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赏析

合集下载

写景抒情散文加赏析

写景抒情散文加赏析

写景抒情散文加赏析《写景抒情散文加赏析》写景抒情的散文就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带着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情感。

先来说说朱自清先生的《春》吧。

这篇文章一开篇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进心里,“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你看,这简单的句子,就把那种急切盼望春天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好像我们在等待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到来一样。

朱自清先生写春天的景色那可真是一绝。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这写得可太生动了,那小草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娃娃,偷偷地从土里冒出头来,这个“钻”字啊,用得简直绝了,好像小草是有生命的,自己努力地从土里往外拱呢。

我感觉自己仿佛就站在那片田野里,满眼都是嫩绿嫩绿的小草,风一吹,它们还会轻轻晃动,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还有写花的部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就像是一场花儿们的选美比赛,一个个都争着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

这比喻也特别妙啊,红色的花像火一样热烈,粉色的像天边的霞那么柔美,白色的像雪一样纯洁。

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就好像能闻到那满树花儿的香味,看到那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

从这篇文章里,我能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春天满满的喜爱之情。

他把春天写得这么美,让每一个读到的人都对春天充满了向往。

再说说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老舍先生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引出济南的冬天,就像是在和朋友聊天一样。

他写济南冬天的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个比喻可太有趣了,把顶着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一下子就有画面感了。

山上的雪就像给山穿上了一件花衣服,有的地方白,有的地方青黑,就像一幅水墨画。

《成长的痕迹》原文及赏析

《成长的痕迹》原文及赏析

《成长的痕迹》原文及赏析《成长的痕迹》原文及赏析席慕蓉散文《成长的痕迹》这是席慕容的一篇纯抒情散文。

成长的痕迹席慕容有时候,对事物起了珍惜之心,常常只是因为一个念头而已,这个念头就是:这是我一生中仅有的一次,仅有的一件。

然后,所有的爱恋与疼惜就都从此而生,一发而不可遏止了。

而无论求得到或者求不到,总会有忧伤与怨恨,生活因此就开始变得艰难与复杂起来。

而现在,坐在南下的火车上,看窗外风景一段一段的过去,我才忽然发现,我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又岂只是一些零碎的事与物而已呢?我自己的生命,我自己的一生,也是我只能拥有一次的,也是我仅有的一件啊!那么,一切来的,都会过去,一切过去的,将永不会再回来,是我这仅有的一生中,仅有的一条定律了。

那么,既然是这样,我又何必对某些事恋恋不舍,对某些人念念不忘呢?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在相见时仍会狂喜,在离别后仍会忧伤呢?既然没有一段永远停驻的时间,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空间,我就好象一个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流浪者,我又有什么能力去搜集那些我珍爱的事物呢?搜集来了以后,又能放在哪里呢?而现在,坐在南下的火车上,手不停笔的我,又为的是什么呢?我一直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早有安排,只是,时机没到时,你就不能领会,而到了能够让你领会的那一刹那,就是你的缘份了。

有缘的人,总是在花好月圆的时候相遇,在刚好的时间里明白应该明白的事,不多也不少,不早也不迟,才能在刚好的时刻里说出刚好的话,结成刚好的姻缘。

而无缘的人,就总是要彼此错过了。

若真的能就此错过的话倒也罢了,因为那样的话,就如同两个一世也没能相逢的陌生人一样,既然不相知,也就没有得失,也就不会有伤痕,更不会有无缘的遗憾了。

遗憾的是那种事后才能明白的"缘"。

总是在"互相错过"的场合里发生。

总是在擦身而过之后,才发现,你曾经对我说了一些我盼望已久的话语,可是,在你说话的时候,我为什么听不懂呢?而当我回过头来在人群中慌乱地重导你时,你为什么又消失不见了呢?年轻时的你我已是不可再寻的了,人生竟然是一场有规律的阴错阳差。

背影的课文赏析

背影的课文赏析

背影的课文赏析背影的课文赏析1《背影》写于1925年10月,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

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 因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至徐州, 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办完后, 父亲去南京谋事, 作者返北京上学, 父亲同行一段路以后, 不得不在浦口车站分手时的情景。

《背影》的题材极其平常, 表达的感情却极为真挚深沉。

它通过描绘父亲为给儿子送行时无微不至的父爱, 抒发了拳拳思亲的感情, 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 一般人们的困苦生活境遇以及凄凉灰暗的社会世态。

《背影》篇幅短小, 却具有经久不衰、叩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首先它构思巧妙有新意, 布局凝炼更精美。

作者把描写的焦点凝聚在一个极普通又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

作品开门见山地写道: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全篇写提真切感人的父子之情, 开头却只说忘不了他的"背影"。

这是用诗的具象方法来构思并点题的。

但是点题的, 作者也没有扣住背影写下去, 而是由远及近地、层次有序地描述了祖母的丧事, 父亲的亏空, 并再三强调父亲对远行儿子的慈爱温情。

在这简洁的叙述中, 笼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切气氛, 这为下文重点描写父子离别情景作了铺垫, 十分自然地为主题的展现起了过渡作用。

作品在着力刻画背影时, 避免平均着墨, 尽量做到浓淡相宜, 虚实结合。

如作品中除开头以背影点题外, 又三次提到背景。

第二次是为给儿子买橘子父亲过铁道, 作品饱含深情, 用笔较重, 具体细腻地勾画了父亲的背景, 实中有虚。

第三次是写离开车站时, 父亲一刹那的背影, 只虚带一句: "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这淡淡的一笔, 将父子不忍分离的悲酸怅惘都活画了出来, 是对前面描写的有力补充, 这里虚中又有实。

第四次则是结尾, 作者引用父亲来信中的话说明父亲晚年心境的凄凉, 仿佛又一次见到父亲的背影, 这完全是记忆中的背影, 是多年后由强烈的思念而产生的景象, 是幻觉, 也是实情, 它把全篇情感升发到不可逾越的高峰, 并与开头呼应。

抒情散文的赏析

抒情散文的赏析

C.写作手法:
用于全文的:首尾照应、烘托渲染、 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前后对比、叙 议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托物 言志、象征、以小见大等
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
•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 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 的人或事物的 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 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 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 严谨、中心突出。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 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 节曲折
(08中考)
乡间的庙会
• 14.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 象,富有情趣,试举例进行分析。答案示 例: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 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 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 “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 时的愉悦心情。(共3分。举例恰当1分, 分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2分)
欣赏评价能力
• 阅读文章,能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能对文章所写的 内容进行初步的欣赏和评价,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以及受作品描绘的形象、叙述的内容、抒发的情感和 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对作品价值作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 能对作品形象的特点、语言中蕴含的深意、富有特点的表 现方式、作品的影响和意义作出赏析和品评。 • 能对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质疑,从 独特的视角认识作品的基本品质和实际价值,对作品的思 想情感及艺术表现效果提出独到的见解。
解题思维路径:
•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与情感 • 根据要求选择鉴赏角度 • 把握好表达效果与情感体验两个层面(结合 内容进行分析) • 锤炼语言生动表述
• 1.先明确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 2.结合情节进行较具体阐述 • 3.回扣文段主旨(明确为什么在这样的情节 中,用这样的写作技巧进行表述) • 4.语言表达(清晰)

《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志》赏析《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

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

”(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

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

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

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

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一、结构“关”情。

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

轩内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挂影;构成了一种和谐清雅的小天地氛围。

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

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

“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而来?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

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最后两节,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断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

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全文自首至尾,处处紧扣“项脊轩”来发挥,把各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

二、细节“撩”情。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文的一大特色。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

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

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

《下雨天,真好》赏析

《下雨天,真好》赏析

《下雨天,真好》赏析《下雨天,真好》赏析备人《下雨天,真好赏析◎高航兵琦君的很多散文都倾注着满腔的真情去写故乡的风物,追忆当年的似水年华,写的动人心旌,醇味绵长.北师版八年级上期语文教材中选了她的《下雨天,真好》, 这篇质朴感人的抒情散文读后让人击节赞叹,不忍释怀. 《下雨天,真好》真好!然而下雨天之"好","好"在哪里呢?通过教学本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童年的雨天之"好"童年的雨天,"我"可以在被窝里多躺一会儿.可以听母亲讲雨天的故事.可以漂小木船.还能一整天逃学.帮母亲剪线头.五月的黄梅雨里,可以陪父亲一起赏花,"父亲用旱烟管点着告诉我,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红……".能和家人,左邻右舍一起听瞎子先生唱鼓儿词.雨天的谷子发霉,"我"还能和小帮工拣谷子里的 "曲".如此的热闹,轻松,快乐都是雨给我提供了一切,雨给了我温馨和自由.多少年回忆起来还津津有昧历历如在目前.琦君的童年,让人自然想到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观"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和"二虫相斗"的情景;想到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中的"蟋蟀","油蛉","蜈蚣","斑蝥","何首乌",都一样饶有趣味.童年的雨天之"好",是自由,是快乐,是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自由情.二,少年的雨天之"好"雨天,在杭州中学,可以独自一个人撑把雨伞站在法国梧桐树下,思念远在故乡的母亲(琦君一岁失怙,四岁丧母,由伯父伯母抚养长大,她笔下的父母其实是她的伯父伯母)."叶子尖滴下的水珠,纷纷落在伞背上,我心里有一股凄凉寂寞之感."父亲不在了,"我"可以在父亲的书斋中回忆他的音容笑貌,模仿他吟诗的音调放声朗诵.生离和死别乃是人生的两大憾事,多少诗词和戏曲作品将之演绎得凄凄惨惨哀哀绵绵,这里琦君没有痛哭哀号,没有肝胆欲碎,没有痛彻肺腑的表白.而是平静的描写和叙述,但任何一个有情之士都会在那"风竹萧疏" 中,在"淅淅沥沥"的风雨中品味出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悲楚!少年的雨天,真好.这里的"好"已和前面有很大的不同,童年之"好"是无忧无虑的快乐,这里的"好"是雨天牵动的父母情,是难忘的温馨甜蜜,也有思念的凄凉痛苦,是一种凄美的意境,是诗意的氛围.至此文章主题由浅入深了,"好"的意蕴丰富了.三,青年的雨天之"好"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雨中的游人稀少,静谧的湖山,都有爱雨的人管领了.衣衫渐湿,我们才同撑一把伞绕西泠印社由白堤归来.湖水湖风,寒意袭人,站在湖滨公园,彼此默然相对,'明亮阳光下的西湖,宜于高歌;而烟雨迷蒙中的西湖,宜于吹笛.'我幽幽地说.于是笛声又起,于潇潇雨声相和."这一段文字很沉郁,颇有点古典韵味.作者从童年的无忧无虑,走到少年的亲情难续,再来到青年这多愁善感的季节.走到了大悲大喜的岁月,走过了伤感流泪的年华 (注:文中有距今25年的字样,以此推算,琦君写此文时应在4O岁左右,已近中年).心情开始平静和淡泊,孤清的品性形成了,自然在西湖畔想到归隐于此的林和靖.范仲淹和林处士是知己,不料自己也因梅而结友,知己在烟雨湖山中飘然而至.知己在于一0领神会,在于默默相印, 在于心有灵犀,笛声幽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细雨潇潇,如丝如缕,如烟如梦.二人相约相知相伴,漫步在游人稀少的湖滨公园,寒气袭人,衣衫渐湿而不顾,多么富有画意诗情!这是人生难忘的时光.",好在有了那份心心相印的真青年的雨天之"好情!好在有了平静淡泊孤清的心灵!琦君1917年生于浙江永嘉县,1949年移居台湾.她笔下的"宜兴茶壶",是南方的物品;"方方的水田","窄窄是南方特有的风光;"炒米糕","芝麻糖"是旧时南方的儿童食品.全文没有一处直接谈到对故乡的思恋,这一草一木一石一土都刻上了作者成长的足迹,都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的气息,蕴含着浓厚的思乡情谊.读着这些文字,我们自然会想到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想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下雨天真的"真好",好在雨在这里成为联系琦君的过去和现在,大陆与台湾的契机,雨中人,雨中事,雨中物交汇成了一支故乡的恋歌.人们常把祖国比作母亲,常把家国相连,作家远离故土,客居异地,落脚于汪洋中的一个孤岛.在那年代里,关山阻隔,海岸漫长,只能在梦中游览祖国的山水,"孤独漂泊复何依"?她思乡思亲思故园,实则是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至此,童年,少年,青年之"好"融合在一起了.本文通篇写情,未见一个情字,却让雨字风光占尽, 一一串连.其实,雨只是外在线索,情才是内在线索;雨是表象,是叶,情才是实质,是根.它们自然缜密地构成(高航兵河南省长葛市第六初级中学461511)1n110_'主瞳_r一?...。

抒情散文《走月亮》文本解读

抒情散文《走月亮》文本解读

《走月亮》文本解读
作品赏析《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充满童真童趣。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想象到“香味在流,月光在流”。

“走月亮”不同于在月光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

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本文的语言优美,如诗如画,很容易使学生深入文本,得到情感的体验,激起孩子们爱的涟漪,使情感得到全面的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四次。

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

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

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赏析

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赏析

有关写景抒情的散⽂赏析 散⽂意蕴丰厚、益智陶情,是主体性很强且具有弹性⼒度的⼀种⽂体。

那么写景抒情散⽂你知道怎么写了吗?下⾯是店铺收集整理有关写景抒情的散⽂赏析,以供⼤家参考。

有关写景抒情的散⽂赏析篇⼀:话秋 秋之⾊,古⼈赞之。

虽悲凉颓废,但这残缺的秋却甚是迷⼈,让我有说不完的感慨。

谈起秋天,还得从它的颜⾊说起。

秋天⼀到,原本绿油油的叶⼦都变得枯黄,那枯黄的残叶在树上摇摇欲坠,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变得⾦黄,显得那样灿然炫⽬。

夜晚,没有星星和⽉亮的陪伴,它便隐藏在⿊暗之中,不与任何⼈照⾯,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皎洁的⽉光偶尔还是会有的,它给予残叶光辉,让它变得璀璨夺⽬。

对于这般景象,很多⼈甚是悲哀:可怜这绿叶,这秋却吸⾛了它们的精元,只剩下躯壳了。

再多的璀璨也只是图⼀时之娇。

然⽽我却认为这样的秋甚是迷⼈,我渐渐地爱上了这个残缺的秋,这种残缺的美。

⾛在梧桐树下,⽚⽚落叶从我⾯前飘过,我伸⼿抓住了⼀⽚残叶,叹道:“叶⼦的离开不是风的召唤,是树的舍弃!”在这舍弃当中,我领略到了这种残缺的美。

踩上这些落叶,它⼜会沉默⽆语,它不想向我倾诉它的落寞,但我却能感觉得到。

离开或许也是种解脱,在伤残的⽇⼦活着也会发现孤独也别有风致。

在校园⾥,渐渐地,不再有鸟⼉的歌声,似乎是为我们的学习营造环境,我也没有流连那歌声,反⽽驻⾜倾听这沙沙的落叶声。

我喜欢这样的感觉,它让我⾛进了另⼀种境界,收集着这袅娜的残迹,倒也觉得悠闲。

我⼼中的秋是说不尽的。

在秋的⽇⼦⾥,我过得那样欢愉。

这残缺的秋微带着点伤感,却留住了我这位匆匆过客,在这残缺的美中徜徉,过得那样欢愉。

有关写景抒情的散⽂赏析篇⼆:⾬过天晴 说真的,我很讨厌淅沥的⼩⾬,它们是那么的缠绵,总会使⼼烦涌⼊⼼头,惊涛拍浪,挖⼼的难受.因此在这样的⾬天我没有在⾬中漫步的情怀.但在北⽅由于在黄河以北降⾬量少,注定淅沥的⼩⾬会是夏天的常客.于是我也有些厌恶夏天,好在夏天还有⼀位代⾔⼈——暴⾬,使我对夏天有了⼀丝的眷恋。

赏析朱自清的散文《春》

赏析朱自清的散文《春》

4赏析编辑朱自清的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

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

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

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

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

“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

抒情散文加赏析

抒情散文加赏析

抒情散文加赏析【篇一:抒情散文加赏析】名家散文赏析心田上的百合花林清玄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一开始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小小的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啊!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众多不屑、讥讽鄙夷声里,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珠。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

它的种子随着风飘扬,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

许多孩童跪下来,闻着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

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景,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听听那冷雨赏析4篇

听听那冷雨赏析4篇

听听那冷雨赏析4篇听听那冷雨赏析篇一作者在文章的描述中采取时间和地域交错的方式,带读者进入到一个个雨景当中,让读者在雨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凉沁沁的雨还有一种愁肠百结的情愫。

在对文章进行细细分析后发现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是十分简单的。

他是对中华文化的赞美,表达自我对家园的眷恋。

在文字的选用上,作者以一种打击乐的形式,在句子的变化上不断进行着长短组合的变化,有时候是长长短短,有时候是在一句长句之后进行突然的煞尾。

以此来渲染雨水的滴答的声感美韵。

在修辞技巧方面。

作者多次运用了比喻。

例如描述美国的那一段。

他用人的五官来比喻天的蓝、地的红以及云的白。

在描述竹楼的雨声中,用瀑布来比喻急雨,用碎玉来比喻密雪。

作者也多次运用到了对偶。

例如描述雪的时候用“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另外,作者很擅长运用了虚实的转化以及整齐的排比。

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在文章中最令人感觉到有韵致的是和谐的类叠词的运用。

例如文章中的“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这些对雨声的叠词的描述让雨感更加强烈,文章的兴味就来了。

听听那冷雨赏析篇二《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作者经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述,真切地勾勒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汇聚在一齐,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作者经过娴熟的语言手段,突出了冷雨的听觉感受,大雨滂沱,小雨淅沥,其精妙可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媲美。

文章想象奇丽而多变,并多处采用了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将熔古典语与白话于一炉,擅于经过双声叠字的运用、长短时间的句式和绵密的意象叠加来渲染情感和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毕淑敏经典抒情散文赏析

毕淑敏经典抒情散文赏析

毕淑敏经典抒情散文赏析毕淑敏经典抒情散文赏析作者毕淑敏的文字神闲气定,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她的冷静与善意。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毕淑敏经典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赏。

孝心无价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

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

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

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

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

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

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

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写景抒情散文朗读赏析

写景抒情散文朗读赏析

写景抒情散文朗读赏析写景抒情散文作为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对于培养学生对文字对生活的审美以及美好情操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写景抒情散文朗读赏析,以供大家参考。

写景抒情散文朗读赏析篇一:春天的脚步北方的二月,虽说时节已是早春,但万物似乎依旧被锁在寒冬里,唯一不同的就是那“呼啦啦”的风吹个不停。

“吹面不寒杨柳风”那是江南早春的风,北方这一阵紧似一阵早春的风,吹在人的脸上,仍然感到寒气袭人。

而我分明从这阵阵的风声中,听到了春的“咚咚”的脚步声。

那春的脚步是那样的急促,仿佛刚刚挣脱了羁绊,喘息着奔跑的孩童。

是冬的严寒桎梏得太久,呼喊着奔向自由;是大地母亲的呼唤,懵懵懂懂地从沉睡中苏醒。

来不及告别冬雪的呵护,来不及等到阳气的升腾,匆匆地、一路奔跑着扑向母亲的怀抱。

在这“咚咚”的脚步声中,冰雪开始悄悄地融化,河边的冰面上,开始有晶莹的一泓清水在闪动,那是大地母亲孕育万物生灵流淌的乳汁。

不经意间抬眼满树的枝条,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春蕾,那在春风里不断拱动的春蕾,积蓄了一冬的能量,似乎要在一夜间张开喇叭,吹响春天的号角。

一切都在悄悄的来临,伴随着春的脚步,欣然、希望、温暖、葱郁、鲜艳、活泼,一切的一切,都将铺满这个世界。

“咚咚”的脚步声中,年迈的老人抻了抻蜷缩的腰,试探着推开了紧闭的门窗,抬眼望了望外面和煦的阳光,轻轻地搬了个小凳子,坐在了向阳的屋檐下,享受着那阳光舒服地熨烫着爬满沧桑的脸颊,顷刻间的微笑,皱纹挤走了苍凉。

在这春的脚步声中,老人们听到了自己心跳的活力,这是生命的搏动,是生命的希望。

“咚咚”的脚步声中,年轻人早已按耐不住律动的青春,卸掉了冬的臃肿,换上了多彩的轻装,伴着春的脚步向大自然出发了,挥动着充满活力的臂膀,揽着春的腰肢,要把新的世界拥抱。

跳动的脚步,轻盈欢快,飞旋着青春的舞曲,要舞出绿茵片片,舞出鲜花簇簇,舞出一个绿色的希望。

放开喉咙歌唱,歌唱这万元伊始的气息,歌唱青春的异彩和骄傲,歌唱美好醉人的未来。

散文情感赏析技巧

散文情感赏析技巧

散文情感赏析技巧
散文情感赏析是读者通过阅读散文作品,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和美感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散文情感赏析的基本技巧:
理解背景:
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这有助于揣摩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情感是否与其生活经历或时代环境有关。

捕捉情感线索:
寻找文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如感叹句、形容词、动词等,它们往往传递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色彩。

注意文中描绘的景物、人物和事件,这些元素常常是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

分析修辞手法:
意象:散文中的意象可以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作者的情感状态,如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所创造的意境。

抒情方式:观察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反复、设问、倒叙等修辞手法来抒发和深化情感的。

体验节奏韵律:
散文的语言节奏和段落布局也可能反映出作者的情绪起伏,流畅的句子可能表达欢快或平静的心情,而短促、断裂的句式则可能暗示紧张、压抑的情绪。

挖掘主题内涵:
透过表层叙事,探究散文深层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情感往往是围绕着主题展开的,通过对主题的理解,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共鸣与反思:
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将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投射到散文中去,通过共鸣来深化对散文情感内容的解读,并结合自身的思考进行个性化解读。

整体感知与细节品读相结合:
既要从整体上把握散文的情感基调,也要注意局部的细腻描写,很多微妙的情感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

通过以上方法,读者能够更全面、细致地欣赏散文中的情感表达,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收起。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文章相关介绍,欢迎参考!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借景抒情散文阅读赏析步骤与技巧

借景抒情散文阅读赏析步骤与技巧

借景抒情散文阅读赏析步骤与技巧借景抒情散文阅读赏析步骤与技巧【目标】1.学习掌握阅读赏析借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及赏析的方法,阅读赏析与课文相似的文章。

3.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掌握阅读赏析借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及赏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预习准备】1、复习《春》《济南的冬天》《夏感》2、回顾这类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及赏析方法。

【学习过程】一、复习归纳阅读与赏析的步骤。

我们在赏析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的时候,一般从以下四点去赏析:写的?写的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写?写的?第一步:写的什么?——写了哪些景物?阅读借景抒情散文,首先要筛选出文中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在学习可用自己喜欢的标志勾画出此类词语或句子。

第二步:写的怎么样?——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一步,实际上,也就是分析所写景物的特点。

在阅读中要勾画出作者的评价词或评价语,或根据作者所写,自己概括,做好批注。

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或感悟?之所以这样写景,是因为作者的融情入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学生要筛选出文中由景及情的句子,尤其是那些抒情句或议论句。

为深入探讨文中情,我们也结合背景介绍,结合作者心境,做到知人论世,总结人和自然的关系,感悟景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第四步:怎样写的?——运用了何种写法或手法?要重点赏析作者是如何写的,包括写景的技巧: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的技巧: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在赏析中体会如何更好的运用修辞手法来描绘那异彩纷呈的景物,更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如何运用各种写法,让自己的文章更美。

二、掌握阅读技巧。

1、读懂文题: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分析它有助于初步感知课文。

如朱自清的《春》,初看这个题目,我们就会想到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万物复苏,一切充满生机。

当带着这初步印象学习文章时,我们就进一步知道这篇课文借描绘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散文赏析心田上的百合花林清玄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一开始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小小的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啊!”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众多不屑、讥讽鄙夷声里,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珠。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

它的种子随着风飘扬,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

许多孩童跪下来,闻着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

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景,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后来,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称赞,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赏析】林清玄先生笔下的“百合花”不仅开在了断崖上,也确如标题所言开在了我们的“心田上”。

这样一株与杂草同生在断崖上的“百合”,却有着与“杂草”不一样的信念:“我是一株百合”。

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实干家,“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在它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也遭遇了所有奋斗者都难以避免的又一种考验:周围庸者(如杂草、蜂蝶、鸟雀)的讥讽和鄙夷。

但它不动摇、不游移,执着地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开满了山谷。

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

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着和坚韧!既然千尺断崖上的百合,能开出自己最美的花,我们又何尝不能呢?百合花的信念告诉我们:不管别人说你什么,也不管环境给你什么样的境遇,只要自己设定了目标,并赋之以力量,你的价值总有一天会如日般辉煌。

【作家简介】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

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

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

随风吹笛林清玄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嫡子的声音,因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

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

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

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人”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

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

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

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

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

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

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

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于,有了风,竹于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

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

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

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

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一九八三年五月四日【赏析】心灵之浴——简评作者在“随风吹笛”中的体验和感悟林清玄的散文识见开阔,境界高雅,每有关于人在自然中的意义探讨。

《随风吹笛》是其散文中颇有代表意味的一篇,叙写了他见闻竹林因风雨而成交响的故事。

在作者笔下,一次生活的偶遇,其实就是一声心灵的沐浴,一种审美的体验。

作者极力想把他经验的这场“心灵之浴”的感悟告诉我们:当竹林的交响整个将人包围,人陷身“一片乐海”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近乎洗礼式的审美体验。

这非同凡响的天籁,不期而遇却令人震撼、赞叹不已。

由是,他以为,每个人都应感动于自然之声;反之,不能感悟自然之声的人是可悲的。

作者的思悟是深刻的,他鼓舞人们走向自然、倾听自然、亲近自然以沐浴心灵。

在他看来,人(艺术家)总是愿意取法自然,从自然中吸取灵感的;但,艺术却有其达不到的境界。

因为,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自然没有结局,一如“随风吹笛”的境遇不可重复。

这样,林清玄以不滞于物的笔触和浪漫情感,于独特的审美体验中再现了自然的感人的力量。

平中见奇——赏析《随风吹笛》一文的构思技巧仰望苍穹,探触净土的林清玄,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人生偶遇、生活片断,看似无奇,经他巧妙地构思,每能燃烧出激情,蕴含哲理却让人感觉不出说教的意味。

本文从微雨、凉风中听笛的悬疑写起,于寻常的见闻中点染上诡谲的色彩,让人猜想。

接着去探寻那能够穿透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的笛声。

行文便合上了平中见奇的步调。

当天风海雨似的“一片乐海”不期而至时,作者已借自然的平常之物再造足以“震撼“人心的奇妙之境。

怀着爱、追求与对人生的悲悯情怀,作者开始了奇崛的思考:重要的是,人要感动于自然,自然既然没有结局,那么涵盖生活、艺术的诸方面,其真与美的追求,何尝有个止歇。

作者如此布局谋篇,来装填他的感动与浪漫情怀。

于冲淡中一展倾听自然、拥抱自然的无限美好,也预留了思想的空间。

平中见奇,《随风吹笛》就是这样一篇构思精巧的散文。

五月的青岛老舍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

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

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边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

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

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的颜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儿团;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

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矮,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

山上有了绿色,嫩绿,所以把松柏们比得发黑了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