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演变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联度
中国三次产业的关联分析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19, 8(4), 646-653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journal/sahttps:///10.12677/sa.2019.84073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hina’s ThreeIndustriesYu LiuSchool of Science, Norther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Received: Jul. 25th, 2019; accepted: Aug. 7th, 2019; published: Aug. 14th, 2019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re also changing.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re the key to reflec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 country. The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degree among the three industries is also the study of how the three industries also havea close relationship of mutual dependence and mutual restric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the same trend of chang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calculates and analyzes relevant indicators through the input and output tables of 2002 and 2005 to study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among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RAS method is used to adjust the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2002.Keywords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Total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Coefficient of Influenc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The RAS Algorithm中国三次产业的关联分析刘昱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19年7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7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14日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三大产业也在随其变化。
三次产业分类(拉克大分类法)
社会发展对服务业的影响
1 2
消费需求升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 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化进程带来人口集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 完善,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科技创新推动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服务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服务业的 转型升级。
全球化趋势
制造业全球化趋势明显,国际分工合作日益 紧密。
现状特点
制造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但面临 技术创新、环保等挑战。
技术创新
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推 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二次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
产业升级
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 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整 体竞争力。
智能化
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 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 应业等。
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
包括食品制造业、纺织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 造业等。
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 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 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从手工业到现代制造业的演变,经历了机械 化、电气化、自动化等阶段。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 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技术创新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 设备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 产品质量。
高端化
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 产品和产业,提高产业整体层 次。
绿色化
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 产业绿色化转型。
04 第三次产业:服务业与社 会发展
服务业的定义与分类
要点一
就业吸纳
农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重要领域,对维护社会稳定具
产业经济学
导论产业和产业经济学重点:一、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二、为什么学习产业经济学?要不要学产业经济学?三、怎么学产业经济学?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一)产业的涵义概念比较:行业、部门、工业和企业1.行业(Trade or Profession or Industry),一般泛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行各业。
广义的行业,除了经济领域的各产业外,还包括那些非经济领域的部门,如文教、卫生、体育、艺术和宗教等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行业也用来指职业(Profession)。
狭义的行业,如同英文(Trade)的涵义,主要指经济领域的各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中的各个分支。
有时,行业又专指工业(Industry)的各部门。
经济学中的行业主要是指,一群具有类似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并提供在技术上可互相替代的商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或经营性的企业或机构。
划分行业的标准是生产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同类性。
也就是说,如果行业被限定指经济领域的行业,那么其涵义大体与下述产业的概念相同。
2.部门(Sector or Department)(这里专指经济部门),这个概念在理论经济学中使用的也比较少。
有的学者认为,应用经济学中的部门概念是指具有相同再生产特征的个别经济活动的总和。
就其实质而言,部门也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同一分工领域。
工业(Industry)部门指整个工业活动领域及其内部分工领域的总和。
部门内部由于分工呈层次性结构,较高层次的分工领域也称为“产业”(Sector),较低层次的分工领域也称“部门”。
3.企业(Firm or Enterprise or Business)。
从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y Organization)的角度看,一组其产品具有紧密替代弹性的企业集合构成了市场,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行业或产业。
甚至在垄断状态下,企业就成为产业。
不过,严格来说企业从行为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又同市场和产业相互区别。
4.产业(Estate or Property or Industry)对于“产业”这个概念,在实际使用上是很不严格的。
产业结构演变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联度
数 据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2009》。
2010 年第 3 期 总第 193 期
专业眼光看经济 经济眼光看中国
37
产业经济 INDUS TRIAL ECONOMY
图二 我国就业人数比例
同为止。 2.第 二 产 业 从表1数 据 可 以 看 出:1978年 我 国 第 二 产 业 占国
2002年后, 加入WTO对我国 经济 的 推 动 作 用 开 始显现,净出口大幅增加,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重化 工 业 的 发 展 , 因 此 到 2008 年 这 一 比 重 又 恢 复 到 48.6%。
从表2数据可知, 第二产业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的 变化趋势基本与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趋势 相同,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只有产业的发展才能创 造足够的就业机会。
46.2
16.5
45.8
15.1
45.9
14.4
45.1
13.7
44.8`
12.8
46.0
13.4
46.2
12.2
47.7
11.3
48.7
11.1
48.5
11.3
48.6
第三产业 23.9 21.6 21.6 22.0 21.8 22.4 24.8 28.7 29.1 29.6 30.5 32.1 31.6 33.7 34.8 33.7 33.6 32.9 32.8 34.2 36.2 37.7 39.0 40.5 41.5 41.2 40.4 40.1 40.0 40.4 40.1
3.第 三 产 业 从1978年 开 始 ,第 三 产 业 占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一直稳步增加到2002年的41.5%,这符 合 工 业 化 初期 到中期的特征。 但2003~2008年这一比重却一直徘徊 在40%~41%的水平, 这一现象可以从我国采取的经 济政策得到说明。 此阶段为 克 服1997年 东南 亚 金 融 危机的影响实施较多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其中很多方 面都侧重第二产业的投资。 例如:1998年我国推出了 福利性住房改革, 极大推动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灰关联动态分析
杜 鹃 , 学萌 王
( . 大学 环境 与资源学院;. 1山西 2山西省农 业资源综合考察研 究所 研 究院, 山西 太原 0 0 0 ) 30 6
【 摘 要 】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双 向循环式 的作用机制。 文章运用 灰色系统理论模 型对 改革开放 以
一
找 出最 大 值 、 小 值 : 最
/ t
 ̄
= a { Ⅱ ) , = , ,。, , 1 2 … , m x a 【 }k l 2 ‘ n i , , m 。 =
△ m △ ( }k l 2 … . , 1 2 … , = { m ), = , , n i , , m =
3求 系统 特征序 列 。 . 与各相 关 因素序 列 在 点 的关联
【 中图分 类号 】 11 F 2.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426 (020— 110 1 —782 1)709—2 0
X( ) 1 除其 它数 ( )进行 无量 纲化处 理 , 后, 均值 化用 每一个 数 列 的均值 除其它数 ( , )进行 无量纲化处 理。对于动态 分 析 可用前者 , 于静态分析则多用后 者。本文采用初值化方 法 对 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2求 系统 特 征 序 列 与 各 相 关 因 素 序 列 之 间 的 绝 对 差 .
t△0 )A =X ( - l = , , , , 1 2 … , 。 直 : O ) I 。 ( ( )X ( , l 2 … n i , , , ) k = n
改革开 放以来 , 中国的经济 建设取得 了举世 瞩 目的成就 , 经济总量保持 了快速增 长的势头 , 业结构也朝着合理 的方 向 产 调整 。但在快速工业 化的进程 中, 资源环境约束逐渐显 现并 日 益严重 , 制约 了经济发展 , 就要求 我们要 积极推进 经济增 长 这 方 式 的 根 本 转 变 , 化 产 业 结 构 , 调 产 业 发 展 , 现 经 济 持 优 协 实 续、 快速 、 健康发展 。因此 , 要对 不断变化 的整体经济 系统内各 产业的影响进行动态 分析 , 正确 了解 各产业进步与整体 经济增 长 之 间 的关 联 程 度 。 宏观经 济系统 是一个 多因子 、 多层 次的综合 体 不仅其 结 构和功能十分复杂 , 而且 其内部联 系也 非常丰富。1 [ 1 内各 因 系统 素共 同作用于整个 系统 , 同时这 些 因素 间也互相 影响 , 且其 本 身也随时间动态变化着 。 系统的这种复杂性使 我们很难 分清哪 些 因素是 主导 因素 , 哪些 因素是 非主导因素 。灰色关联 分析为 我们研究这类系统提供 了一种有效 的方法 。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产业 结构的优化 、 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 结构优化 的政 策选择都具有重要 现实 意义。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5— 0 2
基金项 目: 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经济波动 、 宏 观调控 与产业升级 的关联 度分析 ” ( 项 目号 1 1 Y Z A 7 9 0 2 2 5 ) ; 北京市教 委面上项 目
级 与经济增长存在 紧密关系。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周 期波动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 号 : F 2 6 9 .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7 6 3 6 ( 2 0 1 3 ) 0 6— 0 0 1 4— 0 7
一
、
引 言
改革开放 以来 , 中国经济实现 了年均 9 . 5 % 以上 的高速增 长 , 经济总量达 到世界第 2位。但 关 于什 么是促进 经济 高速增 长的主要 因素 , 学界并未达成共识 。新古典增 长理论 把经济增 长归 因于要素投入 的增加 和要素 生产 率 的提高 ; 制度学派认 为制度是经济增长 的源泉 , 市场 经济制度 的确立 促进 了资源配置 效率 的提 高 , 初步建立 的 有效产权保 护制度 , 实现 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 结构 主义认 为产业 结构 的变动是推 动经济增 长 的核 心因素 , 投 入要 素从低效率部 门向高效率部 门转 移获得 “ 结构红利 ” 保证 了经济可持续增 长 。从一 国经 济的发展 历程来看 , 经济 的增 长总要伴 随着 经济结构 , 特别是产业结构从低级 向高级转换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 的源泉 , 也是产业 结构调 整的推动力 , 各产业 技术发展不平衡 , 带来不 同产业增 长速度 的差异 , 技术进步较快 的产业 逐渐成长 为主导产业 , 带动相关 产业的发展 , 这是 自发 的市场力量作用 的结果 ; 政府对产业升级也具有推 动作 用 , 国家 的宏 观调控政策 、
oecd国家三大产业占比的动态演化
oecd国家三大产业占比的动态演化一、关于三次产业划分的简单说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所有经济活动区分成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部门。
其中农业包括种植业、渔业和林业等;工业包括制造业、矿业、建筑业等;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贸易、银行、房地产、娱乐和个人服务等。
其中农业从属于第一产业,工业从属于第二产业,服务业从属于第三产业。
二、有关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相关理论英国经济学家C.G.克拉克提出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的情况。
多年来对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表现为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逐渐转移的趋势。
发生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着差异的缘故。
概括为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从三次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把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演变趋势结合起来论征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在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而服务部门(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国民收入与就业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工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关联效应。
将制造业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将制造业按不同阶段划分为三个类型产业:初级产业(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部门,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中期产业(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部门,如非金属矿产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等部门);后期产业(在经济发展后期起作用的部门,如服装、印刷出版、等部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产业经济学》考博考研名词解释必背
1.产业: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劳务(即同一类产品或劳务)的所有企业所组成的集合体。
2.产业结构:指一定经济体系内产业的组成结构、产业之间的联系、各产业与总体经济的联系。
3.产业组织:指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
4.产业关联:指在经济活动中,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
5.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了实现其全局和长远的利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转换步伐和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规范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而采取的一系列扶持、保护、限制等措施的总和。
6.主导产业:指对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7.幼稚产业:指在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结构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乘数的同行产业而言,处于“幼小稚嫩”阶段的产业。
8.支柱产业: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业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相对于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较大的产业。
9.衰退产业:指在正常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衰退期,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同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趋于下降的产业。
10.产业结构优化: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11.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
即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12.产业结构高度化:指资源利用水平应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不断突破原有界限,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中朝阳产业的成长。
其标志是代表产业技术水平的高效率产业部门比重不断增加,经济系统内部显示出巨大的持续创新能力。
13.感应度:描述一个产业受到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具体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产业增加的产出量。
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产业部门关系,即是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出发,立足于基础支撑功能、经济增长功能和创新功能等各种目标之间持续协调原则,通过区域产业类型划分,以反映区域的优势和区域分工的要求。
2.地区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或产业群),它具有参加区际服务分工(即产业链定位)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即增长极辐射功能)的双重功能。
日本经济学家结合一些国家实际数据对霍夫曼比值进行了检验,得出修正性结论:在工业化初期,霍夫曼定理是适用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业化水平达到较高阶段的国家,霍夫曼比值是稳定的;只有对于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霍夫曼比值将下降,然后趋于稳定。
8.试给出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
答案要点:
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农村地区人均农业产值低于最低人均生存费用。答题时需将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图画出,并在图上表明均衡点E的坐标含义。
克拉克定律的主要内容是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趋于一致性。由克拉克定律可以引发出两个推论:一是资本、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会在区域间流动,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地区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地区积聚,直至边际生产率相同。二是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也就是促使各区域一体化的过程。
3.试简述地区主导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
答案要点:
分别从四个方面叙述规律性:(1)从生产要素的密度看,(2)从生产技术看,(3)从三次产业变化看,(4)从产出角度看。见教材P.138~139。
4.怎样评价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要点:
(1)合理性评价标准: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与区域优势的适应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探析
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探析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3-000-01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江苏及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江苏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进行的战略性调整。
分析江苏的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对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框架。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创新政策目标一、江苏产业结构现状近年来江苏加大了对产业结构进优化和调整,并取得了显著地成果。
但现阶段江苏的产业结构演进存在结构性偏差,包括以下几点:(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不断上升,产业总体层次还未达到高水平。
近些年江苏产业结构偏离度不降反升;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是处在高于其增加值比重的阶段;尽管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保持提升,但仍未超过其增加值比重。
从中可见,就业结构调整相对于产业结构变动而言较慢,其次,第一产业仍存留剩余劳动力,然而能吸收大量劳动力的服务业却发展不足,导致该产业就业比重偏低,进而造成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较高。
同时,由于滞留在农业的劳动力的低收入和低消费,成为制约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结构性因素。
(二)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动,结构性生产过剩问题突出。
供给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无效供给过剩。
目前需求层次和结构趋向于多样化,然而供给的差异性却不显著。
传统产业的比重维持在高位,工业消费品的供给变动缺乏弹性。
服务业领域的供给在质量、种类和规模上与需求的都存在很大差距。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仍以批发零售、流通和餐饮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多样化转型,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根本性作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供给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
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企业创新是产业结构演变最直接的动力。
产业结构转化
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的主导部门。这种主导部门的特征,首先是其本身具有高增长率,其次是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能够带动其他工业部门的增长。
当然,主导部门不是孤立的单一部门,而是一个主导部门同它有联系的若干部门一起构成一个主导部门的综合体系。
食品工业
有巨大的需求潜力。 2.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进步。 3.可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4.可安置大量劳动力就业。 5.具有优越的出口创汇条件 。
03
日本经济学家盐野合佑的分析完善和发展了霍夫曼定理。
04
电子工业 1.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电子工业是个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中国电子工业已有10多个大门类,主要品种有1500多种。电子技术和电子产品与技术装备,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因此社会需求面广、量大,而且符合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从需求上看,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2.体现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电子工业是高技术产业的代表 。3.部门带动作用强。电子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机械工业提供各种大型、重型加工设备和进行超微、超细、超薄加工的精密设备,而且需要有关部门提供品种繁多、型号复杂的材料。 5.有实现进口替代能力和出口创汇潜力。
02
三、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霍夫曼定理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业结构演变规律进行了独创性分 析。他在1931年出版《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根据约20个国家的时间 序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的变动规 律。霍夫曼的结论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消费资料工业的发展与资本资料工 业的发展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工业化结构趋向 于“重工业化”的发展趋势。这一结构变动趋势是通过两大部门的净产值之比的 变化来表现的,这一比例即为“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比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不断下降,这一规律被称为“霍夫曼定理”。
西藏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
西藏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作者:王亚方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13期摘要:产业结构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来了解西藏产业结构在各个发展阶段中的特征和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今后西藏产业结构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促进西藏的发展。
关键词:西藏;产业结构;演变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3-0014-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某一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还有各个产业的内部构成和之间的关系。
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分析,主要是从三大产业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重及其三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还有三大产业各个产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产业结构。
从而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据此制定相应的政策优化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国家或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1 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西藏的产业结构逐渐从“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我们将西藏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1951年—1978年自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在这个期间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在1951年和1952年两年期间西藏没有发展第二产业。
在1951年至1978年期间,西藏自治区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到1978年,西藏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占比50.7%,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占比27.7%,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占比21.6%,西藏呈现出“一二三”的产业结构形式。
不过可以看出其产业结构并不是很合理,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不利于西藏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上涨,产业结构不断变化,但是西藏自治区的生产结构仍然是单一、生产力较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态,以发展第一产业的农牧业为主,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还有文化教育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西藏地区在此期间的二、三产业增长不明显,主要经济来源是通过第一产业实现,但是在1959年开始,由于西藏地区的民主制改革,中央对西藏采取了特殊的扶持政策,使得西藏的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较之前相对明显的变化。
产业经济学第8章
理的产业结构系统,应主要立足于系统内部的资源,同时不
失时机地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
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 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当是: ⑴ 首先强调了发展,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是放在第一位的. ⑵ 当前的发展必须考虑到后代人将来的发展需要,不能为了目前 的过度需求而进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生产。
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产业建设成果,争取在某些领域实现“跳跃式”的 跨越,在起点低、发展时点晚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走完产业结构高度
化所走过的近250年的历程,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2. “标准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判断 该方法是将一国的产业结构与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平均高度进 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 库兹涅茨、钱纳里、赛尔奎因等人所归纳总结的“标准结构”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1. 产业结构合理化 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即要求在一定的经 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 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和有 效利用。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 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 用关系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运行质量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 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指 产业结构水平的绝对高低,而是在国民经济效益最优的目标下,根据本国 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人口规模、国际 经济关系等特点,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达到与上述条件相适应的 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状况。
新疆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
我国学 者通过 不同方 法对我 国产业结构 与经 济增长之 间 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两者有均衡的稳定状态 , 并且存在 着正 相关关系 , 但是并没有指 出三次 产业 在不同的阶段与经 济增 长
的关联程度 , 以及各个阶段 的贡 献率 。本文以新疆 为例研 究各 个阶段的关联程度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以期丰富 该领域 的研 究成果。
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 这就是配第一克拉 克定理 。 P o r t e r 认为
2 0 0 8 年 的产业 结构演进 , 通过产业 结构贡献 方程 等方法 , 总 结
了产业 结构与经 济增长 的耦 合关系 , 指 出新疆 资源优势的发挥 与 产业结构的 优化 主要受限 于新疆 的地理位置 和社会 经济条 件 。高志刚通过计量测算出新疆各个层面区域产业结构变化 对 新疆经 济增长 的作用 , 得出区域经济增长 速度和质量的 差异 是 由区域 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的 。
范在研 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 经济增长和波动影响 中提 到 , 无 论是产业结构合理化还是产业 结构 高级化 , 均 对经济增长有着 显著 的影响 , 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这种影 响存在 较大的差异 。赵 小芳 、 耿建忠等利用产业结构评 价指标体 系分析 了新疆 1 9 5 2 —
、
国 内外 文 献 综 述
1 、 国外研 究 动 态 Nhomakorabea2 0世纪 4 0年代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 克总结了劳动力在三 次产业 中的变化与人均 国民收入 之间的关 系 , 得出: 随着全 社 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 就 业人 口首先 由第一 产业 向第二 产业转移 ; 当人均国民收 人水平有 了进 一步提 高时 , 就业人 口
长 的关 系, 指出辽 宁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 益于那些长期投 资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分析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分析城市化水平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目前我国实现城乡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两大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两条毫无关系的平行轨迹,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城市化与三次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标签:城市化第三产业工业化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业部门转移。
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水平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几乎同步进行。
一、城市化与第一产业的互动关系1.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
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必需的消费品。
由于进城后的人口一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他们仍然需要消费产品,且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有着更高的消费能力,因而城市化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消费量显著增加,这部分农产品是要由农业提供的。
因此,农业通过所能提供的食物商品和数量决定着城市化的人口规模。
而农业提供商品性食物的数量,取决于农业的发展水平。
所以,农业发展水平就通过所能提供的商品食物数量决定着城市化的规模和程度。
2.城市化有利于促进第一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就日益同现代生产力发展要求相背离,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
城市化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使土地利用日益集中,农业生产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加上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的发展,使农业的生产力大为提高。
此外,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由此刺激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二、城市化与第二产业的互动关系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工业化要求生产走向集中,工业集聚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
在工业化的初期,是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轻工业阶段,工业化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工业发展追求规模化和专业化而产生的企业集聚的过程,大大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河南省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的投入产出分析
河 南省 三次产 业 之 间关联 度 的投 入 产 出分 析
张 静
( 南财经 学 院经济 学院 , 南 郑 州 400 ) 河 河 502
摘 要 : 中 适逢 部崛起的战略机遇, 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充分发挥河南的区位优势、 - A4优势, 形成合
理的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布局, 保证河南经济 的全面 、 协调 、 可持 续发展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 远的战略意义。本 文运 用 投 入 产 出分 析 法 对 20 0 7年 河 南 省 4 部 门 投入 产 出表 进 行 整 理 , 析 河 南 省 三次 产 业发 展 现 状 及 问题 , 给 出促 进 河 南 省 2 分 并 经 济 发展 的设 想 。
2 投 入 产 出 系数 的 分 析应 用
在 经济 分 析 中运 用 投入 产 出表 不 仅 可 以 反 映 出 国 民 经 济 各 部 门的 生 产 情 况 , 可 以反 映 出 国 民经 济 中存 在 的各 种 结 构 和 还 比例关系。本文的计算依据 为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20 在 0 7年河 南省 4 2部 门投入产 出表 的基础上整理出河南 省 20 0 7年三次产 业 投 入 产 出表 , 结果 如 表 1 示 , 在 表 1 础 上 进 行 全 文 的 计 所 并 基 算和分析。 袁 1 河 南 省 2 0 三 次 产 业投 入 产 出表 07年
业 部 门 , 得 到 一 个单 位第 一产 业 部 门的 产 品 , 要直 接 消耗 本 要 需 部 门 01 8 个 单 位 的 产 品 ,. 4 单 位 的 第 二 产 业 部 门 的产 . 1 6 02 0个 3 品和 0 2 9个单位的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 , 二产业与第三产 .2 0 第 业 部 门 的相 关 解 释 如 上 。河 南 省 三 次产 业 部 门直 接 消 耗 的产 品 中, 较多 的是 由第 二产业部 门提供的 , 而第二产业部 门的直接消 耗产 品中 由本 部 门提供 的产 品也 比其 他产业部 门提供 的产 品 多。 这个结果说明三次产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依赖性都 比较大 , 更 证 明 了 第 二 产 业 已 经 成 为 河 南 经 济 的 支 柱 产 业 。 从 17 — 0 8年 , 南 省 第 二 产 业 增 加 值 占 G P的 比重 大 体 上 呈 9820 河 D 现逐 年 上 升 趋 势 , 产 业 增 加 值 占 G P的 比重 上 升 了 1 . 其 D 42 9个 百分 点 , 高 于全 国平 均 上 升 的 07 百 分 点 。 远 . 4个 22完 全 消耗 系数 . 完全 消耗 系数 是指 第 j 品部 门每提供一个 单位 最终使用 产 时, 对第 i 产品部 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 消耗 和间接消耗之和。完 全消耗 系数 的计算公式为 : B ( Aq j =I )- - 公式 ( ) 2 式 中的 A为直 接消耗系数矩阵 , 为单位矩 阵 , I B为完全消 耗系数矩阵。完全消耗 系数不仅反映 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直 接 的技 术 经 济 联 系 ,还反 映 了 国 民经 济 各 部 门之 间 间 接 的 技术 经济联系 , 并通过线性关系 ,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与最终 将 使 用 联 系 在 一 起 。 据 公 式 ( ) 表 1 果 可计 算 出河 南 三 次 产 根 2和 结 业 完 全 消 耗 系 数 矩 阵 , 果 见 表 3 结 。 表 3 完全 消耗 系数表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摘要:文章将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我国长三角经济区进行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性研究,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思路和优化建议,以促进经济的和谐稳健增长。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中图分类号:f062.9,n94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56-02按照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
在发展中国家中,钱纳里的研究规律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人均收入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1}。
本文将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长三角经济区进行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性研究。
一、长三角经济区各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分析上海: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对产业结构而言,1978—1998年产业结构是二三一,1999—2010年产业结构是三二一,即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i结构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结构演进。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并占有绝对优势,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在1998—1999年进行交叉,与第一产业比重无交叉关系。
第一产业比重稳中有降,即由1978年的4%降到2010年的0.7%;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即由1978年的77.4%降到2010年的42%;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攀升,即由1978年的18.6%攀升到2010年的57.3%。
江苏:1978—1988年产业结构是二一三,1989—2010年产业结构是二三一,即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结构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i结构演进。
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并占有相当优势,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在1988—1989年进行交叉,与第二产业比重无交叉关系。
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即由1984年开始的34.5%下降到2010年的6.1%;第二产业比重平稳下降,1978年是52.6%,2010年是52.5%,2005年最高是56.6%,1979年最低是47.3%;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攀升,即由1984年开始的17.2%攀升到2010年的41.4%。
从产业关联度看江西产业结构调整
从产业关联度看江西产业结构调整摘要:江西省在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文通过对最新数据的分析,探讨江西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并且根据江西省1997年、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各产业部门关联交叉分析以及关联度比较分析,测算出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关联的产业部门,提出以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投入产出表;产业关联产业结构的发展和演变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经济现象。
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体观出一定的规律性: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
克拉克利用不同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对这一趋势做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库兹涅茨、钱纳里等又分别进行了国别范围更广、时间跨度更长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规律。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进行分析,并指出今后江西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建议。
一、江西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进轨迹1.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型调整为“二三一”型2005年江西省生产总值为4056.76亿元,是1978年的46.63倍。
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1978年的41.6∶38∶20.4调整为2005年的17.9∶47.3∶34.8,第一产业下降23.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9.3和14.4个百分点。
1990年以前产业类型为“一二三”,1995年由于工业高速发展和第三产业的推动转型为“二三一”,2000年转型为“三二一”,从2004年至今产业类型仍为“二三一”型。
表明江西经济的工业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与工业发展相比稍缓慢。
虽然江西的产业结构类型在近几年有所波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工业和服务业成为了拉动江西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度下降,由1978年占绝对优势的77.2%,下降到2005年的39.9%,平均每年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1978年的13%上升到2005年的27.2%,平均每年上升0.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幅度较大,由1978年的9.8%上升到2005年的32.9%,平均每年上升0.86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高度化变迁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推 动 经 济 增 长 ,增加 国民 收入 ,从而使 人们 的消费增 加 、消费结 构 发 生变化。随
着人们收入 的
增加 ,一般劣
等商品的支 出下降 , 品和侈奢品 的 正常
支出上升 , 品支出 占家庭 总支 出的比 食
产业内部技术结构}
当人类社会发展 到原 始社会末期 , 生产经验 的积累使人类学会 了取火 、 制
造简单 工具和栽掊技术 , 农业技 术的进 步使 得农 业发 展成 为最 早 的产业部 门 即 第一次 产业。随着新技 术 , 别是金 特 属加 工技术 的发 明 , 劳动工具得 到改 使 善 , 大地提 高 了劳动 生产 率 , 极 人类 的 生产能 力有了质 的飞跃 , 劳动剩 余产品 增 加 ,使 部分 人能 够从 农业 中分 离出 来, 专门从 事手 工业 , 最终发 展成 为 并
维普资讯
技术创新推 动产业 高度化三 和三次产业结构 的演
一 李 亚 云 泰
摘要 : 产业的高度化发展和合理的三次产 业结构是一国或一地 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的基础 。需求结构 、 资秘 供给结构 、 生产技术结构 、 外贸 易结构等是决定和影响产业 高度化 变迁和三 次产 业结构 的演变的主要 因素 对 技术创新通过影响需求结构 、 资源供给结构、 生产技术结构 、 对外 贸 易结构来促进产业 的高度化 变迁和三 次户
技 术创 新 推动
求 收入弹 性大 的产 业将 会在技 术创 新
的推动下扩 张 , 需求收入弹I 的产 业 陛小
将相对收缩。
技 术创 新使 科学 技术成 果 的物 化 形 态——新 设备 、 材 料 、 工 艺不 断 新 新 创造出来 , 产生和满足 产业资本存量 更 新和增量投 资的投 资需求 。新 设备 、 新 材料 、新工艺既是技 术创新 的成 果 , 而 且运用新 设 备 、 材料 、 工艺进 行产 新 新 业资本存 量 的更新 和增 量 的投资 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2010 年第 3 期 总第 193 期
专业眼光看经济 经济眼光看中国
INDUS TRIAL ECONOMY 产业经济
现规律性变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中,第一产业趋 于下降,第二产业趋于上升,第三产业缓缦上升;三次 产业的就业结构,第一产业趋于下降,第二产业缓慢 变 动 ,而 第 三 产 业 则 急 剧 增 长 [1]。
继配第、克拉克之后,许多学者承袭两位经济学家的开创性研究投入对世 界各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实证研究之中,发现随着人均收入增长,产业结构将出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产业升级的微观基础研究:基于 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治理问题的视角》。 基金项目: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粤商 网络的市场风险控制系统与广东企业海外拓展战略” (批准号:2009B070300118)。
1990年 后 中 国 经 济 又 恢 复 快 速 增 长 ,第 二 产 业 占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在 1997 年 又 达 到 一 个 高 峰 47.8%,随后又逐年下降,直到2002年的44.8%。 这 一 变化与上一个变化有相似之处,此时我国经济正值调 整期,所以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放缓。
国内生产总值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28.2
47.9
31.3
3.第 三 产 业 从1978年 开 始 ,第 三 产 业 占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一直稳步增加到2002年的41.5%,这符 合 工 业 化 初期 到中期的特征。 但2003~2008年这一比重却一直徘徊 在40%~41%的水平, 这一现象可以从我国采取的经 济政策得到说明。 此阶段为 克 服1997年 东南 亚 金 融 危机的影响实施较多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其中很多方 面都侧重第二产业的投资。 例如:1998年我国推出了 福利性住房改革, 极大推动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
产业经济 INDUS TRIAL ECONOMY
产业结构演变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联度 *
The Relevancy of Industry Upgrade and Three Industries Development
陈 和 隋广军
内容提要 伴随世界经济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重要性日益彰显。我国工业化已处于中期的后半阶段,大力发 展第三产业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在第三产业中,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凭借其产业特性将肩负保障社会经济 持续发展、提供高层次就业的重大责任。 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核心,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 泉。 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要企业形态。 由于其企业特性不同于传统的物质资本密集型企 业,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兴起后将出现一些新的企业治理问题。 关键词 产业升级 微观基础 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业已达到47.9%的比例,这一数 据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政策相吻合。 通过短期内 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自 主, 因此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较高。 1978年后这一比重逐年 降 低 , 直 至1990年41.3%,这 一变化趋势主要缘于两方面的影响:第一产业生产力 在这一阶段有较大恢复,使得第二产业的增长显得相 对 缓 慢 ;1989~1990年 我 国 经 济 形 势 不 明 朗 ,作 为 主 导 产业的第二产业此间增长乏力。
数 据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2009》。
2010 年第 3 期 总第 193 期
专业眼光看经济 经济眼光看中国
37
产业经济 INDUS TRIAL ECONOMY
图二 我国就业人数比例
同为止。 2.第 二 产 业 从表1数 据 可 以 看 出:1978年 我 国 第 二 产 业 占国
(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1.第 一 产 业 根据前述产业结构理论,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相关 数据(见表1和图一)可以发现: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 总 值 比 重 从 1978 年 的 28.2% 持 续 递 增 到 1982 年 的 33.4%,之后,持续下降到2008年的11.3%。 第 一 产 业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的过程反映我国实行家 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后, 激活了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 而随后递减的过程则反映第一产业生产力水平达到 瓶颈后,继续提升空间有限,因此相对第二和第三产 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减小。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看,第一产业占总就业 人 数 的 比 重 从 1978 年 的 70.5% 持 续 降 到 2008 年 的
47.1
30.2
48.2
31.9
46.1
33.4
44.8
33.2
44.4
32.1
43.1
28.4
42.98
43.6
25.7
43.8
25.1
42.8
27.1
41.3
24.5
41.8
21.8
43.4
19.7
46.6
19.8
46.6
19.9
47.2
19.7
47.5
18.3
47.5
17.6
其中,最具代表性是钱纳里的研究。 钱纳里系统 考察了多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经济 结构变化过程, 通过重点比较研究9个战后处于工业 化进程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 运用多国模型综合分 析,提出 了 标 准 工 业 化结 构 转 换 模 式[2]。 该 模 式 根 据 工业化进程中结构转换过程与人均收入变化的特点 将工业化过程及其之前时期划分为五个阶段。 前工 业化时期,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有一定的 发展,第三产业地位微乎其微。 工业化初期,第一产 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 其地位不断 下降;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工业重心从轻工业主导 型逐渐转向基础工业主导型, 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 较小。 工业化中期,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 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居于首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 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继续 快速发展,其中信息产业增长加快,第三产业产值比 重在三次产业中占支配地位。 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 识化成为主要特征。
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占全社会的 60%~80%, 其 产 值 占 到 整 个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的 70%~ 80%。 已有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结构 开始适应性调整,并出现产业服务化趋势等三产业的 产值比值和就业比重均不断增加。
二、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紧迫性
46.2
16.5
45.8
15.1
45.9
14.4
45.1
13.7
44.8`
12.8
46.0
13.4
46.2
12.2
47.7
11.3
48.7
11.1
48.5
11.3
48.6
第三产业 23.9 21.6 21.6 22.0 21.8 22.4 24.8 28.7 29.1 29.6 30.5 32.1 31.6 33.7 34.8 33.7 33.6 32.9 32.8 34.2 36.2 37.7 39.0 40.5 41.5 41.2 40.4 40.1 40.0 40.4 40.1
2002年后, 加入WTO对我国 经济 的 推 动 作 用 开 始显现,净出口大幅增加,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重化 工 业 的 发 展 , 因 此 到 2008 年 这 一 比 重 又 恢 复 到 48.6%。
从表2数据可知, 第二产业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的 变化趋势基本与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趋势 相同,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只有产业的发展才能创 造足够的就业机会。
展, 通过产业关联效应促进了相关第二产业的发展。 但在这一时期, 国家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相对较 弱,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短期瓶颈。
从 表 2数 据 可 以 发 现 ,尽 管 1978~2008 年 我 国 经 济 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但第三产业占总就业人数比重 从1978年的21.6%稳步上升 到2008年 的33.2%, 这 一 演变趋势为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 位变化相符。
图一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39.6%(见表2和图二,下页),第一产业所容纳就 业人 员从“一支独秀”到现在“三分天下”。 这一发展趋势 符合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当社会经济发展到工业化 阶段时,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将持续降到非常 低的水平,直到第一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与其他产业相
表 1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单位:%)
在萨伊经典的生产三要素论中,劳动与土地、资本被视为生产活动的基本 源泉。 而人力资本范畴的出现赋予了其新的内涵。 在此,以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对 我国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治理问题进行 分析和研究。
一、产业升级的理论依据: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 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不同国家劳动 力在三 次产 业间 转移 的规律,提出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 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后,劳动力便向第 三产业转移。