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_百度文库

合集下载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而”字的用法 1.表示并列关系 2.表示递进关系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示承接关系
4.表示转折关系 5.表示假设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6.表示修饰关系
“面山而居”
“以”字的用法 1.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介词,相当于“用”。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介词,相当于“把、拿”。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4.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 “因此”。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 是
) ) )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3.通过“之”提宾。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用“唯„„是„„”的格式提宾,强调对象的一 致性。 惟命是从 唯才是举 唯利是图 5.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于”字用法 之于蓝 (2)而青于蓝 而寒于水 3.引介动作对象,不译 (3)善假于物也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介词,到 5.介词,表被动,被 (5)暴见于王 受制于人 (6)其一犬坐于前 6.介词,在 (7)告之于帝 7.介词,向 (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8.介词,对 (9)曹操比于袁绍 9.介词,和、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兼词,于此 助词,不译

且焉置土石 兼词,于何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代词,代 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这件事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九年级下册《公输》一、倒装句1、起于鲁2、宋何罪之有?3、吾既已言之王矣4、胡不见我于王?二、省略句1、知而不争2、然胡不已乎?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4、必为有窃疾矣5、于就是见公输盘6、虽杀臣,不能绝也。

7、将以攻宋三、判断句1、此为何若人?2、必为有窃疾矣3、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4、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省略句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省略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被动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鱼我所欲也》一、、省略句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二、倒装句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三、判断句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一、省略句1、对曰:“小惠……”2、问:“何以战”3、必以分人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请见6、又何间焉?7、乃入见8、小惠未徧9、可以一战二、倒装句1、何以战2、战于长勺三、判断句1、夫战,勇气也。

2、忠之属也3、夫大国,难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倒装句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君美甚3、吾孰与徐公美?4、问之客曰5、又弗如远甚。

6、欲有求于我也7、忌不自信。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9、皆以美于徐公10、能谤讥于市朝11、皆朝于齐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二、省略句1、与坐谈,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于就是入朝见威王5、皆以美于徐公6、问之客曰7、能谤讥于市朝三、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

也有人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之所以将上述七种句式称为特殊句式,是因为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一)判断句现代汉语中,主要依靠主谓之间的判断动词"是"来构成判断句。

这种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中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一般都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 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石钟山记》)2. 主语后面没有"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

例3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例4 生,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3. 谓语后面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5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例6 是必射雕者也。

(《李将军列传》)4. 用"为""乃""则""即""诚""非""素""皆"来表示判断。

例7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例8 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例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10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o项羽本纪》)例1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例12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例13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5. 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5.省略介词──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样的否定副词主要有“不”、“毋”(“无”)、 “未”、“莫”。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 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 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 之战》)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战》)
3.省略动词宾语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及一些常见的固定用法..这是翻译文言文的重点;凡被翻译的文句中有这些句式和用法;基本上都是要作为得分点考查的;必须牢牢掌握..不但要记住一定量的常见句式、用法;而且要死死记住它们的对照翻译..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臣本布衣..⑤且相如素贱人..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4.用“……;……”表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二、被动句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上⑵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⑶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⑷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⑸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⑹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3、用“见”或“见……于……”“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例如:⑺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⑻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⑼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例如:⑽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⑾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⑿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⒀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被兵势所逼耳..”资治通鉴⒁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补充1、主语的省略例如: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省修饰语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屠惧;投之以骨..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6、分句的省略..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省略句总结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四、倒装句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袁宏道虎丘记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二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沛公安在鸿门宴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唯惟……是”、“唯惟……之”将宾语提前;强调宾语..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成语:惟命是听;惟利是图;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当臣之临河持竿时;心无杂虑;唯鱼念之列子.汤问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史记.周本纪5、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其……之谓矣”这类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这就叫……啊”..用这种格式;就表达方式来说;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用这种格式;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一个典故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到许多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三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四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五主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五、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所……的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11.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5. ……非……欤:……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17.顾……哉: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8.独……耶乎:难道……吗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三表示感叹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耳:只不过……罢了①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24.……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①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四表示揣度25.无乃……与:恐怕……吧、只怕……吧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26.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该不是……吧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27.其……欤兼表反问:难道……吗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28.……庶几……欤:……或许……吧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五表示选择29.与其……孰若……:与其……不如……①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30.……欤耶;……欤耶:是……还是……呢①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31.其……其……也:是……还是……呢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六表设问:32.何者、何则:为什么呢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七表陈述语气33、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①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溪诗序34、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35、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原因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36、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①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37.比及:等到……的时候①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皙……侍坐八连词42.诚……则……: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43、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例: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45.向使:假如;如果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六国论46.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47.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②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48.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①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九复音虚词49、得以:能够例: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五人墓碑记50、俄而:不久;一会儿例: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51、而况:何况;况且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52、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例: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53、既而:随后;不久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54、既……且……:又……又……例: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55.可得:可以;可能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56.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57.乃尔:竟然如此;这样例:何其相似乃尔..58.且夫:再说;而且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59.是故:所以;因此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60.是以:所以;因此;因而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61.所谓:所说的;所认为例: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62.未尝:从来没有;不曾例: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63.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64.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例: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65.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例: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山市66.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例: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67.无庸:不用;无须例: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68.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例: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69.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70.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例: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71.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72.以故:所以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73.以……故:因为……的缘故例: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74.以……为……:认为……是……;把……当作……①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75.以至于:一直到;结果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76.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例: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77.于是:对……;然后就;于是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78.……之谓也: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79.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①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三、倒装句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主谓倒置
特殊句式
18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 (余、吾、尔、自、之、是)+动
典型例题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特殊句式 19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 宾语代词前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 “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 “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特殊句式
20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1)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动 典型例题
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 项是 答案: A A.吾属今为之虏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 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 B项副词“则”构成判断; C项“……者,……也”构成判断; D项“……者也”构成判断。
特殊句式 17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 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 10、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齐 策》) 1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12、宴婴,齐之喜辞者也。(《宴子使楚》)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 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 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夫晋,何厌之有? 3、唯命是从 4、唯利是图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夫晋,何厌之有? 3、唯命是从 4、唯利是图
不知句读、不解惑 有何厌 唯从命 唯图利
结论三:用 “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 “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5、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句式特点:……者,……也
2、D
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状语 ——中心语 飞快地跑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的 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 “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③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陆离之长铗、崔嵬之切云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三
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尝遗余核舟一。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③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尝遗余核舟一。
一(只)核舟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高中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讲解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 宾语前置
倒装句
(二)定语后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置

七年级文言文特殊句式

七年级文言文特殊句式

七年级文言文特殊句式
1.倒装句:主谓语序颠倒,一般用于疑问句或强调句。

例句:何谓文言?文言何谓?
2. 并列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并列在一起,常用“而、且、亦、及”等词连接。

例句:彼其之谓甚矣,而吾亦知兹之为甚也。

3. 状语从句:在主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

例句:夫以众筹之力而成大事者,必有集思广益之人焉。

4. 定语从句:在主句中充当定语的从句。

例句:余尝闻之,食色性也,财色命也。

5. 主谓宾补结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一个宾语和一个宾语补足语,用于表示某种状态或感觉。

例句:吾不佞,何以知之?
6. 虚拟语气:用于表示假设、愿望或建议等语气,一般用“虽……而”、“愿……”、“宁……而”等词引导。

例句:虽有天下之美,不如家之乐。

7. 反问句: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例句:岂独我欲行此耶?汝亦欲之?
- 1 -。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2.句式特点二:介词“于……”构成介宾短语,后置 3.句式特点三:介词“乎……”构成介宾短语,后置
注意: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 “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 介词结构后置。
巩固练习 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状语后置句
1.佚之狐言于郑伯
状语后置句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什么是状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作状语的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 宾词组等常用在谓语后面,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就 是状语后置。
因此,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把谓语后面的 状语移到谓语前面。
〈补〉得
﹙定﹚的 主语﹝状﹞地 +谓语 ﹙定﹚的 +宾语
(状语后置)
思考:状语后置句有 怎么样的结构特点?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被动句
4.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定语后置
什么是定语? 句子成分
(定语)主语 状语
+补谓语语
+宾语
(定语)
补语
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
特征的。主要有形容词, 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
动词不定式(短语)、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
被动句的类型
例句
“于”字句:谓语+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见”字句:见+谓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受”字句:受+谓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
语+于
之战》)
“为”字句:为+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为……所”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第一篇: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者,……也。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②……也。

环滁皆山也。

③……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2、【被动句】①为……所……(周初年少时)为乡里所患。

《周处》②……为……。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3、【省略句】①主语省略。

乃大惊,闻所从来。

具答之。

《桃花源记》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宾语省略。

备曰:“君与【】俱来。

”《隆中对》4【倒装句】①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②状语后置。

(备)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③宾语后置。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④宾语前置。

疑问句:何苦而不平?(苦:愁)何陋之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否定句:彼不我恩也。

时人莫之许也。

固定格式:唯利是图。

文言虚词集释中考考纲要求掌握的8个文言虚词:其、为、以、于、乃、之、且、故1、【其】①第三人称代词:公将战,曹谇请见。

其乡人曰(他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桃花源记》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他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齐军的)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他的)②指示代词: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那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的)既克,公问其故。

(其中的)③语气词: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不译)安陵君其许寡人?(祈使语气,可,该)(安陵君可要答应寡人啊?)2、【为】①动词: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表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是)此(孙权)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作为)②介词,表示被动(周处)为乡里所患。

(被)贤能为之(孙权)用。

(被)③介词,表示对象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给,替)3、【以】①介词,译为拿、用、把、凭(借)、因、按照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一、破折句破折句是指将词、短句用逗号、顿号等破折号隔开的句子,以突出某一词语或短语的语气、语义或情感色彩。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破折句有两种形式:断续和对偶。

断续的破折句多见于古经史文献之中,用于强调重要内容或表达强烈的情感。

例如《孙子兵法》中:“人马大急,不得安息。

”这样的句式破折明显,节奏感强烈,使读者感受到紧迫感和紧张气氛。

对偶的破折句则更常用于文赋、诗歌等较为文学化的文体中。

例如《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夫为人者,知其一也;不为人者,亦知其一也。

”这句话中,通过对偶的结构和语义上的转折,使文辞更加优美,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将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连续使用,以起到强调、对比或扩大语气的作用。

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常用于修辞手法中,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排比句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这些成分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例如《红楼梦》中的“不等闲百废待兴,中原风雨过眼云烟。

”这句话通过“不等闲”和“中原”、“百废待兴”和“风雨过眼云烟”这两组对仗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对事物的态度和色彩。

排比句也可以采用三段式的结构,用于对比或形容事物的特点。

例如《资治通鉴》中的“既雕彼苍穹,为日月所长。

既摧彼玉山,为泰山所小。

”这句话通过三个并列的动词(雕、摧、为)和两组对偶的词语(苍穹、日月;玉山、泰山),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宏大和伟岸的描述。

三、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问句形式表达肯定、否定或反诘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反问句常用于修辞、质问或反驳的目的,使文章更加有张力和争议。

反问句常常以“难道……?”、“岂非……?”等开头,以表达作者的疑问或反对态度。

例如《缀异记》中的“岂非攘臂狂言,犯上之罪?”这句话通过反问句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某人言行的质疑和批评。

反问句也可以通过反问的方式提出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韩非子·喻老》中的“人贫自困,天谁困之?”通过这样的反问句,引发了关于人与天命、贫穷与困境之间关系的思考。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3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4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宾语前置练习题1、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3、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4、沛公安在同上5、子何恃而往彭端淑为学6、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7、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9、唯利是图二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四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疑问词常见的疑问词有“何”、“安”、“乌”、“为”、“哉”、“奚”、“乎”、“耶”等例句“又安干毒耶”又怎么干去怨恨呢“尔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为何人哉”是什么人“夫子奚不时来观乎”您为什么不时常来参观呢“然则何时而乐耶”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见……于相当于被动句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宾语的省略例如:民说之;使之王天下……介词的省略例如:方柯玩游戏于网吧..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谋..同上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2024年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2024年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2024年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一、倒装句型1. 省略主语的倒装句型省略主语的倒装句型主要用于表示某种特定的语境或者强调动作的主语,其基本结构为:谓语-补语-动词不定式(或名词短语)。

例句:时至今日,仍以启蒙思想贯穿于我国教育事业。

贫穷不一定是生活的败笔,贫从口出才是真正的贫。

2. 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常常用于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其基本结构为:动词-宾语-主语。

例句:屈原怀才不遇,自比干将之才。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3. 状语前置的倒装句型状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常常用于突出状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的状语中,其基本结构为:状语-谓语-主语-宾语。

例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战士们卯足了劲儿,挺直了胸膛,起飞了。

二、比拟句型1. 以“如”字开头的比拟句型以“如”字开头的比拟句型常常用于比喻,表示两个相似之物的关系,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

例句:人生如大江,浩荡无涯,浸润在泥洼中。

国家如母亲,精心呵护着每一位子民。

2. 以“犹如”结尾的比拟句型以“犹如”结尾的比拟句型常常用于比喻,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度,可形容事物的形态、状态、特征等。

例句:花开喷雨犹如天地喷雨,骄阳似火。

她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温暖而又亲切。

三、强调句型1. 以“正是”开头的强调句型以“正是”开头的强调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具体事物进行强调,加强语气,让读者更加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例句:正是品德高尚才能受人敬佩。

正是团结的力量能够击败一切敌人。

2. 以“何其”开头的强调句型以“何其”开头的强调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情况或事物的描述,表达出作者的感慨和赞叹之情。

例句:何其美丽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着生命的力量。

何其伟大的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假设句型1. 以“若非”开头的假设句型以“若非”开头的假设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状况的假设,表示某种条件成立的前提下的可能结果。

例句:若非太阳不休息,何来春寒料峭?若非人民共同努力,国家繁荣富强将无从谈起。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古汉语(主要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1、判断句(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2、被动句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

禽,通擒)[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

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文言文各特殊句式

文言文各特殊句式

8、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今以钟磬置水中。 11、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2、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1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4、父母唯其疾之忧 15、又试之鸡,果如臣言
一、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惟兄嫂是依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何后之有?
疑问句
•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
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
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
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
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
举例子讲解。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贤哉,回也!( ) 2、君何以知燕王?( )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4、豫州今欲何至?( ) 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 6、会于西河外渑池( ) 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二、被 动 句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
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 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 动者、实施者。
• (一)、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 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
1. 哎呀呀,判断句大家得知道呀!就像“陈胜者,阳城人也”,这多明显就是在说陈胜是阳城人嘛!这就是判断句,是不是一下子就懂啦?
2. 嘿,还有被动句呢!像“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里的“为”不就表示被嘛,贤能的人被他任用,这就是被动句呀,很有趣吧?
3. 哇塞,宾语前置可别搞混啦!“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呀,把宾语“何陋”提到前面啦,就像把宝贝提前拿出来展示一样,记住没?
4. 呀,状语后置也很重要呢!比如“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于厅事之东北角”就是状语,放在后面啦,就好像把一个小装饰放在后面点缀,懂了吧?
5. 哟呵,主谓倒置也得了解呀!“甚矣,汝之不惠”,本来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把谓语“甚矣”放到前面啦,是不是挺特别的?
6. 嘿呀,省略句可得注意哦!“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就省略了很多内容呢,要自己去脑补呀,是不是像玩拼图一样有意思?
7. 哇哦,固定句式也有不少呢!像“如……何”“奈……何”,“若……何”,就表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就像一些特定的密码一样,记住就好啦!
8. 哎呀,还有定语后置呢!“马之千里者”,“千里”是定语,放到后面啦,就像把一个漂亮的标签贴在后面一样,挺好玩的吧?
9. 嘿,“其……之谓也”这种句式也要清楚呀!“其李将军之谓也”,这就是在说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是不是很形象?
10. 哇,“为……所”也是一种特殊句式哦!“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就是被秦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呀,就像被一股力量控制住一样,要记住哦!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文言特殊句式真的很有意思,掌握了它们,读文言文就会更轻松、更有趣啦!。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常见的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式。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也”式。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式。

这种判断句式“者”“也”都不用,即所谓意念上的判断句。

如:刘备,天下枭雄。

5.“……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7.用“是”作判断动词,在文言中时代比较晚且较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二)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即“见+谓语”式,有时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臣诚恐见欺于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表示被动,即“受+谓语”式。

如果需引出主动者,在谓语后加“于”构成“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如:胥之父兄为戮于楚。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这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用介词“被”引进主动者,这种被动形式与现代汉语一样,但不常见。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推断。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特殊句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特殊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读懂古代文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及相关例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者,……也”式这是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意思是陈胜是阳城人。

2、“……,……也”式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意思是作战,靠的是勇气。

3、“……者,……”式如:“粟者,民之所种。

”(《论积贮疏》)意思是粮食是百姓种的。

4、用“乃”“则”“即”“皆”“为”等词表示判断“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意思是应当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意思是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即”:“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

“皆”:“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意思是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意思是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二、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使得语言更加简洁。

1、省略主语例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这里省略了主语“渔人”。

2、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省略了谓语“鼓”。

3、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省略了宾语“之”,代指桃花源中的人。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省略了介词“于”。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详细分析如下:一、倒装句定(状—中心词”。

但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又如: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2.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

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

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之少年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之人马甚众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3.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就是“不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中“余”是宾语,“欺”是谓语动词,“不余欺”,欺余”。

又如:“大王来何操?”句中“操”是谓语动词,“何”是宾语,“何操”即“操何” 对于宾语前置句式判断方法如下:⑴判断方法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⑵判断方法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①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②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⑶判断方法之三:宾语前置的固定句式,一般为“唯......是......"、"惟......之......"或单用“之”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这种用法具有很明显的强调宾语的作用。

如:①唯利是图。

(图利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⑷判断方法之四: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4.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和“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

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闻”是谓语中心词,“于诸侯”意思是“在诸侯本来应该在“闻”前,现在后置了。

这就是典型的状语后在句中作状语修饰“闻”,之间”,置。

状语后置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判断方法之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

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2判断方法之二: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

如:①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3判断方法之三: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位于动词之后时,“乎”的意思相当一般作后置的状语。

如:于“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②名垂乎后世。

(于后世名垂二、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语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语意被动句。

先看有标志的被动句。

其判断方法有四种。

1.判断方法之一:“于”字被动句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判断方法之二:“见”字被动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判断方法之三:“为”字被动句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判断方法之四:“受”字被动句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对于无标志的被动句,主要从句意上来推断。

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句意是:归附曹操的荆州之民,是被曹操大军的威势逼迫所致罢了。

下面的例耳。

”,子都是如此:①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城池被攻陷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土地一天天被削弱,被切割三、判断句所谓判断句是指用判断动词“是”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文言文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往往用一些标志词语来表示。

所以,掌握了这些表示判断的标志性词语,再加上对句意的理解,就可以做出准确判断了。

1.判断方法之一:“……者,……也”判断句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也”判断句2.判断方法之二:“……,……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3.判断方法之三:“……者,……”判断句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判断方法之四:“……者也”判断句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5.判断方法之五:“是”字判断句文言早期“是”字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如:①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6.判断方法之六:句意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没有标志词语,只能根据句意来判断。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狼之国。

四、省略句所谓省略句,是指在一定的文言语境中,有些句子成份自然省略,不仅不影响表意,还能使语言更加简练,这种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如都有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更多,如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等。

下面分述之。

(一省主语:就是省略句子的主语成份,根据省略的类型不同,判断方法有三种。

1.判断方法之一:承前省主语这种省略句是指前一句有主语,后一句的主语与前一句相同,就可以省略。

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2.判断方法之二:蒙后省主语同一句话中,后面出现主语,前面的可以省略。

如: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问:“(3.判断方法之三:对话省主语就是在对话过程中,主语已经很明确了,可以省略。

廉将军不若公曰:“(①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秦王也。

”事]甚急。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二省谓语:就是省略句子成份中的谓语。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

(三省宾语:即省略句子成份中的宾语,从而使语言更简洁。

例如:①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投(之以骨。

(四省介词:即省略句子中的介词,省略不会引起歧义,还能使句子简洁。

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②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五、固定句式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这种固定句式形式稳定、表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掌握这些句式,对于阅读理解文言文非常有帮助。

下面作一详细解说。

1.“……之谓也”方法指导:此句式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如:“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可译为:(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2.“所以”方法指导:此句式用法有二: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B.表凭借、依靠、方法、工具,译为:“用来……的(人、事或物”。

如: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3.“何所”方法指导:“何所”是“所……者为何”的倒装,译为“……的(人、事、物是……”如: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呢?4.“有所……”、“无所……”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含义相反,可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如: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5.“如……何”、“若……何”、“奈……何”、“奈之何”方法指导:这四种句式用法和意思相近,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②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兮奈若何?(乌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唯……是……”6.“唯……之……” 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①唯弈秋之为听。

——听从弈秋的教导。

②唯命是从——听从命令。

7.“得无……乎”、“得非……乎”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均表反问或揣测疑问语气。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恐怕是……吧”。

如: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吗?8.“无乃……乎”方法指导:表示委婉的揣测疑问语气。

可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

如: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9.“……孰与……”方法指导:表比较,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

如: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