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一轮复习认识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的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2.从考查形式上看,高考主 践是认识的基础
基础 唯一标准
观题在该部分的考查主要 两个特点: 实践的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集中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特点;真理的特点
真理的特点和认识的反复 两个关系: 实践与
7.真理的客观性 8.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 9.真理的条件性
性、无限性两个考点上,其 认识的关系;真理与 他部分主要以选择题形式 谬误的关系 考查,多以生活中的材料或 三个表现 :认识的 名人名言为背景进行考查。反复性、无限性和上
开始,屠呦呦从一些疟疾单秘验方集中筛选了一些药物, 主要集中于胡椒,因效果不够好而放弃。1970年初,屠呦 呦因另有任务研究工作中断,其组员余亚纲与军事医学科 学院派来协助中药所工作的顾国明一起查阅整理文献,以 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汇编的《疟疾专辑》为蓝本并筛选出 重点药物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用水煎或乙醇提取, 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焦岫卿做鼠疟筛选。
重点知识深化: 对实践特征的理解: 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
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
第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 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该变,而人的思 维活动不是实践。
第四,物质性的活动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 践和科学实验。
在卫生部领导的敦促下,中药所重新组织力量进行筛选。 屠呦呦仍担任组长,并与钟裕蓉பைடு நூலகம்其他组员继续提取了 120余种中药,郎林福和刘菊福做动物筛选,未获满意结 果。
屠呦呦提出复筛曾经显示效价较高的中药青蒿,后改用沸 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青蒿,最终在1971年10月4日得到 对鼠疟具有100%抑制率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中国之所以启动青蒿素的研究,是特殊年代的特殊需求。 20世纪60年代初,美越战争期间,疟疾肆意横行,严重影 响到战争形势。然而,当时的北越政府缺乏相应的研究机 构和科研条件,他们只能转而求助于中国。为了研究出抗 疟特效药,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了“523项目”,意在 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1972年3月8日,屠呦呦作为中药所的代表,在全国“523 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报告了青 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疟、猴疟抑制率达100%的结果, 引起了全体与会者的关注。
。1973年下半年到1974年期间,中药所的青蒿素提取工 作一直进展不顺,也未能再提取出青蒿素开展进一步的临 床验证。
10.真理和谬误
3.在能力考查上,突出考 升性 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认识 11.认识的反复性 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
过程 12.认识的无限性 探讨问题的能力。
考点一 :实践观之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一)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 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非整个世界 (3)实践活动是一种“改造”活动,会使客观世界发生改变 (4)实践是物质性活动,也就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即可以 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不是纯粹的思 维活动、认识活动; (5)“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 的实践和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6)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联接主客观的桥梁
一轮复习之《生活与哲学》
认识论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016高考导航]
考纲展示
命题特点
核心提示
实践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1.从考查内容上看,本课 考查的重点有实践与认识
实践 是认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属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 核心提示
性等。
一个基本观点:
【注意】实践的能动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
考点一 :实践观之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三).区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
(1)从各自的含义上区分: ①二者都是强调有目的、有计划的。但前者指有目的、有 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后者指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整个 世界 ②二者都是有创造性的。但实践的能动性的“创造性”具 有直接现实性,而意识的能动性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必须 通过实践环节实现 (2)从各自的作用区分: ①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 世界,无论是认识还是改造都只是停留在主观范畴,即 “想”; ②实践是指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做”,是主观见 之于可观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或纯客观的活动;
考点二 :实践观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认识的产生问题。注意区分 ①“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即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两者的 划分是相对的,对我是直接经验的,对别人就是间接经验, 但二者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实践。二者地位平等,没有相互 决定的关系,也不能说谁比谁更可靠,二者都需要接受实 践的检验。 ②“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来源于、产生于实践
【易错警示】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 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 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考点一 :实践观之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二).全面把握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是相对人的主观认识而言的,原因在于①从 实践的构成要素看,实践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② 从制约实践的条件看,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到客观事物 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2)主观能动性: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 动而言的,表现在①人的实践是在认识指导下有目的、有计 划的进行的,盲目的实践不是缺乏认识指导,而是在错误认 识指导下的;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 没有的新的物质资料;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 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 的,即便是单个人的实践活动也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② 历史性,强调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即在不同历史时期, 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