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草原与众生——多维视角的文化纪录片《格萨尔的英雄草原》
《格萨尔》文化生态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试析《格萨尔》文化生态的特点与社会功能摘要: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在青藏高原生态文化环境的滋养下,如同折射历史的一面镜子,把古代藏族先民的真实生活原原本本呈现出来,始终以独有的“活性态”方式流传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它内容丰富多样、情节真实动人,其中,以原始崇拜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是史诗璀璨夺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通过简要分析史诗的生态文化特点与其社会功能,从侧面反映出开发和保护格萨尔文化的生态意义。
关键词:格萨尔;生态文化;社会功能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06-01一、格萨尔生态文化与特点对于一个民族而言 ,其生态文化是蕴含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的 ,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生态意识的集中体现 ,是民族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不断融合的生动反映。
藏族的生态观从其出发点和归宿来说是一种非理性的宗教生态观 ,但从藏族生态文化的主要方面而言 ,藏族生态文化的整体结构中也包含着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朴素的生态意识。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典型的传统文化代表,是迄今为止依然保留着“活性态”的本土气息,从它反映的生态文化中,人们既能领略到雪域高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又可感受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生存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
史诗不仅再现了古代藏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认知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在适应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纯朴观念。
格萨尔生态文化的结构由物质形态、行为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四种形态构成。
这四种形态相互交织、相互依托。
其中精神形态是其核心,是约束机制,格萨尔文化发展到今天,依然保留活性态的特性,主要是受精神形态这一核心的聚合约束,靠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的生态精神流传继承。
行为形态围绕精神形态发挥作用,在藏族人民信仰观念积极影响下,它通过民族个体体现出来,从而使格萨尔文化民族生活化、具体化,在言传身教中实现了一代代的“活态”传承。
格萨尔史诗的文选综述
格萨尔史诗的文选综述《格萨尔史诗》是藏族民间史诗中最为著名和重要的一部作品,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
它是藏族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广大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格萨尔史诗》的文选进行综述。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格萨尔史诗》是一部具有浓厚史诗特色的作品。
它以英雄格萨尔为主角,通过讲述他的生平事迹和战斗经历,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史诗中融入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
其次,从历史角度来看,《格萨尔史诗》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历史和生活。
史诗中描绘了古代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
同时,史诗中还记录了藏族人民与外族入侵者的斗争,反映了他们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再次,从民俗角度来看,《格萨尔史诗》是藏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诗中融入了丰富的民间传说、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反映了藏族人民的信仰体系、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
史诗中的人物形象、场景描写和情节发展都与藏族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通过史诗的传承和演绎,藏族民间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
此外,从艺术角度来看,《格萨尔史诗》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史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同时,史诗中的歌谣、舞蹈和音乐等艺术形式与史诗的叙事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人们在欣赏史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带来的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格萨尔史诗》作为藏族民间史诗的代表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历史、民俗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藏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对《格萨尔史诗》的深入研究和传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格萨尔王
《格萨尔王》发祥于黄河首曲大草原的《格萨尔》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反映游牧民族部落社会的史诗,约有120部以上,诗行100来万,字数2000万左右,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
《格萨尔》反映了藏民族从混沌状态中觉醒过来并有力量去创造自己世界的历程,填补了华夏文明中关于游牧文化的空白。
《格萨尔》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入木三分;采用民间文学中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有散文叙述,更有优美的唱词,绘声绘色,脍炙人口,民族风情浓郁,游牧气息鲜明,是一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民俗画卷。
戎马一生乌云低重,天地混沌,首曲黄河冰雪弥漫。
从迢迢西天走出一老一少两个人影。
老的拄着棍子,佝偻身子,蹒跚抬步;小的搀扶着老妪,举步维艰,却顽强地行进。
这一老一少正是被逐出家园流浪外逃的格萨尔母子。
格萨尔的母亲尕察拉毛,是部落酋长僧唐惹杰的妻子,年过半百有了宝贝儿子格萨尔,却遭到了僧唐惹杰两位小老婆的嫉恨,还有小叔子超同的迫害,格萨尔被当做孽种要铲除,母子俩不得不抛家离舍,颠沛流离到了黄河首曲。
凭着天神帮助,凭着智力胆识和勤奋,格萨尔把首曲草原开拓成了和谐、平等、繁荣的乐园。
消息传开,远在康区德格草原,正受自然灾害摧残的岭尕尔部族,辗转千里前来投奔格萨尔,很快繁衍生息成许多部落,有了部落联盟王国的胚胎。
顺应民众的愿望,智勇双全、胆识过人的格萨尔,经过传统赛马夺冠程序,登上了岭尕尔王国国王的宝座,掀开了他一生威武雄壮的史诗篇章。
他以首曲大草原为根据地,对内主持公道,伸张正义,除暴安良,抑强扶弱,让人民安居乐业,团结和睦,共同繁荣;对外不畏权势,疾恶如仇,反压迫、反剥削、反强暴,争取岭尕尔王国的自由、独立与尊严。
他拒不给魔国鲁赞王上贡交税,摆脱了其奴役。
当魔王掠去爱妃梅萨时,他又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独身闯魔窟、斩魔王,解放了被奴役的魔国百姓。
趁格萨尔外出征讨魔地,北方霍尔国黄帐王为抢夺美貌出众的珠牡当妃子,侵入岭国。
珠牡凭借首曲天险反击侵略者,但终因寡不敌众,加之有超同充当内奸里外勾结,珠牡被抢走,岭尕尔王国遭受重创。
英雄史诗《江格尔》
英雄史诗《江格尔》
佚名
【期刊名称】《老年世界》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江格尔》是蒙古族英雄史诗,与《格萨尔》《玛纳斯》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
是蒙古族精神的活’化石。
它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群众,尤其是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丰富,篇幅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最后成为一部大型史诗。
【总页数】3页(P49-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9
【相关文献】
1.阿拉善英雄故事与英雄史诗《江格尔》的关系 [J], 乌云斯琴;
2.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中的体育活动及教育价值 [J], 杨海鹏
3.让孩子心中住着英雄——《中国三大史诗·江格尔》绘本创作过程 [J], 罗慧琴
4.从口头到文本:英雄史诗《江格尔》传播的跨媒介流变与互动探析 [J], 王晓红;施莉婷
5.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与古希腊《荷马史诗》英雄形象比较——以江格尔与阿基琉斯为例 [J], 王卫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格萨尔王》概述
《格萨尔王》概述
《格萨尔王》是一部流传于藏族地区的英雄史诗,讲述了主人公格萨尔王一生的传奇故事。
这部史诗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藏族民间广为传唱,后来经过整理和加工,形成了文字版的《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出生贫寒,但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建立了岭国。
他为民除害、惩恶扬善、造福百姓,展现了正义、勇敢和智慧的光辉形象。
《格萨尔王》的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多个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藏族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
这部史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宗教价值等多方面的意义。
在文学方面,《格萨尔王》以诗歌的形式叙述故事,语言优美、生动有力,展现了藏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这部史诗还融入了大量的藏族传统文化元素,如神话、传说、民俗等,使得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历史方面,《格萨尔王》记录了藏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英勇斗争和壮丽篇章,反映了藏族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
通过
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了解藏族人民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也可以探究人类文明进程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总之,《格萨尔王》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丰富文化内涵和重要历史价值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是藏族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藏族历史和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草原英雄的欢歌——《格萨尔》
草原英雄的欢歌——《格萨尔》作者:陈庆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1年第02期2011年1月14日晚8点,成都金沙剧场,由甘孜州色达县格萨尔藏剧团精心打造编排的大型史诗歌舞剧《格萨尔》进行了首演。
这是继《天牧》之后,色达县格萨尔藏剧团向观众推出的又一宏篇巨制。
英雄的赞歌短暂的黑暗过后,一束灯光聚在舞台旁一对藏族爷孙身上。
叮叮当当,一声声清脆的敲击声中,一块石板上的彩绘人物呈现出来。
“爷爷,您刻的是谁啊?”“孩子,这是咱们草原上的英雄——格萨尔。
色达草原上的格萨尔遗迹和美丽的传说,像草原上的风一样,无处不在。
”在阿尼老人的赞辞声中,英雄格萨尔的故事如幽井清泉般,汩汩流出……雷声轰轰、风雨如晦,格萨尔降临在雪域高原的帐篷中。
12岁在部落赛马会上取胜,后来登上王位,赢取爱妃珠牡。
格萨尔遵天母之命,率领千军万马,征战四方,结束了战乱频仍的年代,为草原人民带来安定、富足、吉祥。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格萨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把彩绘石刻、挤奶舞、牦牛舞、面具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格萨尔史诗游牧文化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打造了这台歌舞剧。
”色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恩军说。
“非常精彩,在优美的歌舞中领略到一个古老游牧民族的演变史。
”特地前来观看的省社会科学院施霞说道。
给施霞印象深刻的是通过阿尼老人用汉语引出每个部分的剧情,使整台原汁原味的歌舞表演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剧场时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色达:格萨尔文化之乡《格萨尔》共分为序(历史的回声)、诗海曙光、爱在草原、戎马剑光和尊胜欢歌五个篇章。
以目前世界上最长并且唯一活态的英雄叙事史诗《格萨尔王传》为蓝本,通过歌舞的形式,再现了格萨尔王降生雪域高原、降妖除魔、抑强扶弱、为民造福的形象,展现了藏民族悠久历史和古老的游牧文化。
据周恩军介绍,色达县境内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
目前拥有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色达格萨尔藏戏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邛等格萨尔文化知名专家,土登等4名《格萨尔》代表性传承人,仁真尼玛等5位格萨尔智态大师,4个研究机构和包括色达格萨尔藏剧团在内的14支民间藏剧团,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格萨尔藏剧之乡殊荣。
蒙古人的格斯尔崇拜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6年第5期(总第94期)民族学蒙古人的格斯尔崇拜巴·苏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内蒙古通辽028043)[摘要]格斯尔是藏族和蒙古族史诗《格(萨)斯尔》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
随着《格斯尔》在蒙古族地区的广泛流传,格斯尔形象在蒙古人心中也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他们崇拜的人物。
蒙古人对格斯尔英雄的信仰崇拜,集中体现在风物传说、寺庙、敖包、祭祀、那达慕、家教等诸方面。
这些崇拜既熔铸了蒙古人的审美情趣,又蕴藏着蒙古人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蒙古人;格斯尔;崇拜[中图分类号]B93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06)05-0104-05格斯尔是藏族和蒙古族史诗《格(萨)斯尔》中塑造的英雄人物。
随着《格斯尔》在蒙古族地区的广泛流传,格斯尔形象也逐渐成为蒙古人崇拜的偶像。
他像蒙古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样在蒙古族人民心目中深深地扎根。
从这个意义上讲,格斯尔这个人物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文本中所刻意塑造的英雄形象的内涵,而成为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崇拜对象,进而形成了“格斯尔崇拜文化”现象。
蒙古人对格斯尔的崇拜主要是通过蒙古史诗《格斯尔》的流传而被蒙古族人民所接受、所崇拜的。
它集中体现在风物传说、寺庙、敖包、祭祀、那达慕、家教等诸方面。
一、风物传说与格斯尔崇拜长篇英雄史诗蒙古《格斯尔可汗传》,流传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境内聚居的蒙古族人民中;国外则流传于蒙古国、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以及卡尔梅克人居住的地方。
[1]蒙古史诗《格斯尔可汗传》在蒙古族地区的流传主要是以书面和口头形式来传播的。
其一,书面形式的流传。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现的蒙古文《格斯尔可汗传》的各种手抄本和版本有北京木刻本、北京隆福寺本、乌素图召本、鄂尔多斯本、诺木其哈敦本、札雅本、策旺本、卫拉特托忒蒙古文本以及其他单行本等多种文本。
其二,口头形式的流传。
格萨尔史诗的源头及其历史内涵
格萨尔史诗的源头及其历史内涵格萨尔史诗是藏民族的叙事文学,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被誉为“藏民族的《荷马史诗》”。
它描述了一位传奇英雄格萨尔王的传奇故事,涉及到国家、信仰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那么,格萨尔史诗的源头在哪里?其历史内涵又是什么?下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格萨尔史诗的源头地理环境格萨尔史诗的创作源头可以追溯到草原地区,由于该地区居住着许多群居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工具是骆驼、牛、羊和马等,由此他们创造了一种艺术形式——叙事歌谣,用于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生活,同时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
因此,格萨尔史诗的源头可以说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
历史演变格萨尔史诗创作最初是在口头传承的基础上,由牧民在寻常饮众中演唱而来,经过了几百年的口耳相传,逐渐发生了分化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民族与地方都创作了一些类似的歌谣,轻易地进行了借用,自然演变成为可能是来自于格萨尔史诗的传说,而可能也是那些编撰者们对一个或多个的歌谣进行了改编或重新编写。
而这些传说最终汇聚成了一个又一个格萨尔史诗,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版本。
彩世纪初传抄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第一个录制格萨尔史诗的可能是达赖喇嘛或者其它的高僧,这是一个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事件,因为达赖喇嘛可以作为此文化的主要管辖者,用自己庞大的势力去推广这种文化。
而这个格萨尔史诗也成为了藏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格萨尔史诗的历史内涵民族文化记忆格萨尔史诗是藏文学的瑰宝,是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记录了藏民族统一的历史,也体现了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认识方式。
其内容包括格萨尔王的战役、生活、爱情、信仰等等,不仅反映了藏民族的历史和生活,也体现了藏民族的宗教和道德观念。
这些都是藏民族宝贵的文化记忆,也是藏民族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思想理解格萨尔史诗内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理念和道德观念,如忠诚、智慧、善良等都是其中的主题。
它涉及到国家和个人的关系,讲述了正义的胜利与邪恶的失败,提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力量。
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
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藏族、蒙古族等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世世代代被人所传唱,成为了世界无价的瑰宝。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有关《格萨尔》的资料。
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格萨(斯)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
它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
历史传说《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
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
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
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
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
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
12岁上,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
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
人物价值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也叫《格萨尔王传》。
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格萨 (斯) 尔》:传唱千年的民族史诗
《格萨(斯)尔》:传唱千年的民族史诗作者:袁嘉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年第08期盛夏七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内蒙古自治区考察调研期间,在赤峰博物馆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并观看了来自巴林右旗的说唱组合表演的《格萨(斯)尔》史诗说唱。
《格萨(斯)尔》,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格萨(斯)尔》是蒙、藏两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讲述了格萨(斯)尔降临人间降妖伏魔、救护生灵,各民族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英雄故事。
《格萨(斯)尔》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内容丰富,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代表着古代蒙古族、藏族民间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古代少數民族社会历史、民族交往、道德观念、民风民俗等问题的一部百科全书,国际学术界称其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约从18世纪以来,蒙古文《格萨(斯)尔》广泛流传于内蒙古科尔沁和巴林地区,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科尔沁《格萨(斯)尔》文本和巴林《格萨(斯)尔》文本。
20世纪中叶,曲艺大师琶杰在蒙古文《格萨(斯)尔》故事的基础上,说唱了具有胡仁·乌力格尔特点的《格萨(斯)尔》,使史诗《格萨(斯)尔》重获新生。
《格萨(斯)尔》的影响,已远超出文学范畴,形成了由英雄史诗、民间传说等形态构成的格萨(斯)尔文化,具有文学、民俗学、人类学的学术价值。
2006年,格萨(斯)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格萨(斯)尔》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了以人物为中心和以事件为中心相结合的结构方式。
就是在整体的分章本中以人物为中心,而具体的分部本则以事件为中心,从一个故事派生出另一个故事,不断充实完善,独立成篇,形成新的分部本,这些大大小小的分部本通过格萨(斯)尔这个英雄人物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了卷帙浩繁的大型史诗。
这种结构安排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说唱史诗的特点,具有灵活多样、增减随意的优点,为《格萨(斯)尔》在漫长的传唱过程中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融入更多更新的内容提供了便利,也为其成为世界上内容最丰富的史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格萨尔:当史诗成为影像
格萨尔:当史诗成为影像作者:张洪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6年第08期由北京金色度母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运作的《英雄格萨尔》电影项目日前全面启动。
该片投资逾5亿元人民币,志在打造一部像《魔戒》、《特洛伊》一样的魔幻史诗巨制。
电影,扩大史诗传播度《格萨尔王传》诞生于11世纪,是篇幅宏大的藏族民间说唱体史诗,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东方荷马史诗”的美誉。
2016年6月,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发起、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学术支持、北京金色度母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执行的电影《英雄格萨尔》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拍摄许可证,拍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对于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北京金色度母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德央表示,把这部过去通过口耳相传方式传承的《格萨尔王传》改编成拥有亿万观众的电影,“是向全中国、全世界人民宣传介绍中华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
”传唱千年的《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它描述了格萨尔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最后从地狱中救出了母亲和爱妃,一同重返天国的故事。
如今,《格萨尔王传》史诗研究已成为中国藏学研究领域最为突出、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领域之一,关于格萨尔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格萨尔学。
资料表明,《格萨尔王传》有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字数来看,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
将这样一部庞大的史诗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的一个愿望。
作为一辈子从事格萨尔研究的专家,降边嘉措认为,一个成熟的民族才会产生伟大的史诗。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抢救这份宝贵的口头文化遗产。
他表示,120多部格萨尔,目前已经印刷了500多万册,藏族500多万人,人均一本,而且多半是农牧民自己掏钱购买。
德央和降边嘉措一致认为,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不应只属于一个民族,而应该让全人类共同享有。
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
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
一、《格萨尔》1.讲述了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降伏妖魔,抑强扶弱,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的描绘,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斗争。
2.《格萨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有2000多万字,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当然,它比荷马史诗长很多。
3.《格萨尔》是研究古代藏族的社会历史、阶级关系、民族交往、道德观念、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等问题的一部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历史。
而且目前这一活态的口头史诗仍在不断扩展,因为也被称为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
二、《江格尔》1.描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雄狮大将和数千名勇士为保卫宝木巴家乡而同邪恶势力进行艰苦斗争并终于取得胜利的故事。
2.《江格尔》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群众不断加工、丰富,篇幅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最后成为一部大型史诗。
目前已经收集到60余部,长达10万余行。
3.《江格尔》以其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在蒙古族文学史、社会发展史、思想史、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代表了蒙古族英雄史诗的最高成就,也代表了蒙古族远古文学的最高成就,成为蒙古族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三、《玛纳斯》1.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
2.《玛纳斯》最初产生于9至10世纪,后来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柯尔克孜歌手们世世代代的琢磨,溶进了全民族的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浓烈的民族特色。
3.《玛纳斯》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民性和思想性的典型英雄史诗。
它从头至尾贯彻着这样一个主题思想:团结一切被奴役的人民,反抗异族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幸福生活进行不懈的斗争。
浅谈如何《格萨尔》史诗传承与弘扬
浅谈如何《格萨尔》史诗传承与弘扬
才让东智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
【年(卷),期】2018(000)003
【总页数】8页(P139-146)
【作者】才让东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对话昆仑之巅弘扬史诗精神——2012年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综述[J], 张筠
2.一部展示伟大史诗《格萨尔》的精美画卷--《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唐卡》述评 [J], 杨嘉铭
3.一部研究活态史诗《格萨尔》的力作—读诺布旺丹《艺人、文本与语境:文化批评视野下的格萨尔史诗传统》 [J], 阿来;
4.在文脉传承中彰显“勤”与“思”的张力——格萨尔艺人门俄保的史诗传承之路[J], 甲央齐珍
5.论《格萨尔》在世界文坛上的史诗地位(下篇)——否定《格萨尔》史诗倾向的实质 [J], 谭玉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解读与史诗英译_以藏族英雄史诗_格萨尔_国外英文译本为研究中心
第25卷第3期2012年7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5No.3Jul.,2012文化解读与史诗英译———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国外英文译本为研究中心[收稿日期]2012-02-13[作者简介]王景迁(1972-),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研究人员,鲁东大学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格萨尔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格萨尔》史诗的当代传播研究”(09YJC8500003);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格萨尔》文学翻译论”(06XZW010)。
①米春:《英语比较相关句认知语义的重建与解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王景迁1,蒋盼2,于静3(1.鲁东大学法学院,山东烟台264025;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保险学院,湖北武汉430073;3.鲁东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264025)[摘要]正确解读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对于文学翻译至关重要,这涉及到对文学作品的准确翻译与有效传播。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深奥的宗教思想,英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解读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格萨尔》的英文翻译长期以来难有大的发展。
在《格萨尔》史诗的英译实践中,要准确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而正确解读史诗中的宗教文化意象是《格萨尔》史诗英译的关键。
[关键词]格萨尔;英译;文化意象[中图分类号]H 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2012)03-0116-05《格萨尔》是藏民族集体创作的世界著名英雄史诗,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高超的艺术特色。
由于缺乏积极主动的推介,国外普通大众对其很少了解。
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手段,在《格萨尔》的对外传播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翻译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史诗的文化评价。
论黑格尔的史诗观——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为例
西藏研究TiOetao StuUies2022年2月第2期No 1Fed. 2022论黑裕61史诗观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为例曼秀•仁青道吉(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50630)[关键词]黑格尔;史诗观;辩证法;格萨尔[摘 要]黑格尔的史诗观明显带有辩证法思想,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不是全面彻底的否定,而是包含肯定因素在内的否定,否定的结果也不是消失为空无,而是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出现。
比 如黑格尔否定了雏形史诗的不完备性,但也肯定了它们具有客观性和实事求是的史诗性质;否定了特殊史诗或浪漫史诗的主观性,但也肯定了它们的史诗领域。
在藏族史诗《格萨尔》中也蕴含 着这样的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0063 (2621 ) 61 - 6111 - 68黑格尔(270—161)指出:“'史诗’在希腊文里是eyBe,原义是’平话’或故事。
一般地说,’话’ 要说出的是事物是什么,它要求有一种本身独立的 内容,以便把内容是什么和内容经过怎样都说出来o0[1]122这里的“平话”,即古希腊的说唱;至于内 容是什么和内容怎样说出来,则需纵观黑格尔对史诗的解读。
在《美学》第3卷里,黑格尔用了 32页 左右的篇幅来论述:史诗的一般性质,正式史诗的特征,史诗的发展史等几方面的内容。
本文拟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所具有的史诗属性来解读黑格尔的史 。
一、结合史诗的一般性质对雏形史诗的否定关于史诗的一般性质,黑格尔的史诗观认为“箴铭、格言和教科诗”“哲学的教科诗、宇宙谱和神 谱”等雏形史诗不是“正式的史诗”。
首先,箴铭、格言和教科诗是最简单的史诗表现 方式,尽管这些表现方式“由于抽象的凝缩,是片面的、不完备的”,但是“它从具体的世界和丰富多彩而变化无常的现象中挑出某种本身有根由和必要性的东西,用史诗的文字把它集中表现出来。
”232-27所谓史诗的文字,就是说箴铭、格言和教科诗的叙述 与史诗的客观性特点相符,具有史诗的语调。
历史文献记录中的《格萨尔》口头传统
历史文献记录中的《格萨尔》口头传统《格萨尔》是藏族口头传统文学中最为著名的史诗,被誉为“藏族民族史诗之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史诗流传于中国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同时也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有所流传。
《格萨尔》叙述了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主要围绕着藏族民间英雄格萨尔王的英勇事迹展开。
故事发生在几百年前,格萨尔是藏族人崇敬的英雄和守护神,他既是战士又是金刚神,是藏族人民的保护神。
整部史诗共有一百零六个故事章节,以及一些短篇和插曲,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恢弘的史诗情景,又有细腻的日常生活描写。
《格萨尔》口头传统的历史文献记录主要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口头表演的形式,这是史诗流传的最主要途径。
在藏族社区、寺庙、祭祀场所等地,通常会举行古老的传统活动,其中包括《格萨尔》的口头表演。
这种表演形式被称为“拉福”或“演唱会”,表演者称为“拉祜”或“演唱者”,他们通过口述的方式将《格萨尔》的故事传递给观众。
表演者可以借助简单的乐器如竹笛、马头琴等来伴奏。
他们用韵律感十足的歌声,以及姿态和表情的变化,将《格萨尔》的情节、人物以及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的世界中。
第二种形式是文献记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格萨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记录,已经有很多版本的文字记录以及相关研究资料。
这些文献记录了《格萨尔》的情节、对话、人物形象等内容,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史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些学者和藏族文化爱好者也对《格萨尔》进行了记录和整理,力求保存和传承这一宝贵的口头传统。
《格萨尔》作为口头传统的历史文献记录,通过口述和文献两种方式,将这一民间史诗流传至今。
这不仅是对藏族民族文化的珍贵记载,也是对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这也呼吁我们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确保这些宝贵的人类记忆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
《岭,格萨尔王传》——世界上最长的藏族英雄史诗
《岭·格萨尔王传》——世界上最长的藏族英雄史诗在没有文字之前,藏民族用集体记忆传承的方式,记载并传递着古代藏民族各种文化信息。
藏族英雄史诗《岭·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格萨尔》)便是藏民族创造力和集体记忆相互作用的最好例证。
史诗在青藏高原雪域大地上流传了1000多年,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广泛地从神话、故事、传说、谚语中汲取知识养分,使史诗内容不断充实,成为卷帙浩繁、结构宏伟的巨著。
全诗达200多部(含异文本)、共约100万行,已经整理出来约30多部,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
作为一部英雄史诗,它叙述了英雄格萨尔王毕生的征战史,是一部全方位反映藏族古代社会生活的鸿篇巨作。
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不同时代均在史诗中留下了各自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使它成为了解与认识藏族历史、宗教、语言、文学、民俗的“百科全书”,具有语言学、民俗学、史学、宗教学、人体学、生态学和原生态的文化价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格萨尔》的产生、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是藏族历史上少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其时间跨度非常之大,自藏族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社会,经历奴隶主专政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农奴制时代,直至今天的社会主义时代,这部伟大的英雄史诗一直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流传着、传唱着。
《格萨尔》以主人公“格萨尔大王”为主线,叙述了古代藏族部落“岭国”的人民在格萨尔的统领下,降妖伏魔、抗敌除奸、保家卫国、救护百姓、谋取幸福自由的故事。
《格萨尔》发源于青海省长江黄河源头,主要流传于青海省的藏族地区和西藏、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区的藏族聚集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冲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到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纳西族、裕固族、傈傈族、朝鲜族和摩梭人等兄弟民族中间,并流传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前苏联的部分地区,以及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等国家。
由于众多的说唱艺人不断丰富、创作、加工,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版本。
寻觅格萨尔(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寻觅格萨尔(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画面:雅砻江水在这里缓缓流淌,沿岸,牧场辽阔,牛羊在绿草地上,帐篷,炊烟,草坝上溪流婉蜒。
平缓的山丘。
总有小路把这一座座山头相连起来。
)(解说词:踏上阿须这片土地,眼前的景象会让人心旷神怡。
壮阔的牧场风光中透出一派宁静、一派富足。
阿须,翻译成汉语是富裕,富庶之地。
草肥水美,六畜兴旺。
云天里收笛声声,间或,牧歌悠扬。
阿须人满足地生活在这里。
)(画面:岔岔寺,坐落在几条山坡同时停步的地方。
寺庙背靠山头,依山修造,经幡红墙,气象庄严)。
(解说词:阿须人的富有不仅是物质上的,传说中,那位来自三界之处,声震雪域四方的英雄格萨尔就诞生在阿须。
阿须,拥有格萨尔的诞生地,这种富有是任何物质财富取代不了的富有,阿须人有理由自豪和骄傲。
)(画面:江边,草地上,溪流交汇处。
格萨尔王庙修葺一新。
离庙不远有一巨石。
巨石周围堆起了许多石头,宛如一麻里堆。
经幡在江风中飞舞,巨石裂开缝隙,缝隙中有丛带刺的灌木,灌木上也挂着的各色麻里旗在翻飞。
)(解说词:传说,格萨尔王就出生在雄坝的吉苏雅格康多。
史诗里唱道:“要说觉如的出生地,两水汇流淙淙响,两岩相对如箭羽,茵茵草滩如铺毡……”。
而阿须,旧时就叫做雄坝,这片草滩就叫做吉苏雅格康多。
草坪上果然有“两水汇流”的溪流,草滩后果然有“两岩相对”的石岩,碧绿的草滩果然也如铺毡一样……这地貌、地名与传唱中的一切竟如此吻合。
阿须的人们还说,格萨尔的母亲也不是凡人,而是龙女下凡。
传说在藏历虎年虎月的士曜日那天,正在放牧的格萨尔母亲被祥云笼罩,被彩虹缠绕,天空霞光万道,仙乐从云中传来,倒在巨石上的龙女生下了格萨尔,在不知觉中,她的双脚把大石头蹬裂开了,迄今留在石头卜的脚板印还依稀可辨。
这座规模不大,甚至看上去显得格外普通的庙宇,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格萨尔王庙,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经堂。
而今天又还有人把格它叫做格萨尔纪念堂。
传说在这座庙里,曾经收藏着格萨尔王用过的、用象牙雕制的朱红印章。
广袤草原的迴声 中国蒙古民族故事影片之纵向审视(1949-2009)
广袤草原的迴声中国蒙古民族故事影片之纵向审视(1949-
2009)
王舒;党建宁
【期刊名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6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蒙古民族电影事业从无到有,故事影片的创作理念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异族视野"创作,同时也度过了文革时期的创作"寒冬",直到今天的民族个性弘扬、民族意识复苏,在60年的岁月中渴求探索出一条符合蒙古族自身特色的电影创作之路。
【总页数】5页(P25-29)
【关键词】蒙古民族;故事影片;透视;创作理念;创作手法
【作者】王舒;党建宁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西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1.1;G644
【相关文献】
1.雪域高原的回响:中国藏族题材故事影片之纵向审视(1949-2009) [J], 王舒;党建宁
2.蒙古族题材故事影片中的"草原"符号研究 [J], 孙书敏
3.蒙古族题材故事影片中的“草原”符号研究 [J], 孙书敏;
4.深入研究和展示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历史大力推进草原文化开发——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学术综述 [J], 王海荣;
5.为穹苍般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世界彰显一抹绿色——内蒙古农业大学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纪实 [J], 续维国;李金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大观
英
雄
、
——
草多
原
维
文
录
•耿 占
片坤
《 格 萨 尔 的 英 雄 草 原 》
纵观人类文化史,无论西方还是东方, 都曾产生过伟大的创世史诗以及英雄史诗。 然而那些辉煌的诗篇,大多已经消失于历 史的动荡变迁,或者僵死于文字的书面记 载,唯独藏族英雄史诗 《格萨尔王传》,在 人类文化的长河中,通过艺人的口口相传, 成为世界上唯一一部至今还在民间不断传 唱和演绎的“活态史诗”。也就是说,英雄 格萨尔不只是活在史诗中,而且活在草原 上。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或 者说“格萨尔”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
多维视角的大型文化纪录片 《格萨尔 的英雄草原》,通过大量的实地拍摄、专家 访谈、民间生活、艺人采访、文本解读、 文献支撑,成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第一,纪录片为我们了解英 雄史诗 《格萨尔王传》 打开了一 扇窗户。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制作的第 一部全面展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格萨 尔》 的大型纪录片 《格萨尔的英雄草原》 已于去年 12 月底播出,成为纪实频道去年
67
文化大观
年轻的团队为古老的史诗带来新鲜的解读。”
第三,纪录片对史诗诞生、存在、传 承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 分析。
果 洛 , 地 处 青 藏 高 原 腹 地 , 被 称 为 玛 域 (黄 河 源 头)。 这 里 的 神 山 圣 水 , 造 就 了 果 洛 神 秘 壮 美 的 自 然 风 光,这里的山山水水,被赋予无数美丽动人的传说,留 下了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
分集导演史嘉年在高原一呆就是两个月,拍摄期 间,一次路面塌方,车上没水没粮,在零下十几度的 草原搭简易帐篷和衣而睡……说到这些,她却很淡然: “其实在藏地拍摄,任何的摄制组都有一把辛酸泪,苦 和累是标配,说点高配的,摄制组同事兄弟般的相互 鼓励和支持才是最值得回想的。”
青海同行戏称他们是一支“高冷”的团队。 摄制组不仅在藏区拍摄了四季风景、说唱艺人、 民俗生活,还在北京等地,采访了大量的格学、藏学、 文学、人类学、历史、地理等专家学者,拍摄了众多 珍贵的格萨尔史诗文献。 前期拍摄结束后,团队又对文稿反复修改,精益 求精,并在青海召开了脚本征求意见座谈会,听取各 方的评价和建议。获得了广泛的肯定与好评。一致认 为,此片从创意策划,直到今天的素材和脚本,是弘 扬民族文化,展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自信的生 动案例。文稿结构清晰,表达流畅,凸显厚重感,富 有表现力。历史与空间的跨度,神圣与世俗的交融, 民间与学术界的纵横,脚本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上海纪录片团队踏实严谨的作风,追求卓越的敬 业精神也得到了青海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称“上海
通过纪录片的介绍,我们知道,《格萨 尔王传》 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世界上最长的 说唱体民族英雄史诗,于 11 世纪以来创作
66 2019·6
文化大观
流传于今青海、西藏及甘、川、滇藏区的藏族、蒙古 族、土族民间,至少已经有 1000 年的历史了。史诗叙 述了天神之子格萨尔在人间南征北战、斩魔除暴、造 福于民的辉煌业绩。这部史诗被历代说唱艺人以口耳 相传的形式继承和发展。到 20 世纪末,搜集整理到的 《格萨尔王传》 已有 150 余部,150 多万行,1000 万字 以上,出场 3000 多人,主要人物 80 多个。史诗是一部 青藏高原古代社会的大 百科全书,涉及远古神 话与传说、地理、历 史、经济、军事、宗 教、医学、道德观念、 习俗、生产与生活方 式、语言文学、民族关 系等诸多方面,对藏族 社会的发展、对藏族群 众的伦理观念、生活方 式和内在精神世界产生 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因而“格学”的研究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2016 年的夏季直至 2017 年的春节前后,纪实频道 的五支摄制组先后十数次来到藏区,足迹遍及青海、
西藏、四川、甘肃等地的雪山、草原、牧区、峡谷、 江河等,长时间奔波在海拔 4000 米以上的区域。分集 导演张艳芬不听当地同行的劝告,冒着大雪开车十几 个小时进入海拔 4000 多米的果洛,只为拍一场传统的 藏族婚礼。“鹅毛般的雪花打在脸上的刺痛感觉,山路 上车轮不停打滑的惊心瞬间,至今都成了难忘的记忆。 我们尽力了。”
“这是第一部系统、全面展示伟大史诗 《格萨尔》 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省委常委、 宣传部部长张西明表示,《格萨尔》 文化是 中华民族进行艺术创作、文化传承的丰富 宝库,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文明的华彩 篇章。 纪录片的成功播出和广泛传播,对 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广大藏族群众 的“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同 繁荣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 文化意义。
这部纪录片并非讲述了一个传奇故事,而是注重 以文化的视角,讲述了 《格萨尔王传》 是一部什么样 的史诗,格萨尔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格萨尔现象的来 龙去脉。
第二,纪录片制作团队艰苦跋涉青 藏高原,奉献纪录片精品力作。
格萨尔史诗博大精深、体量庞大,对年轻的纪录 片团队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为了尽快进入角色, 导演组数次赴青海进行看景,走访了果洛州的久治县、 达日县、甘德县、玛沁县、玛多县,黄南州的尖扎县、 泽库县,玉树州的治多县以及西宁等,搜集材料、局 部拍摄、寻访民间艺人、拜访专家,为即将开始的大 规模拍摄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回沪后,团队对纪录片 的主题、提纲进行了反复研究,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 书籍,形成了可操作的初步文稿,并对纪录片所要追 求的影像品质、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探讨。
的收官之作。 此片由上海市委宣传部、青海省委宣
传部、上海广播电视台、青海广播电视台 联合出品,是上海文化支援青海的又一举 措,得到了两地宣传部领导的重视与关心。 全片分为三集,讲述被誉为古代藏族社会 百科全书的史诗 《格萨尔王传》 所诞生的 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渊源,在描绘格萨尔 文化版图的同时,向世界呈现青藏高原独 特的地理形态、民族风貌、草原文明及格 萨尔艺人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