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之草原歌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文化之草原歌曲

草是人类最初的劳动对象之一,并一直伴随人类发展。如今,草的作用越来越大。弘扬草文化,意义重大,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发展,推动畜牧生产与进步,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引导资源扩大利用和持续利用,帮助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带动人居环境美化及丰富文化内容。草在伴随人类发展过程中,进入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草文化。其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不仅是内蒙古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娱形式,也是当代社会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内蒙古草原为题材的草原歌曲,是对我国当代边塞歌派的继承、细化、推进和发展。历史证明,英雄崇拜与自然崇拜作为草原文化的基本品格,以其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和延展性,一直是草原歌曲不可或缺的现实基础和创作资源。

[1]随着当代音乐艺术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新生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类型,草原歌曲逐渐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形态,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也带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5]。

草原歌曲的发展

草原歌曲历史悠久,发展越来越成熟。20世纪中叶,边塞歌派曾是我国当代音乐史上一个令人骄傲的存在。其开篇之作,就是1951年蒙古族音乐家美丽其格作词作曲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2]。那熟悉的旋律与优美的歌声仍在铭记心中。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草原文化研究的兴起,草原历史的电视化传播,草原旅游带来的大自然诱惑,以内蒙古草原为题材的草原歌曲风靡大江南北。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不一而足。显然,这是对于边塞歌派的继承、细化、推进和发展。

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根植于内蒙古草原音乐文化的丰厚土壤,充分吸收了蒙古族传统音乐与现代西方音乐元素的营养从题材类型看,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主要是描写内蒙古草原风景和草原人民的风情;从创作方法看,大致可以划分为新创作的和对传统民歌进行改编的两种类型;从演唱风格看,包括艺术歌曲、通俗歌曲和新民歌等多种艺术风格;从演唱形式看,分为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独具特色的风格。

草原歌曲的传播

草原歌曲的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通过对当代草原歌曲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草原歌曲其传播特征和发展情况是不一样的。21世纪是草原歌曲发展的鼎盛时期,草原歌曲借助现代传媒的辅助作用,迅速而广阔的传播于大江南北。草原歌曲从过去的曲谱传播、广播传播、磁带、CD传播;电视传播

发展为现在的网络传播,不难看出当它与现代的新媒体互联网结合之后,其发展势头才出现突飞猛进的趋势,网络的传播作用不容忽视,但是这与草原歌曲自身发展的时代特征也是不能相离的[3]。

媒体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主要传播形式。随着广播电视和后来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CD、VCD等载体在民众当中的普及,“草原歌曲”的传播空间极大地拓宽,市场运作能力大大地增强。尤其是,“草原歌曲”成功地转化成为大众化资源和市场文化资本,从而借助现代媒体,产生出大量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并迅速成为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地区最具标志性意义的音乐形式而得到全面的推广。以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为例,早在1956年的春节期间的节目上就由中央实验歌剧院表演歌剧《草原之歌》选段。1983年后,春节联欢晚会形式确立,并成为全中国人民的一道必备的年夜饭。自1983年至今的历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共演唱“草原歌曲”15个年份。

欣赏草原歌曲

一般的说,草原歌曲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民歌,一类是创作歌曲。我们这里要研究的主要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创作歌曲。

首先,听歌是要听音色的。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以听觉享受吸引大众的。音色多样,传达的情绪和情感就不会单一。因而,不同乐器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它们有各自独特的音色。即使木质琴箱的马头琴与大提琴在音色上颇为接近,但前者的存在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外部造型的马头雕塑,而是在于任何乐器都不可能拥有的那种略带深沉、苍凉、悲怆等特点的音色。因而,草原歌曲的广泛流传,首先就是由于有一大批出色的歌唱家以其与众不同的音色征服了听众。

其次,听歌是要听旋律的。

当我们细细品味草原歌曲的曲调时,是不能忽略对旋律走向的把握以及对旋律背后的情感把握的。所以,通过节奏把握歌曲的情感和情调,也是欣赏草原歌曲重要的途径。

继而,听歌还是要品味歌词的。

歌词不仅能反映草原上人民的一些生活习惯,还能描述一些草原上人民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以及一些草原人民的情怀。歌词也是非常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蓝天”、“白云”、“骏马”、“毡包”、“篝火”、“奶酒”、“哈达”,作为一系列文化符号,衬托着“毛主席”、“共产党”、“天安门”、“和平”、“理想”等语汇,携带着“草原”人特有的自豪心理,是很有代表性和象征意味的。

情景交融的那份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自由,从而折射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幸福。这是草原先民反复体验并被传承下来的情感表达,它所凝聚的心理定势,

与来自外界的表象加以组合,并被后天意识所充满的时候,就转化成为艺术作品中那丰富多彩的确定的、具体的、可鉴的对象了[4]。

意境,就是艺术作品所产生的令人感觉美不胜收、留恋忘返、体味不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显然,这些歌词所达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富有韵味的情感境界,是为广大听众创造了优美意境的。那么,这些吸引人、感染人的意境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这也是欣赏草原歌曲不可忽略的。从词作家的生活经历来看,凡是在草原上生活过的人,才能发现最普通、最细微的感人之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草原歌曲”将原本应属于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要素同时并存于其结构中,传统的和现代的各种曲调的、语言(歌词)的、创作手法的要素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并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使“草原歌曲”既要结合传统又必须进行创新;既要符合历史,又受到现代的、西方的等等多种因素的冲击和吸引,从而形成独特的,自成体系的一种文化艺术现象。

[1]李树榕.“文化认同”与“草原歌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7(2).

[2]梁茂春,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M].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海全.从传播学角度看草原文学的发展与传播---以当代草原歌曲的网络传播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37(2).

[4]乌恩.论草原文化的价值系统[M].论草原文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

[5]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