究作品中人物语言风格机智、 幽默、妙趣横生之谜以及赋予人物的性格特征。[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语言风格;特点分析电影《傲慢与偏见》是根据英国文学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 )的小说作品改编而成的,该片以家庭风波和婚姻嫁娶为题材,描写的是18世纪90年代体面人家的生活和交往。作品用看似平凡却繁琐、小天地折射大世界的笔调,将电影中的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耐人寻味。在经历了两个世纪后,该作品仍影响深远,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简·奥斯丁刻画的人物对话鲜明生动,颇具个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本文尝试分析电影《傲慢与偏见》书中的人物对话风格,研究作品中人物对话语言风格机智、幽默、妙趣横生之谜。 一、讽刺意味浓厚, 善于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在西方很多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中,幽默成为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语言现象。当然,幽默不单纯是引人发笑,更重要的是达到特定的语言效果,从而表现作者的创作风格。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表现了其嘲讽与高超的幽默艺术。 电影情节上的戏剧性构思和嘲讽元素用得恰当好处。《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先生与自己的太太思想和言行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简·奥斯丁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表明贝内特先生的态度,而是独具匠心地将贝内特先生与其夫人的思想矛盾融于故事情节的构思上 。“我看没有那个必要。你带着女儿们去就行了,要不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 你一去,宾利先生倒作兴看中你呢。 ”贝内特太太为了女儿的婚姻做准备,急于让自己的丈夫去拜访宾利 。“我很乐意,这是我们惟一的一点意见分歧。我以为,我们的意见在每点上都能融洽一致,可是说起……”贝内特先生早已对自己妻子的心思心知肚明,其回答不仅对妻子的急于求成的心态进行了一番嘲讽,同时也干脆表明了自己并不愿意主动去拜访宾利先生的意愿,即使情节发展到后来两个女儿对军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贝内特先生仍旧说出了这样的话。 这种戏剧性的反讽构思,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臆想进行嘲讽。一开始,电影的主角达西认定贝内特家的家庭环境不好,很难找到有钱有地位的“好男人” ,而故事到最后恰好是他娶了伊丽莎白。而发誓不要嫁给达西的伊丽莎白, 最终还是做了达西夫人。还有电影中曾不可一世的咖苔琳夫人,为了不让伊丽莎白和自己的外甥达西结合,先是自己亲自出面,去威胁并企图呵斥伊丽莎白,后来又去劝说达西,可两人最后还是圆满地结合在了一起。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这几位“智者”受到现实嘲弄的同时,书中那位最可笑的“愚人”贝内特太太,最后却被证明是最 正确的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种荒诞的真理的滑稽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是非观念,但也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贝内特先生在电影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要是有年轻人来向玛丽或基蒂求婚,就让他们尽管来好了,我正闲着呢。 ”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找到真正的幸福,让她们开心快乐,当故事情节发展到伊丽莎白对贝内特先生表明对达西有深厚的感情后,贝内特先生被达西的所作所为感动,开始对达西有所改观,但他的情感的表达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而是用幽默的语调来凸显出自己的态度,从而在含蓄中使得电影在整个结构上更具有情感的深刻性。 奥斯丁的讽刺艺术,不仅表现在众多情节的喜剧性处理上,还表现在许多人物的喜剧性格上。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读者了解到了形形色色的电影人物。贝内特先生的语言就是其中很好的说明 :“她们哪一个也没有多少好称道的 ”“她们像别人家的姑娘一样,一个个又傻又蠢,倒是莉齐比几个姐妹伶俐些。 ”二、对话语言极具个性,为故事的情节推波助澜 对话描写是文学作品常用的基本艺术手段。一方面借助电影人物对话可以刻画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简·奥斯丁善于在人物对话中制造多层次的人物性格,产生了言外之力,刻画出既鲜明生动、富有个性、含义丰富的人物性格,又表达了复杂的情感,烘托了主题,并奠定了幽默讽寓的基调。 在对话中塑造鲜明的个性特征,如电影《傲慢与偏见》 中设计了这样一段对话,达西 :“贝内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抓住这个机会跳一场苏格兰舞 ?”……“我压根儿不想跳苏格兰舞— ——现在,你是好样的就是蔑视我吧。”伊丽莎白回答道。后来达西也回答了一声 :“实在不敢。”当格莱小姐刚要谈起苏格兰小曲,达西趁机说了这样一句话,傲慢 074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电影台词 新版

Pride and Prejudice Clip1 (01:07:14—01:16:55) E-Elizabeth; C-Colonel Fitzwilliam; D-Darcy; B-Mrs. Bennet; J-Jane E: So how long do you plan to stay? C: As long as Darcy chooses. I am at his disposal. E: Everyone appears to be at his disposal. I wonder he does not marry and secure a lasting convenience of that kind. C: She would be a lucky woman. E: Really? C: Darcy is a most loyal companion. From what I heard, on our journey here, he recently came to the rescue of one of his friends just in time. E: What happened? C: He saved the man from an imprudent marriage. E: Who's the man? C: His closest friend, Charles Bingley. E: Did Mr. Darcy give a reason for this interference? C: There were apparently strong objections to the lady. E: What kind of objections? Her lack of fortune? C: I think it was her family that was considered unsuitable. E: So he separated them? C: I believe so. And I know nothing else. D: Miss Elizabeth… I have struggled in vain and I can bear it no longer. These past months have been a torment. I came to Rosings with the single object of seeing you. I had to see you. I have fought against my better judgment, my family's expectation, the inferiority of your birth, my rank and circumstance…all those things...but I'm willing to put them aside...and ask you to end my agony. E: I don't understand. D: I love you, most ardently. Please do me the honor of accepting my hand. E: Sir, I appreciate the struggle you have been through, and I am very sorry to have caused you pain. Believe me it was unconsciously done. D: Is this your reply? E: Yes, sir. D: Are you laughing at me? E: No.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 中英文双语简介

Pride and Prejudice Pride and Prejudice is a novel by Jane Austen, first published in 1813. The story follows the main character Elizabeth Bennet as she deals with issues of manners, upbringing, morality, education, and marriage in the society of the landed gentry of early 19th-century England. Elizabeth is the second of five daughters of a country gentleman living near the fictional town of Meryton in Hertfordshire, near London. Though the story is set at the turn of the 19th century, it retains a fascination for modern readers, continuing near the top of lists of 'most loved books' such as The Big Read.[1]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novels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receives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rom literary scholars. Modern interest in the book has resulted in a number of dramatic adaptations and an abundance of novels and stories imitating Austen's memorable characters or themes. To date, the book has sold some 20 million copies worldwide Plot summary The narrative opens with Mr Bingley, a wealthy, charming and social young bachelor, moving into Netherfield Park in the neighbourhood of the Bennet family. Mr Bingley is soon well received, while his friend Mr Darcy makes a less favorable first impression by appearing proud and condescending at a ball that they attend (this is partly explained in that he detests dancing and is not much for light conversation). Mr Bingley singles out Elizabeth's elder sister, Jane, for particular attention, and it soon becomes apparent that they have formed an attachment to each other. By contrast, Darcy slights Elizabeth, who overhears and jokes about it despite feeling a budding resentment. On paying a visit to Mr Bingley's sister, Jane is caught in a heavy downpour, catches cold, and is forced to stay at Netherfield for several days. Elizabeth arrives to nurse her sister and is thrown into frequent company with Mr Darcy, who begins to perceive his attachment to her, but is too proud to proceed on this feeling. Mr Collins, a clergyman, pays a visit to the Bennets. Mr Bennet and Elizabeth are much amused by his obsequious veneration of his employer, the noble Lady Catherine de Bourgh, as well as by his self-important and pedantic nature. It soon becomes apparent that Mr Collins has come to Longbourn to choose a wife from among the Bennet sisters (his cousins) and Elizabeth has been singled out. At the same time, Elizabeth forms an acquaintance with Mr Wickham, a militia officer who claims to have been very seriously mistreated by Mr Darcy, despite having been a ward of Mr Darcy's father. This tale, and Elizabeth's attraction to Mr Wickham, adds fuel to her dislike of Mr Darcy. At a ball given by Mr Bingley at Netherfield, Mr Darcy becomes aware of a general expectation that Mr Bingley and Jane will marry, and the Bennet family, with the

傲慢与偏见经典部分台词

傲慢与偏见(求婚段) D:Are you feeling better? E:I am. Thank you. Will you not sit down? D:‘In vain I have struggled. It will not do. My feelings will not be repressed. You must allow me to tell you how ardently I admire and love you.In declaring myself thus I'm fully aware that I will be going expressly against the wishes of my family, my friends, and, I hardly need add, my own better judgement. The relative situation of our families makes any alliance between us. This must be regarded as a highly reprehensible connection. As a rational man I cannot but regard it as much myself, but it cannot be helped. Almost from the earliest moments of the very acquaintance, I have come to feel for you... a passionate admiration and regard, which, despite my struggles, has overcome every rational objection. I beg you, most fervently, to relieve my suffering and consent to be my wife. E:‘In such cases as this, I believe, the established mode is to express a sense of obligation. But I cannot. I have never desired your good opinion, and you have certainly bestowed it most unwillingly. I'm sorry to cause pain to anyone, but it was most unconsciously done, and I hope will be of short duration. D:And this is all the reply I am to expect? I might wonder why, with so little effort at civility, I am rejected.

傲慢与偏见人物介绍

《傲慢与偏见》人物关系介绍 1.伊丽莎白·班内特(Elizabeth Bennet):班内特家二小姐,二十岁,故事的主角。活泼,聪明,机智,经常由第一印象来判断别人。她对于婚姻有着和当时社会不一样的看法,认为只有爱情才能带来幸福,不肯为钱随便找个有钱人结婚。她也看不起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做作。因为达西先生的高傲脾气,加上韦汉先生散播的谣言,对达西先生产生种种误会,对他的人格打了极低的分数。但随着时间的过去、事件的发生,伊莉莎白对达西先生的看法开始有了改变。从原来的鄙视转为满心的钦佩和感激。 2.达西先生(Mr. Darcy),全名费兹威廉·达西(Fitzwilliam Darcy):一位富有的年轻人,故事主角。他是宾利先生的好友,外表英俊且风度翩翩的绅士,个性内敛和高傲,对宾利先生打算跟不适合的女子结婚一事十分不满,同时也看不起其他人的趋炎附势。因不习惯和人打交道,所以经常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引来不少的毁谤声。但被伊莉莎白拒绝求婚后,也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改掉了高傲的脾气。在莉蒂亚一事上,给予不少的帮助,使莉蒂亚的名声没有败坏。 3.班内特先生(Mr. Bennet):一个住在英国德福郡的绅士.他已婚并育有五名女儿。但他的财产需要由男性继承,所以在他死后,他的遗产将会由和他有着差劲关系的柯林斯先生(Mr Collins)继承。班内特先生是一个温柔而体贴的人,对他的两位大女儿,珍和伊丽莎白宠爱有加。不过,他不喜欢他的妻子和三位小女儿的愚昧和不理性,经常说她们愚蠢以及嘲笑她们。对自己失败的婚姻已绝望,是个沉默而善变、幽默却善讽的人。对于妻子的愚昧,保持着冷眼旁观的态度。 4. 班内特太太(Mrs. Bennet):班内特先生的太太。她人生中最关注的事,是她将来的财产和屋子将会由柯林斯先生继承。因为这件事,她非常渴望她的五个女儿能嫁得好,并尽力撮合新邻居宾利先生和其中一个女儿。她亦希望能够令其中一个女儿和柯林斯先生结婚。是个非常平庸、见识浅薄而又长舌的女人。她的生活重心在于女儿的终生大事,想利用女儿钓金龟婿。 5.简·班内特(Jane Bennet):伊莉莎白的姊姊,班内特五姐妹中最年长的,也是公认最美丽的一个。她温柔、善解人意,但性格矜持,经常收藏自己的情感。她相信人性本善,凡事都往好处想,认为世界上没有坏人。和宾利先生一见钟情,最后排除万难结为夫妻。 6.玛莉·班内特(Mary Bennet):排行第三,性格并不讨好,是一名书呆子。她鄙视其他姊妹的兴趣,并经常希望能展视自己的音乐才华,及以警世格言来警告身边的人。 7. 凯瑟林(凯蒂)·班内特(Catherine "Kitty" Bennet):排行第四,十七岁,经常跟随妹妹丽

从语言学角度透视《傲慢与偏见》的语言风格-2019年精选文档

从语言学角度透视《傲慢与偏见》的语言风格 作为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一直以来简?奥斯汀在文坛上久 享盛誉。她不仅情感细腻、思想深邃,而且创作方法独特,慢与偏见》谱写了一段不朽的爱情诗篇,塑造了经典的主人公形象,带给读者更多关于生活和婚姻等问题的思索。在这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语言别具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透视《傲慢与偏见》的语言风格。 、语言学中文体学概念 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文体学是一个对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研究的学科。例如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在非正式场合和正式场合语言的应用差异等。对于文体,不同的书籍对其定义也有所不同。有观点认为文体是一种习惯上的应用语言的方式,如奥斯汀、海明威、莎士比亚都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他们在不同的场合对语言风格不同的运用,就被称作是文体。本文中所提到的文体,具体含义是指语言表达不同情感和思想的风格和方式。 二、《傲慢与偏见》中语言的文体分析 1.语音 一个人的语言和发音能够反映其相应的背景,例如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等等,首先分析《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语言,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的说话方式非常正式,从这种发音特色和语言风格就能够看出他们都是

素质较高的人,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受过良好的教育。伊丽莎白是一个淑女,谈吐举止优雅、达西有着尊贵的出身,他们的身份与谈吐是相匹配的。 其次,辅助语言特征是指借助于所发出的声音对态度和情感进行表达,例如嚎啕大哭、呜咽不止、窃窃私语、唉声叹气等等。 在小说中,当妹妹私奔的消息传来时,伊丽莎白边哭边说:“哎,我可怜的妹妹在哪里啊?”“哎”的一声叹息,表达了她的焦虑和惊慌。她用哭声表达自己的不知所措和伤心欲绝。本文很好地借助这些辅助语言,来传神地表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对文章主题,起到了进一步铺陈和穿针引线的作用。 2.词汇选择 将伊丽莎白的婚事安排妥善之后,伊丽莎白说了四句话,来 表达对达西真诚的致谢,这四句话首先是称呼达西先生。她既没其名,而是用“先生”这一称呼来表示礼貌,这些既体现她的谦逊、礼貌的态度,同时也表示她一种真诚的道谢。在道谢的过程中,她分别使用了“谢谢”,“我很感动”“万分感激”等等表示道谢的同义词,这三个恰如其分的词语,能够体现主人公受过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看出伊丽莎白有着强烈的感情,所有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如果仅仅是用同一 个词来重复地使用表达谢意,则会看起来更加苍白和?嗦,缺乏表达上的 有为了引起对方注意而直接采用“嗨”之类的声音,也没有直呼力度。达西和伊丽莎白第一次见面时,用了一句“年轻可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