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后感悟
![《教育哲学通论》读后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a7ff764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01.png)
《教育哲学通论》读后感悟摘要:一、引言二、教育哲学的内涵与价值三、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四、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五、个人成长与教育哲学的思考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教育哲学通论》的阅读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塑造。
通过对教育哲学的学习,我认识到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
二、教育哲学的内涵与价值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以及价值的哲学思考。
它涉及教育的理念、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以及教育与个体的成长关系的探讨。
教育哲学对于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的质量。
三、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哲学在实践中可以指导教育者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帮助教育者明确教育的目的,把握教育的方法,以及关注教育的个体差异。
同时,教育哲学也可以引导教育者关注教育的社会责任,以及教育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四、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的儒家教育哲学,到近现代的教育哲学思想,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教育哲学,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创新性。
五、个人成长与教育哲学的思考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哲学的影响无处不在。
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社会教育,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育哲学的指导。
通过学习教育哲学,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成长目标,了解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同时也认识到了教育的价值所在。
六、结论总的来说,教育哲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实践价值。
教育哲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素养,还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教育哲学通论》读后感悟
![《教育哲学通论》读后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0298c4b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4.png)
《教育哲学通论》读后感悟《教育哲学通论》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力,为读者揭示了教育哲学的深层内涵。
本书涵盖了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联系,从总体上阐述了哲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观点独到,对教育哲学有非常大的启示作用。
首先,本书明确提出了“教育活动需要哲学吗”的问题,这在我以往的认知中是未考虑过的。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把教育活动理解为具体的、实践性的活动,包括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等。
然而,本书却从中看到了哲学的踪迹。
这些看似日常的教育活动,实际上都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的目的、政策、理论以及教学课程中涉及的知识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
这一观点使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视角。
其次,我对书中关于“教育活动与哲学的关系”的观点深感赞同。
作者指出,尽管教育的具体活动和哲学看似有很大的距离,但实际上,哲学对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无处不在。
这一观点对我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我曾认为,教育活动更多地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但本书使我意识到,教育活动同样需要哲学的指引。
再者,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教育政策与哲学的关系”。
作者指出,教育政策是教育活动的重要部分,而教育政策的制定离不开哲学的思考。
哲学的思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的目的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教育理论与哲学的关系”。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而哲学则是教育理论的重要来源。
哲学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和完善教育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对教育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所打动。
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今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忽视教育的哲学基础。
只有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使我们的教育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期望。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7fcf02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f.png)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在阅读《教育哲学通论》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本质和真谛的大门。
书中丰富的理论和深刻的见解,让我对教育这一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教育哲学,初闻其名,或许会让人觉得高深莫测、晦涩难懂。
然而,在作者深入浅出的阐述下,它逐渐变得清晰明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紧密相连。
书中开篇就探讨了教育的本质。
作者指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培养和个体全面发展的推动。
这让我反思起我们当前的教育现状,在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大环境下,我们是否忽略了教育的真正内涵?我们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接着,书中对于教育目的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工具,还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作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够在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这让我想到,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探索和成长。
在教育方法的讨论中,作者强调了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而启发式教育则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认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答案。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时,教育也应该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这让我思考起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比如在数字化时代,我们的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此外,关于教育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书中也有深入的分析。
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以身作则,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教育哲学通论黄济第一章读后感
![教育哲学通论黄济第一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7adbb1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8.png)
教育哲学通论黄济第一章读后感篇一教育哲学通论黄济第一章读后感哎呀,读完黄济《教育哲学通论》的第一章,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这第一章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教育背后那些深奥又迷人的哲学思考。
我就寻思,以前咋就没好好琢磨过这些事儿呢?也许是自己太粗心,也许是一直没碰到这样能让人醍醐灌顶的书。
书里说的那些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我觉得吧,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教育难道就只是为了让我们考个高分,找个好工作?我可不这么认为!可能教育更应该是培养我们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情感的人。
就像我们常说的,“先成人,再成才”,这话说得简单,可做起来难呐!想到我们现在的教育,有时候真觉得像是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千篇一律,毫无个性。
这能行吗?我觉得不行!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发掘每个人的独特闪光点。
难道不是吗?不过呢,我又在想,要实现这样理想的教育模式,现实中可能会面临好多困难。
比如资源分配不均啦,老师的压力太大啦等等。
这可怎么办?也许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许需要长时间的改革和探索。
反正读完这第一章,我脑子里乱糟糟的,有好多想法在打架。
但我觉得这是好事,说明我开始思考了,不是吗?篇二教育哲学通论黄济第一章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读完了黄济《教育哲学通论》的第一章,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这第一章啊,就像一个神秘的宝盒,一打开,各种新奇的观点和深刻的思考都蹦了出来。
我不禁问自己,以前对教育的理解是不是太肤浅了?书中提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塑造。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上学时候,老师们整天忙着赶进度,讲知识点,可很少关注我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难道这就是真正的教育?我觉得可能不是!也许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慢慢滋养我们的心灵。
但话说回来,在现实中要做到这样谈何容易啊!现在的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也承受着各种压力,不得不把重点放在成绩上。
这是不是一种无奈呢?我也说不清楚。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9e159d0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14.png)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在阅读《教育哲学通论》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思想领域,不断地被书中的观点所触动,引发了许多关于教育本质、目的和价值的思考。
教育哲学,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学科,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教育经历和对教育的理解息息相关。
作者在书中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我们从哲学的高度去审视教育现象,探究教育的真谛。
书中开篇就探讨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人的品格、价值观和思维能力的过程。
它是一种塑造灵魂的艺术,而非简单的技能培训。
通过教育,我们要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情感的完整的人。
这让我反思起我们如今的教育体系,在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的大环境下,是否有时候忽略了对学生内在品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也是书中一个重要的论题。
作者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更应该是引导他们超越现实,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这使我意识到,教育不应只是为了培养出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工具人”,而应着眼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探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知识和观念。
在书中关于教育价值的论述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上,也体现在对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传承上。
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有良知、有担当的个体,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更加公平、正义和文明的方向发展。
同时,教育也是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途径。
这让我思考,我们在教育中,是否充分重视了文化的传承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文化包容心?书中还提到了教育中的伦理问题。
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道德和行为的榜样。
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公正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个学生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资源,不受种族、性别、贫富等因素的影响。
2023年《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2023年《教育哲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8860c6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3.png)
2023年《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第一篇:2023年《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总体来说,黄济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论》可以说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全书总共有三编,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看到第一编,而且在第一编中,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部分,作者列举了不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的观点,在百家争鸣的时代里,各家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包含中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韩非子显学》、《孟子》、《孔子》、《中庸》、《荀子》、《墨子》、《老子》、《杨明全书》、《周易》、《尚书》等,书中出现的一些词句比较难懂,所以花了不少时间仔细阅读。
书中关于玄学、理学、天命观等比较晦涩难懂,难以理解。
虽然,没有看完这本书,但是从第一编的内容中让我明白,教育和哲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科学的教育需要哲学来指导,哲学也需要教学方面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
在早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正是各种学术思想突起的.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成为早期教育哲学的典范,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历程及其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
就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有三个大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援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援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汉书艺文志》成为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学术和哲学史纲。
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更为明确的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名家和《墨经》中的形式逻辑思想,其中有的有的已经触及到逻辑学中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在教学方面,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博与约、温故而知新有论述,并且还提出了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或闻、见、知、行等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理论。
儒家教育思想的三次大的变化包括,魏晋玄学对儒学的冲击,最后出现了儒道互补,隋唐佛学对儒学的冲击,促成了宋明理学的形成,近代西学东渐,西学和中学斗争的结果促成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
教育哲学通论黄济第一章读后感
![教育哲学通论黄济第一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8995f6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c.png)
教育哲学通论黄济第一章读后感篇一教育哲学通论黄济第一章读后感最近读了黄济先生《教育哲学通论》的第一章,我这心里啊,就跟开了锅似的,翻腾个不停。
嘿,您别说,这第一章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它可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我耳边娓娓道来。
我一开始还觉得,教育哲学?这得多高深莫测啊!可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本书的第一章嘛,能有啥惊天动地的?但对我来说,它真的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这个事儿。
比如说,书中提到的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这可让我纠结了好久。
我就在想,教育到底是为了啥?是为了让我们考个高分,找个好工作?还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有思想、有道德的人?可能两者都有吧,但哪个更重要呢?黄济先生的论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那些模糊不清的角落。
但我又觉得,这光还不够亮,有些地方还是模模糊糊的。
比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我觉得吧,教育肯定对社会有推动作用,可这作用到底有多大?是不是有时候教育的改变赶不上社会的变化呢?这第一章读完,我脑袋里充满了问号,可我又觉得,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不是啥都给你说得明明白白,而是让你自己去思考,去探索。
说不定,这就是教育哲学的迷人之处呢!篇二教育哲学通论黄济第一章读后感哎呀妈呀,读了黄济《教育哲学通论》的第一章,我这小心肝儿那叫一个激动!这第一章,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教育的新认知大门。
我原以为教育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我们在下面听,考试拿个好分数,就万事大吉了。
可黄济先生的论述让我发现,我这想法简直太幼稚啦!他说教育可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人的品格和价值观。
我就在想,那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是有时候太注重成绩,而忽略了这些更重要的东西呢?也许是吧,毕竟分数在很多时候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但这样真的对吗?还有啊,书中提到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我同意,可有时候社会变化太快,教育是不是有点跟不上节奏啦?比如说新的科技、新的观念,教育能迅速做出反应吗?我觉得可能有点难。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81a345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9.png)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让人深思的书——《教育哲学通论》,这可真是给我的头脑来了一场“风暴”。
在书中,作者探讨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等一系列深刻的问题。
不过,这可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仿佛看到了教育的全景图。
比如说,书中提到了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画画,每天拿着蜡笔在家里的墙上乱涂乱画。
我爸妈看到了,没有像有些家长那样大声呵斥我,而是给我买了一大沓画纸和各种颜色的彩笔。
他们还专门在我的小桌子上腾出一块地方,让我可以尽情地发挥。
记得有一次,学校里组织绘画比赛,我兴冲冲地报了名。
可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时,老师却皱了皱眉,说我的想法太“出格”,不符合比赛的要求。
当时我特别失落,回到家就哭丧着脸。
我爸妈知道后,没有跟我说“老师说的肯定对”之类的话,而是陪着我一起重新构思,鼓励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先画出来。
结果呢,我那幅“出格”的画居然在比赛中得了奖!这件小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好的教育不是要把孩子装进一个固定的模子里,而是要像我爸妈那样,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支持,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这就好比书中说的,教育应该是引导,而不是强制;是启发,而不是灌输。
还有书中关于教育方法的论述,也让我颇有感触。
它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同桌小明。
小明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每次考试都在及格线边缘徘徊。
我们的数学老师没有一味地批评他或者让他做大量的习题,而是仔细观察他的学习习惯和解题思路。
老师发现小明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却很感兴趣。
于是,老师经常给他出一些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题目,比如计算买东西找零、规划旅行预算等等。
慢慢地,小明对数学不再那么害怕了,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真正有效的教育方法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制定,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得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b63ea1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5.png)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哲学则是对教育现象、教育本质以及教育价值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教育哲学通论》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升华。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教育哲学的重要性。
它并非是抽象而遥远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的教育实践息息相关。
教育哲学能够帮助我们审视教育的目标、方法和价值取向,引导我们做出更明智的教育决策。
在探讨教育的本质时,作者指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是否过于注重成绩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健全人格的个体。
关于教育的目的,书中提出了多种观点。
有的认为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有的认为是为了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
这让我认识到教育目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下,教育目的可能会有所侧重,但总体来说,应该是在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书中还深入分析了教育中的知识论问题。
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记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教育中常常强调的“死记硬背”,这种方式或许能在短期内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在教育方法的讨论中,作者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引导者和启发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反过来,教育也应该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往往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如何让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4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5b0c2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1.png)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4篇《教育哲学》读书笔记1在中国,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词典上说,“教”的含义是“传授”,“上所施下所效也”;“育”的含义是“培植”,“养于使作善也。
”可见,“教”与“育”这两个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大概是受韩愈《师说》对教师职业定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影响,很多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把教育工作单纯理解为“教”,因而导致见书不见人、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这难免与“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相悖。
细究一下“教”与“育”的区别,我想至少有以下诸点:在行为方式上,“教”主要靠口传、身授,显声而有形;“育”的方式则丰富得多,不但可以通过口传身授,还可以通过师表作用、道德操守、人格体现等方式影响学生,收到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之功。
在实践时效上,“教”或许可以“立竿见影”,“育”则相对需要较长时日,一时三刻难以彰显成效。
这是因为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只要讲授得法、训练循序,学生可以靠理解和仿效完成认识过程;而“育”的内容则属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个性发展方面,必须经历从低到高、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反复实践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
比如,“洗手”这两个字,几分钟就可以教会,洗手技术也不难掌握,但要学生养成每天饭前自觉洗手的卫生习惯,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载体使用上,“教”一般必须有具体的物质凭借,如书本、音像、网络等;“育”的载体既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而且有时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如家庭背景、社区环境,学校的办学传统、教风学风以至校容校貌、校园文化等各式“软件”,都可以而且必须作为“育人”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这就叫“全方位育人”。
在师生关系上,“教”通常以单向的、居高临下的方式出现,就如教师的讲台,总得高出教师地面若干;而“育”则不尽然,教师与学生往往处于平等地位,双向互动,教学相长。
大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小至个性爱好、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的养成,教师常常要通过交流、讨论、鼓励的方式,方能使学生由入耳入脑到心向往之,身体力行,从而使教育目的内化为自觉要求。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b55abf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b.png)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在教育的广袤领域中,《教育哲学通论》宛如一座灯塔,为我照亮了对教育本质和意义的探索之路。
这本书以其深邃的思考和全面的视角,引领我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启迪的教育哲学世界。
教育哲学,并非是抽象而遥远的理论堆砌,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连的思想基石。
作者在书中开篇便指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教育哲学则是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的根本性思考。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日常所经历的教育行为,其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哲学根基。
书中对于教育目的的探讨令我印象尤为深刻。
我们通常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然而,作者提出,教育的目的远不止于此。
真正的教育目的应当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理性思维、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这使我反思起当前教育中过于注重应试成绩,而忽视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
我们是否在追求短期可见的成果时,迷失了教育的根本方向?在教育方法的论述中,作者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取大量知识,但却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启发式教学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这让我想到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而非知识的简单传递者。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尝试,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书中指出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教育应当适应社会的需求,但同时也不能完全被社会所左右,而应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这使我意识到,教育不能仅仅是为了迎合当下社会的功利需求,而应当着眼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的公民,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再者,书中对于教育公平的关注也让我深受触动。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还包括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在现实中,由于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782b1b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8.png)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的书,哎呀,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都让我联想到了自己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种种经历。
就拿我小时候学画画这件事儿来说吧。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对画画充满了好奇和热爱。
每次看到画册上那些五彩斑斓的图案,心里就痒痒的,特别想自己也能画出那么漂亮的东西来。
于是,我就缠着爸妈给我报了个画画班。
去上课的第一天,我满心欢喜地背着小画板,手里攥着新买的彩笔,感觉自己就像是要去探索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
可是,一进教室,我就发现情况好像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老师站在前面,一本正经地在黑板上画了个苹果,然后就让我们照着画。
我当时就有点懵了,这和我心里想的自由创作完全不一样啊!我小心翼翼地画着,一边画一边还偷偷瞄着旁边同学的。
结果发现,大家画的都差不多,都是那种圆圆的、红红的苹果。
我心里就犯嘀咕了:“为啥都要画得一样呢?” 但也不敢多问,就这么跟着画了下去。
过了几周,每次上课都是这样的模式,我渐渐觉得有点无趣了。
我想画我在公园里看到的小花,想画天上形状奇怪的云朵,可老师总是说:“先把基础打好,按照我教的来。
” 那段时间,我对画画的热情都有点消退了。
现在想想,这其实不就是教育哲学里提到的一些问题吗?教育到底是要让我们都变得一模一样,还是要鼓励我们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力呢?书中还讲到,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是培养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上初中时候的数学老师。
这位老师上课可有意思啦!他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会给我们出一些难题,让我们自己先去琢磨。
有一次,有道特别复杂的几何题,大家都被难住了。
老师呢,也不着急,就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看着我们抓耳挠腮的样子。
我当时心里那个急啊,就盼着老师赶紧给讲讲。
可老师就是不说,只是偶尔给点小提示。
后来,经过我们小组几个同学一起讨论、画图、计算,嘿,还真就把这道题给解出来了!那种成就感,简直没法形容。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72ce800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e.png)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古时女子相夫教子时,我想她们应该是快乐的。
而今我选择教育行业,选择免费师范生政策,初衷是教书育人让我感到快乐,至少不会感到痛苦。
桃李满天下,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往各地,术业有成,就像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得以实现一样快乐。
也如下象棋,看下棋的观棋不语,但如果能和下棋的达到心意相通,一种期待感得到满足,一种成就感和充实感得到实现,快乐也是无与伦比的。
《教育哲学通论》是我接触的第一本与教育哲学专业相关的书籍,虽然很久以前就认识到教育和哲学、历史等是分不开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依然让我感到震撼。
山西出版社出版的,由北师大博导黄济先生著的这本《教育哲学通论》,正如黄济先生在前言所说,所谓通论者,即古今贯通,中西融合。
书中把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与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学说,结合当代教育的实际问题,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与现代教育意识的教育哲学体系。
第二章天道观与人性论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在天命)“天道观天命观”不同→“历史观、伦理观、人性论”不同天道观天人之辩: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分与天人相交胜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有善有恶、无善无恶、性三品天道观和人性论对教育的影响第一节天道观与天人之辩天道观:天人之辩: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分与天人相交胜(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一、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1、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2、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
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哲学通论》第二十章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第二十章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7d9683c83d049649a665884.png)
《教育哲学通论》第二十章读书笔记《教育哲学通论》第二十章读书笔记2010-05-21 07 : 53第二十章美学与教育第一节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1、历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张:1)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争论: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的结束语种,对美的本质的争论从古代到近代概括为主要的五种:①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②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在完善③英国经典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④德国古典美学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⑤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这五种论争中提出的有益见解: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主管与客观的统一,美和情感的关系,美和生活的关系在中国美学思想上也有文与质、形与神、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等主张2)西方美学的主要流派概述①主观论:这是当前西方美学中的一种主要思思潮,在主观论者看来,美的本质不在于事物的客观属性,不在美的本身,而是起因于心灵,在于鉴赏者的精神所发生的作用,在主观论者看来,美的根本问题在于主题的精神状态,如同一种艺术品,在不同的时代里和不同的审美者看来,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评价,这样他们就用对美的鉴赏的相对性,否定了美的对象的客观性。
评价:虽然重视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否认美的客观性,因而不免走向唯心主义,并且主观论者一般比较容易相对论导向怀疑论②客观论:观点:是美学上的客观论者,认为美在客观对象的本身,并不以欣赏着的看法为转移,承认主体在审美中的作用,只承认对美的感受需要主体,美的根源不在于主体,即只是在什么经验方面承认主客观的作用,不承认在美的本质方面存在有主客观的相互作用评价:由于否定了人在审美中的能动作用和美的相对独立性,因而最终也不能不陷入机械论的窘境,对一些问题无法作出科学的说明③关系论(折衷论):观点:主张美的本质存在于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中,美既不完全依赖于人的经验,也不完全依赖于被经验之物,也就是说既不是一种纯心理活动的结果,也不是客观对象的一种固有的价值,而是这两个方面变化无常的关系,即人的机体和客观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力图在主观论与客观论之间做出一种调和性的解释注意:主张美是客观的,也不一定是唯物主义的,主张美是主观的,也不一定是错误的,主张美在主客观的关系中,也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对于这些都需要作具体的研究和分析3)我国建国后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①建国后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美在物。
《教育哲学通论》第十五章读书笔记 1
![《教育哲学通论》第十五章读书笔记 1](https://img.taocdn.com/s3/m/0bc9544c02768e9950e73806.png)
《教育哲学通论》第十五章读书笔记1《教育哲学通论》第十五章读书笔记(1)2010-02-11 22:34第十五章教育本质论第一节古今中外教育家有关教育本质的论述1.历史上有关教育本质的论述1)在中国:《大学》开宗明义的支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记》指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孟子最早将教育二字连在一起作为一个名词来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荀子、朱熹、王充等都有个自己的见解,总之,在中国古代教育家有关教育本质和功能能的论述中重在教育的社会作用,即使论述道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时候,也只是教育社会作用的这社会体现而已。
2)西方对教育本质和功能的论述也不乏其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社会上存在着三种人:即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农民手工业者,教育应当由国家来阻止,教育的对象应该是第一第二种人,而不是第三种人,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是非常明显的就是以培养国家统治者和卫士为目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论述:教育应该由法律规定并且应是国家的事务。
二人都强调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必须由国家来统一管理,在中世纪教会控制学校,他们也不否认教育的社会作用,不过把教育的社会职能找上了一件神学的外衣,涂上了一层宗教的色彩。
↓夸美纽斯指出:"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洛克提出:"教育目的在完成健全的精神与健全的身体"↓裴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在使人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的与均衡的发展"↓赫尔巴特提出:"教育在于涵养协调的与多方面的兴趣"↓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等等他们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要求虽不尽相同,但是在重视教育育人的发展的关系上则是共同的,这是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述教育本质问题的特点也是时代的使然。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22abe6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a.png)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在翻开这本《教育哲学》之前,我从未想过教育这件事儿能有这么多弯弯绕绕、深深浅浅的门道。
原本以为教育嘛,不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考试出成绩,升学找工作。
但真正深入其中,才发现自己的想法简直太天真了。
书里提到的各种教育理念和观点,就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对教育原本有些混沌的认知。
比如说,书中谈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人的品格、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三年级。
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姓刘的女老师,她个子不高,总是扎着一个低马尾,笑起来眼睛弯弯的。
刘老师教我们语文,她的课总是充满了趣味和惊喜。
有一次,刘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作业,题目是《我的梦想》。
当时的我,满脑子都是想成为一名飞行员,驾驶着飞机在蓝天白云间翱翔。
于是,我在作文里洋洋洒洒地写了自己对飞行的向往,还画了一幅自己驾驶飞机的图画。
作文交上去之后,我满心期待着刘老师的表扬。
可当作文本发下来的时候,我却看到上面有很多红色的批注,我的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
刘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我的作文,温和地说:“孩子,你的梦想很伟大,但是你的描述太简单啦。
你说你想当飞行员,那你为什么想当呢?当飞行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你又准备怎么去实现这个梦想呢?”我当时有点懵,从来没想过这些问题。
刘老师笑了笑,递给我一本书,是关于飞行员的故事。
她说:“回去好好看看,然后重新修改你的作文。
”我拿着书回到教室,心里既有对自己作文没写好的失落,又有被刘老师关注和指导的温暖。
我认真地读了那本书,了解了飞行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学习成绩,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
于是,我重新写了那篇作文。
我详细地描述了自己为什么想当飞行员,是因为看到飞机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样子觉得很酷,也因为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我还写了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每天都会早起跑步锻炼身体,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克服自己胆小怕黑的毛病。
当我把修改后的作文交给刘老师的时候,她认真地看了很久,然后抬起头,满脸笑容地对我说:“这才是一篇有血有肉的好作文!记住,梦想不是随口说说,要有具体的计划和行动。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718009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0.png)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的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教育这件事儿有了很多新的想法。
这本书开篇就提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人的品格、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我们班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男生,叫小宇。
他上课总是坐不住,不是揪女生的辫子,就是在下面搞小动作,老师讲的课他好像一点儿都听不进去。
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是个看起来很严肃,但其实特别有耐心的人。
她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对小宇大声呵斥或者直接罚站,而是找了个时间,把小宇单独叫到了办公室。
我记得那天下午放学,我因为值日走得比较晚,路过办公室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了王老师和小宇的对话。
王老师声音很温和,她问小宇:“小宇啊,你为什么在课堂上总是静不下来呢?”小宇一开始低着头不说话,过了一会儿,才小声嘟囔着:“我觉得上课没意思。
”王老师笑了笑,接着说:“那你觉得怎么样才有意思呢?”小宇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说:“我喜欢踢球,要是能一边踢球一边学习就好了。
”王老师听了,点了点头说:“那咱们可以想想办法,把学习变得像踢球一样有趣,怎么样?”从那以后,王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设置一些小游戏,比如让我们分组比赛背诵课文,或者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数学应用题。
对于小宇,王老师还专门给他安排了一些和体育相关的学习任务,比如让他计算一场足球比赛中每个球员的进球概率。
慢慢地,小宇在课堂上变得越来越积极,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通过这件事,我当时就觉得王老师真厉害,能有办法让那么调皮的小宇都爱上学习。
现在读了这本《教育哲学》,我才明白,王老师的做法其实蕴含着很深的教育哲学。
她没有用强制的手段去逼迫小宇服从,而是尊重他的兴趣和想法,通过引导的方式让他主动去学习。
书中还提到,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兴趣和学习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高中同桌,小林。
小林是个特别内向的女生,平时话不多,但是文笔特别好。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83bb14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f.png)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在阅读《教育哲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之旅。
教育哲学,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领域,却与我们每个人的教育经历和未来的教育发展息息相关。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教育哲学的重要性。
它并非是一种抽象、脱离实际的理论,而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度思考和指引。
教育哲学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以及价值,让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再盲目跟从,而是有清晰的方向和坚定的信念。
作者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经济状况、政治制度等都会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反过来,教育也具有塑造社会的力量。
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有批判思维的公民,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教育的目的方面,书中提出了多种观点。
有的认为教育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立足;有的则强调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良知的人;还有的认为教育应当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这让我思考,教育的目的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社会的需求来综合确定。
关于教育方法,书中也有诸多精彩的论述。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其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
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式学习。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育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社会、家庭等都是重要的教育场所。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公平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区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机会的公平,还包括资源的公平分配。
我们应当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他们都能在教育中受益。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经历。
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我曾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压力,注重成绩而忽视了自身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追求高分,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9f4a39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9.png)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在阅读《教育哲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教育深层思考的大门。
书中的观点和论述,不仅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促使我反思日常教育实践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教育,这个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词汇,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知识的传递,还是人格的塑造?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个体,还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观点。
作者强调,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天赋和学习风格。
因此,教育应当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实中的教育,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标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
那些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表现不佳的学生,也许并非缺乏能力,而是没有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
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或者顺利进入名校。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批判性思维能让学生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创新能力则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创造新的价值;而社会责任感能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中,过于注重应试成绩的现状,使得这些重要的素质培养往往被忽视。
书中还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并非孤立存在,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教育也应当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但在现实中,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常常存在脱节的情况,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另外,关于教育中的公平问题,也让我感触颇深。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每个孩子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资源。
然而,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家庭背景差异等原因,教育公平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未来的选择。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断思考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
《教育哲学通论》第二十章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第二十章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bb2eb1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c.png)
《教育哲学通论》第二十章读书笔记《教育哲学通论》第章读书笔记《教育哲学通论》第二十章读书笔记2010-05-21 07 : 53第二十章美学与教育第一节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1、历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张:1)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争论: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的结束语种,对美的本质的争论从古代到近代概括为主要的五种:①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②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在完善③英国经典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④德国古典美学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⑤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这五种论争中提出的有益见解: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主管与客观的统一,美和情感的关系,美和生活的关系在中国美学思想上也有文与质、形与神、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等主张2)西方美学的主要流派概述①主观论:这是当前西方美学中的一种主要思思潮,在主观论者看来,美的本质不在于事物的客观属性,不在美的本身,而是起因于心灵,在于鉴赏者的精神所发生的作用,在主观论者看来,美的根本问题在于主题的精神状态,如同一种艺术品,在不同的时代里和不同的审美者看来,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评价,这样他们就用对美的鉴赏的相对性,否定了美的对象的客观性。
评价:虽然重视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否认美的客观性,因而不免走向唯心主义,并且主观论者一般比较容易相对论导向怀疑论②客观论:观点:是美学上的客观论者,认为美在客观对象的本身,并不以欣赏着的看法为转移,承认主体在审美中的作用,只承认对美的感受需要主体,美的根源不在于主体,即只是在什么经验方面承认主客观的作用,不承认在美的本质方面存在有主客观的相互作用评价:由于否定了人在审美中的能动作用和美的相对独立性,因而最终也不能不陷入机械论的窘境,对一些问题无法作出科学的说明③关系论(折衷论):观点:主张美的本质存在于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中,美既不完全依赖于人的经验,也不完全依赖于被经验之物,也就是说既不是一种纯心理活动的结果,也不是客观对象的一种固有的价值,而是这两个方面变化无常的关系,即人的机体和客观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力图在主观论与客观论之间做出一种调和性的解释注意:主张美是客观的,也不一定是唯物主义的,主张美是主观的,也不一定是错误的,主张美在主客观的关系中,也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对于这些都需要作具体的研究和分析3)我国建国后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①建国后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美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古时女子相夫教子时,我想她们应该是快乐的。
而今我选择教育行业,选择免费师范生政策,初衷是教书育人让我感到快乐,至少不会感到痛苦。
桃李满天下,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往各地,术业有成,就像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得以实现一样快乐。
也如下象棋,看下棋的观棋不语,但如果能和下棋的达到心意相通,一种期待感得到满足,一种成就感和充实感得到实现,快乐也是无与伦比的。
《教育哲学通论》是我接触的第一本与教育哲学专业相关的书籍,虽然很久以前就认识到教育和哲学、历史等是分不开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依然让我感到震撼。
山西出版社出版的,由北师大博导黄济先生着的这本《教育哲学通论》,正如黄济先生在前言所说,所谓通论者,即古今贯通,中西融合。
书中把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与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学说,结合当代教育的实际问题,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与现代教育意识的教育哲学体系。
第二章天道观与人性论??????? 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在天命)“天道观天命观”不同→“历史观、伦理观、人性论”不同天道观???? 天人之辩: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分与天人相交胜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有善有恶、无善无恶、性三品天道观和人性论对教育的影响第一节天道观与天人之辩天道观:天人之辩: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分与天人相交胜(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一、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1、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2、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
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3、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 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二、对天人合一的正负面评价“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是人与天合,人与天地同道,所谓“参天地之化育”,也就是说人从天地自然运行规律中,得到启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但在“天人合一”中,也有不少迷信和糟粕,如“君权神授”,人间的皇帝可以代表上帝讲话,在殷周之际的天命观思想中,充分体现出这个问题。
君权神授,固然有其迷信的一面,但也有认真对待,不敢怠慢,严格要求的一面。
除君权神授外,在“天人合一”中还有性之所自,即人性是来自天命的思想。
第二节人性论不同主张1、性善论:孟子做为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人,成为儒家八派中的主要一派,充分发挥了性善论的思想。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四者就是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
这些都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他曾举例说明,如果见到一个小孩匍匐讲入井,见到的人都会啦他一下,这就是要“求其放心”,恢复人的先天本性,以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的境界。
因而他在教育方法上,特别重视内省和主观修养的工夫。
2、性恶论: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都是人的自然需求,也就是人性恶的生理基础。
人之所以能改恶从善,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是由人的努力积学而成的,所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因而荀子的教育思想中特别重视改造和外练,即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而且强调人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渐而学而有成。
荀子的自然的天命观,为人性的自然属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3、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主要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和杨雄)主要强调在一个人身上。
5、性三品说: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韩愈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
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
注:在人性的主张上虽有所不同,但对教育的重视却是共同的,只是有的主张来自内部,有的主张来自外部,有的主张弘扬,有的主张抑制,有的主张对全部,有的主张对部分等不同而已。
第三节天道观与人性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1.???? 关于人性的几个主要问题:1)人性的本源问题:儒家的“天命之谓性” →告子的“生之谓性” →董仲舒进一步天道神学化得性善情恶说、王充“用气为性”的自然人性观→气在之性、礼在欲中等等。
2)人性的差异问题:孟子荀子的性善、恶之分;性与情的同与不同;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之争;性三品的具体规定。
3)人性的形成问题:性与习的关系: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李翱、张载等人多的主张。
2.???? 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评价:在人性的形成和改变问题上,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张,如孟子主张求和致,荀子主张伪和积,王充主张化,韩愈主张导,李翱主张复,张载主张反,陈确和王夫之更主张习而后成,都是对行与习的关系的不同论述,为我们研究和理解人性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事。
但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共同特点,都是脱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制约而抽象地来谈论人性的本质和差异问题,因而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实质及其复杂关系,对人性差异的由来及其具体表现,都不可能作出真正科学的论断,进而对人性的发展和形成问题,也就很难作出完全科学的说明,也就是说既是在精华中也难免有糟粕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当今生理和心理科学的发展成果,为我们科学地解决了人性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把人性问题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人性问题的研究,尚有许多仍待续研讨,人性问题的研究并未终结。
第三章历史观与社会创世说:天命史观、圣人史观、理势(时势)史观、民本史观(民本思想)社会发展说:进化论、退化论、循环论、历史观和教育关系:庶富教、德治与法制、有为无为、大同小康第一节??? 几种创世说1.???? 天命史观:君权神授;天道福善祸淫;五德终始理论。
2.???? 圣人史观,英雄造时势的唯心史观,即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由具有较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圣人所设计和推动的。
(与天命史观相通)3.???? 理势史观,事因理成,即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做规律性解释.4.???? 民本史观:严格意义上的民本思想.5.???? 对天命史观、圣人史观、理势史观、民本史观的评价?? 除了天命观以外,其他三种历史观都有不同程度的可取之处。
从表面上看,似乎天命史观和理势史观是对立的,圣人史观和民本史观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在它们之间常常有相互交叉和互相渗透的关系存在着。
由于历史的甚至阶级的局限,都不可能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而且经常是精华与糟粕杂陈。
?? 根据上述各种历史观的分析,可以看到它们对于历史的发展,无非是起着促进和促退的两种不同的作用;对于历史和现实社会,也无非是起着肯定(维护)和否定(改革)两种不同态度。
封建社会中的改革派,其所其的作用是促进的,积极的,这是应当肯定的,但他们的改革主张并不是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社会中的改革派,虽然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的腐败和不合理之处,采取批判态度并要求改革,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因为当时的生产力还不具备产生新的生产关系的条件。
即使农民改革,也只是反皇帝,而不是反皇权,其结果只是改朝换代而已,这些都体现着历史的局限性。
当然,只要他们的行动起到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他们的言论提出前人尚未提出的问题,就应当加以肯定,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节??? 几种社会发展观1.???? 进化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观中的主导思想特别在一些具有某些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中尤为突出。
在进化论的思想下,对社会持发展观和理想观。
这种思想不仅在改革家中有,在法家中也有,在儒家中也有。
孔子(对于孔子的社会观究竟是属于进化论还是属于退化论,曾有不同观点。
,但是就孔子的主要思想来看应该属于进化论者,有托古改制的思想也有以古非今的保守思想甚至有时还表现为小改而大从)→荀子→商鞅→汉代王充→唐代柳宗元→宋代王安石→明清之际王夫之。
2.???? 退化论1)代表:老庄思想、朱熹(历史退化论产生于对当时社会的动乱、腐败的不满发思古之幽情,幻想把人类社会退回到原始状态,以达到无欲无争的境界。
)2)由退化论引申出社会批判观:一种:出于对现实不满而怀念过去的社会批判观;另一种,出于对现实不满而立志改革的社会批判观。
3.???? 循环论:1)代表:战国邹衍的“五德始终”学说→董仲舒的“三世说”等等2)评价:历史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按照螺旋上升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在某一时期的倒退或类似重演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
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成为历史循环论的历史根据,但它的问题是:把暂时的倒退或重演当成了历史循环发展的规律,另外也有“物极必反”的思想影响,因而历史循环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并未把握到事物发展的实质。
第三节??? 从历史观引申出的几个问题及其与教育的关系1.???? 庶、富、教的社会发展论:1)发展人物:由孔子系统的提出,它涉及到人口、经济、教育的关系问题,→孟子“施仁政”思想→王安石→颜元等;2)理论发展:人口发展了→提高生活水平→进行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管子的经济与文化和道关系的论述3)寡与不均和贫与不安的关系2.???? 德治与法治:1)儒家思想重在德治,法治以德治为基础→荀子德治与法治并重等2)评价:由于德治与法治的要求不同,因而对人才的标准和使用也就各不相同,必须将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为用,以求得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3.???? 有为和无为:1)有为:儒家主要强调的,认为要积极的为匡世救民而有所作为;2)无为:道家主要强调的,认为无为才能有所作为4.???? 大同和小康(儒家的社会理想观)孔子的大同和小康的社会理想,不是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来的,也不是进化论,而是根据传说,把原始社会理想化的结果。
但是却勾画出了一副生动的具体的未来社会蓝图,有很大的启发5.???? 结论:1)在社会历史发展观发面,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曾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简介其中也有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从总体讲,是历史唯心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