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李辉作品精选精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辉作品精选精练
拜谒卡夫卡墓地
李辉
①拜谒卡夫卡,难道还有比走在雨中的冷清与静谧更好的意境吗?
②细雨纷纷,飘洒在林荫道的葱翠树冠,只有少许水滴,溅到布满青苔的沙砾小道。

偌大的墓地,冷清而静谧,只有我们夫妇两人打着伞走在小道上。

太冷清了,静得能听到雨敲打树冠与伞,听到脚底发出的被雨水打湿的细微声。

③在布拉格去了三个墓地。

两个最有名、拜谒者最多的墓地都不属于卡夫卡。

④在老城,一处旧犹太人墓地位于犹太人居住区内。

墓地最古老的一块墓碑立于1439年,现存一万多座墓碑。

这一墓地早在1787年就被废弃。

环绕墓地,有著名的教堂,二次大战期间,布拉格抵抗组织的最后一批成员就躲藏在教堂的地下室,被发现后全部遇难。

(墓地和教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他们头戴小白帽,神情凝重,在苔藓斑斑参差歪斜的墓碑间缓缓走过。


⑤另一处捷克文化名人墓地位于布拉格西南近郊的威舍堡。

威舍堡是布拉格最为古老的地区之一,斯美塔那的交响乐《我的祖国》的第一乐章,就是以“维舍堡”为题。

穿过威舍堡古道,走进一片树林,再往前,圣彼得圣保罗教堂迎面矗立,教堂旁即是著名的捷克文化名人墓地。

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画家姆哈--我只知道这些名字--都安葬于此。

(前来拜谒的人不少,他们找着各自倾慕的名人,在墓碑前献一束花,摆几块石头。


⑥教堂报时钟声敲响,余音袅袅时,又奏起一句斯美塔那的乐句。

墓地之美,生者与死者的呼应,尽在其中。

⑦卡夫卡与这里无关。

孤独者匆匆辞世,生前本不属于布拉格的主流文化,身后他依然与之疏远,根据犹太人传统,他被安葬在布拉格东郊一个犹太人墓地。

与威舍堡名人墓地相比,这里多了肃穆,多了朴素,墓碑也以简单的石碑为主,远不像威舍堡名人墓地那样注重墓碑设计,更少有构思巧妙、雕刻细致、风格张扬的雕塑。

但这里有更多的树,树干上长着更多的青苔;有更多的草,厚厚的草把墓碑后面的地盖得严严实实。

一切显得收敛。

一切与自然融为一体。

⑧其实,卡夫卡并没有自己单独的墓碑,他与父母拥有同一个墓碑。

墓碑不大,约两米高,灰色花岗岩被雕刻成不规则的方尖碑状。

卡夫卡1924年先于父母去世,父亲与母亲分别去世于1931,1934年。

墓碑上,卡夫卡的名字刻在最上面,下面依次是父亲和母亲。

⑨与卡夫卡同在的还有三个妹妹。

墓碑下方,另有一块薄而小的黑色大理石,上面刻着三个妹妹的名字。

她们分别出生于1889、1890,1897,去世的时间却模糊地统一写为“1942--1943”--她们没有逃脱犹太人遭遇的种族灭绝之灾,在这期间死于纳粹集中营,遗骨难寻。

⑩忽然发现,卡夫卡墓碑对面的围墙上也嵌着一块又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

每块墓碑上,镌刻不止一个人的名字,而他们去世的时间都是在1944年前后--无疑,他们都是那场种族灭绝中的罹难者。

仔细一看,墓碑上的死者,不是根据家族排列,而是根据他们的职业。

一块墓碑为“作曲家”而建,有五位;一块墓碑为“视觉艺术家”而建,有六位。

每块墓碑下方,还用捷克文和英文刻上“还有其他许多人”--许多无法寻找到的布拉格的犹太艺术家……他们的墓碑与卡夫卡相对,布拉格人以这种简单却又庄重异常的方式,将苦难时代犹太人艺术家群体汇聚一起,供世人拜谒。

⑪凝望墓碑,只有叹息。

卡夫卡如果活到了二战爆发该如何面对呢?爱因斯坦逃离了德国,茨威格逃离了奥地利,孤独的卡夫卡有可能逃离布拉格吗?他能摆脱与妹妹一样的结局吗?不敢设想。

⑫雨下着,落在卡夫卡墓碑上。

⑬回到北京,再看照片,发现雨水已淋湿墓碑上端,正向卡夫卡的名字蔓延……
(1)下列对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④⑤段的括号,将墓地情况的介绍文字与拜谒者的行为区分开,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到清晰别致。

B.文章写卡夫卡与父母拥有同一个墓碑,既写出了他与父母感情至深也体现出生前的清贫与孤独。

C.第①段连用三个问号,极大地加强了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也引发了读者对
文章主题思想的思考。

D.文章以“雨”开始,以“雨”结束,既使结构浑融,也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让伤感的情感绵延
(2)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⑨⑩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3)本文题为“拜谒卡夫卡墓地”,但写其他墓地的文字却很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结构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细致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把握,具体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B.“体现出生前的清贫与孤独”于文无据。

(2)散文的第⑨⑩段之中,数据和年份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死在纳粹集中营的犹太人数量之多,生命之悲凉,也写出了时间是特别的集中,更加清楚地展现出纳粹集中营对犹太人人性的摧残,对他们生命是一种漠视。

特别是第十段中出现了“一块又一块”“不止一个人”“还有其他许多人”等一系列具体而详实的概述词,这些词句鲜明地体现出布拉格人对这些无名的犹太人去世的一种深沉的思考,展现出其内心的苦痛,这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无限的敬重,从而突出生命的伟大。

(3)作品的这种叙述方式是极为巧妙的,用自己拜谒访游的踪迹来安排文章的内容组织文章的素材,都是自己真实经历的体现,这是自己所经历的具体情况,能够很好地突出当时内心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具体的方式体现出文章内容叙述的真实性。

本文是借助拜谒卡夫卡的墓地的具体经历,来展现出纳粹对犹太人所犯下的滔天罪孽,写其他的具体的墓地,是为了更好地深化文本主旨,进而让读
者具体把握文本所反映出的核心内涵。

写其他的墓地,也是为了能够使得文本内容更为详实更为丰富,进一步展现出作者对每一个生命的无限思考,从而更好地突出文本内容的价值。

另外其他的墓地与卡夫卡先生的墓地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来很好的衬托出卡夫卡墓地的不一样,从叙述的角度上来说,很好地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增强了文本的叙述内涵。

答案:
(1)B
(2)①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死在纳粹集中营中的犹太人的数量之多,时间之集中。

②概数词如第⑩段中“一块又一块”“不止一个人”“还有其他许多人”,体现出布拉格人对许多无名逝者的追怀,对普通生命的敬重。

(3)①作者是按照自己拜谒访游的踪迹来安排文章素材的,其他的墓地都是本次拜谒的真实经历,契合作者心境,体现出了文章的真实性。

②本文的主旨是借拜谒卡夫卡墓地的经历,来表现纳粹对犹太人所犯下的历史罪恶,写其他墓地的文字,更能深入表达主旨。

③写其他墓地的文字,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引发读者对于各种类型的生命的思考。

④其他墓地与卡夫卡的墓地形成了对比,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

【点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无原则解读,需要“五注意”: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

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

3.紧扣文本,有的放矢。

散文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

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地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地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

4.相互联系,力求有据。

在个性化解读时既要联系作者的经历和当代背景,还要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体验、知识储备等进行个性化解读。

5.结构完整,力求简明。

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对该文的总体评价。

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小巧、完整。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

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

自然天成汪曾祺
李辉
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

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

一见手稿,爱不释手。

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

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

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

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

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

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

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

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

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

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

”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

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
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

去他的蒲黄榆家中,和他聊天,看他挥毫写字绘画。

我曾专门请他讲沈从文,讲萧乾,讲西南联大的往事,并专门整理一篇《听汪曾祺谈沈从文》。

1990年,我为一家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世界名人画传,约请一批名家撰稿,我特地请他写《释迦牟尼传》,他虽勉为其难,最终还是应允,写出几万字的佛祖故事。

后来,我颇觉得此举过于唐突,干扰了他的创作习惯,一直为之内疚。

1993年,我主编“金蔷薇随笔文丛”二十种,请他加盟,他编选一本,题曰“榆树村杂记”,取居住的蒲黄榆之义。

我为此书写一点评:“酒至微醺状态,他会变得尤为可爱,散淡与幽默天然合成。

他的文章从不雕琢,如清风一样轻盈飘逸,读起来更让人陶醉。

他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小说家的才能,用炉火纯青的白描,描绘人与景;他也是一个学问家,散淡的文字背后,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


最后一次见到汪曾祺,是在1996年冬天。

他的老友黄永玉先生旅居香港十年后首次返京,几位热心人在东三环长虹桥附近的德式餐厅“豪夫门啤酒”举办两次大型聚会,其中一次由黄永玉开列名单,请来许多老朋友,其中包括汪曾祺。

那天,我与汪曾祺同桌。

他的脸色看上去比不久前更黑,想是酒多伤肝的缘故。

每次聚会,他最喜饮酒,白酒或黄酒,酒过三巡,兴致愈高,满脸可爱。

那天只有啤酒,他喝得不多,兴致似也不太高。

参加聚会的多是美术界人士,汪曾祺偶尔站起来与人寒暄几句,大多时间则是安静地坐在那里。

不久,便传来他去世的噩耗。

他走得太早,还不到80岁,本可以写出更多作品。

一肚子的故事,挥洒不尽的见识,他人如何学也学不来的文字功夫,他把这些都带走了。

多可惜,他连一本完整的回忆录都没留下。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我喜欢看这部杂记里的文章,质朴的语言,平和的心态,以及时时造出的天真和风趣,让我在轻松愉悦中受益。

认识到作文可以质朴如斯:少雕琢,无卖弄,不做作,平白如话。

(田娟华《作文可以质朴如斯——读汪曾祺<榆树村杂记>》)
②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我很欣赏
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

世界是喧嚣的,我们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

(汪曾祺《无事此静坐》)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是1986年认识汪曾祺的,当时汪曾祺向《北京晚报》投的《<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的稿子,至今被作者保存着。

B.汪曾祺喜静不喜喧闹浮躁,他认为静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修养,所以他在为黄永玉举办的聚会上喝酒甚少,多是一个人安静地坐着。

C.作者与田娟华认为,汪曾祺选编的《榆树村杂记》一书风趣幽默,语言质朴,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D.本文叙事详略得当,通过回忆与汪曾祺的交往,表现了对汪曾祺自然天成的认可,并因汪曾祺去世后没有留下一本完整的回忆录而遗憾。

5.汪曾祺为什么欣赏、推荐《朱光潜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请简要分析。

(4分)
6.汪曾祺的“自然天成”主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认识。

(5分)
4.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

A.认识的时间不准确,原文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不是1986年。

B.因果失当,汪曾祺在聚会上喝酒少、一个人静坐的原因在文巾并没有明确说明。

C.内容杂糅,“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认为,“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是田娟华的看法。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答案①体现了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

②不矜持作态,亲切自然。

③没有想在文章巾刻意表现自己,文如其人,可以看出作者的人品:谦虚,富有人情,有修养。

④完全没有感伤主义。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答案为文方面:①文章写得清新淡雅,少烟火味,略有修改,也处理得干净利落。

②作文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能读出恬淡悠远的境界。

③文章从不雕
琢,平白如话,轻盈飘逸。

为人方面:①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了富人情、有修养的为人之道,并推崇这样的人。

②闹中取静,适应寂寞、享受恬淡生活,表现出恬淡、悠远的境界。

③纵酒诗书,为人散淡幽默,学识渊博,别人学不来。

(每点1分,答出其中五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