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3.3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课件】

合集下载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共24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共24张ppt)

个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以中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为潜
在动力,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而形成的几次大规模的迁徙高潮对应着
千年尺度的寒冷期。
——管彦波:《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
材料4: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
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
逐水草而居,社会结构简单, 长期狩猎,性格剽悍,机动性强。
游牧世界
农耕世界
安土重迁,社会结构复杂, 细密的社会分工,城市、文明、财富。
生活:南农北牧 经济:南富北贫 军事:南弱北强
时空坐标
公元前2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千纪初 17世纪 6世纪 2世纪 3世纪
6世纪 7世纪
8世纪
印欧人 赫梯人建立 波斯 大月氏 早期迁徙 赫梯帝国 崛起 人西迁
(1)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
单元课标 (2)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的影响,以及人口迁徙和移民社
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
本单元目录: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区域文明
人口迁徙、文 化交融与认同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整体世界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日耳曼人南迁 匈奴内迁
阿拉伯人 开始扩张
阿拉伯 帝国建立
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冲突,都是一个经常存 在的现象。按照吴于廑先生的看法,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分别是: 1.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的迁徙(第6课 ); 2.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第6课 ); 3.13世纪蒙古人西征(11课);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近代西方人口迁徙和文化的扩张与交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近代西方人口迁徙和文化的扩张与交融

②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 增加。 (3)新兴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 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3.影响 (1)文化方面: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人口结构 ①在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②美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所谓的保留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 地生活。 ③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④混血人种成为_拉__丁__美__洲___的最大族群,只有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 人相对较多。
视角2 德国民族主义的演变 材料 就在德国的文人以作为世界公民而自豪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了, 这使得德国人对法国的态度以及对民族主义的态度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德意志的知识分子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开始是无所顾忌的狂欢,后来是 毫无保留的厌恶和愤慨,最后是苛刻的否定。拿破仑的征服政策激起了 德意志人民强烈的民族感情,德国的知识分子再也不高喊世界公民了, 文化民族主义在侵略的炮火下升华为具体的政治民族主义,德国人要求 结束分裂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其标志就是费希特1808年《致德意志民 族的演讲录》的发表。
(3)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 ①西班牙、_葡__萄__牙__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②_拉__丁__舞__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③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④在19世纪上半叶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后,大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 隶贸易、_奴__隶__制__,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 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⑤战争促成了战后_考__迪__罗__独裁权力的形成,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 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概念阐释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说课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说课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埃及雕刻中的赫梯战车和士兵 ·P34选必三教材6课引言
·P34选必三教材6课
二、单元设计之切入点
从“马”这一物种看人口迁徙、文化交融和认同
1印欧人的迁徙依靠马和马拉战车并推进了马的传播
“马”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匈奴、日耳曼人)马也是战斗工具 3新航路开辟后作为物种从欧亚大陆传入美洲带来影响 4三本选必教材多次提及相关知识及图片
思考:此时的迁徙路线会对哪些区域文化产生影响?
设计意图
了解公元前2-6世纪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冲突 落实时空观念 突破教学难点
二、单元设计之学习流程 2.马不停蹄—从马这一物种看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
西班牙征服墨西哥·P39选必三6课图册
印第安人居住的圆锥形帐篷
·P43选必二教材10课
思考:1美洲的马是何时何人带来的?——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全球史评论》2011年 2马和其他物种的出现给美洲带来了什么变化?
用的19则史料,其中14则来自选必教材和配套的地图
2.小切口重构知识体系
用马为线索,拉近学生与选必教材的距离
三、设计落实之策略枚举
时空观念
本地图来自王德胜老 师的课件
以点带线
印欧人为点 沿迁徙路线形成区域文化
以线带面
以欧洲对美洲的影响为线 带动欧洲对大洋洲、亚洲影响
备课反思
新概念多
知识体系新
难民版块如何融入 对地理空间要求高
交互性
下启
6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性
一、学理支撑之课标分析
从现时段看新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 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 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第39讲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第39讲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3)第三轮迁徙:7—8世纪 A.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B.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 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1)政治格局: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区域文化: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 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澳大利亚: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影响 在各地形成⑬__唐__人__街__,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
文化的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1)原因:⑭__经__济__全__球__化__促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2)开始时间:⑮__第__二__次__世__界__大__战__后__。 (3)表现 A.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吸收了大量劳动力。B.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 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经济高速发展的⑯__日__本__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吸 引了许多亚非移民。C.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 (1)变化的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企业对 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⑰__知__识__精__英__”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难民产生的原因: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 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2.产生的主要地区: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⑱__中__东__、 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获奖课件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获奖课件
2001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称号; 2007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荣誉公民”的称号。 2015年以色列总统表示:“中国人民在犹太民族历史上最黑暗 的时期帮助了我们,以色列人民对此不会忘记。”
何凤山给犹太难民签发的签证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一)难民的困境 2、难民来源:(20世纪后,难民问题突出) (2)二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课堂导入】
阶段
主要史实
人口迁移的特征
印欧人早期迁徙;大月氏西迁;中国
古代社会 匈奴内迁;日耳曼民族迁移;阿拉伯
人扩张
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冲击;在 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区域文化
殖民者从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大量 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
近代社会
欧洲人移民到美洲;英国等欧洲人来 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大量华工到美
2、表现:
(1)20世纪50-70年代: 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 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第十一条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第十二条 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 域取得国际公认杰出成就。 第十三条 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进的 。 ( 重 点 发 展 行业急需紧缺人才;高校教授、研究员;高级经营管理人 员、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五条 依法在中国境内工作,且纳税记录和信用记录 良好的。(国际知名高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在中国境内 工作满三年等) 第十六条 按照外商投资法律的规定,企业投资连续三年 投资情况稳定,纳税记录和信用记录良好的 。 ( 在中国境 内投资折合人民币一千万以上;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中东产油国
东欧国家劳动力流入西欧、北美地区。

2024年新高考版历史第十九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_讲解部分

2024年新高考版历史第十九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_讲解部分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形成北 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
方的民族大交融;北方人民南迁, 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阿拉伯:7世纪,征服西亚和北非
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

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2.影响 1)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汗血马”、饲草苜蓿、饮 食、服饰、棉花、香料、珠 宝、金银器皿等
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 拉伯地区
佛教、祆教、摩尼教、犹太 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杂 技、魔术、音乐、舞蹈等
考点四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阶段 近代 以来 工业革命后
概况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钟表 文化产品
约16世纪中期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进口钟表数量多;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 逐渐流行;中国人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造钟
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基综础合篇篇
知能一 人口迁徙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1.古代 1)阶段特征: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冲击;游牧民族的迁徙促进了区域文 化的发展。 2)影响:游牧民族的迁徙客观上使东西方的联系加强了。一方面,游牧民 族的冲击推动了农耕世界的变革,促进了各个区域的文化碰撞、交流和 融汇;另一方面,游牧民族对遭受其冲击的地区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破坏。 2.近代 1)阶段特征: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徙;从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
学习聚焦 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的演变趋势 1)趋势:由以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 2)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陆路交通 时断时续;贸易物品的变化。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3.3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45页)【课件2】

3.3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45页)【课件2】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 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 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 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 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 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2)戍边和开发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云 中,南戍五岭,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 发起了重要作用。
2、(魏晋、唐宋)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
一次 二次 三次
时期/事件
原因
两晋之际/ 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阶级内部、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环境恶化
唐中期/安 史之乱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两宋之际/ 靖康之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 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 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 定居、生产。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 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 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 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
(二)典例分析
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讲义复习目标1.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人口迁徙带来的文化重构与新的文化认同的形成。

2.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3.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知识点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起源: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2.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迁徙区域概况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分别发展为赫梯人和波斯人等。

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波斯帝国巴尔干地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印度河流域发展为雅利安人。

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1)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2)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3)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1.大迁徙时间概况第一轮迁徙公元前后①中国北方的匈奴不断扩张。

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②欧洲的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第二轮迁徙3—6世纪①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②在欧洲,日耳曼人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③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1)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件(35张)优质PPT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件(35张)优质PPT
——摘译自《反异教徒历史七书》 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阿图尔夫最初对罗马帝国是什么态度?后 来为什么会发生转变?说明了一个较为普遍的什么规律?
8
世 纪 中 期 地 跨 欧 亚 非 的 阿 拉 伯 帝 国




碰撞交流,融合创新

多元共存,和而不同


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一度占领巴比伦城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
,蚕食埃及的西
亚土地。鼎盛时疆域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 驯化了欧洲野马,制造了轮式车——马拉战车。
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
希腊人: 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阿图尔夫最初对罗马帝国是什么态度?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转变?说明了一个较为普遍的什么规律?
224年,萨珊王朝成立,重建波斯帝国,651年亡于阿拉伯帝国。
形成: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希腊人。 476年,日耳曼雇佣军废除了西罗马皇帝,西罗马帝国灭亡。
他们没有掌握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和华夏古文明那样的农业种植技术,只能靠渔猎、游牧为生,寻找食物成了他们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他们几乎无
大 月 氏 人 的 贵 霜 帝 国
日耳曼人,故乡在斯堪的
纳维亚半岛,后部分向欧洲 南部迁徙,罗马帝国时期迁 至德国北部并分裂为多个部 落,并赶走了居住在阿尔卑 斯山北部广大平原上的凯尔 特人,在罗马帝国衰亡后在 其废墟上建立了多个国家, 并在发展中大力吸收继承、 发扬了源自古代希腊、罗马 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经验。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说课课件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说课课件
选择性必修3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8课 全球化:流动 冲突 共生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目 录
一二三四五
教学教教 教
学情学学 学
内分目过 评
容析标程 价

分分 分

析析 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课主题的提炼
(一)提出的依据 1.课标依据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历史 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 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 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 化认同。
三、教学目标分析系统:课时核心目标及其分解
(二)课时目标分解 1、必备知识:现代移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经济 动力和政治因素,以及对移民社会多元文化的 正确认识。 2、关键能力:获取历史信息能力、历史阐释能 力、历史探究能力 3、核心价值:全球意识、文化自信、家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分析系统:教学设计
目录
劳动力全球化
通过微软公司的员工分 布了解当今劳动力全球 化的状况,引入本课。
四、教学过程分析系统:教学设计
主题一 现代社会的移民 一、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材料一 国际移民问题是全球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影响到世界上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工作危机一样,发展、人口以及民主等方面日渐加 剧的不均衡状况为迁移提供了有力的动机。富国的劳动力市场细分加大了 对移民劳动力的需求。对于潜在移民来说,通讯领域的革命使他们更加清 楚地看到了各种不均衡的状况,同时也看到了机遇,而交通方面的发展也 使迁移更为便宜和便利。移民网络迅速扩大,从而使移民越发便捷。新的 个人权益让有些人出国并留居海外变得更加容易。移民产业的壮大更是助 长了国际移民的发展势头,即便是在那些未经官方允许的地方,情况也是 如此。 ——[美]哈立德·科泽《国际移民》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说课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说课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说课一、说教材1、教学主题依据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的培育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因而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因此我将本单元内容结构化处理,构建教学的整体意识,采用大单元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学习单位,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大概念、大任务、大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

其特征为:1由零散走向关联,由浅表走向深入,向深度学习,思维课堂迈进。

2递进性:大单元内的每节课之间、大单元之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教学的坡度和阶梯。

3生成性:大单元教学属于大概念、大主题、大任务的问题解决学习,落脚点是新知识的诞生和素养的提升。

本大单元主题是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依据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依据二张海鹏徐蓝,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文化交流与传播》重要内容解读课程标准:第三单元(6-8课)通过了解古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2、单元主题阐释: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了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

第十六单元第3节+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教学课件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第3节+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教学课件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 衰落。
知识点112: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教材知识萃取
续表
内涵
概况
结果
公元前6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 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
波斯
人 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
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
国,并数次入侵希腊。
深入、广泛的交流。
雅利 安人
①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
第3节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知识点112: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教材知识萃取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的起源:印欧人可能起源于[1]_东__欧__平___原__,他们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2.印欧人的早期迁徙 (1)概况: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2]__印__度__的广大地区。
知识点112: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教材知识萃取
日耳曼民族 日耳曼民族是对日耳曼人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的总称。故乡在斯 堪的纳维亚半岛,后部分南迁至德国北部并分裂为多个部落,赶走了居住在阿尔卑 斯山北部广大平原上的凯尔特人,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了多个国家。这个民族 异常庞大,有20多个分支,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盎格 鲁-撒克逊人等。 2.影响 (1)改变了[9]__亚__欧__大__陆__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教材素材变式
【解题思路】 (1) 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东汉以来”和材料二“从公元元年开始”可知,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一“统 治者为补充内地劳动力和加强军事实力,经常招引或强制边疆少数民族入居内地”和材料二“罗马人允许甚至鼓励 日耳曼人越过边境来当兵和务农”可知,受到统治者的政策影响;根据材料一“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 半”和材料二“欧洲的人种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欧为日耳曼人各分支所占据”可知,民族分布产生巨变;根据材料 一“有些胡人政权的主政者是汉人……一些汉人政权的决策层中也有不少胡人”和材料二“他们纷纷建立自己的政 权”可知,少数民族得以进入政权或建立自己的政权;根据材料一“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南迁的高潮”和材料二 “在西迁的匈奴人的压迫下,日耳曼各部族被迫西移,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民族大迁徙由此而生”可得出,产生 了民族迁徙的连锁反应;根据材料二“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冲击下最终走向瓦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导致了统一 政权的灭亡;综合两则材料可得出,两者都加速了民族交融。(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西欧的语言也随之 改变,形成日耳曼语、拉丁语两大语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基本维持并巩固了统一的语 言——汉语;根据材料二“日耳曼人对旧罗马帝国文明发达地区的统治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明。它既不是罗 马文明,也不是日耳曼文明”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丰富了原有的中华文明,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有 强烈认同。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中国较 早形成了统一的语言文字、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制度和文化、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经济等方面回答。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欧洲北部 日耳曼人
西欧北部 凯尔特人 巴尔干
半岛 希腊人
印欧 人
小亚 细亚 赫梯

伊朗 高原 波斯

印度 恒河 雅利 安人
7.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迁徙区域 人群
概况 35页 划书上
影响
小亚细亚( 向南)
赫梯人
前17世纪,建立赫梯帝国。入侵两河流域 ,一度占领巴比伦城。 前1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 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战争。
1.下图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建立的赫 梯帝国位于图中 ▲ 所示区域。
A、①B、②C、③D、④
B
2、世界古代史上,曾先后出现多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其中第一个大帝国 A、崛起于小亚细亚地区 B、首次实现西亚和北非文明区的统一 C、因海上民族的冲击而瓦解 D、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D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 一、美洲族群变化 38页 • (一)原因: • 欧洲殖民扩张、屠杀;黑奴贸易;欧洲白人来美洲 • (二)变化: 38页 • 1. 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 2. 欧洲人、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 3.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 (三)影响: 38页 • 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
2.下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日耳曼人建立国家,灭 亡西罗马帝国。 欧洲进入封建时代

• 2.影响 36页 • (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
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精英迁移: a.原因:大约从 20世纪80年代 开始,随着 新兴产业 的 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 少, 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 ; 雇佣单位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 b.特点: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出“精英迁移 ”的新趋势。 这在 跨国公司 尤为明显,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 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作为移民中的“精英”,在跨国公司
2.英国殖民与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变化 (1)殖民:最初,澳大利亚只是作为英国流放犯人的场所;19世纪, 随着 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英国加紧在澳 大利亚建立农场;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2)影响: 土著居民遭驱赶与屠杀,人锐减; 更多的 英国人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人 迁往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
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总体特征:移民社会存在本土居民与外来人口的 文化认同问题 , 既有融合趋势,也经历冲突与调和的过程。 (2)代表国家与地区: ①美国
a.移民文化: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进入美国,共同建设 美国,形成了美国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并吸纳非洲、亚洲、拉丁 美洲及北美印第安文化的 美国“移民文化”。 b.影响: 族群与文化的多样性 给美国社会带来创新的活力, 同时存在族群间矛盾与冲突。
2.人口迁移的原因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 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 吸引少 数民族内迁。
(2) 北方战乱 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 统治阶级 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 被迫迁移。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 国家统一 ,推动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 ,推动各民 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 ,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 人口分布日渐合理 ,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5) 开发南洋 ,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6)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3) 开发大洋洲 :华工在种植园与矿山辛勤劳动,促进当地的开发。
三、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背景: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国际化加强
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2)阶段与路线:
①二战后: ,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美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4)国际社会的努力: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
问题;1951年,联合国制定《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规定救助难
民的行动准则;1966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 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自2001年起,每年6月20日为“世界难 民日”。
(5)问题: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仍然
专题十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主题定位: (1)古代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与 转型产生重大的影响。 (2)近代欧洲人的移民扩张改变了美洲与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 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人口迁移带来 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新的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 济因素等也造成规模日渐增长的难民群体,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 文化认同的新课题。
第17讲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整体认知
一、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三、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
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 元文化
2.人口迁移的原因
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2.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二、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 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跨地域转移
1.美洲族群的变化 2.英国殖民与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变化 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分阶段\分地域认知
一、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 。 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 北方人民南迁 ,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 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 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 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 ,大多由 政府组织 军民迁移,从事 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 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1)背景:19世纪初,英美等国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
,缺
少廉价劳力;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签订,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
(2)开发美洲: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为生活所迫、或被诱骗、
绑架成为苦力。 华工是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和太平洋铁路工地等
的主要劳动力。
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20c70年s: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大量非洲劳动力流向中东产油国 。
③20c七八十s: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吸引许多亚非移民

④20c90s: 处于社会制度转型期的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
(3)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 ①劳工迁移: 20世纪50~70年代 ,大多数移民的工作 是制造业部门的体力劳动和公共服务行业的脏活累活。
发挥重要作用。
2.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1)产生原因: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 经济恶化等原因被迫离开祖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2)分类: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 (3)地区: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迫害的犹太难民;二 战后主要产自中东、非洲和印度支那等地区。
②中国上海
a.原因:1843年开埠通商以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 业城市和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的中心。
b.海派文化:居民来源广泛,除国内众多省份的移居者外,还 有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界人士,上海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海纳 百川、兼容并包”的“海派文化”。
c.影响:创新求变的城市精神使上海引领了近代以来中国社 会的发展,也使上海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列。
1.美洲族群的变化 (1)表现: ①印第安人的锐减: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葡、英、 法等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 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 ② 非洲黑人增加 :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向美洲贩卖黑人奴 隶,为殖民者的种植园与矿山提供劳动力。 ③ 欧洲人的增加 :欧洲人移民进入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增加。 (2)影响:改变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新的族群 。白人、黑人、印第 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 居住,形成 华人外流 。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 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 华经商定居,形成 外族内流 。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 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