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组织学习的内容讨论和界定
大学生如何有效利用学习小组互助学习
大学生如何有效利用学习小组互助学习学习小组互助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加强学业,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大学生如何有效利用学习小组互助学习,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共同设定学习目标学习小组成员在开始学习之前,应共同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是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科的深度理解、专业技能的提升等等。
通过共同设定学习目标,可以保证学习小组的学习方向一致,共同前进。
二、制定学习计划学习小组成员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计划可以包括每周的学习任务、学习时长、重点内容等。
在制定计划时,可以根据各组员的学习情况和时间安排,合理分配学习任务,确保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学习。
三、定期组织学习讨论定期组织学习讨论是学习小组互助学习的核心环节。
在学习讨论中,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可以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拓宽思路,加深印象。
同时,学习讨论也可以促进群体合作,激发学习的热情。
四、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学习小组成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可以根据各自的专长和兴趣,分工负责不同的内容,然后将各自的成果分享给其他成员。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提高效率,同时也能够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
五、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学习小组成员可以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可以通过每周的汇报和总结,检查学习进度和效果。
同时,在小组中也可以相互鼓励,激励大家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互相督促和激励可以帮助每个小组成员克服困难,坚持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六、关注个人需求,灵活调整学习方式在学习小组互助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应关注自己的学习需求,并灵活调整学习方式。
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
同时,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调整学习小组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学习小组互助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教案中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教案中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在教案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的几个重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科性质、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首先,应根据学科性质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不同学科的性质各异,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相应调整。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其次,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最后,应考虑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各不相同,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组织涉及到教学内容的路径和展示方式等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的路径要清晰明确。
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词汇积累、理解课文意思、品味语言风格等方面逐步展开。
其次,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注重知识点的逻辑关系。
教师应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学生能够建立起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
最后,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讲解、示范、讨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策略为了更好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对未来的学习内容有所预见,以便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
组织学习理论的批判:
知识管理的观点
• 美国学者戴文坡(Thomas H. Davenport)与 普赛克(Laurence Prusak)亦指出,有结构 的知识并未受到组织学习领域的特别重 视,而且也缺乏适当的科技工具来加以 掌握。其实,圣吉的书中或许有「知识」 这个字眼,但却未将它包含在索引当中。 我们深信,若未采取措施来管理结构化 的知识,组织学习会过于抽象,长期而 言很难看得到成效(胡玮珊译,民88)。
• 知识管理是促使人们的内隐知识外显化 的过程,以在组织中有效地运用知识的 效能。
知识管理的意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的策略,以促使合 适的人适时的获得适当的知识,并协助 人们分享信息以及展开行动增进组织效 能(APQC, 2001)。
组织学习理论的批判: 知识管理的观点
• 圣吉(Peter Senge)的组织学习理论,基本 上缺乏了「知识发展构成学习的观点」。 大部分的组织学习理论陷落于「刺激— 反应」的行为主义概念中(Nonaka and Takeuchi, 1995)。
组织学习的妨碍因素
• 组织缺乏清晰之策略意图(strategic intent)并予 充分沟通,因而未能指引组织成员之学习之方 向;
• 过份短期导向,斤斤计较眼前利益,所谓「每 一块钱都得花在刀口上」,不愿为「组织学习」 投入资源;
• 未能将「组织学习」纳入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 甚至所采奖惩标准、升迁制度都对「组织学习」 产生抑制或不利影响;
对组织有价值的知识:三大类型
• 人员知识:系指组织成员的个人知识包括技能、 经验、习惯、直觉及价值观等,此为可以被个 人带走的知识。
中心组学习制度
中心组学习制度
是指在组织或单位内,设立一个中心组来进行学习和讨论。
中心组学习制度的目的是促进组织成员的学习和思考能力的提升,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合作。
中心组学习制度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制定学习计划:中心组通过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确定需要学习和讨论的主题和内容。
学习计划可以包括每个成员负责的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
2. 组织学习活动:中心组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习活动,包括集中研讨、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
这些活动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进行,根据组织内部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3. 提供学习资源:中心组负责收集和提供学习资源,如书籍、文章、视频、案例等,以便组织成员进行学习和交流。
学习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获取。
4. 促进交流和讨论:中心组鼓励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经验和思考。
成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会议等方式进行交流,并充分利用各种沟通工具和技术。
5. 总结和分享成果:中心组每一阶段或学习活动结束后,应及时总结和分享学习成果。
这可以通过撰写学习笔记、报告、分享会等形式进行。
中心组学习制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集中资源、推动学习和交流的深入,促进组织成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增强组织的
凝聚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中心组学习制度也需要注意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质量,尊重成员的学习需求和个人差异,确保制度的实施效果。
班委会会议纪要关于班级学习计划的讨论与修订
班委会会议纪要关于班级学习计划的讨论与修订会议时间:20XX年XX月XX日会议地点:XX班班级会议室会议记录员:XXX会议主持人:XXX会议内容概要:班级学习计划的修订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学习,提高学业水平,以及增进班级凝聚力。
本次会议旨在讨论和制定新的学习计划,以确保班级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1. 学习计划回顾在会议开始之初,主持人回顾了之前的学习计划,并强调了计划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成员们就旧计划的实施情况提出了反馈意见,包括难点和不足之处。
2. 讨论新计划的目标和重点在讨论的过程中,与会成员们一致认为,新的学习计划应该以以下目标为重点:- 提高学业水平:确保班级所有成员在各科目上都有进步。
- 增加互助合作:鼓励同学们互相学习、合作,共同成长。
- 加强时间管理:帮助学生更好地分配学习时间,避免拖延。
- 培养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和培养对某些学科或领域的兴趣,以便未来的发展。
3. 制定新计划的步骤成员们共同讨论并确定了制定新学习计划的具体步骤,包括:- 调查需求:了解每位同学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 制定时间表:制定合理的学习时间表,平衡各科目学习和课外活动。
- 制定学科计划:为各科目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预习、复习、作业等。
- 提供资源:共享学习资源和工具,鼓励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 定期检查:设立定期的学习计划检查点,追踪学习进度。
4. 意见和建议会议期间,成员们积极提出各自的建议和意见。
这些意见包括: - 举办学习小组:组织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 专题讲座:邀请老师或专家开展主题讲座,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
- 奖励制度:设立学习成绩奖励制度,鼓励同学们更加用心学习。
5. 下一步行动计划会议结束前,成员们共同制定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包括:- 安排专人负责学习计划的具体制定和监督。
- 确定学习计划的实施时间表,包括各阶段的截止日期。
- 提醒成员们密切关注学习计划的更新和通知。
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和特征
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和特征(2006-11-14 22:01:09)一、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学习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个体学习、其次是组织学习,最后是学习型组织。
(一)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二)组织学习最早提出组织学习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
1977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组织中的双环学习》一文,首次提出并初步定义了“组织学习”的概念。
1978年,他与舍恩(D.A,Schon)合著的《组织学习:一种行动透视理论》一书,正式界定了“组织学习”的概念,并划分了“组织学习”的类型。
1、组织学习的概念组织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以增强组织自身实力,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的过程。
要确认一个组织在学习,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能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2)能不断增强组织自身能力;(3)能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
2.组织学习的类型(阿吉瑞斯和加尔文)阿吉瑞斯认为组织学习包括两种类型: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1)适应性学习(Adaptive Learning)是组织学习的起步阶段。
单环学习(Single--loop Learning )是这种学习的主要方式。
按照阿吉瑞斯的界定,单环学习只有单一的反馈环,当发现错误时,组织按照过去的常规和当前的政策、规范对错误进行修改。
修改行为不触动组织规范本身,有关产品质量、销售额或工作绩效的规范等保持不变。
(2)创造性学习(Creative Learning)是组织学习的发展阶段。
这种学习能够对组织规范进行探索与重建,它类似于双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
根据阿吉瑞斯等人的研究,当组织在学习时,由于只注意效果而与规范本身产生冲突时,为了解决这种冲突,组织的管理者首先必须对冲突本身有所认识;其次,组织的管理者必须探索、寻求如何解决冲突;再次,他们的探索结果集中于重建组织规范,与这些规范相联系的策略和假定也需要重新制定;最后,组织需要将这些重建的规范和假定等都植根在组织的映象和图景之中。
对支部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方面
对于支部开展主题教育,我可以给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支部应当在主题教育开始前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包括确定教育的主题、内容、形式和时间等。
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应当与支部成员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支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主题教育,例如组织专题讲座、座谈交流、读书分享会、实地考察等。
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可以激发支部成员的兴趣和参与度,使其更好地接受知识和理念。
3. 强化实践环节:主题教育不仅仅是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支部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党员岗位实践等,让支部成员在实践中深化对主题教育的理解和应用。
4. 推动问题导向:主题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支部应鼓励成员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研究和解决。
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促使成员思考和改进,提升整个支部的学习和发展水平。
5. 加强反馈和评估:支部应当建立起反馈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成员对主题教育的反馈和意见,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形式。
同时,定期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育活动提供借鉴。
总之,支部开展主题教育需要注重针对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推动成员通过学习和实践解决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组织能力。
同时,反馈和评估是不可忽视的环节,用于持续改进和提升教育质量。
1.组织学的研究内容与学习方法
组织学(histology ):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细胞细胞间质器官系统(细胞外基质)细胞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空肠脾脏肾脏肝脏大动脉睾丸细胞:是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组织: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细胞外基质) 组成的群体结构,是构成机体器官的基本成分。
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
系统:由一些结构连续、功能相关的器官组合而成,完成连续的生理活动。
实质性器官中空性中央:大空腔管壁:分3‒4层如:心血管、消化管、呼吸道等表面:被模内部:实质-行使功能如:消化腺、淋巴器官、内分泌腺、肾脏等。
组织学结构光镜结构-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结构(LM)(light microscope ,LM 简称光镜)电镜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构(EM)(electron microscope, EM简称电镜)又称超微结构(ultrastructure)1. 理论联系实际1. 理论联系实际2. 结构与功能关系:RER-蛋白LY-吞噬功能3. 建立动态变化的概念4. 断面与立体的关系4. 断面与立体的关系4. 断面与立体的关系4. 断面与立体的关系由于切片部位和方向的不同,同一组织、同一细胞、同一器官可呈不同的切面图像(如横切面、纵切面、斜切面),通过不同的部位和不同的方向作各种切面,来看其不同的形态结构,以助于同学对各种断面的理解。
5. 善于总结,掌握规律1.粗面内质网发达的细胞有:2.溶酶体丰富的细胞有:3.T、B淋巴细胞都存在免疫器官何部位?。
对组织学习的内容讨论和界定
对组织学习的内容讨论和界定摘要:探讨了组织学习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对组织学习的内容、过程、主体和类型进行了讨论和界定。
关键词: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20 世纪90 年代初兴起的学习型组织使人们对组织学习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有关组织学习的一些基本问题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本文拟进行探讨和界定。
一、组织学习的内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年度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自然原理与运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3)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是指做事的技能与能力,如:专门技术或诀窍;(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是指谁知道某事和谁知道做某事的信息,或叫做人际关系的知识。
上述四类知识中,前两类知识属于显性知识,是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的、正式的和规范化的知识。
显性知识可以以文字、符号和数字表达,并容易以硬性数据、科学公式、编码程序或普遍原理的形式传授和共享,如:科学技术、产品工艺、数据信息、理论原理等,通常以出版物、数据库、技术文档等形式存在。
后两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形式化、难于传播、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
隐性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能力,即一种存在于技术诀窍中的、无法详细表述的技能;另一类是认知内容,由概念、理念和知觉组成,它们的认知反映了人类对现实的映像,即是什么,以及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即应该是什么,这类知识表现为心智模式、信仰、观念等,它们深深地根植于人们内心世界,源于个人的经历和个人对具体背景的理解。
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与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息息相关,是个人思想、经验的一种体现。
隐性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个性特征,并且往往很难被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比较难于归类和度量,也难于学习和共享,难以传授给他人。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显性知识类似通常所说的书本知识,可以通过传统的读书看报、教育培训等途径加以吸收学习;隐性知识则是不易交流和分享的知识,类似通常所说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时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但这类知识往往对组织核心能力的创建更为重要,组织成员间需要有良好的合作、交流、沟通才能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共享和学习。
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理论(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roy,OLT)[编辑]什么是组织学习(释义)Chris Argyris和Donald Schön在1978年给组织学习(OL)所下的定义是:“诊断和改正组织错误”。
1985年,Fiol和Lyles对“学习”做了更为准确的定义,“通过汲取更好的知识,并加深理解,从而提高行动的过程”。
Dodgson对组织学习的描述是:企业围绕自己的日常活动和企业文化,构建知识体系,补充知识技能以及组织例行公事的一种方式;组织通过广泛运用员工所掌握的各项技能,从而发展组织效能的一种方式。
(1993)。
Huber指出,如果信息交换时组织的潜在行为范围发生变化了的话,那么学习活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
Dodgson指出,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那些为了提高和最大化组织学习,而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框架构建和战略设计的组织(1993)。
当下,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日益盛行,因为越来越多的组织都意识到与时俱进、不断变革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动态概念,它强调的是组织的一种持续变革的特征。
现在,对于学习活动的关注重点已经从个人学习转移到了组织学习。
众所周知,学习是个人成长的要素,学习对组织成长同样重要。
作为个人集合体的组织,必须以一种适当的形式、流程来保证组织学习,从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当然,组织学习绝不仅仅是个人学习行为的总和(Dodgson,1993;Fiol、Lyles,1985)。
当组织成员离开时,组织的学习能力并不会因此遭受损失。
组织学习会对[[组织记忆](Organizational Memory])发挥巨大的贡献作用。
因此,组织学习不仅会影响当前的组织成员,而且会对未来成员发生影响,这归功于通过组织学习所累积起来的组织历史、组织经验、组织规则以及组织故事。
“对于任何组织而言,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仅仅是一半的挑战”(Prahalad & Hamel, 1994),同等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非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内容有哪些
学习型组织的内容有哪些学习型组织是一种能够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机构,它通过不断地收集、创建、共享和利用知识来提高绩效,并推动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培养学习能力,以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学习型组织的内容。
1. 价值观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是学习和成长。
组织的领导者需要在组织中树立学习的重要性,将学习视为一种核心价值观,并向员工传达学习是组织发展的必备条件。
同时,学习型组织也要注重培养学习的文化,鼓励员工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和知识分享。
2. 学习的结构学习型组织需要建立一套良好的学习和知识管理机制。
这包括设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工具,以及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此外,学习型组织还要建立有效的知识分享平台,鼓励员工互相交流和学习,使得知识能够充分流动和汇集。
3. 学习的过程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的学习循环来促进组织的学习和发展。
学习循环包括四个关键步骤:感知、反思、概念化和实践。
首先,组织要感知外部的变化和内部的需求,迅速调整自身。
其次,组织要进行反思,借鉴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并提炼出有益的知识和智慧。
接下来,组织将这些反思转化为概念和理论,为未来的决策和行动做好准备。
最后,组织要将新的概念和理论付诸实践,并及时检验和调整。
通过这样的学习循环,学习型组织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4. 学习的资源学习型组织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支持学习活动。
这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
在人力资源方面,学习型组织需要拥有具备学习能力的员工,并提供他们所需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在物质资源方面,学习型组织需要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设备,并鼓励员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和创新。
在知识资源方面,学习型组织需要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包括知识库、学习平台和专家网络,以便快速获取和共享知识。
5. 学习的领导力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需要具备开放和包容的领导风格,能够鼓励员工参与学习和创新。
对培训的组织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对培训的组织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对于培训的组织工作,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意见:1.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在组织培训之前,确保明确培训的目标和计划。
这将有助于确定培训的重点和内容,确保培训达到预期的结果。
2.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提供个性化的培训:不同的学员具有不同的背景和学习需求。
因此,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应该根据学员的需求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和教学方法。
3. 与专业人士合作:聘请专业人士来设计和实施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内容与最新的行业趋势和要求保持一致。
专业人士通常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培训。
4. 提供实际案例和模拟训练:培训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
通过提供实际案例和模拟训练,学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培训内容,培养实际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和工具:为了满足学员的不同学习需求,应该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和工具,如教材、视频教程、在线学习平台等。
这将帮助学员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知识。
6. 鼓励学员互动和合作学习:培训应该鼓励学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项目任务等方式,学员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加深理解和学习效果。
7. 追踪和评估培训成效:在培训结束后,应该进行培训成效的追踪和评估。
通过调查问卷、反馈意见和考试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和收获,以及培训对学员绩效的影响。
8. 持续改进和更新培训内容:培训应该是持续改进和更新的过程。
根据学员的反馈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培训内容,确保培训与时俱进。
9. 提供后续支持和跟进:培训之后,提供后续支持和跟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提供咨询服务、培训资料和网络社区等,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0. 建立学习文化和氛围:在组织中建立学习文化和氛围,培养员工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提供学习机会、奖励制度和激励措施等,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之,对于培训的组织工作,需要明确目标和计划,个性化培训,与专业人士合作,提供实践和多元的学习资源,鼓励学员互动和合作学习,追踪和评估培训成效,持续改进和更新培训内容,提供后续支持和跟进,建立学习文化和氛围。
2024年单位团体学习总结7篇
2024年单位团体学习总结7篇篇1单位团体学习总结报告一、背景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为了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我单位在XXXX年组织了一系列学习活动,涉及专业技能提升、团队协作优化以及行业前沿知识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更新,工作技能得到了提高,团队凝聚力得到了加强。
现将XXXX年单位团体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如下。
二、学习内容与形式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围绕行业发展趋势及单位自身发展需求,设计了一系列学习内容。
形式上采用了线上学习、线下培训、团队建设活动等多种方式。
具体内容如下:1.专业技能提升:针对各部门的专业需求,我们组织了多场专业技能培训。
例如,针对技术部门,我们邀请了行业内专家进行前沿技术讲座和技能培训;针对市场部门,则组织了市场营销策略与市场分析技能培训。
同时,我们也鼓励团队成员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2.团队协作优化:为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我们组织了团队建设活动,如户外拓展训练、主题沙龙等。
通过这些活动,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得到了加强,对团队文化的认同感也有了显著提升。
此外,我们还邀请了专业讲师进行团队协作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团队成员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技巧。
三、学习成效评估为了检验学习成果,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对学习成效进行评估:1.考试评估:针对专业技能培训,我们组织了相应的考试,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估团队成员的学习成效。
考试内容涵盖了培训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确保了学习的效果。
2.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团队成员对学习的满意度以及学习后的行为改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团队成员对学习内容表示满意,并表示将在工作中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评估成员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的提升程度;调查活动中发现的亮点与不足并评估改进情况;成员自评和互相评价反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学习成效;了解成员对学习的反馈意见以便改进未来的学习计划。
9组织学习
(六)组织学习的内容
显性知识。是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的、 显性知识。是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的、 正式的和规范化的知识。 正式的和规范化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形式化、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形式化、难 于传播、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 于传播、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可 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能力, 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能力,即一种存在于技 术诀窍中的、无法详细表述的技能; 术诀窍中的、无法详细表述的技能;另一类是 认知内容,由概念、理念和知觉组成,它们的 认知内容,由概念、理念和知觉组成, 认知反映了人类对现实的映像,即是什么, 认知反映了人类对现实的映像,即是什么,以 及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即应该是什么, 及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即应该是什么,这类知 识表现为心智模式、信仰、观念等, 识表现为心智模式、信仰、观念等,它们深深 地根植于人们内心世界, 地根植于人们内心世界,源于个人的经历和个 人对具体背景的理解。 人对具体背景的理解。
一、组织学习
(一)对组织学习的不同认识 组织学习是指通过更好地获取知识、 组织学习是指通过更好地获取知识、增进理解而 改善行为的过程。 改善行为的过程。 组织学习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行动而提高组织能 力的过程。 力的过程。 一个组织学习是指通过处理信息, 一个组织学习是指通过处理信息,使组织的潜能 在行为范围得以扩展。 在行为范围得以扩展。 组织学习是指探测并修正错误的过程。 组织学习是指探测并修正错误的过程。 组织学习是了解组织与环境之间的行为与结果关 系的过程。 系的过程。 组织学习是指从历史中汲取经验, 组织学习是指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形成惯例用以 指导行为的过程 。 组织学习通过共享观念、 组织学习通过共享观念、知识和心智模式而进行 并建立在过去的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之上。 并建立在过去的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之上。
完成分部组织的面授课程、专题讨论及其他任务,
完成分部组织的面授课程、专题讨论及其他任务,
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分部组织的面授课程、专题讨论及其他任务:
1. 确定课程和讨论的主题和内容:根据分部组织的需求和目标,确定面授课程和专题讨论的主题和内容。
这可以根据组织的培训需求、员工的技能缺口以及市场趋势来确定。
2. 策划课程和讨论的安排:确定课程和讨论的时间、地点和持续时间。
可以考虑将课程和讨论分为不同的模块,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时间限制。
3. 邀请合适的讲师和专家:根据课程和讨论的主题,邀请合适的讲师和专家来授课和引导讨论。
这些讲师和专家可以是公司内部的员工,也可以是外部领域专家。
4. 准备教材和学习资源:为课程和讨论准备相关的教材和学习资源,包括教科书、课件、案例研究和参考资料等。
确保这些资源能够有效地支持学员的学习和讨论。
5. 组织课程和讨论的开展:在确定好的时间和地点上开展课程和讨论。
确保课程和讨论的顺利进行,学员能够积极参与和互动。
6. 收集反馈和评估结果:在课程和讨论结束后,收集学员的反馈和评估结果。
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或个别面谈等方式进行。
根据学员的反馈和评估结果,对课程和讨论进行改
进和优化。
7. 针对其他任务的完成:根据分部组织的需求,完成其他任务,如安排会议、组织培训活动、撰写报告等。
根据任务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合理地分配和安排资源和时间来完成任务。
通过以上步骤的有序进行,可以顺利地完成分部组织的面授课程、专题讨论及其他任务。
关键是根据分部组织的需求和目标,合理安排和组织资源,以及持续关注学员的反馈和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和任务的质量和效果。
学习心得如何有效地进行组织学习
学习心得如何有效地进行组织学习学习是人类进步和成长的关键过程之一,而有效地进行组织学习则是让学习更加高效和有成效的要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组织学习心得,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学习。
一、制定学习目标在开始学习之前,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学习意图,并为学习过程中的整个组织提供一个框架。
例如,如果你想学习一门新的技能,你可以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如在一个月内能够掌握该技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这样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你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资源和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动力和专注。
二、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的选择对于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网络课程、学术论文等。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习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有些人喜欢通过阅读书籍来学习,而有些人则更喜欢通过观看视频课程来学习。
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资源,以提高学习效果。
三、规划学习时间学习需要时间的投入,因此规划好学习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学习日程表,每天或每周安排一定的学习时间。
这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并避免拖延和散漫。
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目标,合理调整学习时间,确保每个学习任务都能得到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四、使用学习工具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一些学习工具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梳理学习内容,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使用学习笔记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和回顾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信息。
使用闹钟或番茄钟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学习的专注和高效率。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风格和需求的学习工具,并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学习。
五、与他人讨论和交流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过程,和他人的讨论和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习内容。
可以和同学、朋友或老师一起组织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学习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中心组学习计划与研讨
中心组学习计划与研讨一、引言中心组学习计划与研讨是组织成员共同学习、交流思想、探讨问题、提高素质与能力,在党组织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本文旨在根据中心组学习计划与研讨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就其具体实施过程进行详细探讨。
二、中心组学习计划中心组学习计划是指党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成员的学习需求,制定出一系列系统、完整的学习内容、时间和形式等方面的安排计划。
其目的是通过对党性修养、业务知识、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学习,提高成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加专业素养,促进工作的提高和创新。
1. 学习内容:通过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党的政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基础内容,增强党员们的思想修养。
同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组织成员们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2. 学习时间: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中心组学习一般每月定期进行一次,每次1-2小时。
同时,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可以根据需要在重大节点或特殊情况下增加临时学习会议。
3. 学习形式:中心组学习形式多样,可以通过党课、专题讲座、座谈会、读书分享会、党课小组探讨等方式进行。
在学习形式的选择上,应该考虑到成员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尽量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发成员的学习热情。
三、中心组学习实施过程中心组学习的实施过程是学习计划能否顺利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下面将结合党组织实际情况,对中心组学习的实施过程进行详细探讨。
1. 制定学习计划:党组织应根据工作需要和成员的学习需求,制定出周密的学习计划。
计划内容包括学习主题、学习时间、学习人员、学习地点、学习形式等。
学习计划一经制定,应及时通知成员,确保学习工作正常进行。
2. 落实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实施需要各级党组织的配合和支持。
党组织应指定专人负责学习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学习计划的有效落实。
同时,要求各级党员积极参加学习活动,主动配合学习工作的开展。
3. 学习资料准备:为了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党组织应提前准备好学习资料,确保内容丰富、质量好。
第十六章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第十六章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1. 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组织学习可以被定义为“学习在组织中产生的方式”,也可以认为是“组织成长和改善的一个连续过程,它与工作活动紧密相连,并激发组织成员在价值观、态度和观念方面的统一,以及运用有关过程和结果的信息或反馈来实施变革”。
2.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根据Garvin(1993)指出“学习型组织是指善于创造、获取和传播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
”3.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个体通过教育、正式的学习活动和工作经历而获得专业技术与熟练程度的结果。
超出预期和出色的绩效被称为全面绩效卓越(total performance excellence)4.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共同愿景是组织学习的里程碑,它代表了员工的共同观点,由组织成员对公司使命和目标的认识演变而来。
领导者、管理者和员工就学习及学习对个体和组织的重要性达成共识。
5.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心智模式包括价值观、信念、态度和假设,这些构成了个人的基本世界观。
结构、经验、文化和信念系统支持心智模式,并且引导个体在作决策时作为参考。
1.2关键知识点1.组织中的学习类型(1)适应型学习马夸特(1996)认为,当个体和组织从经验和反思中学习时,适应型学习就会产生。
他认为适应型学习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采取必要的行动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行动导致一些内部和外部的结果;分析所导致的变革与目标的一致性;为了提升绩效采取新的行动,或者完善和改进以前的举措。
(2)自主型学习诺里斯(Knowles,1975)认为,自主型学习指的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带头“诊断他们的学习需求,规划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人力资源和材料资源,选择和实施合适的团队策略以及评估学习成果”。
解读中心组学习计划
解读中心组学习计划一、背景介绍中心组学习是指在组织中心的领导班子之中,开展集体学习,共同探讨及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领导水平与团队协作能力。
对于中心组学习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安排和规划,以及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中心组学习的意义1. 增强领导力: 通过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团队工作。
2. 提升团队凝聚力:中心组学习可以促进领导班子的团队凝聚力,增进团队合作与信任,为更好地推动工作落实打下基础。
3. 解决工作问题:中心组学习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
4. 增强学习氛围:组织中心的领导班子是单位的学习典范,通过集体学习可以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整个单位的学习工作提供动力。
三、中心组学习的内容1. 理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要理论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素质。
2. 经验交流:领导干部可以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互相借鉴、学习。
3. 研究工作问题:针对单位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寻求解决之道。
4. 调研学习:领导班子可以组织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当前形势和工作动态,有利于制定新的工作计划和方针。
四、中心组学习的形式1. 定期会议:每周或每月组织一次中心组学习会议,由不同的领导成员负责主持,轮流组织学习内容。
2. 主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或其他单位的经验交流,进行专题讲座和研讨,拓宽领导干部的知识视野。
3. 书籍阅读:组织领导班子阅读一些重要的书籍或文件,进行讨论分享,提高对重要理论和问题的认识。
4. 调研活动:组织领导班子进行实地调研或走访,深入了解基层情况和问题,增强对工作的感性认识。
五、中心组学习的具体安排和规划1.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单位工作实际和领导班子成员的需求,明确学习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2.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的时间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合理分配学习资源和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组织学习的内容讨论和界定摘要:探讨了组织学习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对组织学习的内容、过程、主体和类型进行了讨论和界定。
关键词: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学习型组织使人们对组织学习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有关组织学习的一些基本问题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本文拟进行探讨和界定。
一、组织学习的内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年度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自然原理与运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3)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是指做事的技能与能力,如:专门技术或诀窍;(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是指谁知道某事和谁知道做某事的信息,或叫做人际关系的知识。
上述四类知识中,前两类知识属于显性知识,是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的、正式的和规范化的知识。
显性知识可以以文字、符号和数字表达,并容易以硬性数据、科学公式、编码程序或普遍原理的形式传授和共享,如:科学技术、产品工艺、数据信息、理论原理等,通常以出版物、数据库、技术文档等形式存在。
后两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形式化、难于传播、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
隐性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能力,即一种存在于技术诀窍中的、无法详细表述的技能;另一类是认知内容,由概念、理念和知觉组成,它们的认知反映了人类对现实的映像,即是什么,以及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即应该是什么,这类知识表现为心智模式、信仰、观念等,它们深深地根植于人们内心世界,源于个人的经历和个人对具体背景的理解。
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与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息息相关,是个人思想、经验的一种体现。
隐性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个性特征,并且往往很难被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比较难于归类和度量,也难于学习和共享,难以传授给他人。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显性知识类似通常所说的书本知识,可以通过传统的读书看报、教育培训等途径加以吸收学习;隐性知识则是不易交流和分享的知识,类似通常所说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时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但这类知识往往对组织核心能力的创建更为重要,组织成员间需要有良好的合作、交流、沟通才能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共享和学习。
组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显性知识,而且也非常注重隐性知识的积累与学习。
二、组织学习的过程组织学习的过程表现为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组织成员之间所进行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四种过程:(1)群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2)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3)融合: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4)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群化是一种组织成员互相学习、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它强调知识的交流是通过共同活动来进行的,在此过程中,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成为组织隐性知识的整体之部分。
例如:“师徒模式”不仅是传授含有大量隐性知识成分的技艺或技能的常规方法,而且是新员工参与知识群化的重要阶段,长期的师徒关系可以让新来者理解他人思考和感觉的方式。
“走动管理”是隐性知识群化的另一种方法,很多信息、知识可以从实际的工作场所中的观察和感受中获得。
群化同组织文化以及组织的知识处理过程有关,是一个心智模式、经验等隐性知识学习与分享的过程,是群体中每个人相互交流隐性知识,从而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如:共有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能力。
一个人不使用语言也可以直接从别人那里获得隐性知识,比如:师傅与徒弟一起工作,不需要说话而仅凭观察,模仿和实践,就可学会操作技术。
获得隐性知识的关键是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与知识共享。
但是,隐性知识的特殊性使群化成为一种比较有限的学习方式,徒弟的确学到了师傅的技能,却都不能将其技能转化为系统的知识。
由于这种知识不会变成显性的,它也就不能容易地在组织内传播。
外化是一种表述隐性知识并将其转译为可理解形式的过程。
在实践中,外化由两个关键因素来支持:第一个关键因素是组织内个体隐性知识的表达,即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个过程常常包括使用一定的技术来帮助组织成员将其观点和意象表达为词语、概念、形象化语言(如:比喻、类比或描述)、假设、模型,或者图像,外化模式常常出现在概念创造过程中。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将组织外如用户或专家的隐性知识转译为组织易于理解的形式,这个过程要求演绎、归纳推理或创造性推论。
外化对于知识创新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它从隐性知识中创立新的、明晰的、可理解的概念。
融合基本上是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一种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的、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关键的问题是知识的沟通和扩散以及知识的系统化过程。
在实践中,融合又依赖三个过程:首先,捕捉和整合新的显性知识,包括从组织的内部和外部搜集已经外化的知识(如:公共资料、数据等);其次,直接传播显性知识(通过诸如:演讲、会议等),使新知识在组织成员中传播;第三,编辑和加工显性知识(如:计划、报告、市场数据等),使其可用性提高。
学校的正规教育和培训所实现的学习通常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
内化是一种将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组织成员的显性知识成为组织隐性知识的整体之部分。
在实践中,内化依赖两个方面:第一,显性知识必须具体化到行动和实践中,通过这种实践和行动的反复进行,显性知识(如:战略、技巧、创新等概念和方法)逐渐变成内化,这个过程体现在“干中学”之中;第二,通过各种过程(如:模拟和实验)来体现显性知识,从而实现其内在化。
通过知识内化的过程,组织成员的个体化知识整合为浑然一体的组织的隐性知识。
三、组织学习的主体在学习型组织中,组织学习的主体包括个人、团队和组织,相应地,组织学习可分为个人学习、团队学习与组织学习三个层次。
个人学习是通过教育、研究、观察和试验来获取或修正知识、心智模式、技能、习惯或态度,并使之向能力转化的行为过程;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的全体成员在组织运行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从组织内部和外部获取知识,通过跨越组织的空间边界、层级结构的合作、交流而在组织成员间共享知识,从而增加组织知识库的知识积累、提升组织学习能力、带来组织整体行为或绩效改善的持续学习过程。
隐性知识的特性决定了组织学习过程必须通过组织成员的互动、交流、分享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的群化。
组织学习与个人学习的最重要区别是组织学习必须实现知识的群化过程,即通过跨越组织的空间边界、层级结构的合作、交流而在组织成员间共享知识,这一过程具有共同性和交互性。
所谓共同性是指学习的成果是组织成员共同获得的。
由于学习过程中存在连续的交互作用,尽管或许可以分辨出某些思想是出自于某个成员,但总的说来,通过这一过程所形成的学习成果应属于组织整体。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组织学习的共同输出的未必是所有成员一致赞同的意见,而可能是几种不同的意见,或对于某个问题的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所谓交互性是指组织成员通过交互作用,使学习效果互相强化,从而增强了组织凝聚力,形成组织的总体绩效,提升了组织学习能力。
对个人学习来说,是从外界接收输入知识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再向外界输出其反应;对于组织来说,作为一个整体它同样可以从外界接受输入,并向外界输出其反应,但在将输入转变为输出的过程中,就不仅仅是个人大脑的加工处理,而且还需要组织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
组织成员的交互作用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成员又经历着一个个人的学习过程。
此时,每个成员从其他成员那里接受输入,经过他自己的大脑加工处理,又将反应输出给其他成员。
在这样一种交互作用中,各个成员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得到相互强化,尤其当集中于某个论题的时候,这种强化效应就更为有效。
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个人学习只是组织学习的必要条件,而不构成充分条件,因为个人学习只能实现知识的外化与内化,而组织学习是超越个人学习的,有着个人学习所不能及的内容和影响,常常涉及到组织设计、管理模式、领导风格,乃至组织的业务流程等方面。
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当个人学习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相联系,个人的见解和技能溶入组织规则、实践和信念中,组织成员间产生互动、分享知识,实现了知识的群化时,个人学习才能转化为组织学习,并对组织产生作用。
二者的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个体是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组织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组织学习也不是个人学习的简单累加;(2)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组织学习只能通过个体的学习活动来实现;(3)组织内每个成员都在学习,并不表明组织在学习;(4)组织不只是被动地受个人学习过程影响,而且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激励机制、成员互动等主动地影响其成员的学习,在此过程中组织成员实现了知识的内化。
团队是面向特定目标和任务的协同工作实体,通常是由不同部门成员组合而成的,它可以随着任务的出现而进行组建,当任务完成的时候,团队自然解散。
所谓团队学习就是以团队为主体的,介于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之间的一种学习形式。
在一个庞大的组织中,将众多组织成员的个人学习整合为组织学习的难度极大,因此需要通过个人与组织之间的桥梁——团队进行运作。
团队是当代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位,组织学习的基本单位也是团队而不是个人。
“除非团队能学习,否则组织就无法学习。
只有会学习的团队,才有可能发展出善于学习的组织”。
团队可以将其所得到的共识转化为行动,可以将这种团队学习的技巧向别的团队推广,当众多团队都变成整个组织中的学习单位,当组织建立起合作学习的风气和标准时,就可以通过团队之间的合作学习实现整个组织的学习。
个人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必要条件,团队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必要条件,即一个团队中所有成员都在学习并不等于形成了团队学习,同样,组织内所有团队都在学习也不等于形成了组织学习。
因此,在学习型组织中,个人、团队与组织均为学习的主体,个人是组织学习的基础单位,团队是组织学习的基本单位,组织的学习是从个人推进到团队,由团队推进到组织,再由组织反馈到团队和个人的循环,即组织通过群化和融合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个人再将获得的经验,以共享、学习心智模式或技术诀窍的形式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将个人层次上积累的知识群化、融合为组织的知识,从而为组织中的其他成员所学习、掌握,从而开始一个知识创造的新螺旋。
在这个上升式的螺旋循环过程中,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起点,团队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本形式。
组织通过个人、团队而学习,但只有当个人学习成果可以对整个组织或某一部分产生影响时,组织学习才成为可能。
因此组织应引导和规范其成员的学习方向与内容,使组织成员的学习朝着有利于组织学习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