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学体位讲课稿
《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课件:第二节:X线摄影方向及摄影体位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X线检查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第二节: X线摄影方向及摄影体位的基本
知识及基本概念
一、X线摄影方向
定义:X线摄影时,X线的中心线投射于 被检部位的方向。
一、摄影方向
摄影方向的种类:
1、矢状方向 2、冠状方向 3、水平方向 4、斜方向 5、轴方向 6、切线方向
一、摄影方向
1、矢状方向:X线平行于人体矢状面平行的摄影方向。 前后位:(anteroposterior,A-P)
二、X线摄影体位
(一)、基本体位
1、站立位 2、坐位 3、仰卧位 4、俯卧位 5、侧卧位 6、斜位 7、侧卧水平正位 8、仰卧水平侧位
二、X线摄影体位
(二)根据X线摄影方向命名的体位
1、前后位:受检者后面紧贴探测器,矢状面与探测 器垂直,X线中心线由前至后的摄影体位。
2、后前位。前后位和后前位也称之正位。 3、左侧位:受检者左侧贴紧探测器,矢状面与探测
一、摄影方向
3、水平方向:X线中心线与地面平行呈水平方向摄影。
一、摄影方向
3、水平方向:X线中心线与地面平行呈水平方向摄影。
一、摄影方向
3、水平方向:X线中心线与地面平行呈水平方向摄影。
一、摄影方向
3、水平方向:X线中心线与地面平行呈水平方向摄影。
一、摄影方向
3、水平方向:X线中心线与地面平行呈水平方向摄影。
一、摄影方向
3、水平方向:X线中心线与地面平行呈水平方向摄影。
一、摄影方向
3、水平方向:X线中心线与地面平行呈水平方向摄影。
一、摄影方向
4、斜方向:X线中心线从人体冠状面与矢状面之 间入射的方向。(射线射出的方向)
左前方向:X线中心线从被检体右后方入射,左 前方出的方向。
医学影像技术《尺桡骨摄影体位》

【摄影目的】观察尺、桡骨骨质及软组织正位形态和骨 质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一端,被检侧前臂伸直,腕 部稍外旋,使前臂远端保持正位体位,肘部及肱骨远端贴紧IR, 前臂长轴与IR长轴平行,前臂中点置于IR中心。
第一页,共七页。
【中心线】 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垂直射入。
第二页,共七页。
第四页,共七页。
【中心线】中心线对准前臂侧位中点垂直射入
第五页,共七页。
【影像显示】显示尺、桡骨侧 位影像,桡骨头与尺骨喙突有 局部重叠,尺骨和桡骨远端约 1/3互相重叠;骨小梁清晰显示, 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第六页,共七页。
内容总结
【摄影目的】观察尺、桡骨骨质及软组织正位形态和骨质情况。【摄影目的】观察尺、桡骨 骨质及软组织正位形态和骨质情况。【中心线】 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垂直射入。骨小梁清晰显 示,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摄影目的】观察尺、桡骨骨质及软组织侧位形态和骨质情况。【中 心线】中关 节、腕关节正位影像,近端桡骨粗 隆与尺骨少量重叠;骨小梁清晰显 示,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第三页,共七页。
10前臂侧位
【摄影目的】观察尺、桡骨骨质及软组织侧位形态和骨质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一端,被检侧肘部弯曲约成 90°角,手呈侧位,前臂尺侧紧贴IR,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 高度,前臂长轴与IR长轴平行,前臂侧位中点置于IR中心。
第七页,共七页。
《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课件:第三节:X线摄影体表定位标志

体表定位标志
三、腹部体表定位标志
常采用“九区分法”:即用两条水平线和两 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九个区。上水平线为经 过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为 经过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 别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 和右锁骨中线与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 所分的九个区,上部为腹上区、左季肋区和 右季肋区,中部为脐区、左腰区和右腰区, 下部为腹下区、左髂区和右髂区。
侧面定位标志 肩胛上角
肩胛下角
剑突末端与肚脐连线中点
脐上3cm 脐 脐下3cm 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耻骨联合
肋弓下缘(最低点) 髂嵴 髂嵴下3cm
体表定位标志
四、脊柱体表定位标志:
体表定位标志
五、头颅体表定位标志
颅骨形态结构复杂,相互重叠。在X线摄影 中须根据体表定位点、线、面,准确地摆放 头颅的体位及 中心线入射点(中心点)。
体表定位标志
一、四肢体表定位标志:
11、内踝:胫骨远端踝关节内侧的突起。 12、外踝:腓骨远端踝关节外侧的突起。 13、胫骨粗隆:胫骨上端前缘的突起。 14、髌骨:膝关节前方可活动的骨骼。 15、股骨内上髁:膝关节内上方的突起。 16、股骨外上髁:膝关节外上方的突起。 17、腓骨小头:膝关节外下方可扪及的突起。 18、髂嵴:髂骨最高处的突起,平第4腰椎棘突高度。 19、髂前上棘:髂骨前上方的突起,平第2骶椎高度。 20、股骨大粗隆:股骨上端外侧的突起,平耻骨联合高度
体表定位标志
五、头颅体表定位标志
1、定位点 (1)眉间:两侧眉弓的内侧端之间,称为眉间。 (2)鼻根:鼻骨与额骨相接处,称为鼻根。 (3)外耳孔:耳屏对面的椭圆形孔,称外耳孔。 (4)枕外隆凸:枕骨外面的中部隆起,称为枕外隆凸。 (5)乳突尖:耳后颞骨乳突部向下呈乳头尖状。 (6)下颌角:下颌骨的后缘与下缘相会处形成的钝角称为下 颌角。
浅谈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摄影体位教学

(4)要注意教法的灵活运用,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自学,善于总结归纳,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5)方法简单,操作性强,只要明确方向,抓住主题,理清思路,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就能上好每一堂课。
(6)教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轻松。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实质上就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因此,要从根本上促进高等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1]。
“七步教学法”主要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为切入点,立足2种能力的发展,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性。
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教学能力建设,这是高等医学院校内涵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提高高等医学院校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更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2]。
因此,我们应不断深究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能力”相关要素的研究,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有效实施这一教学方法,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目的[3]。
参考文献:[1]罗祖并.教育学问题教学:涵义、价值与操作[J].高等教育研究,2010(3):71~75.[2]陈向平,吉飞.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54~56.[3]马必学,刘晓欢.提升教学力,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8(21):44~46.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随着医学影像的迅速发展,CT 、MRI 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但都未能取代历史悠久的摄影检查,摄影检查仍是目前最方便、最快捷的检查手段。
看似简单的摄影体位要做到精准并不容易。
现将我校摄影体位教学特点总结如下。
1重视系统解剖是掌握摄影体位的基础系统解剖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基础,掌握每一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是学好摄影体位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摄影体位质量的基础。
摄影体位不仅要求对每一脏器、每一骨骼的形态结构非常熟悉,而且要对临近器官有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通过摄影正确显示病变及其范围,确定摄影时使用的胶片尺寸及摄影条件。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之摄影位置学PPT课件

股部前后位照片
• ①显示股骨及邻近关 节正位影像。
• ②股部软组织影像显 示良好。
股部侧位摄影要点
• ①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 • ②被检侧膝部屈曲约呈135°角,股部外侧靠近
床面,对侧髋部和膝部屈曲并置于被检侧下肢 的前方。 • ③股部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 • ④中心线对准股部中点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暗盒。 • ③小腿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 • ④中心线对准小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胶
片。
小腿侧位体位示意图
小腿侧位照片
• ①显示胫、腓骨及邻 近关节侧位影像。
• ②软组织影像清楚。
膝关节前后位摄影要点
• ①被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床上。 • ②被检侧下肢伸直且稍内旋,足尖向上,
蝈窝靠近暗盒。 • ③髌骨下缘置于照射野中心。 • ④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垂直暗盒射入胶
贴探测器或床面。 • ③对侧肩部垫高,使身体保持稳定。 • ④向头侧倾斜15°角,经锁骨中点射入探测器
中心。
锁骨前后位体位示意图
锁骨前后位照片
• ①显示锁骨正位影像。 • ②肩锁关节及胸锁关节影像显示清晰。
上肢其他摄影体位(讨论)
• 手侧位;手前后斜位;拇指前后位; • 拇指侧位;第2~5指骨后前位; • 第2~5指骨侧位;腕关节前后位; • 腕部尺偏位;腕关节前后斜位; • 肘部轴位;肱骨近端侧位;肩胛骨侧位; • 锁骨下上斜位;肩锁关节后前位。
• ②软组织影像显 示良好。
肘关节侧位摄影要点
• ①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 • ②被检侧肘关节屈曲约呈900角,尺侧在
下。 • ③肱骨内上髁置于照射野中心。 • ④中心线对准肱骨外上髁垂直暗盒射入
胶片。
肘关节侧位体位示意图
肘关节侧位照片
(医学PPT课件)x线常规体位的标准及规范

胸部正位
受检者面向并紧靠胸片架站立, 身体正中矢状面对准照射野中线, 并垂直胸片架面板
头稍后仰,前身下颌至于立体摄 影架颌拖上,使胸骨柄尽量贴近 胸片架
两手背分别置于髋部侧后,肘部 弯曲内旋,肩部下垂,锁骨成水 平位
3
• 照射野:上缘超出双肩峰 3cm,两侧含胸壁,下至第 12胸椎
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 被检侧手掌向下,平放于暗
盒上 手指伸直自然分开 第3掌骨头置于暗盒中心
15
• 中心线:对准第3掌骨 头垂直射入暗盒。
• 若同时摄取双手,中 心线经双手间的中点 射入暗盒中心。
• 摄影距离:75~100cm • 管电
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 被检侧手掌向下,桡侧抬高,
5
• 照射野:上缘平第七颈 椎,下缘平十二胸椎, 含前后胸壁
• 中心线:对准腋中线第 六胸椎水平垂直摄入暗 盒
• 摄影距离:180cm
• 管电压:125kv
.
6
颈椎正位
受检者仰卧在摄影床上或站立 于摄影架前,双上肢至于体侧
身体正中矢状面对准照射野中 线并垂直于暗盒
头稍后仰,使听鼻线垂直于暗 盒
第三跖骨基底部置于暗盆中心 暗盒长轴与足部长轴平行。
19
• 中心线:对准第三跖骨 基底部,与暗盒垂直
• 或对准第三跖骨基底部 ,向足跟部倾斜15°射 入暗盒,可使足部伸直 ,胫腓骨后移,以显示 关节间隙
• 摄影距离:75~100cm • 管电压:50~60kv
20
足斜位
被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 对侧下肢伸直,被检侧膝部弯
29
• 照射野:包括尺桡骨 远端和掌骨近端
• 中心线:对准桡骨茎 突连线中点垂直射入 暗盒
《医学影像技术》PPT课件

影像。
2、造影检查 → 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周围 → 人为形成密度
差 → 形成影像。造影检查明显扩大了X线检查范围。
3、对比剂分易被X线穿透和不易被X线穿透两大类。
↓
↓
阴性造影剂
阳性造影剂
↓
↓
氧气、二氧化碳 钡剂、碘剂
4、对比剂引入人体内方法有直接引入(逆行造影、经皮肝穿
等)和生理积聚(如IVP、胆道静脉造影等),使用对比剂
第四代:探测器数目增加到一千个以上,并固定在扫描架四周,仅球 管绕患者旋转(即旋转固定式),并多采用滑环技术,使扫 描进一步缩短,并且可以进行螺旋扫描。
第五代:即超高速CT,采用电子枪结构,在扫描速度上有飞跃发展,
1秒内可扫描17层,故尤其适用于心脏动态检查,此外,还能
进行血流量的测定,三维图像重建,电影动态摄影,功能诊
a
6
a
7
2、高千伏摄影 (High kilovolt photography) (1)120KV↑,∵散射线 ↑,∴采用12:1↑滤线 栅和r值↑的X线胶片, mAs量↓,辐射线量↓。 (2)常用于胸部、心脏、胸 部肿块的检查。
a
8
•
• 3、软X线摄影(Soft X-ray photography)
宫等能很好地显示其内部结构和微小的病变、病灶、窗宽、窗位的
随意调节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需要的组织结构,使病灶显示最隹。 检查方法简便,快捷、无痛苦、无创伤,在放射领域中很快得到了 迅速发展,应用面也越来越广。
五、缺点(Defect)
1、含有放射线;
2、曝光总时间较长,易产生运动性伪影;
3、空间分辨率较差,有部分容积效应;
应注意药物反应。
a
21
医学影像技术基本体位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基本体位第一部分头颅部检查前准备:①认真阅读申请单,明确X线摄影的部位和要求;②核对病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判断是否需要进行X线检查;③依据病人和X 线摄影要求选择适当尺寸的X线探测器,标好片号、日期和左右;④与病人沟通,争取病人配合,衣物、头饰及耳环等影响摄影效果的物品需取下。
摄影距离:80-90cm摄影注意事项:①颅底骨折患者,不能摄取颏顶位颅底片,摄取头颅前后位及仰卧水平侧位;凹陷骨折采用切线位摄影;②一般使用虑线器,小部位可不用;③加强X线防护意识,用铅胶皮遮蔽眼及生殖器官,孕妇绝对禁止X线检查。
④乳突神经管摄影距离用45~50cm.颅骨后前位体位:俯卧,前额及鼻尖贴摄影床面,上肢弯曲,手扶床面,保持身体稳定。
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线重合并垂直。
听眦线垂直床面。
胶片上缘超过颅骨顶部,下缘超过颏部。
中心线:经枕外隆凸垂直射入探测器。
摄影目的:观察颅骨的骨质、对称性、骨板厚度及颅内情况。
颅骨侧位体位:俯卧,被检侧贴于摄影床面,被检侧上肢伸直放在身旁,对侧手扶床面,下肢自然弯曲,膝部支撑身体保持稳定。
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线与床面垂直。
中心线:经外耳孔向前2.5cm,再向上2.5cm处垂直射入。
摄影目的:观察颅骨的骨质、骨缝、颅内钙化、观察蝶鞍形态及大小。
汤氏位(TOWNE)体位:仰卧,头正中矢状面与摄影床中线一致并垂直。
下颏内收,使听眦线与床面垂直。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0°角,由前额部经两外耳孔连线中点相应高度射入。
摄影目的:颞骨岩部位与枕大孔两侧的颅骨汤氏位影像。
鼻骨侧位体位:同颅骨侧位,但应将鼻骨放在探测器中心。
中心线:经下1cm处垂直射入。
注意:鼻骨较薄,摄影条件应低于颅骨侧位。
摄影目的:鼻骨是否骨折及侧位影像。
乳突许氏位体位:俯卧,成颅骨侧位状。
被检侧乳突紧贴摄影床,耳廓前折,外耳孔置于床面中心处。
被检侧上肢伸直,对侧手扶床面,下肢自然弯曲,保持平稳。
医学影像技术学体位

1.头颅后前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双手放于头颅两侧,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听眦线与台面垂直。
2.头颅侧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耳部紧贴台面,被检侧上肢自然放于身旁,对侧屈肘支撑下颌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垂直于床面。
3.汤氏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颏部内收,双臂自然放于身旁,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听眦线与台面垂直4.眼眶后前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双手放于头颅两侧,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听眦线与台面垂直。
5.柯氏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颏部与鼻尖紧贴探测器,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垂直,使中心线与听眦线夹角为23°角,两侧外耳孔与摄影架等距。
6.瓦氏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双手扶住摄影架,头后仰,颏部接触探测器,鼻尖与探测器相距约0.5~1.5cm,听眦线与探测器成37°角。
7.面骨后前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后仰,颏部紧贴台面,鼻尖与台面相距约1~2.5cm,听眦线与台面成45°角。
8.下颌骨后前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双手放于头颅两侧,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头颅正中矢状线垂直探测器中线。
9.下颌骨侧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头转向被检侧并后仰,下颌骨紧贴探测器,患者尽可能闭口,上下牙咬合。
伸展颈部,避免颈椎和下巴重叠。
1.胸部后前位:被检者面向摄影架直立,双足分开,胸部紧靠摄影架,双手内旋放于两侧髂骨上,双肩、双臂、双肘贴紧摄影架,两肩放平,头稍后仰,下颌置于摄影架上缘,两腋中线与摄影架等距。
2.胸部侧位:被检者挺胸收腹侧立于摄影架前,被检测紧靠摄影架,双手弯曲高举抱头,使身体的冠状面与探测器垂直,胸壁前后缘与摄影架左右侧距离等宽。
3.胸部前弓位:被检者双足分开面向球管立于摄影架前30cm处,身体后仰,头稍向前弯曲,背部紧贴摄影架,身体冠状面与探测器呈45°角,双手内旋置于两侧髂骨上,双肘弯曲,双肩、双臂向前伸。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件:X线摄影方向、体位的基本知识及概念

第二节 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胸部后前位
心脏后前位
第二节 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二章 X线检查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第二节 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
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第二节 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一、X线摄影方向 X线摄影时,X线中心线投射于被检部位的方向
1. 矢状方向 X-ray中心线与人体矢状面平行的投射方向 前后方向(anteroposterior;A-P) 头部也叫额枕方向 后前方向(posteroanterior;P-A)
胫腓方向 腓胫方向
第二节 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3. 背底方向 X线束由足背射入,从足底射出。 4. 底背方向 X线束由足底射入,从足背射出。
第二节 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背底方向 底背方向
第二节 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三、头部摄影方向
4 俯卧位 被检者的面部及腹侧朝下,贴床面。身体矢状面及水平面(横断面) 与床面垂直,冠状面与床面平行,平卧于床面上。
5 侧卧位 被检者身体一侧朝下,贴床面上。身体矢状面与床面平行,冠状面 与床面垂直,侧卧于床面。左侧朝下为左侧卧位,右侧朝下为右侧 卧位。
第二节 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第二节 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立位 被检者的身体直立,垂直轴与地面垂直。 坐位 被检者的身体呈坐的姿势。躯干部分后仰时
称为半坐位(半卧位)
第二节 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立位
坐位
第二节 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标准放射线拍摄体位心脏课件

案例三
临床病例分析:结合临床病例, 分析心脏放射线图片的特点和解 读方法,以提高对心脏疾病的诊
断水平。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放射线拍摄体位心脏课件是医学影像学 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医生准确诊断心脏
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件中,我们学习了多种标准放射线 拍摄体位,包括胸片、侧位、斜位等, 这些体位可以展示心脏的形态、大小、
位置等信息。
通过对心脏的正常解剖和常见病变的讲 解,我们了解了各种心脏疾病的诊断方
法和技巧。
展望未来发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放射 线拍摄体位心脏课件将不断更新
和完善。
新技术如CT、MRI等的应用将 更加广泛,这些技术将提供更加
准确、全面的心脏信息。
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疾病的早 期发现和预防,通过更加精细的 影像学检查,为患者提供更加个
标准放射线拍摄体位心脏课 件
目 录
• 放射线基础 • 标准放射线拍摄体位 • 心脏放射线拍摄 • 心脏放射线图片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放射线基础
放射线概述
放射线的发现和起源
放射线在医学中的应 用价值
放射线的种类和特点
放射线设备
X光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CT、MRI等高级放射线设备的介绍
放射线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心脏放射线拍摄标准流程
预约和准备
说明在拍摄前需要进行的预约和准备 工作,如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采集基 本信息等。
拍摄过程
详细描述拍摄的过程,包括患者体位 的摆放、曝光参数的选择和图像的处 理等。
图像分析
介绍如何对拍摄的图像进行分析,以 诊断心脏疾病或评估心脏功能。
随访和报告
说明在拍摄后需要进行的患者随访和 出具报告的流程,包括报告的格式和 内容等。
(医学课件)体位幻灯片

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可 以发现疾病的线索和异常体征。
影像学检查
利用X线、超声、CT、MRI等影像 学检查,对内脏、肌肉、骨骼等方 面疾病进行诊断。
血液检查
通过测定血液中各种成分的量和比 例,可以诊断贫血、白血病、肝肾 功能异常等疾病。
心电图检查
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 肌梗死等疾病。
间孔变形缩小。
诊断结果:颈椎病。
案例二: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
患者症状
腰部疼痛、弯腰困难,下肢放 射性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
。
体位幻灯片表现
腰椎间盘向后方突出,压迫硬膜 囊,导致硬膜囊外脂肪消失。
诊断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
05
结论与展望
体位幻灯片在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性
1
医学影像学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体位幻灯片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
,同时也会不断探索新的应用领域。
未来体位幻灯片将更加注重图像质量、时间效率和智能化分析
03
,为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个人结论与建议
体位幻灯片在医学影像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 意义,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建议加强体位幻灯片的培训和应用,提高医生 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实践。
拍摄要点
根据检查部位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和曝光参数, 掌握正确的照射距离、焦距和曝光时间,以获得 清晰、对比度高的图像。
检查流程
确认受检者体位正确、曝光参数设置合理后进行 曝光,拍摄完成后对图像进行筛选和评估,根据 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和诊断分析。02Biblioteka 临床应用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体位幻灯片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脊柱、四肢骨折,脱位,结核,肿瘤,脊柱侧弯 ,神经肌肉病变,关节病变等。对于这些疾病,体位幻灯片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正 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技术学体位
1.头颅后前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双手放于头颅两侧,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听眦线与台面垂直。
2.头颅侧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耳部紧贴台面,被检侧上肢自然放于身旁,对侧屈肘支撑下颌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垂直于床面。
3.汤氏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颏部内收,双臂自然放于身旁,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听眦线与台面垂直
4.眼眶后前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双手放于头颅两侧,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听眦线与台面垂直。
5.柯氏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颏部与鼻尖紧贴探测器,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垂直,使中心线与听眦线夹角为23°角,两侧外耳孔与摄影架等距。
6.瓦氏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双手扶住摄影架,头后仰,颏部接触探测器,鼻尖与探测器相距约0.5~1.5cm,听眦线与探测器成37°角。
7.面骨后前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后仰,颏部紧贴台面,鼻尖与台面相距约1~2.5cm,听眦线与台面成45°角。
8.下颌骨后前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双手放于头颅两侧,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头颅正中矢状线垂直探测器中线。
9.下颌骨侧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头转向被检侧并后仰,下颌骨紧贴探测器,患者尽可能闭口,上下牙咬合。
伸展颈部,避免颈椎和下巴重叠。
1.胸部后前位:被检者面向摄影架直立,双足分开,胸部紧靠摄影架,双手内旋放于两侧髂骨上,双肩、双臂、双肘贴紧摄影架,两肩放平,头稍后仰,下颌置于摄影架上缘,两腋中线与摄影架等距。
2.胸部侧位:被检者挺胸收腹侧立于摄影架前,被检测紧靠摄影架,双手弯曲高举抱头,使身体的冠状面与探测器垂直,胸壁前后缘与摄影架左右侧距离等宽。
3.胸部前弓位:被检者双足分开面向球管立于摄影架前30cm处,身体后仰,头稍向前弯曲,背部紧贴摄影架,身体冠状面与探测器呈45°角,双手内旋置于两侧髂骨上,双肘弯曲,双肩、双臂向前伸。
4.心脏右前斜位:被检者右侧胸前壁紧贴摄影架,左臂抱头,右臂内旋并置于髋后,使冠状面与摄影架呈45°~55°角。
5.心脏左前斜位:被检者左侧胸前壁紧贴摄影架,右臂抱头,左臂内旋并置于髋后,使冠状面与探测器呈60°~65°角。
6.胸骨后前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台一边,俯身使胸骨紧贴台面并对探测器中心偏X线管一侧,两臂内旋置于身旁。
7.胸骨侧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双足分开站稳,下颌抬高,两臂背后交叉,两肩后倾,使胸骨前挺。
8.胸锁关节后前位:被检者直立于摄影架前,两臂自然放于身旁,双肩尽量内收,头稍后仰,颏部紧贴探测器。
9.膈上肋骨后前位:被检者面向摄影架直立,双足分开,胸部紧靠摄影架,双手内旋放于两侧髂骨上,双肩、双臂、双肘贴紧摄影架,两肩放平,头稍后仰,下颌置于摄影架上缘,两腋中线与摄影架等距。
10.膈下肋骨前后位:被检者直立于摄影架前,面向X线管,双手抱头,身体正中矢状面与摄影架正中线一致并垂直,背部紧贴探测器。
1.腹部仰卧前后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双手抱头,正中矢状面与床的中线平行。
2.腹部站立前后位:被检者面向X线管,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的中线重叠,背部紧贴摄影架,双上肢抱头。
3.膀胱前后位:被检者仰卧在摄影台上,下肢伸直,双手抱头。
4.骨盆前后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手抱头,双下肢伸直并内旋使两足拼拢。
1.寰椎、枢椎张口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稍后仰,枕外粗隆置于探测器中心上方2cm处,口尽量张大。
2.颈椎前后位:被检者直立于摄影架前,头部后仰,胶片上缘超出枕外粗隆。
3.颈椎侧位:被检者直立于摄影架前,头稍后仰,两肩尽量下垂,身体站稳,外耳孔平探测器上缘。
4.颈椎前后斜位:被检者直立于摄影架前,背向探测器,身体的冠状面与探测器成55°角,颏部内收,头部向被检侧外旋,使头部的矢状面与探测器平行。
5.胸椎前后位:被检者仰卧在摄影台上,背部贴紧台面,双臂自然放于身旁,双膝并拢,两足紧贴台面。
6.胸椎侧位: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双手抱头,双髋、双膝弯曲,脊椎与床中线平行。
7.腰椎前后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髋、双膝弯曲,背部紧贴床面,双手自然放于身旁。
8.腰椎侧位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双臂弯曲抱头,双膝弯曲且拼拢,使脊柱长轴与台面平行,背侧垂直台面
9.腰椎前后斜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倾斜,被检侧背部紧靠台面,对侧抬高,使冠状面与床面成45°角,被检侧下肢弯曲,对侧伸直,双手抱头。
10.骶椎前后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膝稍并拢,两臂自然放于身旁。
11.骶椎侧位: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双手抱头,两膝并齐弯曲,背部与床面垂直。
12.尾椎前后位:被检者仰卧在摄影台上,两臂自然放于身旁,双下肢并拢。
13.尾骨侧位: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两膝部稍弯曲,背部垂直于床面,尾骨对准床面中心。
1.手后前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台前,被检侧手平放在探测器上,各指伸直均匀展开,掌心向下,第3掌骨头置于照片中心。
2.手后前斜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台前,手掌向内倾斜,第5掌骨紧贴探测器,使手掌与探测器成45°角,各指均匀分开稍弯曲,第3掌骨头置于探测器中心。
3.腕关节后前位:被检侧前臂弯曲,手呈半握拳状,掌面向下,腕关节置于探测器中心。
4.腕关节侧位:被检侧前臂弯曲,第5掌骨和前臂尺侧紧靠探测器。
手掌后倾约10°角。
5.腕关节尺偏位:被检侧前臂伸直,掌面向下并尽量偏向尺侧,腕关节置于探测器中心。
6.尺桡骨前后位:被检侧前臂伸直,掌面向上,背面紧靠探测器。
7.尺桡骨侧位:被检侧肘部弯曲成直角,尺侧在下,拇指朝上。
8.肘关节前后位:被检者正面坐于摄影台旁,被检侧前臂伸直,掌面向上,肩部放低,肘关节背部紧靠探测器。
9.肘关节侧位:被检侧肘部弯曲成直角,桡侧在上,拇指向上。
肩部尽量放低使肘部紧贴探测器。
10.肱骨前后位: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者手臂伸直,向外展20~30°角,掌面向上。
11.肱骨侧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肘关节弯曲内转成侧位,屈肘呈直角,掌心置于腹上。
12.肩关节前后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上肢伸直并外展,掌心向前。
身体旋转,对侧肩关节离开探测器向前倾斜15°角,被检侧肩部紧贴摄影架。
13.肩关节侧位:被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被检侧上肢自然下垂并紧贴探测器,对侧上臂环手抱头,尽量使对侧肩部上移,使两侧肩关节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14.锁骨后前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被检侧上肢内旋,掌心向上,头向对侧偏转,锁骨紧贴探测器。
1.足前后位:被检者坐在摄影台上,被检侧膝关节弯曲,足底紧贴探测器。
2.足内斜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部弯曲向内倾斜,足底内缘紧贴探测器,足底与探测器呈30°—40°角。
3.跟骨轴位:被检者坐在摄影台上,被检者下肢伸直稍内旋,用绷带向后牵拉足部。
4.跟骨侧位:被检者坐在摄影床上。
被检侧足外侧紧靠探测器。
5.踝关节前后位:被检者坐在摄影床上,被检侧下肢伸直,足内旋10°角向上,踝关节稍跖屈。
6.踝关节侧位:被检者侧卧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下肢外侧在下呈侧位,外踝紧贴探测器。
7.胫腓骨前后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足尖向上并稍内旋。
8.胫腓骨侧位:被检者侧卧在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外侧紧靠探测器。
9.膝关节前后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足尖向上并稍内旋。
10.膝关节侧位: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外侧紧靠探测器,膝关节弯曲120°—140°角,股骨与摄影台长轴平行。
11.髌骨轴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膝关节屈曲,探测器放在髌骨的下方。
髁部可绕一绷带牵拉,以保持膝关节屈曲角度稳定和下肢稳定。
膝关节屈曲角度大,大小腿之间的角度小于90°角时,中心线自上方垂直于探测器投射。
12.股骨前后位:被检者仰卧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足尖内旋,股骨紧贴探测器。
13.股骨侧位:被检者仰卧摄影台上,将对侧臀部垫高,被检侧外转成侧位,股骨外侧紧靠探测器。
14.髋关节前后位:被检者仰卧摄影台上,双下肢伸直并内旋,两足跟分开,足尖并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