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制取氧气》课文分析1
2024年新九年级暑假自学课(人教版2024)第08讲 制取氧气(解析版)
![2024年新九年级暑假自学课(人教版2024)第08讲 制取氧气(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58339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b.png)
第08讲 制取氧气模块一 思维导图串知识 模块二 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 模块三 教材习题学解题 模块四 核心考点精准练(4大考点) 模块五 小试牛刀过关测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4.认识分解反应。
5.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1.高锰酸钾( 暗紫色固体)分解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实验装置图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固体加热型(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需要加热) 排水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加热(3)检验和验满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验满当集气瓶口有较大气泡冒出时,说明氧气已集满(4)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查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①导管只需刚刚露出橡胶塞,便于氧气排出;①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①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①加热时,现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对试剂部位加热;①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进行收集。
因为开始加热时导管口冒出的气泡主要是装置内的空气,此时收集,会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①停止反应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否则易使水槽内的水倒吸回试管,引起试管炸裂装用药匙将试剂装入试管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加热收收集气体离从水槽中撤离导管熄熄灭酒精灯谐音记忆“茶庄定点收利息”2.过氧化氢(无色透明液体)分解制取氧气(1)反应原理:过氧化氢水+ 氧气(2)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实验编号现象分析(1)木条不复燃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缓慢(2)产生大量气泡,木条复燃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3)产生大量气泡,木条复燃氧气是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只起加快产生氧气的作用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且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不改变二、催化剂与催化作用1.催化剂(1)定义: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二氧化锰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初中化学_《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初中化学_《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2a365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1d.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制取氧气”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自己动手探究。
我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对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作用的探究,得出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教学内容。
它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
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学生初次体验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的实验课。
是气体制备的起始,也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的开端。
启后: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第六单元课题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做了铺垫,因此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气体制备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动手操作中体会实验原理、装置的制约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甚至高中氯气、氨气等气体的制取,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它也会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目前已经认识了一些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学习了药品取用、加热、仪器连接、排水集气等基本操作,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概念,学习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以及氧气的性质,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学习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
学生对氧气有了一定了解,并且对它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但对于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的、深入的认识。
本节课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依托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d2bea510029bd64793e2ce9.png)
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 教材分析
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
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
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2.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
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
课例研究综 氧化锰的混合物三种方法。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氯酸钾
述
制取氧气时,通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它在这里起催
化作用。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我们还知道制取氧气的反
应都属于分解反应。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分类的方
法来学习化学。 本堂课融入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
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 教学目标
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
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体
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学会倾听、欣赏、分享,
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气。 重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仍然可以放出氧气,说
明二氧化锰反应后没有变化。 加快反应速率,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思考与讨论】 (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后一种) 过氧化热,操作简单,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 【思考与讨论】 分组讨论二氧化锰的作用,总结催化剂的特性。 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
象。 【分析与讨论】 ·在实验(1)、(2)和(3)中木条是否复燃?
《制取氧气》说课稿6篇
![《制取氧气》说课稿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e235f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c2.png)
《制取氧气》说课稿6篇《制取氧气》说课稿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
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习《氧气的性质》之后,要求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也是中考实验操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考试卷上也常常出现,有的考查实验装置,有的考查实验步骤,有的考查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此,我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步骤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操作步骤的掌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
学习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所以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本节课采取探究法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流程这一环节:教学过程我将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新课→制取原理讲解→活动装置图拼装展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思考问题→归纳总结等环节1:导入新课。
展示铁丝、硫在氧气中燃烧图片,并提出问题:实验中的氧气是如何得到的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环节2:制取原理讲解。
让学生们观察药品后回答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从而讲解高锰酸钾的制取原理,板书上写明文字表达式,初步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
环节3:装置图拼装并展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第一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97bf46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1.png)
(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教学难点:
(1)实验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2)反应原理的理解,特别是催化剂的作用。
(3)实验室制氧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实验现象和反应原理。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较为感兴趣,但对理论知识可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但仍需教师引导和督促,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知识。
2.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3.便于学生做笔记和复习。
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提前规划板书内容,确保逻辑性和条理性。
2.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
3.在适当时候进行板书,避免一次性呈现过多信息。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2)指导: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2.生生互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2)实验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3)成果展示:每组展示实验成果,其他组给予评价和建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的第一课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节课是继学习空气成分、氧气性质和用途之后,进一步探索氧气的制备方法,为后续学习化学实验技能打下基础。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2.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2.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322efa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b.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2.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的第2.3节,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操作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氧气的特性、制取的方法以及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过程,并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操作步骤。
–了解氧气的一些应用领域。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能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1.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
2.了解氧气的一些应用领域。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酸性高锰酸钾、蒸馏水、锥形瓶、玻璃管、水槽、点火棒等。
2.教具:投影仪、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引出问题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和思考。
导入问题:你知道氧气是什么吗?氧气在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通过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步:展示实验操作步骤使用投影仪和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
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取氧气的关键步骤。
实验操作步骤: 1. 准备实验装置:将锥形瓶倒置放入水槽中,用玻璃管连接锥形瓶和水槽。
2. 加入试剂:将酸性高锰酸钾加入锥形瓶中。
3. 开始制氧:将蒸馏水注入锥形瓶中,使试剂溶解。
4. 收集氧气:观察氧气的产生,用玻璃管收集氧气。
第三步: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制取氧气的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第四步:实验结果观察与讨论实验结束后,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3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3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fcbfab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19.png)
2.设计实验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我评价在实验操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
3.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氛围。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实验器材:过氧化氢溶液、催化剂、试管、酒精灯等,用于进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2.多媒体资源:PPT、教学视频、动画等,展示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或挑战:1.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练,可能导致实验效果不佳;2.学生在理解分解反应原理时可能存在困难;3.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环保问题。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实验操作指导,提前进行演示和练习;2.结合生活实例,形象地讲解分解反应原理;3.强化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用中心辐射式布局,以“制取氧气”为核心,四周辐射出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分解反应原理、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氧气的收集与检验等主要内容。板书风格简洁明了,采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增强视觉效果。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重点内容。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遵循以下原则:1.突出重点,避免冗余;2.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3.结合实验过程,同步呈现板书内容;4.在适当时候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板书整理,提高学生参与度。
《制取氧气》参考教案1
![《制取氧气》参考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b52be08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9.png)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得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就是《课程标准•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得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作为教材得一个初步认识化学得篇章,就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得角度出发,学习与研究有关物质(包括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得开始。
本课题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为学生得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相关得知识;同时本课题也就是初中阶段学生制备常见化学物质得开始,就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得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得制备”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得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得反应原理,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得步骤,与收集氧气及验满得方法。
理解催化剂与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得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得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与运用比较学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得兴趣与探究得欲望,培养学生得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得制法与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得概念、作用与实验装置。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 试管、药匙、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水槽、集气瓶、火柴、小木条;5%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等
三、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0839208a58da0116d17497b.png)
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陈洲初级中学孙莲凤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制取氧气》是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这堂课学生已经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等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就为以后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奠定基础。
(二)教材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药品,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使学生乐学、好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培养科学的探究法。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情况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学习热情很高。
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教法与学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提高与人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做好课前准备1、实验仪器:准备好所需的实验仪器;2、教师准备:教学过程所需的课件及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3、学生准备:做好课前预习(二)教学流程一、启发提问,引导探究教师活动:同学们回忆一下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
(引导探索)制取氧气需要些什么仪器?应如何来组装这些仪器?(课件展示:应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以及收集气体的原理等来确定。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并确定制取装置。
学生分组组装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二、演示实验,引导思考教师活动:学生讨论、分析并确定制取装置。
学生分组组装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活动:老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归纳组装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的注意事项。
各组学生自查并纠正。
教师活动:老师演示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如何检验氧气、如何验满氧气。
人教版制取氧气课文分析1
![人教版制取氧气课文分析1](https://img.taocdn.com/s3/m/7aeec264d15abe23492f4d2f.png)
8、实验步骤:
(1)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药品 (3)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同时准备好收集装置 (4)加热药品
注意:先均匀加热, 后对准有药品处加热。
8、实验步骤:
(1)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药品 (3)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同时准备好收集装置 (4)加热药品 (5)收集气体
注意排水法收集:开始出来的为空气, 待气泡大量、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
4、实验装置和仪器: (1)发生装置(固体 加热 气体)
请你说出该装置 的有哪些要点?
(2)收集装置 思考: 选择收集装置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
①气体的溶解性以及是否与水发生反应 ②气体的密度以及是否与空气中的物质
发生反应
(2)收集装置 ① 排水法
适用范围:气体不易或 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 反应
(KMnO4 ) 暗紫色固体
(K2MnO4 ) (MnO2 ) (O2 ) 暗绿色固体 黑色固体 无色气体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
① 高锰酸钾
KMnO4
暗紫色固体
探究活动2:实验室能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吗?
实验编号
现象
分析
(1)在试管中加
入5mL5%过氧化 有少量气泡冒出, 常温下,放
氢溶液,把带火星 木条没有复燃
是催化剂或者二氧化锰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④催化剂不会改变生成物的量,而只是改变了
化学反应的速率而已。
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 催化作用。
问题: “在KClO3中加入MnO2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并且可以获得更多的氧气。”上述说法是否正确?
取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一份单独加热,另一份加 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加热,哪个图像正确?
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说课稿
![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ab9ec19650e52ea54189805.png)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很高性能和大家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这是一次难得的化学盛宴。
我来自xxxx 学校,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单元作为教材的一个初步认识化学的篇章,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有关物质(包括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的开始。
本课题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同时本课题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制备常见化学物质的开始,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立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②认识分解反应③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看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
(4)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本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所以氧气的制法是本课题的重点。
教学难点: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由于学生难于理解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因此如何理解催化剂的概念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氧气的性质,这为制取氧气做好了知识准备,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本节课特点,选取适当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尽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但学生思维有一定局限性,考虑问题不全面,因此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点拨、引导,培养学生逻辑说理能力,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制取氧气》说课稿
![《制取氧气》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e39cea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60.png)
《制取氧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制取氧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 3 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对于氧气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课题是对氧气知识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学习氧气的制取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氯酸钾。
然后详细阐述了氧气制取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等内容。
教材内容编排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对化学实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在心理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阶段,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探究化学世界的奥秘。
但同时,他们也容易在实验中出现粗心大意、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及反应原理。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及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优品课件之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学案分析
![优品课件之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学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4e3237ff00bed5b9f31dc7.png)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学案分析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学案分析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第二单元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
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认识分解反应.3.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
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
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并能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四) 教学用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实验室加热KClO3制取O2,分解H2O2制取O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第二课时:学生加热KMnO4制取O2,分解反应,工业制氧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一) 学生情况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
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教法与学法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教要耦合于学。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c7a0ba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9.png)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氧气的制取位于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三。
学生学习本课的目标不光是简单的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研究思路,包括原理的研究,装置的选择,收集方法的选择,操作过程等。
从而能举一反三,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氢气的制取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上一次课刚刚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初步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方法。
总体来说,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
因此,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是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练习仪器装配的基本操作,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实验,逐步学会利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等获取信息,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说教学过程这堂课我将分为:新课导入,演示探究,分组实验,巩固练习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新课引入首先,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同时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人是要呼吸氧气才能存活的,太空中没有氧气,那宇航员呼吸所需的氧气是哪里来的呢?自然过渡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ff32818172ded630a1cb62d.png)
在上述产生氧气的实验中,你认为用哪一种方法制 取氧气会更方便?你的理由是什么?
取氧气的方法,写出文字表达式。观察三个化学反 应有何共同点,注意从反应物、条件和生成物方面进行 对比。
实验室还可以用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来制 取氧气
学生回答: 学生寻找三个文字表达式特点,总结出分解反应定 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 法。催化剂的定义和分解反应。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学会 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
【探究活动(2)】 观察探究活动(1)中试管 b 不再出现明显现象时, 再加入 2mL 的 5%的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 提问:二氧化锰有无变化,你采用什么方法来证 明?由此得到什么结论。 综合上述两个实验,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的分解过 程中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但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二氧化锰起到什么作用,我们把它称之为什么? 注意催化剂的几个关键词。一个改变:改变化学反 应速率。两个不变: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是不是不加催化剂过氧化氢就不分解呢? 实验演示:在一支试管中加入久置的过氧化氢再加 入二氧化锰。没有明显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是不是只有二氧化锰可以作为分解过氧化氢的催 化剂吗?我们继续探究。 取出另外两支试管 c 和 d,分别加入 5mL 过氧化氢, 试管 c 中加入食盐,试管 d 中加入铜绿,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试管 c 无明显现象。试管 d 中过氧化氢快速 分解。说明过氧化氢的催化剂不仅二氧化锰一种,其他 物质也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同学们还知道实验室制氧气的其他方法吗? 【探究活动(3)】
《制取氧气》 说课稿
![《制取氧气》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7b64be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35.png)
《制取氧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制取氧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 3 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方法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起到了铺垫作用。
教材首先介绍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和收集方法等。
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对于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思路还不够成熟。
他们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操作,但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操作不规范、观察不仔细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及原理。
(2)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和收集方法。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及原理。
(2)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2、教学难点(1)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实验装置的选择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和实验操作要点。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5、以下对用排水法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的处理正确的是 (B )
A、将集气瓶从水中提起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瓶口向上正方 在桌上
B、在水下面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一起拿出水面,正方在桌上
C、将集气瓶从水中提出,倒立在桌上
•
6.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 的不同 。西方 人注重 直观性 ,喜欢 某种气 味就直 接喷洒 ,芬芳 满身, 让别人 直观地 感受到 ;
•
7.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 化传承 使他们 更注重 意会性 ,儒释 道三家 无不言 开悟, 最高深 的思想 是“意在 言外” ,最美 好的意 境是“言 有尽而 意无穷 ”,表 现在用 香上, 就会在 享受美 好的芬 芳之外 ,更注 重思想 的体验 和提升 。
•
8.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一个很重要 因素, 也是许 多其他 文化差 异的内 在因素 之一, 就是各 自传统 信仰的 不同。 西方多 信仰基 督教, 其次是 伊斯兰 教,二 者与香 的传播 关系并 不大;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是防止固体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如用氯酸钾与二氧化 锰则不需要。
④点燃酒精灯加热
先给试管预热,再用外焰集中加热
⑤收集气体 排水法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等气泡连续均匀的冒出时,才开始收集。
Why ?
刚开始冒出气泡是空气,若这时收集会导致收集的气体不纯
向上排空气法
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 导气管应伸入到集气瓶底部。
②装入药品
用纸曹或钥匙
“一横二送三竖立”
注意: 药品平铺,增大受热面积
③固定装置 连接好导管和试管,并固定在铁架 台上。
注意:
1. 组装顺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2. 试管口应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回流而使试管炸裂。 3. 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 4. 用高锰酸钾(KMnO4)加热制取氧气,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C)
(A)朝下
(B)朝上
(C)略向下倾斜 (D)略向上倾斜
3.实验室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将导气 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这个操作应在(D) (A)加热固体药品前 (B)与加热固体药品同时 (C)开始有气泡放出时 (D)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
4、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
则该气体应具有 (
查 装 定 点收 移 熄
(茶庄定点收利息)
1、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防止管口处的冷凝水倒流,使受热的试管破裂
注意事项
2、铁夹应夹持在距管口1/3处(铁夹应夹在试管中上部);导管不 宜伸入试管内太长(利于气体导出)
3、药品应平铺或斜铺在试管底部。
4、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受热的试管破裂
D、将集气瓶任然留在水槽中,用时在取出。
已知在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 → 水+氧气,且反应 迅速,据此设计一套用下图所示仪器组装成的制取和
收集氧气的装置,
⑴第1套:选用仪器(填选项) B、C、D、E、A,
(排水法
⑵第2套:选用仪器(填选项) B、C、F、A ,
(向上排空气法
•
1.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 独特之 处,如 虚心、 有节、 清拔凌 云、不 畏霜雪 、随遇 而安等 等。这 些特点 ,很自 然地与 历史上 某些审 美趣味 、伦理 道德意 识发生 契合, 进而被 引入社 会伦理 美学范 畴,成 为君子 贤人等 理想人 格的化 身,并 对中国 传统文 化的发 展产生 深刻的 影响。
O2 O2
【课堂练习】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用排水法收
集氧气有如下操作步骤,请排列出正确的
顺序: 1.装入药品
2.固定试管,使试管略向下倾斜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预热并加热 5.收集氧气 6.熄灭酒精灯
答案: 3、1、2、4、5、7、6
7.从水槽中取出导气管
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装药品的大试管口应
•
4.历史上东西方香文化交流不可谓不 繁盛。 隋唐时 期,许 多波斯 商人以 贩卖香 药为职 业,收 售由西 域经海 上运来 的香药 ;同时 ,许多 朝鲜留 学生来 到中国 ,将中 国的香 文化传 入朝鲜 ,再由 朝鲜传 入日本 。
•
5.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 物的精 美、程 序的考 究,直 至精神 境界的 提升; 西方自 从香水 出现以 后,人 们慢慢 习惯使 用香水 掩盖体 味,彰 显个性 和品味 ,直至 成为身 份地位 的象征 。
课题3+ MnO2
+ O2
所用的仪器有:
①酒精灯
②带铁夹的铁架台
③大试管
④带橡皮塞的导气管 ⑤水槽
发生装置或
收集装置
反应装置
制取装置
⑥集气瓶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组装仪器: 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将导管的另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壁,观察 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或松开手后,导管口形成一 段水柱,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了: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 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⑥收集完氧气后,把导管移出水面 ⑦ 熄灭酒精灯
为何先移导管后移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试管,炸裂试管
小结:
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入药品
③固定装置
④点燃酒精灯加热 ⑤收集气体
⑥收集完氧气后,把导管移出水面
⑦ 熄灭酒精灯
裂。)
要用酒精灯火 焰的外焰对准 药品部位加热
管口要放一团棉 花(高锰酸钾)
铁夹应夹在 离试管口约
1/3处
请你指出图中几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试管口未略向下倾 试管口应略向下倾
导气管伸入试管内太长 导气管伸入试管内少许
酒精的外焰 未对准药品 部位加热
酒精的外焰 应对准药品 部位加热
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方还是倒放在桌 面上?为什么? 答: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倒放 会使氧气从瓶口与玻璃片的缝隙中跑掉。
5、开始加热时不能立即收集。
(开始有空气)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能收集气体
6、用高锰酸钾制氧时,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气管
7、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导气管应伸入到集气瓶底部, 并且还应验满。
易出错的地方
试管内的导管稍 微露出橡皮塞即 可,(便于气体
的排出。)
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部。 (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 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 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
•
2.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 来互相 吹捧或 以竹自 诩,那 些落泊 荒野的 书生和 隐居“ 南山” 、待价 而沽的 名士, 也普遍 寓情于 竹、引 竹自况 。
•
3.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 子的诗 词歌赋 层出不 穷,画 竹成为 中国绘 画艺术 中的一 个重要 门类, 封建士 大夫在 私园、 庭院中 种竹养 竹以助 风雅, 亦成为 普遍风 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