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公平与效率

合集下载

《政府经济学第一章》PPT课件

《政府经济学第一章》PPT课件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合理性 (一)市场失灵 1.含义: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
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2.表现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 ➢ 帕累托效率 ➢ 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 ➢ 市场竞争形成的垄断、过度竞争产生的垄断、自
然垄断 ➢ 政府对市场垄断的治理
外部经济效应与政府经济政策
➢ 了解:科斯定理在解释和治理外部效应中 的优点与不足、政府对外部性问题治理与 管理的方式。
➢ 基本掌握:外部效应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科斯定理的内容、政府介入外部效应的原 因。
➢ 重点掌握:外部效应的概念、外部效应 的分类、庇古税和庇古补贴的含义、庇古 税和庇古补贴的政策含义和政策实践。
二.政府经济职能的地位和作用
1.政府参与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⑴ 斯密《国富论》:政府的三大职能
⑵ 从西方国家的私有制的产生理论中 可以推导出国家及政府有天然的管理 经济的职能
⑶“市场失灵”的存在
2.政府参与经济管理的特性
⑴政府由一些社会成员组成、在社会上从 事经济活动的各种组织机构之一..政府代表 着人民的利益.
1.规范政府行为,加快政企分开步伐 2.建立现代公共事业组织,提高政府公共服务
水平 3.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职责,划分财政支出范围 4.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5科技进步,提高振甫经
济管理效率
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 了解: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条件、政府在 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职责。
4.政府与基本经济问题
基本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What (How many)
私人部门会由人们偏好决定,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
如何生产?——How
私人部门会在利润最大化大原则的驱使下由技术选择决定

《经济政治与社会学习指导》答案:第一章~第五章

《经济政治与社会学习指导》答案:第一章~第五章

《经济政治与社会学习指导》答案第一章第一节(一)单项选择题1.A2.B3.C4.A5.B6.C7.A8.D9.A(二)多项选择题1.AC2.ABD3.BC4.BC5.ABCD6.ABC7.ABCD8.ABC9.ACD(三)辨析题1.不正确。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其中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对于商品之外的物品,尽管它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但并不存在“价值”。

“价值”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学中反映的是人们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如果不存在劳动的交换,那么也谈不上什么“价值”不“价值”的问题。

因此,“使用价值”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和人类社会相生相伴,而“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只存在于商品经济中,不存在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中。

2.不正确。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人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应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消费者应树立节约意识,从节约一分钱、一粒粮、一度电、一滴水做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3.不正确。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

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四)简答题1.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还相继发挥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作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储藏起来。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税收、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跨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其实质是货币其他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

伦理学第一章

伦理学第一章

二、管理的伦理意蕴
•管理的人性假设:管理主体对人的动 机、情感、思想、行为目的、 行为属性所持的看法。
性善论
• 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 • 孟子主张性善论,“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 无有不下。”
性恶论 荀子将人性与制度管 理联系起来,主张性恶 论,“人之性恶,其善 者伪也。”制定礼仪法 度,化性起伪,从善去 恶。
2.管理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
生产力系统 实体要素 结合要素 渗透性要素
劳 劳 动 动 资 者 料
劳 动 对 象
分 工 与 协 作
管 理 与 信 息
科 学 与 技 术
教 育 与 训 练
3.管理的性质是由一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4.管理根源于生产方式运行的需要 5.管理是社会组织运行的基本保障
6.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性是其核心和 灵魂
公共伦理学是研究公共管理中管理者 和管理对象之间道德关系的一门交叉 学科,其任务是确立公共管理主体在 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中应 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公共伦理学是管理学、伦理学、行 政学、政治学多学科相互交融的伦理 学学科。包含着对管理和道德之间关 系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伦理的底蕴
义务论 义务是指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应尽 的责任,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一般 要求。 道德义务具有较强的社会他律 性,道德义务的履行还具有自觉性 和非强制性特征。
为人民服务不仅 仅是政府责任,也 是公务员的基本职 责操守。
•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兼顾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初次分配讲效率,再次分配讲公平 (十六大)。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 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大)。
结合论——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 平相协调,把效率与公平统一起来。

第一章 总 论 一、市场管理法的概念 (一)市场的含义 市场是

第一章 总 论 一、市场管理法的概念 (一)市场的含义 市场是





值得说明的是市场管理法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 互相配合,共同实现政府对市场交易干预的目的 维护市场秩序和公 平交易。 (二)市场管理法的作用 市场管理法的作用是指通过市场管理法的调整所达到的客观效果 1.保障竞争机制 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通过3个内在机制和1个外在机制实现的。所谓外 在机制即宏观调控机制;所谓3个内在机制是指价值决定机制、供求机制 和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又是优胜劣汰的评 价机制。 确保竞争机制就要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 2.维护市场秩序 市场管理法的基本作用就是建立公平竞争的交易规则和维护交易秩 序,而市场交易秩序的基本要求就是市场经济中各种关系的稳定性(随 机行为和短期行为最小化)、结构的有序性(市场组织的规模和产业分 布合理)、行为的规则性(市场主体按照既定的规则从事生产经营活 动)、进程的连续性、事件的可预见性(市场主体可以在决策时事先获 得利益预期)、财产和心理的安全性。
三、市场管理法的基本原则



市场管理法的基本原则即市场管理法的基本精神和总的指导思想 (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机会均等和过程公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价值目的的基本内涵; 效率一般指经济速度与经济效益的总称。 市场管理法追求公平,也追求效率并努力实现二者的统一。市场管 理法通过确保市场进退的自由和否定不公平竞争行为,确保实现效率所 必要的起点均等和过程公正,并以此来鼓励合法经营、诚实劳动,推动 经济增长,实现效率目标。同时,市场管理法肯定由于市场主体经营素 质和能力的差异而导致的收入差别,并视之为一种结果公平。 (二)规则与自由相结合的原则 市场主体的经济自由主要表现在市场进退、微观经营决策和契约自 由等方面。规则即国家权力对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规范和制约,可称市 场规制。 (三)授权与控权并重原则 授权即授予政府以管理、规制市场行为的权力;控权是对上述权力 的控制和制约。 市场管理法的三原则密切相联。通过授权与控权实现规制与自由, 通过规制与自由实现公平与效率。其中,授权与控权是手段,规制与自 由是初级目标、公平与效率是终极目标。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论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论

第一章 社会保障的由来与发展
§1.1 社会保障产生的背景
云 南 财 贸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二、社会保障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三、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发展历程 四、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1.1
社会保障产生的背景
云 南 财 贸 学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一)“社会保障”这一概念的由来 社会保障”
问题意识
针对性: 我国社会保障的历史与现状? 社会保障改革怎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究竟应该 怎样搞? 国家何时能帮农民圆了社会保障梦? 人口老龄化对独生子女意味着什么?
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社会化管理的问题杭州市红菱社区的退休职工章麒,说起养老保 社会化管理的问题 障直竖大拇指。1998年他从原杭州轴承厂退休,当时社保体系还 不健全。企业改制,员工大批下岗,退休职工更是没人管,“养 老金一拖好几个月,医药费更是一分钱都报不了。”幸运的是, 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太久。2000年,章麒原厂退休职工全部实行社 会化管理。养老金再没拖欠过,章麒有了医保卡,看病也不再发 愁了。社区成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设有专门的老年活动中心, 棋牌室、阅览室、多功能厅,一应俱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老有所乐,说的就是我们这种生活吧。” 农民工工伤保险陈大有从河南安阳来到北京和平里一处建筑工地 农民工工伤保险 打工。去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位副部长亲自来到这处工地, 向工地负责人及建筑工人们宣讲社会保障政策。今年开春,陈大 有发现他有了工伤保险,虽然他最希望的是不受任何伤,但工伤 保险还是让他心里又踏实又高兴。“我们农民工也能有保险,真 是想不到”。
英国: 英国:
云 南 财 贸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公共行政学1-6章节练习题

公共行政学1-6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单选一、单项选择题1.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是( )A.威尔逊 B.泰罗 C.古德诺 D.怀特2.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

A.泰勒 B.韦伯 C.威尔逊 D.古德诺3.()系统论述了两分法理论,认为民主国家主要职能只有政治和行政两种,司法只不过是行政的一小部分而已。

()A.泰勒 B.韦伯 C.威尔逊 D.古德诺4. ()描述官僚组织机构中易于发生又极难改进的近似病态的组织积垢——官场病。

比如,冗员增加原理,中间派决定等等。

A.帕金森定律 B.欧瑟定律 C.华盛顿办事定律 D.彼得原理5.()揭示了广泛存在于社会组织的痼疾——不称职,认为在层级组织中,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

A.帕金森定律 B.欧瑟定律 C.华盛顿办事定律 D.彼得原理6.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管理主体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 B.人民政府 C.人民法院 D.人民政协7.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执行是()的观点。

A.古德诺 B.威尔逊 C.怀特 D.魏劳毕8.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

A.瓦特B.亚里士多德C.史坦因D.马克思9.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

A.政治性 B.公共性 C.民主性 D.法制性10.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

A.斯图亚特B.斯密 C.欧文D.普耳11.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

A.泰勒B.韦伯C.威尔逊D.古德诺12.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 ),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A.《行政之研究》 B.《政治与行政》C.《行政学原理》D.《行政学》13.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

A.韦伯B.法约尔C.泰勒D.欧文14.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A.官僚制理论B.管理五项职能C.14条管理原则D.POSDCORB,即七项管理职能15.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案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近年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有三个指标:一是分配率,指的是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是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三是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

如果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同样,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越高,或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越高,则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上述三项指标各自所占比重都很高。

以美国为例,国民总产值的70%是“按劳分配”的,其他国家的分配率也普遍都在54%-65%之间。

另外,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也至少在40%以上,有些国家更达60%以上。

初次分配的这些特征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是以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因素为主,以政府再分配中的公平调节为辅。

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

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

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6)》有关数据测算,2005年,我国GDP实现18万亿元,全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8万亿元,但职工工资总额只有1.9万亿元,只占GDP的11%,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另有2.9万亿元(约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0%)通过非工资渠道分掉了。

除此外,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91年为15.3%,1996年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下降到11%,同时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

此案例涉及书本第一章的内容,首先,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所以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

材料中,“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

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是由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书上P17讲到市场缺陷,这与市场缺陷是有关系的,主要包括1.条件性市场缺陷。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1.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发展(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列强的侵略导致国内市场萎缩,传统手工业和农业受到严重破坏。

(2)辛亥革命(1911年)结束了封建帝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缓慢且不稳定。

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1)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纪元。

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

(2)1950年代,我国实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战略,进行土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集体化。

- 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提高国有经济的比重。

- 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化。

(3)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

- 1978年,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发农村经济的巨大变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19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3)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开启对外开放新局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49-1978年)(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

- 国家通过计划指令统一配置资源,企业缺乏自主权。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它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什么是政府经济学?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1、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即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任何分配方案的改变,都不能达到在不损害一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而提高另一部分人福利水平的目的。

既然这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就需要政府干预。

即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

2、什么是竞争失灵?竞争失灵指的是市场处于一种不完全竞争状态,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什么是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4、什么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社会保障学知识点

社会保障学知识点

社会保障学复习知识点考试题型及分值:一、名词解释5*3分(第八章只考一个名词解释)二、简答题7*8分(一到七章都有,其中第七章简答题是课后习题)三、论述1*19分(辩论撒或期中考试题)四、案例2*5分(从老师讲过的案例抽取)另外,社会保险那一章占总试卷分值的50%第一章绪论1、社会保障概念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旨在保证国民生存权、促进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维护社会稳定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在我国主要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2、社会保障的界定包含以下内容:(1)社会保障是依法建立或政府实施的社会政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立法先行的原则,通过法律强行推进)(2)突出以人为本,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为宗旨(3)具有经济福利性,集中表现为受益者所得大于所付(4)属于社会化行为,表现为法制化、制度化的互助共济(5)政府主导或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现代社会保障是政府通过立法或政策强制实施和推行,是政府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推行的社会政策,是政府为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经济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主导的制度化的“互助共济,共度难关”。

3、社会保障的内容:即保障什么?(1)经济保障保障国民在生、老、病、死、残、失业、生育等受保障事件发生时,可能造成的收入丧失、中断、减少而给自己或家庭带来的生活困难,使其能够渡过难关。

(2)服务保障保障国民在受保障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得到相应的社会服务,尤其是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和家政服务等.(3)精神保障保障国民能够在精神需求上能够得到满足,能够得到尊重,平等地体面地优雅地生活。

4、社会保障的特征(1)公平性包括机会的公平、结果的相对公平、过程的公平。

主要体现在保障范围、待遇、过程。

(2)福利性社会保障以财政预算、财政补贴为后盾,是政府举办的非盈利的社会公共事业。

经济法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经济法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经济法第一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A. 经济关系B. 政治关系C. 社会关系D. 文化关系答案:A2. 经济法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哪项?A. 强制性B. 灵活性C. 随意性D. 非强制性答案:A3. 下列哪项不属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A. 公平原则B. 效率原则C. 公正原则D. 竞争原则答案:D4. 经济法的调整方式主要有哪些?A. 直接调整和间接调整B. 法律调整和行政调整C. 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D. 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答案:A5. 经济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A. 维护社会秩序B. 促进经济发展C. 保障个人权益D. 维护国家安全答案:B二、判断题1. 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正确)2.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仅限于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经济关系。

(错误)3.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效率、公正和竞争。

(错误)4. 经济法的调整方式包括直接调整和间接调整。

(正确)5. 经济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

(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答案: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国家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

2.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案: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合法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等。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某公司因违反环保法规被罚款,该公司认为罚款过重,提出行政复议。

问题:该公司提出行政复议的法律依据是什么?答案:该公司提出行政复议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根据该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结束语:通过本次试题的练习,相信同学们对经济法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经济法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一、资源配置理论22内涵:广义的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二、混合经济的涵义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和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和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效率: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市场与政府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一、主体61-68一政府政府的基本特征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和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和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是主要的;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和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二私人部门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排他性技术的成长使准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可以实现“选择性进入”,从而使私人部门可以提供;市场经济条件,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具有产权保障;新公共管理的发展使私人部门可以广泛参与公共物品的生产;三社区社区的一般含义及其经济特征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与社会相比的特征:共同性、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相结合、关系的紧密性和共生性、功能的专门化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特征:基于生活聚集区的居民实际需要、协商筹资四第三部门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之外的社会部门;{自愿与强制、公益与私益的划分标准};兴起的原因: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失灵,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失灵,公民自决意识的觉醒;第三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优势:1、创新优势,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2、贴近基层优势,具有减少市场机制的负面效果,超越国家机构的官僚作风,增进人际和谐的优势和功能;3、灵活优势,第三部门在组织体制和运行方式上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便于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作出调整;4、效率优势,在社会管理与发展的一些空白领域和一些传统上由政府从事活动领域里,第三部门常常比政府做的更好、更有效;五国际组织国际公共产品是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消费群分布在不同国家的产品;国际公共产品产生的原因: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信息不对称的上升国际公共产品的类别:依附于贸易行为的国际公共产品、被普遍认同的国际法准则、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集体行为、基于人道主义的国际救护、促进信息沟通的国际公共产品第三章公共产品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受益的非排他性:私人产品只能是占有人才可消费,谁付款谁受益;然而,任何人消费公共产品不排除他人消费技术上排他困难,或者排他成本很高,或者排他产生低效率;消费的非竞争性: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如灯塔等边际拥挤成本为零: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个人无法调节其消费数量和质量;如不拥挤的桥梁、未饱和的Internet网等二、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方式自愿捐赠与成本分担:适合人数较少,合作容易达成的情形;强制性融资:适合人数较多,自愿契约难以实现的情形;自愿融资达到最优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披露自己可从公共产品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益,而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益从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费用的动机;第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嗜好以及收入状况,甚至清楚地掌握任何一种公共产品可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益,从而不存在隐瞒个人的边际效益的可能;但是,在一个由成千上万人组成的社会中,没有任何人能对其他所有成员的情况无所不知,因此也会出现隐瞒真实的边际效益和真实边际成本的可能,这时就会出现“搭便车”的人;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自愿捐献和成本分摊的合作性融资方式,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只有依靠强制性的融资方式来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如政府以征税手段取得资金提供公共产品;三、公共产品的外部效应及其纠正外部效应的本质:外部效应就是个体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个体或总体模式的间接影响所产生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它不是发送者的主观愿望,也不受价格体系的支配外部效应的特征:外部效应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外部效应产生于决策范围之外而具有伴随性、外部效应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外部效应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方之间的关联性、外部效应具有某种强制性、外部效应不可能完全消除、外部效应与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与公共产品一样都可能产生市场供给不足,但公共产品更为严重;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使其产生了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都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四、科斯定理与确定产权私人部门对外部效应矫正是依托科斯产权理论的,主要是两定理:科斯第一定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清晰的产权界定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科斯第二定理: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不同的产权界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产权一般指某种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自由转让权等权利;交易费用一般指契约的达成和执行所产生的花费;私人部门对外部效应的矫正,主要通过产权界定和市场交易,从而使外部效应内部化,它是一种主要依托市场、分散决策的解决方法第四章公共选择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㈠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交易性质⒈经济学研究重点的转变⑴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企业的生产过程,认为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的提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制度只是外生变量;⑵制度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制度而不是技术,所分析的单位是交易而不是生产; 这种观点,为经济学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使传统经济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㈡“经济人”的假定布坎南认为:⒈政治家和官僚的行动,与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其他人的行动,并没有本质上不同; ⒉秩序和法律的产生并不是人们愿意从道德的角度去遵循这些规范,而是因为人们从交往中认识到,只有合作和秩序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⒊个人的行为天生要使效用最大化,一直到受抑制为止;只要有适当的法律和制度构架,个人追逐他们自己利益的行动可以无意识地产生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结果; ㈢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传统的经济理论,所坚持的研究方法是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即认为,个人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个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决定着生产、交换、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与之相比,传统的政治理论则以集体为研究单位,个人只不过是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行动的目的和选择行为也都受着集体的制约;公共选择理论所分析的是个人的偏好、决策、选择行为在一个特定组织或制度结构中,是怎样产生某种复杂的政治结果的;布坎南认为,与市场过程中的私人活动一样,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选择者、行动者和最终结果的承担者;二、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的区别私人选择指个人在市场上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通过理性决策和选择,来自由地决定各种经济行为的过程;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即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投票来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如何分配;具体来说是指,人们在民主政治体制下,通过投票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从而把个人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⒈选择的场所不同私人选择是在市场过程中进行的,是消费者依自己的偏好和收入情况,按市场程序,用货币选票决定自己所需的私人物品量的一个资源配置过程;公共选择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过程,消费者即选民往往是依一定的政治程序来决定公共产品的数量,进而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的配置;⒉遵从的原则不同在以自由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私人选择基本上遵从自愿交换原则;而在政治市场上的公共选择则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具有一定强制性;这样,投票人假如不幸成为少数派,那么其所接受的公共产品,所支付的税收,就并不一定是他们所乐意接受的;⒊选择结果的不同指向性私人选择中,各类商品的消费和支出,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个人选择与结果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公共选择中,由于集体选择的特殊性质,公共产品的产量,公共产品的消费与投票人纳税所弥补的生产费用之间并不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个人选择与结果也没有直接的联系;⒋市场竞争性质的不同在经济市场中,需求方是居民或消费者,供给方是厂商;由于竞争机制的作用,会促使厂商不断地扩大生产,改善管理,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最终实现其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公共选择领域,竞争也是难免的,但由于市场性质和制度规则的不同,竞争性质的区别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民主选举的国家里,民主选举会促使政府尽力为选民服务,对于每一届政府来说,其行为具有短期性和垄断性;公共选择即集体选择是集体决策的要求;私人选择无法充分提供公共产品,公共选择则可以提供公共产品;私人选择不能有效矫正外部效应,公共选择有利于矫正外部效应;三、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循环投票投票悖论,循环投票现象,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被称为“周期多数现象”或“投票悖论现象”:表示在运用简单多数制进行集体选择时,将会出现投票的结果随投票次序的不同而变化,导致这些方案在不同的投票选择中都有机会当选;即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四、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不可能定理对民主社会合理性能力提出了质疑,揭示了民主政治内在的弊端;它强调无论在哪种规制下,政府决策不可能完全满足民众提出的各种要求;民主认同的社会方案选择条件:1.对充分广泛的个体排序,社会福利函数能给出一个真实的社会排序2.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正向联系;3.对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4.公民主权条件:每个人都能自由的进行各种选择;5.非独裁条件五、代议制民主是指通过选举,委托专门的代表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公共选择理论中,对代议制民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票规则、政党行为、选民在选举代表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利益集团在集体决策中的作用;其中,直接民主制下对于投票规则的研究几乎都可以直接移植到代议制民主中来;六、政府失灵的原因及表现158㈠官僚机构的缺陷从经济人的角度,政府中出现官僚主义在某种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像普通人一样,在行动的时候,行为准则也是要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这种动机指引下,他们的行为有可能不代表公共利益,而只代表个人的利益;在对待公共政策上,对于那些与自己有利的事项,尽早安排并高效率完成;而对于那些于己不利的或关系不大的,则拖延应付;⒈官僚机构效率的难以测量;与市场中的经济主体不同,政府官僚机构的产出具有非市场性,即政府提供的某些产品难以用市场价格衡量;正是由于政府活动产出的多样性和追求的社会效益性,用通常的方法难以衡量一项支出是否值得、是否具有效率;政府各部门之间也缺乏竞争;政府中的各个部门分别处于各类公共产品的垄断生产者地位,相互之间没有竞争;缺乏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压力;2.在政府过程中存在着类似市场中的“双边垄断”现象;作为民意代表,立法机构是公共产品的惟一买方,政府机构是公共产品的惟一卖方;在这种机制中,民众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并无决定权,而是只能按立法机构和政府所规定的质量、数量和价格享用公共产品;政府官员有可能利用垄断地位,有意抬高服务价格、降低服务质量,变相地谋取个人利益;这是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3.激励机制缺乏;行政机构中一般来说劳动补偿与其劳动成果和效率的联系不大;一是因为缺乏相应的衡量标准特别是量化标准;而是因为政府官员的报酬预期往往不是根据其绩效而是职位,缺乏提高绩效的动力;二官僚的经济人特性1.追求预算最大化的官员官员决策的出发点是部门利益,动机是扩大权限、提高待遇、扩大影响和势力、减轻工作负担;进入其效用函数变量是薪水、职务、津贴、公共声誉、权力和部门产出等;这些都要通过扩大自己机构的规模和提高预算来实现;2.避免错误和短视倾向官员行为具有避免错误,减少风险的动机;遵从“最大最小原则”行事;当官员无法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时候,便退而求其次,即把不得不承担的成本减到最少;官员避免错误的方式是故意把决策的程序复杂化,一旦错误发生,责任不是由特定的个人承担,而是由官员阶层承担,实际上最终是由社会来承担;受选票驱使,在选民的当前利益要求,整个政治市场都短期化,都仅仅追求当前利益和当代人利益;3.缺乏信息敏感度由于公共产品无法用市场价格衡量,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往往根据自身感受和自己掌握的有限信息;三制度缺陷1.选举制度缺陷多数规制下的中间投票人定理,投票交易问题,利益集团的特殊影响2.信息不对称选民对候选人缺乏准确和全面信息,容易受到媒体和选战团队宣传的影响;决策和监督信息有政府机构提供,作为委托人的选民获得信息有限;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需求者掩盖信息的倾向,即使真实表达偏好也会由于政治等因素最后结果与预期有差距;3.垄断配置的低效率官僚机构的垄断性质四政府失灵论其他1.选民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常常是无效的;选民掌握被监督对象的信息不足,信息被政府部门所垄断;官员和立法机构组成的双边垄断结构中,双方对于公共品的信息也是不对称的,立法机构很难对官员进行有效的监督;2.利益集团的影响俘虏理论在现实的公共选择过程中,政府往往受到利益集团的控制,少数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因而得到不成比例的满足,政府丧失了公共利益代表的身份;七、寻租存在原因是政府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介入;在政府干预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人为了在交易过程中获得额外的收益,进行争取政府特许而垄断地享有某些紧缺资源或政府庇护等目的的寻求租金的行为;寻租的实质是权钱交易,是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之间的交换;八、公共经济决策的特征公共经济决策是一种集体决策行为,与市场经济中分散的决策行为相比,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公共经济决策具有广泛的参与主体;政府在制定公共经济政策时,一般都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第二,公共经济决策的目的具有多样性;与市场经济主体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不同,公共经济决策往往追求更多的东西,例如经济增长、政治稳定等公共目标; 第三,公共经济决策的执行具有滞后性;滞后性是一切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规律;这是因为,从经济问题的出现到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各种因素又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了的情况不适应当初所制定的经济政策时,这些经济决策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第四,决策执行结果的重大影响性;与市场经济的分散决策只影响个人效用不同,公共经济政策的执行结果对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例如,政府所做的税收调整政策,常常会影响着经济的增长、个人的投资和消费以及物价的上涨和下滑等诸多因素;九、公共需要的定义所谓公共需要,指的是那些由个人和企业无法通过自身的市场活动得到满足,但又是为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良好发展所必需的,这些共同消费需求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需要;十、私人需要与公共需要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个人需要是公共需要的基础,公共需要的满足是私人需要满足的保障;区别:活动范围和满足方式不同;消费特点不同,前者可分后者不可分;前者有阶级性质后者没有;公共需要市场无法满足,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支出来满足; 十一、公共支出的原则㈠弥补市场失灵的原则㈡社会利益原则㈢公平原则㈣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㈤量入为出、保持平衡的原则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⒈正确处理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⒉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㈦公开、透明的原则㈧法定原则十二、公共支出的分类按公共支出补偿性分类:消耗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按公共支出的最终用途分类: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补偿性支出;十三、公共支出的绩效考评一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意义是政府管理和决策的有效工具;是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动力机制;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理财水平和工作效率;能改善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二国外现行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方法及其特点1.“3E”考评法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经济性,强调成本节约2.标杆管理考评法根据一定的原则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指标体系;首先确定标杆,作为奋斗目标,然后以最后结果与之比较,不断调整标杆;3.平衡计分卡考评法明确组织使命、战略和重要的绩效领域,从四个层面确定各个领域目标:分解目标设定具体绩效指标;根据绩效指标确定工作方案和任务;调动资源确保战略和使命完成;十四、改革我国财政财政支出体系的政策建议1、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和总量2、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结构,具体内容是:1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加速机构改革,压缩行政费用,退出竞争领域,转变基础投资2进一步加大基础科学和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增加对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基础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3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着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业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4逐步减少财政补贴,消除软预算约束,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5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建立于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工程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养老、医疗、福利救济三大社会保障体系;3、解决地区财政支出结构失衡问题强化财政支出管理4、强化财政支出管理1实行零基预算法;以零为起点编制预算,对每一个预算单位的资金需求逐项重新审核,根据其人员编制和工作任务重新确定预算资金分配计划;能摆脱原有预算基数的不合理既成事实的束缚,公平合理地确定预算支出,避免各个预算单位的资金苦乐不均;2重点支出比例控制法3成本——效益分析法4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第六章公共收入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公共权力,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向私人部门和人筹集的一种收入一、公共收入的特征公共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二、税收的效率原则1、含义:税收征收的所得和所费的关系,尽可能增大所得和减少所费;2、税收效率可以分为经济效率征税应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与行政效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要求税收在征收和缴纳过程中耗费成本最小三、税收的分类按照课税对象分:流转课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行为课税1、财产课税:对各种动产和不动产为对象的课税;来源是财产的的效益或财产所有人的收入;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契税2、行为课税:以纳税人的特定行为对象而征收的税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屠宰税四、拉弗曲线空白:合宜的税率区间阴影:拉弗禁区瓦格纳法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平原则、税收行政原则萨缪尔森均衡: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替代关系第七章公共预算一、公共预算的内涵及特点1、公共预算:政府基本的财政收支计划;主要用于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即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从形式上讲,公共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列入特定表格,使人们清晰了解政府的财政活动;从实际经济内容上讲事前、事中、事后, 其编制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其执行是财政收支的筹措、使用过程;其决算是预算执行的总结;2、不同国家的政府预算具有一些共同特点:预测性:对收支的预测法律性: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

兼顾效率与公平教案

兼顾效率与公平教案

一、教案名称:兼顾效率与公平教案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意义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1)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定义和内涵。

(2)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必要性和意义。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企业经营、社会资源分配等,引发学生对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思考。

(2)讲解:讲解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定义和内涵,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必要性和意义。

(4)总结: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要性。

二、教案名称:兼顾效率与公平教案第二章——兼顾效率的策略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兼顾效率的策略。

(2)培养学生运用兼顾效率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兼顾效率的策略和方法。

(2)兼顾效率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企业经营或社会资源分配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兼顾效率策略的思考。

(2)讲解:讲解兼顾效率的策略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兼顾效率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4)总结: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兼顾效率策略的重要性。

三、教案名称:兼顾效率与公平教案第三章——兼顾公平的策略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兼顾公平的策略。

(2)培养学生运用兼顾公平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兼顾公平的策略和方法。

(2)兼顾公平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分配或权益保障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兼顾公平策略的思考。

(2)讲解:讲解兼顾公平的策略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兼顾公平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4)总结: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兼顾公平策略的重要性。

四、教案名称:兼顾效率与公平教案第四章——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衡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原则。

政府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它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2、什么是政府经济学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1、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即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任何分配方案的改变,都不能达到在不损害一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而提高另一部分人福利水平的目的;既然这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就需要政府干预;即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2、什么是竞争失灵竞争失灵指的是市场处于一种不完全竞争状态,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3、什么是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4、什么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5、什么是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它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6、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是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再分配;2经济稳定和发展;3资源配置;7、怎样认识收入差距与公平、效率的关系1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2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描述了收入的分布情况;对于收入差距有个量的问题,一方面市场的效率要求必然会产生收入差距,另一面,出于对人们有关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又要求政府将这个差距维持在人们意愿的范围之内;即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综合考虑,收入差距既要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对公平带来的冲击;3政府决策时可形成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如我国目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第三章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1、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及其理论依据是什么1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是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共提供产品,用于公共消费;2它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以萨缪尔森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他们认为由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决定了政府提供的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性;非排他性决定了人们在消费这类产品时,往往都会有不付费的动机,而倾向于成为免费搭乘者,这种情形不会影响他人消费这种产品,也不会受到他人的反对由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特点所决定;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有公共物品存在,“免费搭车者”就不可避免;这样,私人企业如果提供公共物品,就无法收回成本;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个人消费“量”是不确定的,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市场上一般无法提供这类产品,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物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实现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因此,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 2、什么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3、什么样的公共物品可以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指的是没有政府介入和强制的个人自愿提供公共物品的情形;当公共物品满足下列条件的时候,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便存在可能: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4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公共物品需要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是产权;第四章外部经济效应与政府经济政策1、什么是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2、什么是庇古税庇古税是指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3、什么是公共资源问题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1公共资源有着如下两个特征: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一是其使用上不受限制;由于使用上不受限制,没有人对新加入使用者造成的外部效应负责,使得公共资源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小于个人收益,进而造成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资源问题;2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产权归属不够明确.4、科斯定理的含义、意义及局限性是什么1科斯定理的含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2“科斯定理”强调产权的重要性,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关键是界定和保护产权;3“科斯定理”的结论,是建立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基础上的;然而,市场交易中存在成本,这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第五章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习题一、名词解释1、公共选择2、直接民主3、投票悖论4、票决循环5、阿罗不可能定律二、单项选择题1、公共选择理论的创立者是A、马斯格雷夫B、布坎南C、费尔德斯坦D、维克塞尔2、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对象是A、政府决策B、企业生产决策C、个人消费决策D、劳动者劳动决策3、对于一个公共产品提供量有高、中、低三种选择,A、B、C三个人的偏好如下:对A而言----高>中>低,对于B而言-----低>高>中,对于C而言-----中>低>高;这三个人中偏好属于多峰偏好的是A、AB、BC、CD、B和C三、简答题1、简述中位选民理论的内容;2、简述阿罗不可能定律的内容;四、论述题在直接民主制度下,试分析全体一致原则和多数裁定原则的利弊;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2、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3、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 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 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4、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 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 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如果上述配对投票能一直进行下去,则会出现A和B选择,A获胜,B和C选择,B获胜,A与C选择,C获胜,B和C选择,B 获胜,……,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出现了“票决循环”的现象,但无法在A、B、C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5、阿罗认为,一般来说在多数原则下,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所有标准的集体决策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二、单项选择题1、B 2、A 3、B三、简答题1、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中位选民理论是说在多数裁定原则下,假定选民的偏好是单峰的,则选择的结果是由中为选民的偏好决定的;2、在多数规则下,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四、论述题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问题: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全体一致原则相比,多数裁定原则下存在对少数人利益的损害,构成一种决策成本,特别是在简单多数原则中更为明显;第六章政府支出概述习题一、名词解释1、政府支出相对量2、购买性支出3、转移性支出二、单项选择题1、政府支出规模一般呈现趋势A、不变B、增长C、减少D、无法考察2、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瓦格纳对政府支出增长规律解释的是A、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国内外法律规章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随之递增B、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大C、在经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管理集中化、劳动力专业化的条件下,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D、政府为应对急剧增加的支出,将被迫提高税率或增设新税种3、下列支出项目中适合用公共定价法的是A、公路B、国防C、政治D、资本性投资4、在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价政府支出项目时;所使用的贴现率一般是A、等于一般贴现率B、小于一般贴现率C、大于一般贴现率D、无法确定和一般贴现率的关系三、多项选择题1、影响政府支出规模的因素主要包括A、政治性因素B、经济性因素C、社会性因素D、国际性因素2、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的有A、基本建设支出B、企业挖潜改造资金C、科技三项费用D、农业支出3、政府支出绩效与微观经济主体支出的绩效相比,差别主要在A、经济活动的地位不同B、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范围不同C、在具体进行相关方案的选择的标准不相同D、支出的目的不同4、在衡量政府支出的成本时需要考虑A、政府实施该项目过程中实际花费掉的人力、物力B、直接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损失C、间接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损失D、机会成本5、与私人采购相比,政府采购有以下特点A、资金来源的公共性B、采购目的的非盈利性C、采购管理的公开性D、采购范围的广泛性6、政府采购一般遵循以下基本原则A、竞争性原则B、公开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盈利性原则四、简答题1、简述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和用途;2、政府采购的含义及其与政府支出绩效的关系五、论述题1、论述政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2、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劣;答案一、名词解释1、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2、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3、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二、单项选择题1、B2、D3、A4、C三、多项选择题1、ABC2、ABCD3、BC4、ABC5、ABCD6、ABC四、简答题1、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有按政府职能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按其功能分类和其他分类方法;按政府职能对政府财政支出分类,可以分析一定时期内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重点,以及政府职能的变迁;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析政府预算政策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和选择,以及政府对市场运行干预的广度、深度;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可以全面地反映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有利于各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可以更好地对各项支出进行管理和监督;按其功能分类有利于体现政府各项支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功能、作用,可分析资源在不同领域的配置状况;2、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政府采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竞争性原则2公开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1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有效发挥财政监督作用2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3发挥财政支出的宏观调控功能;五、论述题1、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模型从宏观方面加以解释的有:瓦格纳的“财政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的“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从微观方面加以解释的主要有鲍莫尔的“财政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瓦格纳认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认为政府支出的变化要受到公民意愿的影响,即政府支出的变化与社会抉择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考虑,他们将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并且认为外在因素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认为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因素会制约着政府支出规模的增长;鲍莫尔将整个社会分为两个部门,并得出结论:作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是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2、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这种方法需要有准确的成本和效益,但是在政府支出的大多数项目中,这个条件难以满足;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是针对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却难以衡量的政府支出项目,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公共定价法主要针对某些没有明确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定价来确定成本和收益的政府支出项目,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直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品的绩效;第七章政府购买性支出1、什么是公共投资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2、什么是财政投融资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3、公共投资的范围和政府涉入的原因是什么政府公共投资的范围主要涵盖那些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起到基础性作用,有利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但同时又是微利或无利的项目,主要包括着基础产业投资和农业投资;政府涉入的原因是:1、基础产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决定着其很难单纯依靠私人投资主体的力量来完成,而应当由政府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共同完成;2、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由于其自身的产业特点,往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且时常受到自然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中,因此需要政府加以扶持;4、财政投融资的特点是什么财政投融资不同于一般商业投融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投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2、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追求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3、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财政投融资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本为公共投资筹集资金;5、行政管理性支出和其他购买性支出的区别是什么作为政府的购买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与其他购买性支出相比具有特殊性; 1、公共行政部门所提供的行政管理,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管理,其数量与价值都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确定,其管理对象和接受管理的主体不具有排他性,因而行政管理属于纯公共产品范畴,其支出也必须由政府财政予以提供,因而政府提供经费的来源,是向全体社会成员收取的税收;2、从直接生产与消费社会财富的角度看,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第八章政府转移性支出1、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2、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风险分担功能;2、收入再分配功能;3、维护社会稳定功能;4、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3、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分别是什么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1、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2、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3、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广大国家所采用;4、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3、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5、什么是财政贴息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6、试述财政补贴对经济有哪些影响和局限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有效调节社会供求平衡,维护宏观经济稳定;2、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3、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提供社会福利;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在对经济起积极作用的同时,财政补贴还有以下等方面的局限性:1、政府财政对一些经济活动长期提供大量补贴,将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长期化、合法化,从而削弱价格的调控功能;2、财政补贴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3、财政补贴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7、我国财政补贴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以解决进入90年代以来,与价格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国家对财政补贴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财政补贴数额大,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2财政补贴的项目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3现行的企业亏损补贴制度不规范,不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4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领域中的职权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针对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弊病,我国财政补贴制度改革,应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财政补贴应尽量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2财政补贴应适时、适度地调整其规模,优化补贴结构;3财政补贴应与其他政策配合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4规范财政补贴管理,提高补贴效率;第九章政府收入概述1、什么是政府收入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2、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关系的意义是什么一般认为,政府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GDP的比率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指标;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重要意义在于:1、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2、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3、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既影响公共需要的满足,也影响个别需要的实现;3、组织政府收入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1、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2、利益兼顾的原则;3、合理负担的原则;4、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4、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因素有哪些1、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对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2、收入分配政策对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3、。

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高频考点(完)

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高频考点(完)

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高频考点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与职能高频考点1:财政产生的条件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例题】财政是随着( )的产生而产生的。

A .资本主义B.封建制度C . 社会化大生产D . 国家『正确答案』:D高频考点2:市场效率市场→指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哪里就有市场。

决定市场规模和容量的因素有:购买者、购买力和购买欲望。

高频考点:市场效率市场效率是指完全竞争状态下所达到的帕累托最优效率(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

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高频考点3:市场失灵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完全竞争状态是不存在的,因为其四个条件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全社会的各项需要并非都能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

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低效率的情况,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指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市场仍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正常发挥作用的现象。

非排他性: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垄断(1)造成垄断的原因:技术进步;市场扩大;企业为获得规模效应而进行的兼并。

(2)垄断的影响:一旦企业获利依赖于垄断地位,竞争与技术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补充】垄断(Monopoly)的含义: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

财政的概念与特征高频考点4: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是“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理论。

公共物品的特征决定了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是失灵的,它必须由政府财政来提供,因此这就决定了政府财政支出的范围。

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学的第一章读后感

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学的第一章读后感

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学的第一章读后感在阅读了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学的第一章后,我深受启发,对于这一重要的经济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这一章开篇就引入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收入再分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中的收入差距是普遍存在的。

有些人能够赚取高额的收入,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另一些人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面临着贫困和各种生活困境。

这种差距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道德和社会公平的问题,更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过大的收入差距可能会抑制消费需求。

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有限,他们的消费能力往往较弱。

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在达到一定程度后趋于饱和,新增的收入可能更多地用于储蓄或投资,而非消费。

如果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较低,整体的消费市场就会萎缩,这对于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不利的。

此外,收入差距还可能影响到人力资源的配置。

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导致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浪费。

从社会角度出发,过大的收入差距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当人们感到自己的努力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而看到少数人轻而易举地获取巨额财富时,容易产生不满和怨恨情绪。

这种情绪的积累可能会导致社会冲突的加剧,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导致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其中,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固然是一个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出生背景、教育机会、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就意味着,收入差距并非完全由个人的自身因素决定,很多时候是受到外部环境和制度因素的影响。

在探讨收入再分配的方法时,书中介绍了税收和转移支付这两种主要手段。

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对高收入群体征收更高比例的税款,来调节收入分配。

例如,累进所得税制度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收入越高,税率越高。

而转移支付则是将一部分财富从富裕群体转移到贫困群体,如社会保障、福利补贴等。

然而,这些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它们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财政学》练习题,附答案

《财政学》练习题,附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A、生产力的发展B、剩余产品的出现C、私有制的产生D、阶级的出现2、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A、私有制的产生B、阶级的出现C、生产力的发展D、国家的产生3、从财政学对物品的区分标准角度分析“设置岗亭不允许载货汽车通过的桥梁”属于()。

A、纯公物品B、混合物品C、私人物品D、以上都不是4、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

A、花园B、国防C、教育D、私人住宅5、下列哪项不属于财政政策的目标?()A、资源配置效率B、收入分配公平C、经济稳定发展D、财政监督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析()是确定政府经济作用的主要依据。

A、市场失灵B、计划失灵C、GNPD、GDP7、从财政的本质来看,财政体现的是()。

A、以社会团体为主体的分配关系B、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C、以企业为主体的分配关系D、以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分配关系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属于财政分配范围的是()。

A、公务员的工资B、法院法官的工资C、企业职工的工资D、解放军战士的津贴二、多选题1、下列哪些属于公共产品:()A、国防B、司法C、家用热水器D、高速公路2、下述哪些政策手段会影响社会的资源配置( )A、价格补贴B、税收C、政府购买D、公共管制3、市场失灵的表现主要有()。

A自然垄断B、公共物品C、外部效应D、信息不充分E、无形之手4、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有()A、管制B、规定价格C、生产D、道义劝说5、经济稳定包含()多重含义。

A、充分就业B、物价稳定C、国际收支平衡D、发展E、增长6、下列()安排具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A、累进税制度B、比例税制度C、失业救济金制度D、投资制度E、商业保险制度7、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主要有()A竞争性B排他性C非竞争性D非排他性E公开性8、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主要包括()。

A、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B、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C、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调节社会投资方向D、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E、优化财政支出结构9、财政哪些手段可以调节收入分配()A、税收B、发行国债C、补贴D、社会保障支出E、救济支出10、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判断题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王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内容博大精琢。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根本指导思想。

(×)4.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先拥护宪法权威(√)5.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 (√)6.国家立法机关的行为不受法律约束。

(×)7.执法为民理念,是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法治理念,其核心是政法工作必须坚持做到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 √)8、人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围,不同社会、不同阶有不同的人生观。

(√)9.政法机关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只是手段,通过履行管理职责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服务才是根本目的(√)10.文明执法时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的进步的表现,是政法机关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

(√)11.作为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现实权力和义务,并受到法律保护(√)12.公安民警在执法中要做到平等对待,就要做到反对特权,禁止歧视(√)13.秉公执法是公平正义理念对政法工作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14.公正与效率都是法治社会所追求的重要价值,法律公正是实现效率的重要条件,法律效率是评价公正的基本尺度(×)15.公安工作服务大局,首要是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心(×)16.坚持党的领导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时我国《宪法》规定的原则,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保障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17.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业务领导(×)18.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9.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观需要,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0.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理国家最具权威的价值取向(√)21.把政法干警能不能坚持执法为民作为衡量干警政治上是不是合格的基本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局部均衡角度考察,实现总的社会 净效益最大化,即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 优条件是:每一种产品或劳务的社会边际收 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用公式表示这一条件 就是:MSB=MSC。

对于边际条件,有许多赞同和批评的理 由,这些构成了对法则成立的挑战。其
中最重要的观点是: 第一,帕累托型福利概念的假设,要求 我们的社会福利函数的变化是这样的, 即根据每个人自己的偏好,使得有人境 况变好的同时而无人变糟。但我们可以 感觉到,存在着社会忽略或压制个人偏
第一章公平与效率
1.1 效率与公平
1.1.1效率准则
资源最适度配置问题,即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准则被称
为“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或称“帕累托有效 ”(Pareto efficient)。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 这一状态,即经济运行达到的效率,已使一部分人改善处 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处境的恶化为代价。
由于MSB=△TSB/△Q,所以社会边际 收益曲线上每一点的值等于社会总收益 曲线上同一产量所对应点处切线的斜率 ;

同理,社会边际成本曲线上每一点的值等于 社会总成本曲线上同一产量所对应点处切线 的斜率。要达到商品或劳务总体的有效生产 ,必须使每一项资源的使用符合下列两个条 件:① 总的净社会效益非负;② 总社会效 益与总社会成本的差异最大化,即净社会效 益最大化。

购买的单位从而使物品的所有权具有确定性, 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经济利益和成本能以价格 来计量;(7) 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私人所有; (8) 生产和消费都不存在外部经济;(9) 不存 在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也就是生产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收益 越大的情形。
,另一部门上的要素投入及其产量必须相应 下降。用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ition,MRTXY)来表示生产可能 性边界上某一点处的边际转换率就是通过该点 所作切线的斜率,且边际转换率等于两种产品 的边际成本之比。
1.2.3 局部均衡分析 从局部均衡角度考察经济效率的实现条件
线

的切点上,即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生产可能性
曲线的斜率)等于消费的边际替代率(无差异 曲线的斜率)。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上的某一点表示在一 个部门产量既定的情况下另一个部门可能达
到的最高产量。社会要素的总量是固定的,
若增加某一部门的产量就必须增加要素投入


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是契约性的,在这个意义 上,理性的个人,在世界的原始状态中同意特定 的收入分配(最大最小)。在这一最初国家中, 个人处于无知状态之中,因为他或她不知道最终 的分配将在何处结束。由于生活的偶然性,面对 不确定的未来,那些不愿意冒险的个人人可能订 立契约以最小化收入差距。

1.1.3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2、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的一般条件 即A,B两人(任一消费者)消费任何两
种相同产品的边际替代率MRSXY都相等通过无 差异曲线(indifferent curve使人们得到同 等满意程度(satisfaction)或福利水平 (welfare level)的各种不同产品组合的轨迹 )分析,如果A、B两种产品都能给人们带来好
从帕累托最优还可引伸出“帕累托更优”(Pareto
superior)和“帕累托改善”(Pareto improvement)概念 。如果改变资源配置后与改变前相比较,同时符合以下两 个条件:(1) 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2) 没有一个人处 境变坏。那么,我们改变资源配置就可达到“帕累托更优 ”,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称为“帕累托改善”。

1.2 经济效率实现的条件
1.2.1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完全竞争市场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结构
的代名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特点是:(1) 人 数很多的小规模卖者和买者;(2) 产品是同质的 ;(3) 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即行业进出自由; (4) 完全信息或知识。此外,隐含在经济学家论 述中的,实现帕累托最优的一般均衡条件还有, (5) 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一致性,即追求效用 或利润最大化的理性选择;(6) 经济利益的可分 性与所有权的确定性,即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 能够
** 分配公正 在社会福利函数中,每个人的效用是加权 的。收入和福利就是根据这样的模型分配 的。分配权重的选择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 题。例如,功利主义者可能要求收入均等 。假如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具有边际效用递 减特征的基数效用函数,那么均分收入将 使全部的社会总效用最大。很清楚,这种 方法包含着要求个人之间进行比较的强烈 假设。

第三,我们假设要素供给是既定的(非弹 性供应),而且所有的要素都得到了充分 的利用。满足边际条件的理由,可以修正 考虑要素供给的价格弹性(尽管无法以几 何形式来表现)。但价格的变化或政府行 动必须足以维持充分就业。假设跨越不同 的时期分析也适用,我们必须假设所有的 要素可以充分流动并且是非限定的。同时 ,考虑到技术和欲望,我们必须假定市场 不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收入分配的社会公正是个伦理问题。哲学家约翰 罗尔斯提出强烈的社会正义的平等主义标准,并 将其建立在他的差异原则概念基础之上。根据这 一原则,社会的不平等只有在它能给社会中的最 弱者带来收益时,才是有理由的。罗尔斯所使用 的伦理原则,是选择能够给社会中收益最少的个 人带来最大收益的社会分配结构。罗尔斯在最大 最小标准中总结了这一理念。那就是,假如我们 想像存在着许多替代的国家,每个国家有着不同 的福利分配,那么我们所选择的社会国家,将最 大化社会中处境最恶劣的人的福利。应指出,社 会正义的最大最小概念通常不会导致收入的均等
效率和公平并称为社会经济福利的两大准 则。效率通常被比作如何将蛋糕做大的问 题,公平则被比作如何按一定的价值标准 将蛋糕在所有成员之间进行分配,而分配 蛋糕的方法往往会影响蛋糕的大小。绝对 平均主义导致低效率,对高收入者征收高 额累进税,又会打击一部分社会成员创造 财富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兼顾公平与效 率的矛盾,是经济学的一大难题。
,经济学家提出了社会总效益、社会边际效益 、社会总成本、社会边际成本的概念。
一种产品的社会总效益(total social benefit,TSB)是指人们从消费一定量该种产品中 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一种产品的社会边际效益是 (marginal social benefit,MSB)指人 们对该种产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 所增加的满足程度。由于存在产品的边 际效益递减,所以一种产品的社会边际

当一种资源配置的状态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更优或 不可能进行帕累托改善时,就是一种帕累托最优 的资源配置状态。
从帕累托最优还可引伸出“帕累托更优”(Pareto superior)和“帕累托改善”(Pareto improvement)的概念。如果改变资源配置后与改 变前相比较,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 至少 有一个人处境变好;(2) 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 那么,我们改变资源配置就可达到“帕累托更优 ”,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称为“帕累托改善”。 当一种资源配置的状态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更优或 不可能进行帕累托改善时,就是一种帕累托最优 的资源配置状态。
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减少。 一种产品的社会总成本(total
social cost,TSC)是指为生产一定量产 品所需消耗全部资源的价值。

一种产品的社会边际成本 (marginal social cost,MSC)则指的是 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产品的生产量所需 增加资源消耗的价值。由于要素的边际 产量递减规律决定了产品的边际成本在 短期内是递增的,所以产品的社会边际 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
好的情形。

第二,我们的结论是静态推导出来的。 引入时间维度,要求我们将分析拓展到 不止一个时期时,也要求我们对时间分 配(价值)的判断。我们要选择哪个时 间水平来确定我们所关心的个人集团? 对于生活于这一期间之外的人,我们应 怎么来提供(假如应该)选择,即什么 资本股份应该留给后代使用?换句话说 ,边际条件的满足不能保证投资率是适 当的。
1.1.2 公平准则
• 帕累托最优准则并不能逻辑推出社会 福利水平的另一准则——公平原则。 效率准则也有强调机会公平的一面。 然而,社会成员所关心的公平乃是收 入分配结果的公平。按照这一公平概 念,经济学家们给出了洛伦兹曲线 (Lorenz curve)以及吉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指标等分析工具,以便于 对公平程度进行衡量。

等产量线的各个切点,我们得到一条从OX到 OY的生产契约曲线(contract curve)。将 生产契约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两部门产量 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横轴表示食物的产量 ,纵轴表示衣服的产量,我们得到另一条曲 线OXOY,即生产可能性边界。从图中可知, 比较生产可能性边界的C点与M点,在C点上, 较高的无差异曲线I1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 ,高于M点的社会满意程度,即C点是社会最 理想的产品组合,也就是说,在产量给定的 条件下,使社会满意程度达到最大化的产品 组合,它必处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
法国经济学家贝纳西认为,自亚当·斯密 以来,古典的和新古典的经济学一直为市场均 衡经济学的理论所支配,该理论模型的共同特 征

是:(1) 在所考察的一切市场上供求均衡;(2) 这 个均衡只能通过价格调整;(3) 行为人只对价格信 号做出反映。他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为例 ,认为它们确有违背均衡经济学的特征,即(1) 既 然劳动市场存在失业,那么至少有一个市场未处于 均衡之中;(2) 某些调整不仅仅是由价格变动引起 的,例如,商品市场可以通过收入水平的变化达到 均衡;(3) 行为人并非仅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如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取决于收入水平。为此,他提出 非均衡理论,认为市场变化呈现:① 某些市场不 是处于均衡之中;② 不仅可以通过价格进行,而 且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