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总论—病原生物学

合集下载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2.病毒总论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2.病毒总论

病毒的分类与名称
分类方法
病毒可以按照核酸类型、宿主种类、病毒形态 等进行分类。
命名规则
Hale Waihona Puke 病毒名称通常基于宿主、疾病名称、发现者或 地理分布等因素。
病毒的繁殖方式
1
溶菌与菌落
病毒通过使寄主细胞溶解,释放新形成的病毒颗粒。
2
内源加壳
病毒核酸复制过程中,新的病毒颗粒形成并包装在宿主细胞内。
3
外源加壳
病毒颗粒在宿主细胞外组装和包装形成新的病毒颗粒。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12.病毒总论
病毒是微小的传染病原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它们依赖于寄生于宿主细 胞内复制,并引起各种动物和植物的疾病。
病毒的结构与复制
病毒结构
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有一种或多种结构经过 自我组装形成复制体。
病毒复制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复 制自身,生成新的病毒颗粒。
某些病毒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蛋白来避免宿主免 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疫苗可以模拟病毒感染,激活免疫系统,从而提 供免疫保护。
病毒的疾病和控制
病毒疾病
病毒感染引起各种疾病,如感冒、流感、艾滋病等。
病毒控制
控制病毒传播的方法包括疫苗接种、卫生措施、隔 离和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 侵入宿主细胞
病毒通过特定的受体结合宿主细胞表面进入宿主细胞内部。
2 操纵宿主细胞
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复制和传播自身,改变宿主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3 免疫逃避
某些病毒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蛋白来避免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病毒与免疫的关系
免疫应答 免疫逃避 疫苗开发
宿主免疫系统通过产生抗体和激活细胞免疫响应 来抵抗病毒感染。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88学时)一、课程简介病原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有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免疫学与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组成。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了解本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运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理论实践总计基础免疫学绪论 1 1抗原 2 2MHC 1 1免疫系统 2 2 4免疫球蛋白 2 2补体系统 1 2 3细胞因子 1 1免疫应答 2 2抗感染免疫 1 4 5超敏反应 3 3免疫学检测方法及其原理免疫学防治医学微生物绪论细菌总论细菌各论其他微生物病毒学人体寄生虫学总论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医学原虫医学节肢动物机动合计2217821024432164642111124221131221225543188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免疫学第1章免疫学绪论【目标】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熟悉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了解免疫的类型、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理论教学】1、免疫的基本概念2、免疫学发展简史3、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第2章抗原【目标】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分类。

熟悉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了解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理论教学】第1节抗原的概念抗原的概念;抗原的两个基本性能:①免疫原性;②免疫反应性。

第2节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1、异物性2、一定的理化性状3、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第3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1、特异性2、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第4节抗原的类型与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根据抗原的性能分类:完全抗原、半抗原2、根据抗原激活B细胞是否依赖T细胞辅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非胸腺依赖性抗原3、根据抗原的来源及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第3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目标】熟悉HLA分子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

病原生物学总论(学生版)

病原生物学总论(学生版)

病原生物学总论(学生版)病原微生物学基础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微生物是一类体形细小构造简单:A 肉眼看不见的多细胞生物B 必须用显微镜才能见到的微小生物C 需电子显微镜才能见到的生物D 具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E 非细胞结构的生物2.下列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 衣原体B 真菌C 病毒D 细菌E 放线菌3.下列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 衣原体B 螺旋体C 病毒D 细菌E 放线菌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指:A 真菌B 病毒C 衣原体D 细菌E 放线菌5.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是:A 肽聚糖C 胆固醇D 磷壁酸E 脂多糖6.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A 脂蛋白B 磷壁酸C 肽聚糖D 脂多糖E 胆固醇7.列哪项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A 细胞壁B 细胞膜C 核质D 细胞质E 荚膜8. G+与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A 聚糖骨架B 四肽侧链C 五肽交联桥D β-1,4糖苷键9.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内不具有的成分是:A 肽聚糖B 磷壁酸C 脂多糖D 脂蛋白E 外膜10.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A 肽聚糖层厚,多达50层B 肽聚糖为二维平面结构D 含少量表面蛋白和复合多糖E 以上均对11.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多糖存在于:A 细胞膜B 细胞壁C 细胞质D 肽聚糖层E 磷壁酸12.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A 生物合成B 维持细菌外形C 能量产生D 参与物质交换E 呼吸作用13.细菌细胞质重要结构:A 胞浆颗粒B 中介体C 质粒D 核蛋白体E 以上均是14. 细菌在血液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A 菌血症B 败血症C 毒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15.溶菌酶溶菌作用的机理是:A 切断肽聚糖中的聚糖骨架B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C 损伤细胞壁D 竞争合成细胞壁时所需的转肽酶E 干扰脂多糖的合成16.青霉素的抗菌机制是:A 切断肽聚糖的聚糖支架B 抑制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的连接C 干扰细菌DNA的复制D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E 损害细胞膜17.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溶菌酶不敏感的原因是:A 细胞壁缺乏磷壁酸B 细胞壁含脂多糖多C 细胞壁含脂类少D 细胞壁含有类脂AE 细胞壁含肽聚糖少、且外有外膜结构的保护18.L型细菌是:A 细胞壁缺陷的细菌B 缺乏LPS的细菌C 缺乏质粒的细菌D 细胞膜缺陷的细菌E 缺乏细胞核的细菌19.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A 荚膜、芽胞、鞭毛、核糖体B 荚膜、芽胞、鞭毛、质粒C 荚膜、芽胞、鞭毛、菌毛D 荚膜、芽胞、鞭毛、异染颗粒E 荚膜、芽胞、鞭毛、中介体20.关于革兰氏染色,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 结晶紫初染B 碘液媒染C酒精脱色 D石碳酸复红复染 E G+菌染成红色21.影响革兰氏染色效果的关键是:A 涂片的厚薄B 标本是否固定C 结晶紫染色时间的长短D 复红染色时间的长短E 酒精脱色时间的长短22.革兰氏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是:A 复红→碘液→乙醇→结晶紫B 结晶紫→乙醇→碘液→复红C 结晶紫→碘液→乙醇→复红D 复红→乙醇→结晶紫→碘液E 复红→结晶紫→碘液→乙醇23.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A 细胞壁B 荚膜C 芽胞D 核质E 细胞膜24.对人致病的细菌大多是:A 专性厌氧菌B 专性需氧菌C 微需氧菌D 兼性厌氧菌E 以上均不对25.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包括:A 含氮化合物、水、温度和气体B 生长因子、酸碱度、温度和气体C 营养物质、水、温度、气体D 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和气体E 无机盐类、生长因子、温度和气体26.属于专性厌氧菌的是:A 破伤风杆菌B 大肠杆菌C 痢疾杆菌D 炭疽杆菌E 脑膜炎球菌27.研究细菌性状最好选用哪个生长期的细菌:A 迟缓期B 对数期C 稳定期D 衰亡期E 以上均可28.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是:A 色素B 细菌素C 热原质D 维生素E 以上均是29.下列细菌产物中哪一种与输液反应有关:A 毒素B 细菌素C 侵袭性酶D 色素E 热原质30.下列哪种培养基可用来作动力试验:A 固体培养基B液体培养基C半固体培养基 D SS培养基 E 肉渣培养基31.哪种实验不属于细菌的生化反应:A 糖发酵试验B 外裴试验C VP试验D 靛基质试验E H2S产生试验32.细菌变异最易出现在:A 迟缓期B 对数期C 稳定期D 衰亡期E 以上均可33.细菌的染色体外遗传物质是:A mRNAB 核糖体C 质粒D 异染颗粒E 中介体34.某些细菌缺少下列某种成分或结构仍能存活:A 细胞膜B 细胞壁C 核蛋白体D 核质E 以上均是35.决定性菌毛的质粒是:A F质粒B R质粒C Col质粒D Vi质粒E 以上均是36.质粒是细菌的:A 核质DNAB 胞质DNAC 核蛋白体D 核质E 以上均是37.芽胞与细菌的哪种特性有关:A 抗吞噬B 产毒素C 耐热D 侵袭性E 运动38.与细菌运动有关的结构是:A 鞭毛B 菌毛C 纤毛D 轴丝E 以上均是39.下列关于鞭毛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A 用革兰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B 仅为某些细菌所有C 用特殊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D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E 将细菌接种于半固体培养基中有助于鉴别细菌有无鞭毛40.有关荚膜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 与细菌致病有关B 其作用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C 是某些细菌的特殊结构D 革兰氏染色容易着色E 常在动物体内生成41.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A 芽胞B 外膜C 鞭毛D 核糖体E 细胞壁42.细菌的繁殖方式是:A 二分裂B 孢子生殖C 复制D 有丝分裂E 配子生殖43.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可形成:A 菌丝B 菌团C 菌苔D 菌落E 菌膜44.“菌落”是指:A 在细胞培养瓶中形成的空斑B 从培养基上脱落的细菌C 由一个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细菌集团D 多种细菌在培养基上混合生长形成的团块E 一个细菌细胞45.下列细胞中繁殖速度最慢的是:A 大肠杆菌B 链球菌C 脑膜炎球菌D 结核分枝杆菌E 变形杆菌46.大多数细菌生长繁殖最适宜的酸碱度是:A PH 6.5-6.8B PH 7.0-7.2C PH 7.2-7.6D PH 7.6-8.0E PH8.0-9.047.关于热原质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能引起人或动物机体的发热反应B 经高压蒸气灭菌121℃,20分钟可被破坏C 主要成分是脂多糖D 用吸附剂和特殊石棉滤器可除去大部分热原质E 由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合成,某些阳性菌可产生48.哪一组是与致病有关的细菌代谢产物:A 酸类、醇类、硫化氢B 硫化氢、醇类、酮类、酶C 毒素、抗生素、细菌素D 酶、热原质、毒素E 毒素、酶、细菌素49.下列有鉴别意义的细菌代谢产物是:A 靛基质B 色素C H2SD 酸性气体E 以上均是50.下述不可能...杀灭细菌芽胞的方法是:A 煮沸法B 间歇灭菌法C 高压蒸汽灭菌法D 干热灭菌法E 巴氏消毒法51.正常情况下应无菌的部位的:A 肠道B 尿道C 阴道D 外耳道E 腹腔52.菌群失调症常发生于:A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B 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C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D 长期应用某种药物E 机体免疫力下降53.因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细菌性腹泻多属于:A 食物中毒B 细菌性痢疾C 过敏性反应D 菌群失调症E 以上均不对54.正常菌群在正常条件下,对人体不能起到:A 拮抗病原菌作用B 营养作用C 致病作用D 抗原刺激作用E 促进免疫系统发育作用55.对“菌群失调”的解释是:A 细菌的致病力发生了改变B 机体抵抗力降低的一种表现C 正常菌群改变了寄居部位D 各菌群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E 自然界中细菌的分布发生紊乱56.水源被细菌污染后,常可引起:A 呼吸道传染病传染B 消化道传染病传染C 伤口化脓性感染D 泌尿道传染病感染E 厌氧菌感染57.医院工作人员中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很高,容易引起:A 菌群失调B 机会感染C 交叉感染D 二重感染E 自身感染58.条件致病菌是:A 正常时不存在于机体内的致病菌B 恢复期时病人排出的病原菌C 正常时存在体内而不引起疾病的病原菌D 从外部侵入,但尚未引起疾病的病原菌E 正常时存在体内而不引起疾病的细菌59.为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A 维生素B 纤维素C 抗毒素D 抗生素E 生态制剂60.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过程为:A 消毒B 灭菌C 防腐D 无菌E 无菌操作61.下列消毒灭菌法正确的是:A 接种环——干烤B 手术器械——漂白粉C 饮水——过滤除菌D 体温表——煮沸E 敷料包——高压蒸气62.无菌的含义是:A 杀死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B 没有活的微生物的意思C 杀死无芽胞菌D 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E 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63.灭菌的含义是:A 杀死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B 没有活的微生物的意思C 杀死无芽胞菌D 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E 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64.关于高压蒸气灭菌,下列正确的是:A 温度升高到121.3℃,维持15-30分钟B 压力为大气压C 属于干热灭菌D 不能杀灭芽胞E 可用于血清的灭菌65.杀灭细菌芽胞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A 煮沸5分钟B 紫外线照射C 高压蒸气灭菌法D 干烤灭菌E 化学消毒剂杀菌66.消毒剂的浓度越大,杀菌作用越强,但有一种消毒剂例外,它是:A 乙醇B 碘酒C 来苏D 新洁尔灭E 高锰酸钾67.杀菌力最强的酒精浓度是:A 50-60%B 70-75%C 80-98%D 95%E 100%68.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中,最不重要的是:A 消毒剂的浓度B 有机物的存在C 酸碱度D 温度E 盐的存在69.判断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主要依据是:A 繁殖体被完全消灭B 芽胞被完全消灭C 鞭毛蛋白变性D 菌体DNA变性E 以上都不是70.紫外线多用于空气消毒是因为:A 紫外线穿透力弱B 空气不能用其他方法消毒C 紫外线用于空气效果最好D 紫外线可引起细菌变异E 紫外线对人无伤害A 转导B 转化C 接合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融合72.卡介苗是发生什么变异的结果:A 形态变异B 结构变异C 耐药性变异D 毒力变异E 菌落变异73.关于毒力变异,叙述错误的是:A 卡介苗是由有毒的牛型结核杆菌经变异而获得的减毒结核菌株B 无毒或弱毒的细菌可通过易感机体使毒力增强C 有芽胞的细菌失去产生芽胞的能力后其毒力可减弱D 属遗传型变异E 与大量使用抗生素有关74.噬菌体:A 严格宿主特异性B 可用细菌滤器除去C 含DNA和RNAD 抵抗力比细菌强E 以上都对75.与细菌耐药性有关的质粒:A F质粒B R质粒C Col质粒D Vi质粒E 以上均是A 溶原性转换B 转导C 接合D 原生质体融合E 转化77.结核杆菌的哪种变异可用于制备卡介苗:A 形态变异B 结构变异C 耐药性变异D 菌落变异E 毒力变异78.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不包括:A 接合B 转导C 突变D 转换E 转化79.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的过程,称:A 接合B 转化C 转导D 溶原性转换E 质粒转移80.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到受体菌的过程,称:A 转导B 转化C 接合D 突变E 溶原性转换81.溶原性转换是指:A 供菌染色体基因与受菌染色体基因的重组B 供菌质粒DNA与受菌染色体DNA的重组C 两种细菌原生质融合后发生染色体基因的重组D 供菌DNA通过性菌毛传递给受菌E 细菌染色体DNA与噬菌体DNA重组,以表达新性状82.有荚膜的肺炎球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荚膜可消失,这种变异属:A 形态变异B 遗传型变异C 非遗传型变异D 菌落变异E 耐药性变异83.介导细菌间接合的物质是:A 鞭毛B 普通菌毛C 性菌毛D 中介体E 核糖体84.H-O变异属于:A 毒力变异B 菌落变异C 鞭毛变异D 形态变异E 耐药性变异85.整合于细菌上的噬菌体称为:A 毒性噬菌体B 温和性噬菌体C 溶原性细菌D 溶原状态E 前噬菌体86.关于细菌变异的不正确说法是:A 细菌毒力变异其抗原性也随之变异B 治疗传染病要注意细菌耐药性变异C 细菌毒力变异可用于预防疾病D 疾病诊断中特别注意毒力变异E 细菌形态变异给诊断带来困难87.类毒素的性质是:A 有免疫原性和毒性B 有免疫原性而无毒性C 无免疫原性而有毒性D 无免疫原性也无毒性E 以上都不是88.关于外毒素:A 性质稳定,耐热B 毒性较强C 无免疫原性D 引起发热反应E 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少数革兰阳性菌也可产生89.革兰氏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A M蛋白B 脂蛋白C 肽聚糖D 膜磷壁酸E 壁磷壁酸90.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 发热B 休克C 白细胞反应D 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症状91.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 侵袭力的强弱B 基本构造与特殊构造的特点C 内、外毒素的有无D 侵袭力与毒素的强弱E 侵入机体的途径是否合适92.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 霍乱弧菌B 脑膜炎奈瑟菌C 伤寒杆菌D 肉毒梭状芽胞杆菌E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93.关于内毒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对组织有选择性毒害作用B 主要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C 是细菌细胞壁成分D 化学成分主要是脂多糖E 能引起发热反应94.是已知毒物中毒性最强者:A 肉毒毒素B 破伤风痉挛毒素C 白喉外毒素D 霍乱肠毒素E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95.抗毒素:A 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B 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C 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D 由细菌内毒素刺激机体产生96.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且不致病的物质是:A 内毒素B 外毒素C 类毒素D 抗毒素E 抗菌素97.下列不属于细菌毒力的物质是:A 细菌素B 外毒素C 荚膜D 菌毛E 透明质酸酶98.带菌者是指:A 体内携带细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的健康者B 体内携带细菌且产生临床症状的病人C 体内携带致病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的健康者D 体内携带致病菌且产生临床症状的病人E 以上都不是99.最危险的传染源是:A 急性期病人B 健康带菌者C 恢复期病人D 患病的动物E 带菌动物100.化脓性球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又到其他脏器引起化脓性病灶,称:A 毒血症B 脓毒血症C 病毒血症D 菌血症E 败血症101.细菌在局部增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液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A 毒血症B 脓毒血症C 病毒血症D 菌血症E 败血症102.在疾病的流行中,一种容易被忽视的重要传染源是:A 急性期病人B 健康带菌者C 恢复期病人D 患病的动物E 带菌动物二、名词解释:病原微生物荚膜芽胞热原质消毒灭菌防腐高压蒸汽灭菌法质粒L 型细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院内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带菌者三、简答题:1.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有何不同?举例说明其医学意义。

人体概述-病毒总论

人体概述-病毒总论
◆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
——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长期带病毒,引起慢性 进行性疾病,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持续性病毒感染 :包括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病毒学(Virology)p142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涂增
病毒学总论
概 述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病毒是如何发现的?
1886 Mayer证实了烟草花叶病(TMV)的传染性
1892 Iwanowaski证实其病原是一种新的病原因子,
透过细菌滤器,仍能感染。
其他方式
HIV吸附宿主细胞
HIV
三. 病毒的增殖 2.脱壳(uncoating)
病毒在细胞内必须脱去衣壳,其核酸方可在宿 主细胞中发挥指令作用
艾滋病病毒(HIV)进入细胞和脱壳
3. 生物合成 (biosynthesis)
dsDNA病毒的生物合成过程
4. 装配与释放 (assembly and release)
HSV-1 原发性口腔炎 病毒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 唇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儿童水痘 脊髓后根神经节中潜伏 带状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在体内缓慢增殖,潜伏期很长,可达数月、 数年甚至数十年,出现症状后呈进行性加重,最终导致患者死 亡,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过程,如HIV感染,多发性硬化症、 朊粒感染等。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也有学者命名为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贯穿人类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史

医学微生物 病毒学总论

医学微生物  病毒学总论

主要生物学性状
• 体积微小,可以通过滤菌器 • 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 • 遗传物质为DNA或RNA • 专性细胞内寄生
• 复制增殖
病毒引起疾病的特点
发病率高 传播迅速 病死率高 传染性强 流行面广 特效药少
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特性比较
种类 结构 大小 细胞壁 细胞器 核酸 繁殖方式 人工培养基 抗生素敏感 病毒 非细胞 最小( nm) DNA或 RNA 复制 细菌 原核细胞 0.5~ 3.0μm + + DNA+RN A 二分裂 + + 支原体 原核细胞 0.2~ 0.3μm + DNA+RN A 二分裂 + + 立克次体 原核细胞 0.2~ 0.5μm + + DNA+RN A 二分裂 + 衣原体 原核细胞 0.3~ 0.5μm + + DNA+RN A 二分裂 + 真菌 真核细胞 最大 + 完善 DNA+RN A 无性+有性 + ±
整合 (integration)
•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有时病毒基因组 中DNA片段插入到宿主染色体DNA中重组过程。 • 既可引起病毒基因的变异,也可引起宿主细胞 染色体基因的变异,导致细胞转化发生肿瘤等。
表型混合 (phenotypic mixing)
• 基因产物间相互作用; • 装配过程发生错误形成; • 基因未改变,生物学性状不能遗传。
(一) 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杀细胞效应 稳定状态感染 包涵体形成 细胞凋亡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1) 杀细胞效应 (cytocidal effect)
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的裂解死亡

病毒总论及常见致病病毒

病毒总论及常见致病病毒

流感的防治
药物治疗 盐酸金刚烷氨、干扰滴鼻素、板兰根、大青叶
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病毒表面抗原疫苗 减毒活疫苗
28
二、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 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预后良好, 并发症常见。
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



+
+


+
+


+


+


+
+


+
+






+

抗HBc
— —
+
+ + — + —
结果分析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 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 强,“大三阳”)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19
病毒的感染
3. 病毒的感染类型
1) 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2) 显形感染 Apparent infection
急性感染 Acute infection
/ 慢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持续性感染
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Persistent infection

病毒学总论2016-10

病毒学总论2016-10

(二)免疫病理
1、体液免疫病理作用: II、III型超敏反应 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IV型超敏反应
3、自身免疫反应 :
病毒感染---自身抗原暴露 或细胞表面抗原性质改变
4、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直接损伤或抑制: HIV. 麻疹V
五.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P227
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2. 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动物接种 鸡胚接种 细胞培养 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
◆病毒可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
◆病毒还与某些肿瘤的发生有关
◆病毒可作为分子生物学或基因工程中研究工具
第十五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体(virion):是指结构完整,成熟的、 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1. 病毒大小 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 : nm (P128图) 2. 病毒形态
多样, 多数呈球形或近似球形.
的酶、能量及必要成分,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合
成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完整的子代病毒,称为顿 挫感染。 不能为病毒复制提供必要条件的细胞称非容纳细胞, 能支持病毒完成正常增殖的细胞称为该病毒的容纳细胞。
* 缺陷病毒 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 复制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缺陷病毒。 当缺陷病毒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时,若后者能为 前者提供所缺乏的物质,就能使缺陷病毒完成正常增殖, 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称辅助病毒。
毒基因存在细胞内,有的病毒可长期潜伏于某种组织器官内而不复制,与 机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此时无任何临床症状,机体通常也不排出病毒. 当机体受到某些因素刺激,如冷热、劳累、感染、辐射等导致机体免疫功 能降低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而重新活化增殖是疾病复发。

病毒学总论

病毒学总论

衣壳的对称形式
Symmetry of Nucleocapsid
•螺旋对称型(Helical Symmetry) •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型(Icosahedral Symmetry ) •复合对称 型(Complex Symmetry )
螺旋对称型 (helical symmetry)
20面体立体对称型(icosahedral symmetry): 大多数球状病毒属之
逆转录病毒
区域:DNA病毒 RNA病毒 核内(除痘病毒) 胞质(除流感病毒及 部分副粘病毒)

期:
基因组在细胞内合成非结构蛋白(病毒复
制酶及抑制细胞正常生物合成的抑制酶)

期:
根据基因组的指令在细胞内复制病毒核酸, 合成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1、DNA病毒(双链):
细胞核内合成DNA,细胞质内合成病毒蛋白

子代DNA
子代mRNA

子代病毒
成熟与释放 (maturation and release)
破胞释放(Disintegration) : 无包膜病毒——致细胞破裂死亡 ——一次大量释放

芽生释放(Budding) : 有包膜病毒——病毒核衣壳出芽时套上宿主 细胞的核膜或细胞膜——细胞不死 ——逐个释放
5、细胞凋亡
1、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力
(1)溶细胞效应(杀细胞性感染):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裂解死亡
多见于无包膜病毒:脊灰病毒、鼻病毒、腺病毒
( 2)稳定状态感染:(改变细胞膜结构) 多见于有包膜病毒:正粘病毒、副粘病毒
稳定状态感染
新抗原
为特异性抗体或 CTL细胞识别
多核巨细胞
3、包涵体形成
病毒引起疾病的特点

病原生物学概述及病毒总论

病原生物学概述及病毒总论
医学原虫:单细胞真核动物,寄生于人体的约40种。有溶组 织阿米巴,阴道毛滴虫等。
医学节肢动物 : 身体分节,具有外骨骼和附肢。主要有蚊, 蝇, 虱, 蚤, 螨, 蜱等。
刚地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致畸形
AIDS
病原体 病毒!
SARS
Avian Flu
பைடு நூலகம்
羊瘙痒症 Scrapie
Kuru
Prion disease
病原生物: 指自然界能够给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危 害的微小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
一、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
1. 概念: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 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甚至几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 生物的总称。
2. 分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等。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细菌等。
机制: 干扰素 第一种病毒破坏了宿主细胞表面受体或改变 了宿主细胞的代谢途径 竞争干扰
意义: 阻止、中断发病或终止感染 接种疫苗时应注意避免干扰现象
第三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灭活(inactivation)
——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
失去——感染性/增殖能力; 保留——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等特性; 机制——破坏包膜、蛋白变性、损伤核酸。
BSE
vCJD
第十一章 病毒学概述
概述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第三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影响 第四节 病毒的分类
病毒(virus)
• 非细胞型微生物
• 特点
– 1.个体微小 ?
– 2.结构简单
?
– 3.只含一种类型核酸(DNA/RNA)
– 4.严格胞内寄生
– 5.以复制方式增殖

病原生物学总论(学生版)

病原生物学总论(学生版)

病原微生物学基础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微生物是一类体形细小构造简单:A 肉眼看不见的多细胞生物B 必须用显微镜才能见到的微小生物C 需电子显微镜才能见到的生物D 具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E 非细胞结构的生物2.下列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 衣原体B 真菌C 病毒D 细菌E 放线菌3.下列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 衣原体B 螺旋体C 病毒D 细菌E 放线菌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指:A 真菌B 病毒C 衣原体D 细菌E 放线菌5.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是:A 肽聚糖B 几丁质C 胆固醇D 磷壁酸E 脂多糖6.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A 脂蛋白B 磷壁酸C 肽聚糖D 脂多糖E 胆固醇7.列哪项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A 细胞壁B 细胞膜C 核质D 细胞质E 荚膜8. G+与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A 聚糖骨架B 四肽侧链C 五肽交联桥D β-1,4糖苷键9.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内不具有的成分是:A 肽聚糖B 磷壁酸C 脂多糖D 脂蛋白E 外膜10.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A 肽聚糖层厚,多达50层B 肽聚糖为二维平面结构C 含磷壁酸D 含少量表面蛋白和复合多糖E 以上均对11.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多糖存在于:A 细胞膜B 细胞壁C 细胞质D 肽聚糖层E 磷壁酸12.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A 生物合成B 维持细菌外形C 能量产生D 参与物质交换E 呼吸作用13.细菌细胞质重要结构:A 胞浆颗粒B 中介体C 质粒D 核蛋白体E 以上均是14. 细菌在血液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A 菌血症B 败血症C 毒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15.溶菌酶溶菌作用的机理是:A 切断肽聚糖中的聚糖骨架B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C 损伤细胞壁D 竞争合成细胞壁时所需的转肽酶E 干扰脂多糖的合成16.青霉素的抗菌机制是:A 切断肽聚糖的聚糖支架B 抑制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的连接C 干扰细菌DNA的复制D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E 损害细胞膜17.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溶菌酶不敏感的原因是:A 细胞壁缺乏磷壁酸B 细胞壁含脂多糖多C 细胞壁含脂类少D 细胞壁含有类脂AE 细胞壁含肽聚糖少、且外有外膜结构的保护18.L型细菌是:A 细胞壁缺陷的细菌B 缺乏LPS的细菌C 缺乏质粒的细菌D 细胞膜缺陷的细菌E 缺乏细胞核的细菌19.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A 荚膜、芽胞、鞭毛、核糖体B 荚膜、芽胞、鞭毛、质粒C 荚膜、芽胞、鞭毛、菌毛D 荚膜、芽胞、鞭毛、异染颗粒E 荚膜、芽胞、鞭毛、中介体20.关于革兰氏染色,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 结晶紫初染B 碘液媒染C酒精脱色 D石碳酸复红复染 E G+菌染成红色21.影响革兰氏染色效果的关键是:A 涂片的厚薄B 标本是否固定C 结晶紫染色时间的长短D 复红染色时间的长短E 酒精脱色时间的长短22.革兰氏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是:A 复红→碘液→乙醇→结晶紫B 结晶紫→乙醇→碘液→复红C 结晶紫→碘液→乙醇→复红D 复红→乙醇→结晶紫→碘液E 复红→结晶紫→碘液→乙醇23.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A 细胞壁B 荚膜C 芽胞D 核质E 细胞膜24.对人致病的细菌大多是:A 专性厌氧菌B 专性需氧菌C 微需氧菌D 兼性厌氧菌E 以上均不对25.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包括:A 含氮化合物、水、温度和气体B 生长因子、酸碱度、温度和气体C 营养物质、水、温度、气体D 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和气体E 无机盐类、生长因子、温度和气体26.属于专性厌氧菌的是:A 破伤风杆菌B 大肠杆菌C 痢疾杆菌D 炭疽杆菌E 脑膜炎球菌27.研究细菌性状最好选用哪个生长期的细菌:A 迟缓期B 对数期C 稳定期D 衰亡期E 以上均可28.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是:A 色素B 细菌素C 热原质D 维生素E 以上均是29.下列细菌产物中哪一种与输液反应有关:A 毒素B 细菌素C 侵袭性酶D 色素E 热原质30.下列哪种培养基可用来作动力试验:A 固体培养基B液体培养基C半固体培养基 D SS培养基 E 肉渣培养基31.哪种实验不属于细菌的生化反应:A 糖发酵试验B 外裴试验C VP试验D 靛基质试验E H2S产生试验32.细菌变异最易出现在:A 迟缓期B 对数期C 稳定期D 衰亡期E 以上均可33.细菌的染色体外遗传物质是:A mRNAB 核糖体C 质粒D 异染颗粒E 中介体34.某些细菌缺少下列某种成分或结构仍能存活:A 细胞膜B 细胞壁C 核蛋白体D 核质E 以上均是35.决定性菌毛的质粒是:A F质粒B R质粒C Col质粒D Vi质粒E 以上均是36.质粒是细菌的:A 核质DNAB 胞质DNAC 核蛋白体D 核质E 以上均是37.芽胞与细菌的哪种特性有关:A 抗吞噬B 产毒素C 耐热D 侵袭性E 运动38.与细菌运动有关的结构是:A 鞭毛B 菌毛C 纤毛D 轴丝E 以上均是39.下列关于鞭毛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A 用革兰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B 仅为某些细菌所有C 用特殊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D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E 将细菌接种于半固体培养基中有助于鉴别细菌有无鞭毛40.有关荚膜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 与细菌致病有关B 其作用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C 是某些细菌的特殊结构D 革兰氏染色容易着色E 常在动物体内生成41.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A 芽胞B 外膜C 鞭毛D 核糖体E 细胞壁42.细菌的繁殖方式是:A 二分裂B 孢子生殖C 复制D 有丝分裂E 配子生殖43.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可形成:A 菌丝B 菌团C 菌苔D 菌落E 菌膜44.“菌落”是指:A 在细胞培养瓶中形成的空斑B 从培养基上脱落的细菌C 由一个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细菌集团D 多种细菌在培养基上混合生长形成的团块E 一个细菌细胞45.下列细胞中繁殖速度最慢的是:A 大肠杆菌B 链球菌C 脑膜炎球菌D 结核分枝杆菌E 变形杆菌46.大多数细菌生长繁殖最适宜的酸碱度是:A PH 6.5-6.8B PH 7.0-7.2C PH 7.2-7.6D PH 7.6-8.0E PH8.0-9.047.关于热原质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能引起人或动物机体的发热反应B 经高压蒸气灭菌121℃,20分钟可被破坏C 主要成分是脂多糖D 用吸附剂和特殊石棉滤器可除去大部分热原质E 由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合成,某些阳性菌可产生48.哪一组是与致病有关的细菌代谢产物:A 酸类、醇类、硫化氢B 硫化氢、醇类、酮类、酶C 毒素、抗生素、细菌素D 酶、热原质、毒素E 毒素、酶、细菌素49.下列有鉴别意义的细菌代谢产物是:A 靛基质B 色素C H2SD 酸性气体E 以上均是50.下述不可能...杀灭细菌芽胞的方法是:A 煮沸法B 间歇灭菌法C 高压蒸汽灭菌法D 干热灭菌法E 巴氏消毒法51.正常情况下应无菌的部位的:A 肠道B 尿道C 阴道D 外耳道E 腹腔52.菌群失调症常发生于:A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B 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C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D 长期应用某种药物E 机体免疫力下降53.因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细菌性腹泻多属于:A 食物中毒B 细菌性痢疾C 过敏性反应D 菌群失调症E 以上均不对54.正常菌群在正常条件下,对人体不能起到:A 拮抗病原菌作用B 营养作用C 致病作用D 抗原刺激作用E 促进免疫系统发育作用55.对“菌群失调”的解释是:A 细菌的致病力发生了改变B 机体抵抗力降低的一种表现C 正常菌群改变了寄居部位D 各菌群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E 自然界中细菌的分布发生紊乱56.水源被细菌污染后,常可引起:A 呼吸道传染病传染B 消化道传染病传染C 伤口化脓性感染D 泌尿道传染病感染E 厌氧菌感染57.医院工作人员中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很高,容易引起:A 菌群失调B 机会感染C 交叉感染D 二重感染E 自身感染58.条件致病菌是:A 正常时不存在于机体内的致病菌B 恢复期时病人排出的病原菌C 正常时存在体内而不引起疾病的病原菌D 从外部侵入,但尚未引起疾病的病原菌E 正常时存在体内而不引起疾病的细菌59.为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A 维生素B 纤维素C 抗毒素D 抗生素E 生态制剂60.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过程为:A 消毒B 灭菌C 防腐D 无菌E 无菌操作61.下列消毒灭菌法正确的是:A 接种环——干烤B 手术器械——漂白粉C 饮水——过滤除菌D 体温表——煮沸E 敷料包——高压蒸气62.无菌的含义是:A 杀死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B 没有活的微生物的意思C 杀死无芽胞菌D 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E 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63.灭菌的含义是:A 杀死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B 没有活的微生物的意思C 杀死无芽胞菌D 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E 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64.关于高压蒸气灭菌,下列正确的是:A 温度升高到121.3℃,维持15-30分钟B 压力为大气压C 属于干热灭菌D 不能杀灭芽胞E 可用于血清的灭菌65.杀灭细菌芽胞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A 煮沸5分钟B 紫外线照射C 高压蒸气灭菌法D 干烤灭菌E 化学消毒剂杀菌66.消毒剂的浓度越大,杀菌作用越强,但有一种消毒剂例外,它是:A 乙醇B 碘酒C 来苏D 新洁尔灭E 高锰酸钾67.杀菌力最强的酒精浓度是:A 50-60%B 70-75%C 80-98%D 95%E 100%68.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中,最不重要的是:A 消毒剂的浓度B 有机物的存在C 酸碱度D 温度E 盐的存在69.判断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主要依据是:A 繁殖体被完全消灭B 芽胞被完全消灭C 鞭毛蛋白变性D 菌体DNA变性E 以上都不是70.紫外线多用于空气消毒是因为:A 紫外线穿透力弱B 空气不能用其他方法消毒C 紫外线用于空气效果最好D 紫外线可引起细菌变异E 紫外线对人无伤害71.F因子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A 转导B 转化C 接合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融合72.卡介苗是发生什么变异的结果:A 形态变异B 结构变异C 耐药性变异D 毒力变异E 菌落变异73.关于毒力变异,叙述错误的是:A 卡介苗是由有毒的牛型结核杆菌经变异而获得的减毒结核菌株B 无毒或弱毒的细菌可通过易感机体使毒力增强C 有芽胞的细菌失去产生芽胞的能力后其毒力可减弱D 属遗传型变异E 与大量使用抗生素有关74.噬菌体:A 严格宿主特异性B 可用细菌滤器除去C 含DNA和RNAD 抵抗力比细菌强E 以上都对75.与细菌耐药性有关的质粒:A F质粒B R质粒C Col质粒D Vi质粒E 以上均是76.R因子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A 溶原性转换B 转导C 接合D 原生质体融合E 转化77.结核杆菌的哪种变异可用于制备卡介苗:A 形态变异B 结构变异C 耐药性变异D 菌落变异E 毒力变异78.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不包括:A 接合B 转导C 突变D 转换E 转化79.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的过程,称:A 接合B 转化C 转导D 溶原性转换E 质粒转移80.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到受体菌的过程,称:A 转导B 转化C 接合D 突变E 溶原性转换81.溶原性转换是指:A 供菌染色体基因与受菌染色体基因的重组B 供菌质粒DNA与受菌染色体DNA的重组C 两种细菌原生质融合后发生染色体基因的重组D 供菌DNA通过性菌毛传递给受菌E 细菌染色体DNA与噬菌体DNA重组,以表达新性状82.有荚膜的肺炎球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荚膜可消失,这种变异属:A 形态变异B 遗传型变异C 非遗传型变异D 菌落变异E 耐药性变异83.介导细菌间接合的物质是:A 鞭毛B 普通菌毛C 性菌毛D 中介体E 核糖体84.H-O变异属于:A 毒力变异B 菌落变异C 鞭毛变异D 形态变异E 耐药性变异85.整合于细菌上的噬菌体称为:A 毒性噬菌体B 温和性噬菌体C 溶原性细菌D 溶原状态E 前噬菌体86.关于细菌变异的不正确说法是:A 细菌毒力变异其抗原性也随之变异B 治疗传染病要注意细菌耐药性变异C 细菌毒力变异可用于预防疾病D 疾病诊断中特别注意毒力变异E 细菌形态变异给诊断带来困难87.类毒素的性质是:A 有免疫原性和毒性B 有免疫原性而无毒性C 无免疫原性而有毒性D 无免疫原性也无毒性E 以上都不是88.关于外毒素:A 性质稳定,耐热B 毒性较强C 无免疫原性D 引起发热反应E 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少数革兰阳性菌也可产生89.革兰氏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A M蛋白B 脂蛋白C 肽聚糖D 膜磷壁酸E 壁磷壁酸90.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 发热B 休克C 白细胞反应D 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症状E DIC91.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 侵袭力的强弱B 基本构造与特殊构造的特点C 内、外毒素的有无D 侵袭力与毒素的强弱E 侵入机体的途径是否合适92.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 霍乱弧菌B 脑膜炎奈瑟菌C 伤寒杆菌D 肉毒梭状芽胞杆菌E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93.关于内毒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对组织有选择性毒害作用B 主要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C 是细菌细胞壁成分D 化学成分主要是脂多糖E 能引起发热反应94.是已知毒物中毒性最强者:A 肉毒毒素B 破伤风痉挛毒素C 白喉外毒素D 霍乱肠毒素E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95.抗毒素:A 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B 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C 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D 由细菌内毒素刺激机体产生E B+C96.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且不致病的物质是:A 内毒素B 外毒素C 类毒素D 抗毒素E 抗菌素97.下列不属于细菌毒力的物质是:A 细菌素B 外毒素C 荚膜D 菌毛E 透明质酸酶98.带菌者是指:A 体内携带细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的健康者B 体内携带细菌且产生临床症状的病人C 体内携带致病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的健康者D 体内携带致病菌且产生临床症状的病人E 以上都不是99.最危险的传染源是:A 急性期病人B 健康带菌者C 恢复期病人D 患病的动物E 带菌动物100.化脓性球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又到其他脏器引起化脓性病灶,称:A 毒血症B 脓毒血症C 病毒血症D 菌血症E 败血症101.细菌在局部增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液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A 毒血症B 脓毒血症C 病毒血症D 菌血症E 败血症102.在疾病的流行中,一种容易被忽视的重要传染源是:A 急性期病人B 健康带菌者C 恢复期病人D 患病的动物E 带菌动物二、名词解释:病原微生物荚膜芽胞热原质消毒灭菌防腐高压蒸汽灭菌法质粒L型细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院内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带菌者三、简答题:1.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有何不同?举例说明其医学意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毒概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毒概述
人成纤维 细胞 人T细胞
抗病毒 强
强 弱
抗肿瘤 弱
弱 强
免疫调节 弱
弱 强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干扰素抗病毒机制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干扰素
宿主细胞核酸
病毒核酸
晚期蛋白
抗 病 毒 蛋 白
早期蛋白
干扰素抗病毒机制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特点: 广谱性 相对种属特异性 间接性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病毒的干扰现象
当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 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增殖的现象,称病毒的干扰现象。 主要机制 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 改变细胞代谢途径
病 原 生 物 病毒的抵抗力 : 与 耐冷不耐热 免 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疫 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学 基 础 病毒的变异性: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抗病毒免疫
(一) 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包括 NK细胞 干扰素 起主要作用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干扰素生物学功能: 抗病毒 抗肿瘤 免疫调节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干扰素的种类
种类 IFN-α
IFN-β IFN-γ
产生细胞 人白细胞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第20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virus)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 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 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学 基 础
第20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主要特点 1. 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 2. 无完整细胞结构,只含一种类型核酸 3. 必须在活细胞内复制增殖(缺乏完整酶系 统和细胞器) 4. 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及人体寄生虫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内容包括细菌学、病毒学以及真菌学。

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

人体寄生虫学包括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等,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科学。

主要研究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态规律,着重研究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并从病原和病原种群动力学角度,揭示寄生虫病发病机制及流行规律,以达到控制、消灭与预防寄生虫病的目的。

《病原生物学》是一部由景涛所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类专著。

其中对各种与医学相关的病原生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系统阐述了其生物学性状、传播与流行规律、临床检验方法、防治原则等内容。

目录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基本概念第一节病原生物及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和范畴/1第二节病原生物与机体的关系/4一、共生/4二、寄生物与宿主/4三、生长与繁殖形式/5第三节病原生物疾病的发展与现状/6第二章病原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第一节病原生物对宿主的作用/9第二节机体对病原体的作用/10一、天然免疫/10二、获得性免疫/13三、病原生物逃避免疫防御的机制/14第三章病原生物的传播与流行第一节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6一、传染源/16二、传播途径/16三、易感者与易感人群/17第二节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因素/17一、自然因素/17二、生物因素/17三、社会因素/17第三节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特点/18一、地方性/18二、季节性/18三、自然疫源性/18第四章病原生物性疾病的诊断与控制第一节病原生物感染的诊断/19一、标本采集/19二、病原学诊断/19三、生化试验/20四、血清学诊断/20五、分子生物学检测/20六、生物芯片技术/21第二节病原生物性疾病的控制/21一、消灭传染源/21二、切断传播途径/22三、保护易感人群/22第五章生物安全第一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24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术语/24二、病原微生物分类/25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防护分级及设备要求/25四、个人防护装备/26五、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26六、安全工作行为/26第二节消毒与灭菌/26一、常用术语/27二、物理消毒灭菌法/27三、化学消毒灭菌法/29第二篇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第六章细菌学概论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33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33二、细菌的结构/36第二节细菌的生理/46一、细菌的理化性状/46二、细菌的新陈代谢/47三、细菌的生长繁殖/51四、细菌的人工培养/53五、细菌的分类和命名/55第三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56一、细菌的变异现象/56二、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57三、细菌基因型变异的机制/61四、微生物基因组计划/68五、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68第四节细菌的致病性与机体的抗菌免疫/69一、医学微生态学/69二、细菌的致病性/72三、机体的抗菌免疫/78四、细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79五、医院感染/81第五节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83一、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83二、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85三、细菌感染的治疗/86第六节细菌耐药性/87一、细菌耐药的遗传特征/88二、细菌耐药产生的生化机制/89三、细菌耐药性的检测/91四、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91第七章球菌·第一节葡萄球菌属/93第二节链球菌属/97第三节肺炎链球菌/101第四节奈瑟菌属/:103一、脑膜炎奈瑟菌/103二、淋病奈瑟茵/i05第八章肠道杆菌第一节埃希菌属/:107第二节志贺菌属/:110第三节沙门菌属/112第四节其他菌属/:115一、克雷伯茵属/115二、变形杆菌属/if6第九章螺形菌第一节弧菌属/117一、霍乱弧菌/117二、副溶血性弧菌/120第二节螺杆菌属/121幽门螺杆菌/121第三节弯曲菌属/122空肠弯曲菌/122第十章厌氧性细菌第一节厌氧芽孢梭菌属/124一、破伤风梭菌/124二、产气荚膜梭菌/126三、肉毒梭菌/128四、艰难梭菌/129第二节无芽孢厌氧菌/129第十一章动物源性细菌第一节布鲁菌属/132第二节耶尔森菌属/134一、鼠疫耶尔森菌/134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37三、假结核耶尔森菌/138第三节芽孢杆菌属/138一、炭疽芽孢杆菌/138二、蜡样芽孢杆菌/141第十二章棒状杆菌属第一节白喉棒状杆菌/143 第二节其他棒状杆菌/146 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147 第二节麻风分枝杆菌/152 第三节非结核分枝杆菌/153 第十四章其他致病性细菌第一节假单胞菌属/154铜绿假单胞菌/154第二节嗜血杆菌属/155流感嗜血杆菌/155第三节鲍特菌属/156百日咳鲍特菌/157第四节加特纳菌属/158阴道加特纳菌/158第十五章放线菌第一节放线菌属/160第二节诺卡菌属/162第十六章支原体第一节概述/164第二节主要病原性支原体/166 一、肺炎支原体/166……第十七章立克次体第十八章衣原体第十九章螺旋体第三篇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第四篇非细胞型微生物第五篇医学原虫学第六篇医学蠕虫学第七篇医学节肢动物附录1 虫媒传播病原体附录2 经血液传播病原体附录3 垂直传播病原体附录4 性传播病原体索引参考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 天 畸 形
流 产 死 胎
病毒的致病机理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 细胞水平上致病机理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害 —— 机体水平上致病机理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溶细胞效应 2、改变细胞膜结构 3、包涵体形成 4、细胞增生与转化
5、细胞凋亡
1、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力
(1)溶细胞效应(杀细胞性感染):
病毒概念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 只能在活的、敏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 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引起疾病的特点




涉及面广:75%由病毒引起 传染性强、传播迅速:如流感病毒 病死率高:如狂犬病病毒 后遗症严重:如脊灰病毒 持续感染:如乙肝病毒 引起肿瘤:如爱滋病毒 致畸性:如风疹病毒 特效药少,对抗生素不敏感 预防是重点
20面体立体对称型
螺旋对称型
(3)复合对称型(complex symmetry)
病毒的组成成分
一、核酸 种类:DNA、RNA 存在形式:单链与双链;正链与负链,分节 作用:ORF可重叠,具有感染性
二、蛋白质 种类:结构蛋白携带全部遗传信息
特点:有内含子、非结构蛋白
作用:衣壳、基质、包膜蛋白(结构蛋白) 酶、反式作用因子(非结构蛋白)
B
G、烟草花叶病毒


病毒的形态
少数可为子弹状、砖块状,噬菌体可呈蝌蚪状
多数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杆状,丝状,
球形病毒
天花病毒
杆状病毒
噬菌体
狂犬病毒
二、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核心 包膜子粒
衣壳
核 衣 壳
包膜
壳粒
病毒体结构模式
病毒的结构
核心:核酸、酶类
衣壳:由壳粒(多肽)组成
包膜:由宿主细胞膜或核膜组成


顿挫感染(流产感染):
•非容纳细胞——顿挫感染 •容纳细胞
细胞条件不合适,病毒进入细胞但不能复制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一、病毒的遗传特点
二、病毒变异的类型
三、病毒基因组研究的意义
病毒遗传的特点 1、遗传方式简单
2、受宿主细胞影响
3、易产生突变
病毒变异的类型 1、突变
2、重组(recombination)
脱壳
装配 晚期蛋白
核酸游离
早期蛋白
DNA复制
病毒的增殖过程

吸附
病毒表面蛋白质与细胞接触→结合→特异性吸附 (病毒配体位点与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 ——决定病毒的嗜组织性

穿入
融合---有包膜病毒 胞饮---无包膜病毒
病毒受体
CD21(EBV受体) CD4(HIV受体)
CD46(麻疹病毒受体)
CD54(鼻病毒受体)
病毒数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力弱 ——显性感染
病毒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不发病,但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向外播散病毒,成为重要传染源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 持 病程长,病毒可检出 如HBV 续 性 潜伏感染: 可反复激活,急性发作 感 病毒只有在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 染
如 HSV、VZV
( Replication of Viruses)
一、病毒的增殖过程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形式
病毒的增殖周期
•吸附 adsorption
•穿入 penetration
•脱壳 uncoating
•生物合成 biosynthesis •组装与释放 assembly and release
吸附
穿入 成熟 释放
可能与肿瘤的 发生有关
细胞增生
(2)细胞转化
细胞形态变化 繁殖加快 成堆生长
病毒
培养细胞
细胞转化
细胞癌基因:调节细胞生长、分化
病毒癌基因:
以前病毒的方式从细胞中获取
细胞癌基因——致癌因素——活化癌基因
——细胞转化(转化细胞不一定发生癌变)
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 病毒科
嗜肝DNA病毒 疱疹病毒
与人类相关的肿瘤
三、病毒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Viruses)
一、生物学分类
二、临床分类
生物学分类——DNA病毒
类型 分类特点 病毒科名
DNA病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双链DNA、有包膜
痘病毒科
疱疹病毒科
双链DNA、无包膜
腺病毒科
乳多空病毒科
单链DNA、无包膜
细小病毒科
生物学分类——RNA病毒
类型 RNA病毒 分类特点 双链RNA、分节、无包膜 病毒科名 呼肠病毒科 双RNA病毒科 负单链RNA、不分节、有包膜 副粘病毒科 弹状病毒科 负单链RNA、分节、有包膜 正粘病毒科
正单链RNA 非结构蛋白
复制 (依赖RNA的 RNA多聚酶)
药物作用的靶
双链RNA (复制中间型)
子代RNA
(2)负单链RNA病毒(有依赖RNA的RNA多聚酶):
药物作用的靶 负单链RNA
依赖RNA的 RNA多聚酶
双链RNA(复制中间型)
解链
正单链RNA(有mRNA功能)
子代RNA
结构蛋白
(衣壳蛋白等)
昆虫叮咬——乙脑病毒
动物咬伤——狂犬病毒 3、医源性传播
泌尿生殖道——爱滋病毒
注射、输血、拔牙——乙肝、丙肝
二、垂直传播
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由母亲传给胎儿的方式
胎盘:风疹病毒、CMV、HIV、HBV 产道:HIV、HSV-II
病毒 母体
新生儿
胎盘
显 性 感 染
隐 性 感 染
胎 儿 正 常
受 染 胎 儿
3、重配(reassortment) 4、表型混合
突变株mutant
•温度敏感突变株(temperature sensitive,ts)
28~35℃可以复制, 37~40℃不能复制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突变株能稳定地存在,可在相应的宿主或细胞 中传代与存活
病毒的抵抗力 一、耐冷怕热 二、紫外线敏感
三、氧化剂敏感
四、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五、耐甘油
病毒感染与免疫
病毒感染
抗病毒免疫
病毒的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并在易感细胞内复制 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毒的感染方式
一、水平传播
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一、水平传播
呼吸道——流感病毒 消化道——甲肝病毒
1、通过黏膜表面传播
2、通过皮肤传播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裂解死亡
多见于无包膜病毒:脊灰病毒、鼻病毒、腺病毒
溶细胞感染
CPE
( 2)改变细胞膜结构:(稳定状态感染) 多见于有包膜病毒:正粘病毒、副粘病毒
稳定状态感染
新抗原
为特异性抗体或 CTL细胞识别
多核巨细胞
3、包涵体形成
概念
——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 胞浆或胞核内出现嗜酸性或嗜碱性、圆形或不 规则的斑快结构
慢发病毒感染: 潜伏期长,发病后为亚急性进行性直至死亡 寻常病毒 麻疹病毒 非寻常病毒 prion
急性和持续性病毒感染类型比较
类 型 急 临 床 型 性 亚
临 床 型
病毒感染举例
水痘和带状疱疹 鼻病毒所致感染
灰质炎病毒致小儿麻痹
无症状的灰质炎病毒感染
病灶中病 病毒感染引起 临床特点 毒复制 细胞病变死亡
布尼亚病毒科
沙粒病毒科 正单链RNA、不分节、无包膜 小RNA病毒科 杯状病毒科 星状病毒科 正单链RNA、不分节、有包膜 冠状病毒科 黄病毒科 披膜病毒科
生物学分类——逆转录病毒
类型
分类特点
病毒科名
逆转录病毒
双链DNA、不分节、有包膜
嗜肝DNA病毒科
单链RNA、不分节、有包膜
逆转录病毒科
病毒的增殖

期:
基因组在细胞内合成非结构蛋白(病毒复
制酶及抑制细胞正常生物合成的抑制酶)

期:
根据基因组的指令在细胞内复制病毒核酸, 合成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1、DNA病毒(双链):
细胞核内合成DNA,细胞质内合成病毒蛋白
早期:
病毒DNA
依赖DNA的 RNA多聚酶
早期mRNA
DNA多聚酶
转 译
早期蛋白
药物作用的靶
胞饮方式穿入
脱壳 uncoating
穿入胞质中的核衣壳脱去蛋白质,使基因 组核酸裸露的过程
依赖于脱壳酶
病毒核酸 病毒核酸
生物合成
Biosynthesis
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小分子物质合成病毒 核酸和蛋白质
•隐蔽期
——病毒mRNA的转录 ——复制子代病毒核酸 ——特异性mRNA转录、翻译子代病毒 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
肝细胞癌 鼻咽癌 Burkitt淋巴瘤 Kaposi肉瘤 乳头状瘤 宫颈癌 成人T细胞白血病
病毒
HBV EBV EBV HHV-8 HPV亚型 HPV-16、 18 HTLV-1
乳多空病毒
逆转录病毒
5、细胞凋亡:
诱导因子(如病毒等) 细胞 细胞膜鼓泡 凋亡基因激活 细胞核浓缩
电泳时有 阶梯式条带
染色体DNA降解 形成凋亡小体——增加基因突变的机会
(3)逆转录病毒(有逆转录酶,即依赖RNA的DNA多聚酶)
单链RNA
逆转录酶 进入细胞核
RNA (复制中间型) DNA
双链DNA
药物作用的靶
肿瘤发生
整合(前病毒)
病毒mRNA 病毒蛋白质
子代病毒RNA
组装与释放 assembly and release
细胞核内
细胞质内 装配 核膜上 胞质膜上 释放 裂解细胞释放 (无包膜病毒) 出芽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