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基础知识比色法
生化分析仪原理-比色法(朗伯-比尔定律

吸光系数的影响因素:
入射波长、温度、吸光物质性质、溶剂等
吸光系数常有三种表示方式: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现象 该定律在一个均匀的体系中,吸光物质的浓度不变时, 吸光度A与液层厚度b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普遍成立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吸光度A和浓度c之间的线性关系 有时会失效,出现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现象,是个 有限的定律。
引起偏离的因素
(1)吸光物质浓度:Lambert-Beer定律通常只适用于稀溶液。当c > 0.01 mol/L时,吸光粒子彼此靠近,粒子的 电荷分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单个粒子独立吸收特定波长光的能力,导致对比尔定律的偏离。当c < 0.01 mol/L 时,一般对分子间的相互影响可忽略不计。
透光率
It T = 两边取负对数
I0
我们将透射光与入射光的比值T称为透光率,T 越小,光吸收能力越强,T越大,物质光吸 收能力越大。
为了表示物质吸收光的强度,我们用吸光度A来表示,将公式两边取负对数得
公式 2
A= -lg (T)=lg(1/T)=lg(I0/It)
公式 2是吸光度A的定义式,A值越大,表明物质对光的吸收越大
原子吸收光谱法
特点: 1.灵敏度较高 2.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 3.选择性较强 4.仪器设备较简单,操作易掌握。 5.应用范围广
2.3 紫外可见光光度法基本理论 光的基本性质:光的基本性质光是一种电磁波,又表现为光子束流。
光的波粒二象性:
E=hv=hc/λ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构建细胞结构、调节生理功能等重要作用。
因此,准确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对于生物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及其原理。
一、比色法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与某些特定试剂形成显色物,根据显色物的光吸收特性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1. 低里氏法低里氏法是一种经典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试剂双硫苏三唑酮(DTNB)与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残基反应产生黄色的二硫苏三唑,然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412nm处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2. 伯杰法伯杰法是一种基于酪蛋白与浊度试剂金霉素的显色反应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酪蛋白与金霉素结合形成沉淀,通过比色法测定沉淀的光吸收度,再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3. 白蛋白-酷伊斯基(BCA)法BCA法是一种常用的高灵敏度蛋白质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与BCA试剂中的铜离子络合生成紫色的离子螯合物,通过比色法测定在562nm处的光吸收度,再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二、光谱法光谱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特性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1. 紫外吸收法紫外吸收法根据蛋白质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在紫外光区域(200-400nm)的吸收特性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蛋白质溶液在280nm处的吸光度,再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2. 近红外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是一种无损、非破坏性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溶液在近红外光区域(700-2500nm)的吸收特性与其含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近红外光谱仪获取蛋白质溶液的光谱图像,然后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标准模型,通过光谱图像预测蛋白质的含量。
三、生化分析法生化分析法是一种利用生化技术和仪器设备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酶法和比色法

酶法和比色法是两种常用的生化分析方法,用于检测和定量样品中的特定物质。
酶法:酶法利用了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高度特异性和高效性。
例如,在医学检验或食品工业中,通过酶催化的特定生化反应来测定样品中的某种化合物含量。
如上文提到的甘油三酯测定,就是先用脂肪酶将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然后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可被检测的产物,以此计算甘油三酯的量。
比色法:比色法是一种光学分析方法,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特性,通过比较溶液颜色深浅变化来测定溶液中特定成分的浓度。
当酶法和其他化学反应产生的物质具有颜色或者能与显色剂反应产生颜色时,就可以应用比色法进行测量。
比如尿酸测定试剂盒采用酶比色法,即通过酶催化反应后生成的颜色强度与尿酸含量成一定比例关系,从而间接测得尿酸浓度。
生化分析技术的种类及其原理

生化分析技术的种类及其原理生化分析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领域的技术,主要通过对生物体内化学反应进行分析,来揭示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情况等。
现代生化分析技术种类繁多,不同的技术具有不同的优劣点和适应范围。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常用的生化分析技术及其原理。
1.光度法光度法是一种常见的分析技术,主要通过测量溶液的吸光度来判断其中某一化学组分的含量。
光度法的原理是,当光通过含有溶质的溶液时,会被溶质吸收,而溶质吸收光的强度与其浓度成正比。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溶液吸收光的强度来计算其中化学物质的含量,从而实现溶液中某个成分的量的测定。
2.比色法比色法也是一种利用溶液的吸光度进行分析的技术,与光度法相似。
比色法的原理是,溶液的吸光度与其中每个化学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如果对比溶液的吸光度,就可以计算出其中某种化学成分的含量。
因此,比色法常常被用来检测蛋白质的含量。
3.电泳电泳技术也是生化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利用物质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差异来对不同物质进行分离和分析。
特别是在蛋白质分析中,电泳技术被广泛应用。
电泳技术的原理是,将物质置于电场中,不同量、不同形状、不同电荷的物质会受到不同的电场作用力,从而在分析设备中产生运动。
这种运动的速度取决于物质的大小和电荷,因此,不同的物质会在电泳中分别移动到不同位置,从而实现它们的分离和测定。
4.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是生化分析中的一种复杂的技术,它通过利用液相在调节压力、流速和溶液种类等条件下尽可能快地流过反应器,从而实现对物质的快速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的原理是,将物质溶于某种溶剂中,然后通过某种色谱柱对其进行分离,从而实现样品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离样品中的化合物,是当前生化分析中使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
以上就是生化分析技术的一些种类及其原理的介绍。
当然,目前在生化分析技术中,各种技术是互相结合使用的。
另外,由于生化分析技术通常需要更专业的设备和人员较高的技能水平,因此普通人不要随意尝试。
生化试验

实验一 分光光度计线性分辨范围测定一. 目的1.学习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掌握比色测定的基本操作方法。
2.掌握标准曲线的制作及分光光度计最佳测试浓度范围的确定。
二. 原理比色法是常用的生化分析方法。
利用分光光度计可以很方便地完成多种生物物质的定量分析。
比色法的理论基础是朗伯-比尔定律,其测定浓度范围要求在分光光度计线性分辨范围内。
光线的本质是电磁波的一种,有不同的波长。
肉眼可见的彩色光称为可见光,波长范围在400~750nm ;小于400nm 的光线称为紫外光;大于750nm 的光线称为红外光。
当光线通过透明溶液介质时,其辐射的波长有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透过,因此光线射出溶液之后,部分光波减少,这种光波的吸收和透过可用于某些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
图1 Lambert-Beer 定律示意图分光光度法依据Lambert-Beer 定律:II 0lg = KCL令A = II 0lg,T =0I I,则A = KCL ,A = -lgT其中:T :透光率A :吸光度(有时用光密度OD 表示)I : 透射光强度 I 0:入射光强度 K :吸收系数 L :溶液的光径长度 C :溶液的浓度从上式可以看出,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后,光波被吸收一部分,其吸收多少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和溶液厚度成正比,当入射光、吸收系数K 和溶液的光径长度L 不变时,吸光度A 与溶液的浓度C 成正比。
用标准曲线法,即可对未知样品做定量分析。
三. 实验材料及设备1. 仪器UV5200型分光光度计。
2.器材I 0IC L刻度试管:25mL×21;移液器:1mL×1;吸头几支;烧杯:250mL×2,50mL×1;洗耳球:2;滴管:2;移液管(白线):1 mL×1,2 mL×1,5 mL×1;洗瓶、试管架、移液管架:各1。
四. 试剂的配制0.01mol/L硫氰化铁(Fe (SCN)3)溶液:称取30.000g (过量)KSCN和27.05g FeCl3·6H2O,加入2.5mol/L HCl 100mL,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0mL(经验提示:保质期1星期)。
化学实验知识:比色法测定有机化合物含量的实验方法

化学实验知识:比色法测定有机化合物含量的实验方法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实验方法,用于测定溶液中有机化合物的含量。
在比色法中,通过比较溶液的颜色和已知浓度标准溶液的颜色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浓度。
比色法在实验室中应用广泛,可以用于测定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包括有机酸、有机碱、有机醇等。
比色法测定有机化合物含量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制备标准曲线、样品处理、测定吸光度和计算含量等步骤。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比色法测定有机化合物含量的实验方法,以及实验中需注意的一些关键点。
一、制备标准曲线1.选择标准物质首先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标准物质,用于制备标准溶液。
标准物质应该是纯度高、稳定性好且易于得到的物质。
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已知浓度的有机化合物标准品作为标准物质。
2.制备标准溶液将选定的标准物质溶解于适量的溶剂中,配制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等浓度级数逐渐稀释的方法来制备标准溶液。
制备好的标准溶液应该尽快保存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中,以免发生挥发或降解。
3.绘制标准曲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分别测定其吸光度,并绘制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是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为线性关系。
通过绘制标准曲线,可以用样品的吸光度值推算出其浓度,从而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含量。
二、样品处理1.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确保样品的溶解度足够高,以便后续测定。
有时样品的溶解度不高,可以适量稀释后再进行测定,但需注意稀释倍数。
2.样品处理有些样品中可能会存在干扰物质,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消除干扰。
可以采用沉淀、萃取、结晶等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去除干扰物质。
处理后的样品应该与标准溶液一样,溶解在同一种溶剂中,以确保测定条件的一致性。
三、测定吸光度1.色谱仪的选择比色法测定有机化合物含量通常采用分光光度计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来测定吸光度。
在选择仪器时,应注意选择波长范围广、分辨率高、灵敏度好的仪器。
2.光度计校准在测定吸光度前,需要进行光度计的校准。
生化检验基础知识100条

生化检验基础知识100条1.18世纪后期提出了第一个肿瘤标志物是:β2-微球蛋白。
2.盛血试管是测定电解质的最佳选择:肝素抗凝管。
3.推荐血糖测定的抗凝管:草酸钾/氟化钠抗凝管。
4.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的尿液防腐剂:浓盐酸。
5.用于尿钾、钠、钙、糖、氨基酸等测定的尿液防腐剂:麝香草酚。
6.血清生化结果是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
7.实验室常用制备纯水的方法:蒸馏法。
8.可享二级甚至一级纯水的制取方法:混合提纯系统。
9.临床实验室用水,通常采用:ⅱ级水。
10.ⅲ级水用于:仪器、器皿的自来水清洁后冲洗。
11.关于清洁液的采用叙述错误的就是:如果清洁液变为黑色,再加入适量的重铬酸钾和浓硫酸,还可以稳步采用。
12.电解质测定的决定性方法:同位素稀释――质谱分析法。
1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参考方法:凯氏定氮法。
14.已连续5次结果在均数线的同一侧,-s图失控的整体表现为:“飘移”。
15.血清葡萄糖测量的参照方法:己糖激酶法。
16.作为常规方法的工作标准及为控制物定值的标准试剂为:二级标准品。
17.系统误差错误的是:误差没有一定的大小和方向。
18.关于随机误差的叙述恰当的:误差没一定的大小和方向。
可正可负。
19.则表示精密度较好的指标就是:标准差20.用以表示测定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程度的指标:精密度21.用的是检测候选方法的比例系统误差的试验:回收试验22.用于检验候选方法的恒定系统误差的试验:干扰试验23.关于废旧试验的注意事项叙述错误的就是:废旧试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随机误差24.指常规测量中发生日间变异很大的情况,--s图失控的整体表现为:精密度的变化25.火焰光度法就是属:发射光谱26.底物或产物的变化量与时间成正比的酶促反应时期称为:线性期27.下列属于ldh2的四聚体是:h3m28.被指出就是确诊肝细胞受损最脆弱的指标之一的就是:alt29.常用于肝硬化程度确诊的酶就是:mao30.急性胰腺炎时,下列哪一种酶在血浆中酶活性明显增高:淀粉酶3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为敏感的指标是:ck―mb32.急性心肌梗死时,以下哪一种ldh同工酶增高:ldh333.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的是:酸性磷酸酶(acp)34.溃疡性结肠炎时,血浆下列哪种蛋白质升高:α1―酸性糖蛋白35.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α1―抗胰蛋白酶36.可以帮助推论肝癌分化程度及肝癌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血浆蛋白就是:甲胎蛋白37.帮助肝豆状核变性确诊最存有意义的血浆蛋白质就是:铜绿蛋白38.可防止血红蛋白从肾丢失而为机体有效地保留铁的血浆蛋白质是:结合珠蛋白39.缺铁性低色素贫血时,下列哪一种血浆蛋白质增高:转铁蛋白40.血浆结合珠蛋白降低见于:血管内溶血41.能够转化成补体,引起调理作用,进一步增强细胞的毁灭功能的血浆蛋白质就是:c―反应蛋白42.可以做为肝功能受损的脆弱指标的血浆蛋白质就是:前白蛋白alt43.以下哪一种疾病时,整体表现为血浆白蛋白含量显著低落:肝脏疾病44.测定蛋白质的参考方法是:凯氏定氮法45.存有一个血清白蛋白(pⅰ=4.8)和血红蛋白(pⅰ=6.8)的混合物,在哪种ph条件下电泳,拆分效果最出色:ph8.646.bcg法测定血清白蛋白首先的缓冲液配方是:琥珀酸缓冲液47.血浆纤维蛋白含量减少,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48.既能使血糖升高,又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是:甲状腺素49.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错误的是:连续三次作口服糖耐量试验50.目前已被推荐为血糖测定首选方法是:葡萄糖氧化酶法51.病理情况下,患者血浆中可出现下列哪种脂蛋白:cm52.不仅能够辨识apob100,也可以辨识apoe的受体就是:残粒受体53.沉淀法测定hdl―c,已不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推荐作为常规测定方法的是:磷钨酸--镁发54.低胆固醇血症相等于who哪一种表型:ⅱa型55.血清(浆)脂蛋白载脂蛋白的测定,其结果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的是:hdl―c56.以下测量血清甘油三酯的方法中,目前为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所推荐方法的就是:磷酸甘油氧化酶两步法(双试剂法)57.有一个血清白蛋白(pⅰ=4.8)和血红蛋白(pⅰ=6.8)的混合物,在哪种ph条件下电泳,分离效果最好:ph8.658.挑选酶的拉沙泰格赖厄县底物,高文瑞用以下哪一种km值的底物:0.05mol/l59.用比色法测量血清总钙时,重新加入以下哪种化合物以消解标本中镁离子的阻碍:8―羟基喹啉60.被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推荐为测定镁常规方法的是:甲基百里香酚蓝(mtb)比色法61.火焰光度计的使用是在什么时期:19世纪50年代62.分析测定中不属于系统误差的是:天平砝码读错63.以下哪一种方法不可以避免血液标本的甲状腺:用抗凝管搞容器时,应用领域力震荡,并使血液与抗凝试剂充份搅匀64.关于km值的描述,不正确的是:km值越大,酶与底物亲和力越大65.血糖一般是指:血液中存在的葡萄糖66.正常人口服75克葡萄糖后,通常血糖何时恢复正常:2小时67.当给病人注射葡萄糖以后,体内的钾代谢有什么变化:细胞外液钾进入细胞内68.严重腹泻,呕吐的患者很易引起水盐代谢障碍,常见的为:低血钾,失水69.血中哪一种胆红素增加会在尿中出现:结合胆红素70.以下不在肝脏合成的血浆蛋白质是:免疫球蛋白71.同位素稀释-质谱分析法应该属于:参考方法72.之下列入双试剂的优点,除外:有助于提升检测速度73.下列哪项血清生化结果是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74.下列哪项不符合质控品应具有的特征:瓶间变异小于5%75.型糖尿病的特点不符合的是:与hla有关76.饭后血糖先增高然后恢复正常,就是由于:胰岛素排泄减少77.低脂蛋白血症ⅱa 患者血中:ldl和胆固醇升高78.血浆中[h+]、[hco3-]、[ca2+]三者的关系是:[h+]↑、[hco3-]↓、[ca2+]↑79.血气分析标本如不能及时测定应保存于冰浴,其理由为:防止co2气体丧失80.目前测定cl-最好的方法是:离子选择电极法81.急性胰腺炎血淀粉酶开始升高时间:6~12h82.血淀粉酶达至峰值时间:12~24h83.血淀粉酶持续增高时间:2~5d84.脂肪酶已经开始增高时间:4~8h85.脂肪酶持续增高时间:8~14d86.ck-mb在什么时候达到峰值:16~24h87.总ck在什么时候达峰值:20~30h88.ldh 在什么时候达峰值:30~60h89.cta在什么时候达峰值:12~24h90.mb在什么时候达峰值:6~9h91.由肾脏排泄的物质存有:肾素;血管紧绷素;醛固酮;前列腺素92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物理效应有: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93影响心肌酶释放出来速度的数量的因素,恰当的就是:心肌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酶在心肌细胞内定位与存有形式;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心肌酶的释放出来速度与酶的分子量成反比94.肌红蛋白(mb):就是横纹肌非政府特有的色素蛋白;由一条多肽链和1个血红素分子形成;在肌细胞内储藏和运输氧的能力95.细胞外液以哪些阴离子为主:hco3-;cl-96.以下哪些就是血浆蛋白质的功能:营养促进作用;保持血浆胶压;运输载体;新陈代谢调控;免疫系统防卫97.有关糖化血红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包括hba1和hba0;反映过去6~8周平均血糖水平;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应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常规检测指标;是最长期的糖尿病控制指标98.酸碱平衡与血钾与血钾浓度的相互关系就是:代谢性碱中毒时可以引发低血钙;代谢性酸中毒时可以引发低血钾;代谢性酸中毒时可以引发低血钙99.血气分析仪可直接测定如下哪些指标,其他是通过此计算出来的:ph;paco2;pao2;100.肝脏在脂肪代谢中的作用:生成酮体;合成脂蛋白与磷脂;合成胆固醇酯。
生化实验指导

实验一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氨基酸两性性质测定一、目的要求1.了解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及缓冲原理,学习缓冲溶液的设计、配制及酸度计的使用方法。
2.观察甘氨酸的两性性质和缓冲作用。
二、实验原理能抵抗一定量酸或碱的影响,而保持溶液pH值基本不变的溶液称为缓冲液。
缓冲液一般是由弱酸或弱碱与它的盐组成。
如乙酸和乙酸钠组成乙酸缓冲液、硼酸和硼砂组成硼酸缓冲液等。
缓冲液可分为一般缓冲液(或通用缓冲液)和标准缓冲液两类。
标准缓冲液pH值是一定的(与温度有关),叫做pH标准液,当用酸度计测量溶液的pH值时,就要用pH标准液来校正仪器。
一般缓冲液的pH值可用下式计算:式中的Ca、Cb、Cs分别为弱酸、弱碱、盐的浓度(mol/L);Ka、Kb分别为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Kw为水的离子积。
当温度一定时,pKa(或pKb)为一常数,因此缓冲液pH值就随着盐和酸(或碱)的浓度比值而变化。
如果制备缓冲液时所用的盐和酸的浓度相同,则配制时所取盐和酸的溶液的体积比就等于它们的浓度比,故上式可写为:可见只要按盐和酸溶液的毫升数的不同比值配制就可得到不同pH值的缓冲液。
如加水稀释,其盐和酸的浓度都以相同比例降低,比值不变,因此适量稀释不影响缓冲液的pH值。
缓冲液能抵抗一定量酸或碱的作用称缓冲作用,缓冲作用的大小称为缓冲能力或缓冲容量(β),可定义为每升缓冲液改变一单位pH值所需加入强碱或强酸的量(摩尔数)。
一种特殊的酸和它相配对的碱在它们浓度相等(即pH值等于酸的pKa)时,缓冲能力最大。
缓冲能力除与其共轭酸碱对的比率有关外,还与总浓度有关,总浓度越大,缓冲能力越强,一般缓冲液浓度在0.05~0.20mol/L,pH=pKa±1的范围内具有满意的缓冲能力。
α-氨基酸是一类两性物质;既可以和酸作用,又可以和碱作用,对酸、碱的加入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通过甘氨酸的酸、碱滴定及测量不同浓度的酸、碱条件下甘氨酸溶液的pH值,绘出—条滴定曲线,从中可以看到这种变化。
生化实验方法

实验一 准备实验(一)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一. 目的通过电化教学方式学习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掌握比色测定的基本操作方法二. 原理光线的本质是电磁波的一种,有不同的波长。
肉眼可见的彩色光称为可见光,波长范围在400~750nm :小于400nm 的光线称为紫外光;大于750nm 的光线称为红外光。
当光线通过透明溶液介质时,其辐射的波长有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透过、因此光线射出溶液之后,部分光波减少,这种光波的吸收和透过可用于某些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
分光光度法依据Lambert-Beer 定律:II 0lg = KCL令A = II 0lg,T =0I I,则A = KCL ,A = -lgT其中:T :透光率A :吸光度(有时用光密度OD 表示) I : 透射光强度 I 0:入射光强度 K :吸收系数 L :溶液的光径长度C :溶液的浓度从上式可以看出,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后,光波被吸收一部分,其吸收多少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和溶液厚度成正比,当入射光、吸收系数K 和溶液的光径长度L 不变时,吸光度A 与溶液的浓度C 成正比。
I 0IC L三. 实验材料及设备1. 仪器分光光度计放相机电视机2. 器材普通试管:20mL×3移液管:5mL×2烧杯:250mL×1洗耳球: 2洗瓶、试管架、移液管架:各1四. 试剂的配制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0.2mg/mL)称取0.2g K2Cr2O7,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
五. 操作步骤1. 在电教室中看录像了解721型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2. 在分光光度室中练习操作详细步骤见附录六。
3. 在实验室中应用练习取3支试管,按下表所示顺序操作。
六. 结果处理1. 求两个样品管A450的平均值—A450;2. 计算重铬酸钾的摩尔消光系数。
七. 思考题1. 到分光光度室中进行比色测定应携带哪些器材?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2. 比色时,设一个“0”号管的意义是什么?实验二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糖的含量一. 目的了解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糖的原理 掌握总糖定量测定的操作方法二. 原理还原糖是指含自由醛基或酮基的单糖(如葡萄糖)和某些具有还原性的双糖(如麦芽糖)。
比色法测定的原理

比色法测定的原理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它通过测定物质溶液的吸光度来确定其中某种物质的浓度。
比色法的原理是利用物质溶液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特性来进行测定,通过比较被测溶液和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差异,来确定被测物质的浓度。
在比色法中,常用的光源有可见光和紫外光,而被测物质的吸收光谱则取决于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当被测溶液中的物质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时,光子的能量被转化为物质的内能,使得物质分子跃迁至激发态,从而导致光的吸收。
根据比尔定律,吸光度与物质浓度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吸光度来确定物质的浓度。
在实际应用中,比色法可以分为直接比色法和间接比色法。
直接比色法是指直接测定被测物质的吸光度,然后根据标准曲线来确定浓度;而间接比色法则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被测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再测定后者的吸光度来确定原物质的浓度。
无论是直接比色法还是间接比色法,其原理都是基于被测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
比色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高,可以用于测定各种物质的浓度,因此在化学分析和生化实验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比色法可以用来测定血液中的葡萄糖、脂质、蛋白质等成分的浓度;在环境监测领域,比色法可以用来测定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在食品安全领域,比色法可以用来测定食品中的添加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然而,比色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受到溶液颜色、杂质、光源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误差。
因此,在进行比色法测定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选择适当的波长和光路,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比色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分析化学方法,其原理是基于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
通过测定被测溶液的吸光度,可以确定其中某种物质的浓度,因此在化学分析和生化实验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控制实验条件,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生化检验实验室基本知识PPT医学课件

三、生化检验项目
(二)急诊生化检验项目
急诊项目:指对临床危急、重症病人的诊断、 抢救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检验项目。一 般要求从“标本采取”到“检验报告”发出 控制在2h内。如血气分析、肾功、电解质、 心功等
急 诊 项 目
危 急 值
常 规 项 目
检验项目
三、生化检验项目
(三)特殊项目 指标本采集技术高,或标本数量少,或含有
转动后,方可打开离心机盖,取出样品
(二)电解质分析仪
溶液中被测离子接触电极时 ,在离子选择电极基质的含 水层内发生离子迁移,迁移 离子的电荷改变存在电势, 使膜面间的电位发生变化, 在测量电极与参比电极间产 生一个电位差,测量电位差 大小可求得待测离子浓度
(三)血气分析仪
血气分析仪不仅能在几分钟 内检测出病人血液中的氧气、 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和血 液酸碱度及相关指标的变化, 还能快速反映血液中钾、钠、 钙的含量,为危重病人抢救 中快速、准确的检测提供了 有利的保障。
2.饮食因素: 下降:Alb、铁、钾、总胆
3.药物因素: 4.溶血因素: 5.储存因素:
受饮食影响的项目
项目:GLU、TG、ALP、血酯、丙酮酸、乳酸、 BUN、UA、转氨酶等
原则:空腹6-12h后采血
受药物影响的项目
药物影响检验结果途径: 1.药物本身对检验方法的影响 2.药物代谢产物对检验方法的影响 3.药物对代谢器官功能的影响 原则:检验受某种药物影响的项目之前3天,
固定相具有离子交换性能。主要用于分离氨基酸、多肽、蛋 白质、核酸、同工酶等
高效液相层 分离能力强、测定灵敏度高、可室温下进行。主要用于分离
析法
蛋白质、核酸、氨基酸等
操作简单、快速、分离效率高,但必须针对某一分离对象, 亲和层析法 制备专一配基和寻求层析的稳定条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生化第一题

【临床意义】
1.酸性磷酸酶(ACP)是作用类似ALP的磷酸酶(最适 pH在7.0以下),存在于人体不同组织,如前列腺、红细 胞、血小板、肾脏、肝脏、脾脏、胃、肌肉及骨髓等,主 要存在于细胞的溶酶体中,以前列腺含量最多。正常男性 血清中ACP有1/3~1/2来自前列腺,其余部分及女子血清 中的ACP可能来自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及破骨细胞等。 2.ACP测定主要用于诊断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时血清 ACP活力显著升高,转移性患者升高更加显著。 3.急性尿潴留、变形性骨炎、癌肿骨转移及甲亢时 ACP可轻度升高。此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ACP同工 酶中的前列腺ACP(PAP)增高,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 网状内皮细胞白血病或毛细胞白血病均为非PAP增高。是 否为抗酒石酸盐的非PAP增高为毛细胞性白血病的重要鉴 别要点。
NADH在340nm处有特征吸收峰,连续监测NADH消耗引起的 340nm吸光度变化,根据340nm处吸光度下降速率(-△A/min) 计算ALT活性
(二)定时比色法(两点法)
国内采用的比色测定法有三种: 赖氏法(30min) 金氏法(60min) 改良穆氏法(30min) 三种方法的原理、试剂、操作步骤和酶作用温度 都相似,单位定义和标准曲线绘制方法有差异。
以苄胺为底物,在O2和H2O参与下,MAO催化生成苄醛、NH3和 H2O2,产生的NH3再在谷氨酸脱氢酶催化下,与α-酮戊二酸 和NADH反应,生成谷氨酸和NAD+。在340nm波长下监测NADH吸 光度的下降速率,即可计算出MAO活力。
醛苯腙法
底物苄胺在MAO作用下氧化生成苄醛,苄醛与2,4-二硝基苯肼 反应生成醛苯腙,在碱性溶液中呈红棕色,在470nm比色测定。
Badson改良法
• ACP催化α-萘基磷酸盐,在pH4.5~6.0的条件 下释放无机磷酸盐。产物α-萘酚则偶联有色 的偶氮试剂,通过在450nm处监测偶氮化合 物生成的速率来测定ACP的活性。 • 反应式: ACP(pH5.3)
比色原理简述

比色原理简述
比色法是分析化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比较被测物质溶液的吸光度或
透射率与已知浓度标准溶液的吸光度或透射率来确定被测物的浓度。
比色法在化学分析、生物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色原理
比色原理是基于光的色度原理。
当光线照射到物质表面时,物质吸收部分光能,其它部分则反射、透过或折射。
吸收光的能力取决于物质种类、浓度和光的波长。
在比色分析中,常使用单色光源,物质溶液吸收固定波长的光,产生吸光度值,再通过比较标准曲线或者标准溶液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来确定物质浓度。
比色法的步骤
比色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制备标准曲线:首先准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分别检测它
们的吸光度值,建立标准曲线。
2.测量待测溶液吸光度:将待测溶液使用特定波长的光源照射,测定
它的吸光度值。
3.计算浓度:根据标准曲线,通过比较待测溶液的吸光度值和标准曲
线,计算出待测溶液的浓度。
比色法的应用
比色法广泛应用于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例如,在医学科研中,
比色法可用于测定生化样品中特定成分的含量;在环境监测中,可以用来检测水质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也可以通过比色法来分析食品中的添加剂或污染物含量。
总的来说,比色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通过光学原理和数学
计算,可以方便地测定物质的浓度,为化学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以上就是关于比色原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斐林试剂比色法

斐林试剂比色法斐林试剂比色法是一种常见的生化分析方法之一,用于检测血液中的蛋白质含量。
该方法基于斐林试剂与蛋白质形成络合物后的特征吸收光谱,利用激光分光光度计等设备测量样品吸收光的强度,通过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斐林试剂比色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简单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蛋白质,包括血清蛋白、酪蛋白、鸡蛋白等。
该方法操作简单,只需要将样品加入斐林试剂,然后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比色测定即可。
同时,该方法检测样品的容量较小,可以适应各种实验规模和设备条件。
斐林试剂比色法的原理是基于斐林试剂和蛋白质形成络合物后的吸收光谱特征来进行分析。
斐林试剂本身是一种具有铁原子的有机化合物,通过与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组氨酸、环氧色氨酸等氨基酸形成络合物,产生特征吸收峰。
这些氨基酸残基的特定吸收特征在280nm波长处产生吸收峰,这是由于氨基酸残基中的芳环化合物对紫外线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导致的。
随着蛋白质浓度的增加,样品中络合物的形成也增加,进而导致在吸收峰处的光强度的增加。
通过使用标准曲线,可以将吸光度测量值转换为蛋白质浓度,并进行定量分析。
标准曲线通常以已知浓度的蛋白质样品为标准点,并在不同浓度下进行测定。
斐林试剂比色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样品,但在解析最终浓度时需要注意一些因素。
样品中有可能存在非蛋白质物质干扰如肝素、尿酸等,需要进行去除和处理。
此外,一些较活性的蛋白质或高度结晶的蛋白质可能存在局部排列不规则的情况,以致浓度分析结果有时需要进行修复以准确反映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斐林试剂比色法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用于测定血浆、尿液和其他体液中的蛋白质含量。
鉴于其高度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许多生化实验室采用斐林试剂比色法进行蛋白质检测,并在定量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透光度(transmittance,T,透射率)
✓
T=It / I0
✓ 吸光度(absorbance,A)
✓ 光密度(optical density,D或OD)
✓
A =-lgT = lg I0/It
✓ Lamb-beer定律:A=KCL ✓ K为吸光系数,C为浓度,L为光径cm
✓ 摩尔吸光系数ε:当C=1mol/L,L=1cm,A= ε
1.301
0.01
2.000
0.001
3.000
---------------------
12
➢ 测量物质光吸收的装置-比色计
13
比色计或分光光 度计
14
➢ 物质的光吸收曲线-定性分 析
15
➢ 吸光度与光径的关系
16
➢ 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
17
朗伯-比尔定律: A=-lgT=KCL
18
比色法原理
(分光光度法)
1
多么美丽五彩斑斓的春天啊
2
为什么上述溶液呈现不的颜色?
3
➢ 自然光-赤橙黄绿青蓝紫
4
➢ 波长决定颜色
5
➢ 光谱-连续不同波长光的集合
6
➢ 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
7
☺ 由于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引
起,物质呈现的是被吸收颜色的互补色。
单色光 互补光 复色光
8
☺ 现在知道她的秘密了吗?
9
脑筋急转弯 1、红光照射红色溶液,看透过什么色?
2、红光照射绿色溶液,看透过什么色?
10
透光度 (透射比)Transmittance
透光度定义:
T
It I0
全部吸收 T = 0.0 % 全部透过 T = 100.0 %
T 取值为0.0 % ~ 100.0
I I %
19
➢比色定量——与标准浓度物质溶液比较
20
目视比色法
观察方向
空白
c1
c2
c3
c4
21
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
22
比色法成立的基础
A. 有色或有吸收 B. 单色光
23
比色法
郎伯-比尔定律
物质的选择性光吸收
光
美丽的大自然
24
吸光度定义: A lg T lg t lg 0
I0 It
11
T、A与颜色的关系
---------------------
透光率(T)
吸光度(A)
---------------------
1
0.000
0.75
0.125
0.5
0.301
0.25
0.602
0.17
0.770
0.1
1.?000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