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疳积临床疗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疳积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中医中药在临床治疗小儿疳积的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中医门诊收治的266例儿童疳积患者,经患者家属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3例患者,对照组给予患童参苓白术汤治疗,观察组给予参苓白术汤联合点刺四缝穴加捏脊法治疗。
两组患者在经过2~3个月的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在经过2~3个月的治疗之后,总有效率为79.69%,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療后,总有效率为95.48%。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数据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食欲、身高、体重、精神、睡眠、腹胀、腹泻等主症及次症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2-3个月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大便异常治疗效果,对照组为84.96%,观察组为93.23%,两组患者统计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服用参苓白术汤配合点刺四缝穴加小儿捏脊法治疗小儿疳积效果明显,疗效显著,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一使用参苓白术汤,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小儿疳积;参苓白术汤;点刺四缝穴;捏脊法
小儿疳积是对儿童因饮食或喂养不当,造成的脾胃受损而导致消化类病症,主要表现面黄发枯、虚弱赢瘦、精神萎靡、饮食异常、大便失常等主要特征的一种消化类病症。
小儿疳积已成为儿科的四大病症之一,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威胁极大,临床对本病治疗十分重视。
现代医学所讲的营养不良或者营养性贫血、慢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类疾病,都在中医疳积的范畴内。
目前西医对这类病症除了使用促进消化的口服药物及补充营养外,并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小儿疳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兼顾多个脏腑进行整体调节,切中病因病机,既能消除症状,又能治病求本,常用的方法有中药、针灸、推拿等。
点刺四缝穴及捏脊是治疗本病的中医特色疗法,操作方便,又无副作用,受到临床的普遍欢迎。
为研究服用中药、点刺四缝穴、捏脊法对小儿疳积的疗效,本研究将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中医门诊收治的266例儿童疳积患者,给予分组治疗,为中医外治寻求循证依据,筛选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中医门诊收治的266例儿童疳积患者,经患者家属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观察组133例,男66例,女67例,年龄1~5岁,病程6个月~2年;对照组133例,男63例,女70例,年龄1~6岁,病程6个月~2年;所有患儿均符合以下采纳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疳积诊断标准,伴有明显的脾胃功能失调症状,体重低于正常值的15%~40%,形体消瘦,毛发稀疏枯黄,精
神不振等;排除慢性消耗性疾病、肠胃炎、呼吸道感染、肝炎等引起的厌食、消瘦等,排除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程等无明显差异,可进行相关临床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服用参苓白术汤,每日水煎服2次,每次100mL,分早晚服用。
观察组在服用参苓白术汤基础上采用点刺四缝穴并配合捏脊法。
点刺四缝穴:术者左手握住患儿食、中、无名指及小指四指,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分别点刺四指近端指指关节掌面约一分深,挤出血滴,阳性反应小的患儿挤出黄色或白色黏液,直至不再有黄白色黏液为止;点刺后24h内避免弄脏手指引起感染,注意饮食调理,少吃豆类、糕类及油炸食物。
每10d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为1个疗程。
捏脊法患者取俯卧位,首先轻按背部,放松肌肉,从长强至大椎穴开始捏脊,两手食指横压在长强穴,并用食指与拇指配合,将皮肤肌肉提起,交替向上推捏,推捏过程中重提大椎、脾俞、胃俞,共捏5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手法注意轻柔,按摩前后半小时内禁止进食。
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年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判定。
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食欲恢复正常,体重增加,精神良好,二便调和,体质接近正常儿童;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食欲及精神明显改善,体重有所增加,体质明显增强;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食欲及精神有所改善,体重稍有增加,体质有所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食欲、精神、体重、体质均无改善。
1.4观察指标
采用中医症候积分评价患儿症状改善情况,内容包括食欲、身高、体重、精神、睡眠、腹胀、腹泻,每项4分,0分为正常,2分为轻度症状,4分为中至中度症状,得分越低表示症状越轻;观察两组患儿大便异常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统计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采用(x±s)表示组间计量数据,计量资料行t 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在经过2~3个月的治疗之后,总有效率为79.69%,观察组患者在经
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48%。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数据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食欲、身高、体重、精神、睡眠、腹胀、腹泻等主症及次症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两组患儿大便异常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2~3个月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大便异常治疗效果,对照组为84.96%,观察组为93.23%,两组患者统计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3。
3.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小儿厌食”范畴,引起小儿疳积的病因较多,主要为喂养不当、营养失衡、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运化失常,生化乏源,使得气血不足、津液亏耗,脏腑、经脉、肌肤、筋骨失于濡养,日久而成此病。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因此,乳食不节、喂养不当等伤及脾胃容易诱发本病。
其病位在脾胃,也可由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引起。
本病的治疗重点在脾胃,治疗原则以顾护脾胃为本,根据脾胃损伤的不同特点,标本缓急治疗法略有不同,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疳干以补为主。
本研究中采用服用参苓白术汤联合点刺四缝穴加捏脊疗法。
参苓白术汤为治疗脾胃虚弱的名方,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平补脾胃之气为君藥;白扁豆、薏苡仁、山药之甘淡,莲子之甘涩,助白术既可健脾,又可渗湿而止泻共为臣药;砂仁芳香醒脾,促中州运化,通上下气机,吐泻可止,为佐药;桔梗为太阴肺经的引经药,如舟车载药上行,达上焦以益肺气,为培土生金之法,为使药。
全方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对脾胃虚弱,湿邪内生之病症效果显著。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代谢和提高免疫等作用。
点刺四缝穴具有健脾开胃、解热除烦、止咳化痰、通调百脉等多种功效,由于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点刺四缝穴虽然作用于局部,却在健脾和胃方面功效突出,四缝穴属于经外奇穴,为手三阴经所过之处,点刺此穴能有效疏通脾胃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和脾胃阴阳。
西医研究认为,点刺四缝穴可增加肠中胰蛋白酶和胰淀粉酶,促进肠蠕动,改善患者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同时改善患儿体内血清瘦素水平,促进食欲增加,使失衡的消化功能重新达到平衡,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捏脊为中医儿科的经典推拿治疗方法,脊柱为经脉中督脉所在,统摄全身阴阳之气,捏拿脊部可产生调理阴阳的效果;同时,脊柱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通过提捏相应的脏腑腧穴,可调理脏腑、培补元气,达到治病的目的。
因此,临床捏脊疗法通过刺激背部膀胱经,尤其增加对脾俞、胃俞、肾俞的刺激,能够健脾益气、和胃消积,有效减轻腹胀、腹泻等症状,恢复脾胃功能。
西医研究认为,捏脊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将动能转化为热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引起人体神经系统生物电反应,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种生理机能,消除病理变化。
因此,中医治疗小儿疳积较西医优势明显,点刺四缝穴施术简单、起效迅速,捏脊法无针刺之痛苦,施术时患儿无明显明显不适,点刺四缝穴配合捏脊法可协
同增效,消除症状,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其疗效由于药物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对食欲、身高、体重、精神、睡眠、腹胀、腹泻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大便异常的改善有效率也较高。
这表明三种方法联合使用能有效改善脏腑功能,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在治疗小儿疳积方面疗效确切,利用中医特色点刺四缝穴、捏脊疗法及参苓白术汤治疗能够益气健脾、和胃导滞,增强脾胃运化之力,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