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影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影评
在1971年,三峡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凤凰山,来了两个“古怪”的年青人,带着些山里人从未见过的东西包括一把小提琴与一个小闹钟---他们是下乡插队的支青马剑玲与罗明,为了说服生产队长不烧小提琴,罗明被迫把莫扎特的奏鸣曲说成《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的山歌,在优美的莫扎特的旋律里,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乡村的繁重的劳动,单调的生活让两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青人感到枯燥,他们少有的乐趣就是拉拉小提琴,去温泉偷看女孩子们洗澡。
在一天拉琴时,进来了一个清秀美丽的姑娘,她的活泼与开朗感染了罗明和马剑铃,他们不约而同的喜欢上了这个叫小裁缝的女孩。
尤其是罗明,更是希望自己能够去改变小裁缝。
在相处中,从小裁缝的口中,他们知道另一个知青“四眼”那里,有一箱珍贵的藏书。
于是在“四眼”要走的头一天晚上,他们偷走了这一箱子书。
从此,他们每天都沉浸在果戈里的《死魂灵》、巴克扎克的《贝姨》、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中并从中得到了大量的乐趣。
直到有一天,小裁缝告诉他们她要离开山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故事戛然而止,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不仅为剧情,更为电影所展现的场景和包含其中的情感所深深震撼。
为了艺术上的真实,影片里面的对白采用了故事发生地的地方语言—重庆三峡地带的乡土四川话,而且是非常地道的地方语言,所有人物的对白符合人物身份与性格。
在影片里,生产队长及其它农民包括小裁缝说着带浓郁的土语,罗明说着地道但是略带书生味的重庆话,而马剑铃则说着带有非常书生味的带了成都味的半普通与四川话。
而老裁缝则用语言表明他是外地人,但是已在四川生活很久的老人。
而四眼则是典型的外地话。
这对影片的真实性及感染力是非常有力的。
对于理解影片人物的性格也有更多的帮助。
仅管这种严谨对于非四川人,对于外国人更是难以体会的。
在另一方面,影片所采用的道具是如此的真实,不管是罗明与马剑铃所住的小木屋,不管是那辆破旧的风车,不管是四眼犁田用的犁,还是罗明的小闹钟与老裁缝所用的缝纫机,所有这些都是绝对地方化与农村化的。
如此多、如此真实的道具,对故事的环境的真实的渲染力都是无以伦比的。
从这个几个角度上分析,这部影片并没有故意讨好外国人。
因此,对于这部在金球、夏纳电影中荣获提名的影片,笔者觉得它的艺术成就与它所获得的成绩是不相当的。
在《小裁缝》中,几个主人翁的性格是个性鲜明且统一,人物形象饱满的,而且与故事情节紧紧相连的。
当然,这是与演员在片中极其投入与敬业的表演分不开的。
周迅扮演的小裁缝,作为故事的女主角。
她比其它的农村女孩更开化,因为她的爷爷是一个见过一些世面的老人,因为她没有从事繁重的农业活,因为她有一个山村唯一的乡村老师妈妈。
因此,在影片中,美丽的小裁缝会比其它的农村妇女更向往外面的世界,在与外地人罗明与马剑玲的交往中也就更大胆和更容易受到影响。
故事中一个情节是在她把罗明的小闹钟偷出来折开看里面是不是有只小公鸡,这里对她的那种好奇与大胆有相当好的体现。
而她接下来说:“你们城里人好安逸哟,大大小小的事都晓得。
”更直接的说明她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
然后是她经常上山看飞机,并用泥巴塑成飞机放在自己的屋里。
这里的几个情节充分表现她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
而最后她一个走进一间黑暗的非常农村化的卧室里,一个人站在床前从木窗往外望时,那样清纯的眼神里写满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小裁缝容易受影响表现在她在读了很多的西方的小说后,竟然仿书里的描写,作出了山村的第一套胸罩,还偷偷在闺房中展示给其它的农村女孩看。
小裁缝的大胆还体现在,在四眼要走时,罗明跟马剑玲都束手无策时居然敢说:“我们把书偷了”这样的让罗明和马剑玲都吃惊的话出来。
小裁缝的语言,也和她的人一样,带有农村人的朴实语调,但却没有太多的土语。
罗明,作为故事的男一号主角,他比马剑铃更大胆与外向,而且头脑也更灵活。
在影片一开始时,从他敢从生产队长手中抢下小提琴时就可以看出。
再后纵恿马剑铃拉小提琴时,也只有他能说奏鸣曲是一种山歌,还巧妙的把莫扎特与毛主席联系到一起,从而使那首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合法化。
罗明的外向与大胆还表现在他主动的要教小裁缝识字与邀请小裁缝过来玩上,以及在与马剑铃的种种行动中他总是主动者上。
在追求小裁缝上,他的表现也比马剑
铃主动和大胆得多。
甚至在给农村人讲电影故事时,敢把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当阿尔巴利亚的电影故事讲,还让大家一起高呼故事里的女主人翁名的小细节上。
罗明与马剑铃都是讲故事高手,能把《卖花姑娘》讲得有声有色,让下面的农村妇女与小裁缝感动得满脸眼泪。
让小裁缝也感叹“听你们讲比看电影还好”。
这让后面的故事变得非常的自然与顺理成章。
如马剑铃给老裁缝讲《基督山伯爵》时,听得老裁缝如醉如痴,以至在缝衣服时加上许多故事里的水手标志。
作为一个地道的四川人,罗明操着一口地道但带有书生味的重庆话,也使他更容易溶入农村人并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在影片快结束时,当马剑铃再次回到凤凰山时,当地的农村妇女已经想不起马剑铃了,却能想起罗明,想起他讲的故事。
马剑铃,男主角第二号。
他和罗明不一样的地方是他的内向,他没有勇气去抢自己的小提琴,也没有勇气去跟罗明抢小裁缝,只好把自己对小裁缝的爱深深的藏在心底。
只有在小裁缝被蛇咬后,他用嘴帮她吸毒时,竟激动得全身颤抖。
为了安慰小裁缝,他竟卖掉自己心爱的小提琴,换取可怜的25元钱。
他对小裁缝的爱是如此的深,以至于几十年后,当知道三峡将被淹没后,不远千里从法国回来寻找小裁缝。
在机场还不忘给小裁缝买一瓶法国的香水。
其它人物也同样丰满并真实,如其中的老裁缝与生产队长。
在短短的2个多小时中,影片给我们的情节极其丰富,可以说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
如果详细讲,恐怕一天都讲不完。
仅举一例:
影片中,四眼来到农村改造,已经变得和农村人一样,并在各种活动中百般温顺。
可是,在犁田时却对无端的对老耕牛发火。
而在临走前一天,止不住花钱杀了那条象征着农活的老耕牛,并真的喝牛血以泄愤。
这个人外表顺从,而骨子里对这种压抑人性的所谓上山下乡的反抗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影片中所有拍四眼的镜头加起来还没有超过5分钟。
影片使用了大量优美动听的音乐来表现故事,来表现故事情节以及用语言与表演无法表现的东西。
小裁缝中的音乐是我听过的最纯正的中国音乐。
我不知道里面音乐作者是谁,但是我相信这是我听过的最优美感人、最纯正、最地道的中国音乐(当然里面也选了几首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同样也极美)。
而且可以大胆的肯定,中国音乐是可以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而毫无愧色的。
影片最开始的凤凰山的主题,感伤忧郁却又是如此的优美动人,就如同美丽的凤凰山和小裁缝。
在片中,音乐(或其变奏)和片中美好的山水是如此的和谐,以至于在看完影片后,我相信只有在如此美丽的中国山水中,才能产生如同片中的中国音乐。
当马剑铃奏响他的莫扎特时,优美的音乐与周围的人与美丽的山村竟是如此的不协调。
在这段音乐的最后,我们听到中国笛与之混合在一起,似乎已经暗示着两种文化的冲突。
在影片中有一段,是罗明用缝纫机改装的钻子帮生产队长补牙。
当小裁缝踩缝纫机时,是一段轻快的中国特色的改编卡门选段,笔者当时听了很久,硬是没听出来这是卡门中的曲子。
对比卡门中的这一段发现二胡改编比卡门中的原曲还要有味道得多,不说出来根本不会怀疑它不是中国音乐。
片中美丽的中国农村,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封闭、落后、愚昧,也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里的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闭塞,信息不通,但是片中农村人与农村的山水,却朴实、真诚、美丽动人,让人怀念。
而这更加衬托了文化的冲突在片中是如此的强烈,以至罗明与马剑铃那怕穿上农村的衣服,都让人感到他们与环境是如此的不和谐。
而他们教导的小裁缝的“出走”更是映射了那个封闭的中国最终也要突破束缚,走向开放的世界。
影片的最后,三峡工程彻底的征服了这片古老的土地,涛涛的江水永远将它淹没。
那大自然千亿年留给中华民族和人类的精心的杰作----优美胜过画的,的秀丽风光,那代表着中国五千年的农村的一切,那让人怀念的石级小路、农家的风车、老裁缝的凤凰版缝纫机,那朴实而真诚的农村人,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永远淹灭在了滚滚的江水之中,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而千千万万寻梦的少男少女们,像小裁缝一样离开那片土地来到现代化的都市寻找他们的梦想。
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表明什么,而是把这个问题带给观众去思考——那就是,在现代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失去的东西是不是太多太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