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产业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瓜产业发展规划
目录
一、规划编制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二、规划性质与技术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规划的范畴与定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二)技术路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三、规划编制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四、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五、指导思想与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一)指导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二)规划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六、规划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七、建设内容与布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一)区域布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二)建设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八、预期结果与项目效益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经济效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生态效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社会效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十、项目风险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自然风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市场风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8
资源风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一、规划编制背景
位于干旱地区的县区的部分丘陵低山地区,年均降雨量仅230—350mm,干旱及恶劣的气候生态条件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多年来该地区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群众收入无保障,成为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
为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水平,多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带领群众从当地生产实际出发,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采取地膜覆盖、压砂覆盖等一系列旱作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扩大种植经济效益好、收入较高的西瓜等经济作物,使西瓜亩产值提高到现在的650元,为加快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近几年,干旱带地区的露地西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是,在规模化管理,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增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效益还没有达到最大化。
因此,充分挖掘西瓜的生产潜力,着力改变西瓜生产中品种和技术单调、耕作栽培粗放、季节性供需矛盾突出、市场销售不顺畅等问题,是目前的关键。
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强化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依靠区域优势,打造名牌产品,拓宽营销渠道,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能够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又符合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要求。
为使标准化生产技术能够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并使其更加规范,全面促进西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对干旱带露地西瓜瓜进行种植模式、种植品种的创新和改造,进一步突出地方优势和区域特色,建成一个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节水旱作农业示范基地,促进干旱带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项目建成后,能够带动本地区西瓜瓜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快速发展,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调动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减少坡地、丘陵地带和干旱荒漠地带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干旱带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适于干旱带地区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经过5年的建设,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有明显竞争力的优势西瓜产业和产品;培养出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带动力强、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
二、规划性质与技术路线
(一)规划的范畴与定位
规划包括干旱带地膜西瓜和压砂西瓜等两个部分。
(二)技术路线
采用历史资料收集、实地调研、走访种植基地,与基层领导、技术人员、客商等座谈的多种形式,收集丰富的外业资料;立足、面向西北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制定总体及分阶段目标,提出最能体现区域优势的规划布局,按产业化经营的原则,整合各种资源前瞻性地提出建设内容规划及分年度实施计划。
三、规划编制依据
⏹《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特色农业及产业化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
⏹瓜类产业的相关背景资料
四、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环境评价
1)气候条件适宜。
干旱带地区干旱少雨,光照充足,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年均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10℃的有效积温2500—3200℃,无霜期140—170天左右,昼夜温差在12—16℃之间,对瓜类糖分积累、果实着色、风味增加,品质提高十分有利。
2)生态环境优越。
受区域气候影响,干旱带地区bing虫hai普遍发生轻,具备生产西瓜和开发绿色、有机瓜类产品的优越条件。
3)土地资源丰富。
干旱带上有100多万亩土地适于发展地膜、压砂西瓜,生产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高,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4)年均降水量小,西瓜生产相对比较抗旱。
干旱带年均降雨量只有230—350mm,但降雨期相对集中,西瓜耐旱抗旱,需水量比其它经济作物少。
通过土地压砂和地膜覆盖,可以有效地提高降水利用率。
5)压砂地生产的西瓜富含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
砂石覆盖后通过风化作用形成大量矿物元素,如锌、钙、镁、铁、硒等元素,有利于提高西瓜的品质。
发展现状
1)目前种植面积、产量不断增加,生产领域不断拓展。
栽培方式由粗放种植开始向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转变,栽培面积达到30.23万亩,年产量达到51.60万吨。
2)品种的更新换代工作取得初步进展,西瓜生产逐渐走向标准化发展轨道。
以黑美人、无籽一号、金香玉等为代表的中、小果型西瓜品种在种植中面积逐渐扩大,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产业的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
压砂西甜瓜通过了产品产地环境的达标检测,通过了西瓜产品绿色质量认证,被绿色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A级产品、并通过了国家商标管理局的商标注册。
目前干旱带露地西瓜的销售市场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区外市场为主,占总销量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广州、深圳等地;二是不同品种销路和价格差异较大,其中中小果型和无籽系列的品种销路较畅,在区外市场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
存在问题
1)新技术应用不够。
新的栽培技术尚未全面普及,传统的不整枝、不施肥、不打yao,放任生长和粗放管理的生产方式在许多地方尚未彻底改变,从而制约着西瓜产量、质量和栽培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新品种应用率不高,推广速度缓慢。
在现有的30万亩西瓜面积中,新品种应用率不足5%,满足不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影响了产品的价格并造成产品的阶段性滞销。
3)对资源的掠夺性经营严重。
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不注重土壤培肥,有机肥施用量少,连年种植,造成地力枯竭,严重制约了这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bing虫hai防治方法不当。
有些农户在生产中对bing虫hai的预防意识不足,bing虫hai发生后盲目用yao,不注重统防统治,有些地方甚至应用了高du高残留农yao,影响西瓜的产量、品质,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5)市场运营不力,缺乏龙头营销企业和一定规模的营销队伍。
组织化程度差,随意性大,规范化生产、标准化分级、品牌化销售的产业化局面尚未形成。
潜力分析
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部分丘陵低山地区,土壤砂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以地膜覆盖及山地压砂的独特旱作方式,利用年仅200毫米左右的天然降水,生产的西甜瓜含糖量高、品质优,产品除满足区内消费外,远销西安、郑州、武汉、北京、上海等地,品质和市场优势十分突出。
1)产品优势分析
一是品质上乘。
干旱带生产的西瓜含糖量高、品质优;二是产品无污染,产地远离工厂矿区,大气、水源、土壤无污染源,受干旱气候影响,bing虫hai很少,几乎不喷yao,也很少施化肥;三是生产成本低、效益好。
2)市场优势分析
干旱带所产的西瓜主要上市季节在7、8、9月份,这个时期正好处于南方酷暑高温季节,对西瓜的需求量非常大,而在南方本地无法进行生产,产品需要北方供应,的西瓜正好填补了国内晚熟市场的空白,产品供不应求。
仅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等大城市每年可消耗千万吨,如能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抓住时间差,发展潜力更为可观。
3)品种结构及栽培技术不断优化
近年来从国内外引进了一系列优新品种,从中筛选出适宜干旱带种植的黑美人、新金兰、无籽一号、金香玉等大、中、小果型、早中晚熟的品种,有力的带动了市场的销售。
同时,栽培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也已制定完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栽培技术标准体系。
五、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利用干旱带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做大做强西瓜特色产业。
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坚持质量效益、卫生安全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绿色、有机产品战略。
协调客商、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促进生产、销售的有机结合,将干旱带地区建设成为西北地区的西瓜生产基地,使这一产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着眼于市场的需求,确定种植的品种和规模,力争与国际市
场接轨。
2、比较优势原则:综合考虑干旱带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区域优势,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体现优势。
3、统筹协调原则:着眼于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与效益,突出水土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与恢复。
4、可持续发展原则:着眼于特色农业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5、龙头企业与品牌带动原则: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以品牌占领市场,打造“绿色品牌”
6、环境友好原则:特色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不造成或极少造成环境污染。
7、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区域特点与突出问题,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重点设立建设项目,做到目标明确,量力而行,务求实效。
六、规划目标
干旱带露地西瓜面积发展到40万亩,新增面积12.36万亩。
平均亩产量及亩产值增加15%,总产值占瓜菜产值比重的20%以上,新品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外销率达85%以上。
其中地膜西瓜面积达到10万亩;地膜甜瓜面积达到5万亩;压砂西瓜19万亩;压砂甜瓜6万亩。
形成基地布局合理、区域化特点明显、专业化程度较高、龙头牵动作用明显、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产销两旺的外向型产业;形成西北地区具有影响的西瓜生产基地和集散地。
七、建设内容与布局
(一)区域布局(见下表)
干旱带地区西瓜生产区域分布表
(二)建设重点
1)良种引进推广和供销体系建设。
针对国内外优新品种,以引进推广为主导原则,筛选出适合干旱带地区种植的抗旱、抗bing、高产优质、不同色泽、不同果型、耐贮运、早中晚熟、适合市场需求的西瓜品种。
重点建设良种供销体系,进行有保障的品种引进和品种更新。
2)育苗基地建设。
建立三个育苗基地,每个基地100亩,为生产基地提供优质商品种苗。
3)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在各主要产区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基地全部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生产。
建设7个西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优新品种、节水灌溉、地膜覆盖+拱棚覆盖、压砂+地膜覆盖+拱棚覆盖、bing虫hai综合防治及产业运行机制等的探索与示范推广。
4)基本生产农田的建设。
要保证土地的可持续生产,培肥地力是关键。
在各产区推广深施有机肥,在伸蔓期、坐瓜定个期进行穴施有机肥并喷施富含钾元素的微肥,如磷酸二氢钾、叶宝等叶面肥。
在目前30万亩的基础上,到2010年,生产面积达到40万亩,生产条件优良,土地可永续利用。
5)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开展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农资供应、bing虫hai监测预报等社会化服务工作。
并逐步实现专家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质量监控、信息服务、产品交易等网络化。
以科学监测、及时准确解决问题为原则,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联合、利益共享的机制,与现有的所有私营农资营销网络进行合理融合,充分发挥科技机构的政策和人才优势,私营实体经营的灵活和深入实际的优势,为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主要建设内容有:
一是人才队伍建设:将现有的科技人员以基础研究、示范推广、基层服务三个
梯队进行分类,明确各阶层的工作方向,明确设定梯队间的衔接形式,从区域发展的高度,发挥各级科技人员的综合技术优势。
二是鼓励科技人员与市场结合,进行科技创业:科技人员不能脱离市场,要以市场为依据进行科技服务,根据目前组织的科技特派员行动,通过选定生产基地及市场需求的项目,由科技特派员直接带到生产实际中去,以项目为依托进行科技创业,与农户及实际生产结成利益共同体,使科技直接接触于生产。
三是技术服务设施建设:在特色产区,依托科技特派员的科技创业,建设集种苗生产、农资配销、技术跟踪服务的多功能技术服务站,每2000亩范围一个,以项目投入、地方配套、个人投资三方面的力量,配置完善的高科技服务标准化设施:土壤养分快速检测设备,土壤水分快速检测设备,农yao残留快速检测设备,bing虫hai 分析检测设备,种苗周转专用车等,可进行全方位的优新技术服务。
6)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以县为单位,建设完善的质量监测检测中心,走以质量求生存的现代市场之路,以公证、科学的监测检测来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优势,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主要建设内容有:田间生产跟踪监测体系,市场准入快速检测体系,优势特色产域保护、产品认证体系。
7)加工保鲜设施建设
依托龙头企业和各生产基地,建设3—4个大型气调保鲜库。
主要建设内容有:检测室、分拣整理流水线、包装加工流水线、低温予冷库、气调保鲜库、远距离运输保鲜设施等。
加工、保鲜、销售体系的建设,要有龙头企业来投资参与,并进行市场化运作,及时创建和树立特色品牌,并申报市场商标。
8)营销市场及其网络建设,全力拓展流通市场。
在通过支持建立当地的产业营销协会和集散市场,保障西甜瓜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并搞好西瓜产地和产品认定、认证工作。
建设以西瓜为主导产品的交易市场。
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在国内大中城市建立100—200个西瓜专营窗口。
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中心市场带动产地市场,培育健康的市场机制,以四个中心市场构建干旱带西瓜产业产销框架,推动这一产业快速发展。
八、预期结果与项目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干旱带西瓜种植总面积将达到40万亩,新增面积12.36万亩,增
44.72%;农业资源利用效益大幅提高;产品的质量优势和将有大的发展,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
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经济实力将有极大提高,为农村经济的资源、环境、生态协调稳定的发展做出示范。
经济效益
按瓜类的现行价格静态分析,项目实施期间总净增产值1.4亿元,扣除成本60%,总净增效益0.56亿元。
由于项目推进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自身的效益空间,开拓新市场的利润空间,都将是巨大的。
生态效益
在干旱带地区种植地膜西瓜或压砂西瓜,可以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使没有灌溉条件的山地得到有效利用,是保护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良好途径。
社会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将促进项目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劳动力素质。
将为干旱带地区开拓新的增收渠道,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目标。
龙头企业和运销队伍的建设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城乡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本项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相互协调,且十分显著。
十、项目风险分析
自然风险
主要是bing虫hai、霜冻、冰雹等影响产品的品质。
本项目的实施,注重对bing 虫hai和霜冻灾hai的发生规律和预测防御进行研究和探索,并进行统防统治,只要将传统经验与高新技术结合,防灾减灾的技术体系可日臻完善,就可把自然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
市场风险
可能会发生供大于求而导致滞销,价格下跌;或集中上市导致市场波动等损失。
防御方法,一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保持产品特色,以产品特色提高竞争力和占有率;二是提高贮藏保鲜能力,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多层次需求;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开拓国内东南沿海市场和国际市场。
市场风险不可避免,只要
抓好优势、特色、产后保鲜,可以把市场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内。
资源风险
主要是水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
本项目分布在雨养农业区,水资源对本项目的限制不明显,且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已有突破,只要认真大力推广应用节水保墒抗旱技术,水资源限制可以克服。
本项目中的产品只针对干旱带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不因粮食安全问题而受到冲击。
在项目区已有多年种植瓜类的经验,有一定基础,只要认真组织实施农民科技培训,提高瓜农素质,可以解决项目建设对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要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