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完整土壤知识
史上最完整土壤知识
史上最完整土壤知识(一)土壤及其性状1、土壤的概念: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
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
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
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2、土壤的主要性状(1)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
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
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
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
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
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
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
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
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
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2)土壤结构: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
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
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
其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胶结物质。
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
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
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
二是外力挤压作用。
土壤学基础知识课件
目录
• 土壤的定义与分类 • 土壤的物理性质 • 土壤的化学性质 • 土壤的生物性质 • 土壤的地理分布与土壤类型 • 土壤的利用与保护 • 土壤学实验与实践 • 土壤学前沿动态与研究热点
01
土壤的定义与分类
土壤的定义
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 物的疏松表层,是岩石风化、生 物活动、气候因素等长期作用的 结果。
土壤的水分特征
土壤含水量:指土壤中含水的百分比。对农业生 产而言,土壤含水量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之一。过高或过低的含水量都可能对作物生长产 生不利影响。
土壤蒸发与蒸腾:土壤表面的水分通过蒸发返回 大气,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到大气 中。这两个过程是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影响土 壤水分平衡和农业生产。
土壤污染与防治
土壤污染源
详细介绍工业废水、农药化肥、重金属等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途 径和危害。
土壤污染防治
阐述采取源头控制、污染修复和生态恢复等措施防治土壤污染, 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土壤污染案例
列举实际土壤污染案例,分析污染成因和防治措施,加深对土壤 污染防治的认识。
07
土壤学实验与实践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特征
湿地土壤一般土层深厚,质地粘重,保水保肥能力强,富含有机质 和矿物质元素,但通气性差,易受到水淹和泥炭化的影响。
06
土壤的利用与保护
农业生产与土壤管理
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农业生产中,应当根据土 壤的性质和肥力状况,选 择合适的作物种植,确保 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壤肥力管理
通过施肥、耕作等措施, 调节土壤养分供应,提高 土壤肥力,以满足作物生 长的需要。
土壤污染修复与生态恢复
土壤基础知识图文版
土壤基础知识图文版01—土壤的基本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结构,具有给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养分和水肥的能力,该能力被称为土壤肥力。
土壤物质组成状态土壤各物质组成比例02—土壤团粒结构土壤颗粒除了砂土外,一般不是单独颗粒存在,而是多个颗粒团聚在一起形成聚合体,根据大小、外形不同分为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团粒结构,其中团粒结构多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
土壤团粒结构是指土壤微小矿物质颗粒与大分子有机质(腐殖质、多糖类化合物)通过多价阳离子(钙、镁、锌等)连接团聚在一起,形成一种疏松多孔的土壤结构。
表现为团粒间为大孔隙,具有疏松透气的特点,团粒内为小孔隙,具有保肥保水的特点,是是最有利于作物生长的一种土壤结构。
如果把土壤矿物质被称为“土壤骨骼”,土壤有机质就被称为“土壤的肌肉”,多价阳离子被称为“土壤的筋”,土壤中的水分就相当于人的“血液'土壤中的空气就相当于人的“呼吸'土壤中的生物菌就相当于人的“肠道菌群',是生命的驱动力。
就像人一样,只有肌肉发达,人的力量才强大,同理只有“土壤的肌肉”——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才肥沃,例如东北的黑土地具有丰富的有机质,土壤肥沃。
03—土壤分类土壤分为: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气性能一般。
04—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水、肥、气、热)等因素的能力,只有这些因素最大程度满足植物要求,才能保证植物获得丰产。
05—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1、保水性好——是作物生长的“小水库”团粒结构内的毛细孔隙具有保存水分的能力,渗入土层中的水分受毛管力的作用,进入并保存在毛细孔隙中,形成一个个“小水库”。
地理土壤 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概念和形成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有机和无机物质混合的固态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本载体,含有水和空气,并支持着生物的多样性。
2.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
其中,母岩的风化、植被和动物的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以及水和气候的侵蚀和侵蚀是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
二、土壤的成分和结构1. 土壤的主要成分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
其中,矿物质占据了土壤大部分的重量,主要由矿物颗粒和有机质组成。
2. 土壤的结构土壤的结构由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决定。
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粉砂土、壤土、砂壤土和重壤土。
而根据土壤颗粒的形状,土壤可以分为砂土、干式土和云母土。
三、土壤的类型1. 根据成分和性质划分的土壤类型根据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土壤可以分为沙土、壤土、壤土和淤泥土。
其中,沙土主要由沙粒组成,透水性强;壤土主要由粉砂、黏土和有机质组成,具有较好的保水性;煤土主要由粉砂和有机质组成,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淤泥土主要由淤泥颗粒组成,主要分布在河流和湖泊的沉积物中。
2. 根据地理位置和环境划分的土壤类型根据土壤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土壤可以分为森林土、草地土、农田土和河漠土。
其中,森林土主要分布在森林地带,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适合树木和植物的生长;草地土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区,具有较高的肥力,是畜牧业的适宜土地;农田土主要分布在农业区域,根据土壤的肥力和适合的作物不同,可以分为黑土、红壤、黄壤等不同类型;河漠土主要分布在河流和河岸地带,受水文和泥沙的影响,土壤肥沃度和水分含量有较大差异。
四、土壤的功能和用途1. 土壤的功能土壤的功能主要包括植物生长的基本载体、水分的调节、有机质的储存和分解、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以及人类社会的建设和生活所需的资源。
2. 土壤的用途土壤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工业和建设业等领域。
在农业中,土壤被用于种植农作物和果树,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在畜牧业中,土壤被用于草原和饲养场地的建设;在工业中,土壤被用于矿产开采和能源储备;在建设业中,土壤被用于房屋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薄而松散的表层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场所和营养供给系统。
土壤不仅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也对人类的粮食生产、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土壤的认识和研究是地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下面将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由岩石破碎、物质风化分解、有机质的混合等一系列过程构成的。
一般来说,土壤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量等;二是地形和地质条件,如地势、岩石类型等。
气候条件决定了土壤发育的速度和方向,而地形和地质条件则直接影响土壤发育的类型和性质。
例如在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土壤发育迅速,表土层薄而肥沃;而在寒冷的高山地区,由于温度低、雨量少,土壤发育缓慢,形成厚度较薄的土层。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颗粒物质、水分、空气、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成分组成,其中颗粒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
颗粒物质主要包括砂、粉砂、粉土、黏土等不同颗粒组成的土壤颗粒。
这些颗粒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土壤的结构。
土壤的结构对植物生长和土壤保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机质和微生物则是土壤的生物成分,它们对土壤的肥力和生物活性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也是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土壤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特点,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砂质土壤、壤土、黏土、粉砂质土壤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质地、结构、PH值和肥力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在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壤类型。
土壤的肥力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养分的程度。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多种元素,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
土壤的肥力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科学合理地施肥和保护土壤肥力是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土壤的保护土壤是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保护土壤是人类的重要任务之一。
(完整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壤:2.土壤特征:①拥有生产力;②拥有生命力;③拥有净化力;④拥有互换力。
3.土壤圈: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理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构成、水分与热量的均衡;③影响水的溶质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派;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1.土壤母质( 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根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堆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加化学风化的要素主假如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含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要素:母质、生物、天气、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必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 =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徙;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变。
12.土壤剖面( P20):从地面向下发掘而裸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1~2米深)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 O 层);②腐殖质层( A 层);③淋溶层( E 层);④堆积层( B 层);⑤母质层( C 层);⑥基岩层( R 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色:颜色、湿度、紧实度、构造、质地、 PH、重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构成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照土壤机械构成邻近与否而区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粘土。
4.土壤质地改进: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长处,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根源( 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样有机物料。
土壤知识点总结
土壤知识点总结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有生物、水和大气等因素的介入。
以下是主要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气候条件的变化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和矿物物质溶解速度的变化。
在热带雨林中,由于气温高、降雨充沛,植物枯枯落叶、生物活动猛烈等有机质补充快,土壤形成速度快;在寒冷地区,土壤形成速度慢,表层土壤过程弱。
植被因素植被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的死亡、腐烂和分解会形成有机质,这些有机质会聚积在土壤表层,形成土壤有机质层。
地形条件地形条件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形条件的不同会导致土壤中的排水、通风和有机质分解速率的差异。
在坡地上,由于排水不畅,土壤中有机质分解速率慢,土壤形成速度较慢;在平缓的地势上,土壤中有机质分解速率较快,土壤形成速度较快。
时间因素时间因素是土壤形成的决定因素之一。
土壤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
所以,时间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固体质地、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所组成的,其中,固态是主要成分,液态是包裹在固态颗粒间和分散于固态间的地下水和松散的水。
气态是填充在固态和液态孔隙间的气体。
土壤是非常复杂的自然物质,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
有机物质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是从植物残体、微生物遗体和泥炭质的堆积物等形成的。
这些有机物质中含有许多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的主要来源之一。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对于土壤的肥力有很大的影响。
无机物质土壤中的无机物质主要是矿物物质,是由岩石经过风化、幔晶作用和淋溶作用形成的。
矿物物质是土壤中的主要颗粒物质,它包括石英、黄长石、正长石、黑云母、白云母、钙长石、钠长石、镁长石等。
矿物物质的不同成分和结构会影响土壤的质地、排水性能和肥力等特性。
泥土颗粒泥土颗粒是土壤中的固态成分,它是由不同大小、不同形状和不同结构的颗粒所组成。
土壤小知识
土壤小知识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人类生活。
了解土壤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合理利用土壤资源、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土壤的形成、组成和功能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土壤的小知识。
一、土壤的形成1. 岩石风化:土壤的形成源于岩石的风化。
岩石在风化的过程中,受到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影响,逐渐破碎、分解,并与空气、水、有机物等发生反应,形成土壤。
2. 克利夫(Clevies)理论:克利夫理论认为,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五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
这些因素分别是母岩、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 土壤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有机物质的分解、矿物质的淋溶和搬运等环节。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二、土壤的组成1. 固体相:土壤的固体相主要由矿物质和有机质组成。
矿物质是土壤中的无机物质,如石英、长石、黏土等。
有机质是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动物遗体等有机物质经过分解形成。
2. 液相:土壤中的液相主要是土壤水,它是土壤中的主要溶质运移介质,对土壤的生物活性和养分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3. 气相:土壤中的气相主要是空气,它与土壤中的水分共同影响土壤的通气性、温度和微生物活性。
三、土壤的功能1. 农业生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提供了植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为作物的生长提供支持。
2. 水文循环: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能够吸收和储存降水,并通过蒸发和渗漏等过程参与水文循环。
3. 环境净化:土壤具有一定的吸附和分解能力,能够吸附和降解一些有害物质,对环境起到净化作用。
4. 生物栖息地:土壤是生物栖息和生长的重要场所,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养分条件。
5. 土地保持: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持力和稳定性,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持土地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四、土壤的分类1. 按颗粒大小分类:土壤可以根据颗粒大小分为砂壤、粉砂壤、壤土和粘壤等。
土壤知识点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层,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表层。
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
是由土壤本身属性及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 (包括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社会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它是土壤的经济效应。
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性的土壤,称为土壤发育。
是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original bed rock)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动物残体及其转化产物,约占固体重量的 5%以下。
来自岩石的风化,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约占固体重量的 95%以上。
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一切有机物质的总称,是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浓度所直接显示的酸度。
它是土壤酸度的活度指标,通常用 pH 值表示。
一般用水浸出液加指示剂来测定。
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着的 H+和 Al3+所引起的酸度。
它是土壤酸度的容量指标。
一般情况下它不显示出来,只有当被吸附的H+和 Al3+被交换到溶液中后才显示,所以称为潜性酸度,通常用 100g 烘干土中H+的毫摩尔数来表示。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屑、有机质、水、空气以及生物组成的自然体系,是生物生存和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土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岩石经过风化、破碎和化学作用等过程,形成了细小的颗粒并与有机物和水以及生物一起构成了土壤。
二、土壤的组成1.岩屑:岩屑是土壤中的颗粒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粘土矿物、碎屑岩等矿物颗粒组成。
岩屑的大小不一,从砾石、砂、淤泥到粘土都有。
2.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残体、生物排泄物、腐殖质等。
有机质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3.水:土壤中的水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也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活和土壤的通气透气有重要作用。
5.生物: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它们对于土壤的形成和营养循环有重要的影响。
三、土壤的性质1.物理性质(1)粒径组成:土壤的颗粒大小可以分为砂、粉砂、粘土等,其大小对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等有很大的影响。
(2)密度和孔隙度:土壤的密度和孔隙度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透气性。
(3)肥力:土壤的肥力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
2.化学性质(1)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和植物的养分吸收都有重要影响。
(2)养分含量: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
3.生物学性质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对于土壤的形成和养分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地形、岩石性质、植被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对土壤的风化和矿物质的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形的高差和坡度对于水的径流和土壤的堆积也有很大的影响。
岩石性质对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矿物质的含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植被和植物物质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的肥力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性、富含养分的固体物质,是支撑植物根系并供给植物养分生长的重要基础。
在地理学中,土壤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农业生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土壤的定义、形成、类型、特性、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长期受自然力和生物力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层陆地表层。
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与此同时,土壤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多种物质和作用,在地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受到气候、母岩、地形、植被、动植物、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而言,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岩石破坏、物质迁移和淋溶、物质聚积和土壤生成。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其形成过程、成分、性质和利用方式,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壤、棕土、黑土、沼泽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四、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结构、土壤的孔隙度和贮水性等;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富程度、土壤动植物的多样性等。
这些特性决定了土壤的适宜性和利用价值。
五、土壤的利用土壤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土壤的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地理学中,土壤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理区域对土壤的利用方式千差万别,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六、土壤的保护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污染问题。
土壤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17
三、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矿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来的各种碎屑、矿物质颗粒、
固相
无机盐组成,占固相的 90%-98%。
有机质: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残体及其腐败
的物质组成,占固相的 2%-10%。还有 各种土壤生物。 土壤包括 液相:土壤水(土壤溶液):由地上水、地下水进入土壤中
22
一、 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2.各级土粒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砂粒: a.粒径>0.05mm,通透性能好,但毛管水上升 高度低。 b.单位体积的比表面积小,土粒间成对物质间的吸 持力弱,故土壤松散,易于耕耙,保水力差,易 干旱,胀缩性小,无可塑性等。 c.无吸附Ca、Mg、K、NH4+等离子的能力。
(二)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地、不断地供应和 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料、空气 和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6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可分为: 自然肥力:单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自然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土壤肥力。
随着生物量增加,各种营养元素、能量也逐渐聚集在 母质表层,从而逐渐使母质中积累和保存了植物生长 发育所必需的全部营养元素,并具备肥力因素,从而 使母质发展为土壤。
15
成土过程
冰
坡
积
积
物
物
湖 积 物
海 积 物
洪 积 物
风 积 物
各种类型母质
各种泥土
各类土壤 16
(二)农业土壤的形成
1. 农业土壤的含义
26
二、土壤矿物质
(二)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指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中,由原 生矿物进一步分化后再重新形成的矿物。
土壤的基本知识
土壤的基本知识1)、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
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
2)、土壤质地分类◆土壤中粒子的组成:d>2mm的石砾,2~0.05mm砂粒;0.05~0.002mm 细粉粒;小于0.002mm粘粒。
◆中国拟定的土壤质地分类是按沙粒、粉粒和粘粒的质量分数划分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11级的。
粘粒含量小于15%为砂土类、粘粒含量15%~25%为壤土类,粘粒含量大于25%为粘土类;砂粒含量大于55%的,在质地名称前冠“砂质”。
石砾超过1%的土壤,根据石砾含量分别定为砾质土或砾石土。
§砂土:能见到或感觉到单个砂粒。
干时抓在手中,稍松开后即散落;湿时可捏成团,但一碰即散。
§壤土:干时手握成团,用手小心拿不会散开;润时手握成团后,一般性触动不至散开。
§粘土:干时常为坚硬的土块,润时极可塑。
通常有粘着性,手指间撮捻成长的可塑土条。
3)、不良土壤质地的缺点粘质土:粘重紧实、通透性差,早春土温不易升高,称“冷性土”。
早春不利于播种出苗,在起苗时容易断根。
砂质土:养分含量低,保肥性差,在炎热季节可导致幼苗“灼伤”、失水,肥料浓度过高易“烧苗”。
4)、土壤的改良◆粘重土壤的改良§掺沙子或砂土,是最根本方法。
改良前,应先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计算掺沙(砂)量。
河沙(0.5——0.1毫米)最好。
§翻砂压淤。
在冲积母质中,粘土层的下面有砂土层(腰砂),可采用深翻措施。
§施用膨化岩石类。
珍珠岩、膨化页岩、岩棉、陶粒、浮石、硅藻土等。
在草坪建植中,不要用粉煤灰或炉渣(碱性)。
§施有机肥。
施C/N高的有机物料时,应配合氮肥的使用。
◆砂质土壤的改良1、掺入粘土、河泥、塘泥等。
2、翻淤压砂。
3、施用腐熟的细质有机肥泥炭。
4、翻压绿肥。
土壤 知识点归纳总结
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土壤的特点1. 含水量丰富:土壤中有大量孔隙,可以吸收和储存水分,保持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2. 富含养分: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养分,如氮、磷、钾等元素,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能量。
3. 具有适宜的温度:土壤能够吸收和储存太阳能,有助于维持适宜的生物活动的温度。
4. 具有适宜的pH值:土壤的pH值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pH值。
5. 具有保护生物的功能:土壤能够保护植物的根系,防止其受到外部环境的伤害。
二、土壤的形成过程1. 物理作用:包括风蚀、水蚀等自然作用,机械破碎母岩。
2. 化学作用:土壤中的化学成分与水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等进行化学反应,产生新的化合物。
3. 生物作用: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能够对土壤进行改良和形成。
三、土壤的组成成分1. 矿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矿物组成,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2. 有机质:由植物、动物的残体和排泄物等有机物质组成,对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3. 气体: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有重要影响。
4.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代谢具有重要影响。
四、土壤的分类1. 按成因分类:包括风积土、水积土、冻土、胀缩土、腐植土等。
2. 按颗粒大小分类:包括砂土、壤土、粘土等。
3. 按化学性质分类:包括酸性土、中性土、碱性土等。
五、土壤的作用1. 提供养分:土壤中的养分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2. 保持水分:土壤中的孔隙能够吸收和储存水分,保持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3. 支持植物生长: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能够支持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发育。
4. 调节气候:土壤能够调节大气中的水分和气体的含量,对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
5. 保护环境:土壤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能够降解有害物质,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六、土壤的保护1. 合理利用土壤:避免过度开垦和过度施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史上最全土壤知识!(绝版)
史上最全土壤知识!(绝版)(一)土壤及其性状1、土壤的概念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
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
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
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2、土壤的主要性状(1)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
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
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
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
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
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
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
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
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
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2)土壤结构: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
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
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
其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胶结物质。
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
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
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
土壤学的专业知识
土壤学的专业知识一、土壤的构成土壤可不像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哦。
它就像一个小小的世界,里面有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呢。
矿物质就像是土壤的骨架,给土壤提供了支撑的力量。
有机质可就有趣啦,它是那些动植物残体分解后的产物,就像土壤的小零食,能让土壤变得肥沃又有活力。
水分呢,就像土壤的血液,滋润着这个小世界里的一切。
空气也不能少呀,它让土壤里的小动物和微生物可以自由呼吸呢。
二、土壤的分类土壤的种类那可多啦。
比如说黑土,它颜色黑黑的,肥力超级高,就像土壤中的贵族,非常适合种庄稼。
还有红壤,它颜色红红的,酸性比较强,这种土壤就比较适合种一些茶树之类喜欢酸性环境的植物。
砂土呢,颗粒比较大,透气性倒是很好,不过保水保肥能力就差了一些。
黏土就不一样啦,颗粒很细小,保水保肥能力很强,但是透气性就有点差喽。
三、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植物和土壤那可是好伙伴。
土壤给植物提供了扎根的地方,就像房子对于我们人类一样重要。
植物的根系在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分,然后茁壮成长。
不同的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也不一样呢。
像水稻就喜欢生长在水分充足的水田土壤里,而仙人掌这种耐旱的植物,在沙质土壤里反而能活得很好。
四、土壤的保护土壤这么重要,我们可得好好保护它。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土壤污染的问题呢。
有些是因为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有些是因为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
我们可以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对土壤的伤害。
还有就是多植树造林,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而且,不要随便乱丢垃圾,特别是那些难以分解的垃圾,要是扔到土壤里,那土壤可就遭罪啦。
五、土壤的肥力提升想让土壤变得更肥沃?那有不少办法呢。
可以施加有机肥,像农家肥之类的,这能让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增加。
还可以进行轮作,不同的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不一样,轮作可以让土壤的养分得到充分利用,不会过度消耗某一种养分。
另外,适当的休耕也不错,让土壤休息休息,恢复恢复元气。
六、土壤学的研究意义土壤学的研究可重要啦。
科学土壤知识点总结
科学土壤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定义和组成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质转化而成的一种自然物质,它具有孕育植物和维持生物生存的功能。
2. 土壤的组成土壤主要由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多种组分构成。
其中,无机物质主要包括矿物质和土壤颗粒,有机物质主要包括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和微生物的分解产物,水分和空气则是土壤中的基本环境因素,微生物则是土壤中的重要生物成分。
二、土壤的性质1.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颗粒大小、质地、结构、孔隙度、容重等多个方面。
其中,土壤颗粒大小对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保肥性等有重要影响,质地和结构则是决定土壤通透性和保水性的重要因素,孔隙度和容重则对土壤的生物生长和根系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2.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pH值、养分含量、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等多个方面。
其中,土壤pH值对土壤中的养分吸收和微生物生长有重要影响,养分含量则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微量元素含量则是决定植物健康和生长的关键因素。
3. 土壤的生物学性质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土壤生物活性等多个方面。
其中,微生物群落对土壤养分的循环和生物质分解具有重要作用,土壤有机质分解则是维持土壤健康和生物活力的重要过程,土壤生物活性则是植物生长和根际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 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包括岩石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以及有机物质的堆积和分解等多个阶段。
其中,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基础,而有机物质的堆积和分解则是形成肥沃土壤的关键过程。
2. 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地质、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
其中,地质和气候是土壤形成的主要驱动力,植被和动物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则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干扰因素。
四、土壤与生态环境1. 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主要包括维持生物多样性、水文循环、养分循环、气候调节和碳循环等多个方面。
史上最全土壤知识!
史上最全土壤知识!史上最全土壤知识!普创职业技能培训中心2017-09-26 17:56土壤的概念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
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
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
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土壤的主要性状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
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
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
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
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
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
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
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
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
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土壤结构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
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
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
其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胶结物质。
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
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
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最完整土壤知识(一)土壤及其性状1、土壤的概念: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
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
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
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2、土壤的主要性状(1)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
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
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
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
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
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
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
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
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
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2)土壤结构: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
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
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
其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胶结物质。
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
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
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
二是外力挤压作用。
凡是作物根系穿插、干湿交替、冻融交替和耕作都对粘聚起来的土粒产生一定的外力挤压作用,使之散碎成一定大小的团粒。
深耕、免耕、滴灌、水旱轮作,都有利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团粒结构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其一,能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由于团粒间存在大孔隙,团粒内又有毛细管孔隙,这就有利于水分、养分、空气三者间的同时存在。
从而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协调。
其二,具有良好的养分状况。
随着水、气矛盾的解决,也解决了水分与养分的矛盾。
因团粒表面常为好气分解,团粒内部又为嫌气分解,前者有利于土壤养分释放给作物吸收,后者有利土壤腐殖质累积,养分保蓄。
矛盾协调后的水分与养分就能同时而不断地供给作物需要。
其三,使土壤松软适度。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疏松多孔,犁耕阻力小,耕作省力,耕翻质量好;土壤细碎而均匀,既不紧硬,又不起浆浮泥;干燥不开大坼,泡田渗漏损失也小。
(3)土壤吸收性能。
土壤有吸收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能力。
其吸收方式分为五种。
①机械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将大于土壤孔隙而悬浮于溶液中(如骨粉、饼肥、磷矿粉及粪便残渣等)的微细颗粒机械地阻留下来,使之不随土壤中渗水而流走的一种作用。
由于土壤颗粒愈小,排列愈紧密,土壤孔隙愈细,因此机械吸收作用就越强,则土壤保肥性能就好。
这种作用对新改稻田、新水库、塘坝有利增强保水蓄水的功能。
②物理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依靠其表面能将分子态养分吸附在表面上,而胶体与被吸附物不起任何化学反应的一种作用。
这种作用,由于对分子态养分有保持能力,因此,土壤中的氨气、尿素、氨基酸等分子态氮就会减少挥发损失。
平常在施用易挥发的铵态氮肥时要求复好土就是这个道理。
③化学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中可溶性养分(如某些离子与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发生化学作用),由纯化学作用产生不溶性沉淀而固定在土壤内的作用。
这种作用,虽然有减少可溶性养分的流失,但被固定下来的养分就难以再被作物吸收利用,故降低了养分的利用率。
因此,把磷肥集中施或与有机肥混和施,制成颗粒球肥施和根外喷施,就是避免化学吸收作用的发生,减少土壤对磷酸的固定。
④代换吸收作用:这又叫物理化学吸收作用。
它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着许多与它带相反电荷离子的同时,其表面上又有等当量的同电荷的其它离子被代换出来的作用。
其实质是一种离子(阳离子或阴离子)代换过程,是土壤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和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在相互代换。
所以这种作用是可逆的,即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又能重新被其它离子代换到溶液中去。
从而,这种作用在调节土壤中可溶性养分的保蓄和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⑤生物吸收作用:这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及作物根系和动物等,吸收养分构成有机体而保留在土壤中的一种性能。
由于生物是根据自身需要,从土壤溶液中选择吸收各种可溶性养分,形成有机体。
当它们死亡后,有机残体又逐渐分解,把营养物质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
所以生物吸收作用,能保持养分,积累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4)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是指土壤溶液中存在的H+和OHˉ的量。
通常用PH值表示。
PH=7时是中性反应,这时溶液中H+和OHˉ数量相等;pH小于7表示是酸性反应,这时H+多于OHˉ;H大于7表示是碱性反应,这时H+少于OHˉ。
土壤酸碱度按其PH值的大小分为七级:PH<4.5 强酸性PH4.5—5.5 酸性PH5.5—6.5 微酸性PH6.5—7.5 中性或近于中性PH7.5—8.5 微碱性PH8.5—9.5 碱性PH>9.5 强碱性①土壤酸碱性产生原因:土壤之所以有酸碱性,主要是土壤中存在酸碱物质。
H+来源主要是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其次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解离的结果:H2CO3=H++HCO3ˉ,HCO3ˉ= H++CO3ˉ除此之外,还有有机质转化过程中,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丁酸、草酸、柠檬酸等)、岩石风化过程中,化学变化(如含硫矿物氧化)成的酸以及施用肥料加进的酸性物质[如(NH4)2SO4、NH4Cl],当NH4+被作物吸收后,常遗留在土壤中的酸根(SO4-2,Clˉ)都能使土壤酸性增加。
OHˉ的来源主要是土壤中碳酸钠、碳酸氢钠等盐类水解以及土壤胶体上含的代换性钠形成强碱转化结果。
例如:Na2CO3+2H2O 2NaOH+H2CO3NaHCO3+H2O NaOH+H2CO3②作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能力:强酸性与强碱性土壤都不利于作物生长。
不同的作物要求土壤酸碱度不同。
如茶树只适宜在酸性土壤上生长,像映山红、马尾松、杨梅、蒜盘子等,就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而天竺、圆叶包柏、柏木又是石灰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此外,土壤酸碱度对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及有益微生物的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土壤过酸过碱还影响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现不作详细阐述),这些无疑的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5)土壤缓冲性能:在土壤加入酸、碱物质后,土壤所具有的抵抗土壤溶液酸化或碱化的能力,称为土壤缓冲性能。
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①土壤胶体上代换性阳离子存在,对酸碱有缓冲作用。
这是由于土壤胶体上代换性阳离子(盐基离子或H+)被代换到溶液中生成了中性盐或H2O,而土壤②土壤的缓冲性能是土壤的重要特性之一。
由于土壤具有缓冲性能,可以使土壤的酸碱度经常保持稳定,为作物和微生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指导施肥提供依据。
向土壤中施用有机肥料、泥土类(塘泥)肥料、石灰和种植绿肥等,都是提高土壤缓冲性能的有效措施。
(二)土壤肥力及其因素1、土壤肥力种类: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能够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而称之。
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
所谓自然肥力,是指自然土壤在未开垦利用之前所具有的肥力;人为肥力是指人们对土壤进行耕种、施肥、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而创造出来新的肥力。
因此,任何土壤,耕作栽培作物愈久,可采用的农业技术措施愈完善,人为肥力所占比重就越大。
所以说,土壤是劳动的对象,又是劳动的产物。
所谓有效肥力,是指栽培作物时,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那部份肥力;潜在肥力是指在土壤中存在,不能立即被当季作物利用的那些肥力。
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在得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施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土壤肥力因素:土壤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称为土壤肥力四大因素。
土壤肥力的高低,不只是受每个肥力因素数量适当与否的影响,而主要取决于水、肥、气、热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协调程度的左右。
因此,必须研究掌握土壤各个肥力因素状况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1)土壤水分状况。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首先,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水。
这是因为:一般作物要获得一分产量,必须消耗500—1000分的水,这些水都是从土壤中供给;作物吸收的养分也需要溶于水后才能被利用;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以及土壤养分的分解和转化都需要水。
其次,水分直接对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起着制约的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土壤的胀缩性、粘着性、粘结性和耕性等性质。
这表明,土壤水分不仅为作物生长发育之必需,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土壤水分状况来使肥、气、热关系协调。
①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按其受作用力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A、束缚水:这是在土粒表面引力作用下,紧紧地束缚在土粒周围的水分而称之。
这种水在土壤中移动极慢,且有一部份在土粒表面不移动,所以很难被作物吸收利用。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仅有束缚水量时,作物就出现凋萎现象。
由于土粒愈细,吸住的水分愈多,所以粘土的束缚水量大于砂土。
B、毛管水:这是在土壤毛细管引力作用下,保持在曲折微细的土壤孔隙里的水而称之。
这种水能沿着毛细管孔隙向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移动。
其移动规律是从湿度大的土层移向湿度小的土层。
它是土壤中最适于作物吸收利用的水分。
由于水中溶有各种作物的养分,所以又为作物提供了营养物质。
油砂土、潮砂土,出现的“回潮”或“回润”现象,就是毛管水的上升运动,把地下水引到耕层的缘故。
但是毛管水运动会带来地表蒸发不断发生,造成土壤水分损失,所以生产中常采取中耕松土,这有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
C、重力水:这是在土壤水分含量超过土壤毛管力的作用范围时,过多的水受重力的影响向下渗漏,这种渗漏水称为重力水。
它是水稻最有效的水分。
尽管渗漏作用有造成漏水漏肥的现象,但不论对水田还是旱土,适当的渗漏是必要的,它有利于土壤空气的更新及有害还原物质的向下移动和淋失。
②水稻土壤水分状况:水稻土壤在淹水时期,耕作层水分呈现过饱和状态,由于重力作用,不断地垂直渗漏。
根据水分的垂直渗漏特点,水稻土分成三个类型。
A、地下水型:这类水稻土,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距地表在60厘米以内),排水不良,灌溉水层和地下水相连,通透性能差,泥温低,如冷浸田、滂泥田和深脚鸭屎泥土属之。
B、地表水型:这类水稻土,地下水位很深(超过150厘米),灌溉水下渗不能达到地下水层,排水虽良好,但不耐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