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
苏 轼的水调歌头如何展现他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水调歌头如何展现他的人生态度《苏轼的水调歌头如何展现他的人生态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可谓是千古绝唱,不仅在文学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更是展现了他独特而深邃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开篇就以一个问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展现出苏轼对宇宙和人生的深深思索。
他把酒对天,追问明月的起源和时间的流转,这种天问式的开场,反映出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他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迷茫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里苏轼想象着天上宫阙的美妙,却又担心那高处的寒冷和孤寂。
这其实是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矛盾心态的反映。
他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的烦恼和束缚,追求一种高远、纯净的境界;另一方面,又对人间的温暖和真实有着深深的眷恋。
这种矛盾体现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清醒认识,他明白理想中的美好或许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完美,而现实中的不完美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一句则表明了苏轼最终的抉择,他认为在人间起舞,与自己的影子相伴,也胜过那虚幻的天上仙境。
这反映出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哪怕生活中有种种不如意,他依然愿意扎根于现实,积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这种务实而又乐观的态度,使他能够在困境中保持豁达,不被虚幻的幻想所迷惑。
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通过对月光移动的描写,烘托出一种离别的愁绪和对亲人的思念。
苏轼在这里并没有陷入深深的哀怨之中,而是以一种理性的思考来面对这种情感。
他明白人生中的离别和不如意是不可避免的,不应因此而心生怨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
处事宽容,遇事从容不迫。
苏轼生活中颇受贬斥,但他从不以怨报怨,而是以宽容 的心态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他的豁达和从容不迫的态度,让 他在逆境中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这也是我们在人生 道路上需要学习的。
乐观积极,不屈不挠。
苏轼在他的一生中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总是 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一切。他曾经说过:“道路阻 且长,行则将至;事虽难,不屈不挠。”这种乐观积极的精神,
不仅让他在艰难困苦的时期能够坚定不移地前行,更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了后人。
爱好自由,不受拘束。
苏轼一生追求自由,他对自然风景和诗词创作的热爱,让他 无拘无束地生活。他的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极为珍贵,也是 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我们应该在保证基本道德的前提下,尽 可能追求自由,不受拘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自由自在。苏轼带给我 Nhomakorabea的人生感悟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 理,带给我们很多人生感悟。以下是我对苏轼的几个观点的 理解和感受:
人生苦短,应珍惜时光。
苏轼曾写下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意思是人生如梦,时间匆匆而过,珍惜眼前人,把握当下时 光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地做自己想 做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苏轼的人生观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
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向却是明确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的人生观,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的人生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一生仕途坎坷,三次离乡,六出汴梁,九年三谪,一年三迁又三贬,六丧亲者,六朝皇家。
纵观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又时时体现出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这在他的词中有充分的体现。
一、入世与出世的交织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词,在这些词中,既有入世的进取之心,又有出世的人生取向。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也时时在履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尽管苏轼积极入世,但仕途的坎坷,宦海的沉浮还是让他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倾向”《临江仙》便是词人出世情怀的完全坦露: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外,象“归心正似三春草”(《虞美人》),“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行香子?述怀》)等词句无不体现着他乘时归化返朴任天的出世态度。
二、乐观与旷达的升华尽管苏轼一生辗转流离,但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以乐观与旷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磨难,看待人生的'遗憾。
在他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这种超然的心态更是一表无余: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
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从苏轼诗观人生
从苏轼的诗观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智慧。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苏轼的诗歌表现了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和挫折时,总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首词充满了豪情壮志,表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其次,苏轼的诗歌还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豁达和胸襟。
他在《赤壁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只道是寻常。
”通过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超脱和豁达,显示出一种宽广的胸襟。
此外,苏轼的诗歌还富含人生哲理。
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以山为喻,阐述了人生的真谛:人们往往因为身处其中而看不清事物的真相,需要跳出局限,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人生。
总的来说,从苏轼的诗观人生,我们可以学到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些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时,能够更加从容、坦然地面对。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
他不畏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在逆境中展现出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人生态度首先体现在他对困境的处理上。
在《定风波》一诗中,苏轼以自然界的风云变幻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受到的打击和困扰。
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
他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形容自己,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坚持追求理想的决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上。
在诗中,他提到“忍将河洛云,心比天高。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困境中,而是选择了积极乐观地面对,他用“心比天高”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表达了自己的豁达和乐观。
他认为人生犹如行船在大海上,无论遇到风浪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态,勇往直前。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在诗中,他提到“谁人胜似韩退之,白发悔读书迟。
”苏轼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他以韩愈为榜样,认为韩退之以其博学多才和高尚的品德,胜过那些追逐权势和财富的人。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年事已高的悔悟之情,提醒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及早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和积极向上。
他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坚韧的意志,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动摇。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我们也有启示,即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往直前,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论苏轼的人生观论文
论苏轼的人生观论文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独步一时,被誉为“苏门六一”之一,对宋代文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诗文中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人生观念。
本文将从苏轼的人生观论文出发,探讨苏轼在其诗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
苏轼在其诗文中展现出对生命的珍惜与追求,他认为人生短暂而宝贵,应当珍
惜每一个当下。
在他的诗篇中,常常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慨与领悟。
比如《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生而知之者尽欢,死而后觉者长乐。
”这句诗表达
了对生命短暂的深刻认知,呼唤人们珍惜眼前,珍惜当下的美好。
此外,苏轼还强调了人生的坎坷与变幻,认为人生充满挫折与磨难,需要从容
面对。
在他的诗篇中,常常表现出对逆境的坦然与豁达。
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句诗表达了对人生波澜起
伏的认知,呼唤人们在挫折与失败面前不气馁,在岁月沉淀中追求卓越。
综上所述,苏轼在其诗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无不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与思考,他倡导珍惜当下,从容面对人生坎坷,坚守初心,追求卓越。
这些人生观念不仅贯穿于其诗文之中,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迪着人们热爱生命,顽强前行。
愿我们都能像苏轼一样,活出精彩的人生,不负光阴,不失初心。
—感谢您阅读本论文,苏轼的人生观论文。
从苏轼的诗词总结其思想
从苏轼的诗词总结其思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
他的诗词作品繁多,几乎涉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从咏史到抒怀,从山水到人情,展现出了他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苏轼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对人生、自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上,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是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人生短暂而无常的感慨。
在《赤壁怀古》中,他以东汉末年临江时的景象写出了人生离别和岁月流转的凄凉之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他认为人生如梦幻泡影,宛如白驹过隙,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人生充满变化和不可预测性,常常以“何事长向别时圆”来表达此观点。
其次是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
苏轼喜爱登高望远,饱览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并以此激发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思考。
《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他既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又反映了社会现实对美好自然景色的破坏。
在另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苏轼通过船夫的视角描述了大自然的广阔和强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问青天。
”他对自然的感悟,表现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热爱。
此外,苏轼对社会和人情的观察和思考也是他诗词中的重要主题。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亲身经历了政治斗争和官场苦闷,这使他对社会状况有了尖锐的观察和批评。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丑陋:“寒食东风御柳斜,城南春水日边斜。
少年行处千人散,骑马出郊时百纵。
”他坦然直言,指出了官吏们的腐败和政治上的无能。
苏轼还对贫困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蝶恋花·春景》中,他写道:“百花东向碧云开,东风吹雨透清晖。
君问春意向谁诉,寒梅只待雪中飞。
”他通过诗词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生活状态。
苏轼的思想既反映了个人的悲观意识和对人生的无奈,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情的热爱和敬畏。
苏 轼如何运用诗词表达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苏轼如何运用诗词表达其人生观和价值观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家,以其独特的诗词创作,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苏轼一生,历经风雨,仕途坎坷。
然而,在他的诗词中,我们看到的并非只是对命运的哀叹,更多的是一种豁达与乐观。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定风波》,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面对自然的风雨,他以一种超脱的姿态应对,“莫听”“何妨”“谁怕”,这些词汇鲜明地表达了他对困境的无畏。
在他看来,人生的风雨就如同自然界的风雨,无需畏惧,只需坦然前行。
这种豁达的人生观,透过诗词,传递给了千百年后的我们。
苏轼的价值观中,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占据了重要位置。
他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苏轼将西湖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晴天的波光粼粼,还是雨天的朦胧迷离,在他眼中都是美的展现。
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反映了他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苏轼始终保持着一种坚韧和不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感慨历史的沧桑变迁,同时也透露出对自身境遇的思考。
尽管时光流转,英雄人物已成为过去,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而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期待,是他人生观的重要体现。
苏轼还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珍惜当下。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他告诉我们不要总是沉浸在过去的回忆和思念中,而应该珍惜当下的时光,享受生活中的诗意和乐趣。
这种珍惜当下、把握现在的价值观,使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寻找生活的乐趣。
此外,苏轼的诗词中也体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宽容。
他深知人性的复杂,但始终以一颗善良和包容的心对待他人。
苏轼的人生哲理诗句
苏轼的人生哲理诗句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独特的个性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苏轼的人生哲理诗句: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困境的看法,他认为生活中总会出现希望的曙光,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英勇奋斗的追求。
他认为人生短暂,但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我们的事迹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3.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才能和使命,只要我们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就能够创造出不朽的价值。
4.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旅程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我们都只是其中的过客,应该珍惜每一刻的经历,同时坚持自己的方向。
5.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
他人对自己的理解与误解的思考。
他认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能明白他内心的忧虑,而不了解他的人则会对他的追求感到困惑。
苏轼的人生哲理诗句不仅反映了他对个人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也折射出他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
他的诗作中融入了对自然、对人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悟,给人以启迪和鼓励。
他的诗句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为后人提供了独特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对苏轼豁达的人生观的感悟
对苏轼豁达的人生观的感悟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东坡先生”。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雨,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从他的诗词和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困境的积极应对。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苏轼在他的诗词中常常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他在《定风波》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世界的宽容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波浪,时而平静,时而翻腾,但只要心怀豁达,就能应对生活的起伏。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该以平常心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还体现在他对名利的看法上。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
他认为名利只是人生中的过眼烟云,而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而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在他的人际关系中也得到了体现。
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如同明月,短暂而美好,所以应该珍惜眼前的友情和人际关系。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要善待身边的人,珍惜与他们的相遇和相知。
苏轼对人生的豁达理解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中。
他在《东篱乐府》中写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的融合感受。
他认为人应该像山一样坚强,像树一样朴实,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要学会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与自然相融相通。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他教会我们如何以平常心面对生活的起伏,如何看待名利的得失,如何珍惜人际关系,如何与自然界相融相通。
他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豁达的心态去看待人生的起伏。
苏轼诗词及人生智慧
苏轼诗词及人生智慧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具有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以下是一些苏轼的诗词及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通过描绘明月和酒来表达苏轼对人生
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他表达了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和超越的愿望。
2.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表现了苏轼豪放、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
对壮志未酬、英雄无路的感慨。
他通过描绘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3. 《赤壁赋》:这篇赋文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苏轼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宇宙是永恒的,我们应该摆脱尘世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自我。
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
达的心态。
他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态度。
苏轼的人生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自我。
2. 追求超越的精神自由:苏轼强调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和超越的愿望,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3. 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苏轼不仅关注个人的人生,也关注社会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
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4. 坚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苏轼在文学、艺术和社会问题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他不随波逐流,坚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苏轼看透人生的十首诗
苏轼看透人生的十首诗一、《临江仙送钱穆父》作品原文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元佑六年春,钱穆父在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写下了这首词送别。
诗中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寡欢的心情,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
表达了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二、《题西林壁》作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三、《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作品原文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品赏析作品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四、《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作品原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品赏析作品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并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
苏 轼流放生活中的诗词如何体现其人生观
苏轼流放生活中的诗词如何体现其人生观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星,一生波折起伏,多次遭遇流放。
然而,在流放的艰难岁月中,他的诗词不仅展现了生活的苦难,更深刻地体现了他独特而坚定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首先体现在他对困境的坦然与豁达。
在《定风波》中,他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风雨的侵袭,他没有丝毫的畏惧和抱怨,反而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前行。
“谁怕?”二字,尽显他的无畏与洒脱。
即使身处在逆境之中,他也坚信自己能够承受生活的风雨,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他的诗词还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和接受。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感慨世事如梦般虚幻无常,人生短暂而又充满变数。
然而,他并非陷入消极的哀叹,而是在这种认知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清醒认识,使他不会因一时的得失而过度悲喜,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纳生活的种种变化。
在流放期间,苏轼对自然的热爱也是其人生观的重要体现。
他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和慰藉。
《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珍惜。
自然在他眼中是无尽的宝藏,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让他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宁静。
这种与自然的亲密交融,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敏锐感知。
苏轼的人生观还体现在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上。
尽管遭受流放,他依然心系百姓,努力为当地的民众谋福祉。
他在杭州治理西湖,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展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美好事物的创造。
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苏轼在流放中对友情的珍视也令人动容。
他与友人的诗词往来,充满了深情厚谊。
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苏 轼如何在词作中表现人生态度
苏轼如何在词作中表现人生态度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擘,以其独特的词作展现了丰富多样且深邃豁达的人生态度。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更在精神内涵上给予了后人无尽的启迪。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多次遭遇贬谪,但他始终以一种乐观、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
在他的词作中,这种态度清晰可见。
首先,苏轼在词中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以此来体现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比如《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尽管词的上阕透露出一种人生如梦的感慨和时光易逝的忧伤,但下阕中他并未陷入这种消极情绪,而是将目光转向自然,以明月、云等自然景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他欣赏自然的美好,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和慰藉,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欣赏,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即便人生充满不如意,自然的存在始终能给他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
其次,苏轼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表现出了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的《定风波》便是典型代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唯有他泰然自若。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充分展现了他毫不畏惧人生风雨的豁达与勇敢。
风雨既来,坦然接受,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和胸怀!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更进一层,表达了他对人生得失的超脱看法,认为人生中的顺境逆境都不过是暂时的,不必过于执着。
这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坚定信念和乐观心态的精神,在他的词作中屡屡体现。
再者,苏轼在词中还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思考,但这种感慨并非是消极的哀叹,而是一种对生命真谛的探寻和领悟。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非常重视人生哲学的探讨。
他的诗词中经常反映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和探讨,深刻描绘了苏轼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下面就从苏轼的词中选出几首,来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1.《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首词是苏轼失官归来后写的,描绘了他当时的感受。
苏轼认为人生十分短暂,十年已经足够两个生命的轮回,而人在生死轮回中的命运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
但是,尽管人们往往会被生活的重压和遭遇所击垮,但是不能忘记对生命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望,要勇敢地面对人生。
2.《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在放逐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亲友们的祝愿。
苏轼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康长寿,但是生命的尽头是无法拒绝的,人类最终都要面对死亡。
这时,千里之外的明月便成了人类的精神寄托,它象征着人类的灵魂和永恒的不朽。
苏轼希望自己的礼赞和祝愿可以和月亮一起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传达到世人的心中。
3.《赤壁赋》:“士别三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段话写的是刘备离开诸葛亮三天后的感受。
苏轼认为离别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就像切刀划痕、磨石削蹭一样,会让人感到疼痛和伤痕累累。
但是,离别也是必要的,它可以磨砺人的心智和意志,使人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苏轼认为人类的成长都需要离别这种经历来刻画和丰富。
4.《钱塘湖春行》:“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首词描绘的是苏轼在钱塘湖畔饮酒作乐的场景。
他喝醉了,感受不到天地的距离和分隔,心里只有无限的畅快和自由。
这个时候他沉浸在清梦之中,意识飘忽不定,仿佛在星河里航行。
苏轼认为这种饮酒舞蹈的体验是人生一种难得的“享受”,在感官饱满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
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他重视人生哲学的追问,并试图从中寻找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他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脆弱,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快乐和坎坷。
他认为人生离别和重聚都是必要的,而在人生的舞台上,他努力追求自我、享受生命、关注情感,最终尝试找出“人生何在”的答案。
苏轼积极人生态度的诗句
苏轼积极人生态度的诗句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
苏轼的诗词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通过诗句传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幸福的向往。
苏轼的诗词中,有许多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诗句。
比如他的《赤壁赋》中有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追求快乐的心情。
他鼓励人们要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不要让美好的时光白白流逝。
在苏轼的诗中,还有一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这句诗意味深长,表达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接受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他坦然面对年华老去,乐观地欣赏自然的变化,给人们传递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美的热爱。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的《水调歌头》中,他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人们长寿幸福的祝愿,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他希望人们能够长久地享受生活,共同欣赏美丽的月亮。
苏轼还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痴迷。
他认为人生就是情感的流转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无论是风还是月,都无法解除他对人生的思念和对美好的渴望。
苏轼的诗词不仅仅表达了他自己的人生态度,也启迪了后人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和勇气。
他鼓励人们要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综上所述,苏轼的诗词中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的诗句传达了对快乐、对美的追求,鼓励人们积极面对人生的困难,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苏轼的诗词不仅仅是文学的艺术表达,更是人生智慧的结晶,对我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从苏轼的诗句中汲取力量,积极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与快乐。
感悟苏轼水调歌头豪放与洒脱中的人生态度
感悟苏轼水调歌头豪放与洒脱中的人生态度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化名人,他的诗文作品广泛传播,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苏轼的《水调歌头》被誉为传世之作,展现了他豪放与洒脱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苏轼水调歌头中蕴含的人生态度,旨在从中挖掘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一、自由自在的豪放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放和洒脱。
他自由自在地描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困境和人生辛酸的超然态度。
例如诗中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表达了人生短暂与无奈的体验,但苏轼并未沉溺其中,而是以豪放的心态超越了这些,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样,他选择了放下痛苦,敢于面对人生的现实。
二、心境超脱的洒脱苏轼在诗中借用了流水不绝的比喻,将自己的人生境遇与水流相对照,表达了一种洒脱的心态。
对待困境和逆境,苏轼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他不畏挫折,不沉浸于失败和痛苦之中,而是以一颗洒脱的心去看待人生的种种,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展现了他超越生死的境界。
三、面对人生的态度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只愿当年长不老,河山永寿”、“明月随风转,轻云何处觅?”,他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展望未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不为社会的规条所束缚,敢于追求自我,敢于展现自己真实的情感,这种对自由和独立追求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苏轼内心深处的不屈和坚持。
四、人生的教益和智慧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透露出的人生态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教益。
无论是面对人生的磨难还是享受人生的美好,我们都应该放下束缚和困扰,以豪放和洒脱的心态去面对,超越痛苦和困境,积极向上地生活。
犹如苏轼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生活中的困境并非不可跨越的难关,只要我们保持豪放和洒脱的心态,就能积极应对,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苏轼的《水调歌头》所表达的人生态度,是他对于生活境遇和人生困境的超然态度。
苏轼的诗词与人生哲学
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著名的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和思想家,是宋代文学史上的巨匠。
他的诗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人生哲学、自然风光、宫廷生活、农村田园风光等。
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注,对人生的探索与思考。
他的诗词表现了他豁达、乐观、深沉的人生哲学。
苏轼的人生哲学可以概括为“随遇而安”,他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人生的起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坚信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有平坦的道路,也有坎坷的山路,但只要心怀感恩,就能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苏轼的诗词中,他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比如,他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来形容人生的无常和变幻,用“老夫聊发少年狂”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挑战的勇气。
总的来说,苏轼的诗词与人生哲学是相辅相成的。
他的诗词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而他的人生哲学则反映在他的诗词中。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从苏轼诗词论其乐观豁达的人生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深受后人喜爱。
苏轼的诗词以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著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苏轼的乐观豁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在苏轼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他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谙世务终难明”等诗句表现了对自己命运的坦然接受,同时也象征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即使面对挫折和困难,苏轼也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会被挫折打倒,而是选择接受和享受生活。
二、对人生的热爱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生的热爱。
他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等诗句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苏轼将生活比喻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将自己比喻为飞鸿踏雪泥,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欣赏。
三、对人与世界的包容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人与世界的包容。
他用“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诗句表现了对世界的包容和对人性的理解。
苏轼能够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这种包容和理解也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
苏轼的乐观豁达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他虽经历过困顿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开朗豁达的心态,积极向上地面对各种困难。
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世界的包容理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苏轼的诗词作品以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包容,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的乐观豁达精神不仅在他的诗词中流露无疑,在他的一生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苏轼的乐观豁达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启示,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够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享受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清远与旷达,豪放与潇洒——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姓名杨富霞学号0902032019所在学院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语文教育年级09级指导教师姓名王建亮指导教师职称讲师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字 2 Abstract 2 Key word 2一、人生的转折 31、早期的苏轼 32、不幸的开始 4二、黄州的思索 51、初到黄州 52、思索人生 6三、凝聚于赤壁 7四、总结 8参考文献 9内容摘要: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他少年成名,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步入朝廷,踏进官场。
但苏轼的仕途并不平坦,相反他在仕途中经历了许多不幸和打击,可谓是九死一生了。
然而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所击倒,随缘自适,随遇而安。
在他的词作中处处体现出他达观、旷放、豪迈自信的人生观,展示出他超乎常人所拥有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坎坷旷达豪放人生观诗词Abstract:Su shi i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a flower.He young famous, with "learning and optimal is shi" as the goal, to enter the court, and step into officialdom. But su shi's political career is not smooth, instead he has experienced many in their misfortune and strike, it may be said is dying. But he has never been the pain and sadness that down, according to situation since the comfortable, make the best of it. In his word is reflected in the desert, he take things philosophically, put the heroic confident outlook on life, showing he more than ordinary people have the personality charm.Key words: frustration broad-minded Bold and unconstrained Outlook on life poetry引言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继李韩白之后的又一全能词人。
他虽一生坎坷,但仍保持者达观旷放的心态;宦海沉浮,却仍不忘对社会,对人生怀抱一腔热情。
他,就是苏轼。
苏轼把他的精神和对人生的感悟都融入了他的诗词中,因此不论是哪个阶段都能从他的诗词中看出他的人生观和他对人生的态度。
一、人生的转折1、早期的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
其父苏洵也是北宋有名的古文家,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对苏轼、苏辙两兄弟进行了悉心的指导。
其母程氏也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
在苏轼年幼时就以古代名士范滂的事迹勉励他砥砺名节,是苏轼从小“奋厉有当世志”。
可以说,苏轼的早年教育是成功的,它不仅从读书中获得启迪,更从母亲程氏那里学得做人的基质。
苏轼读儒道之书,不仅可以用心理解,而且为他以后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基础,也为他人身观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但是也许很多读书人都渴望走上仕途之路,以入朝为官为荣;也许是古人“学而优则仕”的理念。
少年时期的苏轼对政治仕途是具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感的,而且儒家孔孟思想中的入世思想在这时已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1056年(嘉佑元年),21岁的苏轼首次随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一起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第二年,他又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并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而为了避嫌,是他屈居第二名。
而后他又在嘉佑六年的制科考试中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而一举成名,并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这时的苏轼对自己的前途是自信的,乐观的,极其热情的。
在他赴凤翔任职前写给子由的诗中第一次流露出他在仕途上的价值观。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
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1虽然苏轼即将踏入仕途,但他对“官帽”是很淡漠的,踏入仕途只是圆了一个读书人的梦。
而且相对于功名利禄,他更在乎对家人的伦理情感。
同年,苏辙作《怀渑池寄与子瞻兄》以赠其兄苏轼,来表达他眷眷的手足之情。
苏辙的诗触动了苏轼怀旧的心弦。
于是便有了与苏辙唱和的《与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2在苏轼看来,人生到处充满了偶然,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1傅成,穆俦:《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孔凡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第69页。
也充满了不可知。
对一个人来说,为了谋生,为了读书,为了应举,为了做官,东奔西走。
像什么呢?像一只鸿雁,鸿雁南方北方的来来回回,年复一年,即使脚爪踏在雪泥之上,也无非偶然间留下一个指爪的痕迹,转眼它就会飞走,而痕迹很快也会消失。
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过去,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
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的经历来说,岂不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财富?所以说人生虽然无常,但绝不能轻言放弃,不能丧失追求。
事实上,“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不经历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获取功名,实现抱负呢?苏轼的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观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缩微的展现。
然而母亲的病故,让刚踏入仕途正欲施展抱负的苏轼不得不离职扶丧归里。
因此在嘉佑元年至六年间,苏轼历经应举、奔丧、赴任的颠簸,这些体验让苏轼产生了极深的感悟,并由此形成了他早期的人生观——乐观积极、热情奔放、充满抱负。
2、不幸的开始熙宁二年,苏轼重新入朝为官。
但王安石变法随之而来,苏轼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而他又得不到保守派的认同,这时他的仕途也因此而充满了坎坷和艰辛。
在中国国代大多文人都抱着一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
但当现实的黑暗和他们高尚的人格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他们大多又饱经打击,因此他们会产生一种怨愤、悲伤和迷惘的感叹。
他们慢慢地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于是他们又在感叹“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同时,只好关闭心扉,独善其身。
然而,对于被贬的苏轼而言,虽然遭受被贬,被打击,但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所击倒。
他在困难面前依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积极乐观地表达着他的人生观——旷达、潇洒。
苏轼人生观中的旷达乃是建立在对生命短促和欢少愁多之认识的基础上,更确切地说,是建立在对人生种种苦难的体味之上。
因此苏轼的贬谪词更能体现他的旷达。
吴梅先生也曾说:“公天性豁达,襟袍开朗,虽境遇迍邅,而处之坦然。
”3熙宁八年,苏轼被贬密州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词人以打猎的盛况,抒发自己渴望赴边疆抵御外敌,建功立业的意愿。
词中无论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场面渲染,“左牵黄,右擎苍”的自我刻画,还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英勇之举,无不体现出苏轼的乐观、旷达,以及他的豪放潇洒,更体现了苏轼的英雄之志,报国之情。
苏轼就这样把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愿悄悄地融入诗词中。
正如刘熙载在《艺3吴梅:《词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55页。
概》中称赞:“东坡词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就像他在次年作的《水调歌头》一样秉承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只是随口而作,但从中不难看出他要表达的情。
此时的苏轼已远离朝廷5年,与弟弟苏辙分离7年,而又恰逢中秋,所以苏轼借此抒发月圆之夜不能团圆,思念胞弟的情怀。
这时的苏轼心境应属苦闷、哀愁的,所以词中有“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怨艾。
但笔锋一转,此人又抒发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可见,“苏轼是生命的哲人,生活的智者。
”他知道“难全”是世间万物规律的基础所在,因而它转换角度从思乡与政治失意的哀伤中自我开解,享受人生乐趣,看“难全”中的美景,并祝福他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因此林语堂就曾称他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嘉佑元年至熙宁十年,这期间的苏轼虽然屡遭贬谪,但他始终都以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他的政治目标他的心中依然充沛着满腔的雄心壮志,豪情似海,他以儒家的“入世”思想为基本思想,积极入世,但是随后的“乌台诗案”粉碎了他入世的心。
二、黄州的思索1、初到黄州元丰二年,北宋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因此入狱。
这次文字狱给了苏轼非常沉重的打击,可谓九死一生,虽侥幸生还,但被贬黄州,但这个黄州也成了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刚到黄州的苏轼生活上极其拮据,虽然是黄州团练副使,但官小权微,俸禄微薄,生活窘困。
他在《寒食雨二首》中写道:“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萦萦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穷途,死灰飞不起。
”4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
这时的苏轼不仅生活上是凄苦的,他的内心也是苦闷的,精神是孤独的,思想上更是矛盾的。
一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道尽了他那份难言的孤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住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谪居在黄州的苏轼是孤寂的,故经常以“幽人”自称,像词中的“孤鸿”一样,独来独往。
冷夜孤鸿飞来飞去,却是有些孤芳自赏的冷落和凄凉。
诗人自喻孤鸿,孤鸿惊恐而回头,满怀幽恨。
孤鸿是高傲的,因此不愿随随便便捡根寒枝歇下自己的灵魂,只得寂寞的落到寒冷的沙洲,这就是苏轼刚到黄州时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